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觀心論疏卷第二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觀心論疏卷第二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論曰。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明四十二字門。初云。若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所 謂一切法初不生。今論初明四不可說。即是不生義。故引彼文也。次引龍樹中論八不 者。一彼論初明八不。即是不生為首。與今論同。二彼論明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論主用此四句釋八不。辯諸法不生以用申經。今論約彼 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有此二義。故引彼論文也。問云何是龍樹用八不破立申。經 之相。復云何是自他四句釋八不。申經之相。復云何是約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耶答 今當次第釋此三問也。今先明經中破立。後明論申破立。何者。然涅槃經明昔以四枯 破外道邪常之計。今以四榮破三修斷無之執。二邊病除始得非枯非榮入大涅槃。而復 枯榮雙用二鳥俱遊。利者因斯入祕密藏。經云。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 中。法華亦先破三乘四枯之病。故云無二亦無三。然後會歸常樂我淨。故云汝是我子 我今常住不滅。汝亦具於四榮。既識枯榮即悟非枯非榮。經云。終歸於空即是非枯非 榮。入大寂涅槃空也。而能枯榮雙用。經云。一切財物汝悉知之。無智人前勿妄宣傳 。有智人中可廣宣也。何者。三根並悟。五千之流。猶未信也。而諸大乘破立。得意 者已悟。迷者執教未曉。龍樹後出作論。初明八不破執二邊邪迷。申佛中道正教。然 論雖明八不。合而論之只是不生不滅二句。破斷常二邊。何者不常即是不生。不斷即 是不滅不一即不生。不異即不滅。不來即不生。不去即不滅也。是則不生即四枯之空 。破二十五有計常樂我淨之生病。不滅即四榮之假破二乘斷無之滅病。是以眾生因龍 樹用不生不滅。破二邊病除方曉中道。始悟經中枯榮非枯非榮。三觀妙用開佛知見。 識衣中之寶也。故論中辯三觀之名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 中道義也。問若爾。因緣生法四句。若為會通不生不滅三觀耶。答因緣所生者。即是 二十五有有漏生滅之法。先出所破之境也。次云。我說即是空者。即是不生破因緣有 漏生法明其不生。故是空也。次云。亦名為假名者。即是不滅破灰斷滅無。故云亦名 假名也。次云亦名中道義者。即是不生故不常。不滅故不斷。不常不斷非有非無故。 亦名中道義也。所以論用不生不滅之空假破迷。申佛中道圓妙三觀。意在此也。論破 外人云。若如汝所計則無三寶四諦。若如我所破則不失三寶四諦。三寶四諦即榮樹一 鳥之用也。論後兩品明小乘觀法。即是枯樹一鳥之用也。是則二鳥俱遊枯榮雙運。斯 論之妙用。又論明二觀。即是論用中即是論體故稱中道論也。問今正應明此論四不可 說。何乃釋中論破申之意耶。答彼論不生不滅等因緣所生法。四句破申即是今四不可 說破執。申於佛教是同故。先釋彼次解今也。何者。經云。生生不可說。即彼因緣所 生有漏之法也。經云。生不生不可說。即彼我說即是空也。經云。不生生不可說。即 彼亦名為假名也。經云。不生不生不可說。即彼亦名中道義也。是則名異而義同。申 破一也。問既其同一彼已明之。此何繁更說答雖同而大異。何者。彼歷一切法廣破一 切迷執。不專破心辯心。出一切佛法之知見。所以學者多失宗本。今明心是萬法之本。故句句約心而破。顯其心中圓具一切佛法。令識家中伏藏衣中之寶。息其希求之勞 。與彼論大異也。今次答上問云。何用自他四句釋八不。以用申經者。今先釋不生一 句。何者。但眾生一切迷惑莫不計。執三界二十五有而起四倒。橫計神我生於三毒八 萬四千諸煩惱惑。無明緣行乃至老死苦集流轉生死浩然。死已更生已生歸死。虛妄而 受三途重苦。莫知休息。而龍樹菩薩愍斯群迷故。作論申經。示眾生諸法之本源。清 淨無生無滅。令其反本還源故。說諸法不生等。但眾生執計已久。未能即悟無生之理 。故外人救云。世間現見有一切萬物瓶衣柱地神我等。云何論主破云言無耶。論主言 。何得信汝愚癡。牛羊眼所見即謂之為有。如病眼見空華。病眼何足為證耶。論主為 是等眾生不能得信悟故。約自他四句。一一檢破窮責。令其情窮理極。方悟無生之理 。故云。以自他四句釋成八不也。今略出自他四句。責破之相者。但一切眾生一計有 心神之我。二計有一切萬物。今且破檢心神者。今問夫計心生不生四句為自生。為他 生。為共生。