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至心精進第五〈一〉 黃念祖居士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法藏說完了上偈之後,就向世自在王稟白說:「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現在我是在行菩薩道,還是在菩薩的地位,可是我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我願自己成佛,而且讓一切眾生都同佛一樣。「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因要廣度無量眾生,就要具備消除眾生種種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請佛大開方便給我廣說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稱為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好處,反有壞處,所以必需行解相資,先要有正見。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勞。「苦」,憂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勞苦、憂苦、苦苦(苦中極苦)的意思。法藏菩薩說出請佛廣宣經法的目的,是為了拔掉眾生極苦的生死根本。眾生不明本來是佛,枉受輪迴,沈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沒有出離的日子。今願徹底救度,就是拔掉他們的生死根本──無明愛欲。破除了眾生的妄想執著,恢復了眾生的本明,所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了無量眾生脫離生死,速成正覺,所以我願望,當我成佛的時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報)、所居國土(依報)、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號),都是聞名十方。法藏菩薩首先提出「智慧」,因為以下的光明、國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禮贊》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為了眾生無邊,所以要光明無邊;為了眾生得道無邊,所以要光中具德無邊。「國土」是眾生來生之處,首先要眾生都知了這樣一個勝妙國土,並且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願來。更重要的這個國土給予眾生的真實之利最多,最大,最徹底,這就須自己的「教授名字」都勝其他佛國。「教授」是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這樣的善知識叫做教授善知識)。極樂國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齊補處,同於兜率內院裏面的彌勒大士,正因殊勝教化之力。凡夫能夠往生,往生就登補處,主要只憑一句名號的功德,萬類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沒有不能往生的。為了眾生能持名,所以願求自己名聞十方。並願生到自己國土的「諸天人民及蜎蠕類」(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飛蟲、小爬蟲之類的眾生很下等,這代表一切眾生),這樣的眾生之類,生到我國都作為菩薩。這就證明,極樂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薩道,都是菩薩,都決定成佛。正如《法華》所示:沒有羊車、鹿車、牛車,人人所乘純一是大白牛車。正如本經,往生之後,個個是菩薩,個個成佛,純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薩末後說:我立了這樣的願,要勝過無數諸佛國,能夠滿願嗎?這個地方切須仔細想,要勝過無數諸佛國,千萬不可看作:法藏菩薩想要蓋過餘佛,超越一切。若起這樣的心,他就絕對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為阿修羅王。阿修羅的特點就是逞能好勝,不允許任何人強過他;要是強過他,他就要破壞。法藏菩薩不是這種心,要超過其餘一切,而是要使眾生得到別的佛國所得不到的殊勝方便、利益安樂。是想給眾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聞、要什麼什麼。是想給一切的眾生,希望他們所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別的佛國,所以這個才稱為大願之王。這件事太重要了,又沒有先例,所以向世間自在王請求開示。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生死自由-煮雲老和尚著:僧徹禪師肉身不壞




                    二十一、僧徹禪師肉身不壞

唐朝僧徹禪師早年在介山的地方居住,這裡所謂介山就是以前介之推的墳地。山中地勢高峻,一天僧徹禪師走到這裡,看到地上有濕潤之氣,他便用手撥撥,頓時泉湧如注,道俗駭異,從此皈依他的人很多,當時有一位秦州刺史房仁裕,將這件事奏請皇上,皇上勅令就在介山為他建立一所湧泉寺。

僧徹禪師本性仁慈,所以常常有許多的鳥,在他手上銜啄食物。

有一天他告訴大眾說:「我要去了。」說完他便沐浴更衣,跏趺正坐,命令大家一齊出去,只留下侍者一人在他身旁。他對侍者說:「等到我的週身都冷卻了,才可以移動我的身體。」於是他和闔起眼睛,弟子們詳細一看,已經氣絕了。

徹師圓寂  天花飛降:

當僧徹禪師圓寂的前三天,山上的樹都變成粉白色。出殯時,

天上降著白花,淨瑩如雪,奇異可愛,大家用衣服捧承,不久

變化散去了。三年後有人在他的靈窟中,發現他的肉身猶然沒

有腐化,於是這位肉身菩薩的德名,便很快地傳揚出去。他的

門弟子還在京邑奏建高碑,用來敘述僧徹禪師的言行與一生偉

大的事蹟。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菩提達摩大師安心法門


                             初祖 菩提達摩大師安心法門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達摩大師安心法門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法藏因地第四〈七〉 黃念祖居士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恒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亦如過去無量佛」。法藏菩薩繼續發願說:我也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為彼群生大導師」,要充當一切眾生出生死苦、得究竟樂的大導師。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間六道、二乘和菩薩,解除生老病死種種苦痛(六道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薩有變易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個波羅蜜,沒有得度的有情,要讓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薩)我要護持他成佛「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假使你供養恒河沙數的佛菩薩,不如你自己堅定勇猛來求正覺。《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說,在一切供養之中,用如說修行等等佛法作為供養,是最殊勝的。為什麼呢?《行願品》接著說:「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為什麼法供養功德最大?因為諸佛所重視的是法,更因為依照佛、經典與善知識的教導去老實修行,就可成就正覺。這是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實行法供養就是圓滿成就了對如來的供養。蕅益大師說:「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這話非常深刻。你自己還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裏頭掙命,若是你還要救岸上的人,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這不是阿羅漢,只求自己覺悟,這是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負責任,認真徹底去貫徹,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為自己。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上面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願文的總結,也是阿彌陀大願王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只是比這八句話更具體,更詳盡,更完備,是這八句話的發揮和補充。「願當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願正當安住於正定之中的時候,不斷的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於正定之中,是體;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體就有用,體用總是相聯繫的。這兩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鳥有雙翼,車有兩輪,都要並運,定慧要等持。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時。有的人入了定之後,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亂,就是不能同時。教中有名的偈語:「境為妙假觀為空,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泯無蹤。」也就是忘照同時。真實修行的人,可從這個地方入手,從忘照同時契入寂照同時。寂是體,照是用,也就是體用不二,理體與事用不是兩個,正是《華嚴》的所謂事理無礙。理,寂然不動;事,感而遂通。通是通達,就是有所變化。這不動和通達,在眾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礙,只有達到忘照同時的人,可以真實體會事理無礙的境界。

