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 講述  如是我聞:四種念佛



如是我聞
前言
《如是我聞》這本書是大乘定香精舍義工,匯集 悟顯法師多年來講經中以及開示的精華。
為了讓大眾可以方便閱讀,我們使用50開印刷,使學佛人能隨身攜帶,讓我們的生活與佛法同在,在紛擾的紅塵中,注入一股不可思議的清涼。
在短時間內熏習佛陀的正法,讓你的心恢復清淨與安定,給一同在菩提道上的我們加油打氣,祝願大家法喜充滿,道業增進,同成佛道。
大乘定香精舍 謹致  





悟顯法師 講述   
四種念佛


平常都勸大家要念佛,希望大家能去看看毛惕園居士編寫的《念佛法要》、《念佛三要》。
《念佛法要》較厚,《念佛三要》是從《念佛法要》裡面再提出來的,份量較少。它分成四個部分,裡面有講念佛的方法,有祖師的念佛開示及念佛公案的引證,還有經典勸修淨土的部分。
念佛應該要怎麼念?大家都在念佛,卻提不起念佛的心,為什麼會提不起念佛的心?就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了要做什麼。還有就是在念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都沒有辦法預先知道。所以當在念佛的時候,念久了就會產生很煩亂的感覺。一旦你覺得念佛沒有味道,自然就會懈怠、想放棄。
修學淨土法門,分為四種念佛。
第一個是實相念佛。
第二個是觀想念佛,觀想是想念的「想」。
第三是觀像念佛。觀像就是看佛的形象,也是一種念佛。
第四個就是現在最多人在用的持名念佛,也就是持佛名號。
「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必須要理解諸法實相。
這種念佛,不屬於有念、不屬於無念,也不是念久熟悉了工夫就純。
實相就在一切法當中。要能夠先識得不生不滅的本性,然後守本真心,常住不動,不隨境轉。想這樣修必須覺性很高。並不是說不能使用,而是剛開始學的人還沒辦法用。如果一開始可以使用實相念佛的話,根器算是相當好的。
聽講經,主要是聽講大乘實相,也就是諸法實相。
向來大家都認為一切法是真實的,不是有生,就是有滅。
佛告訴我們:諸法無生。既不從因緣生,也不從自然生。
「自然生」就是:你認為「從我出生所看到的就是這樣。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子。」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外道。
「因緣生」:是認為諸法是和合的,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一起的。
經典上講:「諸法無生」。
「無生」不是沒有,是講「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根本沒有出生,也就沒有死亡的問題。
「相」是指一切現象。要知道在一切的境緣當中無不都是佛性的德用,根本沒有真妄的問題。能常作如是觀,就能夠做到不隨境轉。能看透諸法真實相,心不隨境界轉,乃至能不隨自己的起心動念流轉。時時都是這境界,就叫「實相念佛」。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學人真懂得這個道理。明心見性不是已經成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講:所謂明心見性,在密宗講是即身成佛,就是識得(契入)自己的不生不滅心,也就是識得佛性。但是在識得後,還要「安住」,就是保,還要銷落習氣,這樣修行才能夠有成就。所以,如果知道佛經講的「實相」是什麼,那也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佛心了,但只這樣是還沒有成就,千萬不要在這裡停滯不前。一般修禪者或修其他的宗派者,包括修密也是,總會在這裡停滯不前,所以不會有成就。
現在很多密宗學人都說他的上師「即身成佛」,其實即身成佛不是很高層次的境界。印光大師說,這在六即佛裡面只是得個「名字位佛」和「理即佛」。
「理即佛」是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家都有佛性的道理,名字即佛,是他知道佛性是怎麼一回事。密宗所說的大上師即身成佛,就是達到這個位次。接下來的修行斷證工夫又是另外一回事。
禪宗的祖師大德也是,他明心見性,打開本來,識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都還只是初入門而已。
包括「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也是一樣,都還要再往上進修,修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實相念佛」。
再來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是觀極樂世界。一般常用的經典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十六種觀想,從日觀、水觀、琉璃觀……一直到觀極樂世界樓閣、寶樹、清淨大海眾,觀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乃至佛接引眾生的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的觀法。這是十六觀。
如果能用,也很好。但必須要對這觀門很熟,甚至整部經要熟透才行,而且對極樂世界微細的境界要夠熟悉,還要能夠「會相歸性」,不能認為只有「相」。所謂「會相歸性」就是:譬如看到琉璃時,一般人只會想:「這是琉璃」。可是無法想到它的表法,是代表我們心是內外映徹,本來清淨,徹照十方。所以叫琉璃地。這就是所謂「會相歸性」。乃至極樂世界不離心外,全由心成。這就是觀想。
