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素食食譜:纯素迷你水饺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纯素迷你水饺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材料:
面粉,水,大豆蛋白 ,胡萝卜,白菜心,核桃油,金兰酱油,芝麻油

步骤:
1、大豆蛋白温水泡发用料理机打一分钟
2、胡萝卜切小丁,用核桃油爆炒一下
3、白菜切末
4、所有食材加酱油芝麻油搅拌均匀备用
5、面团擀成薄片,擀面的时候用淀粉做薄面,这样饺子皮擀的会很薄

6、开始做饺子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 邪見不可以聽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
邪見不可以聽
很多喜歡學小乘的人很生氣,就開始謗《法華經》,一直說它不是佛講的,是人家編的。他們就一直在毀謗,說大乘是菩薩講的。他講這個話,太牽強了,佛的智慧比菩薩高,現在倒過來說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這個說法不對。
所以這些小乘人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還說他都找不到。你當然找不到,因為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五千個人退席。現在說「大乘非佛說」的,那就是法華當初退席的人。
他們不敢相信,還有很多大乘經典,像佛在楞伽山講的,「楞伽」翻作中文叫「不可往」,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所以一開始就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不是二乘所能及,舍利弗、目犍連等雖同在逝多林卻不見不聞啊!
《圓覺經》中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也不是你凡夫、二乘所能測度,所以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了義中的了義,顯如來境界。在很多經典中,佛去的地方,二乘人沒有辦法去;因為這是佛自住境界,是對大菩薩說。而那些人不敢相信,所以一直毀謗。
你們去上網時,凡是看到他們寫那些謗大乘,或是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或是模稜兩可,令人對大乘起疑的話,你就知道這些人都是在毀謗大乘。
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很多都出家人,特別是那些念佛學院的,佛學院裡面很多都是魔子魔孫,嚇死人了。當然我不是講每一間,也不是講每一個,但是,真的很多,都是魔子魔孫,是妖魔鬼怪再來。
你不要相信他、不要看他寫的東西,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毒糟糠,不能看,看了你就中毒;而且你是不知不覺中毒,自己中毒你也不曉得,哪一天毒性發作,你的本有佛性被它障蔽住了,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別亂看,你會中毒的,要小心。
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誆人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小乘怎麼會有大乘?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怎麼可能它裡面會有大乘法呢?簡直胡說八道嘛。
所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的佛法,沒有二乘,此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
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要求生淨土,《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說極樂世界沒有女眾,一旦往生去那裡,都轉女為男;極樂世界沒有二乘,若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用人天乘作基礎,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素食食譜:西葫芦素饺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西葫芦素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材料:
香菇,粉丝,木耳,西葫芦,花生油,金兰酱油,盐

步骤:
1、粉丝焯熟
2、西葫芦、香菇、粉丝攥干水、切末
3、加盐调味
4、要包的时候,在馅儿里加一点儿花生油搅拌,上劲儿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 為什麼會有二乘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
為什麼會有二乘
《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那有一些人就會問:「那既然沒有二乘,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所以經文後面就有一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子,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後來輾轉到了他的父親面前,因為之前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離開了五十幾年了,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
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富可敵國,想要傳家給他,他一下不能接受,他還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那長者就設個方便法,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挑糞。
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說:「你好好把這些糞便給除掉,我多給你錢。」就是如此,是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
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飄落在外,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他整個家都要傳給兒子。所以不是佛吝嗇,而是你一下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二乘。長者才教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實際上長者不希望他去除糞,他希望兒子直接能夠承繼家業,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眾生不識得佛性太久,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不是你把什麼事都挑起來做,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那個不叫直下承擔。
所以你要清楚,是眾生不能接受,佛才講二乘。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自家的財富,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招進門來,讓他在家除糞;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眾生沒在苦,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所以他才這樣告訴他們。就像在火宅當中的童子幼稚無知,在那裡嬉戲,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所以才告訴他:「你們出來,我給你鹿車、給你羊車、給你牛車。」結果這些小孩,為了想得到自己要的東西,出離了火宅,出來以後,世尊等與大白牛車。
這「大白牛」就是講的肥壯的牛;印度一般不是富有的人家,他家養的牛很枯瘦。但長者有錢,長者家養的牛是非常肥壯、有力的大白牛車。所以佛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而是眾生不能接受,或是耽溺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素食食譜:素饺子黄瓜馅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饺子黄瓜馅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材料:
黄瓜,胡萝卜,姜末,香油,金兰酱油,盐