「感得廣大清淨居」。「感」是感應。「居」是國土。法藏菩薩祈求:願以自己寂照同時、理事無礙、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個廣大清淨的國土。極樂世界沒有邊際,正是「廣大」。《往生論注》:佛土莊嚴入清淨句中。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是如法藏心願,極樂是個清淨國土。法藏菩薩所求國土不但是廣大清淨而且是「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沒有能夠相等的,相比的。「殊勝」是微妙奇麗並有超絕的意思。《嘉祥疏》:「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所以殊勝不但表國土形色的美妙無比,而且顯示所含利益眾生的妙用。所以水鳥樹林齊演妙法,隨其所聞與法相應。「莊嚴」有具德同嚴淨華麗兩種涵義。所願國土殊勝莊嚴,超過十方,沒有能夠相比的。成就這樣殊勝的國土,只是為了「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願一切眾生來受真實的利益,而且此心此願永不中止,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所以「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慧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我行決定堅固力」。法藏菩薩發願,開頭用「願」字,可是在結尾處,不說我願,而說我行,足見法藏之願,已經成為行動,所以說願以起行。而且我之所行是:決定不能改移,堅固不能變動,這種決定堅固的力量,唯有佛的聖智才能證明和瞭解。唯有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的世間自在王如來,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給我作證。因為下地菩薩不知上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不能瞭解。最後兩句是「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擊,壯志就消磨完了,學佛只是五分鐘熱氣。唐譯裏是「縱沈無間諸地獄」,這地方就包括地獄,本經是「諸苦中」,當然包括地獄。所以法藏菩薩的誓願,縱使墮入地獄,此行此願也不退轉,這正說明決定堅固。如果只有願沒有行,這是虛願;單有行沒有願,這是盲動,所以要願行相輔,願以啟行,行以證願,才可以圓滿成就大願。


生死自由-煮雲老和尚著:來去自由的良价禪師



                      二十、來去自由的良禪師

禪師,唐時會稽諸暨人,二十一歲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歡喜遊方參訪諸山長老,曾於南泉禪師那兒領悟了禪旨,繼而又在雲嚴處將其他疑情參透。

大中末年,良禪師在灃山大弘禪法。到了咸通十年三月二十一的那天,命弟子為他剃髮披衣,並且鳴鐘聚眾,開示畢,便跏趺坐化,奄然往生了。

剎時,弟子們哭聲動地,悲號不已。良禪師忽然又張開眼睛,坐起來對他們說:「一個出家的人,心裡純淨不雜,超然不滯一物,才是真正的修行,現在我要去了,你們悲慟至此,這豈不是太凡俗了嗎?」

說著,他便召集主事僧來,叫他們準備齋飯。一會兒,齋飯端上來了,良价禪師便招呼弟子們一齊動用。這時候他又說:「吃過齋以後,我就去了,你們不要哭!」

可是,大眾心裡著實戀慕良价禪師,大家一致向他苦苦哀求,請他再延些時期。良价禪師熬不過大眾的哀求,便展延了七天,七天過後,良价禪師又命主事僧備齋,召筵大眾。席上,良价禪師指著桌上的素齋說:「這個素齋名叫愚癡齋。」言下之意,大有責備他們沒有修行到般若智慧,不能深悟「如如之法」是沒有生死、不來不去的。

到了第八日,良价禪師又重新沐浴、端坐而去。

死後復活的事,古今中外皆有,但像良价禪師這樣的來去自
由,恐怕還見不到第二人哩!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十二時頌、十四科頌——誌公禪師



十二時頌——誌公禪師

平旦寅。狂機內有道人身。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纖豪即是塵。不住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

日出卯。用處不鬚生善巧。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撓。若施功終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覓疏親。只是他家染汙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饒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只守玄沒文字。認著依前還不是。暫時自肯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無價寶。陽焰空華不肯拋。作意修行轉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爾朝陽幾回暮。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他家文字沒親疏。莫起工夫求的意。任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居世。運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

晡時申。學道先須不厭貧。有相本來權積聚。無形何用要安真。作淨潔卻勞神。莫認愚癡作近鄰。言下不求無處所。暫時喚作出家人

日入酉。虛幻聲音終不久。禪悅珍羞尚不餮。誰能更飲無明酒。沒可拋無物守。蕩蕩逍遙不曾有。縱爾多聞達古今。也是癡狂外邊走

黃昏戌。狂子興功投暗室。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擬商量卻啾唧。轉使心頭黑如漆。晝夜舒光照有無。癡人喚作波羅蜜

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不起纖豪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超釋迦越祖代。心有微塵還窒閡。廓然無事頓清閒。他家自有通人愛

