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素食食譜:【蘑菇玉米汤】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蘑菇玉米汤】


🎃 材 料:


玉米(或玉米粒150克)1根,土豆2小个,蘑菇100克,盐适量


🎃 步 骤:


1、土豆去皮上锅蒸熟;


2、玉米洗净剥粒;


3、蘑菇焯水后切片;


4、蒸熟的土豆切粒或压成泥;


5、锅中加水3碗,玉米、土豆和蘑菇一起下锅,中火煮约十分钟至所有食材都熟;


6、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網路轉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惑盡見佛第四十一-1) 黃念祖居士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錁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本品續勸斷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為喻。《嘉祥疏》曰:「轉輪王喻無量壽佛。七寶宮殿喻其淨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過。金鎖喻花不開。褥不異(指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喻於花中受快樂自在。合喻可知。」「層樓」即重樓。「床」者,人所坐臥者。「帳」者,床帳,張施於床上者。「榻」,其用同床,長狹而低者曰榻。「錁」即鎖。「妙飾奇珍」者,以奇異珍寶作為巧妙裝飾。「幽縶」者,「幽」囚也。「縶」,拘執也。故「幽縶」即今言拘押也。慈氏所答,首云被押之時,無自在樂。方便求出,方得解脫。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若此眾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亦復如是」,舉事以合前喻。「華胎」合「七寶獄」。「不得出現」合「而以金錁、繫其兩足。」「猶如園苑宮殿之想......無諸穢惡」合「層樓綺殿:.....如轉輪王。」「不生欣樂」合「小王不樂」。「識其罪本」乃至「然後乃出」合「輪王歡喜,方得解脫」。《淨影疏》云:「明胎生者,無餘苦事。但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修善,用此為苦。以此苦故,雖樂不樂。」又義寂云:「但望勝樂,劣樂為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為粗苦等。雖名為苦,非苦受也。」又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生邊地為是疑心果,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間雜故,令所得果,不得純淨。」
「若此眾生」下,正勸斷疑知罪,懺悔求出。「罪本」《魏譯》作「本罪」。《會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望西云:「疑佛五智,謂之本罪,非十惡業等。」「深自悔責」。義寂云:「言悔責者,此省察心,名為悔耳。責,呵責其迷心也。」望西又云:「五百年終,宿障微薄,識其本罪,而生悔責。依悔責故障盡,即到阿彌陀佛所。」又曇鸞師《略論》云:「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耳。」曇鸞、望西皆謂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但《嘉祥疏》有異說,疏曰:「深自悔責,明不必一種。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以上二說亦不相違。五百歲末方識罪懺悔,乃邊地人中之多數。不待五百年懺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過失盡已」謂過去疑惑之過失,已懺除淨盡,然後方得出離疑城,見佛聞法。故知不論五百年中,或是其末,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也。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時義。」謂才出蓮胎,立即見佛聞法,不再經歷時刻也。「久久亦當開解歡喜」。蓋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經復少」,今雖親見彌陀,耳聆佛訓。但以心垢未除,情見猶存,故須多聞薰習,增長智慧,始能信解佛語,故云「久久亦當開解歡喜」。「開解」者,心開得解也。「歡喜」者,聞法契會,自然歡喜也。「亦得遍供」者,即曇鸞師云:「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具諸神通,遍供諸佛,於諸功德,隨意修習。具如彌陀本願。
「阿逸多」,即慈氏。釋尊重喚其名,以警醒大眾,專心傾聽。「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至於菩薩何有疑惑,《無量壽經鈔》曰:「大乘凡夫名菩薩歟?或是縱說。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當明信矣」。鈔意甚謙,未作決斷。據筆者意,鈔中兩說均是,其一者我等雖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實發起菩提心,即是初發心菩薩。《論註》云:「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淨業行人,若發如是心,亦即是初發心菩薩。天臺謂別教之信位菩薩,如空中之絮,沉浮無定。是故初發心菩薩,實有退墮之患也。其二者,彼謂「縱說」,意謂:縱然真是菩薩,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故此二說並不相違。「大利」者,即經中「真實之利」也。十方婆伽梵,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今者難逢能逢,難聞能聞,而不信受,辜負佛恩,故云「為失大利」也。況此淨土法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信願持名,逕登不退。是乃真實利中之最真實者也。是大利中之最大者也。於此不信,永失大利。如《千手經》云:「若於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萬劫中,輪轉惡趣,無有出期。常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是明疑惑「為大損害」之義。反之,則如《十往生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觀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臥,無問晝夜,常得安穩。」是明信受之大利。何去何從,祈慎思之。下復明疑謗之大害。該經復曰:「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瘖啞。水腫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三寶名字。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旁引兩經,深顯疑信雖只在當人一念之間,但所種禍福,懸隔天淵,歷劫無盡。故云「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素食食譜:【桂花糯米藕】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桂花糯米藕】