步骤:
1、黄瓜切丝(最好用工具操作,均匀,省时)
2、加入胡萝卜丝,姜末用油煸出香味后,和油一起倒在馅料上。加香油快速搅拌均匀

3、先加入香油搅拌后再加盐,可以减少黄瓜出水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修持第三十-3) 黃念祖居士註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因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但說法不能離自覺,故下云:「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世尊睹明星而徹悟本心,開口第一句便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知捨離妄想執著,當下便是如來智慧德相。故經續云「成就無量功德」。「無礙慧」者,指圓融通達之佛慧。《魏譯》作「無礙智」。《大集經》云:「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又《法華經化城喻》曰:「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解法如如」。《淨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經》所說五法之一。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又《大乘義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就一如中,體備沙界恒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又《會疏》曰:「如如是不一不異,不空不有之義。正是中道第一義諦相也。」綜上兩說:「彼此皆如」。既「如」故「不異」。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如義非一」也。「善知集滅音聲方便」者,《會疏》曰:「習(即集)即集諦,意亦兼苦。滅即滅諦,含道之言。因果相涉,故說四諦之教,即音聲方便。」此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諦法中之集滅二諦,故云集中已兼苦,滅中亦含道。今言集滅,即表四諦。又由於因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涉。小大偏圓,同歸一乘法中。故說四諦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又《淨影疏》曰:「善知習(即集)等,是其教解。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菩薩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於中巧知,故曰方便。」又《嘉祥疏》曰:「善知習滅音聲,明辭無礙。」諸說不妨同參。本段末後曰「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者,《會疏》曰:「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故。」究竟了義第一義諦之言,方名「正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三、明極樂菩薩德行圓滿。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者,《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又《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又《會疏》曰:「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空寂《魏譯》作寂滅)。」又《萬善同歸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之無。」綜上引證,簡要言之: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但應諦知一切皆空,不是斷滅。此空寂是實際理體,不是斷空,是第一義空,乃不斷之無。如是契入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生身」。可指分段生死之身,與變易生死之身。(此處則指菩薩變易生死之身。)又生身者乃二餘之一。「二餘」者,生身之苦報與煩惱之殘餘。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惑因。此二俱盡,謂之「二餘俱盡」。如《會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諦。煩惱、見思等惑,正是集諦。『二餘』者,即苦集餘殘也。菩薩能斷正使,及以習氣,無有餘殘。出過三界,離父母生身,有漏果縛悉斷盡,故云『俱盡』也。」又憬興曰:「生身,在報。煩惱,苦因。因果二餘,皆已盡故。」又《淨影疏》曰:「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餘,皆悉滅盡。」故云「二餘俱盡」。
「究竟一乘」。「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極圓頓之教法。乘為車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載運行人登於涅槃彼岸,故名為乘。《勝鬘寶窟上》云:「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又《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又憬興曰:「一乘者,即智雖有三,其極無二,故云一乘。」《法華經》專說一乘之理,該經《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淨影疏》曰:「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隨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於此一乘,窮名究竟。」按此疏意,窮盡此一佛乘之理,謂之「究竟一乘」。蓋極樂諸大菩薩,悲誓宏深,雖居極樂,但為哀憫眾生,故仍示現於三界生死之中。住平等慧,精勤修習。故經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了達實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故云「至於彼岸」。《會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淨影疏》曰:「至於彼岸,涅槃果極。」涅槃果極者,指涅槃之極果,即至高無上之果覺,究竟成佛也。
「決斷疑網」,此有異釋。《淨影疏》曰:「除妄顯真,名斷疑網。」《會疏》同之。疏曰:「斷除疑網,智惠(同慧)自生。」其意皆偏於斷自疑網。但《嘉祥疏》曰:「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兩者雖異,但亦無違。因能除眾生疑者,首自身無疑。又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眾生斷疑證真。故知經文,實兼二義。
「證無所得」。「無所得」又云「無所有」,即空慧也,即無分別智也。體無相之真理,自心無所執著,無諸分別,是曰「無所得」。《心經》曰:「無智亦無得。」《智度論》曰:「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又《涅槃經》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涅槃》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又「證無所得」者,《仁王良賁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又《維摩慧遠疏》曰:「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無所得。」今云「證無所得」,即到無得處也。
「以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權智,乃達於方便法之智,又為行方便之智。權智與實智相對。達諸法之實相,名為如來之實智。了達於諸種之差別,為如來之權智。如《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又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如來成佛之本體,在於實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權智。又密教以胎藏(即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臺為實智,八葉(瓣)開敷為權智。《大日經二》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也。又從實智以求權智,亦即從根本智而達差別智。故曰「增長了知」。蓮瓣之盛敷,可喻增長,蓮瓣之初開,可喻了知。心蓮八瓣開敷,正顯「增長了知」之義。因蓮葉開敷而明現蓮臺,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而徹顯心源也。又度生事中,不離神通。而諸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如《圓覺經》曰「本來成佛」。故云「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妙德功圓入於實相,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一乘者,一佛乘也。故得一乘道者,即圓證究竟大覺之佛果也。「不由他悟」者,《唐譯》曰:「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至於《魏譯》作「慧由心出」,《淨影疏》釋云:「真解發中,名慧心出。」蓋謂真實明悟,發於自心,名為「慧由心出」。又望西《無量壽經疏》曰:「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蓋謂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決不從他處生也。《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復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上之三疏可以互參。綜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無師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齊現。悟由自心,非從外得。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六祖慧能大師曰:「密在汝邊。」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悟則明現,不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素食食譜:胡萝卜素馅饺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胡萝卜素馅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材料:
胡萝卜, 豆泡,香油,盐,金兰酱油,姜

