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八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171.我自從皈依三寶以來,已經有七年時光。當開始念佛一年後,就感覺每念一句佛號,心中就會出現一次滾動。因此曾經請教大德開示,教導我念到不動為好。念到現在後,心已果然不動,但如果偶然生起貪瞋癡的念頭,心中仍然亂動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動心。如果平時善於調心,不起貪瞋癡的念頭,到臨終時是否能夠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貪瞋癡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頭,當然是正路。果然能斷除,臨終就不會顛倒。但調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斷除三毒的念頭,反而又增加一個念頭了。莫如把心歸到佛號上去,使佛號不斷,不管出現什麼境界,是好是壞,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號,這就是正念,心和佛號不相應,就是顛倒。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因為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為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持。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鐘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鐘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於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係。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不見禪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業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時,確實有這種感覺。後者拜佛怎樣才算是消除業障的體驗?是不是指平人肝臟之火,使人心靜氣和的意思?

眾生有身體,舉手抬足,無不是罪,最顯著的就是殺盜淫。有惡業一定會得惡報。一點鐘拜佛,一點鐘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殺盜淫等罪業。不造新罪,就不會得新惡報。並且因為不起惡緣,過去的罪業就沒有受報的條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體驗。反省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行動,不感到慚愧時,就是消業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為什麼要自殺?」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為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75.「琉璃王滅釋種,釋尊頭痛三日。」成佛之後,都不能擺脫因果,念佛怎麼能滅罪呢?

因果關係,千頭萬緒。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基本原則。但有抵有折,有討有解,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能偏執一端。但先生所問,不在這個範圍之內。要知道,業障全無,凡情頓消,才能圓成佛果。怎麼會成佛以後,還有業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稱圓,既然叫做圓,就決定不會缺了。你所說那段經文,是為了說明因果不假,釋尊現身說法,並不是世尊真的受報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過是古佛示現演講佛法,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孫為他誦經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還是他的子孫得到呢?

往生的人蓮品就會增高,子孫盡孝,而又信奉佛法,當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兒子為他們趕車、駕船,減少了父母的勞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現果。兒子盡孝,也有了福報的前因,有因一定會得果。

177.淨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經典嗎?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四弘誓願之一,這是大乘佛法的原則,淨土宗哪能例外。不過學習時,應該知道本末和先後。「本」就是本宗的經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經典後學習。根本都沒有弄通,就去學其他的內容,恐怕如邯鄲學步,別人的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丟了。本行已經明瞭,卻不博學,就會孤陋寡聞,執著一邊,不能圓融。

178.阿彌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給他授記?觀世音菩薩是什麼佛給他授記?

從現象來說,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裏授記,《無量壽經》裏面有記載。觀音則在古觀音如來那裏授記,《首楞嚴經》裏有記載。但是,凡是一位聖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養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無不供奉了千佛億佛,所以授記的,就絕對不只一佛了。

179.觀音、勢至,這兩尊菩薩,如果要理解他們的象徵意義,就是顯露阿彌陀佛的悲智二德,對嗎?

西方三聖,觀音、勢至位於阿彌陀佛的兩邊,輔助度眾。觀音表示「悲」,勢至表示「智」,就是「悲智雙運」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至於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開示 遇到毀謗該怎麼做


悟顯法師開示
遇到毀謗該怎麼做
有同修問:「法師,什麼叫做『默擯』」?所謂「默擯」,「默」是沉默的「默」,「擯」是擯除的意思。
世尊在入滅前交代,如果遇到惡性的比丘,或是行為不良的學佛人,應該要怎麼樣對待。佛弟子生在末法,會遇到很多的特殊狀況,做為學佛人應該要怎樣使用佛陀教的方法?「默」對自己來說,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見人家的過失。這是在自修上,不要講人家的是非;還有,就是心不要隨它轉,自己的六根不要受他人不好的行為影響,這是「默」在自修上的意思。如果是為利益眾生,那就要「擯」。「擯」是念擯(),擯就是擯除他,請他離開,或是你自己離開,不再跟他學。所以「擯」在使用起來就要很善巧。譬如說,有學佛的同修受到邪知邪見的汙染,你為了要幫助他,你就要使用「擯」,就是摒除他的邪見,要把正知正見告訴他,使他心中沒有這些邪念,或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做法。
所以在末法,如果會使用「默擯」,真的可以幫助很多眾生。那如果不會使用,只知道「語默」,或是只知道「擯」,這兩個,你只會用一種,那是沒有辦法幫助眾生的。所以,「擯」主要是用在利益眾生分上。像從前在佛教的道場,就有這些規矩。如果是惡性重大的人,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只要他影響大眾,或是破壞學風、道風,常住就會請他離開道場。譬如說,這道場是修淨土宗的,你偏到裡面跟人家講「修淨土不好」;這是破壞道場的學風、道風。這道場管學風、道風的糾察,就會請這破壞大眾修行的人離開;或是有惡性重大的人,在道場喝酒、吃肉;或是偷常住錢財的出家人或是在家人,道場都會請他離開。以前道場也有一些出家人,是負責保安的工作,就會將你「亂棒打出」,就是用棍子把你轟出山門,再也不歡迎你。他不但將你趕出山門,同時通告其他附近的寺院,不要讓你掛單,不讓你再去別的道場,擾亂其他大眾的修學。以前的道場是這樣,現在也有,是由佛教會公布他的身分證字號,以及其餘的資料,讓大家知道他這個人行為不檢點,破壞佛門。這是在佛教裡護教的機制。
佛弟子見到有人毀謗三寶,障礙正法流通,或是有邪知邪見染汙佛門,都可以使用這些方法。你可以善言開導他,或是為佛教做澄清。像現在很多世間人,常常毀謗佛法,或是謗大乘,或是謗小乘,或是小乘謗大乘,或是外道謗佛法……等等,諸如此類的,或是其他的宗派互相毀謗。那你做為佛弟子,就要有正知正見,要勸他不要毀謗,要替三寶維護形象。這都是使用摒除的方法,是摒除眾生心中的邪見、邪念、邪思。所以這些方式你會用,就能夠幫助佛教,幫助眾生得聞正法。在從前禪宗很多公案,古德也都是使用這種方式。他自己有修證,但是看到人家毀謗正法,或是知見錯誤,他都是用「棒」或用「喝」來處理,這都是所謂「默擯」的方法,都能幫助眾生。
像世親菩薩有「鞭屍之德」,外道邪論與如意論師對辯,如意論師嚼舌自盡。後來世親菩薩為如意論師平反,世親菩薩把外道的屍體拖出來鞭屍。陳那比丘有「吼石之能」,陳那是賢劫千佛之一,陳那菩薩破外道邪論。「迦毗羅」外道立了外道論,陳那菩薩做「三支比量」破外道邪論。二者都是破斥外道。而在中國有法朗大師,用「三論宗」破小乘邪說,所以小乘沒能在中國落實生根。中國不是因為有儒家的關係,所以不用小乘,而是因為法朗大師造論破小乘,為大乘佛法在中國奠定穩固的基礎。一般人比較不知道法朗大師,或許有人看過吉藏大師的《無量壽經嘉祥疏》或是《中觀論疏》。吉藏大師就是跟法朗大師學習的,都是「三論宗」的祖師。祖師大德會破斥邪說。甚至,如果有人毀謗三寶,他也會為三寶做澄清,護持佛教。所以,佛弟子自己就要有智慧,要有觀察辨別的能力。見有人毀謗三寶,或是破壞正法、障礙正法,你都要用你所學到的正知正見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這是佛教我們用「默擯」的方式來維護佛教。會使用的話,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不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認為:「反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就是一萬兩千年,修我的清淨心就好,不用刻意去維護,時間到佛法也就滅掉了」。這觀念是不對的。佛弟子看到有人毀謗正法,不能事不關己,要懂得護法、護教,這才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自己在佛門裡得利益,感受到佛的慈悲力及佛教化的力量,你就會希望後面的人,或是你的子孫、其他的學人,都能夠聽聞正法,懂得護教,那代表你在佛門裡面,是有得到受益的。如果沒有,就要發心為正法久住;不能認為這是你們佛教的事情,跟自己不相干,要知道自己已經受三皈,是三寶弟子。甚至有的已經受了「菩薩戒」,有不謗三寶戒,這是大戒,非常重要。菩薩戒講:「聞惡人謗三寶,如三百鉾刺心」。寧以萬石弩自射身,也不敢起一念毀謗三寶的心,這都是佛教導菩薩及想要學佛、成道的弟子。如果犯了,那是菩薩「十波羅夷」罪,「波羅夷」翻作中文叫「斷頭」。「斷頭」意思是說:你這行為就不是菩薩,更不是「三寶弟子」了。所以,凡是佛弟子,要有智慧判斷。如果沒有智慧,就求佛菩薩加持,求龍天善神加持你,這都是為正法久住盡一份心力。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七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歷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歷盡多少辛苦!他曾經唱道:「茹苦含辛揚淨土,臥薪嘗膽念彌陀。」又說:「夜寢夙興依大士,朝參暮禮念彌陀。」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始終不懈,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

