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素食食譜【紅油抄手醬 】【素食辣椒醬 】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紅油抄手醬 】



【材  料】
A.辣椒醬 1大匙
淡色醬油 3大匙
糖 1大匙 
黑醋 1大匙
B.辣油 1小匙
花生粉 1大匙



【做  法】
1.將材料A攪拌均勻。
2.將抄手(雲吞)煮熟放入碗內,
加入作法1的醬料拌勻,
再撒入材料B即可。


----------------------------------


【素食辣椒醬 】
第一種:
辣椒切碎 ,放入冷鍋中,
加一大鍋油,用中火炒,
到辣味瀰漫,準備起鍋前,放鹽調味。
油的部份就是辣油。




第二種:
辣椒粉50克,
在裡面加適量的花椒粉,味精,食鹽,拌攪均勻,
然後再燒熱150克菜油,淋在辣椒粉上.就成了。




第三種:
備好一盤切碎的乾辣椒混上點芝麻;
然後盛一碗油放到油鍋裡加熱,
同時將薑、八角、花椒放進去,
等這些東西都出現香味後撈起,
繼續加熱油,等油完全的熱了且猛烈的冒煙時,
熄上火,然後大概涼上三分鐘,
先舀一小杓的辣椒放進油鍋內看看,
如果辣椒沒有變黑變焦,表示油溫可以,
此時就可以把全部的辣椒放進去,然後同時攪拌,
此時你會看到油鍋開始起泡。
辣椒的量要看醬的稠度來決定,
鍋不能太乾,油要完全浸著辣椒。
放完辣椒大約兩個小時後,
油完全涼,就可以盛到罐子裡。
(據說這叫做四川的油辣椒)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16