🎃 材 料:


莲藕2节,糯米250g,糖桂花4汤匙,冰糖适量,红枣5、6个


🎃 步 骤:


1、糯米泡2小时以上,备用。


2、藕洗干净,切去两端,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


3、把泡好的糯米装入莲藕的孔眼内,用筷子把米往里压实。


4、填好糯米后,将两节莲藕的四个被切掉的尖端用几根牙签与藕身固定。


5、锅内装水,把藕和红枣放入,中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再用中小火煮1小时以上,让其酥烂.到最后10分钟加入糖桂花,一起煮入味。


6、煮好的藕捞出,煮藕的汤加冰糖,调整到自己喜欢的甜度,收汁。放凉后,加一汤匙糖桂花增添风味。


7、把调好的藕汁倒在煮好的藕上,最好浸泡一晚再切片食用。香甜软糯,很好吃噢

網路轉載




悟顯法師開示 三淨肉不能吃



悟顯法師 講述

三淨肉不能吃
  佛教釋迦牟尼佛是提倡素食的,作為佛弟子就應當遵守佛陀這慈悲的教導,這樣你在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佛在經上有講,他為了接引一些殺心重的、喜歡吃肉的人,佛為教導他,佛出了一道數學題目,讓這些人自己思考一下、反觀一下。而世尊也預言,這一道題目在末法時,會被很多小乘人或是一些外道人、不學佛的人,對他所出的這道題作曲解,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讓弟子可以食肉,有關於這些毀謗,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中,已經跟我們澄清了。

  這一道數學題目就是講佛門多年來誤傳的所謂「三淨肉」。佛對這些好樂肉食的眾生,告訴他說:「你去找一種肉,如果你找得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我們就稱之為淨肉,那你就可以吃。」問題是世間上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三淨肉條件的,所以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因為肉本身就穢汙不淨,哪有什麼三淨肉。當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見殺;你看到肉,你就已經聞殺了;因為你如果不願意吃,那他何必殺呢?所以沒有一塊肉是符合「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三個條件的,當我們看到這些葷腥的時候,必然知道這肉一定是從眾生身上取下來的,因為你要取眾生的肉,必然要斷牠的命。所以佛在菩薩戒裡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就犯了兩條重戒,都是菩薩波羅夷罪,也就是菩薩斷頭罪。你犯兩條,第一、你犯殺生,因為你吃肉,你一定殺生。第二、你吃肉,你一定犯盜戒,你偷取眾生牠身上的肉,牠不會願意給你,所以你犯了這兩條戒。佛制三淨肉,目的是要教這些人能夠反省,能夠不要再吃這些葷腥。但是後人,尤其是修學小乘法的,常常有人引這些小乘經,小乘戒律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告訴弟子這些肉可以吃。

