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授三皈依大意 弘一大師著述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弘一大師著述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 三皈之略義

三皈者,皈依於佛法僧三寶也。

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瞭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髮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賴之意。

皈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譬人獲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係屬於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皈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皈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皈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三皈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皈。三、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皈依善法。後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皈之利益

經律論中,讚歎皈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復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大集經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第四章 結誥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皈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皈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倖。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皈之基礎也。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入佛門行儀




悟顯法師開示

入佛門行儀

在《學佛行儀》裡面講到,進入佛堂的禮儀跟規矩,今天簡短節錄了幾條較為重要的跟大家說明。進入大殿要沿著左右兩側門進入,不可走中間門,如果由右邊門進入,右腳先踏入,由左邊門進入,左腳先踏入,這是一般通俗的規矩。

在以前的道場,大殿與念佛堂是分開的,在大殿裡面,也就是現在這念佛堂裡面,在堂中除了佛經、佛像、供物之外,其他的東西一律不可攜入,在大殿裡面唯有講經、誦經、禮佛、打掃才可以進入,這點很重要。

不可忘記要穿過大殿經過佛前的時候,一定要向上問訊。在要進入佛堂以前,先要把手洗乾淨才入大殿,你到精舍來,把鞋脫好了,鞋櫃上有一罐乾洗手,把手先洗一下,再禮佛,這代表恭敬也比較衛生。

在佛堂裡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繞,一律是順時針的方向繞,繞佛第一圈走到轉角處,由合掌改為打「毘盧印」向上問訊但不用鞠躬,直接將手舉起齊眉就可以,接著就放掌繞佛。

剛才講大殿是用來講經、念佛共修用的,切忌講世間話,若有非講不可的,請到殿堂外面去,進入道場就要保持心清淨,一個禮拜就這麼一天的心清淨,不要有這些雜想,要好好把握時間,更不得大聲喧嘩,會干擾到大眾。

用功以外的時間,若要討論佛法亦須輕聲細語,不能干擾到他人,這些都要注意,在佛殿裡不可單支腳站立或身體靠著牆壁,種種威儀都要注意,不可以吐痰,如果想吐痰,要用衛生紙包好放入海青的暗袋裡,出殿堂時再丟掉。在大殿裡面不能下風,除了對佛菩薩不恭敬,也影響同參,這也是擾眾。

以上這幾條,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身心就會清淨,身心清淨就是戒,從戒裡面能得定,從定裡面能開慧,這是使用佛堂的基本禮儀。有的同修送菜、水果給道場,在這裡須走側門進入,不可從大殿穿堂而過,因為送來的東西會弄髒殿堂,也擾亂大眾清修,這一定要特別記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這裡講世間話,家裡的事情統統都不要說,一旦用功及共修圓滿幫忙整理好就趕緊回去,不要在門口集結說閒話、攀緣,這些都能幫助同修在修行上功夫得力的好方法,希望大家能夠遵守、能夠記住。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南閩十年之夢影 弘一大師著述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弘一大師著述


南閩十年之夢影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懺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近來因為講律,須得把講稿寫好,總抽不出一個時間來,心裏又怕負了自己的初願,只好抽出很短的時間,來和諸位談談,談我在南閩十年中的幾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閩,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從上海來的。起初還是在溫州,我在溫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溫州到上海,是為著編輯護生畫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護生畫集編好。

那時我聽人說:尤惜陰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舊時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說要到暹羅國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的。我聽了覺得很喜歡,於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幾小時中,急急地預備著。第二天早晨,天還沒大亮,就趕到輪船碼頭,和尤居士一起動身到暹羅國去了。從上海到暹羅,是要經過廈門的,料不到這就成了我來廈門的因緣。十二月初,到了廈門,承陳敬賢居士的招待,也在他們的樓上吃過午飯,後來陳居士就介紹我到南普陀寺來。那時的南普陀,和現在不同,馬路還沒有建築,我是坐著轎子到寺裏來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樓上住了幾天。時常來談天的,有性願老法師、芝峰法師......等。芝峰法師和我同在溫州,雖不曾見過面,卻是很相契的。現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見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我本來是要到暹羅去的,因著諸位法師的挽留,就留滯在廈門,不想到暹羅國去了。

在廈門住了幾天,又到小雲峰那邊去過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後才回到廈門,住在閩南佛學院的小樓上,約莫住了三個月工夫。看到院裏面的學僧雖然只有二十幾位,他們的態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職員的感情也很不差,我當時很讚美他們。

這時芝峰法師就談起佛學院裏的課程來。他說:

「門類分得很多,時間的分配卻很少,這樣下去,怕沒有什麼成績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點意見,大約是說:

「把英文和算術等刪掉,佛學卻不可減少,而且還得增加,就把騰出來的時間教佛學吧!」

他們都很贊成。聽說從此以後,學生們的成績,確比以前好得多了!

我在佛學院的小樓上,一直住到四月間,怕將來的天氣更會熱起來,於是又回到溫州去。

第二回到南閩,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幾天,以後因為寺裏要做水陸,又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陸圓滿,又回到寺裏,在前面的老功德樓住著。

當時閩南佛學院的學生,忽然增加了兩倍多,約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難。雖然竭力的整頓,終不能恢復以前的樣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過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來。

那時性願老法師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說是想辦什麼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謂「人才濟濟」,很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盛況。現在妙釋寺的善契師,南山寺的傳證師,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廣究師,......都是那時候的學僧哩!

研究社初辦的幾個月間,常住的經懺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課,所以成績卓著,為別處所少有。

當時我也在那邊教了兩回寫字的方法,遇有閒空,又拿寺裏那些古版的藏經來整理整理,後來還編成目錄,至今留在那邊。這樣在寺裏約莫住了三個月,到四月,怕天氣要熱起來,又回到溫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廣洽法師寫信來,說很盼望我到廈門去。當時我就從溫州動身到上海,預備再到廈門;但許多朋友都說:時局不大安定,遠行頗不相宜,於是我只好仍回溫州。直到轉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廈門,計算起來,已是第三回了!

到廈門之後,由性願老法師介紹,到山邊岩去住;但其間妙釋寺也去住了幾天。

那時我雖然沒有到南普陀來住;但佛學院的學僧和教職員,卻是常常來妙釋寺談天的。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開始在妙釋寺講律。

這年五月,又移到開元寺去。

當時許多學律的僧眾,都能勇猛精進,一天到晚的用功,從沒有空過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嘖嘖的稱讚著。

有一天,已是黃昏時候了!我在學僧們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著,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又復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的歡慰!可是這種良好的景象,不能長久的繼續下去,恍如曇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但是當時的景象,卻很深的印在我的腦中,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來過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當時舊友大半散了;佛學院中的教職員和學僧,也沒有一位認識的!

我這一回到南普陀寺來,是準了常惺法師的約,來整頓僧教育的。後來我觀察情形,覺得因緣還沒有成熟,要想整頓,一時也無從著手,所以就作罷了。此後並沒有到閩南佛學院去。

講到這裏,我順便將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意見,說明一下:

我平時對於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別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

但是有一點,我以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學僧,卻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這不僅初級的學僧應該這樣,就是升到佛教大學也要這樣!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

咳!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輕慢,十分的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的來了。......

