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素食食譜:年年有餘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年年有餘

材料:
芹菜1條 蓮藕半條
北菇6隻 枝竹3條
栗子12粒 紅蘿蔔3片
上湯1杯 南乳1磚
齋蠔油1湯匙 鹽少許
糖少許 薑蓉半湯匙
麻油半湯匙

做法:
1 枝竹浸熱水約10分鐘至軟身,北菇浸凍水約1小時,栗子去殼去衣,備用。蓮藕和紅蘿蔔洗淨去皮,切成段。芹菜洗淨切成幼條。
2 將蓮藕、枝竹、北菇、栗子、芹菜和紅蘿蔔汆水,備用。
3 起油鑊爆香南乳、薑蓉、齋蠔油,加入上湯煮滾,下蓮藕、枝竹、北菇、栗子、芹菜和紅蘿蔔,煮滾後用細火炆大約半小時。
4 最後加鹽、糖、麻油調味即成。
貼士:
1 炸過的枝竹浸熱水可以去除油脂及油膉味。
2 將食材汆水可以減少炆煮時間,但炆時記得收慢火,以免煮乾水。
3 南乳一定要先爆香才可以發揮香味。
4 腐皮卷一定要放入雪櫃定形,否則太軟身,切起來就不美觀。
5 上湯除了可以買現成的齋上湯外,自家熬製味道更天然。
6 調校炸漿時最好加入少許生油,炸起來更加鬆化。
7 雞髀菇及靈芝菇可以按喜好用其他菇菌代替。
8 乾身的雲耳發起後可以用手撕開,不規則的雲耳煮起來更美觀。
9 加薑汁把蔬菜或菇菌汆水,可以去除當中的草青味。
Check List
1 選購炸枝竹時,最好挑豆製品專門店的出品,一來較為新鮮,二來豆味較濃。
2 用來煮茄子、蘑菇的忌廉汁,可以在普通素食雜貨店買到。
3 煮齋的冬菇最好挑菇味重的,南貨舖售賣的質素較佳,可以增加菜式的食味。





大乘妙法蓮華經 藥草喻品第五-2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藥草喻品第五
第二講
經文第四行,「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釋迦牟尼佛常常為眾生開演如來的智慧,我們學了佛以後也要像佛一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幫助佛法流通。所以同樣地也是「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就是讓眾生能接觸到一乘了義,接觸到一乘佛法,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前面講到佛法傳承,它的珍貴,祖師大德請法到我們中國來,乃至到現在流傳到全世界,這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現在坐在冷氣房裡面,能夠看到佛經、能夠聽到佛法,那是前面有多少人為你這樣辛苦過來的;為你守護大乘佛法,為你流通大乘佛法,所以你今天才能看得到,所以我們要有報恩的心,希望佛法可以傳下去,希望更多的眾生可以聽聞大乘佛法。應該要學習這一句經文,「示諸眾生一切智慧。」這「示」就是為眾生開示,讓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還有一個呢,是「展示」。講到「展示」,你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學佛的行儀做起,這是我們學佛入門的書。佛教的律儀是怎麼樣,是五戒十善、菩薩戒......等等的,這是外在的。然後心法呢,是你用功的方式、你的大乘的知見,這些都要學習,而後轉變煩惱,展示出學習大乘佛法的殊勝,展示出一乘的殊勝,讓眾生看了也想學習。同樣地也是「示諸眾生一切智慧」。這一切智慧,其實跟大家講過,跟經文裡面講的「一切智地」,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讓眾生知道他有如來智慧德相,讓眾生知道自己的心跟佛無二無別,這個就是「示諸眾生一切智慧」。開發眾生本有的般若,性具的般若智慧。不假外求,但離攀緣,這智慧自然開顯。所以,你要利益眾生前,第一個你自己要先能夠知道佛法的宗旨,能夠去實際上地運用,你才能夠告訴眾生大乘佛法有多麼殊勝。不光可以轉變你生活上遇到的煩惱,它還可以轉變你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甚至可以破除根本的無明,能夠見性成佛,全部都是使用般若智慧。這大乘法這麼殊勝,我們應當來學習,應當來推廣。要像佛一樣,示諸眾生一切智慧,你只要去流通正法,自己修學正法,就是在為眾生示一切智慧,展示佛陀的智慧,展示般若的智慧。