  實際上,學佛修行要依了義的經典,《楞伽經》是了義經典、《涅槃經》是了義經典。《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講:不光三淨肉不可以吃,乃至於動物牠自己死的都不可以吃。所以學佛的同修要有正知正見,學佛是要依「四依法」,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小乘的經典以及戒律是不了義經,你學佛要是依了不了義法,對你修行沒有好處,你還會多病跟短命。所以吃肉對於眾生是沒有好處的,對於修行有絕對的障礙。佛在《楞伽經》講,你如果吃肉,無論你修行什麼樣的三昧、什麼樣的法門,都不會有任何成就,絕對不會成佛。我們是學佛人,是佛陀的弟子,就要聽從佛陀的教誨。這是佛在《楞伽經》當中告訴我們,他禁止他的弟子吃肉,他說:我是個具大慈悲心的人,平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一子」就是獨子的意思。就像你疼愛你的小孩,而且你這小孩就是獨生子。佛對一切眾生都是這樣,想要救度他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教你去吃眾生的肉呢!佛不是只度人,很多人只站在人道的立場來看,以為佛教只有在人間,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釋迦牟尼佛連畜生道的眾生也要度,他怎麼會叫你去殺生吃肉。釋迦牟尼佛連對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都一律慈悲,還交代後世的弟子,中午要出食、晚上要變食。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佛門裡面有變食真言、有普供養真言。所以道場晚上都放蒙山,為什麼?就是希望這些鬼神也都吃素,不要讓他們吃肉。原本曠野鬼神他們吃的是人,鬼子母他是吃小孩,大鵬金翅鳥是吃龍。釋迦牟尼佛都告訴他們: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互相食啖,我讓我的弟子變食來供養你,你們都吃素。所以不光是人不可以去吃畜生,而畜生,佛也希望牠不要吃人。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稱為「釋迦牟尼」─最極慈悲。

  所以佛是告訴我們三淨肉是不可以吃的。在《楞伽經》上,釋迦牟尼佛就講得很清楚,尤其是在他滅度以後,也就是現在,有很多聲聞人,也就是學二乘的人,或是引二乘經典以及小乘戒律的人,他們引不了義論、不了義經在謗佛,引用這些經典在破壞佛教清淨慈悲的形象,這些人將來一定會受到很重的果報。因為毀謗釋迦牟尼佛這罪報不輕!小乘人本身就沒有發菩提心、慈悲心利益眾生,所以當然不會想到要吃素,同修們要把學佛以來這些錯誤的觀念轉過來。這些錯誤的觀念來自哪裡呢?說老實話,還是來自於戒場。是從戒場傳出來的錯誤觀念,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吃素,甚至有人錯認為吃素是梁武帝說的。實際上梁武帝他也只是佛陀的弟子而已,是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這樣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上這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釋迦牟尼佛吃素,他就想到:「我是佛陀的弟子,又是皇帝的身分,所以我應當遵守佛陀的教誡,也應當素食,還要把佛陀的教誨告訴大家,讓佛教恢復原來的樣子。」當時有很多持小乘戒的人,都很不願意吃素,所以他召開了一個「無遮大會」來說明,不吃素的那些人才心服口服改吃素。所以佛教幾千年來都是素食的,絕對不吃所謂的「三淨肉」,因為沒有肉是符合三淨條件的。《楞伽經》講肉是眾生的精血所成,本身就汙穢不淨,怎麼會有肉是三淨的!而且教你觀照─觀身不淨。不光觀自身不淨,他身亦不淨,眾生身皆是不淨的,九孔常流不淨物,怎麼會有「淨肉」呢?

  所以大家的觀念要清楚,知見要正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光是教弟子不可以吃這些畜生的肉,甚至教比丘們走路都不可以踏生草。再者,吃素食也都是不得已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四天吃一餐,就是要儘量愛護這些物命。所以曉得佛是最慈悲的人,絕對不讓自己的弟子吃眾生肉。不光佛教禁止吃肉,佛說連外道、不學佛的、邪知邪見的人都還素食。這是講佛當時候的六師外道,他們也都是素食,何況世尊是具大悲心者,那佛教當然是素食。佛都還教你,你縱然吃素,也不要多吃、不要貪欲,吃這一缽飯要作「如食子肉想」。佛都還叫你在吃飯時,就像你在吃著自己孩子的肉一樣,那你就自然貪心不起。所以佛又怎麼會教你去貪食眾生的血肉呢!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說明、要讓大家清楚,希望每位同修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出去,那你有莫大的功德,你是阻止這些外道、惡人、邪見人毀謗釋迦牟尼佛。所有受菩薩戒的佛弟子都有義務,要維護釋迦牟尼佛聲譽清白。因為菩薩大戒,是佛親自傳給你的,菩薩戒有講,如果見三寶被毀謗,那你應當為三寶說明、為三寶澄清。

