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三十 一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301.聽人說,修淨土不過是種種善根罷了,對嗎?

很對。樹無根不長,怎麼還能開花結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實。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某人這句話的毛病在「不過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惡意姑且不管,只看這句話的落腳點才對。

30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人及老太婆的,如果有學問的人,就要多研究經典。

這話也對。古德說: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在不正是末法時期嗎?這個時期的眾生不正是下根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正是時候了!《觀經》不正是為韋提希所說嗎?韋提希不正是老太婆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度老太婆了!這句話的問題就是,難道修淨土的人,都不許研究經典嗎?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各大菩薩都修淨土,難道他們不通經典嗎?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都是一代大儒,全修淨土,難道要說他們目不識丁嗎?難道大學問的人,就只是鑽研三藏,揮墨作文,屏棄淨土嗎?這些問題我很是不解,敬請那些大學問家能回答。

303.修淨業的人,臨終要正念分明,才能往生西方,假使出現橫禍或者急病,心神散亂,怎麼辦?

臨終正念分明,全靠平時努力修持,果然努力,即使遇上橫禍或者急病,心神也不會散亂。但為了防備萬一,所以就要成立助念團的組織。

304.有人問觀音菩薩頭頂上的化佛和大勢至頭頂上的寶瓶是什麼意思?

化佛表悲,寶瓶表智,二聖立於阿彌陀佛的兩邊,就是悲智雙運,普度眾生的意思。

305.淨土法門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請問:阿彌陀佛成佛是三大劫,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是三大劫,那麼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他們修行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淨土可修呢?

各佛都有淨土,但在法藏比丘沒有成佛以前,就沒有極樂淨土。

306.淨土法門既然殊勝,世尊報恩為什麼不勸父母都修這個法門呢?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剛剛出世時就已生到忉利天,佛的養身姨母大愛道出家為比丘尼,證得無生,自當別論。佛的父親淨飯王和六萬釋家種族,佛都勸他們往生淨土了,史實記載在《大寶積經》裏,可以查閱。佛在世時,對機說法,眾生無不解脫,有什麼樣的根就說什麼樣的法,難道一定要說淨土嗎?何況佛陀在世,眾生根利,又親承教授,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解脫之門啊!

307.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念咒呢?

人的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所以佛為隨順眾生,就教授了很多法門。六字洪名也是秘密,古德說,一個阿字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故念佛既是顯,又是密啊!

308.經說:此心是佛,此心作佛。為什麼還要念佛呢?為什麼還要度眾生呢?

此心是佛,是說眾生本來覺悟,心性本來清淨,這是從眾生的本體來說的。只因妄念而生起無明,就轉為眾生,六道輪迴,始終不覺,怎麼能說是佛呢?念佛就是開始覺悟,又叫做始覺,就是開始由迷轉覺。工夫深一步,覺性就顯一分,漸漸妄心就變成佛心了。如果做到萬緣皆空,一塵不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性同圓鏡,光明遍照,就是「究竟覺悟」了,也就是佛了。覺悟和不覺悟都是從心而起,所以說「此心作佛」。要想由不覺悟轉變為覺悟,難道是偶然的事嗎?只有依賴念佛,才能由迷轉覺啊!法身遍滿虛空,眾生本來同體,故菩薩度生不作度生之相,但眾生迷而不覺,必須發大菩提心,普度無量眾生,才能漸漸達到無相之旨。念佛和度生的意義就在這裏。

309.貪財貪名的人,臨終能不能往生西方?

臨終往生,要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貪財貪名的人,如果臨終遇到善知識助念和開示,果然能夠提起佛號,持續不斷,就能往生。否則就會受貪業牽引墮落。

310.《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已經十劫」了,又聽說娑婆世界十劫,僅有極樂世界十天,如果這樣計算,可以說極樂世界到現在才有十天嗎?

未嘗不可,《萬佛名經》裏面有這個說法。但《阿彌陀經》裏面只是說明法藏比丘成佛已經很久了,所以不應該用這個數位去計算極樂。大本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沒有日月星球,也沒有劫數,那麼極樂世界的時間實際上已經無法計算了。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選擇了義經典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選擇了義經典
講座常講到:學佛要依「四依法」而學,其中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門藏經包含五乘佛法,在這麼多經典當中,要怎麼選擇,哪部經是了義?哪部經是不了義?這對學佛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能力判別,可能就會選到不了義的經典,如果會選擇的話,那在修行的路上,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
依清涼國師所說的,祖師告訴我們什麼叫「了義」,了義第一個就是多說心性少說名相。裡面講很多佛學名相,包括世間名相,這都是不了義法,也就是說:經典裡的內容不能幫助你見性,這都稱之為不了義。常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了義法。所以我們依祖師大德教的來判斷,就知道什麼法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這樣遇到經典的時候,就會選擇了。即使遇到外道經典,也不會被它迷惑。清涼國師不是普通人物,九歲出家,十歲學經教,學了一年,十一歲就對佛法《三藏》完全通達,十一歲就能升大座講經了,《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涅槃經》、《圓覺經》,也能講《寶性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大經大論。他有四十顆牙齒、手長過膝,這都是瑞相、都是相好,人稱他「華嚴菩薩」,所以依他所教的標準,來選擇經典沒有問題,就能夠知道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依此來看,能夠幫助你見性、幫助你脫離生死的叫了義。「了」是了脫生死,了脫生死的義趣就稱之為了義,不能了脫生死的就稱之為不了義,判別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的容易。再講得更貼切些,能夠幫助你改正你習氣、毛病的叫了義。隨順你煩惱習氣的說法、講法都算不了義。《大集經》裡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夠幫助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才稱為方便法。
如果你很貪著世間,有些人講法就會為你開方便,他的方便就是講你愛聽的,這方便就不叫正方便,是邪方便,是不正確的,是屬於邪法。所以,能夠幫助你改過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能夠幫助你斷除貪瞋癡、除我相、除人相、除眾生相、除壽者相,能幫你破無明的,這些都稱之為了義。之前講到「苦行」,什麼叫苦行?對於愛修苦行的這行人來說,這些苦行不算苦行,算樂行,有人喜歡日中一食、喜歡樹下一宿,重點在好樂心沒有除,所以這不叫苦行。但是日中一食對世間人來說,那就是苦行,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就是樂行,因為他很好樂,他在裡面感受到很快樂,所以稱之為樂行。所以修行要會修,修行要除的是你的好樂心,《維摩詰經》講:「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是要除掉病,去掉好樂心、攀緣心,這些是修行要除斷的。了義法與不了義法的選擇也是如此。能夠幫助你了脫生死,生死就是自己的貪瞋癡、我見、我執、我慢,能讓自己在一切境界當中回頭,時時刻刻覺察,那就是在在處處受持了義佛法。這是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而不是只在經典的選擇上。這樣子運用,同時是依智不依識,那這四依法你都會依了。佛法講的是修證,不在名相,尤其是大乘法,「乘」是運行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能夠用究竟的方法修行,才稱之為大乘,「大」就是究竟。大家要能揀別了義法與不了義法。
很多人很貪愛這世間,所以跟他講《弟子規》、《三字經》,他就覺得這很好,可是這對他來說是不了義,因為不能解決他的生死問題。但是相反的,對於惡人、不善的人,《弟子規》、《三字經》對他來說是需要的,因為他不具足,他的行為不善、心行不善。可是若你好樂這個世間,想要修行、要出三界,那你就要學佛法,佛法對你來說才是了義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你能夠學、能夠修,才是真實的了義,最上了義,沒有比佛法更殊勝的了。所以每位同修都要能夠揀擇,什麼樣的方法對自己修行是能夠增進的,學了佛,在道場聽經,聽了要會用,聽經就是在養成你的擇法眼、養成你的慧眼。學佛不是跟著流行,現在佛門很流行學世間法,你如果跟著去學,那叫跟流行,是你沒有擇法眼。如果一窩蜂跑去學世間法,到最後一無所得,連佛法跟世間法都沒有辦法判別,那你聽經並沒有認真聽,即使學佛再久也都是空過,因為你沒有能力去揀別,你只是人云亦云,不斷的盲從而已。佛是覺悟的意思,那你不是學佛而是學迷,因為學到後來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算學佛,不算真正的如來弟子。學佛人是很有智慧的,因為學了經典、聽了講經、聽了開示可以得到智慧,得到了別善法與惡法的能力,了別正法與邪法的能力,了別了義法與不了義法的能力。這能力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自作主張,它是有憑有據的。能夠依經典判斷、依自己的問題來選擇,那就真正會選擇佛法,就真正有學佛。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三十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291.西天路遠難行,不如對天主、耶穌及一切神道都崇拜,臨終時哪條路都可走。

經上說「極樂雖遠,彈指可到」,怎麼能說難行呢?多神崇拜,想生神界,你卻不知神仍舊不能脫離生死輪迴,也不能指出一條脫離生死輪迴的道路。神福享盡,難免墮落。

292.走西天路的人有什麼見證嗎?