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學研究叢書序
眾生與佛.心性一如.了無優劣.及與增減。而佛則安住寂光.眾生則輪迴生死者.以悟與未悟.及順修逆修之所致也。如來知眾生之皆具佛性.皆堪作佛也.是故示生世間.示成正覺.隨機演說一切權實法門。俾彼利根.直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有鈍根.亦得漸次熏陶而得悟入。待其悟證及極.方復本具佛性.方離凡聖生佛之差別名相.所謂令一切眾生悉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噫.如來度生之心.可謂慈悲至極.無以復加矣。自後諸菩薩祖師善知識.各各潛修密證.宏闡發揮.以上續如來慧命.下作眾生津梁。自法流東震.千數百年.其悟自性而斷煩惑.出生死以證涅槃者.何可勝數。其緒餘尚能移風易俗.勝殘去殺.使民日遷善而不知所以為之者。故古今首出庶物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以期天下太平.萬國咸寧也。及清咸同間.屢遭兵劫.法運遂衰。自後罷除舉業.天姿高者.於各種科學外.兼研佛學.知為世間唯一無二之道。當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極.欲為救援.捨昌明佛學.莫能為力.故咸以提倡佛學為急務。而研究會.居士林.隨處建立。法不執一.隨人之機.或禪或教.或顯或密.而為修持.及與發揮。而又注重於淨土法門.以期悟與未悟.同於現生出離生死輪迴也。良以末法眾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決難即生解脫。華嚴會上.華藏海眾.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住生.況末世之學者乎。是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法門。上海為全國樞要之地.其居士林諸居士.欲普布佛化.於講經念佛外.季出林刊.以期推廣。今又繼出佛學研究叢書.若起信論.楞嚴經指要。取深經奧論.以淺顯之語言發揮之.俾初機之人.易於領會.庶無扞格不入之苦.悉獲因指見月之益。從茲相續刊布.以揚佛日之光.俾一切同人.同悟本具之天真佛性.庶不負如來出世之一大事因緣.而挽回世道人心.亦以是為根據。凡我同倫.各宜資助以期遍界流通云。
金剛經功德頌序
六度者.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五度無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無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若二者具足.則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稱為波羅蜜也。金剛一經.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遍修六度萬行之軌範也。以經文簡略.但舉布施為例耳。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脫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法.并受度之眾生相。則四相不生.三心叵得.無所住而生心.無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難宣.持全經者.又何待言。是以自古至今.人多讀誦.其頓悟自性.徹證唯心.生預聖流.沒歸安養者.何可勝數。其次則消除罪業.增長善根.轉惑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許止淨居士.取古今載籍中感應事跡.分類述頌.其友劉契淨.又為之注。庶閱者成知義理淵深.功德廣大.生正信心.勉效前修.隨其功行淺深.亦得種種利益也。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倘能發至誠恭敬心受持。便墮未來諸佛數中.願各勉旃。
儒釋一貫序
儒釋無二道.生佛無兩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稟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復生佛迥殊.凡聖各異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順各別也。由是儒釋聖人.各出於世.為之倡導.俾一切眾生.返迷歸悟.溯流窮源.以復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發揮雖有權實淺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二致也。佛以覺為體.而覺有本覺.始覺.不覺。本覺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覺者.依本覺理.起真實修.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消滅無餘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覺者.迷背本覺.隨境生著.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認苦為樂.以迷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業.一切在迷眾生.與不依正覺.錯亂修習者.皆是也。本覺凡聖平等.無有高下。始覺工夫淺深不一.悟證地位各別.由名字以至分證.歷外凡以至等覺.皆在始覺範圍之內。由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修德功極.性德圓彰.福慧具足.煩惑淨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方為大覺世尊.方證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極致.方了修因證果之大丈夫事業。故華嚴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所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者.本覺理性也。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者.逆本覺而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也。離妄想則智慧現前者.順本覺而修.漸至圓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則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濫聖.而必以實修實悟.以期於實證而後已。儒者以誠明為本.誠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實則誠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錮蔽而不能顯現.如雲遮天日.了不見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須主敬存誠.克己復禮.則人欲之物.自無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體顯露.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顯.則主權得而使者聽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歸於真誠無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經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後世希聖希賢之洪範焉。若與佛法互證對釋.則誠也.明德也.乃本覺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覺修德也.物.即妄想執著。格物.