步骤:
1、豆泡切碎,姜做姜末备用
2、胡萝卜洗干净,去皮,用擦子擦成细碎末备用
3、锅中放多一些油,小火,放入所有的胡萝卜,慢慢炒软,稍微放凉备用
4、把豆泡碎拌入胡萝卜中,拌均匀,加入盐,香油,姜末搅拌均匀,馅就做好可以开始包了

5、煮饺子,锅中放满清水,水开下入饺子,并迅速搅开,防止粘锅,盖锅煮馅,开锅盖煮皮,开锅放凉水一勺,再开再放,依次放4次清水,饺子们都飘起来即可~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43 印光大師著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43  印光大師著

復李自初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汝已受戒.已有文鈔、嘉言錄.依之修持.便可不負此生.又何必要訪道於明師乎。須知佛法.猶如大海.誰能一蹋到底.一口吸盡。但肯依信、願、行、之念佛法門.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此之一法.乃如來普度一切若凡若聖之無上大法。若不專修此法.而欲於若禪、若教、若密、若律、各種法門而了生死.漫說現生不得了.誠恐千生萬劫尚難了。以此諸法門.通須斷盡煩惱.方有了生死分。汝謂致書往來.指明一切修行之正路.文鈔、嘉言錄.豈非所指之路。但依之而修即已.又何須用信重指耶。文鈔等汝尚不依.又何能用信重問重說.反於最少言句中.即肯依之也。汝果依文鈔而修.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於此法之外.欲得了生死之實益.夢也夢不到。汝肯依我所說.即與皈依無異.亦不必又取法名.方為皈依也。凡稱上人.以不敢直稱.則云上某下某。汝自稱法名.也稱上常下樂.則成胡說巴道.自高自大.不可不知。光老矣.不能常與汝復信.切勿常來信。若欲請經書當向弘化社請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素食食譜:素三鲜饺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三鲜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材料:
胡萝卜,包菜,干花菇,盐,金兰酱油,橄榄油

步骤:
1、香菇泡发,把香菇、胡萝卜、包菜切成丁(胡萝卜不要刨丝,口感打折)
2、包菜碎放一点盐抓匀,放置一会。烧一锅热水,现把胡萝卜丁烫软,沥干。热锅倒油,放花菇丁炒香,再放入胡萝卜丁翻炒1一分钟,加入盐翻炒均匀。关火。把包菜挤干水分,倒入锅中拌匀即可

3、根据个人爱好包饺子,开水上锅蒸10分钟关火,等20秒就开锅!蔬菜饺子千万别焖,会发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修持第三十-2) 黃念祖居士註


