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13


復周孟由昆弟書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之樂。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如是說之.或可發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薩度生.隨順機宜.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淨土法門.勸導自己眷屬.及一切有緣者.同作蓮池會裏人.則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瘉.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理宜戒殺護生.愛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見.謂奉父母甘旨為孝。彼未聞佛法者.不知六道輪迴之事理.妄謂為孝.尚有可原。若已聞佛法之人.殺過去父母親屬.以奉養現在父母及喪祭等.豈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達士.由聞佛法之真實義諦.悉不肯依世俗之權法以行。以此權法.殆姑順世俗迷情而立.非如來洞徹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鈔中諸戒殺文.及觀音頌之普勸戒殺挽劫文.閱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瘉。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勸放下求往生.如壽未盡.求往生.反能速瘉.以心至誠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與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癡人說癡話也。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提及.但勸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裝。待大好後.婉曲勸導.令其求生.則利益大矣。并祈於汝母前.代為問好。又當為說(光)勸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餘皆是替兒孫殫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
群錚知悉.汝母現有病.斷不可不瘉而去。然(光)看汝母.恐難高壽.宜與孟由及智昭等.日換班在旁念佛.俾萁隨念.不能念則靜聽。若世壽盡.如此行.則決定往生。若世壽未盡.亦當消除業障.增長善根。如汝決欲來山.只好照汝此議.庶兩無所礙。現汝母病未癒.決不可發此心.發則於世間世出.兩俱違悖矣。人之臨終.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動.動其愛情瞋恨.則墮落難免矣.險極險極。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謂即塵勞行佛事.其功德比尋常殊勝萬分矣。祈與孟由說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聽(光)言。至為親開陳佛法.固為大善。然定省撫慰.亦須格外留意.幸甚。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隨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擬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於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眾生之恃怙。隨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眾生。況乎現今世人.日在患難中.無法防護。倘人人見此書.知大士之恩德.無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災禍。既發信仰依賴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來.以期不與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護祐也。世之不治.由於人心險惡.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書流通.其利無窮.比校別種暫時之益者.實相去天淵。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獲安樂.沒歸蓮邦。至於蕪鈔.則見之發心修善念佛者甚多.茲不具書。
汝母何以病不見瘉.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瘉.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消業也.如湯消雪。(光)自回山.日日於課誦回向時.為汝母回向.祈三寶加被.壽未盡則速癒.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書知汝母已於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歎。雖然.汝等既知佛法.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後來受窘.則不必矣。接手書.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現在善願.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偽為.唯臨死之時.不可偽為。況其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淨業成熟.