(經文):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這裡世尊舉了一個譬喻,也就是有名的「三草二木」的譬喻,這三草二木在佛門裡面,初學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學比較久的人,他知道祖師大德常常引用「三草二木」。這裡世尊告訴迦葉尊者,他舉了這個譬喻:「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百億日月這麼大的一個地方。「山川谿谷土地所生。」這「山川谿谷」就是指山裡面的溪流。那麼「土地所生」的「卉木叢林」,「卉」就是草,草木乃至樹林。「及諸藥草。」還有這些藥草。「種類若干。」有很多種類。「名色各異。」裡面的式樣各各不同。


(經文):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剛才講到的山川谿谷,在這個大地之中有草木叢林以及藥草,有種種不同的種類差別。「密雲彌布。」是說天空上覆蓋著雲朵、雲彩遍覆著三千大千世界。同時下雨,大地受到了雨的潤澤,所以叫「其澤普洽」。「洽」就是充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卉木叢林。」草木以及叢林、還有藥草,有的小根小莖,有的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有大的、有中的、有小的,各有所受,都是「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這雨降下來,種種不同的草木,都可以生長,都可以開花,都可以結果,這一段字面的意思是這個樣子。也正是說這雲就像如來,是大慈悲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出廣長舌相而說妙法,所以說「一時等澍」。這雨其實就是代表一乘。當降下一乘法雨之後,眾生隨著自己的根器,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各得生長。所以你見到有人天乘、有聲聞乘、有菩薩乘,有不同的根器,有種種諸乘的不同。「三乘」就是指聲聞、緣覺、菩薩,當講到「人天乘」時,它是包含在五乘的佛法。那在五乘佛法裡面,只有後面的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它算是出離法,人天乘並不能出三界,這是清涼國師說的。其實要以真正佛法來說,聲聞、緣覺它算是佛法,菩薩乘那絕對是佛法,但是人天乘它不算佛法,因為不能出三界。你看到佛經上有講人天乘的,這個只能說是佛有說過的法、說過的話,你不能說人天乘它就等於出離法,那你這個就搞錯了。所以為什麼說學佛是需要學經教的,學了佛門的「五時判教」,學天台宗的「四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你才能夠知道如來所說的法,某一部經到底講的是屬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哪一教?所對應眾生的根器是屬頓、漸、秘密、不定,哪一根?如此你才能曉得哪一部經或哪一個部分講的是方便法,哪一部經講的是真實法,你這樣才有能力辨別。不然你沒有學習佛門經教的基礎,你根本不知道佛法到底有哪些。同樣都叫「佛經」,它裡面還有義趣的不同。所以為什麼說經教很重要,因為你沒有辦法像禪宗的祖師,上根利智,一聞千悟;中下根人,那就必須「藉教悟宗」,這是達摩祖師講的,要藉由經典來悟得佛法心性的宗旨。那麼你要「悟心」,想悟得心性的宗旨,你就必須學習圓教一乘的佛法,學其他的沒有辦法。所以你想要能學圓教,你就必須能揀別出某部經典是屬藏、通、別、圓哪一教,否則你沒有辦法學。這一點很重要。你不要想說:這內容很多、很複雜,跟你學佛好像沒關係,其實是大有關係。你看為什麼在外面有很多人受騙上當,把不是佛經的當佛經在學。還有的出家人把《論語》當作是學佛的基礎,這個就是在胡說八道,以前古代的教育體制,小孩他學四書五經,讀儒家的書,那是拿來讀書識字用的,學習一些世間做人處事的道理,你不能夠說這個就等於基礎佛學。哪些才是佛門的基礎呢?你看,我們佛門裡面大家流傳得很廣的,讀《心經》、讀《八大人覺經》,這個就很基礎。因為《心經》很短,它又是《大般若經》濃縮的綱要;《八大人覺經》有出離的義趣,讓你看了,你懂得了,知道佛法是要出離、要悟心,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所以這一點相當地要緊。我在講經的時候,很少講這些複雜的經教,有時候只會講一點,我就直接告訴你學圓教就好,但是什麼是圓教你也得搞清楚。已經幫你去掉了三個,你圓教的道理懂了,你再來看藏、通、別,就容易得很,也是方便讓大家能夠立即掌握到佛法重點,否則這一入教海,古人說「入海算沙」,就像你到海裡面去數沙粒,你沒有辦法數啊!所以我直接提綱挈領,告訴你就是學習一乘了義,這也是歷代祖師教學的方式。所以你們在學佛、在聽經聞法,你一定要對經教有認識。你要懂何者是圓法?何者是頓法?......,你可以去看天台宗的《四教儀》,看賢首宗的《五教儀》。你這樣子才能夠對佛法的經典,對如來一代時教,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一代時教」就是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到底講了哪些內容。這樣人家再拿假經或者是不了義的東西來騙你,來給你看的時候,你一眼就能夠辨別。
    我從前學佛,人家跟我說:「你學佛你要學《弟子規》」,我從來不相信。我們看看《弟子規》,就是教三歲小孩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已經學到佛教裡博士班的東西,再來看,一看就知道。那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看不懂呢?第一個,魔力攝持。末法時期妖魔鬼怪說法,他受魔力攝持。再來呢,就是他學佛學得沒有深入,他的程度太淺。什麼叫「學佛學得沒深入」?就是佛法沒有入到心裡面去,所以一點世間法來,他就被轉了。但是,我知道,因為我從小就學佛,對於經典認識得不算少的。所以一看就曉得,一看就知道這些東西不是出離法,裡面沒有任何出離的義味,是後人穿鑿附會。我們學佛是為了生死出三界的,你拿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充當佛教的經典,認為是學佛的基礎,這個是不對的所以這一點你們就要清楚啊!或是像現在有一些在家人講經,想為了方便讓大家懂,就把「唯識宗」解釋為世間的心理學。實際上佛教講的唯識早就超過世間的心理學,世間的心理學所說不出六識。而唯識宗講到八識,講到諸法的緣起,告訴你「萬法唯識」,這就不是世間心理學的範疇。