臨終種種瑞相,往生傳斑斑可考。

293.西方空中常作天樂,並且晝夜六時落花雨;我們這個世界的天空不作天樂,不落天花,與極樂世界的天是不是不同呢?

極樂國土極其莊嚴,與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同。你不要以為天空都是普罩大地,沒有兩樣。實際各地天空都有所不同,哪里只有極樂世界呢?我們這個地球的天空,也各有不同,甲處降雨,乙處飛雪,丙處晴日,丁處狂風,同在一地球上都有區別,還有什麼要懷疑極樂世界的天空呢?

294.《阿彌陀經》說如果從一天、兩天以至七天,念佛做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不能一心的人,能夠往生嗎?

不能一心,臨終就要有人助念,如果沒有人助念,只要能收心念佛,不掛念世情,也可以往生。

295.一旦往生,就候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佛位,還是補其他地方的佛位?

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於極樂。

296.《阿彌陀經》中說往生的人都是「阿裨跋致」,不知是什麼意思?

阿裨跋致翻譯成中文是「不退轉」的意思。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根機差,環境也差,修行進退不定,所以很少有人成就。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動心。即使勸化後修行,遇到別人譏笑,或者遇到困難,又會退心。生到極樂的人,就有進無退了。

297.念佛不回向,能消滅罪業嗎?

也能消滅罪業,只不過不如回向合法罷了。

298.聽說念佛出聲就度人和鬼,默念就度自己神識,對嗎?念觀音與念彌陀效果等同嗎?

度自己度別人,或者既度自己又度別人,全由自己的願力決定,與高聲和默念沒有關係。念佛和念觀音是否等同,普遍地來說是等同的,但求往生的人,應該念佛,這樣才符合佛陀的教導。

299.《阿彌陀經》說的六方佛,下方指哪里?

雖然在這個世界以下,但並不是就是指地下。觀察虛空的星球,可以知道這個道理。星球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無盡,一個星球就是一個世界,方向是依照一個星球為本體而假定的名詞。

300.有人對我說:萬法唯心,可惜一般人專求西方,不認識自心,這是大錯。六祖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哪里。他要我去問那些念佛的人,我不知怎麼回答他。

鄙人不才,不會答覆這樣的問題。你可以請教他,去開開智慧。第一,他讀過《壇經》多少遍了,理會了祖師的心意嗎?第二,哪里是西方?第三,心在哪裏,究竟有個大小沒有?第四,東方出太陽向西方落,西方出太陽向哪里落?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開示 三淨肉不能吃


悟顯法師開示

三淨肉不能吃

   佛教釋迦牟尼佛是提倡素食的,作為佛弟子就應當遵守佛陀這慈悲的教導。這樣你在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佛在經上有講,他為了接引一些殺心重的、喜歡吃肉的人,佛為教導他,佛出了一道題目,讓這些人自己思考一下、反觀一下。而世尊也預言,這一道題目在末法時,會被很多小乘人或是一些外道人、不學佛的人,對他所出的這道題作曲解。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讓弟子可以食肉。有關於這些毀謗,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中,已經跟我們澄清了。


   這一道題目就是講佛門多年來誤傳的所謂「三淨肉」。佛對這些好樂肉食的眾生,告訴他說:「你去找一種肉,如果你找得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我們就稱之為淨肉,那你就可以吃」。問題是世間上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三淨肉條件的,所以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因為肉本身就穢汙不淨,哪有什麼三淨肉。當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見殺;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聞殺了;因為你如果不願意吃,那他何必殺呢。所以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三個條件的,當我們看到這些葷腥的時候,必然知道這肉一定是從眾生身上取下來的,因為你要取眾生的肉必然要斷牠的命。所以佛在菩薩戒裡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就犯了兩條重戒,都是菩薩波羅夷罪,也就是菩薩斷頭罪。你犯兩條,第一、你犯殺生,因為你吃肉,你一定殺生。第二、你吃肉,你一定犯盗戒,你偷取眾生牠身上的肉,牠不會願意給你,所以你犯了這兩條戒。佛制三淨肉,目的是要教這些人能夠反省,能夠不要再吃這些葷腥。但是後人,尤其是修學小乘法的,常常有人引這些小乘經,小乘戒律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告訴弟子這些肉可以吃。

   實際上,學佛修行要依了義的經典,《楞伽經》是了義經典、《涅槃經》是了義經典。《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講:不光三淨肉不可以吃,乃至於動物牠自己死的都不可以吃。所以學佛的同修要有正知正見,學佛是要依四依法,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小乘的經典以及戒律是不了義經,你學佛要是依了不了義法,對你修行沒有好處,你還會多病跟短命。所以吃肉對於眾生是沒有好處的,對於修行有絕對的障礙。佛在《楞伽經》講,你如果吃肉,無論你修行什麼樣的三昧、什麼樣的法門,都不會有任何成就,絕對不會成佛。我們是學佛人,是佛陀的弟子,就要聽從佛陀的教誨。這是佛在《楞伽經》當中告訴我們,他禁止他的弟子吃肉,他說:我是個具大慈悲心的人,平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一子」就是獨子的意思。就像你疼愛你的小孩,而且你這小孩就是獨生子。佛對一切眾生都是這樣,想要救度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教你去吃眾生的肉呢!佛不是只度人,很多人只站在人道的立場來看,以為佛教只有在人間,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釋迦牟尼佛連畜生道的眾生也要度,他怎麼會叫你去殺生吃肉。釋迦牟尼佛連對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都一律慈悲,還交代後世的弟子,中午要出食、晚上要變食。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佛門裡面有變食真言、有普供養真言。所以道場晚上都放蒙山,為什麼?就是希望這些鬼神也都吃素,不要讓他們吃肉。原本曠野鬼神他們吃的是人,鬼子母他是吃小孩,大鵬金翅鳥是吃龍。釋迦牟尼佛都告訴他們: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互相食啖,我讓我的弟子變食來供養你,你們都吃素。所以不光是人不可以去吃畜生,而畜生,佛也希望牠不要吃人。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稱為「釋迦牟尼」─最極慈悲。

所以佛是告訴我們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在《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就講得很清楚,尤其是在他滅度以後,也就是現在,有很多聲聞人,也就是學二乘的人,或是引二乘經典以及小乘戒律的人,他們引不了義論、不了義經在謗佛,引用這些經典在破壞佛教清淨慈悲的形象,這些人將來一定會受到很重的果報。因為毀謗釋迦牟尼佛這罪報不輕!小乘人本身就沒有發菩提心、慈悲心利益眾生,所以當然不會想到要吃素,同修們要把學佛以來這些錯誤的觀念轉過來。這些錯誤的觀念來自哪裡呢?說老實話,還是來自於戒場。是從戒場傳出來的錯誤觀念,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吃素,甚至有人錯認為吃素是梁武帝說的。實際上梁武帝他也只是佛陀的弟子而已,是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這樣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上這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釋迦牟尼佛吃素,他就想到:「我是佛陀的弟子,又是皇帝的身分,所以我應當遵守佛陀的教誡,也應當素食,還要把佛陀的教誨告訴大家,讓佛教恢復原來的樣子」。當時有很多持小乘戒的人,都很不願意吃素,所以他召開了一個無遮大會來說明,不吃素的那些人才心服口服改吃素。所以佛教幾千年來都是素食的,絕對不吃所謂的三淨肉,因為沒有肉是符合三淨條件的。《楞伽經》講「肉」是眾生的精血所成,本身就汙穢不淨,怎麼會有肉是三淨的!而且,教你觀照─觀身不淨。不光觀自身不淨,他身亦不淨,眾生身皆是不淨的,九孔常流不淨物,怎麼會有「淨肉」呢?