記得我將要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寫信來勸告我,你知道他勸告的是什麼,他說:

「聽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

咳!......我們聽到了這話,該是怎樣的痛心啊!他以為做僧的,都不是人,簡直把僧不當人看了!你想,這句話多麼厲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為什麼被人輕慢到這地步?我們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這原因都由於我們出家人做人太隨便的緣故;種種太隨便了,就鬧出這樣的話柄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隨便呢?那就是由於不能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的緣故。倘若我們能夠真正生信,十分決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腦袋斫掉,也不肯隨便的了!

以上所說,並不是單單養正院的學僧應該牢記,就是佛教大學的學僧也應該牢記,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個人而論,已經是將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舊喜歡看這類的書!——記載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

我近來省察自己,覺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這一類的書: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

這一段話,雖然是我勉勵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諸位也能照樣去實行!

關於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印光老法師在蘇州所辦的弘化社那邊印得很多,定價也很低廉,諸位若要看的話,可托廣洽法師寫信去購請,或者他們會贈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一點意見。下面我再來說幾樣事情:

我於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來養病。

這一回的大病,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大紀念!

我於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來。在病床上有一隻鐘,比其他的鐘總要慢兩刻,別人看到了,總是說這個鐘不準,我說:

「這是草庵鐘。」

別人聽了「草庵鐘」三字還是不懂,難道天下的鐘也有許多不同的麼?現在就讓我詳詳細細的來說個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擺在病床上的鐘,是以草庵的鐘為標準的。而草庵的鐘,總比一般的鐘要慢半點。

我以後雖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鐘還是那個樣子,比平常的鐘慢兩刻,所以「草庵鐘」就成了一個名詞了。這件事由別人看來,也許以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看到這個鐘,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

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我總是故意地把鐘改慢兩刻,照草庵那鐘的樣子,不止當時如此,到現在還是如此,而且願盡形壽,常常如此。

以後在南普陀住了幾個月,於五月間,才到鼓浪嶼日光岩去。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

「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

「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怎樣地去求他完滿了!

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完滿了,那麼這個人就會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他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來!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完滿的好!

不論什麼事,總希望他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來,每每想到「二一老人」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意味!

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認識自己本來的樣子



悟顯法師開示

認識自己本來的樣子

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清淨,跟佛菩薩完全一樣,為

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因為在接觸一切境界當中,動了念頭,

以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想法」,把這個念頭當作是「我」,就

生起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眾生。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說道:眾生本性跟佛完全相同,

因為不明瞭的關係,以心為念,本來是真如佛性,但是在裡面

動了念,把念當作是我的心,這「念」就是念頭的生滅,所以

真性就轉變成了念頭,變質了,就好像大海一樣,原來是風平

浪靜,這風一吹,平靜的大海就起了波浪。這一念無明就比喻

作風,它的相就是波浪。所以念頭的根本就是心,就像波浪的

根本就是海水,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就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真

相,在這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妄見生滅,妄有輪轉,認為現

前的見聞覺知: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是我,所以,別人來刺激

你就要生煩惱,順你的意就生歡喜,這些都是煩惱,做好事被

人讚歎,心生傲慢,心生歡喜;做錯事了,要為自己的過失來

掩蓋,都是為了一個虛妄的「我」!現在人講的愛面子,面子

不是真實的,它只是一個堅固的妄想,大家仔細體會看看,你

喜歡被人讚歎,說你能力好、名氣大、有錢、為佛教、眾生做

很多事情,長得好看、會打扮……,這念愛面子就是「我

相」,仔細分析起來,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想想看,這堅

固執著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其實沒有來處!就像二祖慧可大

師見達摩大師,一念迴光,「覓心了不可得」,原來這妄心就

是一念我執、分別,妄心沒有體性,了不可得,明白了、覺悟

了還須要安心嗎?就不用安心了,本來如如,本來清淨,還有

什麼心可安,刻意安在一處,就住著在一處,有所住著就不是

佛法,修禪是病非禪,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對一切境

界不取不著,心本自不動,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

現,這叫如如。要是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對自己修學有莫大的

幫助,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會大大的減少。

在《觀經》裡說到:要是念佛又懂得這樣的道理,往生到實報

莊嚴土的機率相當的大,絕對是上品,所以,念佛人要學懷玉

禪師志求金臺,要有這一份志氣,學佛才會有進步、有成就,

不能只想自己就是凡夫,業障很重,不可能啦!很多學佛人,

拿著「我業障重」這句話來搪塞,不肯改業、不肯學、不肯

轉,佛法教我們懺悔業障,就是要肯轉、肯改變。生活上有不

如意不順心,要知道這就是自己的業障,而最大的業障就是有

這一念「我」,這是最根本的業,本來「無我」現在認為「有

我」,那就迷失了真我,認假為我,所以煩惱沒有辦法斷了,

念佛念得再多還是打妄想、生煩惱,碰到家親眷屬,還是照樣

罣礙,跟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一樣都放不下。祖師大德講,如

果這樣學佛,一生就空過了,我們學佛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真

實的利益,就要照祖師講的,真正懺悔自己的業障,不是只在

嘴皮子上懺,而是要真幹,要真學,想這一輩子預知時至才有

一點希望,千萬不可認為自己是個凡夫,絕對沒有辦法。每一

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

以不能現前,智慧德相雖常在,但是不能覺察,《無量義經》

講:「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也具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完全跟佛一樣,「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

對絕」,本來都跟佛完全一樣,就是在這裡面摻雜了妄想,所

以三十二相變成為六道輪迴,甚至地獄、餓鬼、畜生相,就這

樣變成各種奇形怪狀,所以這個根本我們要曉得,修行要對治

煩惱習氣,就要對治到根上去,這樣才除得了煩惱。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元音老人著


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元音老人著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講於杭州