夜半子。心住無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沒文字。祖師言外邊事。識取起時還不是。作意搜求實沒蹤。生死魔來任相試

雞鳴丑。一顆圓珠明已久。內外接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不見頭又無手。世界壞時渠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遮如今誰動口。



誌公和尚十四科頌——
公禪師


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曉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三毒虛假。妄執浮沉生老。昔時迷日(一作未)為晚。今日始覺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運用無礙。不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無生。愚人被他禁繫。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為滯。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執有無。不達色心無礙。菩薩與俗同居。清淨曾無染世。愚人貪著涅槃。智者生死實際。法性空無言說。緣起略無人子(一本作為茲偈)。百歲無智小兒。小兒有智百歲


佛與眾生不二
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於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緣空寂。惟求意想清虛。無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無餘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無十纏。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妄想本來空寂。不用斷除攀緣。智者無心可得。自然無爭無喧。不識無為大道。何時得證幽玄。佛與眾生一種。眾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別。無中執有迷奔。了達貪嗔空寂。何處不是真門


靜亂不二
聲聞厭喧求靜。猶如棄面求餅。餅即從來是面。造作隨人百變。煩惱即是菩提。無心即是無境。生死不異涅槃。貪嗔如焰如影。智者無心求佛。愚人執邪執正。徒勞空過一生。不見如來妙頂。了達淫欲性空。鑊湯爐炭自冷


善惡不二
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病癒何須執藥。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色空不二
法性本無青黃。眾生謾造文章。吾我說他止觀。自意擾擾顛狂。不識圓通妙理。何時得會真常。自疾不能治療。卻教他人藥方。外看將為是善。心內猶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獄。智者不異天堂。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佛與眾生不二。眾生自作分張。若欲除卻三毒。迢迢不離災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間諸法如幻。生死猶若雷電。法身自在圓通。出入山河無間。顛倒妄想本空。般若無迷無亂。三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禪觀。只為愚人不了。從他戒律決斷。不識寂滅真如。何時得登彼岸。智者無惡可斷。運用隨心合散。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癡漢。煩惱即是菩提。何用別求禪觀。實際無佛無魔。心體無形無段


斷除不二
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堅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翛然非斷非常。五欲貪嗔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倡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恛惶。法性本無瑕翳。眾生妄執青黃。如來引接迷愚。或說地獄天堂。彌勒身中自有。何須別處思量。棄卻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顛狂。聲聞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轉加鬥爭剛強。心裡蚖蛇蝮蠍。螫著便即遭傷。不解文中取義。何時得會真常。死入無間地獄。神識枉受災殃


真俗不二
法師說法極好。心中不離煩惱。口談文字化他。轉更增他生老。真妄本來不二。凡夫棄妄覓道。四眾雲集聽講。高座論義浩浩。南座北座相爭。四眾為言為好。雖然口談甘露。心裡尋常枯燥。自己元無一錢。日夜數他珍寶。恰似無智愚人。棄卻真金擔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審何時得道


解縛不二
律師持律自縛。自縛亦能縛他。外作威儀恬靜。心內恰似洪波。不駕生死船筏。如何度得愛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見言辭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卻往問優波。優波依律說罪。轉增比丘網羅。方丈室中居士。維摩便即來訶。優波默然無對。淨名說法無過。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內外娑婆。勸除生滅不肯。忽悟還同釋迦


境照不二
禪師體離無明。煩惱從何處生。地獄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無貪嗔可斷。亦無佛道可成。眾生與佛平等。自然聖智惺惺。不為六塵所梁。句句獨契無生。正覺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製。翛然真入圓成。絕此四句百非。如空無作無依


運用無礙
我今滔滔自在。不羨公王卿宰。四時猶若金剛。苦樂心常不改。法寶喻於須彌。智慧廣于江海。不為八風所牽。亦無精進懈怠。任性浮沉若顛。散誕縱橫自在。遮莫刀劍臨頭。我自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時以空為色。悟即以色為空。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十二因緣
無明愛取三煩惱,
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並生死,
七支同名一苦報。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法藏因地第四〈六〉 黃念祖居士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以上是讚佛功德,本段以下是發大誓願。發願很重要,蓮宗祖師省庵大師說:「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具發就是全發,要全部發起自覺覺他的菩薩大願。因為要覺他,首先要自己覺悟。我們要使別人覺醒,要把別人從睡夢中叫醒,你自己必須是清醒的,所以要度眾生,首先要自覺。現在很多人雖有度生之心,但自己還是迷迷糊糊的,渾身的毛病,就想去弘法利生,這確實是脫離實際。例如:一個人想當大夫,給人治病,可是他既不研究醫學,又沒有臨床經驗。你這樣去當大夫,必然犯兩種錯誤:一是無照行醫,一是庸醫殺人。診斷錯誤,把病人治死了。雖是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壞事。人命關天,焉能輕視。可是人的慧命更重於生命,所以覺他,首先要求自覺。法藏說:「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一段全顯覺他與自覺不可分割的關係。前面讚佛能用「一音聲」使一切眾生各各都瞭解,因此法藏發願,能有同樣功德,也能用清淨音聲,宣揚妙法遍及「無邊界」。界有兩個意思:一空間,此處表國土。二類別,例如三界,世俗常說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來表示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的類別。這裏的界字包括這兩種涵義。由於佛的音聲清淨,是從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妄想執著,所以能夠法音宣流,傳播到一切世界,饒益無量無邊種種不同類別的眾生。為了無限的利他,所以願求無邊的功德。廣演妙法,首先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證戒律極端重要,所以法藏所願說法利生內容中第一個字是戒。可是教化眾生僅是前五度是不夠的,必須以般若為前導,所以緊接著就是「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智慧。除了教化眾生能行前五度之外,還希望眾生能通達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為了眾生通達般若,那首先必須自身的「智慧廣大深如海」。這正表明覺他必須先覺自,為了覺他才覺自,所以不同於二乘。《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諸佛薩婆若海,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諸佛一切智慧,亦從般若波羅蜜生。」「世無佛時,所有善行正行皆從菩薩出生,菩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由上可見,一切佛菩薩智慧方便都是從般若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諸佛之母。至於什麼是般若呢?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般若者,達如之慧也。」了達真如,達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這不是世間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不是寫論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棟,而是通達真如的智慧。《大乘義章》解釋慧字說:「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這是說明心見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誤認世智辯聰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聾子、啞巴、神經病,世智辯聰就同神經病患者等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是缺點。慧是什麼?第一句是「真心體明」,你真心的本體明白了。「自性無暗」,自性是自己的本性,「暗」是指無明。消除了無明,也就是遠離了癡暗,自性朗然顯現這個叫做慧。《嘉祥疏》:「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源,方皆過出。」疏意是說僅修前五度,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必須依靠智慧的力量,通達開解本心本性本來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徹底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出離。以上三註同一宗旨。嘉祥師復指出,五度須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般若經》說:「五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中而得增長,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得向薩婆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為五波羅蜜作導。」所以筆者常說:末法中任何人修行都必須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話都是依據聖言量的。