「修行五眼」。佛有五眼。菩薩志求佛德。佛德無量,故略舉五眼,以概其餘。此之五眼,「照真達俗」。能見真空,及如來藏中不空實性,故云「照真」。復能見無數世界之色,與彼中眾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故曰「達俗」。以照真故,自覺行圓,達於究竟;以達俗故,隨機設教,度生無量。今此淨土一法,正照真達俗之極至。「照真」顯真諦,「達俗」,明俗諦,雙舉示中諦。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又「照真」,故如實。「達俗」故廣度。故萬類齊收,究竟度脫。
「肉眼」,即人間肉身之眼。能見現前色像,故曰「簡擇」。
「天眼」,為天趣之眼。《大智度論》曰:「天眼所見,自地(自身所住之界,例如色界天以色界為自地)及下地(低於色界自地之界,例如欲界)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又《淨影疏》曰:「一切禪定,名為天住。依禪得眼,故名天眼。能見眾生死此生彼。」天眼實具以上兩義。又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一者從修得。《淨影》所云,是指修得者。生於色界諸天自然生得之淨眼,是為報得。謂從果報而得,不賴修成也。又「通達」者,如《智度論》曰:「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等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上下悉皆無礙。」故云「通達」。又穢土天眼所見,不出三千大千。彼土菩薩天眼,見十方恒沙世界及其中眾生生死。
「法眼」。望西曰:「緣俗諦智,能照法故,名為法眼。」憬興曰:「法眼即以有智為體,能見眾生欲性心及諸佛法,故名法眼。」《箋註》曰:「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謂之法眼。」《魏譯》曰:「法眼觀察,究竟諸道。」今經云「法眼清淨」,其義應如《三藏法數》所云:「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由上可見菩薩於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種種所行之法與所證之道。復知種種方便門,以普度眾生者,名為清淨法眼。極樂菩薩之法眼,亦復如是,故云「法眼清淨」。
「慧眼」。望西曰:「緣真諦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憬興曰:「慧眼即以空智為體,照真空理。」又《大乘義章》曰:「言慧眼者,觀達為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又「見真」者。淨影曰:「能見真空,故名見真。」《智度論》曰:「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又曰:「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又《思益經》云:「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以上廣引經論以釋「慧眼見真」之旨,內中以《思益經》與《大論》之說最為精妙。蓋了了見,無所見,不見有為,不見無為,方名見真。「智慧自內滅」即《心經》之「無智亦無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佛眼」。如來之眼,名為佛眼,即照了諸法實相之眼。「具足」者,憬興曰:「一切種智為體,無法不照,故云具足。」《法華文句》云:「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蓋謂佛眼之本,是無上殊勝,謂之本勝。但亦兼具劣者,劣者其餘四眼也。至於本勝者,能見佛性也。兼劣者,兼具其餘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諦一切法也。或疑佛捨肉身,何有肉眼。《智度論》曰:「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肉眼。」又義寂云:「有肉眼,知障內色故。」為化度眾生,現有相佛,故兼肉眼。「覺了法性」,《淨影疏》曰:「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憬興云:「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覺了中道第一義,故云覺了法性。」又云:「亦見佛性,故云覺法性。」故知佛眼,能覺了法性,即《文句》所謂之本勝,非餘眼所能及也,是顯佛眼之徹。至於具足者,顯佛眼之圓,具足一切眼之用也。
或疑他經中,有以慧眼為第三,法眼為第四者,何以與本經相違。義寂與望西均釋為,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同是俗諦,慧眼始見真諦。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若論修起之次第,先須達真,然後方能導俗,故他經中有以法眼居於第四者。如《華嚴演義鈔》曰:「為道養生,先修肉眼。肉眼見粗,不能見細等,次修天眼。天眼見色,未見真境,故修慧眼。慧眼見理,未能見事,故修法眼。法眼未圓,故修佛眼。」又《智度論》曰:「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達真方能導俗,是為他經之序。至於本經則以真勝於俗,故以慧眼為第四。是即本經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經之故也。
上段經文中,「無不圓滿」以前是總讚,此下明一切圓滿之因,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故如探水得源,尋枝得本。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云「得其一,萬事畢」也。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自然調伏諸根,如手握金剛王寶劍,來者俱斬,自亦不存,劍亦非劍。故善調伏,身心和順,「深入正慧」。身心俱調,正慧明了,故煩惱餘習不斷而斷。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故以七覺聖道,為所履踐。佛之五眼,為所修習。照真達俗,從容中道。精進不已,則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故知一切妙德,無不導源於佛之密藏。一一妙德,無不還歸此密藏。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二、明極樂大士利他聖行,功德圓滿。此中復含三義:(一)演說妙法。(二)遊諸佛剎。(三)普利眾生。上之三者,互相含攝。
(一)從「辯才」至「遠離顛倒」標菩薩慧辯德。「辯才總持」《魏譯》作「具諸辯才」。故知「總持」同彼「具諸」之義,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又總持即是陀羅尼,故亦可解為,得辯才陀羅尼也。下云「自在無礙」,表菩薩所具乃無礙之勝辯。無礙辯者,有四有九。四無礙辯,又各四無礙智、四無礙解,是為菩薩說法之智辯。從意業而言,稱之為解,或稱之為智。從口業而言,則謂之為辯。此辯有四,如《涅槃經》云:「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九辯者,如《勝天王般若經》說:「無羞辯、無盡辯、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餘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此九亦名為無礙辯也。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無有障礙,故云「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是差別智。方便者,善巧也。以善知一切眾生根性與欲樂,隨其機宜,善巧說法,故能契機。「所言誠諦,深入義味」。「誠諦」者,誠懇真實也。明根本智,契實相理。得差別智,知眾生機,故所說之法「深入義味」。契理契機,普令聞者入於義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脫。故云「度諸有情」。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正法」者,真正之道法。《勝鬘寶窟》曰:「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如是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無相」者,淨影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又《涅槃經》云:「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桐、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又密教於此更有淺深二義。密教於有相無相,有淺略與深秘之二釋。(1)其淺略者:謂凡夫所見色心之諸法,事相顯了,心前現行,易知易見,謂之有相。諸法之體性,無色無形,不存一相,謂之無相。(2)其深秘者:謂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無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故云無相。非是無色無形也。「無為」者,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同於「無作」,詳見第十七品「無作」註。「無縛無脫」。世以無明煩惱為縛,以斷惑顯真為脫。而未知無明與法性,本為一體。法性如水,無明如冰。現相雖殊,究其本體,則無明之冰舉體是法性之水。《玄義》謂無明與煩惱,「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因冰水一如,故無縛脫。「無諸分別」即不二,即是如。法界理體,不二平等,故云如。諸法皆如,故云「如如」。《大乘義章》曰:「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虛妄,故復經中亦名真如。」彼此皆如,自然「無諸分別」。又《文殊般若經》曰:「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又《大寶積經》云:「乃至諸法本性與佛性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若諦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亦無分別矣。「遠離顛倒」,如上所說,萬法本際,皆契實相,故無顛倒。顛倒者,如羅什大師註《淨名經》曰:「有無見反於法相,名為顛倒。」蓋謂有見與無見,各有所執,皆違諸法平等之相,故名之為顛倒。「無相無為」及以下「遠離顛倒」共四句,顯極樂大士所說之正法也。
(二)從「於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薩平等遊於十方佛剎,於所受用,皆不著取。遊於淨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亦無希求不希求想」。據《金剛三昧經》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心。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又無希求,是無為。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
(三)明平等度生之德。彼土菩薩有大慈悲,願饒益一切有情,故於一切眾生,不計親疏恩怨,亦無彼我之分,更無違怨之想,視同一子,平等普度。故經云:「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素食食譜:饺子花样-3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饺子花样

