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帝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吾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受記。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汝當諦聽,吾今說之。

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皆悉消滅。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姐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
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
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
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婬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
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
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
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
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
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懃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悟顯法師開示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信心銘》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求無上菩提不是很難,只要你「不要揀擇」。什麼叫揀擇?「揀擇」就是分別的意思。帶著凡情分別:分別大乘、小乘;分別了義、不了義;分別究竟、不究竟……。你心裡面清楚知道其差異,但是絕對不生對待的心。

要曉得,一切法無論是究竟,或是不究竟,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這些都是自己心中的幻相而已。但是凡夫總喜歡在世間法中揀擇、分別、愛憎,認為有好有壞,有善有惡,在世間法中出不來。等到學了出世間法,又變成厭棄世間。所謂「棄愛樂捨。還滋愛本。」捨棄了世間的恩愛,貪著於禪定的覺受,喜愛耽滯於修行的清淨境界裡,這是捨受,叫「棄愛樂捨」,但愛心還是沒除,「還滋愛本」,所以都是墮在愛憎取捨當中,並沒有出離。真正的佛教是講一乘:沒有善、沒有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對待。「至道無難」,就怕你心中生起了對待、生起了妄想,這妄想對待就是你的揀擇心。

所以後面講:「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只要你沒有愛憎心、沒有取捨心,自然契入。即使念佛,嘴巴執持名號,心裡想佛,也不要有「這尊佛殊勝,其他諸佛卑劣」的心,認為「娑婆是染,極樂是淨」的念頭,只要知道就好,但是心裡面,絕對不生一絲毫的差別念。大乘佛法說難不難,但說容易也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又要清楚地分別,又要完全地不執著,所以不是像世間對待法,不是善,就是惡,很容易學。大乘佛法剛開始沒那麼容易,但是隨著熏習的時間久了,你就能夠契入佛所講的境界。

什麼叫「了了知無一物」?就是了了知,但是心中無一物,這個境界慢慢你就能體會得到,只要你常常這樣用功,你的業障自然就消掉。在淨宗,它給你一個方便法,只要你愛憎心生起的時候,很簡單,你就提起佛號來念。可是大多數念佛的同修,愛憎心現前時,並沒有提起佛號,沒有做到憨山大師教的:「即將念佛斷癡愛」。沒有把念佛用來斷自己癡愛的心,那麼愛根還是在那裡,隱隱的作動,只是自己不曉得。一旦遇緣起現行,就牽引你去輪迴。祖師講:「至道無難」。就是說:要成佛不是很困難,就是錯在這愛憎、揀擇的心,用佛號把這分別取捨的妄心念掉,或是用大智慧把它看透、看破它,那麼你就洞然明白。「洞然明白」就是完全地清楚。對於佛性、對於心性,就能全然的契入,沒有一絲毫的煩惱、沒有一絲毫的愛憎,就叫洞然明白。即是徹見諸法源底,這是學佛最終極的目標、最究竟的方向。

祖師告訴我們:修行的要點就是除去愛憎心,尤其現代的人愛憎心特別重,很容易起煩惱、發脾氣,我相很大,人家不能講你一絲毫的過失,一講馬上就起瞋恨心,就起愛欲心。什麼愛欲心?就是愛著自己的面子,所以被講就在起著瞋恨,所以叫愛憎心。怕自己丟臉、怕被別人說,就起了一念保護這虛妄我的心,所以你沒有辦法捨離愛憎。所以祖師說:「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自己修行、學佛,在這上面要多下一點功夫,愛憎心不要太重,老是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有誰跟自己講的一樣、跟自己想的一樣,就叫正知正見;跟自己想的不一樣,就說是知見錯誤。不能這樣判斷!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愛憎心都一直在隱隱的發動,只是你沒有覺察到它。它就像家賊一樣,家有賊,你還沒有辦法發現,甚至認賊作父,把這愛憎心當作是「我」,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甚至把它供奉起來,認為誰都不能違背我的愛憎心、我的想法。如此,你想要念佛、要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阿彌陀佛想接引你,可是你的愛憎心太重了,沒有辦法往生淨土。因為愛憎心就像鐵鍊、枷鎖一樣,把你牢牢的繫縛在三界、六道輪迴裡面,你不能超脫,你想要解脫也沒有辦法。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平時你在用功的時候,它現前,你卻沒有對治它。所以《信心銘》一開頭「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一句話講得非常地好、非常地透徹、非常地清楚。修行要抓到重點,不要只口談心性。所謂「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跟你講三界是空的;講身心是空的。但是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卻處處著、念念貪愛。所以絕不能口說空理,心著有為,這樣絕不是學佛人,不是真正在佛法當中修行的人,所以《信心銘》一開頭,這一段話是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怎麼去修才能夠真正的有成就。不然即使你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好,一個妄想都沒有,等一下出了佛堂、出了道場,不要說還能夠保持剛才的境界,面對人、事、物的時候,你馬上就起煩惱、開始散亂,愛憎心馬上生起來。