「內心清淨絕塵勞」。塵勞就是煩惱。塵就是染汙,勞就是憂惱。蓋覆你的真性,擾亂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塵勞。「智慧廣大」必然「內心清淨」,必然也就沒有塵勞。所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現的時候,自然了達證知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現在科學家都懂得了物質(色)是由於眾生的錯覺)。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麼苦厄?當然就沒有塵勞了。「絕」是斷滅,「絕塵勞」是徹底斷滅一切煩惱。由於智慧如海,內心清淨,根除塵勞,於是「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門,就是到鬼趣的門、到畜生趣的門、到地獄的門。為什麼說無邊呢?這就告訴你:三惡道,你隨處都可以進,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在你前後左右都是門,在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墮入三惡道。只有智慧廣大,心淨絕塵,才可以超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惡趣門。所以我們時時要學菩薩,善護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覺,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覺。岸是彼岸。究竟就是決定、完成、至極的意思。究竟覺就是徹底窮盡了染心的源,始覺全部同於本覺的如來果覺之位,達到涅槃彼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大乘義章》:「 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慧無明,全體癡暗的心,就是無明,加上貪瞋就是三毒。無明覆蓋,所以本具的法身不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就是成佛了。「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無明盡除,三惑全消,當然不再有什麼過失,這是由於三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為殊勝。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阿難問話時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應為寶王三昧。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生死自由-煮雲老和尚著:為眾受苦的代病禪師



  
                     十九、為眾受苦的代病禪師                                            
唐朝代病禪師,台州天台人,他曾經發過大願,他願盡此一報之身,代一切眾生的病苦。因此他的本名不顯,皆以代病而名之。他誕生之時,就有祥光滿室,可見得大心菩薩,乘願而來。
   ()請求出家  斷去一指:
他七歲時父親去世,哀毀幾乎死去,因此頓明人生無常之理,請求母親,讓他去出家,他的母親這時當然不允許他去出家,他就斷去一指頭,以表出家之志不屈,經過親戚們相勸,他的母親才讓他在國清寺剃度出家。
  
 ()畫龍求雨  萬民德蘇:
病師受戒後,遊化各方,河陽的地方亢旱不雨,他想為民救旱求雨,就按經中繪畫了八龍王的像,設立道場,咒誦以後,把繪像投入河內,當時民眾皆看見畫像在水中沈躍不定,不一會風起雲湧雷雨大作,千里旱地,一時告足,萬民得蘇,自此萬民景仰,皈依者日眾。

先是三城之間,常常有暴雨下雹,毀傷了苗稼以及房屋,據說是毒龍作怪,擾害地方,代病禪師誦持密語,後來經過一年,都不見有此雹災發生,地方上的人為了感謝代病禪師的恩德,建立堂宇如生祠一樣的紀念崇敬。

  ()老虎阻盜  惡人回頭:
大歷元年,他登太行遊霍山,深入幽靜之處,結茅而住,有一次有一盜賊,見代病禪師不在,就進去盜去他的缽盂等日用之物,忽然有兩隻老虎,阻住他的去路,使盜者無法脫逃,一直等到病師回來。盜者叩頭如搗蒜似的懺悔求饒,代病禪師為其說法,教他從此改過,放他回去。用手去撫摩老虎頭,表示謝謝牠為他看管茅蓬。               

那個盜賊就是山下的樵夫,經過禪師為他說法以後,又見他常常降伏猛獸,後來改過為善,就依隨在他身邊,苦行行道。
  
 ()為山神剃度  觸怒地方官:
山中的山神廟,人民都殺生來祭,代病禪師去其廟中,勸導山神受戒,絕去牲牢,廟中的石像,居然點了一點頭,接受其勸告,其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一樣的神異!