弟子問:「如何消除貪瞋癡慢疑?」

貪瞋癡慢疑屬於思惑。教理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屬於理邊,故名理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比如執著在神通上,而不問自己有沒有明心見性,這是修道人普遍存在的不正知見。見惑容易除,我們修法開悟見了本性,端正了知見,見惑就盡除了;但思惑不易一下子除掉,須於開悟斷見惑後更見性修習真理,才能漸斷此惑。以思惑為思維世間虛妄之物而起之事惑,其性鈍昧,有貪、瞋、癡、慢、疑五惑之分,故不易頓除。見惑、思惑不除,生死輪回不能了。所以要消除這身、邊、邪、取、戒與貪、瞋、癡、慢、疑十惑,先要明白本性,開大悟。深知事物皆幻,都不可得,徹見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就是我人的本性。在境界上時時保護鍛煉它,把多生執著的習氣都磨光,貪瞋癡慢疑才能銷殞。教下說這四惑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九地八十八品之多。要一步一步慢慢除去,不是一下子除得了的。故須具一片長遠深心,在境界上精勤地奮鬥始得。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真心本來具足法報化三身,不須向外去求。現在我們的一念清淨心,就是當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能見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報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顯現都是我們法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化身。法身和報身容易理解。當我們斷掉念頭後,還是了了分明,不是沒有知覺,此時了了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大家當下可以體驗。報身就是我們現在能見這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沒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見這些東西。譬如沒有光就像瞎子一樣,不能見東西,能見的是我們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說起來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東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變化,都是我的化身。這怎麼是我的化身呢?這些不是無情的東西嗎?器世間是無情的,人和動物都是有情的,怎麼是我的化身呢?因為這些東西離開我的法性智慧就不會有。譬如我們住的房子,造房子前先要設計圖樣,工程師怎麼在大腦中想出這個圖樣呢?他吸收外面的境象,經過思考分析,怎麼改造,怎麼發展,怎麼能適合人的需要而繪製出新型的圖樣,這是什麼功能呢?是大腦的功能嗎?看起來確是大腦的功能,但是大腦中各種腦神經,如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就像電線拉好,不通電還是不起作用。電是什麼?電就是我們法身的功能。何謂佛性?性者,性能也。能,就是功能。他就是能起作用而無相可見。譬如說電,見不到電的形象,通電以後,電燈就能亮,機器就會轉。大腦神經就好比是電線,通電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設計圖樣也好,後來請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們佛性的功能,這些都是佛性所變現的,就是佛性的化身。明白這個法報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後,你時時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圓鏡智所顯現的影子,就不動心,不取相了,無所祈求!這樣用功夫,貪瞋癡慢疑就漸漸地消了。

不明白這個道理,住著在神通上,著相,非但貪瞋癡慢疑消不了,反而會更增加。要神通幹什麼?不就是要名聞利養嗎?要恭維、要名聲、要供養,貪瞋癡慢疑更增加了,一點幫助都沒有。可見要消除貪瞋癡慢疑,非見性不可!不見性不行!根子還是在明心見性上,所以佛教的根本還是明心見性。

現在有的人弄錯了,不要明心見性,要神通。只要能發神通,就趕快去追取,「這個法有神通啊,趕快去學啊」。不是去掉貪瞋癡慢疑,而是增加貪得之心。所以我們修法時,須一切放下,入定也不要求,求入定,反而定不進去。因為你這求入定之心就是妄心,妄心動了,還能入定嗎?所以要入定,須一切放下,一切不求,一切都平平常常的,方能心安理得、怡然入定,從而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實際上成道沒有什麼玄妙奇特,是極其簡單尋常的。但是我聽杭州有的師兄弟們講:「我們杭州人沒有一個成就的。」糟了,這一定把成道的真義弄錯了。怎樣才是成就呢?一定要發神通才算成就了嗎?沒有發神通就不是明心見性、不能成就了?這顯然是一個極大錯誤。讓我們先來談談成就是什麼,即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學佛的目的是出輪回,了生死,這是我們的大目的。怎麼樣可以了生死,出輪回呢?發神通能出輪回嗎?不行!外道都有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但他們不能了生死。因為他們不識自己的本性是什麼,執著外境追求,有所取著,生死不能了。所以要了生死、出輪回,必須心空蕩蕩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變化都是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顯現,無所追求,無所取著,瀟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裏還是煩惱依舊,縱然五通齊發也不是成就。所以我們學佛是學個瀟洒自在,在這個社會上一切隨緣,盡己之能,為群眾服務,能上能下,無所追求,無所取著。真正瀟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義,才算是成就。我們生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無愛瞋取捨之心,等到臘月三十到來,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遙自在地無生死可了了。

我們現在執著有生死,就是我們取境。今天我們有色身,有肉體,就是父母同房時我們自己動心了,自己跑進去的。假使你不著境,你不去,那就沒有這個肉體,就很瀟洒自在,可以到處飄遊。現在有個肉體就累贅了,動不得了,這是我們咎由自取。現在我們修法就要明白這個道理,法報化三身都是一心具足的,不要去追求,什麼神通都不要,一切都放下來,那麼你就瀟洒自在了。瀟洒自在,無所粘著,生既如此,死也如此,你願去哪裏就去哪裏,全由自己作主,生死不就了了嗎?

究竟講來,根本沒有生死。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動不搖的,根本沒有生死。執著於生死就是我們妄心亂動,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嗎?這是大自在,沒有什麼生死,還有什麼貪瞋癡慢疑呢?貪瞋癡慢疑就是我們自己不明白本性,追逐外境,迷於色相,迷於外塵。所以一旦明白了我們的本性是怎麼一回事,不取外境,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消光了。同樣,如果真能夠瀟洒自在,一切不求,一切不取,那麼五神通就自然來了。因為這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本來就有的,不是因為修才有的。所以我們說道屬悟,不屬修。悟是醒悟,就等於睡夢醒了,不再做了。我們平時都在夢境當中,追逐夢境,大家不知道是夢境,當成真的去追逐。所以有求就有貪,貪不著就瞋,執著於貪瞋就是癡。慢就是輕慢他人,你們都不及我,我頂好,所以就有人相,我相。疑,就更難免了,比如我說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真心,你們聽了難免懷疑:「這就是真心啊?不對吧,如果這就是本性,我見性了,應該發大神通啊,怎麼一點神通都沒有呢?那麼這就不是了。」疑就來了,這就壞了。因為你不真相信,你就不能全心全力地保護自己的本性,就跟境界跑了,走別的一條路去了。本來一條路走到這裏蠻好,快到家了,用功保任就好了。因為疑,回頭走另外一條路,這個法不修了,修另外一個法。修修又不對,又修另一法,結果修來修去,因心力不集中,將到緊要關頭,又另換一法,所以都不行,這就是因疑而不肯腳踏實地修行的過錯!很多人都因為這樣而白費心力,無所成就。假如我們能夠毫不懷疑地認定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就是我們的本性,時時刻刻保護他,行住坐臥間不忘保護這個本性,不為境界所湮沒,不跟境界跑,任何境界拉不動,知道一切都是假相,唯一真實的就是我現在的靈知之性,其餘都是假的,不理睬他。果真能夠這樣做功夫,不消三、五年,你們自然就能大發神通。因為你們不去追逐,本來已經具足的神通就自然顯現出來了。現在之所以不能顯露,是因為被你的貪、瞋、癡、慢、疑掩蓋了,就是你妄想、執著、追求,要神通,而神通不來了。所以神通不是修來、求來的。求來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有依附的東西。因為你有求,那些鬼、精就跟著來了,迎合你的心理,跑到你心裏去了。所以現在做氣功有特異功能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有依附的,不是自己的。就是因為有貪得之心。