    所以,你有正知正見,你就能夠知道人家給你講的這些內容,它不是佛法,那麼你就不會一窩蜂地跟人家一起迷惑顚倒。在佛門裡面,你學佛法、學經典,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自己要能要求,一定要精確,一定要能夠穩當,要完全正確。推廣佛法也是如此,佛門裡面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你要確定你讚歎的這個人是真出家人、是正知正見。你不能想說你有在用臉書,你每天給人家點讚,你點習慣了。反過來,對于這些不正見的你也在讚歎,或是互粉、互相讚歎,互相做對方的粉絲,這個就不行。學佛正知正見最重要,這個人知見不正那就不能夠讚歎,不能夠護持流通,否則你就犯了菩薩戒。如果你想說:「唉呀!我沒有受戒,沒有關係。」你沒受戒,那問題更嚴重,你還要加一個愚癡的果報,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智慧。受戒以後你有犯戒的罪,但沒有受戒,你沒有任何功德,除了犯戒以外,還要加一層沒有智慧。所以說不是罪加一等,你受了戒才有「罪加一等」這事,沒受戒,那罪加好幾等。所以為什麼勸大家都要受戒,你受戒你才有智慧,你才能夠知道佛法的戒律,知道一個學佛人的底限,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東西不能做。戒律是一道防線,防止你墮落的,防止你走上不正見。但是現在傳菩薩戒的戒會裡面,讓他講戒體,幾乎沒有人會講,幾乎沒有人在講菩薩戒的戒體。即使是律宗,你問他什麽叫「無作戒體」?他也講不出來,他只會查書,照唸書上講的名相;所以為什麼我講的這菩薩戒,重點放在「無作戒體」,「無作戒體」就是心性,就是真如。