  所以世尊是提倡素食的,絕對不會教你吃眾生肉。《楞嚴經》上說,在佛陀時代,當時佛弟子托缽托到的肉,都是釋迦牟尼佛神力化現的。可是現在佛滅度了,不再化現。佛在《涅槃經》、在《楞伽經》就已經告訴佛弟子不可以吃肉,現在你再吃的話,這些肉就是有命根的,那你就屬於犯殺生,你就破戒了,你退失了菩薩心、退失了慈悲心。佛法以慈悲為本,「慈悲為本」是怎麼表現的呢?第一就是叫你吃素。所以你進寺院道場,先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像,彌勒菩薩代表慈悲,「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他的全名叫「彌勒阿逸多」,「阿逸多」翻作中文叫作「無能勝」,也就是「慈無能勝」。意思是慈悲到了極處,也就是告訴你,進佛門首先就是要吃素,沒有商量處、沒有別的理由,這叫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方便」不是你自己圖方便、圖一時口快、口腹之欲,而是要方便救護一切眾生,這才叫方便為門。不是自己方便,有葷腥的就吃葷腥,還把自己殺生的行為解釋成「很隨緣、很自在」,學著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但是濟公後面的那兩句偈一般人都忘記了,「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是說你如果學濟公吃肉、喝酒,那你就是妖魔鬼怪,這是道濟禪師說的。所以你看到佛寺中天王殿裡彌勒菩薩的表法,你就知道要跟彌勒菩薩一樣,方便慈悲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吃素是佛教入門的基礎,素食是你學佛行持上的最初轉變。即使你明心見性也一樣,你明了心性,一切眾生同一體性,你怎麼還會忍心吃牠!吃牠就是吃自己,所以也是以慈悲為本。修持素食,一行即攝一切諸行,說素食行是根本,一切行莫不攝歸素食之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十玄門裡的「純雜具德門」。當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落實佛教的時候,你是以吃素為先,再來談其他的,像修法、修三昧、得陀羅尼……等等的,才再來談修證,這些都是後話。所以學佛最先要做的就是吃素。

  釋迦牟尼佛禁止眾生吃肉(包括三淨肉在內),也包括自己死亡的眾生,牠身上的肉一概不准吃。希望大家能夠把這正確的觀念發揚出去,讓大家都知道。你把這正確的觀念弘揚給大家,你自己得的果報是「身體健康」,尤其是身體病得很嚴重的人,或是自己不想生病的、不想短命的,你們都要把這些正確觀念給推廣出去,越多人知道越好,這樣你就得「無畏」的果報,也就是沒有生病、沒有苦惱,因為你施予眾生無畏,當然你自己得無所畏懼、沒有熱惱的果。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些正確的概念。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素食食譜:【香菇烧豆腐】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素菜食谱☞【香菇烧豆腐】

🎃 材 料:

豆腐300g,干香菇4个,西红柿200g,姜1片,酱油7g,芡粉2g,植物油适量,盐适量

🎃 步 骤:

1、干香菇清净泡发。

2、豆腐切大块,西红柿切片,姜切碎,香菇挤去水分切片。

3、平底锅烧油,先将豆腐块放入小火慢煎,煎至微微发黄,调入少量酱油,继续煎一会。

4、另起一炒锅,烧油,下入姜炒出香味,下入香菇片翻炒。

5、放入西红柿翻炒,炒到西红柿微微发软,放入煎好的豆腐,调入盐和剩余的酱油。

6、将泡香菇的水倒入,继续烧。

7、烧到汤汁变少,将芡粉用水勾兑开,调入,收汁即可。

網路轉載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65 印光大師著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65  印光大師著