所以大家的觀念要清楚,知見要正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光是教弟子不可以吃這些畜生的肉,甚至教比丘們走路都不可以踏生草。再者,吃素食也都是不得已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四天吃一餐,就是要儘量愛護這些物命。所以曉得佛是最慈悲的人,絕對不讓自己的弟子吃眾生肉。不光佛教禁止吃肉,佛說連外道、不學佛的、邪知邪見的人都還素食。這是講佛當時候的六師外道,他們也都是素食,何況是世尊是具大悲心者,那佛教當然是素食。佛都還教你,你縱然吃素,也不要多吃、不要貪欲,吃這一缽飯要作「如食子肉想」。佛都還叫你在吃飯時,就像你在吃著自己孩子的肉一樣,那你就自然貪心不起。所以佛又怎麼會教你去貪食眾生的血肉呢。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說明、要讓大家清楚,希望每位同修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出去,那你有莫大的功德,你是阻止這些外道、惡人、邪見人毀謗釋迦牟尼佛。所有受菩薩戒的佛弟子都有義務,要維護釋迦牟尼佛聲譽清白。因為菩薩大戒,是佛親自傳給你的,菩薩戒有講,如果見三寶被毀謗,那你應當為三寶說明、為三寶澄清。

   所以世尊是提倡素食的,絕對不會教你吃眾生肉。楞嚴經上說,在佛陀時代,當時佛弟子托缽托到的肉,都是釋迦牟尼佛神力化現的。可是現在佛滅度了,不再化現。佛在《涅槃經》、在《楞伽經》就已經告訴佛弟子不可以吃肉,現在你再吃的話,這些肉就是有命根的,那你就屬於犯殺生,你就破戒了,你退失了菩薩心、退失了慈悲心。佛法以慈悲為本,「慈悲為本」是怎麼表現的呢?第一就是叫你吃素。所以你進寺院道場,先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像。彌勒菩薩代表慈悲,「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他的全名叫「彌勒阿逸多」,「阿逸多」翻作中文叫作「無能勝」。也就是「慈無能勝」。意思是:慈悲到了極處。也就是告訴你:進佛門首先就是要吃素,沒有商量處、沒有別的理由,這叫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方便」不是你自己圖方便、圖一時口快、口腹之欲,而是要方便救護一切眾生,這才叫方便為門。不是自己方便,有葷腥的就吃葷腥,還把自己殺生的行為解釋成「很隨緣、很自在」,學著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但是濟公後面的那兩句偈一般人都忘記了:「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是說你如果學濟公吃肉、喝酒,那你就是妖魔鬼怪。這是道濟禪師說的。所以你看到佛寺中天王殿裏彌勒菩薩的表法,你就知道要跟彌勒菩薩一樣,方便慈悲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吃素是佛教入門的基礎,素食是你學佛行持上的最初轉變。即使你明心見性也一樣,你明了心性,一切眾生同一體性,你怎麼還會忍心吃牠!吃牠就是吃自己,所以也是以慈悲為本。修持素食一行即攝一切諸行,說素食行是根本,一切行莫不攝歸素食之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十玄門裡的純雜具德門。當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落實佛教的時候,你是以吃素為先,再來談其他的,像:修法、修三昧、得陀羅尼……等等的,才再來談修證,這些都是後話。所以學佛最先要做的就是吃素。


   釋迦牟尼佛禁止眾生吃肉(包括三淨肉在內),也包括自己死亡的眾生,牠身上的肉一概不准吃。希望大家能夠把這正確的觀念發揚出去,讓大家都知道。你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給大家,你自己得的果報是「身體健康」。尤其是身體病得很嚴重的人,或是自己不想生病的、不想短命的,你們都要把這些正確觀念給推廣出去,越多人知道越好,這樣你就得「無畏」的果報,也就是沒有生病、沒有苦惱,因為你施予眾生無畏,當然你自己得無所畏懼、沒有熱惱的果。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些正確的概念。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二十九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281.念佛怎麼才能做到無妄念呢?

淨念相繼,妄念自無。以後不要問妄和不妄的問題,只管在不工作時或者做不費心力的工作時,莫把六字洪名丟了,就是精進不退。

282.某法師說願生生世世為法師以弘法利生,不願往生安養。我認為這種願力固然可以敬佩,但某法師也是凡夫,一氣不來,生到那一道去,還實在沒有把握,那麼後果不是非常可怕嗎?他的說法是不是自誤誤人呢?

往生安養,正是為增長智慧神通,乘願再來,弘法利生,這是淨土宗的根本教義。如果認為是去做自了漢,那就完全錯誤了。你所說的某法師,具體情況我不太瞭解。他是不是會自誤,我還難以預測。但他的這個說法會誤人,恐怕就在所難免了。

283.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也是咒中之王,這個說法不知出自什麼經典?

彌陀身為法界藏,光芒、壽命、悲心、智慧無邊無際,發四十八大願度盡眾生,功德超過一切佛,所以說他是願王。阿彌陀不翻譯,因為是秘咒。只一個阿字,就是一切發音的母音,八萬四千陀羅尼都從這裏面出來,三藏十二部修多羅都從這裏面演說,所以稱為王。這個問題不必拘泥於經典。

284.甲乙二人同修淨土,甲發願說:「我命終時,一定要求得上品上生,如果是銀台和銅台來迎接,就決不往生,願意再生娑婆。」他的理由是在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修一年。乙發願說:「我不求品位高低,眼前能夠往生就先往生。」他的理由是菩薩都有隔陰之迷,先了生死,才是最穩當的計策。請問這兩個人願望,誰最可取?

乙最可取,甲好說大話,還不懂得淨土的含義。他錯在再生娑婆,去取金台,不知道一生西方就不退轉,一生候補佛位,怎麼還會憂慮取不到金台呢?如果引懷玉大師為例,那就要知道大師誓取金台,仍然在當生。

285.修淨業的人想要延長壽命,以求得成就念佛三昧,增高往生的品位,所以每天在功課中加念觀世音菩薩和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號,祈禱加持,是否可以如願?合乎佛法嗎?

只宜精進,求得一心,就會生到上品。如果要停留娑婆修上品,不但是「身見」,而且又落「壽者見」,這個心不是太亂了嗎?身見就是執著色身不放,壽者見就是執著延年益壽,不肯往生。

286.修淨業的人深深慚愧一生難以報答親人的恩情,就在每天的功課中加念地藏王菩薩聖號,默默祈求為父母超升、加持,這樣行嗎?回向文是否要稱念前世所有的父母?

淨業本來就不是為了自了,念佛一定要回向眾生。今世父母的恩,前世父母的恩,無窮無盡,修淨業的人怎麼能不回向他們呢?要念地藏菩薩聖號回向,可以在定課以外,另發別願。

287.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說:「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兩種說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業障?

前面的說法是對六道眾生輪迴受報原因的普遍概括,眾生不能覺悟,當然就只能隨業力輪迴,有什麼因必然得什麼果。業因不亡,遇緣受報,那是眾生放逸任運,最後自然自食其果。後面的說法是眾生因念佛而由迷轉悟,由凡轉聖,有念佛的因就必然得成佛的果。所以說念佛一句,滅罪多劫。凡夫變聖人,就如手掌翻覆之間。關鍵是看你願不願翻轉過來。兩種說法沒有一點矛盾,各有不同的含義。凡夫學佛,就是走向了覺悟之路,佛菩薩也由凡夫而來,學佛怎麼不會消除業障呢?不能消除業障,那怎麼成佛呢?

288.每天念佛回向外,其餘念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聖號數百聲,又念誦《金剛經》和《普門品》各一遍,是否也應回向?

一絲一毫的善行都應回向淨土。

289.我從去年夏初開始吃齋念佛,每當念佛號時,心就滾動不停,不念時就停止,偶然生起善惡念頭時,心中也會滾動。這種心態究竟是念佛感應,還是一種病態?

這是一種病態,也是障礙,應該至誠懺悔。念佛的方法,有小聲念、高聲念、金剛念等等,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只要能使心中不滾動就是好方法,念佛宜靜不宜動。

290.我們念佛一天要念幾千幾萬遍,那麼一年一度的天公神鬼生日就沒有時間去祭祀了,不是有失敬意而過意不去嗎?