曷克臻此。但願汝昆弟與闔家眷屬.認真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婦女不必隨於僧次.以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婦女宜另設一所.或居於幕.出入各門戶.兩不相見.是為表率鄉邑.開通儀式之懿範。若漫無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則弊生。昔人立法.雖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為範圍.故能無弊。汝昆弟能如是為母念佛.兼又印施觀音頌文鈔等。有此善心淨資.并利人之事之功德.豈但汝母蓮品增高。將見汝祖父母.汝父.并歷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說.乃本理本情.非漫然為汝等說悅心快意語也。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或偏與錢財.或偏令穿好衣服。錢隨彼用.則必至妄吃致病。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者.於父母生嫌心.於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錢.咄嫁必以錢自驕.或輕其夫.或不洞事.以錢助夫為不法事。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福.不當為積財。財為禍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無錢.自勤而來.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產一空。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能讀則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本。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固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則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孫孫女矣。汝母善理財.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賢善和睦。或於一人.有偏私偏愛.亦不至彼此計校.然不可以此為法。須令兒女永無計校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驕情長起.庶幾家道興而子孫通皆循規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絡索.以汝兄弟以(光)為師.恐後來或致兒女受害.故為絮叨及之.切勿謂所說無因.視作廢言.幸軋。但祈汝兄弟認真念佛.則為報母之恩.亦為報佛之恩矣。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時.在家人多用之。然宜從俗葬埋.恐執泥者妄生議論。實則燒之為易泯滅.過七七日燒彌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喪.不作禮樂.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憂.武官不丁憂.以軍事不可或輟.故不為制。今則廢倫非孝.紛紛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齒乎。吾人當依古禮.斟酌行之.不可遽變.不必過泥可耳。頂聖眼天生等說.實可依據.(光)恐無知者.唯以探冷熱為事.意謂有信願及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專以探冷熱為據.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頻數.或致誤事.不可不知。大寶積無量壽如來會所說.乃說此等墮疑悔者.名為胎生.亦有謂為疑城者.此約障蔽隔礙之義.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蓮華中五百歲.不見佛聞法.何得死執其字以說義.將謂此等不在九品之數乎。須知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於胎於城.汝遂執定其詞.謂此在蓮品之外。然則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則其胎其城.為更厚更遠矣。彼十二劫者.尚歸九品.何五百歲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觀於蓮華中不能出現八字.是蓮為不列九品之蓮乎。佛法本無可說.一死執.則無事生事.便費盡筆墨矣。總因自己居於疑胎.其為城也.厚逾鐵圍。果能直下明了.則大地平沈.鐵圍了不可得矣。孟子謂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則疑城化為烏有。一般死執著漢.所以終日講說.終日違背.皆坐此死執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難得實益也。
復馮不疚居士書