一般的觀想,在書上只講到,把極樂世界的現象觀出來而已,但是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做到「會相歸性」,不能只著在相上。你要懂得它的「表法」,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意思。這是所謂的「觀想念佛」。
那「觀像」呢?那就是單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你能這樣用功也很好,你有時間,能長時間看佛像。像我們禮佛,就是屬於「觀像念佛」。但是這佛像要能夠印入在你的心中,這像要一直存在才行,如對目前。但是一樣地,還是要「會相歸性」,要知道它的表法。要知道我心跟佛完全融通無礙,自己的心行要與佛完全一樣。所以大家對於經教還是要懂。這是「觀像念佛」。
一般的書上只講到把佛像拿來看就可以了。但是真要修行,還是得把它講得透徹一點,不然只有那尊佛像歷歷在前,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看這個是我的仇人,看那個也是我的敵人,看這個是我喜歡的,看那個是我不喜歡的。或喜歡的裡面還要分喜歡多少,討厭裡面還要分等級……,雖在念佛,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所以就不是真正的觀像念佛。所以不是嘴巴講而已,要心裡真正有這工夫。
再來是講「持名念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方式是依什麼原理提倡的呢?譬如我們稱一個人的名字,這名字就代表他這個人,就知道他的行為大概是什麼樣子。所以叫「以名昭德」。像我們稱念阿彌陀佛,我們就知道他在因地是法藏比丘,然後發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所以用這四個字就涵蓋了他的四十八願,涵蓋了他因地修持的功德在裡面。
一般的持名只是教你攝心念佛,但是我們更要去了解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這才是「持名念佛」。
在現代,我們特別提倡持名。因為「實相念佛」,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一下子就達到。而「觀想念佛」又因為眾生心念太粗,而境界微細,「境細心粗」,大多數人沒有辦法體會到那些境界。但不是說在座的諸位不能使用。這個要講清楚,不然萬一有人是這個根器,那就把你導錯了。
這些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自古也都有人用這些方式修行而成就。只是祖師大德講:末法大多數人做不到。我照祖師大德說的去講:「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所以極樂世界的像你怎麼觀都觀不出來。
「觀像念佛」呢?「相有則在,相去則無。」當「像」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有佛,離開像的時候,你就無佛。
現代人要工作,不可能拿著佛像一直看,是處於現在的社會環境沒辦法做到。如果可以的話,那也沒有問題。或是你記憶影像的能力很好,看幾眼就能夠全部印入於心,時時現前,那也歡迎你使用。
但今天我要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方便,裡面又分幾種型態:出聲念、默念、金剛持,「金剛持」就是嘴巴念,但是沒有聲音—有嘴形,沒有聲音。念的速度,大家自己調整。平時佛號還可以配合你的動作、配合呼吸、步伐……,是滿適合現代人用功。這樣佛號就不容易間斷。
念佛的方法有這麼多種,都能成就,這是淨土宗。現在外面只講「持名」可以成就。其實話不能這麼說,因為祖師大德既然講四種方法,那這四種方法必然都是佛說的,必然都是可行的。只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適合這樣的修持方式。
那什麼樣的因緣,讓你想要念佛?一般人念佛就是:「我有念佛就好」。嘴上說:「我一切不管。心裡面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不停」,但是,等一下境界來的時候,這事也要管一下,那事也要管一下,把佛法全部忘光光。
有的人說:「我只要老實念佛就好。」其他的像五戒十善他也不要了,經典他也不要看,《無量壽經》也不肯讀了,認為殺盜淫妄都可以做,他這樣也想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他只要第十八願,他說:「我只要念佛,就能成就。」我老實告訴你們,這樣的念佛人絕對不能成就。
這念佛法門裡面沒有一絲毫可以讓你苟且的。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國無不善」這一願就把你這個論點全部推翻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只有第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極樂,還有「國無不善願」;你在這裡習氣帶這麼重,又要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造業,財、色、名、食、睡統統都要,臨終還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痛苦。那你造罪業都不用受果報啊?