念佛是為了淨化心靈,感通佛力加持,以備臨終往生西方,候補佛位,成就正果。天公神鬼生日,本來就有信徒前往禮敬,佛教徒何必再去湊熱鬧。如果心中過意不去,也千萬不要殺生去祭祀,只宜素食供養,默念佛號,祝他往生極樂,這樣就符合佛教慈悲平等的含義了。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使心不散亂的第一步

悟顯法師開示
使心不散亂的第一步
前幾天發給義工們一首四威儀偈,四威儀偈是古來祖師大德所傳下來的。內容是:「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在初學佛就要求做到有威儀,雖然佛門威儀細講起來非常地多,但歸納起來無外乎是行、住、坐、臥這四種威儀。
第一句是:「舉佛音聲慢水流」,也就是在誦經唱梵唄的時候,起腔念誦時,不可以音聲過高或是過低,要讓大家都能唱。速度也不能過快或是過慢,過快會急躁,過慢會昏沉。所以舉佛音聲要如水潺潺的流動一樣,不疾不緩,起腔起得好,起一個字就能讓大眾浮動的心迅速靜下來,產生靜定的效果,所以說:「舉佛音聲慢水流」。下一句是:「誦經行道雁行遊。」梵唄唱完後會接著誦經,誦經要如同雁子一樣,一個字接一個字念清楚、聽明白,不跳行、不漏字,這是訓練你的攝心、增長專注力,所以要做到「誦經行道雁行遊」。那在生活上如何落實這兩句呢?就是當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字句要清楚,不要過於激動,不要像世間人一樣,說話特別急又快,更不要胡言亂語或講是非,這都涵蓋在舉佛音聲跟誦經行道這兩句話裡面。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場合都要少講世間話,說話要輕聲細語,在佛門裡禁語的地方就不能說話,可以講話的地方也不要閒聊,就算真有事情,輕聲細語互相溝通一下就可以。這包含在家、在公司、在學校、在餐廳的時候,這就是學佛人的氣質。這都是祖師大德教的。下一句:「合掌當胸如捧水」,「放掌」應該將手掌平放在心窩的位置,不是放在肚臍部位。這裡講「合掌」,合掌當胸如捧水一樣,就像捧著一碗滿滿的水在胸前,所以手千萬不要鬆掉,一鬆掉水就灑出來了。合掌要當胸,放掌也是當胸,如同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在站立的時候,要好像頭頂上頂了一碗油,頭一歪,油就灑在身上。這是教大家站要站好。無論操手或合掌,操手就是放掌,都要做好,這是真正學佛人的威儀,不是只有出家人如此,所以說合掌當胸要如同捧水,立身如同頂上安油。在走路的時候,要做到「瞻前顧後輕移步。」走路要瞻前顧後,要注意前方有沒有動物,有沒有小蟲子,不要看到有蟲在那裡爬,還照樣從牠身上踩過去,那就造業了,這是講「瞻前」。那「顧後」,當在退後的時候,除注意蟲蟻外,還要考慮到會不會撞到人、影響到人,或是後面有坑洞?除了顧慮其他人的安全外,也是保護自身安全,這是「瞻前顧後」。至於「輕移步」,是走路的步伐要輕,不要走起路來人家一聽腳步聲,馬上知道是誰過來,這樣就不好了。腳步一定要輕。要如同貓在走路,非常輕,沒有音聲。學佛人走路要「輕移步」,在道場絕對不要影響大眾用功,在家裡、在學校、或在公司、餐廳統統都一樣,動作不要影響到別人,「瞻前顧後輕移步。」展開來非常廣,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用得到。所以叫八萬四千威儀,八萬四千就是指各種不同的場合。學了佛,在不同的狀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威儀都要如法,都要能令大眾生歡喜心。下一句「左右回視半展眸。」這情況在佛門裡就能看到,有學過威儀的人在看東西不會東張西望,只是眼睛有看到就好,不會像從來沒看過一樣,眼睛東張西望四處攀緣。平常的時候就是要攝心,眼睛開三分目,合掌的時候,眼睛的目光看你合掌的中指,注意到中指以外的就算是攀緣了,不是看前面人的後腦袋,而是看中指,這樣自然就是開三分目。所以在佛門學威儀,心自然會定下來,不會攀緣,這都是戒,做得好就能得定。很多人很愛打坐,或是持咒念佛,但是並沒有定力,就是因為威儀沒有學好。威儀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不是只有在禪堂、佛堂或是在講堂用得上。所以威儀一定要學得好,這是講:「左右回視半展眸」。眼睛看到就好,不要東張西望到處攀緣,耳根也是,鼻根也是,乃至六根都如此,這都是由外而內漸次深入的威儀。接著後面是總結,「威儀動靜常如此。」平常生活就注意這些威儀,常常這樣警惕,常常這樣收攝,念佛一定可以得念佛三昧,這是講:「威儀動靜常如此。」能做到像上面所說的,那就「不枉空門做比丘。」那你來佛門裡,就真正有學到,因為威儀做好,氣質轉變了,從世間人轉變成學佛人,從凡夫轉變成學人,持續再慢慢的轉變,確實的去學習,就能從學人進而超凡入聖,那就「不枉空門做比丘。」所以威儀對學佛人來說非常的重要。這裡雖然只講「比丘」,卻是包含了佛門的七眾弟子,不光是指出家人,所以要懂得這首偈頌引申的意思。
現在很多學佛人,學佛不得力,仔細觀察,是他的威儀沒有學好,他到處都在散亂,只有打板念佛的時候好像很精進,一旦出佛堂或是佛七結束,他就開始散亂。一年到頭能打幾次佛七,所以散亂的時間多,放逸的時間多。所以後來就沒有辦法在淨宗法門或在佛門裡,得到佛法的利益,之後就退心。他就想是不是自己沒有基礎?再聽到人家說要學《弟子規》做基礎,他就去學了。實際上,就是威儀出問題,不管哪個宗派,祖師大德在學人一入門就教威儀,因為威儀是最根本的,之後才來談經教,才來談修行的方法。
所以這是依照古德的方式教大家,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背誦這偈頌,要信受奉行,那就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能背就能提醒自己,就能夠在生活當中用得上,不然在生活上只會說:要注意威儀。可是卻不曉得威儀是什麼,所以把這偈子背起來,就能夠得到無比的受用。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二十八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271.常常聽老師說九品往生,下品下生要在蓮胎裏待很久,等到花開,才能見佛。花沒有開以前,在蓮胎裏自由嗎?

一花之大,有十里或者幾十里,怎麼能夠拘束行動呢?但不見莊嚴,不聞法音,不免沈悶。他們原是十惡五逆眾生,偶然遇到善知識的指引,臨終念佛往生。我們沒有造五逆之罪,並且又整天修行,如果往生,一定不在下品了。

272.平時信仰觀世音菩薩,只念菩薩聖號,臨終時觀世音菩薩能接引往生嗎?

念阿彌陀佛往生,這是由阿彌陀佛的本願而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念佛也可不必回向。觀音智慧多方便多,普門救苦,不一定接引往生。雖然眾生念觀音專求往生,也能隨觀音化身生到淨土,但是淨土三經都叫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不如依教奉行,聽從佛陀的教導為好。

273.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在哪一個世界呢?如果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佛的慈悲願力都是平等的,為什麼還要往生淨土呢?如果說我們這個世界穢惡,為什麼除了三惡道以外,十方佛土或天界都清淨快樂,唯獨我們這個世界穢惡呢?

第一,佛有三身,法身遍滿虛空,凡夫眼睛看不到,應身隨緣顯現,度化眾生,自從釋迦牟尼世尊滅度後,我們這個世界就沒有再出現過。第二,佛佛都慈悲平等,佛土卻有淨穢的分別,淨土樂,穢土苦,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往生西方。第三,佛的願力各有不同,釋迦牟尼佛的願力,專向娑婆世界普度眾生,地藏菩薩的願力,專向地獄普度眾生。第四,天界不是究竟快樂,欲界天有五衰,色界天有三大災,無色界天仍舊生死輪迴,怎麼能夠真正談得上清淨快樂呢?第五,眾生居住淨土或者穢土,由眾生的業力所感現。

274.念佛一定要念回向文嗎?我想到臨終時,痛苦煎熬,四大分散,神識昏沈,恐怕難以念回向文,不知怎麼辦?

回向文是平時所發的一種願力,臨終時不必自己念,這個時候只要淨念相繼,就具備了信願行三資糧了。

275.權教和實教的意思是什麼?彌陀經是權教還是實教?

實是真實不虛,權是善巧方便。彌陀經教人念佛往生,萬修萬人去,極樂世界確實存在,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以心求佛,以佛印心,心佛不離,事理清晰,是真實中最真實的宗教啊!但沒有深究心法的人,難以看透其中的含義,所以佛說是難信的法。

276.已故父母生前吃長素念佛,敬奉觀音,享壽七十四歲,他們是否能夠往生西方?如果想要超度,應該用什麼辦法最好?