令兄是否往生,臨終時候,鄙人並未在場。沒有搜集根據,不敢輕易斷言。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誠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念茲在茲,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帶業。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也是淨土法門為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162.淨土法門主要敬重西方三聖,《阿彌陀經》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為每天念誦的功課,為什麼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呢?

淨土三經,講的道理都一樣,但具體實行時就各有重心。《無量壽經》重六度萬行,所以詳細陳述功過,列舉五受、五痛、五燒等等。《觀無量壽佛經》重在觀想,所以詳細陳述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列舉觀音、勢至以及九品蓮花等等情況。《阿彌陀經》重在念一句佛號,所以只提阿彌陀佛,而不說其他了。

163.淨土宗從蓮池大師以後,專門主張念佛名號,不教觀想極樂世界四色蓮花,那麼將來往生,生到哪一種顏色的蓮花裏?

法華四花,表示四種因位,就是住、行、向、地,從這一根據出發,你在哪一個因地,就會生到哪一種顏色的蓮花。

164.常聽老師說,經典雖然講的是大道,文字也很優美,但剛剛入門學佛的人,必須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對《阿彌陀經》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問,為什麼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為上嗎?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後。上下兩方,自然是從上而下,為什麼先說下方呢?

佛經有真實語、隨順語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詞,哪里有真實的內容呢?我們地球上的人,以太陽為標準來劃定四方,標準一變,方位也要發生變化,所以方位是一個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陽從東方出來,是一天的開始,所以四方先從東方說起。草木有枝幹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從下面說起。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幾句話,意思雖然比較明瞭,但按文義講,很覺得拗口,怎麼去講,能夠好懂?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講法。「於」在這裏是發語詞,是「對於」的意思,「於彼國土」就是「對於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須連貫起來,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意思是「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簡單地說就是「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

166.西方阿彌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屬於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個等級的淨土,就看到哪個等級的佛身。

167.西方極樂世界畫圖中佛菩薩等像,是根據哪里翻印出來的,是不是已經曾經有人看見了西方佛菩薩而畫的?

有人看見西方佛菩薩,這樣的事情當然存在,《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都有記載。所畫圖像是根據《十六觀經》而來,只不過簡略地畫出來罷了。文字是事情的說明,圖畫是文字的實體,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見的作依據。依據菩薩顯像來畫的也有,像觀音菩薩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聾的人在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阻礙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議,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對一個聾子來說,如果平素憑藉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臨終時懸掛佛像,燒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時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應?

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只求心裏真誠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滿虛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處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念佛功德,在於求定,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至於採取什麼念法,就沒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說阿彌陀經」是什麼佛所說?

釋迦牟尼佛所說。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所有的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悟顯法師開示 世間意學佛的後果