為無因生耶。若謂一念心起不從外境。但從自心而生者。即自生也。即 應常生何得對境。即生不對不生故。經云。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故知心不自生也。 若謂從境而生者。即他生也。若是他生離於內心。而應得生。若離必不能生何謂他生 耶。若言由內有心外藉於境。內外和合共生。今問前責自生不得。即是內無有生。前 責他生不得。即是外境無生。是二各無生。合共云何得生耶。如一沙無油合兩沙亦無 也。若內外各有生合則兩生。又若必各自有生。何用共合而生耶。是則共生猶有三過 也。若謂離心離境無因緣而生者有因緣責。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而得有生耶。故 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廣破如論也。次破無 情一切法求生不可得者。且寄穀子檢破。例餘一切法亦然也。何者。今問穀子為自生 他生共生無因生耶。若言穀子自生者。不應藉水土而生耶。今實不爾。故知穀子不自 生。若謂從水土之他生者。離穀子之外而水土之他應能生耶。今實不爾。故知他不能 生也。若謂內由有穀子外藉水土為因緣共生者。前已責自他各求生不可得。共云何生 共生有三過如前說。若謂離穀子水土無因緣而生者。有因緣求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 緣生耶。故云。諸法不自生等(云云)。今略舉大綱。得意者亦足以除疑也。若欲廣知可 自往尋論也。釋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然名即是心 。攝得一切有情之法。色即外塵。攝得一切無情之法。是則今約色心二法自他。四句 檢生不可得者。當知一切萬法皆無生也。眾生因此四句檢責求生不可得。始悟解一切 法無生。即得反本還源。歸真本淨。方曉一切萬法皆是虛妄。無復執計。鈍者未悟。 聞破諸法不生。即復謂之有滅。論主即復四句求檢於滅。何者。若謂法體自滅即是自 滅。若謂法體為三相所滅。即是他滅。若謂法體三相合滅。即共滅。若謂離法體三相 滅者。即無因滅。四句俱不可求檢不可得。始悟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知即色是空 非色滅空。此是破二十五有之生滅。歸偏真自性之空。此未顯中道。今用不滅破自性 空者。若云即色自性是空者。即自滅。若謂滅色取空者。即他滅。若謂滅色自空和合 。即共滅。若謂難自他即無因滅。是則四句檢自性空亦不可得也。此即諸法不自滅。亦不從他滅。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例四句撿皆 不可得。故知不滅是則兩用也。然既以四句不滅。撿自性空不可得。即是非空而空名 第一義。即是四枯四句不生。撿自性之有不可得。即是非有而有名法性之色。經云。 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即是四榮。以此自他四句求撿。生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 去。眾生因悟。經中枯榮非枯非榮。三觀中道是名自他四句。釋論初八不用申佛經。 其相如是也。次答上第三問。云何約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者。經云。不內觀得是智 慧。乃至非內外觀得是智慧。亦不離內外觀得是智慧。今亦爾。四句求生不可得。亦 不離自他四句。論主又明不生則不有不滅。即不無不無故。得約自生一句起三十六問 也。餘他生共生無因生亦然也。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四不說。離戲論諍訟。心淨 如虛空。此一偈去是第二正說分。有三十六偈。為三十六問。就正說分為十章。初一 偈明教理圓妙不可說。二有兩偈。明迷理教起見思二惑。三有四偈明悟理有淺深。致 有四教之別。四有一偈。明欲尋教下之理。應依四種三昧方軌而修。五有一偈。明妙 理不可頓階。應先修二十五方便。六有一偈。明心觀理實而諸境。雜發不同。七有一 偈。明隨觀一境。用十法成乘。八有七偈。明十法觀成證諸地住。具諸法門不同。九 有十四偈。明化他起用法不同。十有四偈。總結自行化他法門。並在於一心。盡淨言 語道斷也。偈云。四不可說者。一生生不可說。二生不生不可說。三不生生不可說。 四不生不生不可說。論釋云。生生故生。生故不生。云何可說。令例此語者。生生故 生。不生生故不生不生。云何單可說失其圓旨也。又生生即三藏教。生不生即通教。 不生生即別教。不生不生即圓教。是則不但三句即一句。一句即三句。不可說亦即三 教即一教。一教即三教。云何可說。故論初云。四不可說次後辯其四教也。又經釋云 。生生是有漏之法。故云生生。即是中論因緣所生法也。生不生者。釋云。