他見山神首肯點頭,再迴顧神婦,毫無表示,似不願意的樣子,他就為山神剃去頭髮,讓他出家,同時並將神婦的像搬出去。鄉人見此,大為不滿,並將此事,告到州邑的官府,太守閱狀大怒說道:「此廟是當年唐高祖起義至此,久困陰雨,其神現形,示路以迎義師,後來塑石為像,薦饗無虧,這禿師如此無狀?竟敢這樣胡鬧!」

太守下令,把代病禪師關閉在嘉泉寺,嚴鎖其門,加以看管。食物從洞中送進去。經過二十天開門一看,他已寂然入了禪定,傾城之人,皆來觀禮。僧徒們用引磬為其開靜,他才徐徐的出定而起,太守知道此事,急召相見。他當然不肯應召前去。太守爺又因此發怒:「如不肯來就斷他的頭。」代病禪師就斬斷一隻手指,交給來使帶給太守,太守見此大受感動!親自來山迎請,移住到大梵寺內,並且建塔將禪師手指供養塔內。從此信施們供養,騈肩踵足而來。

  ()服下毒酒  腳下地裂:
有破壞分子,對代病禪師的不滿,乘此機會,放毒藥在酒裡,賄一貧女,送來供養,和尚已知其來意。貧女來假意頂禮後道:「這是我家釀的美酒,今施和尚求福,佛是不逆眾生之願的。」代病禪師說:「你也是佛呀?」這一說,貧女忽然驚懼起來,不敢隱瞞,就把實情說了出來。希望代病禪師不要飲此毒酒,可是代病禪師仍然執杯飲下了毒酒。不一會酒氣下至兩腳之下。地為之破裂,使見者和聞者,都驚怪之至!

凡有飢餓之荒,人民有了災難,他都是不顧一切的解救,去代眾生受苦,自己反以此為樂。
  
 ()定中而逝  肉身不壞:
貞元十九年七月八日,趺坐而終,當時四眾弟子們,還以為又是如在嘉泉寺一樣入定的,仍以香花來供,等過了一年,見代病禪師的皮膚漸漸堅硬,方才知道已經永寂了,就將肉身漆布裝金供養。

唐武宗滅佛,不論塔像,都要毀去,有人把它移入陶洞之中,
既而有瑞草生出來,其狀亭亭如蓋,庇其風雨而有餘,到宣宗
即位時,再移真形置於寺中。以前在嘉泉寺的斷指節,已過了
一百多年,筋肉甲爪也如金色放光。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關於佛法的修証。由於眾生同俱和佛一樣的無漏智性,本無差別,但因迷於事相,各各造業不同,迷惑的深淺也因之各別,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別。在這種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為了適應眾生,猶如醫生治病,應病與藥一樣,說了種種不同的大、小、方、圓、頓、漸諸法。無非讓眾生早日病癒回家,脫離苦海。其中並無深淺、高下的不同。後來的祖師因自己的修持與適應眾生的愛好,創立了種種不同的宗派。在佛法極盛的唐宋時代,我國佛法有十大宗。後來因時節因緣之不同,社會風俗之變遷,人民生活之艱辛,佛法漸漸衰頹,現僅存禪、淨、密三大宗。在此三大宗中,修證最迅速、便捷者莫過於禪宗。但末法時代眾生根器陋劣,障重慧淺,直指其見性既不投契,即或有點解悟,但未深信,站不穩腳根,又不能在事上磨練、保任、除習成道。至於參話頭,則疑情不起,妄想割不斷,根塵不易脫落,能所更不能雙亡,何能明心見性!因而宗下後繼乏人,大有消亡斷絕之勢,良可悲也!

密宗,我國原有之唐密,因後來歷代帝王之恐懼、反對,至明朝朱元璋時滅盡。現行之密宗,除西藏之密法外,即日本之東密。此法分九乘次第,高下、深淺完備,恰是末法時代修行之妙法。但儀軌繁瑣,初修都很執相,又不無接近鬼神教之嫌,不大適合國人愛簡捷便當之修法。而且有西藏言語之隔閡,因之密宗在漢地不大能廣弘。

此三宗在現階段說來最適合國人修持者莫過於淨土宗。淨土宗只要一心專念彌陀聖號,別的什麼也不用修,真是最適合國人之契理契機之教。一句聖號看來簡單,含義實在深廣。它是在切近處下手—在心中密密提持一句聖號,令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凡心轉成聖心,猶如人的頭髮與指甲不見其長而自然長出來一樣。因之它既包涵三藏十二部經文之精義,也可統括一切宗派之力用,我們再不專心致志的念佛,修淨土,實在太可惜了!

但近來修淨土者對此宗之真理與修法大有錯會之處。將博大精深之淨宗,宣揚得猶如小乘之修法,說修此法到西方去享福,過好日子,免在娑婆受苦。這種說法使有識之大心修士不敢接近,避而遠之;無識者又怕西方難生,多錯誤地發願往生邊地疑城。將原本宏偉的淨宗弄得面目全非,使人不知何去何從,真是罪莫大焉!

上面說過,淨宗一句彌陀聖號可以賅盡三藏十二部之教義,攝盡一切宗派之行法。但弘教者未將真理說清道明,才弄得大家疑是疑非,因而淨宗近來也一蹶不振。這全由於弘教者自己未真明白教義與修法,只是以訛傳訛,焉能不將淨宗弄得面目全非!?