    「真如」才真的無作,是眾生本具,是一切諸佛之本源,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這才是「無作戒體」。你得此「無作」而後所作皆「稱性」。怎麼得?是不是真的有一個「無作戒體」給你得?沒有啊,就是明了心性而已。在生活上,就是離相而已。所以永明大師講:「無所持而具戒,無所捨而行檀。」無所持,什麼叫「無所持」?字面上你要是誤解了,那就變成「不持戒等於持戒」,那是你搞錯了。所謂「無所持而具戒」,是叫你心無所著,自然就具戒。不著殺、盜、淫、妄,常起慈心,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這個就是「無所持而具戒」。如果你不了解心性,你不了解佛法根本的道理,你受菩薩戒你也只是去參加個儀式而已,白磕了頭啊。所以你們要去受菩薩戒以前,我講的菩薩戒你們要先聽一聽,參加過儀式回來後,還要再聽,把錯誤的知見洗一洗。不然現在菩薩戒都變成人天乘的戒,只講前面的五條,演禮多加幾堂,就說「很忙、沒空」,然後就一直在那裡耗時間;幾乎只是形式上傳戒,沒有實質。這都是因為講戒的人、講經的人對於經教他也不懂,所以才會用這五戒來註解菩薩戒、來解釋菩薩戒,實際上這是不對的。菩薩戒是根本戒,人人可受,五戒那是枝末戒,只在事相上,不論心地上的,這境界差非常多。「心」還分好多種,有肉團心、有靈知心、有緣慮心,這菩薩戒講到的是「常住真心」。二乘戒它不出六識,因為小乘不知道有八識,菩薩戒就講得圓滿。所以你看,同樣講一個戒,講一個經,你看它裡面的內容差别不同,這就是眾生根器不一啊。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比喻,你要知道如來所說的唯是「一乘」,是眾生根器不同所以有三乘的差別,但是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三草二木」的譬喻,重點就是要告訴眾生:我佛法中唯說一乘;而不在於三草二木,這三乘都還是方便說,不是真實究竟,所以為什麼叫做「成佛的《法華》」。這一段在我們一開始講《法華經》的時候就講到,它算是「開佛知見」,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什麼叫「佛知佛見」?就是:「如來出世唯談一乘」,這就是佛知佛見。佛知道眾生有佛性,這是「佛知」;知道眾生必定成佛,這是「佛見」,所以佛宣說一乘,這就叫做「佛知佛見」。佛所說,不是說心外之法,就是說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這叫「佛知佛見」,所以説「一雨普潤」,以慈悲心一雨等澍,其澤普洽。「一時等澍」就是即時雨,眾生在煩惱當中,如來說法即時而潤澤。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這小根就代表「信」,莖就代表「戒」,枝就代表「定」,葉就代表「慧」。
小根小莖、小枝小葉是人天乘,這類眾生相信善法,持五戒十善,在裡面修禪定,得到了從禪定裡面發出來的世間智慧。再來是「中根中莖」,這是講二乘的信、戒、定、慧。「大根大莖」,一樣地是講大乘的信、大乘的戒、大乘的定、大乘的慧。那就有這三種上、中、下不同的差別。隨上、中、下各有所受,各個都能夠得到利益,只是它的利益大小有差。為什麼會有大利益跟小利益?實際上是眾生根器的不同,所以說各有所受。像小根小莖、小枝小葉,它吸收的雨水就少;中的就稍為多一點,大的吸收更多。但是要知道,如來說法唯以一音而說法,所以你看《維摩詰經》上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實際上這一句經文就大概把這第五品有一個很完整的解釋了。所以如來唯說一乘,你們看到那些三乘法都只是方便說。所以說:「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它會開花,會結果,他會證得禪定,二乘得阿羅漢,大乘得菩薩果位。實際上這些是他根器的不同,但是如來所說唯說一乘,目的是要你直下成佛,是要你能夠直悟心源,這個就是如來出世最主要說的法。是眾生不行,因根器的不同,所以佛才方便說三乘。雖然說三乘其實所要會歸的就是一佛乘。所謂「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這是我們講《法華經》你要學習到的,佛就是說一乘法,所以我們就直接學一乘法,這樣就可以了。這才叫平等普度眾生啊!