世諦死時 名生不生。即中論我說即是空。不生生者。釋云。初出胎名不生生。即中論亦名為假 名。不生不生者。釋云。大般涅槃有不生不生。即中論亦名中道義也。是則論中四句 即是論中三觀。三觀即一觀。一觀即三觀。云何可單說。單說則惑者極乎題目而領。 豈會玄旨耶。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即其義也。故初明四不可說。復明三觀 理妙也。又經云。一切眾生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眾生則一乘故。即佛 法義也。非一者如是數法記三乘故。即聲聞辟支佛菩薩三法數也。非非一者。如是數 不定故。即六道法界。又言眾生者。即六道也。是則經明一念之心具十法界明矣。又 經云。眾生身有毒草。復有妙藥王。毒草即六道界。藥王即四聖界。是六道即生生也 。二乘即生不生也。菩薩界即不生生。佛界即不生不生。結四句即一句在乎一心。九 界即一界在乎一念。文義合會結。六道界即生死。四聖界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 即涅槃。九界即一界。一界即九界。即是不可思議境。云何可說。又六道生死即是罪 四聖涅槃則是福。是則識心中十界四不可說。不思議境者。即是識生死非涅槃之妙理 。深達罪福之相也。法華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龍女悟斯圓理疾成佛道。常不輕圓信妙理故。得六根清淨。是則境智理妙不可說也。故初明不可說。後辯心具十界。明不思議境也。結四句教十法界三觀諸教文字。論云 。文字即解脫。解脫即妙理。妙理云何可說。故初明不可說。後結云。一切語言道斷 畢竟無所得也。然四不可說等法。並須約一念。一念心即是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是常寂。即假故是常照。即中故即非寂非照。因緣所生法亦得是空假雙照。結 此四句即四不可說。如前辯者。則寂照四句類之可知。既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即寂照 而非寂非照而雙寂照。一句即四句。是則理圓云何單可說。故云四不可說也。得其圓 理者息諍訟。心淨如虛空事。如偈說也。問何不約餘法起三十六問耶。答經云。三界 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又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 故知心是二河之本。萬物之源。而今只為一切禪慧。學者不知觀心除煩惱病本。如欲 伐樹除枝不淨其根生終不住。亦如治塘不塞其穴。漏終不斷。亦如癡狗逐塊。不知逐 人塊終不息。諸喻可知。故約心而辯。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問若爾。佛何不但 令觀心耶。答為鈍根眾生種種異說。智者須得意也。如貧女不知家內求寶而外求之。 為其鈍故。涅槃教起正為示之。心中伏藏聲聞醉故。不覺內衣心中之寶。法華教起正 為示之。故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出現於世。維摩亦然。故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 心行中求。今論亦爾。亦示眾生心中伏藏故。約心起三十六問。若能答者。即識心中 一切法也。問若爾。只應問心出一切法。云何復問心出見思兩惑耶。答只為不知觀心 。而結生八萬四千煩惱之氷。若能觀智照了即融。出八萬四千諸波羅密之水。而氷水 未嘗有異解。惑何得別體。為不了故示心諸過。令知罪必改疾除忘惑。示心法門令識 福不忘勤修習之。為是義故。約心觀於外惑也。又且心是一法易可觀之。萬法萬境逐 物意移。難可照也。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業煩惱。所繫。三界火宅燒。 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諸見煩惱業。流轉於六道。此兩偈不了一念自生之心即空 。不解四不可說之理故。起見思二惑。思惑即是魔。非第六天魔也。見惑即外道。非 六師也。經云。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 動。此並就見思惑心。論魔外道耳。今就六塵論思惑魔者。不了一念之心即空。虛妄 而見可愛。六塵纏綿愛著起貪。出二萬一千之惑。軟賊魔也。見可畏六塵生佈起瞋。 出二萬一千惑。即強魔也。平平六塵起癡。出二萬一千平品之魔也。等分復出二萬一 千等分魔也。是則並由不了一念之心即空虛妄故。觸緣對境而為三毒等分。八萬四千 魔賊之所縈纏。業煩惱繫而被三界火宅之所燒者。