若欲化人.必須自己實行人自生信。光所言實行.尚不專指能念佛而已。凡發心學佛之人.必須所作所為.高出平人之上。所謂高出者.謂能力敦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是所應然。一切時.一切處.務存真實.凡起心動念行事.俱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有迷而不信者.必須以真實誠意為彼宣說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強說。眾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歸還.須待人領.方可不致撞牆磕壁.墮坑落塹。彼得人領.當須全體依從領者所說.不得稍生違抗。彼若違抗.不但不能到家.或恐喪失身命。佛所說之淨土法門.即三界內一切眾生之導師也。眾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決定能到西方極樂世界.本有家鄉.享受安樂。但以凡情不解聖智.故又自作聰明.妄相詰難.殊可哀憐。今一一答之。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為亙古今通天下毫不可易之公理公則。西方以極樂名.然則亦反乎悲乎。答.世間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現所住之天地)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世界)別業(根身)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臂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滅。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釋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花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二。一陰一陽之謂道.世傳江慎修先生.獨居深山.做天地日月星辰皆成.惟居而不運。及得其婢之陰氣.則能運行。西方既無女身.安非獨陽不長乎。答.江慎修係清朝一隱君子.其于聖賢心法.天文地理.無不通達.實世間不可多得之人先生未曾研究佛法.而于戒殺放生等事.頗形讚嘆。(光曾為其書作序、并先生年譜、一同流通、)此佛法中最淺近者.尚且如是。使當日有通法高人化之.當必深入法藏.徹證自心矣。至謂做天地日月星辰皆成.而不能運動.必待其婢之陰氣而後運動。此煉丹之下流坏.妄造謠言.欲引諸無識行邪僻事。特借慎修做天地.證明陰陽和合為道。乃極惡不法.無倫理.無廉恥.引人作禽獸之邪見魔話。彼無知者.認為道妙.可不哀哉。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孔子贊易之言。易以陰陽為本.故孔子作如此說。後世之人不知道.便將陰陽二字.崖板認作陰陽。彼邪見者.又將陰陽移于男女。所謂鸚鵡學人語.了不知人事。今不避煩瑣.略為指明。庶不致由聖人明道之言.而無知者誤之以作永墮三途之惡業耳。一非一二之一.乃混合無間之謂。陽.即明德。此之明德.人人具有.由其人欲之物障蔽.致本有明德.不能顯現。若能格除人欲之物。則明德自可顯露.是之謂明明德陽.即明德。陰.即明明德之明。中庸所謂誠明。誠.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誠明合一.則是明明德。則是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各聖所傳之道。孔子在大學.即直言明明德。子思在中庸.則言誠明周易一書.乃聖人觀象喻道與教之書.故以一陰一陽為道。後世智識淺劣.遂死認陰陽.竟至拉及男女.竟至邪人引為誆騙無知行邪僻事之據。其誣衊孔子.破壞易理.疑誤後人.罪豈有極。我如此說.恐汝不信。試觀乾卦六爻之龍.自可備知.亦不必遍研六十四卦矣。彼謂陰陽相合為道.深山中豈無陰陽之氣.而必欲用人之陰陽乎。人之陰陽.是生兒女之本.豈天地日月星辰之本乎。此種邪說.臭穢之極.不堪挂齒.彼猶以為道。真所謂以人糞作栴檀.乃不識香臭之人也.哀哉。三.參禪所以調神養氣.信其有益。念佛則是多言傷氣.豈亦有益耶。且如有人.日居汝旁.叫汝名不停.汝不厭乎。答.禪者靜坐.養氣調神.亦是不知禪者之言.只得禪之皮毛.不知禪之所以也。禪者雖坐.坐而參究本來面目.非為養氣調神也。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何得以世間喚人名而比之乎。若然.則孔子念念慕堯舜周公.亦為不是。若謂念念思慕為是.則聲聲稱念何得非是乎。況此念佛.乃轉凡成聖妙法.豈世間之法所能比乎。四.人之病也.體中多蟲.以藥醫之.則所以殺蟲。廢藥必坐視其死.二者如何。答.病有能醫者.有醫不能醫者。能醫者.外感內傷之病也。若怨業病.神仙亦不能醫。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釋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內傷.念佛亦最有益.非獨怨業病有益也。江易園作校長.因極力教授生徒.致用心過度.得病甚重.(此時在上海)中西醫俱無效。彼向不知佛法.江味農來看.謂醫既不效.則不須再醫竄。當至心念佛.即可痊愈.易園信之.病遂痊愈。故所以極力勸人念佛耳。後回家.有一親戚.年近七十.雙目失明.易園勸彼念佛.未至一年.其目復明。今夏婺源江灣地方旱.易園勸大家念佛求雨.不七日.即得大雨。一方之民.踴躍歡喜。易園遂起佛光社.教一切男女老幼皆念佛.亦拉光為會長。可知念佛一法.隨在何事.皆可成就。但不可念佛求作惡事成就。若欲作惡事念佛求成就.當被雷殛。恐愚人不知.故為表明。念佛之利益.古今不知有多少.今且以能見而問者言之.當無可疑。彼謂廢藥念佛.坐視其人之死。試問易園用藥何以不愈.念佛又何復得痊愈乎。然此其小利益.大利益則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也。彼井中蝦蟆.焉能知佛法大海之寬廣乎.宜當作如是胡說巴道.以自逞其無知識也。五.如雞食蟲.養雞則是殺蟲.保蟲必須殺雞.然則如何。答.佛大慈悲.各令一切悉遂其生。雞乃人之所養.若不設法令生.彼將斷絕.非彼自生者可比。雞食蟲.以飢故.使不飢.則可不食.非必定食蟲也。若如彼說.則殺雞即為救蟲。然人之吃一切物命.亦當殺之以為救一切物命.可乎不可。小智不知大理.妄以己之愚見.阻人戒殺放生之善。後來做了物類.決定不能遇放生救命之人。此時之苦.皆今日之邪智所培植也。六.佛以萬法皆空.何以有西方極樂世界。答.萬法皆空.乃凡夫惑業所感之境.何得以如來福慧所感之極樂世界相比。彼將謂西方亦同此世界.了無有異乎。以凡情測聖境.何異跛夫疑六通聖人一念便達一切世界.當即時累死也。又何異愚人謂一月普印千江.當不勝其勞也。佛言世智辯聰.不可入道。彼之所說.正佛所謂愚癡。而彼尚囂囂然自命為智.豈不大可哀哉。欲詳說之.太費筆墨.熟讀文鈔.無疑不釋。