我們學佛法就是開智慧,明白我們的真心就是在一念斷處一念不生時的靈知。講證道很簡單,直接指示你就是了,沒有什麼玄妙。不是一講證道,就玄妙、奧妙都來了,什麼法都來了。其實我們中國的禪宗是最好最好的,單刀直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最上乘的密法。最高層的密宗就是禪。這話不是我創造的。真正修藏密大成就的大寶法王曾這樣說:「我們的密宗講起來,大圓滿法最高深了。那中國有沒有大圓滿法?有!那就是禪,禪宗就是大圓滿法。」這話對嗎?對!一點沒錯。我們跟貢嘎上師學過大圓滿法。大圓滿法有「前行」、「正行」。「前行」就是講儀軌,講有相修法;「正行」則是直接開示佛性是怎麼回事,即「見宗」開示,跟禪宗直指一式一樣,沒有兩樣。禪宗是直截了當指示你見性,不繞路說法。如問:「如何是佛?」答:「清談對面,非佛而誰?!」對面談話的不是佛是什麼?這話的意思是指示你能夠和我對面談話的不是佛是誰啊?演繹開來,這能聽聲音、能動作的是誰啊?這不就是我們的佛性嗎?!簡單親切、關鍵扼要的一句話直接指示你見性。或者問:「如何是佛?」他喊你一聲,你答應他,他即抓住這時機指示你說:「這就是佛!」你看,多麼了當,多麼慶快!悟道就這麼容易,沒什麼玄妙奇特的。這就是最高深的禪法,就是中國的大圓滿法。可惜後來的人根基薄了,疑心大,不肯承當了。「這一念斷處就是本性啊?這麼容易啊?恐怕不是吧!」懷疑了。貪瞋癡慢疑中的疑害人最烈,使人喪失真心。祖師一看直指不行,才不直接開示,兜個圈子,叫你參話頭。問:「如何是佛?」答:「東山水上行。」或者答:「脫卻草鞋赤腳走。」隨便說句什麼話,不直接告訴你。叫你因不明這答話的意義而懷疑,因疑而隔斷妄念,時節因緣到來,即能親證本來。禪宗是於悟理體後,即進行綿密保護。在事境上鍛煉,勤除妄習,從而打成一片,圓透三關。我們能夠舉很多例子,就說六祖大師吧,他經五祖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悟道後知道一切日用都是我們佛性的妙用,只要無所住,瀟洒自在就好了,那個本性、明妙真心自然顯現在面前。於是就在行住坐臥間綿密保護,迨道成緣熟,方出而開壇說法。講到保任,是先保後任。就是先保護,念起不隨,不跟著念頭跑,境界來了,不跟著轉。熟了之後捨去保,進而放任,放手空行,隨其自由行事,既無拘束,亦無粘著。如孔子所說「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樣,任何事都能做,能入佛也能入魔。再看後來,馬祖的弟子大梅參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答:「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馬上開悟。保護三年之後,馬祖要試試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個侍者去說:「師兄啊,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梅說:「作麼生?」侍者說:「又道:非心非佛。」大梅說:「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知後說:「梅子熟也!」真悟道人,就是立穩腳跟,不被他人言語所左右。禪宗如此直指,大圓滿也是這樣。大圓滿最後才講「本體空分就是法身」。剛開始不肯這樣講,用功幾十年後,才肯這樣告訴你。本體空分,一點相都沒有了,這就是法身;「本體顯了分就是報身」;一切事物都是我法性所變化顯現的,無所求,無所取,就是我的化身。說的很清楚,這叫大圓滿知見。所以說杭州並不是沒有人成就,是你們自己瞞自己,弄錯了,弄到神通那邊去了。說杭州無人成就,其實自己在成就中而不知道。還要說我們不知道啟用啊。一天到晚啟用,怎麼不知道啟用啊?你喝水不是啟用嗎?吃飯穿衣不是啟用嗎?走路、工作不是啟用嗎?這不是啟用,那怎麼才是啟用呢?都是有所取著,要發神通,要玄妙奇特,人家不能的我能,認為那才是啟用,大家都能就不算啟用。他不知道,假如是身體啟用,一口氣不來了,身體還能動嗎?現在啟用的是誰啊?現在啟用的不是我們佛性的功能嗎?不是真心的功能嗎?所以禪師說:「整天在飯籮邊,餓煞人無數。」飯在旁邊不知吃飯,在啟妙用而不知,這不是冤枉嗎?所以我們說不要被自己所瞞,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消除貪瞋癡慢疑,就必須見性。你不見性,怎麼能把貪瞋癡慢疑去掉?總是有所取,有所著,貪得無厭,有一萬,要十萬,有十萬,要百萬、億萬,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我們學佛法要一切放下。

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像死人一樣,一切不管,心念耳聞。心持咒,不是嘴持咒;耳深聽清楚,大腦意識不動,就抓住了。抓住就能深入禪定,就能安心了,就能打開了。下座一定要觀心!要時時刻刻觀照,行住坐臥之中觀照,不能忘記。內不隨念轉,念起即覺,一覺即空。念起了不知道,看不見,跟念頭走了,不覺還有念頭,那就遲了。念起了馬上就知道,立即轉掉。外不隨境牽,外面境界的任何變化都拉不動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都是我自性的影子,不跟著跑。這樣做功夫,不消三、五年,都能上大道。所以我們要把道理說清楚,叫大家知道怎樣走才對,絕對不是顯神通才是成就。明白真心後時時保護他,真正地瀟洒自在、無所追求,五神通自然會顯現出來。

現在給大家講了開示見宗,知道一念斷處,靈靈覺知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理悟。理悟了還要保護它。保護當中看住念頭,不跟著跑。到熟了以後,能觀之心,所觀之念,一時脫落,就等於我們打坐時能念之心和所持之咒一時脫落一樣,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親證本性了。這理悟和親證有什麼區別呢?二者所證的理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就是一念之下證到的,和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理體是完全一樣的,和禪宗參禪三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樣的。但力量有不同,一念證到的,沒有做過功夫,事情來了之後往往擋不住,心就亂了。這就是思惑不了,就是貪瞋癡慢疑沒有消除。現在我們上座做功夫,身心世界都化空了,親證的力量就有了,事情來了就擋得住,貪瞋癡慢疑就能消了,所以力量就不同。但是,果真我們能立定腳跟,認識這一念斷處就是我的本性,不再疑惑,保護它,也好啊。認識這一性三身,即法報化三身,一切都是我的化身,不要疑惑,不要當真的,不要去追逐,這樣三五年下來也就慢慢了了,也是很好的事情嘛。所以做功夫就要這樣做,沒有什麼玄妙的地方。要語不繁,臨濟大師開悟時說「原來佛法無多子」。沒有什麼東西,當下就是了,當下就證了。所以我們不離當下做功夫,時時刻刻用功。

壞就壞在大家都在疑。如淨宗行人也在疑:「我這樣念佛能生西方嗎?恐怕不能吧。」疑心重了,念佛就沒有力量了,生西方就困難了。要信念十足,「我這樣決定能成就,決定能生西方,決定是!」那就有力量了,全心全意就有力量了。我們先得漏盡通才是最重要的。學佛法就是要瀟洒自在,如果仍舊一天到晚煩惱憂愁,那就不是佛法,與佛法不相應。我們說「衣食豐儉隨緣過」,一切隨緣,好就好過,壞就壞過,無所謂,都是假相。假如好的因緣哈哈笑,壞的因緣就憂愁煩惱,那你學的什麼佛?不是一切不可得嗎?一切都是夢境嗎?你還動什麼心。有人問:「我開悟了嗎?」開悟不開悟問你自己:「我在境界上還迷戀嗎?還著相嗎?」遇境界還要迷戀,那就是沒悟。悟了就是醒悟,不再做夢了。做夢時什麼都有,好的境界快活得不得了,差的境界苦惱得不得了,哭醒喊醒的都有。醒來之後呢,一點痕跡都沒有。假如你遇境還煩惱,那就沒悟。於順境而不喜,逆境而不煩惱,不發火,那才對了,才能真正消除貪瞋癡慢疑。假如根本沒有明心見性,談不到消除貪瞋癡慢疑,一點都除不了。要除貪瞋癡慢疑,非見性不可!