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等 。斯之謂也。次釋見惑者。正就推求諦理不當。心行理外而生煩惱。稱為見惑。名之 外道。何者。若定謂一念之心具含萬法是如來藏者。即同迦毘羅外道。因中先有果計 。若定謂心無萬法修之方有者。即同塸樓僧迦外道。因中無果之計。若定謂心亦具亦 不具。即同勒沙婆外道。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之計。六師各有定執。乃至單四句複四句 。具足之見等。並是外道所計。推准可知。所以聞心具萬法是如來藏。即謂如囊之盛 沙。聞心無萬法即謂之如兔角。斯並永執邪見之人。何可論道者乎。經取譬如箜篌之 聲。不可定實。責之有無四句。若如癡王斷弦求箜篌聲者。斯人求理四句有無。皆是邪見。苟執能如智臣善取聲者。巧能會真。四句皆是得門也。門名能通則無法不具。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必其苟執其門則塞。塞則無法非惑。惑心所 見。一色一香無非顛倒。邪見外道也。略出八十八使見惑者。如觀一念之心愛著觀法 。經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法。非求法也。此是貪使以貪愛故。讚 其觀法則喜。呵之則瞋。此是瞋使。既未發真諦即是無明。闇惑此是癡使。既有無明 昏闇。疑惑諦理即是疑使。恃我觀解陵他是則慢使。存我能觀心即是身見。既未見中 道即是邊見。執己見為是撥他為非。即是邪見。必謂其觀解是涅槃因。即是戒取。定 存所見之理是涅槃果。即是見取。斯是觀一念自生之心不了。起此十使之惑。十使約 欲界四諦三十二。色無色四諦各二十八。三界四諦有八十八使也。名為集諦。見必依 色即是苦諦。然長爪利根尚不識其見心。苦集我慢自高。今時行者焉能識乎。是以行 者未悟理前。何得非見。宜可虛心亡慮悔過自省。不可苟執是非諍計。而生我慢。起 八十八使。自縈妄惑。可謂舊病不除更增新疾。然四教各有四門。合為十六門。一門 修觀見惑若斯。餘十五門准而可知。問八十八使止障小乘。何得通於大乘。答別則如 問。通則具有。有而義別也。此等見惑外道。皆由不了一念之心。妄縈惑苦流轉生死 。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等。斯之是也。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三乘拙度 。斷見思出三界火宅。前三偈明不了一念自生之心。不達四不可說之義理。故起見思 二惑事。如前說。此去有四偈。是第三明理有淺深。若解悟一念自生之心。達四不可 說之理。但解有大小巧拙。悟有漸頓淺深。致有四教之別。即為四偈也。問教本詮理 。所詮唯二。能詮之教何得有四耶。答詮二理各有曲直巧拙。而成四也。後當可見。 問寶所化城所詮二理。今在何處。若知處所求之即易也。答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無非 寶所。即色是空無非化城。此道辯耳。既近即心而論者。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但由眾生不覺內衣裏有 無價寶珠。何知寶所之理在於即心之內。亦如貧女不識家中伏藏。眾生豈悟身內中道 之源者乎。經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則寶所之理。豈在五百由旬之外。經云 。即色是空偏真化城。亦非三百之外也。是則二理在乎一念之心。無勞遠涉。經云。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然眾生尋求二理根有利鈍。巧拙四緣教隨於緣。致有四教之別。 今先釋。初偈三藏教者。但眾生顛倒謂身心是常樂我淨。隨顛倒想起見思二惑。造作 無邊生死罪果。常在火宅之中。為煩惱之所煎迫。常受苦惱。經云。火來逼身苦痛切 己。雖遭大苦不以為患。但東西馳走視父而已。無求出意。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 之。即以方便設羊鹿等車。為諸三乘說諦緣度。斯則名為三藏說三乘之教。經云。即 趣波羅奈轉四諦法輪。為五比丘說五眾之生滅等。五眾者。即是說五陰生滅。云三藏 生滅教也。若今行者欲稟學三藏生滅觀者。觀一念自生之心。為生住滅三相所遷。念 念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以觀知苦空無常無我。即破常樂我淨四倒。 四倒破故。即不起見思妄惑。見思惑除名為火滅。則競共推排爭出火宅。是則有惑之 本生有惑之念滅故。名生滅觀也。修此生滅觀故得悟心空證化城理。是名三藏拙度曲證真理也。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三乘等。