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悟顯法師開示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每位學佛人都發心要了生死,但是卻不曉得什麼叫「生死」,生死又是從哪來的。佛在《楞嚴經》講:「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告訴大家,現在看到的妄相,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生滅的。生,是從心所生;滅,是從心相滅,但不是真有東西生滅,所以說「隨處滅盡」。「隨處」就是指真心本性。一切現象、差別,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所以相生、相滅,念頭生、念頭滅,都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論是生是滅,都是真如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
如果學佛人能夠在這裡體會,就不再落於知見當中、落在名相當中。更不會一聽到講「生滅」,就用小乘的「析空觀」,分析這四大是假合、是因緣和合而有,這都正是落在虛妄相想裡,這種觀法就是浮塵幻化相。《楞嚴經》中直接告訴你「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生滅的當下,它的本性就是真心。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叫「體空觀」,一眼看破生滅的當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再「以心照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是《楞嚴經》裡講到的。我們通常都說要了生死,但這生死還是從真如本性來的。佛在《圓覺經》上比喻:「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你現在眼睛生病了,看到虛空有花出現,也就是現代人講的「眼花撩亂」,現前的生滅現象,也是依虛空而有。妄想是從真心顯現的,但是真心不是妄想。如果真心是妄想,那真心就會生、會滅。
大乘講:真心不生不滅。學大乘是先讓你從生滅當中跳脫出來。你曉得妄想的當下是「當體即空」,生是心相生,滅是心相滅,那當你在念佛的時候,就能照破煩惱,這是從根本修,這才是學佛的根本。
我們看有些古大德教人學佛,是從儒家學起,因為那時候全中國的基礎教育系統就是學儒,想要讀書識字,想看懂文章,就必須讀《論語》、《四書》。現在不用,現代有國民教育,只要你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中,很自然地你對於中文就能夠認識瞭解。古德去註解這些儒家的典籍、道家的典籍,目的是為了接引廣大不學佛的人來學佛,因為從前的教育體系就是學儒、學道,看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才有古德註解這些典籍,像憨山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註》、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等等,裡面所說的都是接引沒學佛只學儒、道的人過來學佛,而不是要學佛人退回去學世間法、學儒家或學道家。後人誤解祖師的用心,以為學佛要先學世間法,實際上不是,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當你懂了之後,就知道學佛要從哪裡下手。你要先認得這妄想的本心是空的,這才是根基,而不是去學世間法。
古今教育體系不同,現代人學佛,你直接學佛、直接讀經,就能開悟,因為世間的典籍都是生滅法,都是《楞嚴經》上講的:「浮塵諸幻化相。」都是有生、有滅,所以虛妄。因為虛妄所以稱之為浮塵。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不能幫助你達到究竟,所以稱為幻化相。無論是儒家講的境界、道家講的境界,甚至小乘的偏真涅槃,都是幻化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是真實的。如有人教你依世間法起修,那正應了佛在《楞嚴經》上講:「是波旬所說」。《楞嚴經》是照妖鏡,你依《楞嚴經》、依大乘修學,不會有錯。
精舍提倡「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根本的「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般若智慧。「識」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虛妄相想,即是常講的妄想。妄想就稱之為「識」,所以一旦你用情識在學佛法,所證得的是生滅、是輪迴,不會是解脫。現在很多地方是帶著世間心在教人學佛,也說自己的地方是道場,這是三惡道,是輪迴的場所。精舍所教的,是依佛菩薩、依古德,是真正成佛的道場、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修學世間法。學世間法的人也說他有道,那道是輪迴之道,不是成佛之道。掛著佛教招牌,裡面夾雜著世間法,說得好聽他是方便接眾,但這方便絕不能達到真實,不能達到究竟的目的,那種方便我們就不能使用,否則就應了那句「方便出下流」。就好像教小孩,給他一些輕鬆的活動,目的是讓他放鬆,讓他能夠休息一下,之後能夠專心學習,可是如果不斷的讓小孩放鬆,放到後來就變放逸、放肆,那你用的方便法、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釋迦牟尼佛教學佛的弟子要依《沙彌律儀》學佛法。初學要依《學佛行儀》,要以戒為師,從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是三無漏學,這樣學佛,就不會再來輪迴。那你依世間的學問、標準做,你充其量是個好人,卻不能出離三界。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學淨土,只要做到世間的好人,就能夠往生淨土,實際上這想法完全錯誤,《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不在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做好了,就能往生淨土的話,那忉利天王、四王天的這些天眾早就往生淨土了,為什麼還會有天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具足「信、願、行」,所以修學淨土的標準在於具足「信、願、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才稱為善,不是指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要做好才能往生,那麼《觀經》下品下生就成為妄語,「下品下生者。若有眾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像近幾年看到有的死刑犯,懺悔往生了,這些人都是具諸不善,十惡不赦的人,所謂的大壞蛋,他們都能往生,原因在於他有「信、願、行」,不在於他的行為善不善。他行為不善,是因為他生前無知,這一生無知,後來懺悔,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所以他能夠往生,出離三界。所以重點是在於「出離心」,不在於善法,這點要清楚。對於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絕不能用你的世間意作理解。那五戒十善能不能幫助往生呢?也能,它能夠使我們的蓮品增上,是有好處的。但是往生成就的關鍵點是在於「信、願、行」、在於「出離心」,不在於世間的善法,或是事相上的善行,這一點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絕對要清楚。佛法講的是內學、講的是心法,不要被外面似是而非的說法所混淆。
大家都曉得要了生死,那就必須知道生死的根本在哪裡?怎麼來的?這才是學佛的基礎,這在《楞嚴經》上、大乘方等經典、大乘般若經典裡都講得非常多,如果你看不懂,你要懺悔你的業障,因為過去生沒有法布施,或是人家在印經的時候、印送經典的時候,你障礙人家或是說風涼話,或是給予制度上的障礙,那你要去佛前生大懺悔心,那自然你對於大乘就能夠安心、能夠深入,能看得懂,所以是要先懺悔業障。就好像一個碗,要盛無上甘露,碗要先洗乾淨。一切眾生都是法器,只是這法器帶著過去生所造的業,有點髒了,你先用懺悔之水把它洗乾淨,業障消了,佛法這無上甘露自然能夠潤澤到你心田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