即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得如來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徹底顯現吾心固有之良知與真知也。故曰其發揮淺深雖有不同.其理體工夫固無二致也。是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多皆學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裏。以儒者多主於事相.而不致力於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為之先導.則自己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跡之儒.多闢佛教.以不知佛法雖為出世間法.亦復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齊之道.固已極力宏闡.亳善弗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隨己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然世間聖人.只教人盡義盡分.佛則詳示其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盡義盡分.只能教於上智.不能普攝下愚。若知盡與不盡之善惡果報.縱屬下愚.亦必歆善報而懼惡果.雖不欲盡義盡分.亦必勉力盡義盡分矣。此如來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務真修.妄謂因果為小乘者.不知如來圓成佛道.眾生常淪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當人一念心性.不屬因果.而復不離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圓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輒撥因果.則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盡未來際.了無止期.可不哀哉。世固有不知佛而妄闢佛者.亦有頗知佛而陰服膺以陽為闢駁者.此種行為.皆由門庭知見太重.不能著實格物致知.以致意有所不誠.心有所不正也。其言皆足以瞎眾生之智眼.斷如來之慧命。古大人憂之.乘機破斥.使彼作此說者.與受其說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與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發明儒教.輔弼儒教之至理極功焉。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廢棄失聖之法.幾於無可救藥.凡屬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學為急務。以佛學注重明心.與因果報應。果能明自本心.決不至於錯因果。果能不錯因果.決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則儒先聖人之心.如來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釋一貫之大旨也。弘道居士.宿植德本.篤信佛乘。憫拘墟者所見之謬.輯彼古人破斥謬見.合會儒釋.種種言論.以成一書.名之曰儒釋一貫。將欲排印流通.以光最初曾受韓歐之毒.而作一闡提者.因命作序.一以冀其自愍愍他.自傷傷他.一以冀其仗此因緣.以消滅其謗法之罪咎.以克遂夫往生之素志也。以故不揣固陋.勉述所知.雖文不足觀.而意有所本。願見聞者.同皆格物致知.以自明其明德.棄離妄想執著.同證如來智慧。則古人垂訓之至意.弘道輯錄之深心.皆可大暢本懷.不至徒設。而世道人心之轉迴.於茲可以預斷矣.何幸如之。
近代往生傳序
如來調御眾生.隨機說法.雖權實頓漸不同.大小偏圓有異.要皆為令眾生.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從外來.不自他得.如取家寶.受用現成.故其證也.乃極易事。無奈眾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寶鏡.經劫蒙塵.欲令即復本體.徹現照天照地之光.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如來悲心真切.知眾生自力親證之難.縱有修持.以煩惑未斷.再一受生.不免復迷.從茲墮落者多.超昇者少.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俾彼若聖若凡.同於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已證聖者.速登上地.未斷惑者.永出輪迴.校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其難易蓋天淵懸殊也。故自華嚴導歸.祇園演說以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迨法流東震.遠公大師.倡於廬山.當時群賢畢集.後世眾哲咸宗.從茲緇素四眾.或圓修萬行以回向.或專持佛號以求生.至於臨終正念昭彰.現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見之也。彼往生集.淨土聖賢錄所載.特千萬分中之一二耳。而百數十年來.修此法者.又復何限。況近世人士.眼界大開.密修顯化者.實繁有徒。其中以煩惑心.契如來智.出娑婆苦.預蓮池會者.當比前更多。豈可不加紀錄.而令其湮沒乎哉。餘姚楊慧鏡居士.特為搜輯.命名為近代往生傳.其意蓋欲為後之輯往生傳者.備底稿耳.故其稱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飾.以歸畫一.但取傳信.不任撰修之功。已得若干傳.將欲刊布.祈予作序。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願我同人.咸生正信。
慈悲道場懺法隨聞錄序(俗稱梁皇懺)
吾人之心.體本明淨.由無明故.煩惑遂生。煩惑既生.便成昏濁.而明淨之體.遂為隱沒.實未嘗減損一絲毫也。欲令復本還元.非竭誠盡敬.恭對三寶.懺悔業障不可。諸大乘經.具有令懺悔之文.隨人所宗.述為懺法.如法華.光明.淨土.大悲等。此之懺法.詳於披陳罪相者.以梁武帝為度元配郗氏夫人.墮於蟒蛇之苦.兼欲一切人民同沾法利。特請誌公.并諸高僧.檢閱經文.述為懺法.帝亦時運睿筆.發揮意致。惜帝未悉淨土法門.故於述成之時.郗氏特現天人妙莊嚴身.而為致謝。使帝詳知淨宗.則其夫人當必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預海會.登不退地.又何得資此大法大心.竟以生天結其局哉。後之禮懺者.悉當注意於回向往生.方獲究竟實益.此懺以大菩提心為本.從茲竭誠盡敬.外慕諸聖.披陳罪咎.內重己靈.故得生佛心融.感應道交.消除歷劫之罪垢.開發本具之心光.其為利益.莫能具宣。文雖顯淺.校比台宗注重理觀.不詳披陳罪相諸懺.為能普被三根也。自昔以來.未有講與註者.蓋以文義顯豁.無須講註。須知法無淺深.唯取利人.律無玄義.以道宣律師之上根利智.何須十次聽講.及其為註.則不厭其詳.何獨於此法而忽之。觀宗諦公.以時當末法.人多不知自省.遂致所行與所學相悖。因發心講演.以期人各主敬存誠.洗心滌慮.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學行相顧.必期於自立於無過之地而後已。方子遠凡.宿具靈根.雖出富室.頗好清修.每聆妙義.悉能領會。此次聽講.隨為記錄.又經寶靜.誠一.常靜.三師為之輔弼.遂得成帙。其父母同預講筵.躬為繕寫.可謂見其子即知其父母.非是父母不生是子也。方子欲排印.祈余作序。余惟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聖希貿之念.如飢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淨。待至淨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比種大事因緣.若不發揮若文若義之意致.則或有不得實益者.此隨聞錄之所宜普遍流通也。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素食食譜【素餛飩 】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餛飩 】