一定要深入淨土法門,修其因,然後得其果。如果能夠吃素念佛,但專為求福報,就只能得人天的果。如是因得如是果啊!你想要超度先人,只能專修淨土法門,如果令尊令堂果然在人天,就能依賴你的力量往生極樂,如果已經往生極樂,也能依賴你的力量增加蓮品等級。

277.每次功課念佛六百,觀音聖號二百,大勢至菩薩二百,清淨大海眾菩薩三聲,大悲咒七遍,請問這樣做是否可以?

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能夠增加念佛的數目就更好了。如果沒有時間,不妨減少念菩薩的時間,改為念佛。

278.佛法即將滅盡之時,一切經典相繼消失,最後只有六字洪名現在虛空,眾生如果肯念,就能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那個時候是人,這個時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現在就顯現在虛空,使人念佛往生呢?反而要優待法盡時的眾生呢?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都寫在牆壁上,男女老幼,盡人皆知,這不就是等於顯現在虛空嗎?何況今天還有經典,很多眾生還能自覺念佛,難道不是佛優待今天的眾生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善知識弘揚正法,增加人們的正信,這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279.在我們這個世界,貧富貴賤非常懸殊,很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百川歸海,只要流到了大海,就全部稱為海水了,往生西方也是這樣。雖然有九品蓮花,但最終都是候補佛位,只不過是在修行時間上有差別罷了,絕對不像世間貧富貴賤的差別,生死輪迴,痛苦無窮。

280.有許多精進專修淨業的人,臨終不能往生,是不是有下列情形?第一,定業難移;第二,守戒不嚴,偶然破壞,自己不知,也無人提醒,沒有懺悔;第三,做募化、推銷、贈送等工作不慎,種下了惡因;第四,臨終時有惡緣幹擾。

你所說的四個方面,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定業難轉;第二,守戒不嚴。你要知道,這兩點固然能阻礙往生,但往生的主因是正行,即是念佛,正行精進,助行也會隨之而來。如果能夠一心一意念佛,定業怎麼不會轉移?能夠一心念佛,就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怎麼還會破戒?長期如此,必然以自己的誠心感動阿彌陀佛的願力,輕而易舉地往生西方。你說不能往生的人,一定是信願行不充足罷了,不是其他原因。



悟顯法師開示 以智慧力護持正法

悟顯法師開示
以智慧力護持正法
在佛門裡,在家居士會發心護持佛法,在護持的時候,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保持正知正見。護持正法不是護持哪位法師的理念或是看法,這觀念很重要。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出家的比丘或是比丘尼,都應該奉行佛陀的教誨,說法利益眾生。在家居士在護持的時候,觀念要清楚,不能用感情的方式來護持,認為自己跟哪位法師交情比較好,或是某法師的理念我很能認同,就用情感的方式在護持,這都是不對,更是不清淨的。
要發心護持佛法,必須這間道場所講的是正法,如果是講大乘佛法,就要依「一實相印」而說,也就是所講的必須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告訴大家:即心是佛,煩惱即菩提。這是大乘。若是宣講小乘,就要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他講經的內容跟「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相應,你才能去護持。不然這道場有世間意,宣揚的是世間法或是把佛法給變質了,你去幫助他,你是在幫助佛教衰敗、幫助佛教加速滅亡,非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因為你用的是情識,而不是用智慧,你的情識會讓你覺得講世間法也很好,你的世間意會讓你將世間法看成佛法。如果你用的是智慧,你就能夠判別什麼是該護持的,什麼是不該護持的。絕不是聽一個人開始講了幾句正法,他以後講的就全部都一定正確,用這種方式去認定,是沒有智慧的。更不能看他表面講的是正法,其中有一點點錯,你心裡面就隨意的放過。從本來發心要護持佛法,後來變成用世間財在落實一些個人的妄想上,落實這破壞佛法的行為,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有正知正見,如果遇到這種法師,就依照佛門裡面講的「默擯」,「擯」是擯除他,就是離開他,不要再跟他學,因為他不能教授你正法。「默」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是「不要說」,這解得太膚淺了。「默」就是你心裡面不要跟著他的邪知邪見轉,你的行為、身口意要跟正法運轉。一旦你跟正法轉,那麼邪師自然就被擯出了,你也就能夠看得清楚了,不會被他所影響、所干擾,這才是在佛門裡面講的「默擯」。
如果有因緣,還要勸導已經受影響的同修,不要再繼續下去,這都是包含在佛教「默擯」的意思中。如果只有不說話,也不發慈悲心告訴其他人,這是小乘,不是大乘。大乘的菩薩知見非常正確,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他很清楚,不該說的時候他就不會再說,這是學大乘佛法所能得到的智慧,不是著在「默擯」這兩個字上,或是著在第一個字,只是語默而已。如果只是語默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不用說法破六師外道,也不用喝斥六群比丘。所以要清楚,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來解佛法。要發大乘心、要為正法久住、要為法輪常轉而發心、去落實、去照做。遇到有些知見不正的道場或是法師,也不要心裡面情感放不下,想說:「我已經在這裡這麼久了,就繼續錯下去吧!」這樣的想法就是沒有正念。
所以弘揚佛法,並不是在落實哪個出家人的理念,或是看法或是想法,而是要他所說的、所做的,都能夠與經典相應,無論他修學大乘或是小乘,必須要相應你才能護持。有相應,你護持了才有功德,不然會有罪業。看到很多人想要修福,到佛門裡面來沒有修到福,反而增添了罪業,那真是很冤枉的事情。你進佛門沒有幫助佛法流通、沒有幫助佛法弘揚,反而使佛法變質,讓人家誤以為佛法就是「孝順父母」而已,就只是搞世間法,這樣是不對的。這也是蓮池大師所喝斥的,當時有人請問蓮池大師,他說有些世間經典,雖然它不是佛經,但也提倡孝道、也提倡世間的善法,那他們應不應該印送、流通?蓮池大師喝斥他說:你看到的利益非常小,印送這些世間典籍,混濫在佛門裡面,對於佛教的傷害非常大,是沒有辦法計算出來的,因為第一個,你會讓世間沒有學佛的人,認為佛法也就是講孝道而已,講世間善而已。所以才會有人誤會所有宗教都一樣,這是第一個不可。那第二個,會讓這些初學,還沒有深入經藏的人,認為學佛法就只是要做到這樣而已,而沒有辦法繼續向上提升。蓮池大師說這兩個損害比什麼都大,會使佛法變質、會使佛法衰敗。所以蓮池大師極力反對,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所以這是淨宗祖師的開示。學佛人要有智慧,要能夠明辨,不能看到偽經裡面有「孝順父母」這幾個字,就以為所說的大概沒有錯,就隨意的印送,這是不對的行為。希望每位同修都要清楚,並記住蓮池大師的開示,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不是一般凡夫。等於佛親自來跟我們講,所以要深信不疑,蕅益大師也是依蓮池大師學習的,甚至後面的淨宗祖師都是奉持蓮池大師的教誨,大家一定要聽、一定要能夠接受,即使你現在轉不過來,你也要儘量設法轉過來,因為這是祖師大德親自為我們說出真相,讓後面的學人,不致於在佛門裡想要修福,反造了地獄的罪業,想要成佛卻適得其反。如果本來是要護持三寶卻變成去護持哪位法師的理念,或是他個人的看法或是想法,或是他想要做的,那這不算是護持佛法,而是護持這世間的妄想,護持妄想是不會有功德的。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二十七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261.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常說念佛是形式,往生是假設,應該怎麼給他們解釋?

要看是什麼人說的。如果是信仰天神教的,可以反問他天神是不是假設。如果信仰有祖宗的,可以反問他祖宗是不是假設。兩者都不相信的,就是堅持斷滅空無邪見的人,佛都難以挽救,何況你的幾句勸說呢!

262.修淨土法門的人,死後可以脫離六道輪迴,到西方世界才能修行成佛嗎?

事實是這樣。只要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肯修行的,而且都是一生候補佛位,時間最短。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惡緣多,淨緣少,阻礙修行,修行成佛必須三大劫。

263.極樂世界有沒有統一的語言?如果沒有,那麼相互之間怎樣聯絡?阿彌陀佛說法用什麼語言?我們用本省語言虔誠地念佛、誦經、祈禱,行不行?

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具備了各種神通和無礙辯才。無礙辯才分為四個方面,通達各種語言就是其中之一,連鳥叫樹響,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至於佛陀說法的語言更加奇特,只用一種語言說法,所有聽法的眾生都知道其中的意思。明白了這個意思,就知道不管用什麼語言念佛、誦經、祈禱,只要心裏虔誠,效果都是一樣的。

264.修淨宗的人,與其他宗供奉的佛像是否相同?