悟顯法師開示
世間意學佛的後果
《當來變經》是佛說將來佛教會變成什麼樣子。世尊在經典告訴我們,不遵守佛陀的教誨,就會令佛法毀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佛人的世間意沒放下。世間意在自己的意識當中常常蠢動,影響著自己的念頭,所以當遇到事情,就不是想到佛法,而都是用世間的見解、想法來決定事情。已經身為佛陀的弟子,為什麼世間意還是這麼重?就是因為熏習的力量太小,跟佛法不夠熟悉,仍然非常的生疏,所以遇到事情要解決,還是以世間的方法手段在應付,這樣是沒辦法真正解決心裡的煩惱。佛門的人有世間意,才導致佛教的衰敗及毀滅。
佛門每一宗的教學方法及修證目的,都是幫助本宗學人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出離輪迴,進而成就佛道。自古每宗的傳法者及接法者,都是明眼有成就的祖師,越到近代末法,不知如何修持本宗法門的人居多,更遑論有成就者。而真學佛的人就知道「佛法的傳承」是傳給真正有功夫、明心見性的人。出家不是在搞「子孫廟」,不是「法卷傳法」就可以了。「法卷傳法」只是形式,沒有實質,因為接法的人斷不了煩惱,不是真正的宗師,根本無法教導他本宗的學人出離三界。
現在還有更離譜誇張的所謂「傳承」,他也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卻是傳授世間的儒、釋、道。「釋」即指佛教,佛出世主要是教「出輪迴、成佛」之法,他偏取世間法這塊當佛法。像現在有一些單位,拿佛教的名義向你化緣,卻用十方的財物去做世間的事,他也說他是在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但是裡面全部都是在做世間事,你供養這種地方絕沒有功德,所以你就要注意,不要受騙上當,不然你以為自己在修福,實際上你是在幫助佛法毀滅,適得其反。
在佛門裡,想要真正能修到福報、修到無漏的功德,那你要弘揚大乘,要印送大乘經典,幫助大乘佛法流通,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講的,佛說,印世間的典籍、做世間的事,它的功德就好像螢火蟲的光,忽明忽暗。印送大乘經典,護持佛陀的正法,你的功德就如同日光,能遍照一切,沒有人可以跟你相比!現在一些有大福報的人,他非常有權、有勢,他的財富可敵國,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都是過去生在佛門裡面護持大乘佛法,印送大乘經典修來的。因為大乘可以讓眾生見性,裡面所說的都是眾生本具的心性,教導眾生最快速出離的方法,是最巧妙的,而且契合每位眾生的根器。所以如果你能夠流通正法,這福報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想要讓正法可以久住,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就必須要有「正法眼藏」,所謂「正法眼藏」就是「正知正見」,或叫做「擇法眼」,知道什麼法當學,什麼法不當學。不要把不了義法當作是寶,所謂「不了義」就是不能幫助你出離三界,不能幫你除斷煩惱的,這些統統稱之為不了義法。「法」不光是指經典,還包括做法、想法、說法統統都是。不光只是知見、做法、想法,只要是與清淨心相違背的,全都要放下、要捨棄,不要再念念地執著、念念地希求,因為這些不能幫助我們出三界。
那要如何覺察自己的心念,跟經典相不相應呢?在現代必須要透過念佛,確實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令眾生成就。所以一定要老實、認真的念這佛號,千萬不要懈怠偷懶。要有定課,每天的功課不要間斷,精舍最近印了一種功課表,大家可以請回去,自己訂功課,禮佛、念佛、讀經……,天天督促自己用功,用功圓滿,在佛前做迴向,願生西方。最好不要求世間法,這世間是要趕緊放下的,不要再執著了。眾生就是這樣,一旦求到、順意了,心又貪著了;如果不順意,對佛法又退心,所以何必呢!不對這世間起希求想,你這用功才是真正的發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佛說當來變經》這部經典,對末法的大眾起莫大的警惕,也給予我們最深的省思,要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的觀念,看看自己是在毀滅正法,還是在助佛轉法輪。你要是真正聽懂《佛說當來變經》,你所行要是跟那些惡行相違背的話,就可以把末法時期變為正法時期,但是如果像佛說的一樣,繼續造業、用世間意來行佛法,那你就是把正法變成末法、變成滅法的人。這全在你的知見正不正確,而不在於釋迦牟尼佛那一邊。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六 李炳南居士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151.《阿彌陀經》經中有「廣長舌相遍覆大千」的話,為什麼舌相能夠覆蓋大千世界呢?

聲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

152.《佛法導論》一書中說,念佛名號,十六個字概括了這個法門的綱宗。請問是哪十六個字?

查《佛法導論》最後一頁最後一行括弧內記載得最清楚,即「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153.請問西方三聖、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的根源,再請示三菩薩沒有成佛之前,他們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這都是無量劫前的事了,現在的歷史只講到五千年,怎麼還談得上朝代。只有閱讀佛經,我們才知道一個大概。西方三聖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總稱。《無量壽經》說過,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出家後名叫法藏比丘,然後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羅尼經》說過,無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薩,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他就是觀世音菩薩。《地藏本願經》說過,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國王,發願永遠救度罪苦眾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薩。再說佛菩薩在無量劫歲月精進修行,他們的身體哪里只有一個呢?經上記載的都是與佛說法有關係的事,瑣碎細節,哪里說得盡呢?所以就略去了。例如中國歷史中的盤古氏、有巢氏等等,與佛經所說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這些人已經沒有姓名,何況最遠的呢?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適宜。必須不快不慢,心平氣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師回答信眾的書信中說「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我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沒有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再念觀音菩薩兩千。這樣對嗎?已經受了五戒,供奉了三聖像,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

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另有用意。如果讀完全信,前後聯繫起來,你就明白主旨了。當時正是患難世道,勸人念觀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觀音信仰,民間最為濃厚,勸念觀音,自然發起往生之願。其目的全在於度人往生極樂,苦口婆心,不能不理會。請仔細讀《一函遍復》。皈依以後,打算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

156.淨土三經是五時說教的哪一時?

天臺宗五時教即是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淨土三經屬於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時,但淨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為最早講華嚴時,就已經說了極樂,最後講法華時,又說了極樂。真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三經是淨法的專門書籍,淨法是佛教的通論。

157.《歧路指歸》上「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一節,是否對佛不夠禮貌?

念佛注重佛號的連續,所以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使佛號不斷。具體實行時,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別。入廁所時,心念沒有關係,口裏不要出聲。

158.我念佛時,開始是心裏念,忽然念頭到了頭上,頭腦感覺昏脹,我認為是不好的預兆,就用心去念,經過一個多月,還有餘感。我看了《宇宙萬有本體論》,上面說「頭上安頭,將心覺心。」是不是指我這種現象?

你學佛由什麼人傳授,應該向他詳細問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淨宗的小冊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則就會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來魔事。《宇宙萬有本體論》不是初機閱讀的書籍,你讀了也不會懂。一切學問都有次序,急躁冒進,有損無益啊!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念佛不在身體,也不在虛空,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本旨。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除了一句佛號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業(並不是專指金錢,不要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子可以先看《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等,這些看懂後,再去看經。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樣精進修持,臨終時都逃脫不了病嗎?(2)在家精進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臨終時,他們的神色有沒有差別?(3)在家修行的居士,應該修哪種法門,要花多少時間,臨終才會出現不同尋常的瑞相?