材料:
青江菜4顆、豆腐1塊、
素碎肉4兩、太白粉1大匙、餛飩皮半包 
配料:芹菜珠、豆皮適量 

調味料:
鹽、胡椒粉、香菇精各適量

作法:
1塗餡
材料切碎,加入太白粉、調味料,
攪拌均勻成餡料,舀適量餡料鋪在餛飩皮上。
2包餡
將餛飩皮捏幾折後,包成餛飩。
3下鍋
起滾水,放入餛飩,待餛飩浮起水面後,
加入芹菜珠、豆皮和調味料即可。
喜歡紫菜者,建議可以在餛飩湯中放入紫菜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發大誓願第六)-1 黃念祖居士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發大誓願第六)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發大誓願第六
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是以《行卷》以卅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能出三有繫縛城,乃至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至於願文多寡,諸譯頗有差異。漢吳兩譯同為廿四願。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宋譯》則為三十六願。魏唐兩譯則為四十八願。至於《後出阿彌陀偈經》曰「誓二十四章」。可見廿四願於諸經中實居多數。但世間流通者,只是《魏譯》。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聞廿四願也。
且漢吳兩譯雖同為廿四願,但內容亦甚不同。《吳譯》第二願為「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此中具有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之殊勝大願。而《漢譯》無之。其他諸譯亦皆闕如。由此可見,諸譯差異之甚。
且漢吳兩譯雖同曰廿四願。但實際內容,則不止廿四。以上《吳譯》第二願為例。此一願中實具(一)國無婦女;(二)蓮花化生;(三)蜎蠕得生,並皆作菩薩、阿羅漢;(四)菩薩、阿羅漢無量等,精要勝願。準是可知,所謂廿四願,實不止廿四。據諸《後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之經文。可知彌陀誓願實為廿四章,非僅廿四願也。
至於魏唐二譯同為四十八願,但名為四十八,實際則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譯》第廿九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第三十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實則此兩願祗有廣略之異,第三十願只是第廿九願之補充與引申而已。《唐譯》中第廿九與三十願,亦與此同。更有進者,魏唐兩譯均缺國無女人及蓮花化生之願。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並未圓具諸願。
至於漢吳兩譯,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可見漢吳魏唐宋五譯,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是以會集諸譯,廣擷眾長,另成會本,實不容緩也。
於是夏師會集諸譯之大願,既重古譯多見之廿四,又採世間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為章,四十八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願。經中備集諸譯之長,十念必生、國無女人、蓮花化生諸願,皆見於會本。復妙攝各願精要,以少文而顯多義。例如《魏譯》第卅八願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魏譯》此兩願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但缺飯食如意。如《漢譯》第二十三願(《吳譯》為第十四願)曰:「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於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實不足四十八也。)今此會本,攝集以上三願為:「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可見會本,文約義豐,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備顯無遺。是以近世諸賢,公認此為善本,良有以也。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聽」者,耳聞也。「察」者,心中審思也。《會疏》曰:「如來聽其說明,照察丹誠,故云聽察。」故經義為法藏菩薩請求世尊,垂慈於我,聽我所說,鑒我誠心。以下法藏陳說所發大願。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素食食譜【紅油炒手】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紅油炒手】


(A.) 辣椒油 2大匙  ,
素蠔油 1茶匙 , 
醬油 1茶匙 
高湯 1大匙   ,
細糖 1茶匙  , 
香醋 3/2茶匙
(B.)花椒粉 1/4茶匙 , 


1.)取一碗,將調味料A一起攪拌均勻後倒入碗中備用。
2.)取一湯鍋,待水滾沸後丟入小餛飩,
轉小火滾約2分鐘後撈起、瀝乾。
3.)將作法2的餛飩放入作法1拌好的調味料中略翻兩下拌勻。
4.)作法3的餛飩撒上、花椒粉再稍微拌勻即可。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15