各宗多有自己的本尊,是必須依奉的。例如淨宗供奉西方三聖,華嚴供奉華嚴三聖,密宗紅教供奉蓮花祖師,黃教供奉宗喀巴祖師等等。雖然種種不同,但供奉釋迦牟尼世尊則是共同的。

265.家庭佛堂,掛種種神像是否適宜?對於修淨宗有沒有關係?

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並且皈依三寶的人,只許供奉佛像。如果不能專一,心中印有很多神像,自然就會影響修行。如果已經有了其他神像,可以恭敬送往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然不供奉神像,但並不怠慢侮辱,偶然遇到,應該恭敬對待。好比家裏的父母應該孝養,如果外面來了客人也應該恭敬對待。

266.聽說念佛或者念咒一定會有大感應,能夠消除業障,不知是消過去的業,還是消現在的業?

不管過去現在,一律都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春風一吹,都會溶解。請問所溶解的是新結的還是舊結的呢?只不過溶解時,由淺而深,有一個溶解的過程罷了。

267.末學學佛以後,反而感到業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麼緣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還是多世以來應該受報應的業障都提前到今世來了,一生受報完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正是因為縮短了時間,一生受報,所以才感到比以前有了更多磨難。

268.西方蓮池、蓮台、蓮花化身,或者很多佛菩薩都腳踏蓮花,到底蓮花有什麼奇妙的地方?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佛法有權有實,或者為權而顯實,或者廢權而立實。必須權實同提,才不落兩邊,合乎中道。蓮花為花中的特別品種,一生出來就同時有花有果,顯示權實互融,合乎中道的意思。第二,娑婆世界為穢,西方世界為淨,蓮花顯示清淨,一塵不染,說明西方淨而不濁。第三,蓮花雖然清淨,但出於污泥,顯示菩提從煩惱所轉,佛法從世間而來。第四,蓮花雖然亭亭淨植,但仍然不離泥沙,顯示西方固然清淨,但總不離污穢的眾生,象徵乘願再來的意思。

269.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終一剎那間念頭,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成習慣後,自然脫口而出。我們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會呼天呼地,喊爹喊娘,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念佛念到純熟時,不也是這樣嗎?

270.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所看見的佛菩薩以及一切寶物,是否與我們娑婆世界的東西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呢?

看得見,也摸得著。經上說寶池沐浴,衣物供佛,如果摸不著,怎麼能夠去沐浴、供養呢?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正說七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正說七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條淫戒教眾生,一切男女不得故淫。所謂「淫」,就是心攀緣。妄見有男女相,就是犯淫。乃至你與人攀緣、說話世俗,一切皆淫,故名「非道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間、好樂出世間,都是非道行淫。因為與光明金剛寶戒不相應故。所以,佛制菩薩不可以虛妄攀緣,應當與淨法相應,更應以淨法與人。如果你的妄心按捺不住,於六親當中互相攀緣,故名「六親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俗、因果、善惡等法,這就是與鬼神行淫。

總上來說: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無孝順心,不順佛性、妄加攀取,這都是犯了淫戒。故名犯重。

所以不要以為出家人不會犯,如果你好樂世間,都算是行淫。但妄取一法,故名淫欲。凡夫好樂世間,是行淫於世間;羅漢好樂偏真涅槃,住著於惡取空,阿羅漢住著於斷滅空,故名出世間行淫;菩薩認為有法可修、有漸次可行,是名菩薩行淫。因為是妄加取證、妄加攀緣,乃至一念貪明之心,無明生起,而忘失光明金剛寶戒,都算是行淫。所以菩薩戒的淫戒範圍非常地廣,不同於五戒。五戒只在於人道,重點在於不邪淫。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只要是淫,就是不正的;五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它有夫妻。菩薩沒有男女相,但凡起一念攀緣之心,在人事上攀緣、是非、往來,這些統統都算是在六親當中行淫。受菩薩戒應當淨法與人,不要跟人家攀緣、講是非,不要妄取世間一切法,應當安住正念。學佛人要老實念佛,心要能安住在佛號上,人家聽了你念的佛號,這就叫「淨法與人」。不然一切皆名淫欲法。

所以一直強調,菩薩戒不是五戒,跟你想的不一樣。很多戒場都把菩薩戒講成五戒,把出家戒也講成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也都講成五戒,講到後來,出家人都不像樣了。看律宗衰敗到今天這樣子,若我知道卻不說,那就是我吝法。所以,我們才不得已,來開這菩薩戒講座,因為戒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本自具足,修學淨土也不忘戒律。什麼是戒?什麼是律?大家都應該知道,所以才開這菩薩戒講座,為大家說清楚,所以叫「菩薩戒正說」。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所作的要與佛性孝順心相應,不能像個俗人一樣攀緣,找很多藉口,去結交豪貴;心裡又人情不捨,這統統都是淫欲!淫欲就是心裡有情、有所欲求,乃至有取有證,都是淫。認為心外有一法可攀,都是淫。所以,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才能夠行菩薩行、修菩薩道。不能「自淫」:自己攀緣,又令一切眾生攀緣,乃至於六親間攀緣,這都與道不相應,非是道,故名非道。真心本性不妄取一法。所以前面講「殺戒」,了知煩惱性空,無煩惱可斷,煩惱即菩提,故名持不殺戒。如果不知煩惱性空,認為有煩惱可斷,故名犯殺,是菩薩波羅夷。所以,要當菩薩就是這樣。自性「不予取」,本自具足一切萬法,不起能所對待之心是名不盜。但是你妄加攀緣、妄加取著,是名盜。

自性沒有男女相,無能所對,所以不起一念無明,認為有法可取、有法可證,故名不淫欲。這才是菩薩戒。如果忘失本性,故名犯重;不忘失,暫時迷惑,則犯輕。正要忘而未忘,犯「偷蘭遮」。這才是菩薩戒,不能講成五戒,五戒是得人身,不能成佛!菩薩戒是成佛的基礎、成佛的根。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說佛法要講一乘法,如果不說一乘法,那就是邪業、邪語、邪見,是打大妄語,落於二法當中。菩薩說法須說一乘了義,方名不妄語;你所說的,能令眾生證得真如實相,故名不妄語,其餘皆是妄語。妄語戒就是如此。你不能「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或「身心妄語」用你的身、心,乃至用你的眼神在欺騙眾生。你沒有修證,說自己有修有證;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說自己有達到,乃至無解作師,明明不懂,還把菩薩戒講成五戒、講成人天善,這些都是在打大妄語。所以說在戒場傳戒的這些戒師,幾乎條條菩薩戒都破掉。因為他自己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知道菩薩戒該怎麼做,還亂教人。甚至「自妄語。教人妄語。」不但自己講世間話,自己不講一乘了義法,還教人家不要學、不要看,四處說大乘法考據不到,讓人退失大乘正信,這統統都是「教人妄語」,教人講不了義語;「不了義語」是虛妄語。唯有說一乘法、流布一乘了義,才是真正持不妄語戒。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如果反令眾生起邪見、邪語、邪業者,就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又叫斷頭。當然,菩薩無頭可斷,但是,會退失菩提心,故名斷頭。所以不可以打妄語,乃至在事相上,不可以在和尚面前妄語、在諸佛面前妄語。世間人打妄語無外乎都是邪知邪見,找了許多理由、藉口說:「我是在度眾生、在幫助眾生」,這些統統都算是打妄語。文中的因、緣、法、業: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是打妄語的過程。前面已經講過,所以如上可知。這是妄語戒。