先說第一個問題。諦閑大師和太虛大師都是出家高僧,圓寂以前,也示現了病苦。而宋朝王龍舒是在家居士,站著念佛就走了。如此看來,有病無病和出家在家有什麼關係呢?第二個問題是談功夫怎麼樣,在家和出家都沒有區別。第三個問題說在家的修法問題。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佛弟子雖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別,但修持的方法卻沒有分別。只是根據不同的根器,選擇不同的方法。並不限定出家修哪種法門,在家修哪種法門。至於說時間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時勤惰來決定。誰快誰慢,就像一顆樹,哪里先開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時間。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悟顯法師開示 隨境流轉


悟顯法師開示
隨境流轉
人人過去生所造的業大小不一,所修的福也多少不同,受用自然有差別,但比起古代的窮人,現在這時代每個人的物質生活,都還算過得不錯,相較要好得多。
佛在經上說:「富貴學道難」。在這種大環境下,富貴並不一定是指非常有錢的人,當然它有這意思。還可以說,現代人生活都過得衣食無缺,這也算是一種富貴。可是,當要你放下的時候,你卻捨不得,或是天天貪著在安逸的環境裡,給自己增添了許多煩惱習氣,而不願意放下。一看到真正肯用功的人,肯修行的人,反而不願讚歎他,不發隨喜心,更不願意學習。甚至還毀謗說:釋迦牟尼佛教的佛法,在現代有現代人修學的方法,不用過得這麼苦,這就不是學佛人該有的觀念。
真正學佛的人,是不會感覺到苦跟樂。因為沒有世間心、沒有世間意,當然不會覺得修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反而是中、下根的人,既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報,看到人家修行用功,還不願精進,不願意努力,反而說風涼話,這種人都有嚴重的果報。大家在現前這種環境裡面,每個人都有家庭、有工作,佛法講,你的家庭跟你的工作,就是你的業。這些業纏縛著你,你心裡不曉得要捨離、放下,你還覺得過得很幸福、很美滿。甚至來佛門,只是為了要求得家庭比現在更幸福、更美滿。這是貪心沒有放下!現在有些所謂的「道場」,也說它有道可求、可修,其實它只是在迎合、隨順你的煩惱習氣,講一些空洞無意義的世間話來鼓勵你,讓你更貪、更執著、更放不下。一般人看不出來,也聽不懂話中的意思,偏偏你又很愛去,這些都是障道因緣。讓你迷惑在心滿意足的生活環境裡面,迷惑在你認為歡喜的境界裡面,這種就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五十陰魔。」就是妖魔鬼怪,它會順著你的貪愛、習氣,讓你眼前好像得到了一點利益滿足。如同佛在經典上講的「刀頭舐蜜」,就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上面沾了蜂蜜,無知的小孩看到蜂蜜,一貪嘴,就用舌頭去舔這把刀,蜂蜜是吃到了,舌頭被割斷掉了。這就像人人現前的生活,你貪著的優渥環境,你要從心裡面徹底放下。不用再追求,三界虛妄,追求這些沒有好處,絕不要當真。《法華經》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眾生如同經上比喻的小孩,不曉得自己家裡著火,還在裡面玩耍,不曉得要趕緊跳出火宅,還認為在裡面很安全,可以天長地久地玩下去。這些認知都是「邪知邪見」。學佛的人要把這種錯誤的觀念除掉,去除了錯誤的思想、見解,這樣學佛才能夠成就。這件事情,不用做給出家法師看,也不用做給同參道友看,而是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你心裡面貪著,喜歡這些物欲,為了得到這種錯覺而攀緣不捨,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全都是迷惑顛倒。或許有人懷疑,「造作善業」也不行嗎?像有的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滿,才來佛門裡面發心,他雖是做善業,可是這「善」不清淨,因為他帶的是世間汙染心,一旦所求的沒有得到滿足,他馬上就退心,調頭離開,不願學了。這就是帶著世間意念來佛門裡做好事,雖在行善法,護持三寶,但觀念卻是錯誤的。不能存著有所求、有所貪取的觀念。這是世間心沒有捨掉,那你所做的只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你來生的福報會很大,這一生所要的也許能得得到,也許不一定得得到。但是,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那佛法所要給你的真實利益,你就沒有得到了。
佛教是教眾生「轉煩惱,成菩提」。不管你用什麼名目修善,心裡面都要放下;不管你是什麼緣,來到佛門裡,都要知道佛教的宗旨,學佛在於要「明心見性」。學淨土法門,不是往生極樂世界,就算開悟了。開悟跟往生淨土,沒什麼太大關係,這點要清楚,有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往生時不一定有開悟。學佛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要「深達實相」!《維摩詰經》講:「深入緣起。斷諸邪見。」能知道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不會再貪愛了,也不會再執著了,即使得到也不會生歡喜,失去了,心裡也不難過,因為知道不生不滅,根本沒有得也沒有失。一切法不生,不生所以不滅,「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既沒有生滅,就沒有來去,更沒有同異,當然也就沒有得失了。你抓得到這根本,當然你能夠照破世間萬法,那就叫「開般若智慧」。而不是學了佛,從前種種世間意,全部生起來,很會跟人家應對往來,搞世間人情、攀緣附會叫做開智慧,這種絕不是。那只是攀緣,是迷惑顛倒,是心不安定,沒有真正的功夫,所以「世智辯聰」生起來,這叫做「邪慧」。它不能斷除你的煩惱,反而令你增長煩惱。在這樣的環境裡,道心很容易退失。每位同修都要能警覺,不能夠放逸、懈怠。尤其是六根攀緣六塵時,很容易就迷惑顛倒,一不小心,你就會掉到你自心變現的「虛妄境界」裡去,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自心取自心」,自己貪取自心所現的相。你一旦貪著,就很難回頭,很難出得來。無量劫來,好不容易有一點善根,卻因為一念的迷惑,就全部毀掉。又再加上現在有些法師,講經不講佛法,專講世間典籍,存心要毀滅正法。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世智辯聰」,現出家相卻不講大乘經典,反而教你去學外道,學儒家的典籍,學道教的典籍,這是附佛外道。偏偏你沒有智慧、因緣不好、福報也不夠,受他的迷惑,真去學外道法,心中生起了世間意,將這一生的善根,全部都報銷掉了,實在可惜。腳跟不穩就是這麼可怕!
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清楚知道,不要貪著這世間的一切。看到有人能修苦行,能夠發心用功,都要隨喜讚歎,要能發願跟著這麼做。即使自己現在沒有因緣,沒辦法做到,也要生隨喜的心。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五 李炳南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141.《阿彌陀經》上說,人臨命終時,如果能夠念佛,從一天到七天,念得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但身體為病苦所逼,不能出聲正念,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變成憶佛想佛,能夠往生嗎?