見性後還要在事境上歷練、保護。力量不夠,對境心還要動,就要多打坐。對境迷惑,心動了,這就是思惑。做功夫,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真心,這是最重要的一著,然後才能下手保護他,知道在什麼地方下功夫、用力氣。不明白什麼是真心,在什麼地方用力氣也不知道,怎麼能成道?!做功夫須有自知之明,定力不夠,就多打坐,多打坐才能增加定力。我們從前也是這樣,每當星期日休息時,不出去遊玩,在家打坐一天,到晚上下座,這個心清淨得不得了,什麼境界都一點不動,本來喜歡的東西,現在什麼都不要,只是輕安、法喜無比。所以定力不夠,還是要多打坐,才能綿密保護。心真空淨,瀟洒自在,就是道通,也是漏盡通。有了這個通,其他五神通不愁不發。這叫「但得本,不愁末」。因為五神通是本性具足的,打開來,就自然顯現;未打開,就被蓋在裏面了。如果那些著相的東西都未拿掉,心總是動搖,你求神通,那是背道而馳,這是執著上加執著,貪瞋癡上加貪瞋癡,如何能如願以償?!要一切放下才行。

心中心法是禪、淨、密融為一體的大法,時時刻刻要我們直下見性。修法時是非空非有。印咒是有,但印咒是什麼意思?無可思量,無由考慮,有等於沒有,有而非有,即是非有;有個印咒,就不空,也就是非空。給你一個咒子念,一個手印結起來,就是空而不空、非空非有,推著你往前跑,就能證到本性。證到本性之後就歸到禪宗。心真空淨了,淨裸裸、赤洒洒,一塵不染,那不就是淨土嗎?土就是心,心就是土,這樣你要往生什麼地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隨你往生,都是淨土。隨緣自在,融合一體。真正的淨土是我們的常寂光淨土,本性淨土,本來清淨,不污染。都是因為我們妄心執著之故,所以造就這五濁惡世。我們的心清淨了,五濁惡世也就變為淨土了。所以心中心法是密宗的心髓部分,就是大圓滿的知見。

成道可分四個步驟:第一步「見到本性」。現在能明白這一念斷處的靈知就是本性,也是一樣。大圓滿也是直接開示,使人當下見本性。接下來做保護功夫,做保護功夫當中「覺受增長」,這是第二步。覺是覺悟、覺照,不迷,不為境界所動、所轉。真正的覺悟就得到真正的受用,就不會煩惱了。不然逆境時你要煩惱,要發火;覺悟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影子,不執著,不追求,不煩惱,就得真實受用,法喜充滿,一天到晚輕安愉悅,快活得很。所以說初地是歡喜地,覺受增長,就一步步向上證,初地、二地、三地...,自己常考驗自己:「我現在比以前如何,是否有所進步?」當然不是一步登天,一下就到十地、等妙二覺了,要有個過程。第三步是「明體進詣」。明體就是光明體,進步了,光明大發,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諸佛入我身,我身入諸佛之身,彼此交參無礙,這是『華嚴經』的境界。因為這是覺受增長的緣故,到這個地步,貪瞋癡慢疑就絕對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但還不是究竟。最後第四步才是「法界究竟」。一切光明都不可得,一切神通都不可得,都攝歸自性,都不顯現。按大圓滿說起來就是「如臘月三十之月」。臘月三十的月亮還能看得見嗎?看不見了。攝歸自心,都沒有了。禪宗到這裏也是這樣講。上次講過一則公案,有僧問曹山:「朗月當頭如何?」朗月當頭就是大圓的月亮照在頭上。曹山答曰:「猶是階下漢。」還沒到家。曰:「請師接上階。」請師父慈悲,拉我一把。答曰:「月落時相見。」所以禪宗和密宗是一樣的,不要弄錯了。高深的密法,最上層的密法就是禪宗。所以你們如能站穩腳跟,不為人言所惑,才能證成大道。如一聽人言「活佛來了,有大神通」,就跟著跑,那就要走到叉路去了。因為沒有再比禪宗高的密法,而且求神通就要倒霉、要著魔。這次廣州來的一個姑娘,學氣功,要求發特異功能,結果兩個鬼都進到她身裏去了。先進去的一個還好,有什麼事鬼告訴她,似乎有了一點神通,再來一個,她肉體就吃不消了,難過了。這就是求神通的惡果。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明白,要走正路,曉得佛法最要緊的不是發神通,而是了生死。生死怎樣了?不著境,不跟念頭跑,一點境界不粘著,才能了生死。求神通,不究竟,不能了生死。求神通的人都是著相,都是為了名聞利養。嘗聞氣功師先作帶功報告,賣門票賺錢,然後治病斂錢,再後發售信息物。都是不相干的東西。說穿了,都是騙錢的玩意兒。跟他們走,豈不冤屈。我們學佛法要認定心地法門,「唯此一真實,餘二即非真」。離開心地法門之外用功,心外取法就是外道。成就不是發神通,而是心空無住,坦蕩蕩的,瀟洒自在。能做到順逆無拘,瀟洒自在,才是最大的神通。因為離開這個,發了五神通,心也不自在。比如有了宿命通,知道了過去世怎麼樣,心裏就懊惱,「過去世做了這麼多壞事啊」。有一個羅漢就是這樣,過去世殺了自己的父親,得了通,心裏難過了,「我怎麼如此不孝,殺了自己的父親哩?!」坐也坐不住了。釋迦佛對文殊菩薩說,「這個羅漢發了宿命通,知道殺了自己的父親,心不穩了,我們給他唱台戲,說說法,救救他。」於是文殊拔劍要殺佛,大家一看嚇死了,殺父親罪就不得了,殺佛更不得了。佛說不要驚慌,文殊並無殺佛之心。這一切都是你們的妄心妄想蠢動,實際上這些事就像夢中所顯現的夢境一樣,都是虛幻的,真的事情是沒有的。所以過去世做的事情等於夢中所做的夢一樣,醒了就沒有了,心也就安穩了。佛就這樣給羅漢說法,而使這位羅漢心安穩下來。所以我們要明白,過去做的錯事都如夢中做的夢一樣,現在醒悟了,放開、心空就沒了。心空,業障就消了;心不空就壞了,那就要受業障之報了。所以心不空時得宿命通,那就煩惱無邊。修道人應時時刻刻在心地上用功夫,不要妄求神通。走正路,莫入歧途,才能真了生死!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超度佛事,做超度不外乎就是要跟我們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或迴向給我們的宿世父母、師長,乃至於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做法會的目的。

因著自己的修行,加上主法和尚的功德,還有佛菩薩的威神加持來超拔,想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不是做了超度法會就能解決,如果說做了超度就能解決,那麼做一次就好,為什麼還要多次?