即使佛慈悲接你到那裡,你跟極樂世界大眾還是不和。
極樂世界是國無不善,乃至畜生、餓鬼、地獄,壞的名字、惡道的名稱他那裡都沒有。
你到極樂世界,跟他們說,娑婆世界的人會生病,他會說:「什麼叫生病?」他沒有聽過。你說:「有地獄。」他會說:「什麼是地獄?」他沒有看過,因為佛有國無不善願。
到那裡的都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以像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些統統要去做,要具足,然後要發出離心來修行。不是像很多人念佛,他嘴巴不善也不改,心裡面瞋心也不放下,我執我見也不想捨離,就想用念一句佛號,混到極樂世界去。
告訴你,阿彌陀佛不會接引你的。因為你習氣一直帶著,嘴上有佛,心中無佛。我們講淨土的帶業往生,是所謂「只帶舊業,不帶現行」,什麼叫「帶舊業」?就是說:你伏它,它沒有全斷,像石頭壓草,但是它不起現行。絕不是你現在一直造作貪瞋癡、殺盜淫、一直動念,像這樣的狀態下念佛怎麼能往生;這佛號根本就不純,所謂「此心已與佛相背,安得慈尊願力加」。
以上先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當然一句佛號絕對可以讓你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的心行要是不善,那就需要再加油。你們不要想「我只念佛,這樣就好了。」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雖然佛大開方便之門,但是,所謂「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離。」就像黃錫勳醫師,他原本也沒有念佛,他只是做好事,他生活在美國一個黑人比較多的地區。他關心他的病患,不是只有關心他的病,還照顧他的家,幫助他上進,做到百分之百。他從來沒有學佛,有一天他自己得癌症,他說晚上他夢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海會大眾幫他開歡迎會,這是他學佛之後講的。好人做到這個樣子,連佛都說:「來,歡迎你加入我們。」他之前雖沒有念佛,但他可不像那些人,念一句佛號就想生去極樂。他是真真實實的善人,所以極樂世界大眾就歡迎他。他當醫師,知道癌症臨終會很痛苦。他問佛:「我臨終的時候,會不會痛苦?」佛跟他說:「不會,你臨終就像睡著一樣。」因為後來他太太遇到有學佛的同修,拿《無量壽經》給他看,他才知道經中所說,跟他作夢的境界都一樣,他還跟阿彌陀佛講過話。
這公案你們都可以去看,這是真實的事件。
念佛是要教你徹底轉變你的心行。所以當我們在起心動念、打妄想,心有很多不善的時候,自己就要趕快念佛。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的心念,都是這樣浮動。經典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起心動念就是罪,因為你心一動,就與佛性相背,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要將念佛當作自己的命根一樣抓牢,不要放捨,不要稍有一念的懈怠。
我不在乎大家是念幾千聲或幾萬聲,重點在於你念佛的工夫,純不純?要字句分明,耳應口,念清楚、聽明白,不要囫圇吞棗、隨便叫喊。當念「阿、彌、陀、佛」時,每一字、句都要確認自己是聽進去的,是沒有妄想的。最好平常要有定課,定課是幫助我們精進,在每一天都能夠用功。再來就是散課,散課就是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念四個字或六個字都可以,也可以配合拜佛,拜佛就是觀像;讀經,就是觀想念佛;若能深解其義趣,會相歸性就是實相念佛。所以這四種念佛方式是通的。能深解其義,不著相、不循名相,在經文當中,能夠體會到什麼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就是「實相念佛」。
所以,念佛不是只持名就好;除了持名,你心念要轉變。就像李炳南老居士要往生以前,他的學生說:「老師,我們打佛七,請求老師住世。」李老居士就回他們一句:「念佛不轉心,沒有用。」嘴巴念佛,心裡貪瞋癡、殺盜淫,都在起心動念,我見、我慢、我思、我愛、……,統統都不是真念佛。當這些煩惱起來的時候,要趕快提起佛號;依佛號,不要隨順煩惱;煩惱愛怎麼起,隨便它,不要管它,要知道,那個不是你;念佛的這個,才是你的本心。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直念本心,這是我們以後講淨土會再講到的,道理比較深,但是很直接。念佛心就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原是一片,不必刻意打成片。所以有人說,念佛要參「念佛的是誰」,其實不用參是誰。何必拐圈子向外求?念者即是佛。但不念就不是,不念,你心就背於佛,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講這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你一念離佛,心就掉到娑婆裡面去了。娑婆就是「堪忍」,原是妄想、無明所成,是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所成。所以你一定要安住在佛號這邊,不要去安住在你所罣礙的事、罣礙的人上面。然後要微細地覺察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對於戒律要懂、要學。學戒律不是看有沒有持犯,它是佛弟子要遵守的大方向、大原則,從當中體會自性本具的「不殺生、不妄語、不兩舌、不邪淫、不飲酒」五戒,乃至十善。