講戒就是要告訴大家光明金剛寶戒,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名持戒。因為此一戒是盧舍那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乃至一切菩薩已學、今學、當學,應讀誦、應善學。學佛不能只學五戒,五戒只在事相上;菩薩戒能稱性。所以講一乘法可以稱性,講權乘沒有辦法。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打妄語呢?這答案佛在《法華經》就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佛不是要欺騙眾生,只是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方便善誘,令入一乘,令入大乘佛法。所以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乃至「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沒有小乘法,唯是一乘了義。所以經中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目的在令三乘趣入於涅槃。這都是真實語。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要講一乘了義。受了菩薩戒,應當宣說一乘了義,這才是真實語、不妄語,其他都算是妄語。所以在持戒的時候,要知道所說的話,能不能令眾生生正語正見,如果不行就是妄語。所以你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佛性。當你在面對境界,將要犯戒的時候,你心要趕緊放空,迴光返照,才能心不攀緣,語無虛妄,這樣持戒才能成佛。不然,就像文殊菩薩所講:「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持戒要如何得圓通?要是沒身的話,持戒就無所束,又要怎麼調攝身、口、意?所以,就是從身而見性,要了解無作戒體是眾生本具,方名持戒,方能得圓通。所以《楞嚴經》中優波離尊者說:「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所以優波離持戒不是只在事相上。他先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不二,身心一切通利。不然,如果只執在事相上,甚至把菩薩戒認為跟五戒一樣,那就正所謂「波離螢光增罪結」,你是在增長無明、增長罪惡,因為你不知萬法唯心,不知性具光明金剛寶戒,受菩薩戒就在受此一戒。出家人受了菩薩戒,就不要再去受南傳小乘戒了,這樣做的人都是退失大乘心。因為眾生性具三寶,你誤聽人言,就打妄想,認為還要去受個小乘戒才圓滿,這就是退失大乘,退失大乘心就是毀謗三寶。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起一念計度、分別、妄想即名酤酒。我們講戒是要告訴你真正的菩薩戒。現代的人很會思量、打妄想,常想東想西,這都叫酤酒。「酤」就是估算,也就是去買賣。當你在這世間,思量、分別、估算、計較,猶如酤酒一樣,眾生總在起心動念,酤算要買賣幾升的酒、幾度的酒……,這統統都是酤酒。

所以,起一念計度、分別,無論是分別世間、分別出世間,在世間籌量計畫,打種種妄想,統統都是酤酒。所以你自己應當生明達之慧,能夠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知妄想本空、無明非有,是名持酤酒戒。這才是真正的不酤酒,否則一切皆名酤酒。世間人很會打妄想、很會算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這統統都算是酤酒。這些算計、分別的念頭、行為,起罪因緣,能夠讓你墮三惡道、讓你永遠輪迴,是名「生罪之因」、「起罪因緣」。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菩薩戒條條稱性,犯一即是犯十。不會說這一條犯了,另外一條沒犯,其實都犯到了。所以菩薩戒十條,破一條就是全破,沒有其他的商量處,因為都忘失本性。菩薩戒不能捨戒,要怎麼捨?捨一條都不行,這十條哪一條可以捨?捨一條就是全破了。想捨一條,就表示你犯波羅夷,才想捨。菩薩戒是要這樣持。

現在律宗確實衰敗了。這部經十幾年前,我就想講,心想,律宗還有人,我們學淨土宗就不插手。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無作戒體,沒有人教怎麼持戒,都只是在戒相上分別、計度,看來沒有辦法,只好講了,不然就是吝法。

以上都是酤酒、都是起罪因緣、都不能生無生之慧,不能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何謂「明達」?明心見性方名明達。若通達心性故名「達人」。達人是佛教講的話,不是世間話。所以中國人要是離開佛法,真的是不會講話了。你在言語動作當中,流露的其實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妄生計度、分別。學佛如果不達心性,總在名相上生分別、在教義上起對待,都是酤酒,都不能開發明達之慧。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入一戒,即是光明金剛。猶如《華嚴經》的因陀羅網境界門,猶如《華嚴經》的周遍含容觀,因為這是大乘菩薩戒,不是小乘戒。凡夫、權、小,沒有辦法聽受。大家是來學大乘菩薩戒,若能解法師語,了知光明金剛寶戒、了知無作戒體,方堪受戒。你能了達無作戒體,縱有七逆,當下消除。所謂「端坐念實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再重的罪都能消。所以要知道怎麼持戒。這是第五條酤酒戒,簡單講過去。實際上,若廣說,即使再給我一百個小時,我也講不完。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說四眾過罪」。凡是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的,縱然不謗,縱然依經而說、說好聽話,統統都算犯說四眾過罪,因為退失大乘善信故。

所以大家看,現在佛門講《弟子規》的,都是說四眾過罪。誰要是與他們攀緣,統統都是犯「說四眾過罪」。佛門不講人情,凡是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罪,是大邪見者,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善信。你不要情見,還跟他好來好去,這些人都是佛法中罪人,是大惡人,壞亂佛門,是罪大惡極,不可救藥。佛法以心性做為基礎,不是以世間做為基礎。佛在《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出家人如果不講大乘經,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正信。這一條不是拿來給你做「鄉愿」使用,尤其是末法,有很多鄉愿,佛在《涅槃經》有講:無論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看到他做佛門中非法非律,乃至像學外道、學世間法、像《弟子規》……等,你統統都要如法苦治,不然你是佛教中罪人、佛教中賊。你去看《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交代的。誰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你喝斥他,你有無上功德;你如果不喝斥他,就是說四眾過。所以菩薩戒條條要稱性。如果這人沒有過失,你說他有過,你中傷他、毀謗他,無論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你都算犯說四眾過罪。這也是其中一點意思涵蓋,但是最重要的,「要令生大乘善信」。如果他說「大乘非佛說」,這就是毀謗佛法,你要善言勸導。如果他認為學佛要學世間法,這也是毀謗大乘。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說「大乘不行,要先學小乘、學人天」,這都是毀謗大乘。你應當勸他,也就是「教化是惡人輩」。如果你的資質不好,你要勸他看祖師的,要告訴他:「你看錯了、你想錯了」。要「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你受了菩薩戒,跟人家講:「你可以退戒」。或是「你學大乘、要先學小乘、學人天、學《弟子規》這些做基礎」,講這些話,統統都是犯菩薩波羅夷。所以我們講:犯一條,一切皆犯。後面佛會告訴你:「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說四眾過」是這樣的。要是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這才不犯。你看,釋迦牟尼佛看到破戒的出家人、犯律的出家人,都直接喝斥他。如果你按文字上解,這一條要是套在釋迦牟尼佛身上,那釋迦牟尼佛天天說四眾過。佛講戒經也是在說四眾過,他不光說四眾,四眾還不夠多,而是說七眾,不光七眾,連畜生、地獄、餓鬼,統統都說。所以,這條戒的目的,是要你能生大乘善信,不能毀謗佛法,不能毀謗出家人,若這位法師、這位居士能講大乘法,那你要讚歎他,要擁護他,護持他。你不要看他戒沒有持好,這裡沒做好,或哪邊事相上沒做好,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這個人雖然戒沒持好,但是能善說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一切佛。所以要能夠護持,這是大乘菩薩戒教我們的。

所以要搞清楚「說四眾過」,很多人很喜歡去攀緣一些有名的法師,看誰名氣大就跟他攀緣,說自己的師父是誰,說跟誰學過,……這統統都是攀緣。重點是要看這個人知見正不正?如果不正,你去讚歎他,你去跟他往來,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即使你口不出惡言,你的身跟意去攀緣到,這都是說四眾過,因為菩薩戒是論心的,所以你自己要搞清楚,不能跟這些外道惡人一起毀壞正法。學佛要從心性入手,念佛亦復如是,如果離開心性之法都是外道。所以達摩祖師講:學佛須是見性,成佛也須是見性,若不見性,一切戒律、因果等法,乃至修善、造惡統統都是外道法,都是邪見人。若你與他們攀緣,你去讚歎這些帶有邪見的出家人,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所以,不是好人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一昧鄉愿地讚歎,只是為了「我相」可以得存,為了自己的名利,為了自己有地方住,我有東西吃……,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說了後,令四眾對於大乘退心了,產生無量的過患,故名說四眾過。當然,如果這個人沒有犯戒,他能講大乘法,而你毀謗他,也叫「說四眾過」。我們是因義而說。所以要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如果你不令生大乘正信,就是說四眾過。愛講是非的人要清楚,講一句就犯一條,都是說四眾過。要看自己所說的話,能不能利益眾生,使生大乘正信,這點很重要。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果你讓佛法受加毀辱,就犯波羅夷罪,你讚歎那些非法非律,讚歎那些邪見人,都是自讚毀他。「毀他」的「他」就代表大乘。如果毀謗大乘,就是自讚毀他,《弟子規》、《了凡四訓》,統統都是外道法,所以身為正信佛弟子,對於那些在提倡世間法的出家人,包括在家人,都不能去讚歎,不然都是在自讚毀他。甚至,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網路上,為護持大乘正法而嚴厲破斥,做到了才叫持不自讚毀他戒。因為身為佛弟子要護法!如果你為自揚己德,顯示自己很圓融,外道法也能接受,這就是「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把光明金剛寶戒的光明隱蔽住、把佛性功德隱蔽住,這就是令佛性受毀,是犯菩薩波羅夷罪。至於文字上的解釋,只要依祖師的解,自然可知了。我講一些你們沒有注意到的:如果你口自讚毀他,包括意自讚毀他,身自讚毀他,亦教人,這是「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是講你去隨喜印、去散播這些世間書,以致毀壞佛法。令他人受毀,乃至令他人善根斷,那你就犯殺。令他人取著世間法,你就犯盜。令他人於世間取愛欲不捨,你就是犯淫。令他人不解實相,你犯大妄語。乃至為了顯示自己很圓融,倒說經律認為什麼外道都可以學、都可以修,自揚己德,隱蔽佛法的殊勝,讓眾生佛性受毀,令他人斷善根,就犯「自讚毀他」,或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正信,這就犯「說四眾過」,讓眾生起世間計度分別,就是犯了「酤酒戒」。