復湯慧振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人於少年.若未遇良師善友.日與燕朋邪友相往還.則危險萬狀。重則不久即死.輕亦或成孱弱.或成殘廢。究其原由.皆由認彼尋花問柳為樂.而不知其慘酷.或同殺人.或同殺其世世子孫也。好嫖之人.每每染梅毒.所生兒女.小時尚不現.一到十二三歲.精血已行之期.便發現矣。子又傳子.孫又傳孫.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汝親朱子權.半身不遂.恐亦是貪色所致。邪色不可貪.即夫婦同居.亦不可貪.貪則一樣送命、致病。彼既發心欲皈依。當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心中一切雜念.概不令起。改過遷善.并戒殺喫素。必須永斷房事.非病體復原年餘.萬萬不可與女人相親。否則.萬難好矣。又當令彼女人.及其兒女.亦當為彼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當可速瘉。今為彼取法名為慧脫.謂以智慧.脫除從前種種惡習.更以念佛求生西方.永脫生死輪迴之苦.常享真常無漏之樂。則是因此惡疾.得大利益.并及其妻.與其兒女.同皆由此脫苦得樂.則為大幸。彼既不能動.則終日以志誠心念佛或大聲或小聲或心中默念皆可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無論大聲小聲.均須心裹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雖不能禮拜.然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墮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瘉身安。病瘉之後.仍不可放捨.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現今是一患難世道.若肯志誠念佛.便可逢凶化吉。女人家.若常念佛.決定無有難產之禍。即平常不念佛人.到臨產時.產不下來.肯志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定規即刻安然而生。切不可謂裸露不淨.念之獲罪。當知平常必須恭敬潔淨.如衣冠不整齊.身體不潔淨.或洗澡、抽解、并睡覺.(音教)均宜心裏默念.不宜出聲。唯生產時.宜出聲.不可默念。旁邊照應的人.也幫他念.則彼此均有功德利益矣。此書宜與彼看.并令一切人知之.方為於彼有益也。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素食食譜:【惹味三杯猴头菇】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素菜食谱☞【惹味三杯猴头菇】

🎃 用料:

猴头菇6朵,姜片10片,麻油,金兰酱油3勺,糖2勺,金兰素蠔油1勺,植物油,玉桂粉

🎃 步 骤:

1、猴头菇泡4小时,期间换水2-3次,去除猴头菇的苦味;

2、泡好的猴头菇去根部;

3、剪好的猴头菇用冷水煮,攥干水分撕成小块;

4、加入胡椒粉、麻油、一点点盐、糖、玉桂粉搅拌均匀;

5、锅内放油,猴头菇冷油下锅,猴头菇的颜色变焦黄而且稍微开始发硬的时捞出;

6、另起锅,加入少许麻油,下姜片和糖炒均,下猴头菇翻炒,加入酱油、素蠔油炒均即可出锅。

網路轉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2) 黃念祖居士註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以上為另一類生邊地行人,信他不信自者也。與上一類,同是信未具足。蓋信有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也。本類行人知求佛智。下文「普遍智」等三智,相當於前之四智。勉強言之,「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也。「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前之諸智見《魏譯》。今之普遍智等見於《唐譯》。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於是智名乃有出入。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於上諸智,能知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能信他佛,但於自佛,不能生信,於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是為大失。
《無量壽起信論》論此甚詳。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信願不堅,依據不專,但仍能念佛相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滯邊地。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是諸人等」,指上述二類往生邊地之人。「以此因緣」,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之因,感得生於彼國邊地,七寶宮殿,寶池蓮華,樂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墮之果。復因疑惑之過,感得「道止佛國界邊」,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於五百歲不能見聞三寶之果。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故云:「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正如《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身所趣向,唯是自業所牽。業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生於邊地,亦於寶蓮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間之胎生,而實亦蓮花化生。生活快樂「如忉利天」。但於城中,不能出離。所居之處在於平地,不能上升虛空,亦不能隨意高大。更有甚者,則於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五百歲」者,據《漢譯》為「於是間五百歲」。經中云「是間」。又不曰「彼國」。故此「是間」,應指世尊說法之處。是故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但亦不可執定為此間五百歲。蓋極樂品數無量,邊地差別亦應無量。如《觀經》中下品下生「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是其長者也。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論》功德,往生邊地。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如經中四十一品所云:「若此眾生,識其罪本......然後乃出。」故知懺悔斷疑,乃出離之關鍵。時間並非定數。
「其人」,指生邊地之人。「智慧不明」者,愚癡無智也。「知經復少」者,於大乘經典,所知不多也。「心不開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開意解也。復疑慮重重,故不歡樂。以上述種種原因,故稱如是人等為「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上經文總明極樂胎生化生因果之相。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外慕諸聖,內重己靈,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佛前蓮花化生。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其如菩薩。反之,心中疑惑則墮胎生,五百歲中,不見三寶等,皆由無有智慧,疑惑所致。是以斷疑生信,至為切要。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素食食譜:【南瓜糯米小米粥】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南瓜糯米小米粥】