1、葵花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在一块饺子皮的中心放入馅,另外拿一块饺子皮覆盖在上面。将两张饺子皮叠起来的边用手指捏薄,再捏成穗状的花边。
2、圆肚饺子
首先取一个饺子皮放上馅,将中间捏紧。然后,左右两个虎口处卡住饺子两端,大拇指用力捏紧饺子边边,一下就能捏出个圆肚子啦。
3、元宝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取一片水饺皮摊开放手上,舀适量馅放在正中间;把水饺皮对折,将馅上部饺子皮捏合。然后把馅两角向里叠起,沾少许水淀粉捏合。
4、百褶裙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在包进馅料之前,将2/3个饺子皮整出一堆褶皱,然后塞入馅料,对折捏好就成了。
5、鸽子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饺子皮对折捏紧后,折出花边;然后把两边向后捏,捏出一对翅膀的样子,中间部位整出头部,最好可以用芝麻装饰出一对眼睛,就更像了。
6、花边饺子

[转载]素饺子做法大全,美味绝伦!心动?不如行动!
饺子皮对折捏合后,从一边角起,向内折压;之后沿着第一个折痕,依次向内锁边,就可以看到花边的样子啦。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四種念佛



如是我聞
前言
《如是我聞》這本書是大乘定香精舍義工,匯集 悟顯法師多年來講經中以及開示的精華。
為了讓大眾可以方便閱讀,我們使用50開印刷,使學佛人能隨身攜帶,讓我們的生活與佛法同在,在紛擾的紅塵中,注入一股不可思議的清涼。
在短時間內熏習佛陀的正法,讓你的心恢復清淨與安定,給一同在菩提道上的我們加油打氣,祝願大家法喜充滿,道業增進,同成佛道。
大乘定香精舍 謹致  