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時的用功,並不是對臨終來說的。到臨終時,片刻難待,怎麼還能有七天呢?臨終時如果能夠憶佛想佛,就是心不顛倒,一定能夠往生。否則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沒有什麼作用。

142.人命終時必須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否則即使念佛一生,也會墮落三惡道,不能遂願。我建議佛教寺院應該設立一個專門收留蓮友臨終備用的房間,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時候助念,這樣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因為現在佛化家庭,非常不容易,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對臨終阻礙更大。所以希望能夠實行這個計劃。

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議論,二是方法。先說第一。正念清楚,才能往生,很對。但不清楚,則要看他的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哪個起現行,不能直說墮落三惡道。再說第二。淨土法門,古代早有助念的辦法,現在許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團。但是家中有阻力,沒有適當的公共場所,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平時念佛精進努力,臨終時有充分把握,排除干擾,順利往生。二是平時廣結善緣,臨終時自然能夠得到蓮友的幫助。但最後能否往生,歸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後一念是否正念分明,所以真正的解脫還是要靠自己。

143.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就有一尊佛從口而出,這是神通呢,還是感應呢?

大師的境界,後學不才,難以測知底細。從理上來說,神通來自定力,感應也來自定力。因此,善導大師的境界,一定兼有神通和感應。得感應就會出神通,出神通就是得感應,兩者確實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念佛而口中出佛,顯然是向眾生示範念佛的神力,目的在於感化眾生,說是感應當然可以,說是神通也未嘗不可。

144.淨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淨土,如果念藥師佛就往生東方淨土,如果沒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像念佛一樣,口念耳聽,專心致志,持之以恒,那麼這個人命終後,誰來接引,往生什麼地方?求大德指示。

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迎接,《阿彌陀經》有這樣的記載。念藥師佛,藥師佛就來迎接,《藥師經》沒有這樣的記載。念大悲咒,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至於往生什麼地方,必須依靠自己的願力。如果沒有願力,僅僅斷了幾分疑惑,恐怕就難以生東方或西方淨土。古代大德說:能不能往生,就全看有沒有信心和願力。所以沒有願力,就不能生東方或西方淨土啊!

145.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說他的法身充滿虛空,但又說六方有恒河沙一樣多的佛,於是我就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阿彌陀佛的法身已經充滿虛空,那麼六方恒河沙數佛坐到哪里去?

佛有三身,你所問的是法身。法身是沒有形狀的,就像虛空一樣,以空入空,相互之間還有什麼妨礙呢?以前的大德用燈光來作比喻,非常恰當。就是說一室千燈,每盞燈的光都能和其他燈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萬燈,也不會互相有妨礙啊!體會了這其中的意思,你的疑問也就解決了。

146.往生西方,蓮花化生,沒有父母,如果離開蓮花出生以後,那麼依靠誰來撫養長大呢?

花開出生,自然和淨土聖眾身形相等。好像我們這個地方的竹子,筍尖一冒土,一夜之間就能長大,並不是要繼續幾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並且獲得了神通,哪里還需要受人撫養呢!

147.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佛土,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就不會再退道心,再入輪迴了,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就會退去道心,永遠輪迴呢?

這個問題,古代大德在經文後面早就有詳細的註解,查閱後就自然明白了。這裏再補充幾句。第一,意念不一就不會往生極樂世界,愛欲不重就不會輪迴娑婆世界。意念專一就會往生淨土永不退轉,妄想太多就會墮落塵世輪迴生死。第二,生到了淨土,周圍就全部都是淨緣,無緣不促進自己道心上升,因此就永遠不會退轉了。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生到了這個世界,無緣不促進自己欲念增重,所以絕大多數會退去道心。第三,往生淨土的人,都是淨因成熟的人,已經覺悟,不會退心。輪迴娑婆的人,都是業力所牽的人,被妄念迷惑,難以覺悟,所以就只能墮落。簡單的說是這樣,要詳細地說,即使洋洋萬言也難以說盡。

148.《藥師本願經》也說往生琉璃淨土,就會永不退轉了。雖然沒有說勝過極樂,但比娑婆好多了。那麼我們生東方淨土不也是一樣嗎?況且念藥師佛,現世就能求財得財,求一切得一切,為什麼不先享受現世利益,再往生東方呢?這樣不是比求生極樂更加舒服嗎?

你居士如果能夠生到藥師琉璃淨土,自然就會永不退轉了。只怕你去不了,就談不上退不退的問題了。東西兩個淨土,往生不退,當然是一樣,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樣了。看經文不能粗心大意,以免到時無效,反而怪佛不靈驗。而且居士貪戀現世享受,本來就是塵根未盡,還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裏有這樣的事呢?沒有淨因,哪里有淨果啊?

149.以前還不像現在這樣深信的時候,閉目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執錫杖的和尚顯現在眼前。在夢中恐怖時,這尊白衣和尚都會來解救。但到現在,這種境界,專心去想都想不出來了。是不是現在比以前退步了,還是從前的境界是不正當的?我雖然修的是淨土法門,但不知道怎樣去觀想極樂國土。雖然丈夫時常提醒我要觀想西方國土的莊嚴境界,才能往生,但我仍然觀不出來。我的修法是不是哪個地方不對頭?毛病在哪里?請您老開示。

以前見像,現在不見像,都不要執著。應該一心念佛,不去理它才對。如果執著,反而是病。修習淨土宗,有四種方法,即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前兩者暫時不多說,觀想和持名合修,從蓮池大師以後,大多不再採用,只是主張專念名號,單刀直入,比較穩當。因為觀想依照《十六觀經》去修,現在的人都很粗心,難以進入細境。經上說,如果是其他觀想就叫做邪觀。沒有掌握觀想的方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莫如誠心念佛,做到心起念,口出聲,耳聽聲,再加上信心和願力,求得心不散亂,就一定能夠成就淨業,何必要去觀想呢!

150.我已老了,身體常常被病魔侵襲折磨,雖然早晚功課和念佛都不間斷,但仍舊一樣。前天,看了《高僧傳》,裏面有一位法師病了,夢見佛祖給他指示念誦《涅槃經》,然後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誦《涅槃經》,或者採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說您老在醫藥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我已經患了很多年的肝病,右肋時常作痛,透過背後肌肉也有小腫。我相信我的業重,不願就醫(因行動不自由,腳動病就發作),只以虔誠的心念佛治療,可是功力不見效,敬請老居士贈給我一個治病的方法。