🎃材 料:

南瓜半斤,小米3两,糯米3两

🎃 步 骤:

1、南瓜去籽、去皮。

2、将南瓜切块,糯米小米淘洗干净。

3、将小米、糯米、南瓜倒入锅中,加入5倍的清水。

4、烧滚后转小火,加盖留小缝,熬50分钟左右,注意观察,不要让粥溢出来。

5、南瓜本身有点甜,不加糖也好吃。

網路轉載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64 印光大師著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64  印光大師著

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淨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乾乾淨淨.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又念佛之人.必須勸家中眷屬.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備彼等於父母.及諸眷屬之有命終者.為之助念。否則.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瞋恨愛戀等念。(預為洗澡換衣.則失正念。若搬動致疼痛.則生瞋恨。瞋恨.則或致墮於毒蟲之   類。若對之哭泣.則生愛戀。均屬失正念.而永無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損。念佛者.一經破壞.正念全失.將欲往生.竟莫能得。從此長劫輪迴六道.皆此等眷屬之所致也。彼等如不發心.當以時局危險.至誠念佛.定可逢凶化吉為勸。若是女人.倘肯念佛.必無生產之痛苦。若平日不知念佛之女人.臨產極苦.倘肯志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立刻安然而生。此事靈感之極.當與一切親朋.及諸相識說之.俾彼各各得生嘉兒.而且令母子同得安樂.同種善根。有小知見者.謂臨產裸露不淨.念之獲罪。不知此係性命相關.不得以平日無事時之儀式為論。譬如兒女墮於水火之中.一呼父母.父母即時便往救援。決定不以衣冠不整齊.身體不潔淨.而不救也。若因此不救.亦不得名為佛菩薩矣。若在平日.固當竭誠盡敬.不得以臨產之事.引以為例。人無不愛兒女者.倘令兒女自小即念佛、念觀音.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況自己臨終.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擾動。更以念佛相助.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現生念佛、念觀音.逢凶化吉.是定規的。光老矣.精神不給.但詳閱文鈔.依之而修.即可得益。不須常來信.以自擾擾人也。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素食食譜:【栗子莜麦米糊】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栗子莜麦米糊】

🎃 材 料:

莜麦40克,大米40克,栗子25克,清水1000毫升

🎃 步 骤:

1、准备食材,栗子仁是冷冻的,直接化冻掰成小块

2、大米、莜麦淘洗后,与栗子放入豆浆机杯体中

3、放入清水至上下水位线之间

4、合上机头,接通电源,选择米糊功能,豆浆机开始工作

5、豆浆机停止工作后,盛出饮用

網路轉載



悟顯法師2019義工大會 佛法答問-13


悟顯法師2019義工大會 佛法答問


13.
問:在家人可不可以自己在家裡敲法器唱梵唄?