佛遺教經解刊布流通序
甚矣佛恩之廣大周遍而無有窮盡也。何以言之.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於六塵境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由惑造業.由業受報.久經常劫.輪迴六道.了無出期。佛於往劫.知此事已.即發大願.欲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輪迴.同成無上覺道.同入無餘涅槃。從茲普為法界眾生.久經長劫.行菩薩道.但有利益.無不興崇.六度齊修.一法不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行施也.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悉無吝惜。故法華經云.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壽能宣.況其餘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萬行乎哉。及至惑業淨盡.福慧圓滿.徹證自心.成無上道.普為眾生.說所證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復隨機施教.令其隨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畢.即入涅槃.猶復不捨大悲.於他方世界.示成正覺.以行濟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為照世故.出沒無住。亦如船師.為渡人故.往來不停。且據此番出世.實為周昭王二十六年。及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固已無機不被.無法不周矣。又以中下根人.自力劣弱.不能現生即出生死。縱有修持.而煩惑未斷.再一受生.迷失者多。因茲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俾彼若聖若凡.或愚或智.同於現生.往生西方。則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輪迴.實為三世諸佛普度眾生之達道.九界眾生速證佛果之妙法。以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持佛名號.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工夫之淺深.惑業之輕重.無不蒙佛攝受.令其帶業往生。如船拯溺.無所揀擇。唯信願不真.而心行與佛相背者.則不能蒙佛接引也。佛之愍念眾生.前自無始.後盡未來.上自等覺菩薩.下及六道凡夫.無一人不在大悲誓願彌綸之中。譬如虛空.普合一切.森羅萬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萬方.縱令生盲.畢世不見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為人。使無日光照燭.便無生活之緣.豈必親見光相者.方為蒙恩乎。彼世智辯聰者.以己拘墟之見.闢駁佛法.謂其害聖道而惑世誣民.與生盲罵日.謂無光明者.了無有異。一切外道.咸皆竊取佛經之義.以為己有。更有竊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閒之道本也。猶如大海.潛行地中.其滋潤流露.則為萬川.而萬川無一不歸大海。彼謗佛者.非謗佛也.乃自謗耳。以彼一念心性.全體是佛.佛始如是種種說法教化.冀彼捨迷歸悟.親證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為尊重.最可愛惜.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勞.即不信受.亦不忍棄捨耳。使眾生不具佛性.不堪作佛.佛徒為如是施設.則佛便是世閒第一癡人.亦是世間第一大妄語人.彼天龍八部.三乘賢聖.尚肯護衛依止乎哉。佛遺教經者.佛一期事畢.臨入涅槃.誠勖弟子.及一切眾生之遺囑也。其文雖略.其義甚周。其令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尊重珍敬世尊.若能如是尊重佛戒.則是常在佛側.無少間隔也。故曰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次下所說戒相.及持戒之益.不持之損.及制心節食等法.反復叮嚀.無微不入。雖慈親將欲去世.為兒女計.亦不能如是周到.誠可謂吐心吐膽.一字一血。為佛弟子者.宜何如努力修持.以不負所望。未知佛法者.宜何如感激依行.以不孤深恩。其語雖似專指比邱.其意固已彌綸九法界一切聖凡.靡有孑遺。以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豈此煌煌遺教.不被三賢十聖。而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當此入滅之時.何忍不加勉勖乎。以向來論者.多以為小機所見.及偏誡比邱.遂致普照九法界之心光.竟局為出家小乘之訓誨.可不痛哉。陳沅蓀居士.宿根深厚.學問淵博。初以未見佛經.亦復追隨韓歐程朱之跡。近數年來.翻閱佛經.始知佛為聖中之聖.天中之天.所有言教.與儒教無不符合。用之於治世.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方能究竟圓滿。以儒教只言現生.佛教圓談三世.倘真知三世因果.雖日撻而求其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不可得也。世之口是而心非.陽為善而陰作惡者.皆由不知心通法界.與三世因果之故耳.使知之.縱極下劣.亦不肯於明鏡之前.現諸醜相.以自貽伊戚也。惜世多不知.故致為己之安富尊榮.直使殺人盈城盈野.而毫不憫恤.噫嘻痛哉。末世人心.殘忍已極.使無如來三世因果之說.則人之得正命而死者.蓋亦鮮矣。若欲出世.亦不須另起鑪灶.但依佛之言教.對治煩惱習氣.俾其淨盡無餘即已。雖身在俗境.不妨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以進趣佛果。如西天之維摩居士.及此土之傅大士.李長者.龐居士等。即力有不及.又有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以為恃怙.豈必盡人捨俗出家.方為佛弟子乎。彼謂佛為棄倫理.背聖教者.皆因未讀佛經.不知佛之所以為佛.而妄以己之凡夫臆見武斷耳。由是言之.欲究竟挽回世道人心.非提倡昌明佛法不可。而感佛之恩.至深且切.又欲一切同人.同知佛恩。取佛遺教經.以普通註釋之法解之.以期政學商農各界人士.同得沐佛慈恩。不致所具佛性.常相迷失.而永劫沈淪生死苦海.莫之能出也。將欲刊行.祈光作序。光以佛之深恩厚德.人多未知.以故略為敘述。至於經中所說.一香大慈悲為眾生心.閱者當自知之.故不詳述。嗚乎.佛之為眾生.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數之一。吾固昔受韓歐之毒.而作一闡提者.幸未生陷.而入佛法。唯恐與我相同之人.未必如我幸遇佛法.故作此剖心瀝血之語.以期各各上不孤於佛恩.下不負於己靈也已。
心經淺解序