所以大家要知道,想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是要把惡因給斷掉,有不善的因才會結不善的緣,不善的因就是自私自利,會跟人家結惡緣就是因為眾生帶著自私自利,想到的統統都是自己,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傷害眾生。既然是眾生當然也有我執,也有自私自利,他一旦被你傷害,心裡一定非常的瞋恨,所以要來報復,如果瞋恨心重的,當然不是一次、兩次的調解就能夠解決的,所以法會才要繼續做下去!

那是不是去參加了法會,就能夠解冤釋結?那可不一定,重要的是一定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像《無量壽經》講的:「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把你過去的貪瞋癡,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惡習氣,要先能覺察,覺察然後發心改過,這是「改往」,「修來」就是現在要做到不貪、不瞋、不癡,不再自私自利,這就是「改往修來」的意思,真從心裡面徹底的懺悔,知道過去的表現是不對的,這心態在各個法會,乃至於懺本裡面,祖師都有開示,這些儀軌都相當好,有相當大的功德,但是這些功德,自己要能夠受用,「受用」就是從自己心裡面真正的懺悔,知道以前這樣做是錯的,以後再也不傷害眾生,再也不自私自利了,那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有那麼一點悔過的心,自然瞋恨心就不再這麼重,但因為過去生結的惡緣,有淺深的不同,有的他還是不能夠釋懷,有的你只是罵他兩句,有的你殺了他全家,而且還讓他不得好死,他怎麼會這麼輕易原諒你,這個時候你自己要多多懺悔,多多發願,還有要仰仗佛力的加持,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不要想我們修淨土只念阿彌陀佛就好,阿彌陀佛是發願接引眾生往生,而在這個世間,觀世音菩薩跟眾生結的緣非常好,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也可以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做為助行,這也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教的,這樣做都很如法,可以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的是念普門品迴向,念普門品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或是念大悲咒,也都可以,我們提倡一句佛號,這是正行,但如果有特別極重的冤業不能解決,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或念大悲神咒,這些都能夠幫助你。這是簡單跟大家講如何跟你的冤親債主真正做到解冤釋結。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三種不生病的人



悟顯法師開示

三種不生病的人

佛門裡面講世間有三種人不會生病:

第一種就是有福報的人,有福報的人,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自私自利,無論他是在工作或是修行,念念都是想到眾生,更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會讓眾生因他而生煩惱,這是「無畏布施」,這種人有福,他布施沒有一絲毫的希求他人讚歎的心及名利心,不會像有些人,在佛前發願,希望佛菩薩加持,讓他賺到錢,再來回饋,這是有所求心,所得之福很小。有福報的人在做事情時都會想到眾生的利益,令眾生生歡喜心,遠離煩惱、恐怖,有這存心就會有福報。所以我勸大家吃素、放生、護生,這是最基本的。徹底的施無畏是流通正法,因為正法可以把眾生的煩惱習氣、心中的熱惱除滅,自己所得的果報就是聰明智慧、健康長壽。

第二種是有禪定功夫的人,他不會生病,因為他的心不會被世間的四大所轉,沒有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已完全的不染著,這就是有定功的人,這種定可以離開六欲天,也就是由欲界到達色界,再更上一層連這個色身都放下了,他可以入無色界定,這種人他有定功不會被這個四大所綁住,所以不會生病。

第三種是有智慧的人,這種智慧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投機取巧,那不是智慧而是自私,這些自私的人現前的受用好像很不錯,到來世他就苦惱,或是到年老的時候,就要受果報了,所以要念念發心為眾生。佛門講的明心見性是智慧,明白你本來的面目,明白你的心跟世間的關係是無二無別,心跟境是一如的,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你悟入了,證入了這叫得大智慧,這智慧佛門叫做「般若」,你有般若的智慧就能夠明心見性,般若智慧從哪裡來呢?從你聽經聞法而來,聽了經之後去修行,不要隨順你的煩惱習氣,不要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你本性的般若就會顯現出來。

雖然說般若智慧是本來具有,還須要透過修行,若不把習氣除掉,它永遠不會顯現。所以不能只念佛,必須還要聽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聽經可以幫助我們看破,看破諸法生滅相,念佛時提起功夫念念覺悟,這是放下,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要是真能做到就會有智慧,就能明心見性,這種人不但不受世間的病苦也不受出世間的病苦。出世間病苦不是四大不調,而是還有煩惱習氣沒斷,想斷而不能斷,這就是出世間聖人的苦處,為此他不能見性所以苦。所以必須世出世間的苦都能超越,才是圓滿成佛。

若要想不生病就要念念為眾生,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名利財富,看能不能再多積攢一點,世間錢財是虛妄的,但是大家都很喜愛,試想台幣拿到美國去不能用,美金拿到台灣來也不能用,這就是虛妄,因為錢的價值是由人的妄想所建立,錢財越多,妄想就越來越多,業障就越來越重,眾生不知道這是一種業,還想要把它積攢起來,經典上講「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終是輪迴」,積攢錢財就是在積攢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當分別執著妄想積攢起來之後,它的作用顯現出來就是「煩惱習氣」,身口意造殺、盜、淫、妄,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百千萬劫都沒有辦法出離,這就是為什麼佛要我們捨掉貪財、貪名、貪色的心,有他的道理啊,這些東西你要能捨掉,你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你住的環境就是實報莊嚴土,你的心就是常寂光淨土,不用等到往生以後再到十萬億個佛國土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就看眾生能不能放得下。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法身、報身、化身 元音老人主講


法身、報身、化身

元音老人主講
一九九0年十一月十二日講於杭州

何為法身、報身、化身?臨濟祖師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法報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別求。」所謂一念清淨心光,就是當我們不生一念時什麼念頭都沒有而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靈知。要有一個念頭存在,就不清淨。同樣,有一個佛念,有一個念咒的心,都非清靜。須當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一時脫落,能所雙亡時,方是一念清淨心光,這就是法身。我們修法老是說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本性。

一念無分別心光,就是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那就是化身佛。這分別心光和差別心光,分別在哪裏呢?分別、差別不是同樣的意義嗎?怎麼無分別心光就是報身佛,無差別心光就是化身佛呢?因為報身佛是光明身,一片光明,沒有其它色相,更何有差別的相?所以說一念無分別心光是報身佛。

要證果地報身佛,須悲智雙運、廣度眾生、積累功德才行。我們證到本性以後,大悲之心就油然而生了。我們覺悟了,曉得世界上的種種現象都是虛假不實的、幻化的,如水中月影一樣不可得,而不去造業,超脫了苦輪。可眾生不知道,業識茫茫地不斷造業受報,出苦無由。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發起大願,廣度眾生。這個大悲是從大智生出來的,沒有智慧生不出大悲心;沒有大智也不能度眾生。因為要度眾生,須識眾生的根基,方能對機說法,所以度生要智悲雙運,不是懂得些理論即可成事的。功德圓滿了,感得的報身是果德大光明的報身。

如善財童子見到彌勒佛(就是在我們要去的兜率內院,彌勒菩薩在那裏),彌勒佛對善財童子講:你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就是證到的本性),但是差別智沒有得到。差別智是後得智,即在度生的過程中,將塵沙惑與微細無明消盡所得的大智慧。能隨眾生不同的根基、習氣,教以相應的佛德,度他出苦海。這個差別智你沒有,還要在世界上磨練,廣度眾生,方能圓滿差別智。度生功德圓滿,你就感得和我一樣的報身了。我彌勒佛得到這個紫金身,就是廣度眾生,突然之間就生出來的呀!