悟顯法師 講述   
四種念佛


平常都勸大家要念佛,希望大家能去看看毛惕園居士編寫的《念佛法要》、《念佛三要》。
《念佛法要》較厚,《念佛三要》是從《念佛法要》裡面再提出來的,份量較少。它分成四個部分,裡面有講念佛的方法,有祖師的念佛開示及念佛公案的引證,還有經典勸修淨土的部分。
念佛應該要怎麼念?大家都在念佛,卻提不起念佛的心,為什麼會提不起念佛的心?就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了要做什麼。還有就是在念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都沒有辦法預先知道。所以當在念佛的時候,念久了就會產生很煩亂的感覺。一旦你覺得念佛沒有味道,自然就會懈怠、想放棄。
修學淨土法門,分為四種念佛。
第一個是實相念佛。
第二個是觀想念佛,觀想是想念的「想」。
第三是觀像念佛。觀像就是看佛的形象,也是一種念佛。
第四個就是現在最多人在用的持名念佛,也就是持佛名號。
「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必須要理解諸法實相。
這種念佛,不屬於有念、不屬於無念,也不是念久熟悉了工夫就純。
實相就在一切法當中。要能夠先識得不生不滅的本性,然後守本真心,常住不動,不隨境轉。想這樣修必須覺性很高。並不是說不能使用,而是剛開始學的人還沒辦法用。如果一開始可以使用實相念佛的話,根器算是相當好的。
聽講經,主要是聽講大乘實相,也就是諸法實相。
向來大家都認為一切法是真實的,不是有生,就是有滅。
佛告訴我們:諸法無生。既不從因緣生,也不從自然生。
「自然生」就是:你認為「從我出生所看到的就是這樣。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子。」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外道。
「因緣生」:是認為諸法是和合的,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一起的。
經典上講:「諸法無生」。
「無生」不是沒有,是講「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根本沒有出生,也就沒有死亡的問題。
「相」是指一切現象。要知道在一切的境緣當中無不都是佛性的德用,根本沒有真妄的問題。能常作如是觀,就能夠做到不隨境轉。能看透諸法真實相,心不隨境界轉,乃至能不隨自己的起心動念流轉。時時都是這境界,就叫「實相念佛」。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學人真懂得這個道理。明心見性不是已經成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講:所謂明心見性,在密宗講是即身成佛,就是識得(契入)自己的不生不滅心,也就是識得佛性。但是在識得後,還要「安住」,就是保,還要銷落習氣,這樣修行才能夠有成就。所以,如果知道佛經講的「實相」是什麼,那也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佛心了,但只這樣是還沒有成就,千萬不要在這裡停滯不前。一般修禪者或修其他的宗派者,包括修密也是,總會在這裡停滯不前,所以不會有成就。
現在很多密宗學人都說他的上師「即身成佛」,其實即身成佛不是很高層次的境界。印光大師說,這在六即佛裡面只是得個「名字位佛」和「理即佛」。
「理即佛」是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家都有佛性的道理,名字即佛,是他知道佛性是怎麼一回事。密宗所說的大上師即身成佛,就是達到這個位次。接下來的修行斷證工夫又是另外一回事。
禪宗的祖師大德也是,他明心見性,打開本來,識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都還只是初入門而已。
包括「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也是一樣,都還要再往上進修,修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實相念佛」。
再來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是觀極樂世界。一般常用的經典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十六種觀想,從日觀、水觀、琉璃觀……一直到觀極樂世界樓閣、寶樹、清淨大海眾,觀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乃至佛接引眾生的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的觀法。這是十六觀。
如果能用,也很好。但必須要對這觀門很熟,甚至整部經要熟透才行,而且對極樂世界微細的境界要夠熟悉,還要能夠「會相歸性」,不能認為只有「相」。所謂「會相歸性」就是:譬如看到琉璃時,一般人只會想:「這是琉璃」。可是無法想到它的表法,是代表我們心是內外映徹,本來清淨,徹照十方。所以叫琉璃地。這就是所謂「會相歸性」。乃至極樂世界不離心外,全由心成。這就是觀想。
一般的觀想,在書上只講到,把極樂世界的現象觀出來而已,但是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做到「會相歸性」,不能只著在相上。你要懂得它的「表法」,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意思。這是所謂的「觀想念佛」。
那「觀像」呢?那就是單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你能這樣用功也很好,你有時間,能長時間看佛像。像我們禮佛,就是屬於「觀像念佛」。但是這佛像要能夠印入在你的心中,這像要一直存在才行,如對目前。但是一樣地,還是要「會相歸性」,要知道它的表法。要知道我心跟佛完全融通無礙,自己的心行要與佛完全一樣。所以大家對於經教還是要懂。這是「觀像念佛」。
一般的書上只講到把佛像拿來看就可以了。但是真要修行,還是得把它講得透徹一點,不然只有那尊佛像歷歷在前,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看這個是我的仇人,看那個也是我的敵人,看這個是我喜歡的,看那個是我不喜歡的。或喜歡的裡面還要分喜歡多少,討厭裡面還要分等級……,雖在念佛,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所以就不是真正的觀像念佛。所以不是嘴巴講而已,要心裡真正有這工夫。
再來是講「持名念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方式是依什麼原理提倡的呢?譬如我們稱一個人的名字,這名字就代表他這個人,就知道他的行為大概是什麼樣子。所以叫「以名昭德」。像我們稱念阿彌陀佛,我們就知道他在因地是法藏比丘,然後發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所以用這四個字就涵蓋了他的四十八願,涵蓋了他因地修持的功德在裡面。