(經文):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這是做一個總結。
「草木」就是代表眾生的根器。所以如來說一乘法,眾生理解得不同。你看《楞嚴經》它是大乘的經典,可是它在小乘也有一部叫《摩登伽經》,它裡面也是講阿難遇難,但是小乘人他聽到的就是小乘經典。就像佛在說《華嚴》,《華嚴》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但舍利弗、目犍連雖同在逝多林當中,卻不見不聞,他們只看到如來在那裡打坐,他沒有辦法參加,是後來佛以神力加持他們,他們才能夠見到華嚴法會。又像佛到楞伽山、到忉利天宮⋯⋯等等的,有一些眾生他沒有辦法參加。就像佛講《楞嚴經》,明明同樣是在一處說法,但小乘人聽到的就是事相上的。


    《楞嚴經》怎麼來的?從龍宮來的,它是在龍宮的龍藏裡面。龍勝菩薩入龍宮的時候看到,他把它默背出來的。菩薩在背經很厲害啊,看一看《楞嚴經》就背起來,到世間寫下來流傳,當時候印度將其視為國寶。這部《楞嚴經》真的是不曉得幫助了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多少人,開悟,是真的。就講近代最有名的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說:你學人隨身要帶一本《楞嚴經》在身上,時時刻刻就拿出來翻看,時時刻刻觀照,你會有省悟之處。這是虛老講的,可見這《楞嚴經》的重要性。虛老告訴我們:他說凡是毀謗《楞嚴經》的,個個都是妖魔鬼怪。像歐陽竟無他就是邪見啊,大邪見,他毀謗《楞嚴》。你不要聼他講了幾句:「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好像這話講得沒錯,但是他毀謗《楞嚴》。所以虛雲老和尚說這個人是邪見,毀謗經典。他講的這些話,說得再好聽沒有用。這事一般人不太清楚,你去看像虛雲老和尚的開示,裡面都有講到。


所以經文裡面說到:「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同樣是如來說一乘法,但是眾生隨類各得解,隨類有不同的領會,這個是事實。所以你看《華嚴》,有經典是說「二七說《華嚴》」,有經典說「三七說《華嚴》」,有經典說「一年說《華嚴》」,這就是眾生見到的不同。你看,如來示現一相,但是你看我們現在流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像,這個尊者和那個尊者畫的就不同。像現在印度「正覺大塔」裡面供養的那個釋迦牟尼佛像,聽說那像是彌勒菩薩塑造的。它那個像就很像經典所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你看富樓那尊者畫的釋迦牟尼佛像,那就不一樣。不光說法,一音說法,眾生所見不同,因為他根器不同。乃至現相也不同。同樣的佛陀的舍利,你們有去頂禮供養過的人你就知道:同樣一批人進去,三個人、五個人一起進去頂禮供養佛陀舍利,每個人發心不同,所見的舍利光明不一樣,
大小也不同。這佛的形象,他就算滅度之後,留下來的舍利,你們見到的都不一樣,有人見金色、有人見紅色、有人見種種不同的顏色。也就像你去普陀山,你去朝拜觀世音菩薩,同樣去頂禮觀世音菩薩,見到的相各不一樣。隨眾生的心,他的業障厚薄,現的相不同。有人到普陀山見到的觀世音菩薩,他是出家相,有人見是男子相,有人見是女子相,各不一樣。


這裡重點不是要講有種種的不同,而是要講如來唯說一法、唯現一相,所以說「唯以一音而說法」,「唯以一相而現身」,這都是說明它所要指歸的地方、所要指歸的宗趣。所以知道三草二木,只是差別法而已,都只是方便說。


下面就是直接進入到如來所要說的內容。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這是告訴迦葉尊者,如來亦復如是,出現在這個世間說法,如同密雲彌布,就像天空的雲一樣,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什麼這裡要使用如來的十號?因為一般在經典裡面出現如來的這十個名號,就是表示他是圓滿佛,只有圓滿佛才示現這十號。像藏教中,最圓滿的藏教佛就是「阿羅漢」,但他不具這十號。在通教、別教中它如來的果位,在圓教裡面都只是菩薩,所以都不具這十個名號。由此直接就可以判斷,這個是圓滿佛,已經證得究竟涅槃,所以用這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前面都講過,我就不再作解釋,你們可以去看前面的說明。
       「未度者令度」,沒有得度的,令其得度,「未能解佛法者」,令解佛法;未能安住佛法者,令其安住;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如來說法度化眾生,讓沒有得度的眾生,可以得度,未解佛法者,可以得解,沒有安住大乘者,可以安住大乘,安住大乘而未得涅槃者,令得究竟涅槃,也就是「究竟成佛」。