【素食食譜:紫衣薯餅】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紫衣薯餅】

原料:紫菜(海苔)、馬鈴薯、熟白芝麻

做法:

1、將馬鈴薯煮熟後,去皮,搗成馬鈴薯泥,加鹽攪拌勻。

2、將整張海苔剪成同等大小的數張。

3、將馬鈴薯泥用匙鋪在海苔上,再在上面再鋪一張海苔。

4、平底鍋熱油,放入薯餅,兩面煎至金黃色。

5、另起鍋放少許油,倒入適量的素蠔油攪勻,然後勾欠至濃稠,淋在煎好的薯餅上,撒上熟白芝麻即可。

心得:

還有另一種方法:也可以將整張海苔一分二,在一張上鋪馬鈴薯泥,並用另一張蓋在上面,放入平底鍋中煎,出鍋後,再切成均勻大小的薯餅,並淋上素蠔油汁和熟芝麻。

因為紫菜遇熱會縮小,所以用這種方法做出來會更漂亮均勻。

~圖文轉載~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依止佛教


依止佛教

這禮拜天是母親節,在這裡要提醒每位同修: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不要殺生吃肉,這是很重要的。為人父母要教育孩子吃素,要敎他來學佛,護持正法,不僅自身得利益,也能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一起殺生吃肉,這都是跟眾生共殺業。母親節你過得很開心,可是別人的母親都被你吃到肚子裡面去了,我們要曉得,佛在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應該隨意地去殺害所有的眾生,更不可以恣情食啖。還要再做如是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殺生吃肉,就是吃過去的父母,你過去的父母沒有出三界六道輪迴,還在六道當中受生,投為畜生道,你吃的這些眾生肉當中,這些眾生跟你無量劫來都結過父母的因緣你吃牠等於殺害父母,殺害父母是很重的罪。眾生都會成佛,你吃眾生肉,等於吃諸佛的肉,這罪過非常的嚴重,所以勸每位同修一定要吃素像我們道場的義工,每個人都是素食,不光自己吃素,也能影響家裡的人吃素,這些義工就做出很好的榜樣。這是我們道場特別要求的,一定要做到。

逢年過節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人情,因為你是佛陀的弟子,要是吃眾生肉,釋迦牟尼佛不會承認你是他的弟子。因為佛佛道同不光釋迦牟尼佛不承認,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的諸佛,都不會承認你是佛菩薩的弟子。有些人吃肉、吃葷的,嘴巴也念佛、也讀經,還敢自稱彌陀弟子,那是騙人的,不能相信。凡是出家人都是勸人吃素,因為出家人本身要吃素。自己在學佛,遇到節慶的時候,要想方設法讓家人不要再造殺業,不光自己不造,還要勸人家不要再造。為人子女的要勸父母不要再吃葷腥,這才是孝順的行為。你要勸他們不要殺生,要減少殺業,不能再用世間的孝道來隨順他們造業,父母愛吃葷腥,你就去弄葷腥的,若他們要吃什麼你就買什麼,這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學了佛,智慧要增長,別的做不到,這一點你要做到。吃素是學佛後最明顯的改變,沒學佛的時候,飲食上是恣情食啖,都是貪口腹之欲。但是已學了佛,一定要約束自己,把自己的舌根管好,不要再殺生吃肉,造口業了。佛門講造口業不光是說你罵人,連吃葷腥也算是造口業。

如果是有受五戒的同修,也不要開緣喝酒。沒有受的呢?也不要喝酒,雖然沒有犯戒的果報,但是喝了對你也沒有好處。所以三皈依後先學戒,邊學邊持,邊持邊學,落實五戒叫持戒,漸漸你就能夠影響到其他人,讓他們也能夠學佛,介紹他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聽講說正法的法師講經。為什麼特別要說「講正法的」?講經一定要如法講,絕對不能倒說經律,不可以摻雜絲毫世間的意念,或在講座上宣揚自己的喜好,這都是在破壞正法,障礙正法流通。

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障礙正法流通,要知道,你把世間的書,像:《弟子規》錯認為是佛法,還四處去跟人家介紹,去流通世間的書籍,讓人家錯學,你就是在障礙正法流通。《弟子規》如此,《群書治要》更是政治書,根本不是佛書,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些出家人、在家人,也都愚癡無知,以為沒有關係,跟著附和。說好聽一點,叫提倡中華文化,那中華有這麼多文化,佛教也是中華文化,你為什麼偏要選政治呢?

出家人就要做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你當初出家是為了要來搞政治嗎?在家人就要做在家人該做的事情。所以,每位同修都有護持正法的責任,只要是符合一實相印的正法,就要廣為流傳。不是正法的不能流通,否則你就是在混淆視聽,故意障礙正法,佛門叫「障道」。障道是很重的話,你流通世間法充當佛法,就是在障道,不光是障自己的道,還障別人的道,而且你連諸佛如來的道你都敢障,那你是全天下最壞的人。即使佛菩薩、諸佛如來的攝受力,都沒有辦法感化你。

世尊出來講經,一放光現瑞,這些龍天善神、惡鬼惡神都能被感化。可是佛經在你面前放光你還覺得不夠、覺得不行,還胡說佛法沒有用,其實是你沒有被攝受,從這裡看就知道你的業障深重,因為連佛教的經典都沒有辦法攝受你。你還認為要學世間的經典作為基礎,那表示你的惡業非常重,你即使世間書學好了,也沒有辦法學佛,因為你不信如來。