茲為便於大家修行,掃清淨宗修行之障礙,重振淨宗雄風起見,不惜口業,將大家易於誤會之處,一一簡便說明於後。

甲、關于經文方面:

一、彌陀經文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疑」

「彼佛」二字毋庸猜疑當然是指阿彌陀佛。但廣義說來,並非單指阿彌陀佛,是指一切眾生之佛性。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之本覺妙體與佛同體不二,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只要勤于修法,將一切惡習—無明消盡,恢復本來面目,無人不和阿彌陀佛一樣,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障礙。這樣講可使大家增進信心,勇於用功,更不會懷疑能否往生西方。

二、若今生,若已生、若當生

說法者均將「若當生」說成將來修法成就,可以往生西方。其實不然,中國字一字多解,用處不同,解釋也不同。這「當」字固然可作將來講,但在這裡不作將來講。因淨宗是圓賅八教的大宗,不是小乘,應該作「當下」,即現前講。就是說修念佛法門既可以今生修成往生,也可以當下不動腳步而生到西方。因心即土,土即心。只要你心清淨一物不沾,煩惱消盡當下便是西方,不用死後往生。所以淨宗大德說要確保能生西方,要現在能生西才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說可將西方移在諸仁面前,即此之謂也。

三、飯食經行

說法者將此句利益大眾的大乘經文,誤解為小乘法的自利文,他們說在西方吃飽飯後沒有事,經行經行,散散步,消消食。這真是笑談,錯會到極點。這句經文「飯食」二字應圈聲讀,「飯」應讀「返」,「食」應讀「伺」。即在西方聽佛菩薩說法,吃飽法食,修成大道後即應經行十方,教化眾生。如烏鴉之返哺,反過來給眾生吃法食。所以說淨土宗是大乘,不是只顧自己,在西方吃飽飯經行、遊樂而已。

四、花開見佛悟無生

一般都說坐在蓮池裡的蓮花中,下品下生的人須等待12小劫,蓮花才能開敷,才能出來見佛。這種說法從字面看來確是不錯,因經文的涵意卻不是這樣。而是說下品下生的人著相牢固,心花一時不能開,須待12小劫的一番刻苦用功,漸漸地將執著妄習消盡,心花才能開敷而親見自己的佛性,不是12小劫後才能拜見阿彌陀佛。假如是12小劫後才能見佛,那麼在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時不是已經見佛了嗎?何須再等12小劫呢!?更進一步說這「花開見佛」不是生到西方後才能蓮花開敷見佛,而是說我們現在用功念佛,念到妄念斷處,佛號消殞,能所雙亡時心花自然開敷,親見自己的佛性。如禪宗自證佛性一樣,所以說淨即禪也。

五、關於12小劫花開

講經者都講成下品下生的人須悶坐在蓮花胎胞裡12小劫,蓮花方始開敷,才得走出來。不知這12小劫的蓮花胎胞是指邊地疑城的胎獄,不是指下品下生的西方凡聖同居土。只要你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縱是下品下生也是行動自由,而不是關在蓮花胎獄裡。之所以悶在蓮花胎獄裡者,皆因生時未獲真信、切願,只是半信半疑,所以生到邊地疑城,否則,絕對不會生到邊地疑城去,更不會悶在蓮花胎獄中。當然,不是往生西方的人均須經過邊地疑城。至於12小劫,更無一定時間。你用功精勤,時間即短,否則時間即長,一念可超百萬劫,何況12小劫,一剎那即過去。

六、臨命終時,彼佛現前

大家都說「臨命終時」即死下來時,阿彌陀佛即自然現前了,這句話也不確當。因淨宗修法如真一心專持名號,即能當下見佛,毋須等到死時。這見「佛」的佛字既是指阿彌陀佛,也是指自性佛。這「臨命終時」四字不是只指死下來時,而是說當你念佛念到妄念消融,生死命根斷絕時,佛一定現前。我們要了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斷水者先知其源一樣。不然胡亂瞎搞一番,非但不能見功,還要闖禍。要知我們之所以有生死,就是有妄念,假使不迷於外相,妄念不動,不造業,則根本沒有生死。因為我們的佛性本來沒有生死,皆因迷諸外相,不守自性,無明妄動,才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的。我們用功念佛念到根塵脫落,能所雙亡即是生死命根斷絕之時,也即是臨命終時,所以說「臨命終時」不是等死下來時,而是說用功用得綿密,久久功純,到一心不亂時,佛性自然現前。

七、讀誦大乘

佛說要上品往生須讀誦大乘經文。但現在竟有人主張,修淨宗只須讀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其他經文一概不要讀,否則亂了套,不能生西方。這不是明明和佛作對,淆惑信眾嗎!?佛說讀誦大乘是教人豁開正眼,開拓智慧。真正知道往生西方的真理,一切不著,上生才得上品。西方淨土雖是佛歷劫修行所感的果報土,但也不離佛性的妙用,不可認為實有而生住著心。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教我們認清此理,得真實受用。否則,執為實有,心中不空即生障礙,何能上品往生!?我們試看淨宗大德說的話,即知端的。生則生矣,去則未也,去則去矣,生則未也。可見本性空淨,一切皆無,所有色相皆是空幻。我們只隨緣應用,不去執著,則一切無礙,才得瀟灑自如。否則,即被纏縛,何能上品往生。

乙、關於用功的誤導:

一、念佛不消一心不亂

佛說念佛須專心致志,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

現在的導師說念佛不要一心不亂,只要散心念佛,即能生西,這真是害人。散心念佛果真能生西,那佛為什麼教人念佛須一心不亂呢?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教人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這「都攝六根」就是教人攝心在佛不可動一毫妄念呀。「淨念相繼」更難,這就是禪宗的悟後保任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現在就不多談了。憨山大師說得更清楚:「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又說,念佛須極力追頂,如推重車上山,不可稍懈。根據佛、菩薩、祖師們的教導,可見現在導師的教導乃是誤導,不可聽信。

二、不消念佛,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也能生西

這比前說更為害人。淨土宗的高妙就在信、願、行三字。如真深信、切願生西,為什麼不行?且知淨宗是寓高深之理於平易踐履之中,於真實行處而暗合道妙。如光是口說不行,能成功嗎?切實的行才表示你有深信切願,不行,所謂願從何表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一步不行,如何能到達目的地!?教人者其行—不消念佛,正是毀滅淨土宗也,安可信哉?

三、往生西方很難,還是發願往生邊地疑城為好

這種見解更害人。往生西方是佛發願接引眾生旨的。你只要真心嚮往,願去彼土,正是與佛的大願吻合,如磁吸鐵,毫無難處。況且極樂世界雖是佛因地修行的果報土,但也不離自性。我等眾生的自性與佛無殊,既是自性土我等眾生也有份,只有心地清淨,往生即是回自己的家,又有什麼難處!?那些往生邊地疑城的人,上面已述,皆因信不真,願不切所致,不是佛不准他們往生,派他們坐胎獄裡的。我們明白了這點,對往生西方就毫無疑懼而欣相往生了。

綜上所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無難處,只要我們真信切願,忠實履行,無有不能往生的。尤其是下品下生,只要我們真切地認實這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界,一切色相皆是幻影,無有真實,不可得,不可求,從而一切放下,毫無沾染牽掛心中,放教空蕩蕩地,臨終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於要求上品上生,那就要進一步認識,縱是西方寶土也非真實,只不過是渡人的舟筏,一時的妙用,也不可得。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既有種種妙相,可見也是虛妄的了。但相雖虛妄而妙用不無,也不是斷滅空,故往生有九品之別,那就看行人修功的深淺、悟道之高下而定了。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既不著空,也不著有。妙有如如,即果地佛矣。

四、誤解三:

(一)修來世

西方淨土難生,念佛只有修修來世享福,不受貧窮苦難。這個誤解在一般念佛人中普遍流傳,害得修淨土人太失信心,只想來世做人享福而喪失了往生西方成道了生死的慧命,真是冤者枉也。上面說過生西方上品上生是不易,但下品下生沒什麼困難,只要你真心相信,切願往生,一心嚮往往生西方的好處,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事物、人情,真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留落下來的。所以我今天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勸大家清醒,不要聽人瞎說而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二)怕念多

初心人念佛妄念不可能立刻停息,總是念起念落,紛飛不息。但念佛者往往誤會自己根基不好,不堪修道,或者以為念佛反而妄念多不如不念,因而不修斷送了自己的慧命,真太可惜。不知念佛時知道自己妄念在動正是好事,因為在不念佛忙亂時,心念亂動一點看不見。現在因為念佛,心比較靜了才能看見妄念在動。這猶如從縫隙間照進的陽光中能看見屋內的灰塵一樣;又如混水沉澱下來上面的水清時才能看見下面的沙泥一樣。所以這是始覺慧光,得空的前兆,是大好的事,不須害怕念多,只要耐心地念下去,妄念就漸漸地由多而少而沒有了。

(三)怕落空

念佛人因誠心專念佛號,念到妄念消停,佛號念不出來時,即生恐懼,以為離開了佛落空了,馬上提起佛號重新再念,殊不知此時正是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淨土現前時。因無人指點,不在此時猛著精彩,抓住良機,認清本來面目而錯失念佛三昧,斷送了將來上品往生的良機,真是可惜。

五、修法當中的兩條歧路:

念佛修道有二條歧路不可不知,一是昏沉入睡,二是落入無記。

(一)初心念佛總是妄念紛飛,名為掉舉。漸漸功深定下來了又易昏沉入睡。昏沉入睡往往易和入定混淆使人搞不清楚,因為初入定者免不了有些若昏若睡的現相,不知者以為這是入睡了趕快警醒,因而破壞了定境,深為可惜。現在把定和睡辨別一下,免犯錯誤。初入定者雖有些若昏若睡,但身體不倒,手印不散,佛號不斷,此時應靜靜地保持不動。睡則身體倒,手印散,佛號斷,此時應警覺,睜開雙目,高聲念佛,驅散睡魔,再慢慢攝心入定。

(二)落入無記。一心念佛,毫無所求的人不易落入無記。有些人念佛,壓念不起,求迅速入定,往往易落無記。記謂無記,即沉空滯寂,毫無知覺,這與三昧大有區別。得念佛三昧,雖妄念消融,身心世界化空,但不是毫無知覺,而是了了靈知不昧,不可混為一談,我們修念佛三昧應該知其所別。

六、世法與佛法不二

用功人還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世法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法,而常常厭離工作,奇入深山修空或整日坐在座上不動。殊不知這樣坐下去,只是枯木禪,不得活用,將來頂多證得羅漢果,弄得不好還易落入無記,成為死水,不能成佛也,不能往生西方。因此我們用功念佛,須知一切世法均是佛法,盡管盡力去做不要執著,就是佛法。淘米燒飯、洗衣漿裳就是念佛;工作寫文、設計構思無非念佛。這樣作事念佛兩不誤,既不會引起別人的誤解,說佛法是消極離世的,也不會墮入沉空滯寂的死水而落入土、木、金、石的誤區死果。