開示:
若是做課的時候,這個可以,一般有海青就穿海青,然後搭衣,有菩薩戒縵衣就搭縵衣,受五戒的就不要搭,受五戒是沒有在穿縵衣的,我知道現在有的戒場可能有點世俗化只受五戒也給發縵衣,那個是不對的喔!受菩薩戒才有在搭縵衣。你就是在家裡做課可以搭縵衣,練習法器的時候也可以,但是你要先講:「弟子眾等習梵唄,諸天鬼神莫見怪。」這個可以。

但是平常的時候不要亂敲法器,因為法器像號令一樣它會集眾,像你點香,不光只是供養佛菩薩及做課的人,還有就是天神們會來,鬼神們會來,點香就是告訴他,我這裡要做課;法器也是它有「集眾」的功能還有引領大眾共修的功能,所以有的人法器敲不好,些護法神會生氣這些規矩在古代就都有教,所以這樣子傳下來,寺院的大裡面都有貼張紙上面寫:「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那就是希望你們在敲法器時儘量不要敲錯,如果敲錯了,當然要去懺悔,這個是必要的。那麼最後還要迴向,像你平常做早、晚課做完,其實也都有念三皈依迴向不管你是或是拜懺什麼的都可以用法器,法器在家人可以用,沒有問題若是練習,只要事前先講及迴向,如法使用,這都是可以的。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素食食譜:【亚麻子红薯饼】

慈悲+环保+健康+时尚=素食 !
大家一起来,现在就从你我自身开始做起吧!…….


【亚麻子红薯饼】

🎃 材 料:

红薯50克,糯米粉100克,黄金亚麻子50克,玉米油

🎃 步 骤:

1、红薯提前蒸熟

2、红薯去皮按压成泥

3、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揉成团

4、取一小份面团,放一小份红薯泥

5、糯米粉团包好红薯泥后压扁,沾上黄金亚麻子

6、热锅,下玉米油把饼的两面煎至金黄,红薯饼中间略有鼓起,表明已经熟了,关火即可

網路轉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1) 黃念祖居士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邊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本品明胎生之因,勸生深信,免墮邊地疑城,五百歲中,不見佛僧,不聞經法。望西云:「邊地胎生,同體異名。」《略論》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可見望西正承曇鸞師旨也。《略論》復云:「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同邊地之難。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示其難。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謂邊與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又「疑城」者,若人於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如《守護國界主經》云:「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稱為懈慢國。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
「不了佛智」者,曇鸞師《略論》云:「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餘四為別。《淨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於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唐海東元曉師更於餘之四句,配當四智。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謂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不可稱』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同小乘。謂遊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其義為:悉皆平等攝受。)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是故名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皈心原。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為大圓鏡智。此一智中,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是一勝也。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是二勝也。過於『不思議智』為『最』;逾於『不可稱智』為『上』;寬於『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是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又《會疏》曰:「不了佛智者,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為佛智所建,疑是故,為不了佛智。不思議智者,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云不思議智。念佛往生,為不思議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議智。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故名不可稱智。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稱智。大乘廣智者,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念佛往生為大乘廣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位分高出,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今此念佛往生,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疑是故,云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上之三說互相發揮,《淨影疏》簡述其要;《宗要》廣演其義;《會疏》會歸淨宗。故並錄之。
經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廣攝曇鸞、元曉、峻諦,並兼取憬興等,諸師精意,簡化其文字而綜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議智」,故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千年積薪,一火燒盡。故至心一念稱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曇鸞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相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離此四句,即離百非。佛智離四句、絕百非,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於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稱智。」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此智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也。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
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元曉師意,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如何仰信?應如《起信論》所云:「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是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元曉師《宗要》復云:「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此論至精至要。如能信如來諸智,是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諸智,亦得往生,不墮疑城。淨業行人當三復斯言,深體虛心仰信之要。
「若有眾生」,「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是為生邊地者之行境。「罪福」者,五逆十惡等為罪,五戒十善等為福。不能敬信佛智,尚信罪福因果,而常修禮佛念怫,求生淨土。因念佛實為諸善之本,故云「修習善本」。如上之人,信福不信智,信事而迷理,故墮疑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