任何人證到的報身都是光明身,所以它是無分別的。化身則不然,化身是有相的,有相則有差別。如男女老少、草木魚蟲、日月天地,都有差別。既有差別,為什麼說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呢?因為相雖有差別,而生起諸相的本體—法身是無差別的。一切眾生都是佛,因為都有佛性;一切世界景象都是我們的佛性所成所顯現的。無論什麼好的境界或壞的境界,既然都是佛性所成所顯現,那就平等無二了。故無論是我們五濁惡世,還是西方淨土,都是平等無別的。世間諸有俱由我們一念無差別心光所化,所以一切事物就是化身佛。差別者在相上是有不同的,但生起諸相的性體是平等的,故一念無差別心光是化身佛。把這道理搞通了,就不致懷疑同一意義的無分別心光和無差別心光怎麼既是報身又是化身了。

我們認識了一念清淨心光,毫不猜疑,就當下見性了。用不著到什麼地方去找,它就在你自己面門上放光芒嘛!一念清淨心光,就是根塵脫落,就是當我們修法時忽然能念之心與所持之咒一齊脫落,身心世界統統消融,但歇減當中,不是斷滅,而是了了分明的靈知顯現。這靈知就是我們的本性,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

至於要真正證到千百億化身,能分身十方世界,廣度千百億眾生,像封神榜那樣的變現,那就非證成圓覺大智不可。就是說最最微細的妄念,也除罄盡了才行。我們的妄心、妄念分粗的妄、細的妄、微細的妄、極微細的妄。極微細的叫微細流注,就像微細的水流,你看它不動,實際在運動!它下面動得太快太厲害,看起來反而不動了。把這個都截斷了,不動了,那就能證到百千萬億個化身,度千百億眾生,起大妙用了。

我們做功夫,就是要先斷人我見,次斷法我見。人我見,就是有人和我的區別。法我見,還有個法在。法我是什麼呢?像羅漢,他們知道肉身、色身是不可得的,世界是虛幻的,要離苦得樂應離開這個世界。但他們於中又生了一個法我。他們以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同時又以佛性的四大種性—地、水、火、風為我。我們的佛性本有七大種性,就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種性中以地、水、火、風最為主要。世界是地、水、火、風組成的,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的。他們修道發悟不執著肉身,改執佛性中元素—地、水、火、風為我,以為這是真的,而肉身子是假的。殊不知佛性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只是佛性的部分元素而非全體,如我人之有眼、耳、鼻、舌,非整個人體。今誤認為我有個物在,故為法執,而不得究竟。所謂種性者,乃「種子」能生義。譬如稻種種下去能生出稻子來,麥種能生出麥子一樣。我們這個肉體既是四大種性生起的,世間的一切一切都離不開四大種性。羅漢和辟支佛經過佛法的洗煉,知道了由四大生起的色相都是假的,不可執取,但又誤認四大種性為實我,殊不知一有住執,即非真實,何況四大種性乃佛性部分元素,並非全體。所以他們未真見性,被佛呵為焦芽敗種。

我們用功既不能假執四大為我,也不能住在佛性上。一有所住,便落窠臼,所以真成佛者,連個佛影也無。假如你說「我成佛了」,那你未成佛,是成魔了。因為你還有個立腳點,胸中還有一個物,未曾空盡。我們的法身和虛空一樣,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既無時間相,亦無空間相。所以我們做功夫,須剿絕一切,絕對不能有絲毫住著。但要真做到人我消滅,須證到七地菩薩才行。

「不動地前才捨藏」(不動地就是第八地菩薩),「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是第十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後,法我才能取消。不然,還住在法我上。所以,常說「百尺杆頭住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就是坐在杆頭上還有個立腳點在。所以要「百尺杆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十方世界都是你的身,立腳點也拿掉,法我就取消了。到這地步後,你就是圓覺大智了,可化百千萬億化身。我們做功夫,就是這麼做的。

你們總問:「我們到家還差多遠哪?」往前看,路途遙遠得很。你就想:「哎喲,不得了,還相差很遠很遠哪!」就難免失去信心了。向後看,比比過去,看到自己進步了,心就安穩多了。所以,佛很慈悲,他說:「你們眾生的氣魄不夠,膽量小,現一個化城讓你們住住,休息休息,沒到佛這個地步,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安安身,歇歇腳,或到兜率天也好。」但大心菩薩說:「我都不去!地獄不空,我誓不取佛位,我要度盡地獄眾生。」地獄並不可怕,你們證到時就不怕了。上面說一念無差別心光,地獄、天宮一般同,有什麼美好、醜惡、享樂、受苦的差別呢!?

(沈師傅插話說:師父說法,你們以為只有我們人在聽?天神也在聽的。)

那時我們師父在北京說法。有兩個不是人的徒弟,一個是狐狸,一個是蟒蛇。狐狸先來的,後又介紹蟒蛇來,來時是現人相的。他們說:「我們都做好事,給人採藥、治病,從不作惡,想學佛法,修成正果。」他們對師兄弟們講:「你們得了人身,不好好用功,太可惜了。我們為了得到人身,就要修很長時間,才能現人身,才能修佛法。」一天師父講法,讓他們坐到前面來,前面還有兩個位子。他們說:「不好來啊!前面有天狐啊!(天上的狐狸)」他是地狐。後來,我們師父回南方來,他們送行,送到黃河邊說:「我們不能過黃河,只能送到這裏為止,不能再送了,請師珍重!」這事你們聽來似很玄虛,猶如聽『天方夜譚』,但確係事實。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們也能成道。你們不能因未看見,就懷疑沒有。

比如我們的法身,一些不修法的人因未看見,總說沒有,但它是實有,大家經過如法勤修,親自證得,就深信不疑。法身—佛性—確是真空妙有,具足萬能的大寶藏,而且一切眾生都具有,真實存在,而非虛無飄渺的。

講到真空妙有,非但佛性如此,一切事物無不如此。例如一隻杯子,它的體性是空的,因杯子無本體(不是本自有的),如玻璃坏,是用玻璃製成的,而玻璃也無本體,是礦藏開發出來的,礦藏是經過多少世紀地質變遷與氣溫壓力等變化而成的,所以都無本體,猶如佛性無相可見,故名真空;但一切事物,本體雖無,而假相不無,能盡其用,如佛性妙用無邊,故名妙有。上面說過,一切事物皆佛性所化所成,佛性是真空妙有,一切事物當然也是真空妙有了。