一般的持名只是教你攝心念佛,但是我們更要去了解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這才是「持名念佛」。
在現代,我們特別提倡持名。因為「實相念佛」,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一下子就達到。而「觀想念佛」又因為眾生心念太粗,而境界微細,「境細心粗」,大多數人沒有辦法體會到那些境界。但不是說在座的諸位不能使用。這個要講清楚,不然萬一有人是這個根器,那就把你導錯了。
這些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自古也都有人用這些方式修行而成就。只是祖師大德講:末法大多數人做不到。我照祖師大德說的去講:「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所以極樂世界的像你怎麼觀都觀不出來。
「觀像念佛」呢?「相有則在,相去則無。」當「像」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有佛,離開像的時候,你就無佛。
現代人要工作,不可能拿著佛像一直看,是處於現在的社會環境沒辦法做到。如果可以的話,那也沒有問題。或是你記憶影像的能力很好,看幾眼就能夠全部印入於心,時時現前,那也歡迎你使用。
但今天我要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方便,裡面又分幾種型態:出聲念、默念、金剛持,「金剛持」就是嘴巴念,但是沒有聲音—有嘴形,沒有聲音。念的速度,大家自己調整。平時佛號還可以配合你的動作、配合呼吸、步伐……,是滿適合現代人用功。這樣佛號就不容易間斷。
念佛的方法有這麼多種,都能成就,這是淨土宗。現在外面只講「持名」可以成就。其實話不能這麼說,因為祖師大德既然講四種方法,那這四種方法必然都是佛說的,必然都是可行的。只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適合這樣的修持方式。
那什麼樣的因緣,讓你想要念佛?一般人念佛就是:「我有念佛就好」。嘴上說:「我一切不管。心裡面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不停」,但是,等一下境界來的時候,這事也要管一下,那事也要管一下,把佛法全部忘光光。
有的人說:「我只要老實念佛就好。」其他的像五戒十善他也不要了,經典他也不要看,《無量壽經》也不肯讀了,認為殺盜淫妄都可以做,他這樣也想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他只要第十八願,他說:「我只要念佛,就能成就。」我老實告訴你們,這樣的念佛人絕對不能成就。
這念佛法門裡面沒有一絲毫可以讓你苟且的。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國無不善」這一願就把你這個論點全部推翻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只有第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極樂,還有「國無不善願」;你在這裡習氣帶這麼重,又要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造業,財、色、名、食、睡統統都要,臨終還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痛苦。那你造罪業都不用受果報啊?
即使佛慈悲接你到那裡,你跟極樂世界大眾還是不和。
極樂世界是國無不善,乃至畜生、餓鬼、地獄,壞的名字、惡道的名稱他那裡都沒有。
你到極樂世界,跟他們說,娑婆世界的人會生病,他會說:「什麼叫生病?」他沒有聽過。你說:「有地獄。」他會說:「什麼是地獄?」他沒有看過,因為佛有國無不善願。
到那裡的都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以像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些統統要去做,要具足,然後要發出離心來修行。不是像很多人念佛,他嘴巴不善也不改,心裡面瞋心也不放下,我執我見也不想捨離,就想用念一句佛號,混到極樂世界去。
告訴你,阿彌陀佛不會接引你的。因為你習氣一直帶著,嘴上有佛,心中無佛。我們講淨土的帶業往生,是所謂「只帶舊業,不帶現行」,什麼叫「帶舊業」?就是說:你伏它,它沒有全斷,像石頭壓草,但是它不起現行。絕不是你現在一直造作貪瞋癡、殺盜淫、一直動念,像這樣的狀態下念佛怎麼能往生;這佛號根本就不純,所謂「此心已與佛相背,安得慈尊願力加」。
以上先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當然一句佛號絕對可以讓你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的心行要是不善,那就需要再加油。你們不要想「我只念佛,這樣就好了。」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雖然佛大開方便之門,但是,所謂「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離。」就像黃錫勳醫師,他原本也沒有念佛,他只是做好事,他生活在美國一個黑人比較多的地區。他關心他的病患,不是只有關心他的病,還照顧他的家,幫助他上進,做到百分之百。他從來沒有學佛,有一天他自己得癌症,他說晚上他夢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海會大眾幫他開歡迎會,這是他學佛之後講的。好人做到這個樣子,連佛都說:「來,歡迎你加入我們。」他之前雖沒有念佛,但他可不像那些人,念一句佛號就想生去極樂。他是真真實實的善人,所以極樂世界大眾就歡迎他。他當醫師,知道癌症臨終會很痛苦。他問佛:「我臨終的時候,會不會痛苦?」佛跟他說:「不會,你臨終就像睡著一樣。」因為後來他太太遇到有學佛的同修,拿《無量壽經》給他看,他才知道經中所說,跟他作夢的境界都一樣,他還跟阿彌陀佛講過話。
這公案你們都可以去看,這是真實的事件。
念佛是要教你徹底轉變你的心行。所以當我們在起心動念、打妄想,心有很多不善的時候,自己就要趕快念佛。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的心念,都是這樣浮動。經典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起心動念就是罪,因為你心一動,就與佛性相背,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要將念佛當作自己的命根一樣抓牢,不要放捨,不要稍有一念的懈怠。
我不在乎大家是念幾千聲或幾萬聲,重點在於你念佛的工夫,純不純?要字句分明,耳應口,念清楚、聽明白,不要囫圇吞棗、隨便叫喊。當念「阿、彌、陀、佛」時,每一字、句都要確認自己是聽進去的,是沒有妄想的。最好平常要有定課,定課是幫助我們精進,在每一天都能夠用功。再來就是散課,散課就是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念四個字或六個字都可以,也可以配合拜佛,拜佛就是觀像;讀經,就是觀想念佛;若能深解其義趣,會相歸性就是實相念佛。所以這四種念佛方式是通的。能深解其義,不著相、不循名相,在經文當中,能夠體會到什麼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就是「實相念佛」。