    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出世,他用的是佛法來度眾生,不是用「寫書法、剪紙、彈古琴......,搞一些文藝」,他不是用這些東西,釋迦牟尼佛是用「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意思就是教我們要聽經聞法,受佛教化。所以你看我們佛教為什麼這麼興盛?就是有人講經,大家肯聽經,大家肯聽經就能夠學習到佛法,又能轉為他人分別解說,這樣佛法就流傳了。我們中國佛教,能流傳這樣幾千年,靠的是講經說法,靠的是實修,不是靠做法會啊。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都是講經說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這佛教的興盛,不是靠做法會得來的,做法會這事是從梁皇那個時候開始,再早一點,不曉得有沒有,但現在知道最早的是梁武帝時,是這樣子下來的。真正佛法的傳承,靠的是講經,靠的是大家來聽經,來了解佛法。


    現在有一些佛教的團體,為了招攬人氣,用一些五花八門的所謂「接眾」方式,越來越誇張,聽說連和尚都開始走伸展台、跳舞了,那個不叫「傳法弘道」啊,你身為出家人你要有一點做出家人的底限,不要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你想弘法的心很好啊,但是你得要自己先把自己的形象照顧好,出家人的樣子要先有,你才能夠說你要度眾生啊。你自己要先修行,你不能夠只想著:「我用哪些方式可以來接引眾生。」所以在末法,我們看到這裡的經文,你就會連想到,現在外面有些道場,開的一些課程;你去參加,你的心不會攝受,你只會攀緣跟散亂,看似認識很多人,學了些東西,你會覺得好像很開心很高興,甚至給自己兩個字,叫「法喜」,或是四個字,「法喜充滿」,來安慰自己。實際上你真的得法喜了嗎?你真的得禪定了嗎?還是你解脫了身見?沒有啊,所以你只是自己騙自己而已。明明你也知道,這樣的方式不能令你成就,你欺騙了自己啊
人啊,你騙別人時,你都還知道你自己在撒謊;你騙了自己,這叫自欺,自己騙自己,這個是最可悲的。所以你看到如來說法,「未度令度,未解令解,未安令安,未涅槃令得涅槃」。就很清楚地知道:佛是要眾生成佛的,不是要大家變成一個俗人,哪一個人要變成俗人,佛都趕快去救度他,至少會告訴他:這個三界如牢獄,四生如桎梏,應該趕快出離。這三界裡面,就如同枷鎖一樣啊,把你繫縛住,把你關起來啊,你應該趕快覺悟、看到,趕快出離。至少釋迦牟尼佛會告訴你這個事情,他會以種種的善巧方便譬喻,乃至示現神通;他度難陀時,帶他到地獄去,帶他到天宮去,就是為了讓他的弟子能夠放下。大家應該都知道難陀尊者,他是佛陀的弟弟,跟佛有親戚關係。他沒出家前,本來跟他老婆很好,放都放不下,兩個人天天都是黏在一塊,所以如來以方便來教化他,最後他懂了,他要放下,他真正出家了。你看佛度眾生,是讓眾生來學佛,不是像你把佛法變質來應和這些不學佛的人。你要知道你是出家人你是學佛人,你是要傳承佛法的,不是讓佛法變質。