或有人問:為什麼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人有情感,而四大合成的事物無有感情呢?答曰:如果一口氣不來,這肉體還有情感嗎?可見情感不在肉體上,而在靈性上。人們之所以有人體、物體之別者,因凡夫的心量不廣,只搏取少分四大,鑽在肉殼子裏以為我,而不能廣遍一切物,故造成有情無情之別。其實,當一個人斷氣時,這肉體豈不也和木頭、石塊一樣,哪裏有什麼知覺、情感!豈不也是無情之物?我們做功夫,做到身心、世界化空,證到盡虛空、遍法界廣大無邊的真性時,即能遍一切物,而無有情、無情之別了。如「生公說法,頑石點首」,即是明證。所以說日月星辰、草木叢林、森羅萬象無一不是我們的化身。勸大家趕快做功夫,勿要放逸貪玩,粘著聲色貨利,而置此大寶藏於不顧,辜負了自己,白白到世界上來走一遭,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未免太可惜,太不值得,太冤枉了,望大家珍重!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悟顯法師開示 怎麼做超度才會有效





悟顯法師開示

怎麼做超度才會有效

中國的佛教傳統都有法會活動,做法會是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不可恣意而做。我們將自己平常修行的功力,在做法會時將它集中發揮出來,以最清淨、最恭敬的心超度鬼道的眾生,以達到冥陽兩利、自利利他,「冥」是指幽冥,「陽」就是指人間。做法會時要隨文入觀,心不散亂,不打妄想,法會是要「入於法中會得其意」,如果做法會心散亂,要趕緊攝歸正念,千萬不可在休息時間就散心雜話,這樣沒有功德。

明朝有位戚繼光將軍,他讀《金剛經》為他陣亡的兵超度迴向,讀到一半的時候,他的傭人進來送茶,他也沒說話,只做了一個動作,手一揮,心裡想「不用」。晚上他就夢見亡靈來託夢說:「你讀《金剛經》的功德,我只得到了一半。」他心裡很懷疑,想我明明讀了一部,為什麼只有半部呢?所以那鬼道眾生就跟他講:「就是那位送茶的人來,你手一揮,心裡動了一個念頭,所以功德打對折。」

那要是做法會時,心裡散亂,看看要打幾折?可能絲毫功德都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做法會不是聯誼會,不是園遊會,來搞熱鬧的。它是超度你的冤親債主,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一個修行儀式,所以不能隨便,要保持心清淨,這觀念很重要。現在台灣還有一種流行,就是亡者往生以後,一般依照經典是七天一次的投胎受生機會,中陰身會做轉變。所以為什麼要做頭七、二七、一直到七七,一共要做足四十九天,這是依《地藏經》裡面說的,在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做七對亡者的利益非常大,現在為了節省時間,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第一天就代表頭七,第二天代表二七,這是不對的,非常的不如法,而且對亡者傷害更大。我們要曉得,幫親戚朋友做超度,要用恭敬心、至誠心,不能隨便,如果是幫家中的長輩做超度,更應該用心,怎麼可以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而且這四十九天內家人一定要吃素,要戒殺放生,多做功德多讀經為亡者迴向,隨喜供養三寶,為亡者做利益,這是幫助新亡者能夠超脫六道輪迴,甚至得生善道,這四十九天最為關鍵,所以不可以馬虎。我們剛講的道理,做子女的要曉得,切不可因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的事情,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這是不對的,因為七天還是七天,四十九天還是四十九天,你沒有證得無生法忍,沒有辦法一念照入於多劫,你要是證到無生法忍,那你可以一天是四十九天沒有問題,要是沒有證,還是老實的做功課、修行四十九天,為亡者做迴向。

講到為新亡超度,助念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許有些同修有助念的經驗,淨宗常常用到的助念方法有很多,儀式也有不少,但是重點是要幫助亡者「提起信願,求生淨土」。尤其在斷氣後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甚至最好做到二十四個小時,都要為他念佛迴向,這段時間不可以去移動他的身體,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神識要離體,最少要過八個小時,要等意識脫離了身體,才算是完全的死亡,也就是說身上完全冰冷透,才叫做死亡斷氣,所以佛教看待死亡相當嚴謹。一定要記住,八小時到十二小時之內不可以移動亡者的身體,不可以去碰到他,如果有同修去助念,你穿海青,都不可以從亡者身邊走過,因為海青的袖子在走路時會有風,搧到他,他就好像風刀解體,風就跟刀一樣在割他,他會相當痛苦,所以一般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很重要。家裡的電話也要拔掉,手機要關機,如果有養動物的,送到寵物店寄養,不要影響到你家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最好機會,這是順便提醒大家。而在世間醫學上判定人死亡就是呼吸沒了,心跳停止,在佛教判定死亡,不是這樣判定的,這點一定要清楚。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弘一大師著述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弘一大師著述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養正院從開辦到現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因為由瑞金法師主辦,又得各位法師熱心愛護,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我這次到廈門,得來這裏參觀,心裏非常歡喜。各方面的佈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掃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在別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懺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

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岩去方便閉關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心來和諸位敘談敘談。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的說: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他:

「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

「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裏剩落了一兩粒米飯;於是就很不客氣地大聲呵斥道:

「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習勞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為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裏去說法,說道:

「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抬到井邊,用桶吸水,叫阿難把他洗濯乾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

「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

「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

「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

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由此可見,佛是怎樣的習勞了。佛決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這些事實,出於經律,並不是憑空說說的。

現在我再說兩樁事情,給大家聽聽: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裏叫著:

「誰能替我穿針呀!」

佛聽了立刻答應說:

「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現在受戒的人雖多,只是掛個名而已,切切實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至於現在一般傳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實在說也不忍說了!我想最好還是隨自己的力量去受戒,萬不可敷衍門面,自尋苦惱。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於吃煙,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總以不吃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做一位清淨的高僧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末,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但自尊與貢高不同;貢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亂行為;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諸位萬萬不可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是一個小和尚,一切不妨隨便些,也不可說我是一個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沒有做不到的。

諸位如果作這樣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的,那做事就隨隨便便,甚至自暴自棄,走到墮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險的麼?諸位應當知道:年紀雖然小,志氣卻不可不高啊!

我還有一句話,要向大家說,我們現在依佛出家,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就以剃發、披袈裟的形式而論,也是人天師表,國王和諸天人來禮拜,我們都可端坐而受。你們知道這道理麼?自今以後,就當尊重自己,萬萬不可隨便了。

以上四項,是出家人最當注意的,別的我也不多說了。我不久就要閉關,不能和諸位時常在一塊兒談話,這是很抱歉的。但我還想在關內講講律,每星期約講三四次,諸位碰到例假,不妨來聽聽!今天得和諸位見面,我非常高興。我只希望諸位把我所講的四項,牢記在心,作為永久的紀念!時間講得很久了,費諸位的神,抱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