詳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無差別之心.虛靈洞徹.澄湛常恆.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絕凡聖之名稱.無生滅之幻象。離心緣相.故情識莫能測度.超文字關.故語言未可形容。然如來智慧廣大.於法自在.善以語言.顯示離言之道.而且廣略適宜.各臻圓妙。是以大般若廣約佛法眾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經略約心法.以明佛法眾生法。文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無不畢具。以約攝博.了無遺義。若約而言之.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復為全經樞鈕。再約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圓彰.法法圓泯.彰泯俱寂.一真徹露.觀自在菩薩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隨學乎。誠可謂如來之心印.大藏之綱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關鍵.義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故古今受持讀誦者.遍於宇中.著述宏揚者.多難勝數也。然理雖甚深.詞須逗機.否則契理而不契機矣。季和駱居士.知見圓融.文字活潑.欲令初機易知.故為白話淺解.說理極其透徹.措詞唯取通方。大雲先載.悅可眾心.書冊續刊.永傳遍界。光庸劣無能.曷勝景仰.謹為序引.以助流通云。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緣起序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由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故古德云.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誠然誠然。(光)以庸劣百無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昔閱普陀志.見其所載.皆屬道場廢興.以及種種尋常等事。至于觀音大士往劫本跡事理.以及此方感應因緣.悉皆闕略.不禁令人長歎。民國六年.王采臣.周孝懷.陳錫周.三居士來山見訪。王周謂普陀為觀音大士聖道場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講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師發心講經.我等當為籌備道糧.(光)以固陋力辭。錫周則日.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師若肯修.我當刊刻。(光)曰.此事頗不容易.若照舊例.則文人皆能為之。若將大士往劫本跡修證.及此方感應事跡.一一略敘大端。令閱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濟無疆.從茲發起正信.身心歸依.近獲人天之福.遠證菩提之果者.非遍閱大藏.備考群籍不可。若不發揮大士本跡感應諸事理。則成遺主志賓.捨本逐末.與尋常山經水志何異。何以顯普陀為大士應化道場.又何以顯大士為法界眾生之大慈悲父母.而與娑婆眾生.因緣最深也。然(光)以宿業.致令心無知識.目等盲瞽.尚須懺悔一二年.待其業消智朗.障盡目明時.當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業重.不能感格.當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為了此公案。此公學貫儒釋.筆超儕伍.必能發揮大士之慈悲心跡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鈔印行.致不加詳察者.謬謂之為知識.從茲信札來往.日不暇給。八年春間.端甫歸西.先所發心.竟成空談。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東公來山.謂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惡遷善.返妄歸真.實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務.急宜重修。(光)以陶公護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濟法雨兩寺主人.懇請陶公親任其事。陶公以公事無暇.乃託邑紳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開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無暇.絕不過問。次年陶公升於杭縣.猶復魚雁往還.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囑.其能如是也耶。初於修志議成之後.未及一月.江西彭澤許止淨居士來訪.一見即成莫逆。(光)敘昔衷曲.遂以大士頌見託.彼即允許.若非大士冥垂加被.何有如此之際遇乎。許君乃備搜藏典.及諸群籍.時經二載.稿方告竣。述成頌文近二萬言.而復逐聯注其義意.俾閱者悉知所以.又節錄各經.以為明證。頌文三卷.經證一巷.共三百七十餘頁.於夏初寄來。頌中義意.許序已陳.茲不復贅。(光)昔本欲冠於山志之首.今以卷帙繁多.特為別行.兼欲遍布天下後世.倘與志合行.則不易廣播矣。然大士從無量劫來.分身塵剎.其本跡感應.非佛莫知。此數卷頌.不過大地一塵.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從茲赧然愧怍.勃然奮發曰.吾人之心.與大士之心.無二無別。而大士圓成佛道.久經長劫.又以悲心無盡.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我輩從無量劫來.輪迴六道.其親蒙拔苦與樂之恩者.不知凡幾。直至今日.尚為凡夫.上負大士拯拔深恩.下負自己本具佛性.靜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由是翻轉凡情.追隨聖跡.克己復禮.閑邪存誠.敦行世善.兼修淨業.久而久之.與之俱化。上焉者.即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下焉者迨至臨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能如是.則人人敦禮義.各各識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禍永滅.雨晹時而天眷常臨矣。陶公所謂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務者.其在斯乎。所願見者聞者.同發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習.則幸甚幸甚。
教觀綱宗釋義紀重刻序
教海汪洋.莫測深廣.不有指歸.則茫無所趣。故陳隋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具顯如來出世本懷.唯欲一切眾生同成覺道。但以機器不一.故復隨順機宜.循循善誘.為實施權.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權益.則開權顯實.同歸祕藏.方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之所以然。可謂揭彿日於中天.普照大地.授窮子以果覺.令紹法王。但以文繁.不便初機.蕅益大師.撮取要義.述為綱宗.有意義隱晦者.復為略釋。俾學者悉知如來說教之意.與夫稟教修觀之法.有如導歸寶山.直授摩尼寶珠。從茲不但了知不生不滅.非有非空之圓妙第一義諦.為如來心印。即人天權小等法.與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無不皆是第一義諦.皆為如來心印。喻如畫龍點睛.立刻飛騰.以法無自性.轉變由心.圓人受法.無法不圓故也。默庵法師.以釋義分註各條之下.又為之紀.以期一目了然。學者得此.既省心力.又易領會.何幸如之。維揚寶輪寺法裕長老.欲重刻廣布.命(光)校其訛字.兼為敘其緣起云。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素食食譜【餛飩麵】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餛飩麵】