修法貴在專一,最怕朝三暮四,腳踏兩隻船。要知道所有佛法都能圓融無礙,具體採用哪種方法,就要看各人的情況,當然是應該採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念六字洪名,就是治病良藥,只要誠心堅持,一定能愈百病。經上明明告訴我們,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已擁有珍寶,為什麼還要尋找其他辦法呢?再說老居士念念不忘長年患病,執著幻軀如此嚴重,貪戀娑婆興趣太深。知病是苦,就當捨離,否則就談不上往生了。鄙人雖然稍懂醫藥,但醫藥不能消除業障。敬贈你幾句話,無論是求往生,求去魔,求愈病,都要立定主旨,決不動搖。這就是堅持念佛一法,不再節外生枝了。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悟顯法師開示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每位學佛人都發心要了生死,但是卻不曉得什麼叫「生死」,生死又是從哪來的。佛在《楞嚴經》講:「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告訴大家,現在看到的妄相,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生滅的。生,是從心所生;滅,是從心相滅,但不是真有東西生滅,所以說「隨處滅盡」。「隨處」就是指真心本性。一切現象、差別,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所以相生、相滅,念頭生、念頭滅,都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論是生是滅,都是真如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
如果學佛人能夠在這裡體會,就不再落於知見當中、落在名相當中。更不會一聽到講「生滅」,就用小乘的「析空觀」,分析這四大是假合、是因緣和合而有,這都正是落在虛妄相想裡,這種觀法就是浮塵幻化相。《楞嚴經》中直接告訴你「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生滅的當下,它的本性就是真心。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叫「體空觀」,一眼看破生滅的當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再「以心照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是《楞嚴經》裡講到的。我們通常都說要了生死,但這生死還是從真如本性來的。佛在《圓覺經》上比喻:「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你現在眼睛生病了,看到虛空有花出現,也就是現代人講的「眼花撩亂」,現前的生滅現象,也是依虛空而有。妄想是從真心顯現的,但是真心不是妄想。如果真心是妄想,那真心就會生、會滅。
大乘講:真心不生不滅。學大乘是先讓你從生滅當中跳脫出來。你曉得妄想的當下是「當體即空」,生是心相生,滅是心相滅,那當你在念佛的時候,就能照破煩惱,這是從根本修,這才是學佛的根本。
我們看有些古大德教人學佛,是從儒家學起,因為那時候全中國的基礎教育系統就是學儒,想要讀書識字,想看懂文章,就必須讀《論語》、《四書》。現在不用,現代有國民教育,只要你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中,很自然地你對於中文就能夠認識瞭解。古德去註解這些儒家的典籍、道家的典籍,目的是為了接引廣大不學佛的人來學佛,因為從前的教育體系就是學儒、學道,看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才有古德註解這些典籍,像憨山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註》、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等等,裡面所說的都是接引沒學佛只學儒、道的人過來學佛,而不是要學佛人退回去學世間法、學儒家或學道家。後人誤解祖師的用心,以為學佛要先學世間法,實際上不是,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當你懂了之後,就知道學佛要從哪裡下手。你要先認得這妄想的本心是空的,這才是根基,而不是去學世間法。
古今教育體系不同,現代人學佛,你直接學佛、直接讀經,就能開悟,因為世間的典籍都是生滅法,都是《楞嚴經》上講的:「浮塵諸幻化相。」都是有生、有滅,所以虛妄。因為虛妄所以稱之為浮塵。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不能幫助你達到究竟,所以稱為幻化相。無論是儒家講的境界、道家講的境界,甚至小乘的偏真涅槃,都是幻化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真實的。如有人教你依世間法起修,那正應了佛在《楞嚴經》上講:「是波旬所說」。《楞嚴經》是照妖鏡,你依《楞嚴經》、依大乘修學,不會有錯。
精舍提倡「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根本的「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智慧。「識」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虛妄相想,即是常講的妄想。妄想就稱之為「識」,所以一旦你用情識在學佛法,所證得的是生滅、是輪迴,不會是解脫。現在很多地方是帶著世間心在教人學佛,也說自己的地方是道場,這是三惡道,是輪迴的場所。精舍所教的,是依佛菩薩、依古德,是真正成佛的道場、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修學世間法。學世間法的人也說他有道,那道是輪迴之道,不是成佛之道。掛著佛教招牌,裡面夾雜著世間法,說得好聽他是方便接眾,但這方便絕不能達到真實,不能達到究竟的目的,那種方便我們就不能使用,否則就應了那句「方便出下流」。就好像教小孩,給他一些輕鬆的活動,目的是讓他放鬆,讓他能夠休息一下,之後能夠專心學習,可是如果不斷的讓小孩放鬆,放到後來就變放逸、放肆,那你用的方便法、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釋迦牟尼佛教學佛的弟子要依《沙彌律儀》學佛法。初學要依《學佛行儀》,要以戒為師,從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是三無漏學,這樣學佛,就不會再來輪迴。那你依世間的學問、標準做,你充其量是個好人,卻不能出離三界。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學淨土,只要做到世間的好人,就能夠往生淨土,實際上這想法完全錯誤,《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不在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做好了,就能往生淨土的話,那忉利天王、四王天的這些天眾早就往生淨土了,為什麼還會有天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具足「信、願、行」,所以修學淨土的標準在於具足「信、願、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才稱為善,不是指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要做好才能往生,那麼《觀經》下品下生就成為妄語,「下品下生者。若有眾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像近幾年看到有的死刑犯,懺悔往生了,這些人都是具諸不善,十惡不赦的人,所謂的大壞蛋,他們都能往生,原因在於他有「信、願、行」,不在於他的行為善不善。他行為不善,是因為他生前無知,這一生無知,後來懺悔,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所以他能夠往生,出離三界。所以重點是在於「出離心」,不在於善法,這點要清楚。對於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絕不能用你的世間意作理解。那五戒十善能不能幫助往生呢?也能,它能夠使我們的蓮品增上,是有好處的。但是往生成就的關鍵點是在於「信、願、行」、在於「出離心」,不在於世間的善法,或是事相上的善行,這一點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絕對要清楚。佛法講的是內學、講的是心法,不要被外面似是而非的說法所混淆。
大家都曉得要了生死,那就必須知道生死的根本在哪裡?怎麼來的?這才是學佛的基礎,這在《楞嚴經》上、大乘方等經典、大乘般若經典裡都講得非常多,如果你看不懂,你要懺悔你的業障,因為過去生沒有法布施,或是人家在印經的時候、印送經典的時候,你障礙人家或是說風涼話,或是給予制度上的障礙,那你要去佛前生大懺悔心,那自然你對於大乘就能夠安心、能夠深入,能看得懂,所以是要先懺悔業障。就好像一個碗,要盛無上甘露,碗要先洗乾淨。一切眾生都是法器,只是這法器帶著過去生所造的業,有點髒了,你先用懺悔之水把它洗乾淨,業障消了,佛法這無上甘露自然能夠潤澤到你心田裡去。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四 李炳南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31.臨終時因環境以及地方人事等問題,以致快速移動,無人助念,本人神識不清,此情此境,只有任其墮落,有什麼好辦法嗎?