所以為什麼念佛念很久,或參禪很久,都沒有辦法成就。不是大乘佛法不行,而是你用功、下手處錯了,沒有在緊要關頭的時候,把修行的法門提起來,把用功的方法拿起來用,所以你的煩惱終究沒有辦法斷除。之後再遇到一些退轉的人,他告訴你:「大乘不行,我學好幾十年了,你才學幾年。我現在不學了,我要去學小乘,小乘比較實在,可以感覺到自己有在呼吸,可以發現身心是不淨的、是假的……。」你聽著、聽著就退轉去學小乘。等學小乘後,一樣沒有真正用功,還是沒有成就,遇上人家在提倡《弟子規》,你就再穿鑿附會之前學的大乘,說:「佛法、世法都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就又退轉,這次完全退成一個世間人。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問題,而是自己根本沒有在該用功的時候用功,都是選在好環境裡面,只在念佛堂、禪堂,或是自己關在寮房裡面用功,所以功夫沒有辦法增進,遇到境界的時候全部忘光,提不起來,久而久之,你覺得用功沒有得法喜,煩惱還是很重,你就會退心。

用《信心銘》開頭幾句話,供養給全部的修行人,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修行要從「去愛憎心」下手,從這裡去觀照、從這裡去回頭,才有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洞然明白。


素食食譜:釀番茄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釀番茄
  • 鮮番茄切半去子------------- 5
  • 胡蘿蔔丁------------------ 80公克
  • 香菇丁-------- (約4朵)40公克
  • 酡仁丁------------------- 100公克
  • 荸薺丁------------------- 100公克
  • 素火腿丁---------------- 100公克
  • 玉米粒丁---------------- 100公克
  • 炸酥松子------------------ 30公克
A:
  • ------------------------- 1湯匙
  • ----------------------- 1/4湯匙
  • ----------------------- 1/3湯匙
  • 胡椒粉--------------------- 少許
  • 太白粉水---------------- 1湯匙
B:
  • 高湯------------------------- 1
  • ------------------------- 1小匙
  • -------------------------- l小匙
  • 太白粉水---------------- 1湯匙
1.     將所有材料加入調味料A炒好,釀入番茄內入蒸籠內蒸2分鐘
2.     番茄挖出之子肉剁碎加調味料B燒開勾芡淋在料上,再灑上松子即成。
3.     黃瓜花圍盤邊裝飾。

1.     此道菜亦可釀豆腐、釀青椒、釀苦瓜……餡可自由調配。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三藏譯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三藏譯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論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云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初說因緣分。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

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法,二者、義。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解釋分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顯示正義;

二者、對治邪執;

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復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

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

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

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真如義故,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

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

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麤,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又麤中之麤,凡夫境界。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麤,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

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

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

一者、淨法,名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直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

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

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恆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恆常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所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麤色;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復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直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

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外色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云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恆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謂眾生有始。以見始故,復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眾生。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趨向義故。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證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

一者、真心,無分別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

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

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昧著,依於我見,繫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復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云何為十?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此思維,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訶衍諸佛祕藏,我已總說。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

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其有眾生,於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迴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眾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