煮餛飩麵一點都不難!
自己煮的東西知道食材來源會必較放心一點。


材料: 
香菇、菠菜、麵、餛飩數顆、少量鹽、
少量醬油、少許香油、白胡椒粉少許。

步驟:
1.準備兩鍋水煮滾,一鍋放入麵條煮,
另一鍋放入餛飩煮,待幾分鐘後再加入菠菜及香菇稍微煮一下。
2待麵跟配料都煮熟之後就可以把麵跟配料
放入同一個碗內再加入調味料後攪拌一下就完成啦~
(如果你想要喝湯的餛飩麵就把麵煮熟後,
放入餛飩那一鍋,在加入調味料就可以嘍!
要注意水量不要太多)
很簡單就完成了香噴噴的餛飩麵啦!
簡單又方便做的麵食,很不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至心精進第五)- 4 黃念祖居士註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唐譯》云「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宋譯》云:「住一靜所,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古德於此,頗有異解。
(一)淨影、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淨影疏》云:「依願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箋》云:「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
(二)明此為發願時。《合贊》云:「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願時。《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思圖畫之。……五劫思惟,如圖畫之。……」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故同於《合贊》,謂為發願時,而非願後修行時。《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
(三)嘉祥師云:「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後曰:「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正契於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
段中「俱胝」即千萬。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對於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經此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於是結得大願,而「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此中「彼」字,指二百一十億佛國。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實超勝於二百一十億佛國,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既攝受已」乃承先啟後之文。於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頭至地也。「禮足」,以自頭接佛足。隨即繞佛,亦是敬禮。三匝者,繞佛三周;表作禮之殷重,繞行後乃合掌安住佛前,向佛稟白云:「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聖心,暢佛本懷,廣應群機,故得歎許,而讚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辭也。
「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今經亦然,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大眾」二字廣攝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普令大眾得聞,發願往生,逕出生死苦海,故令大眾歡喜也。亦令大眾聞法得利,普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滿足無量大願」。指能滿一切志願。又《往生論註》云:「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作《論註》)和盤托出諸佛心髓。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故我輩末世凡夫,但能滿足此一願,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也。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