明知是有障礙的地方,就應該早想辦法擺脫。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已經能夠來去自由,很有把握,也無所畏懼了。密宗有大灌頂光明咒砂的辦法,但無緣的人,也不會遇到別人來布施。

132.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

佛有三身,所謂涅槃的,只是有相的報化二身,法身則不生不滅。西方實報莊嚴土,有阿彌陀佛的報化身,經上記載將來入滅,入滅以後,觀世音菩薩即繼承佛位。

133.弟子閱讀淨宗各祖師著作中說,念佛人在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念念不離阿彌陀佛,甚至睡覺做夢都要會念佛,有這樣的功夫,才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否則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輪迴。又說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這樣的標準,弟子還離得很遠,怎麼辦?請開示。

古代的大德說:能否往生,就看這個人有沒有信願;品位高低,就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由此看來,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淺,只要有信願,就能夠往生。雖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經擺脫輪迴,遠遠勝過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說的二六不斷、念而不念、一心不亂,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這個程度,只要具足信願,每天早晚念數百聲、數千聲,中下品也有份。

134.淨土法門,十方共讚,處處指歸,最為殊勝。彌陀成佛已經十劫,在十劫前有沒有這樣的法門?這個法門是彌陀獨創的嗎?沒有彌陀,那麼眾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了。是不是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彌陀佛呢?

這個問題分三個方面來回答。一、淨土法門即是念彌陀聖號的法門,彌陀以前,沒有彌陀,自然就不能念。各佛共讚,即是讚歎念誦彌陀聖號。十劫以前,並無彌陀,十方各佛憑什麼開這個法門呢?二、彌陀法門,持名往生,這是依賴彌陀的願力,按照經上所講,是彌陀獨創。至於眾生成佛並非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上乘利根的人,也能頓超,不過稀有難得,不普遍罷了。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沒有高低,只因為彌陀因地發願特殊,所以果地利益眾生也特殊。古代的大德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這裏吧!

135.念佛時,手數念珠,數完一百零八粒,輪到佛頭珠時,必須將念珠翻轉過來,回頭再數,手數念珠,不能越過佛頭珠,含有乘願再來的意思。但一般人手數念珠,總是越過佛頭珠,對不對呢?

數珠念到佛頭時,穿繩必有小空閒處,掉轉頭來,才好掐珠再數。如圖省事,越過佛頭,那一段珠已與佛頭緊貼,沒有空閒的地方,不好數珠了,為了靈便起見,還是掉轉珠頭為好。至於乘願再來的意思,如果心中有這樣的想法,未嘗不可,但沒有看見有記載。

136.念釋迦牟尼佛的名字,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得多少功德?消滅多少生死重罪?在無上道會退轉嗎?如果單念釋迦牟尼佛,也能往生嗎?

此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夠聽到佛名,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恩澤。有多少功德,便滅多少重罪。但往生一事,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念彌陀。

137.弟子除了念佛外,還念咒、背經,並且受持《金剛經》一部,是否太雜,改為單念一句彌陀呢?

咒和經典,既然念誦已久,就不必捨去,只是每天念誦一遍就可以了,執持名號,應該做到二十四小時不斷,這就叫做淨念相繼。求專當然有益,雜修自然分心。

138.坐禪時,全身震動,有師傅說,這是外道,應該控制。請開示。

你既然是修淨,怎麼又去修禪?修禪修淨,左右不定,怎麼行呢?修禪要有師承,即使有師承,腳踏兩隻船,不免落水。所謂不禪不淨,二門都破。如果沒有師承,閉目枯坐,恐怕就會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動還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練,更怕有大魔境出現。

139.靜坐念佛微微感到頭痛,因有腦神經衰弱,是否因病業所感,或一心專念,不予理睬?

你的情況,病和業兼有,或者還有念不如法。如果念佛時,不能心平氣和,過於緊張,也會發生這種病態。你說「一心專念,不予理睬」,正應該這樣。但必須控制妄念,調和呼吸,不急不緩,綿綿密密,如深潭流水,不興微波,病態自然就會消失了。

140.因病體弱,常思假身虛幻不實,返觀本性了無可得,這是弟子靜坐和平時的修持,間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妥當?

靜坐則不可常思,常思是身靜而心不靜。靜坐只有止觀,念不起,叫做止,念若起,隨時覺察是妄,叫做觀照。能了自性無得,那妄念還從哪里生起呢?這就叫做照破,但這種境界非一般人所能瞭解。差之毫離,謬以千里,不可不慎重啊!如止不能止,就以念佛代替,自念自聽,這樣就有止有觀了。如果回向,就是發願,願不要虛發,發得真切,一定就會有所成就。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無住無著


悟顯法師開示
無住無著

黃檗禪師《傳心法要》中教導學人,真正要學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佛。所以在學習佛法時,要學「無求無著」。

對於世間法無求,對於出世間的涅槃寂靜也不著。不住世間,就沒有生死。不住涅槃,就能起大機大用。大機大用就是般若智慧,對內能斷煩惱、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能破無明,這是祖師最直接、最了當的開示。現代的學人用功不得力,就是因為「廣求知解」。所以《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就是說末法的眾生想要成道,他不求開悟,也不求無心,以為只要多看經典,廣求知見,就能夠成就道業。所以世尊教大家「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應該要用功修行降伏煩惱。「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菩提還沒有證得,這是「未得」。貪、瞋、癡煩惱沒有斷,我見沒有斷,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沒有斷,這些是「未斷」。要能夠未斷令斷,要捨卻才是真正在修行。不是整天引經據典,在文字上作解,以為文字上有什麼意思、境界,那叫胡思亂想。

文字所說的,就是自心清淨的境界而已。但自心清淨的境界,沒有辦法從文字上證得,必須從修所斷得,意思是要透過修行,把煩惱斷掉,才能夠證得,這叫修所斷得。下面又講:「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貪、瞋、愛、慢這是總舉,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在一切境界當中,你的貪瞋癡、你的愛欲心、你的我慢心,這些種種煩惱,不要讓它生起來,一生起來,馬上把它化空。

淨土宗的學人,就是提起佛號,心不要跟著妄念跑。這貪瞋癡的心是妄念,要用佛號轉過來,在轉的時候不要留情。六祖慧能大師講:「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你在名相枝葉上打轉,那沒有用!唯識講的「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只是說而已。要在煩惱起現行的時候,轉變它,「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這才是真正在修行。

所以自己在學佛,就要去反省看看,是不是都在廣求知解?佛法之所以能夠弘揚,之所以能夠流通,不在文字。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證道的人才能弘道,而不是說道,說道不能弘道。早年佛法傳到中國來,沒有註解可以看,古代的祖師大德,靠的是道心,靠的是修行。祖師以經解經,以經註經,讀經研教,瞭解經典的道理,從實際修行當中,去證入經典所說的境界,佛法才能夠弘揚。