斯之是也。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 是巧度。三乘不斷結。得入二涅槃。此一偈明通教也。行者稟此教而修觀。觀一念自 生之心即是空。非心滅空心自性空。經云。自性離故。自性無所有故。自性不可得故 。經云。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 像。如熱時炎。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上泡。菩薩觀眾生為若此。經云。無明體 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但眾生不知虛妄。謂身為實。言是常樂我淨。而起 四倒橫計。諸惑流轉生死。今時行者觀己身心虛幻而無有實。何常樂我淨之有。則不 起倒想煩惱自滅。如人夢中見人毀讚。讚則喜躍毀則憂惱。眠覺已後方悟。眠中喜怒 橫生忻懼。菩薩行者觀自生心。喜怒而生諸惑。亦如幻化。經云。如夢所見作斯觀故 。即悟一念自生之心空理。是名通教體法無生巧度。傍詮化城理也。問何故名體法無 生巧度之觀。答今當譬解者。一如鏡外實像。二如鏡內影像。而即目世人可不謂鏡外 像。是實有鏡內之像。是虛無耶。若稟三藏教行者。觀身心之法。如鏡外實像。但為 三相所遷故。無常苦空無我。作斯觀者。得悟無常苦空之理。而今通教行者。體知身 心。只如鏡內之像虛無。然今鏡像可不即像而空。何得滅像方空。故經云。即色是空 非色滅空。色自性空。是則無鏡像之本滅故。經云。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此觀巧且妙 故。名體法無生巧度觀也。舉鏡譬既然。夢幻影響等喻可知也。此觀比三藏即是利根 三乘人。乃能修此巧度之觀。故經云。解集無集而有真諦。既云解集無集。何煩惱可 斷而有真諦。即是得二涅槃。如偈云。三乘不斷結得入二涅槃也。論云。問觀自生心 。云何是別教。求大乘常果。菩薩斷別惑。此一偈明別教。何者。然稟別教者始心即 知常住佛果。發心欲求。但佛果玄微。不可即事而頓修故。從微至著從淺至深。初觀 身心生滅苦空無常無我。修生滅之觀不異前三藏觀法。但三藏不知常住佛果。以此為 異耳。次修體法無生之觀。亦不異通教。通教但同三藏偏真化城。不求大乘常果異別 教耳。而別教先修生滅伏四住惑。次修無生斷四住故。名從假入空觀也。故瓔珞經云 。從假入空名二諦觀。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次出假觀者。觀一念自生 之心。若是究竟空即是斷無。經云。雖空而不斷。雖有亦不常。善惡亦不失。故知雖 空而是如來藏。具足百界千如。生死涅槃皆在心內。萬法萬行並在其中。故宜修學恒 沙佛法。集無量四聖諦。破無知塵沙之惑。顯出心中如來藏理。故名從空入假觀也。 瓔珞云。從空入假名平等觀。前但破假未破空。今復破空故名平等觀也。中論云。亦 名為假名。淨名云。未具佛法不應滅受而取證也。是則二經一論共證假觀也。三修中 道觀者。前觀心雖空而不無後觀心。雖假而不有。不有故不常。不無故不斷。不常不 斷即是中道。又不有故非有。不無故非無。名為中道。又不有而有。即是中道真善妙 有法性常色。故經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不無而無即是第一 義空。名為中道。即大涅槃空也。斯之有無並是中道異名。故名從假入中。瓔珞云。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中論云。亦名中道義。淨名云。今我此病非真非 有。非真而非空。非有即非假。名為中道。乃至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等。乃 有而紙餘。經文並雙非兩捨。顯於中道。是則二經一論。亦共證成中道觀也。此是菩 薩行者稟別教之觀。觀一念自生之心。修歷別三觀之理。志求大乘常住佛果。而斷無 明別惑。是名別教曲詮中道理也。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別教等。斯之是也   論曰。問觀自生心。云何圓教乘不破壞法界。住三德涅槃。此一偈明圓教。何者 。經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者。三觀圓觀一念生死之心。即是中道涅槃。煩惱之 心即是中道菩提。經云。菩薩未成佛。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煩惱即菩提。故知 迷心為煩惱生死。悟心即菩提涅槃。是則菩提煩惱更無二法。如寒結水為氷暖即融氷 為水。名殊而體一也。亦何妨名異而體同。故經云。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癡 為種。四顛倒為種等。