那「戒」跟「善」差在哪裡?差在出離心。只要你肯發願斷三界輪迴心,十善也變十戒。所以佛法修持是互通的,不會有任何的障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就是對治多瞋,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悲可以悲愍眾生,放下自私;喜不是自己歡喜,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捨是什麼?最簡單的,我們要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捨離貪瞋癡,捨離無明、塵沙、見思,捨掉以後就真的是捨無量心。什麼叫捨無量?因為煩惱捨去了,真心無量,真心就開顯了。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統統是在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有人說生氣時,越念佛瞋心越重。為什麼?就是對道理與經教不了解,還有,就是不知道該依止哪一邊。因為眾生很習慣依習氣,很習慣一念瞋心上來,他就隨順瞋心。你要把它導正,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本來跟你的煩惱習氣很熟,你現在要開始跟它疏遠,知道那是惡友,要疏遠;與善友,要親近。本來跟善友不熟的,現在要想辦法跟它熟。要跟佛號親近,跟經典親近,所以我常教人不要看報紙、不要看網路;凡是與你工作無關的,不用想刻意去了解,要趕快找時間讓自己心清淨,來用功、來修行、來念佛。
大家念佛的道力都還不夠,沒有決定心。要肯放下自己的煩惱。我說「放下娑婆世界」,其實就是「放下自己的煩惱」,因為娑婆世界是業感所成。「捨離娑婆,欣樂淨土」,實際上就是捨離自己的業,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就是自性清淨的異名,也就是另外一個名稱,所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即使是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要求生淨土。為什麼?因為即使是一品無明也是苦。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願意求生,來圓成佛道。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為什麼普賢菩薩要求生淨土,因為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阿彌陀經》就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普賢菩薩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他要不要求生?要!所以經中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樣十大願王才圓滿。十大願王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十個。這些願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樣子。娑婆世界就是你起心動念、造作之後染著的樣子。
所以念佛必須要有道心,要有精進力,要有這樣的決定心,不是隨隨便便說說的。你要知道這佛號的重要性,要知道它的可貴處。
有一首偈說:「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一稱佛號超十地」,為什麼呢?十地仍落階級,仍在動念。一稱佛號,與佛直接相應,感應道交,即心是佛,更無心外佛可得,所以一稱超十地。這是很高的境界。
我們現在稱念,是不是超十地?也超,只是自己不覺知,不知理超十地。
「六字」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再加「南無」就是六個字。
「括三乘」是指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三乘佛法。它是佛法中的總持、總綱領,也可以算是陀羅尼。
為什麼總持呢?因為所有的佛法,就是要使眾生達到覺悟,或是顯現我們的覺性,「無量覺」就是我們的本覺。
你稱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你稱佛名,就是「無量覺」。什麼是「無量覺」呢?我們的自性(本性)是無量覺。從無一絲毫的迷惑,雖在迷,包括現在,雖然是凡夫,但也不曾遺失,說到究竟你從來也不曾迷。
那不曾迷,為什麼現在變這樣子?就是因為不識得本心。不識得自己的心與佛完全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是我們卻總看到一切眾生皆具煩惱習氣、貪瞋癡,總想哪一個又得罪我了,哪一個跟我比較好、比較不好,這個就是凡夫心。

懂佛法道理後,透過念這句佛號,發心把自己的業障習氣消除,發願求生西方極樂,終究達到圓滿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