七、追求三昧與不消三昧

念佛人常常有要三昧與不要三昧之爭。要者極力追求,因而為致入魔;不要者往往易流入散心念佛,因妄念紛飛而不得生西。因此我們念佛只用一種平常心專一精切念去,不管它是否得三昧,起先雖有些妄念起伏,但久久功深,不求三昧,三昧自然現前。相反,不用功追求三昧,非但不得三昧還要墜入歧途。

八、關於十念法

淨土宗確是確是異方便,面面俱到地照顧,從此也顯見佛和祖師們的用心良苦。對於學佛忙碌的人,無暇念佛修道,特開出十念法,僅在每晨面對佛像焚香,禮拜後念十口氣佛,即算修完早課。於是大家都按此法修習,念十口起就算完畢。殊不知此十念法是教忙碌的人無暇用功打坐專念而致,用短時間,以氣來攝心,使妄念不生而清淨本心的妙法。當心清淨下來後,即在行、住、坐、臥中念茲在茲地保持此清淨心,而不是十念後,即可任意亂想或胡作非為的。所以在面對佛十念後,還須在四威儀中綿綿不斷地念佛,千萬不要以為十念即算完事。

九、只要稍事念佛即可生西

因為菩薩的慈悲和修法的簡便,往往使人誤會生西方只要馬馬虎虎念幾聲佛即可以了,不知生西是怎麼生法,也不知佛來接引是怎麼接法。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裡告訴我們:佛來接引,實無來去。所謂接引,猶如天上的月亮,月亮不動,而千江萬水月影一時齊現,你向東走,他向西走,看起來月亮也跟著你向東向西,其實月亮也無向東向西。佛來接應也是這樣,只要你心清淨,即在你心中現起佛相:心不淨,猶如一盆污水不能現月影一樣,就不見佛來接,不能生西了。於此可知,能否生西,全靠心地清淨,絕不是佛跑到我們跟前來,拉我們生到西方去。所以生西的不是我們這個臭皮囊,而是我們的清淨心。因此要能生西必須用佛號把我們的污穢心—貪、瞋、痴洗刷清淨了才行。而不是馬馬虎虎念幾聲佛即可以的。

十、關於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念佛修道原來是消除業障而成道,說不上什麼帶業,觀無量壽經云:下品人念佛能消六十億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念佛是消業成道的最好法門,我們只要誠心敬意的念佛,所有業障皆能消除,不用擔心業障深重而西方難生。

但是現在為什麼又有人大談帶業往生呢?因為我們多生歷劫積累的貪、瞋、痴、慢、疑種種罪業,不是一下子能消光的,蕅益大師說:我們修道念佛所消之罪業只如指上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因此之故我們念佛未消的罪業還很深厚,不是這一生能消光的,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不免帶著這未消完的罪業而往生了。

淨宗有這殊勝往生因緣,又引起學人的誤會,以為可以帶業往生不妨於修法時際為貪心所驅使造點惡業,又有人以為能帶業往生,念佛不須全心全意的專心念佛,只馬馬虎虎念幾句佛即可以了,所以又創出散心念佛,帶業往生的念佛的謬論,更有人因此進一步發揮出生西,既然這麼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去西方,不念佛也可以往生,把西方宗,搞得支離破碎,害得後進者無所適從而不能生西,這真太可惜,要知道生西雖是他力修行,靠佛接引,但只有他力毫無自力(念佛力)是不行的。古德說:念佛生西如蠅附驥尾,不自用力,抓緊馬尾是生不上的,何能不專心致志的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能夠不專心念佛或不念佛而生西呢?

這些謬論,實在不可輕便,帶業往生只能帶未消完的餘業,千萬不可邊念佛修行,邊造業害人,那是絕對生不了西方的。

十一、關於念佛修行定中所現的境界問題

我們初念佛時,免不了雜念紛飛,漸漸心淨了,會現出種種不同的境界,有的人見佛現前或見光耀眼,或見西方勝境,大家皆以為這是瑞相是念佛得力所致,互相讚嘆,執著不放。殊不知這一切境相,皆是幻相,而非真實,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境相。不管是聖是凡,是淨是穢,皆是偽相,絕非真實,不可執著,無知執為真實,即有著魔之虞,上海有二位居士,一位在三樓陽台,念佛見佛來迎,即踴身跳下,結果跌死。另一位見荷花池中現西方聖境也跳進池中而淹死,這都是不知是幻執為真實而召致的誤果,所以我們學佛須知定中所現境界皆是幻現,千萬不可執實,以免深陷誤區而不能成道。

但念佛人於臨終時,只一心念佛毫無追求自然感得聖境現前,於彈指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奉勸諸君真正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方便往生,透出六道,實乃佛法最方便、最簡易、最迅捷之道。但須認真修行,切莫聽信讒言,不切實用功而散心念佛,希冀帶業往生,更不要不念佛用一種無功行的虛信假願而求往生,那是萬萬做不到的。

我雖見很多念佛不痛切和某些主張散心念佛帶業往生或不消念佛即能往生的人到命終時那份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痛苦情形,實在令人警心。故於此不惜口業,嚕嚕嗦嗦地說了一套,是否有當?因事關佛教的命脈和後學的慧命,茲事情大,不容誤解,尚望海內諸大善知識不吝教誨,指正錯誤,感德實無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