乃至一切皆是佛種。是則煩惱惡法既是佛種。善無記法理應是 也。斯則一切無非佛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經云。不壞於身而隨一相。即是苦道。法 身德也。不滅癡愛起於明脫。即煩惱道。般若德也。以五逆相即是解脫。即是業道解 脫德也。是則經明不。壞生死三道。即是三德祕密大般涅槃。故云。一切眾生即大涅 槃。不復更滅即其義也。然而三德即是三般若三法身三寶等。乃至一切八萬四千法門 諸波羅密。萬德萬行一切佛法。皆在一念生死三道之內故。目此心為如來藏。故知道 至近而易迷。理即事而難曉。必其苟領斯意。以圓道神統者。矚目對境何非妙道也。 經云。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四儀之間無非是道。舉足下足無非道場。是則金 玉出於沙石。道出於無道。故經云。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火生蓮華謂之希有。自非大 行大根性人。何能遊神斯道者也。俱眾生理具情迷。故云貧女寶藏。無人知者。不覺 內衣裏有無價寶珠。凡夫不知以此寶自富。故名貧女。二乘不能以此寶自饒。故名窮 子。此之寶藏不妄授人。故云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今乃說之。良 由法不可妄說。問昔何不說。今乃說之。答經云。眾生五濁障重故不得說也。問五濁 何以障大。答眾生以五濁因緣。橫計生死。謂常樂我淨而起妄惑。墜墮三途。而今更 說其身。是如來藏常樂我淨。增其倒惑何由得出生死者也。只今行空之人即是其事。 何者。而其本多貪欲三毒。聞經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無量佛法。其 不達斯妙旨。扶其惑心更增起迷倒。豈可妄說。問今說身有如來常樂我淨。與眾生橫 計常樂我淨。若為有異。答涅槃經云。橫計常樂等。是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識是 字非字。經將此釋以斥於彼。今可借彼以釋此也。然佛初寂滅道場成道。即欲以此大 法擬之。眾生無機不受大化。故信解品中領解云。長者於師子床見子。便識即遣傍人 急追將還。于時窮子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我若強說眾生則破法墮惡道故。 云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此即全生如乳。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亦如是。方 便度眾生即趣波羅柰。為五比丘說。說生滅之教斷四住惑。故云更遣二人追捉將來。 二十年中除見思之糞。即是從凡入聖轉乳如酪。次說方等。帶三教方便說圓教調伏故 。淨名用圓別兩教。折十大弟子。用圓彈偏行菩薩歷別之行。漸令調伏。何者。昔對 其說大破法不信。令不得說。今既得二乘聖道。聞其說大即自傷敗種。故聲振大千。 歎菩薩妙法難思。雖未得悟而不起謗。故云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草庵。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也。此是轉酪為生酥。即是三藏之後。說方等教也。次說 般若。帶通別兩方便說圓調伏。為諸菩薩說般若故。信解品云。長者知子漸已通泰。 而命領知家業。故偈頌云。佛勅我等為諸菩薩。說波羅密而我無有希取一餐之意。此 是轉生酥為熟酥。此方等後說般若教也。次般若後說法華圓教。經云。正直捨方便但 說無上道。即是說今圓觀。觀一念之心即是中道如來寶藏。常樂我淨佛之知見。故云 。為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問云。何名大事因緣。佛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 故。示悟入等亦復如是。故信解品中云。長者自知臨命終時。聚會親族。即云。我是 其父汝是我子。一切財物皆悉付之。即般若之後說法華圓教也。故知前之三教並是為 今圓教妙觀之方便。調伏令堪受今之妙觀。故知圓觀微而復妙。何得比前三教者乎。 故經歎云。初發心時即坐道場。又云。初發心時已過於牟尼。譬如王子初生。即在百 官之上。初發圓心即在三教之上。經格量第五十人功德。尚不可稱量。況最初隨喜人 。即是今圓觀人也。以是義故。借五味之教。顯今圓教之觀相也。然圓觀之道體生死 三道。即是三德涅槃。已如前釋。是即三道即法界。法界何所破壞。故偈云。問觀自 生心云何是圓教不破壞法界住三德涅槃。斯之謂也。行法眾多而言其四 
觀心論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