所以一犯一切犯,一切皆犯。菩薩戒一通全通,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是一戒,此「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如果真的了解,自性非色非心、非因果等法,納受戒體,自然從頭通到尾。所以不能講世間話,讓人起計度分別,不然就是犯酤酒。如果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也是說四眾過,也是自讚毀他,所以一戒具足一切戒。所以要講光明金剛寶戒,會了,就能行。如果念佛而忘失佛性,自揚己德,忘失本性故名自讚毀他。以心持法,不知法法唯心,故名自讚毀他。認為有自、有他,亦名自讚毀他。廣說是無量無邊,即使一百個小時,也講不完。到這裡是第七條,所以不要犯了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同理可知,如果人家乞法要學佛,你給他指錯了路,你不給他佛法,你分別門派,統統都是慳惜加毀。你反而更加罵辱他,侮辱他,統統都是犯了這一條戒。這條不光只是講要錢而已。世間人要跟你要錢,你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是惡求多求,當然可以不必給他,所以行這一戒要含有智慧。如果他是要學佛,你卻把他指到世間法去,甚至還藐視罵辱他,說:「你沒有學《弟子規》沒有基礎」。讓他退失大乘善信,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由此可知,提倡《弟子規》的出家人、在家人,條條犯波羅夷,條條犯墮,都是墮落。所以不能在佛門提倡《弟子規》或任何世間法,因為損法財、滅功德,所損的是功德法,讓你不能成就,讓你退失菩提心。若有人來求佛法,一句一偈,你若不給他,心裡吝法,想:「我給了你,教會你了,你比我強……」,在此生高下心,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跟你乞要一針一草一線,你心中認為:「東西是我的」,你的我相深重,不能捨,那是菩薩婆羅夷。但如果你知道他拿去之後要造業,那你不能給他,給了他是你造業,你也犯。有時候「持」是不犯,有時候「持」是犯,所以還是要依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常誦一戒,誦就是行。一戒能常誦、能行、能運心,再拓展開來,用在所防的境界上,你就會有大智慧,這就是般若。你要是給眾生世間法像是《弟子規》、人間佛教……等,這就是是慳惜加毀。《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為不可」即是不可為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終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終不以人天乘幫助眾生,不然都是慳惜加毀。毀什麼?毀其佛性。所以講菩薩戒,行菩薩戒,都要能夠與大乘相應,能夠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自然懂得怎麼修行。所以學佛以明心見性最重要,哪一個宗派都一樣,明心為上,這是最根本的。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
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戒略講重點。要是起一念瞋心,就是菩薩波羅夷。若起一念瞋火,認為有煩惱可燒除,乃至起諸觀法,就是所謂的「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欲除斷煩惱,都是瞋心不息,因為你不知道煩惱性空,不知道五陰非有,不能當體頓悟。反而自瞋,教人瞋,還教人家起種種造作,妄加除斷,「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悔」者,是了知業性本空、罪性本空,是名真正受悔。所以當在唱懺悔偈,是懺悔罪性本空。何謂「瞋心受悔」?當人家跟你懺謝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這念瞋心是空的,罪性本空,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的「悔」,就是在拜懺時,所念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才是真正的懺悔。要是起一念認為:有法可除罪。都是「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乃至除斷之意不息,都是瞋心不受悔。

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菩薩戒就是如此,自己要做到「無我」,若是有「我」就有瞋,就有受悔與不受悔。所以要令眾生能夠常生悲心,能起無諍之事。如果你鬥亂兩頭,落於「是」、落於「非」上,統統都是瞋心不受悔。真正的菩薩是「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不著如風。」你的心本來就是如此。
講這十戒是告訴你,本心對於境界就是這樣運用,念念無不銷歸自性,法法無不當體即真。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薩戒。如此才叫十無盡戒,如果你變成五戒,就叫「有盡」,變成八關齋戒,也「有盡」,乃至比丘、比丘尼戒,統統都是「有盡」。因為不見性,所以有盡。從第三條講到這裡,你就知道什麼叫「十無盡藏戒品」。為什麼跟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菩薩說?只為不見性,不了光明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法法無盡,仍舊落於有修、有證上,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不了「諸藏純雜具德門」,所以再為你重新開示十無盡藏戒。菩薩修行總是落在漸修、功勛位上,不是法王真子,這是第九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更強調自性三寶。
何謂「謗法」?佛在經教裡說:如果生起四種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所謂不了當體即空,妄謂一切法是實有,是「增益謗」。不了體空能生諸物,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是「損減謗」。不知自性「有不礙空、空不礙有」,起亦有亦無見,不知自性非有非無,這是所謂的「相違謗」。如果不了達佛性「雙照有無」,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是所謂的「戲論謗」。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謗法,都是毀謗三寶。乃至「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謗三寶,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眾生長劫輪轉,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造此「謗三寶」的罪業。所以盧舍那佛制戒,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於自性體上起四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雙遮雙照」之理,空不礙有、有不礙空。而空、有不妨同時顯現,不妨同泯。雙泯不妨雙存,雙存不妨雙泯,唯一無礙境,稱性圓融,名為法界,這是「周遍含容」。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才叫不謗三寶。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此處略說如是。

看到有人毀謗大乘,毀謗正法,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要僧讚僧」。問題是:他是僧嗎?如果是出家人,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因為他不曉得,他才會去學世間法、去推廣世間法,認為《弟子規》可以學。那些都是謗法。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來講:「人家這也是做善」。問題是,這個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勝。出家人這一身袈裟,名為法界藏身,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現無量法界,無量法界攝歸一心,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稱為沙門,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養。

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要轉四謗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礎,才會真正成道。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能捨戒,若是捨,就是忘失戒體,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如《楞嚴經》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剛寶戒,而你妄見有十條,妄見有四十八條,乃至有八萬四千條,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計估量,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條即是一切,菩薩戒深徹廣博,此處只能略說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鹹味,無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潤性,與渤澥之潤性無差。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見得本法。若見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為在家相,亦是出家兒,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學佛,這才叫受菩薩戒。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這是教大家應當學,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重,那真是徹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場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條戒做不到,就可以捨」。他教錯了。菩薩戒若捨戒,捨一條就是捨全部,徹底迷失了,這是一次犯十條,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薩戒不能捨戒,它是盡未來際,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地地皆失。因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業。即《華嚴經》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講給人天、講給惡道—畜生、地獄、餓鬼這些眾生聽的,他們想得人身,所以學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為他講《法華》,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當下頓成佛。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則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薩戒,卻忘失菩提心,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學人天的,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比丘尼。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拿人家紅包,受人頂禮,這都是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楞嚴經》說:死了以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當然,更不能「無解作師」,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傳戒、不能講戒,不然,佛法無邊,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時間長達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之前在《無量壽經》講座當中都有講過。無論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聽不到佛法。因為人家要學佛,你卻給別人世間法。你以不淨法與人,你傳世間法給人家,錯告訴人家:「學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聞父母名字,不聞三寶名字。所謂父母就是「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乃至佛法僧三寶、覺正淨名稱,你都聽不到,生下來就是個棄嬰,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永棄佛法邊外。在佛門中,是以智為母,以方便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綱領,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所以說:「應當學。」已受戒的,今學。未發心、未受戒的,當學。現在的菩薩是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暫忘。五祖弘忍大師講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不落妄想當中。所以不應犯。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來中土兩卷。是我們福報不夠,只能得知一點名相。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薩戒、修菩薩戒,只在戒相上打轉,不了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縱然受戒猶如未受,雖出家猶如在家。即使念佛,還是念念執著、念念貪取、念念攀緣,總是不能見性,不能成道。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學佛不是越學越笨,而是要學般若。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般若智慧自然發起,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到時心空無住,自然朗然心通,見自本性。

講菩薩戒,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羅提木叉。若順此,名為解脫;若不順此,名為墮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頂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