佛法弘揚的的確確不在文字上面的解釋,但也不離,可是也不能著於文字。如果認為文字有什麼意思,生起義解,那就是對境生心。一旦對境生心,那就與道相背。因為真心無相,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聽經研教,要離一切相,不可以著於文字。境界現前的時候,心不要被境界轉,要無求。境界不現前的時候,心也不著於清淨的境界,不著於禪定當中,不著於涅槃喜樂的境界。所以念佛也不要貪輕安、貪見佛,一有住著,這境界就叫魔境界。

魔境就從這一念住著心而生,所以黃檗禪師說一切時處,於一切法總不用學,也不攀緣世間法,也不住著於佛法。所學的是:無求無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用功起來,是不容易。怎麼樣才是無求?怎麼樣才是無著呢?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末世的學人可以使用念佛這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攀緣心、取著心,轉到佛號上來。用這方便法先收攝自己的六根,使自己暫時不攀緣其他的事情。那念佛是不是攀緣?也是攀緣。只是念佛的攀緣不像一般沒有學佛或沒有在用功的人,他們攀緣得非常地複雜。

念佛是攝萬念收歸於一念,再從這一念返照自心,知道萬法是心所現,那你就能夠打破無明,證得念佛功夫最高層次的「理一心不亂」。從此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淨宗的修法,是這樣修學。絕不是說修學淨土法門不用見性,修學淨土還是要見性。修學淨土到後來,跟禪宗、密宗,跟其他教下所說的、所證悟的境界完全一樣。

現在的淨土宗學人,都以為能往生淨土就好了,總引祖師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阿彌陀佛天天在你面前,你在念佛堂天天都可以見到,你怎麼不開悟呢?這種人是拿著永明延壽大師的話,來給自己的懈怠作藉口,讓自己繼續迷惑顛倒,這就叫「因藥得病」。你以為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了,那佛堂也有阿彌陀佛,你為什麼見了還沒有開悟?所以悟不悟是在自己,而不是誰能讓你悟。學佛修行,要按照祖師大德所教的去做,而不是在文字上作解。有些人很會解文字,但是清涼國師告訴我們,這種人都不是真正懂佛法的,只是在文字枝葉上穿鑿附會義趣,意思是說,他把義趣穿鑿到文字裡去,引經據典來附會經義。在講經、解經的時候,只要針對這部經的義趣法做解說,以經典來註解經典就可以了。不是在一句話裡想想:這有什麼道理,那又有什麼道理。如此輾轉下去,那只是在打妄想。所以要會解經、要會註經,如果對於經典不瞭解,千萬不要自己想,去看祖師的註解就可以。

修行的重點就是黃檗禪師講的「不求不著」。不求,你的攀緣心就沒了,所以說「無求即心不生。」心自然就不攀緣了。不著,那心就不滅。因為無論你是住著在涅槃上,或是住著在生死上,都是住,都有生滅。「心不滅」,尚且沒有滅,何來有生?所以稱「無生」。不生不滅就是佛,念佛確實可以證到不生不滅。成佛去哪成?就在你真正能夠做到心「不求不著」。

但是這境界不是想像而來,這裡講不生不滅,大家心裡面就想像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那就又掉到意識心裡去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三字真傳「老實念」。不用特別去想:自己的心真的空了,真正無心了,不攀取了,也不住著。對外,不攀取世間,對內,也不著念佛的境界,無求無著、清楚歷然的就是自己的真心。不用到哪邊去求,在這當中,也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離開四相,所以祖師大德開示都非常直接,但是有它非常深奧的道理在裡面,希望大家能夠體會。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十三 李炳南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21.學佛的人臨終前,預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薩現象指示,也有的是淨功感通而知的。

122.報上登載基隆鬧鬼,能夠置人於死地,念佛的人,遇見就沒事,這是什麼因果?

妖由人興,又有俗話說:「疑心生暗鬼。」佛家認為萬法唯心,能夠說明一切道理。果然能夠心地光明,不懷鬼胎,自然就不會與鬼祟為伴。

123.修淨業的人往生後,肉體火化,能夠燒出舍利,說明他的功夫達到了什麼程度?能夠燒出舍利,就確定往生了嗎?

古代的大德說,舍利是戒定慧的結晶,必須勤斷貪瞋癡,才有得到的希望。往生西方的人,要靠自力和他力兩種力量,所以並非人人能夠燒出舍利。能夠燒出舍利,當然是淨業成就的表現。

124.在念佛的時候,心裏閑著,無所事事,所以妄念不斷生滅。雖然一時警覺,把心收回,但馬上又去千里。於是索性翻開書本,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念佛珠,口仍念佛,耳聽佛號,鼻聞香煙,這是不是六根清淨呢?

六根門頭,雖然都對淨境,但是六處分飛,怎麼能做到一心呢?請去看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仔細體會,使心專一。功夫火候不到,就不要急躁冒進。

125.念佛人最要緊的就是臨終正念分明,我在早課念誦心經、大悲咒,平時又散念觀音聖號,不可能同時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終,怎麼辦?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要一門深入。念佛人應該以念佛為主,念心經等等可作課外助緣,但也不能佔用太多的時間,妨礙正課。真正修淨業的人,不會遇到意外橫禍。

126.念佛時,常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很多,經上說要句句分明,但思想不能集中,心猿意馬,有什麼辦法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嗎?

方法很多,但要符合自己的情況。居士可以權衡各種辦法,採用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

127.念佛菩薩的名號,念到一心,就會有感應,這個一心能與佛菩薩相應。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來得痛切,為什麼不能相應呢?

佛菩薩心念眾生,眾生心念佛菩薩,兩者互念,才有感應。例如打電話,必須雙方條件同時具備,才能相通。居士念色來得痛切,色念居士也來得痛切。

128.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以後,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眾生?

淨土法門的主旨,就是往生速證不退,然後回到娑婆,廣度眾生,並不是安居極樂,自圖享受。如果是自圖享受,就是小乘,與成佛無份了。

129.在淨土修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利益眾生?

往生都得不退,一生候補佛位。自然能夠隨意往來十方,不必多講,否則分證聲聞、緣覺、菩薩等果位,等級很多。在別教菩薩初地,就能百界示現,圓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現。這是按通常情況來說的,如果有其他願望,就另當別論了。

130.念佛是為了明心見性,但不知怎樣去做,才能明心見性?

念佛當然能夠明心見性,但是它的捷徑是求帶業往生,速出輪迴。方法在《阿彌陀經》已經說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願行,誠心念六字洪名,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為助緣,這樣做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