       後面講:「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這是說「現在」以及「後世」。大家都知道,如來是一切知者,這「一切知者」只有佛能說,菩薩都沒有辦法說是。如來他得四無所畏,通達一切法,他可以說他一切都知道、一切都明白,他全部都懂,這話沒有任何問題。菩薩還沒有辦法,那往下的阿羅漢、凡夫,那更沒有辦法。所以他這裡講「我是一切知者」,不光這個娑婆世界他能了解,連他方國土,有種種不同的世界:有的世界是覆世界,有的是仰世界,有的世界是菩薩的身形,有的世界是佛的身形,有的世界是阿羅漢的身形,有種種不同形貌的世界。這個你去看《華嚴經》,在〈華藏世界品〉裡面都有講得很清楚,說世界怎麼來的,有多少世界。所以如來一切通達、一切明了,不要說這裡的科技了,他方國土的科技,他都知道,所以他說:「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這「知道者」,我把範圍縮小,只講到我們佛教裡面的,回到佛教裡面來看,就是:知道什麼是「道」,了達什麼是「道」,開示道法,講說道法,講說大乘、講說一乘。「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所以你看這一段經文,世尊是為眾生講經說法。我們到佛門來要聽經聞法,你不聽經,你沒有辦法學佛。有人說:「我學佛,我不看經典,因為這樣就不著文字。」你懶得看,你就說你不要著文字,那你在看世間法、看新聞......的時候,你怎麼都不會覺得你著文字相;你在看你銀行存款裡面的數字的時候,你怎麼都不會覺得你著了文字相?所以分明就是沒有耐性,懶得看,還有一個:業障太重啊。你沒有那個耐性,你讀到佛經,你就全身不對勁,全身要毛躁起來,為什麼?因為平常太散亂了。平常你在公司、在學校、在你的生活環境當中就是散亂的,所以現在叫你來讀經,因為你已經收攝回來了,你就可以感覺得到,你心浮躁。所以,大家要讀佛經,不能不讀,你不讀經典,你不了解佛法,不聽經,你就沒有辦法學佛。什麼叫「不著文字」?你連如何是「文字」尚且不解,云何「不著」?以為自己不著文字,其實正好掉到一個「不著文字」裡面,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講的「執著一個不著文字」。實際上,你的程度也沒六祖講的這麼高,我就說了,你是懶得看。所以你看像現在有些道場流通的大套經典,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放得都發霉了。為什麼?學佛的人不想看嘛,學佛的人不想看,這個經典放在那裡,它自然就損壞,流通不出去。所以像你們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來一起讀經,你不用一次讀完,這個禮拜有時間,大家請經典,到某一個人家裡面聚會讀經,讀的時候你好好讀經,你不要邊讀經邊喝咖啡,你們就幾個人好好讀經,把這一篇念完。那你平常在家裡就可以先把它念熟,在聚會的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品或是這一卷,大家分段讀。像我們道場讀經,也是這樣的方式,我們讀經還用抽籤的,所以每個人回去他都要讀經,因為你不知道你今天會抽到哪一段。佛門就是要這樣子來提倡,就是這樣子來用功。這《法華經》太長了,你說要誦一部,現在的人沒時間,但是你誦一品,總是可以的,裡面有二十八品,你可以分次把它讀完。《楞嚴經》也是一樣,《楞嚴經》有十卷,那麼你可以分次把它讀完。所以大家要聽經、要讀經,你不讀經你開不了智慧,方法都已經給你們了,經典也給你印好了,但是你不肯讀,我們沒有辦法逼著你讀,你來道場讀有共修的力量。或是你平常也可以來我們精舍這裡讀經,但是你要注意:不要影響到別人用功就好了,你自己念你自己聽得到就好,不要讀經讀到後來變對罵,什麼叫「對罵」呢?就是互相比賽誰的聲音比較大,把對方的聲音蓋過去,那就不好了。所以經典你要讀。