所以,念佛不是只持名就好;除了持名,你心念要轉變。就像李炳南老居士要往生以前,他的學生說:「老師,我們打佛七,請求老師住世。」李老居士就回他們一句:「念佛不轉心,沒有用。」嘴巴念佛,心裡貪瞋癡、殺盜淫,都在起心動念,我見、我慢、我思、我愛、……,統統都不是真念佛。當這些煩惱起來的時候,要趕快提起佛號;依佛號,不要隨順煩惱;煩惱愛怎麼起,隨便它,不要管它,要知道,那個不是你;念佛的這個,才是你的本心。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直念本心,這是我們以後講淨土會再講到的,道理比較深,但是很直接。念佛心就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原是一片,不必刻意打成片。所以有人說,念佛要參「念佛的是誰」,其實不用參是誰。何必拐圈子向外求?念者即是佛。但不念就不是,不念,你心就背於佛,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講這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你一念離佛,心就掉到娑婆裡面去了。娑婆就是「堪忍」,原是妄想、無明所成,是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所成。所以你一定要安住在佛號這邊,不要去安住在你所罣礙的事、罣礙的人上面。然後要微細地覺察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對於戒律要懂、要學。學戒律不是看有沒有持犯,它是佛弟子要遵守的大方向、大原則,從當中體會自性本具的「不殺生、不妄語、不兩舌、不邪淫、不飲酒」五戒,乃至十善。
那「戒」跟「善」差在哪裡?差在出離心。只要你肯發願斷三界輪迴心,十善也變十戒。所以佛法修持是互通的,不會有任何的障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就是對治多瞋,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悲可以悲愍眾生,放下自私;喜不是自己歡喜,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捨是什麼?最簡單的,我們要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捨離貪瞋癡,捨離無明、塵沙、見思,捨掉以後就真的是捨無量心。什麼叫捨無量?因為煩惱捨去了,真心無量,真心就開顯了。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統統是在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有人說生氣時,越念佛瞋心越重。為什麼?就是對道理與經教不了解,還有,就是不知道該依止哪一邊。因為眾生很習慣依習氣,很習慣一念瞋心上來,他就隨順瞋心。你要把它導正,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本來跟你的煩惱習氣很熟,你現在要開始跟它疏遠,知道那是惡友,要疏遠;與善友,要親近。本來跟善友不熟的,現在要想辦法跟它熟。要跟佛號親近,跟經典親近,所以我常教人不要看報紙、不要看網路;凡是與你工作無關的,不用想刻意去了解,要趕快找時間讓自己心清淨,來用功、來修行、來念佛。
大家念佛的道力都還不夠,沒有決定心。要肯放下自己的煩惱。我說「放下娑婆世界」,其實就是「放下自己的煩惱」,因為娑婆世界是業感所成。「捨離娑婆,欣樂淨土」,實際上就是捨離自己的業,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就是自性清淨的異名,也就是另外一個名稱,所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即使是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要求生淨土。為什麼?因為即使是一品無明也是苦。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願意求生,來圓成佛道。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為什麼普賢菩薩要求生淨土,因為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阿彌陀經》就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普賢菩薩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他要不要求生?要!所以經中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樣十大願王才圓滿。十大願王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十個。這些願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樣子。娑婆世界就是你起心動念、造作之後染著的樣子。
所以念佛必須要有道心,要有精進力,要有這樣的決定心,不是隨隨便便說說的。你要知道這佛號的重要性,要知道它的可貴處。
有一首偈說:「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一稱佛號超十地」,為什麼呢?十地仍落階級,仍在動念。一稱佛號,與佛直接相應,感應道交,即心是佛,更無心外佛可得,所以一稱超十地。這是很高的境界。
我們現在稱念,是不是超十地?也超,只是自己不覺知,不知理超十地。
「六字」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再加「南無」就是六個字。
「括三乘」是指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三乘佛法。它是佛法中的總持、總綱領,也可以算是陀羅尼。
為什麼總持呢?因為所有的佛法,就是要使眾生達到覺悟,或是顯現我們的覺性,「無量覺」就是我們的本覺。
你稱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你稱佛名,就是「無量覺」。什麼是「無量覺」呢?我們的自性(本性)是無量覺。從無一絲毫的迷惑,雖在迷,包括現在,雖然是凡夫,但也不曾遺失,說到究竟你從來也不曾迷。
那不曾迷,為什麼現在變這樣子?就是因為不識得本心。不識得自己的心與佛完全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是我們卻總看到一切眾生皆具煩惱習氣、貪瞋癡,總想哪一個又得罪我了,哪一個跟我比較好、比較不好,這個就是凡夫心。

懂佛法道理後,透過念這句佛號,發心把自己的業障習氣消除,發願求生西方極樂,終究達到圓滿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