        如來這裡講「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這是佛通告大眾,大家都要來佛門裡面聽法。那我們自己就要知道,我們應該拿起經典來讀,應該拿起佛經來用功,你不要懈怠啊,讀經可以,那你讀開示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你讀祖師大德的著述,可不可以?都可以啊。你可以先選一部像《彌陀經》這種經文短的,《無量壽經》……等等的,像《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等等,都可以這樣子用功啊。所以這裡佛就講到,他說: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能知道、能開道、能說道,大家應當到此來聽法。那我們現在怎麼學習?你就是要拿起經典來聽佛說法,「直接讀」就是世尊給你開示。所以為什麼印光大師教:讀經的時候要「如對佛前」,就好像佛在你面前給你開示一樣,你這樣子才會得利益。你讀下去,看不懂沒有關係,多讀幾遍,你業障消了,自然就貫通了,這個是事實。不然你刻意在那裡查資料,你翻遍了書,你也不會通。你看,有很多去念佛學院的,他為了交論文、交報告,他這一句經文,他非得把它解釋出來,所以就到處翻書查資料,查了,寫得四不像,你看到他寫的這個文章,心都特別煩亂,特別難過,就知道這個人是在煩亂的狀態下寫的。你看祖師大德翻譯的經典,你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你的散亂心都可以安定下來,這個就是經典的攝受力啊。跟一般你只是為了交報告、交論文,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更何況祖師都有證量,佛菩薩都來我們中國翻譯經典給我們中國人看。你看這《華嚴經》,翻譯經典的「佛陀跋陀羅大師他是圓教三果的菩薩,連菩薩都來翻譯經典啊。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法華》,他是七佛譯經師,往生以後火化,舌根不壞。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的福報有多大!這些祖師大德都不是普通人物,都是大菩薩再來,他們來翻譯經典給我們後世的人看。那你還不看經?還嫌麻煩?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可以說是你福報不夠,業障太重啊。昨天講佛法的珍貴,傳承之困難;今天講大眾這麼有福,你卻不懂得珍惜。所以看到這一句經文,你就要知道我們應該怎麼來做,如來能說法,我們眾生要來聽法,不光自己學佛,還要讓其他的人一起跟著來學,讓你家親眷屬,讓你的朋友知道,佛法的殊勝,用善巧方便告訴他,讓他能夠理解。特別是人在煩亂的時候,人在無助的時候,要用佛法來開導他。你不要跟他講一些世間法安慰他、開解他,這沒有用啊,講一些場面安慰的話,他回去他又繼續痛苦了。所以這裡這一段經文,說得很明確,世尊出世是講經說法;世尊說法,我們應當來聽法,因為佛是一切知者,通達諸法實相,了解盡虛空遍法界;佛是一切見者,知道一切眾生的根器,知道什麼是心性,而且能夠方便開示,能夠指示出來,能夠善巧譬喻地說,所以這叫「說道」。這「開道者」,開示就是給你指示出來,「說道者」,「說」是言語說,「開」就是他給你指示,讓你有所悟入。所以我們「天人阿修羅眾」,「天」是天上的,「人」是人間,乃至阿修羅,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素食食譜:青春常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青春常駐

材料:
翠玉瓜1條
雲耳3塊
紅蘿蔔2片
雞髀菇半條
靈芝菇半包

調味料:
上湯2湯匙
糖少許
鹽少許
薑汁1湯匙
齋蠔油1湯匙
麻油1湯匙
薑蓉1湯匙
生粉水2湯匙

做法:
1 雲耳用凍水浸約10分鐘發開,備用。翠玉瓜、紅蘿蔔、雞髀菇洗淨切成片,靈芝菇洗淨,備用。
2 煲滾水加薑汁,將翠玉瓜、雲耳、雞髀菇、靈芝菇、紅蘿蔔汆水。
3 起油鑊,爆香薑蓉和齋蠔油後,加入已汆水的食材炒香。
4 加麻油、鹽、糖、上湯調味,最後用生粉水埋芡即成。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3-4

丁、論存心立品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党,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續)一函遍復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正)復鄧伯誠書一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見正編復高邵麟書四。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于羹牆,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體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倘能覺照,則妄想滅而真心現矣。(正)復高邵麟書二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正)與陳錫周書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三)復陳伯達書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于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正)復馬契西書一
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見正編復鄧伯誠書二。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正)復周智茂書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軻終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見續編復金善生書(續)復徐書鏞書
忠之一字,義貫萬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則不欺,不欺則盡分。盡分則屬己分中事,自必務乎實行。決無虛應故事,不盡己心己力之虞。近世雖則推倒帝制,然須事事講忠。庶不至我詐爾虞,漫無準的。(續)楊椒山言行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