《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佛法這是成道的根本。所以要流通正法,要介紹人家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介紹人家聽正確的佛法。凡是自稱是道場,卻在流通《弟子規》、《群書治要》這些世間書的地方,跟你們講,那絕對不是道場。

從古到今沒有一間叢林寺院是流通世間典籍的。所以要判斷一間道場能不能親近,就看它是不是有在流通這些世間法。如果有,即使只有一本,不管他講的理由再好,說為了提倡孝道或是提倡因果,這地方就不是道場,絕不能親近。有關孝道、因果的經典佛門裡面都有,不需要拿世間書來魚目混珠;還有的人講得很好聽,說:「我要來救世界」,意思是他想要當超人,不想作佛。只想做超人,想做救世主,那就是退菩提心。

這個世界非常地清淨啊!

《維摩詰經》中,舍利弗問螺髻梵王:其他諸佛所住的國土都是清淨光明,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汙穢不淨?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意思是說:你就是心不清淨,才整天看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看這個順眼、看那個不順眼,才認為這個世間很亂。其實最亂的就是你的心。沒有學佛前還沒這麼亂,學了佛反而更亂。你為什麼不好好反省、不好好想一想呢?學佛應該是越學心越清淨,看這個世界越來越清淨,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怎麼會需要你來拯救世界呢?這根本就是你在打妄想。

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敦倫盡分」,做佛弟子應做的,這才是學佛人的樣子,不要心四處攀緣,看報紙、看電視、聽新聞,整天找看哪裡有災難,或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是非。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覺得世間很亂,就打妄想要在佛門中提倡世間法,說人家不行孝,整天要學佛人去學做人,這是暗示人家「不是人」,明明就已經得人身了!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太亂,是你的心亂。你心要是真正的清淨了,就不會看到這些亂象,更不會想要用世間法拯救世界。講拯救世間是講好聽的,實際上是自己心靜不下來、世間意重,就是那世間的念頭在找事情攀緣,所作出的展現。整天講救世界,你連自己的生死都沒把握,你又能救誰!!不會游泳的人硬要去當救生員,那不是可笑嗎?

釋迦牟尼佛放棄國家、放棄王位,捨一般人所捨不下的。一般人要美好家庭,他把它捨棄了,一般人要權利,他也不要,他也不搞政治。末法的出家人,不好好守清規,去弄這些政治書,現在還有開政治論壇的,實在非常可笑。所以勸人家學佛,要是勸他們到這種地方去學,那你是斷人法身慧命,更是障礙正法流通,罪過是在你的身上。這點自己要警覺,不能夠跟著他起舞,免得這一生沒有成就,到時候不但沒有成就,還下到惡道去了,那你怪誰都沒有用。就真的像《無量壽經》講的,你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介紹人家看佛書,要看祖師的,要跟經典相應,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更要依祖師大德教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素食食譜:家常豆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家常豆腐】


材料:
豆腐1盒、竹筍50克、木耳20克、紅蘿蔔50克、辣椒1條。

調味料:
醬油1大匙、辣椒醬1大匙、糖1/2大匙、酒1大匙、香油。

作法:

豆腐切片,用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備用。竹筍、木耳、紅蘿蔔切片,汆燙備用;辣椒去籽切片備用。取一炒鍋熱油,
再倒入所有材料一同拌炒,加入調味料拌炒至熟即可。

~(圖文轉載)~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大莊嚴論經卷第五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莊嚴論經卷第五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三)  
復次若人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斯則名為真善丈夫。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大婆羅門家。時彼家中遇比丘已。屋棟摧折打破水瓮。牸牛絕靷四向馳走。時婆羅門即作是言。斯何不祥。不吉之人來入吾家有此變怪。比丘聞已即答之言。汝頗見汝家內諸小兒等瘦腹脹面目腫不。婆羅門言。我先見之。比丘復言。汝舍之中有夜叉鬼。依汝舍住吸人精氣。故令汝家諸小兒等有斯疹疾。今此夜叉以畏於我恐怖逃避。以是令汝樑折瓮破牸牛絕靷。婆羅門言。汝有何力。比丘答言。我以親近如來法教有此威力。故令夜叉畏我如是。婆羅門復作是言。云何名為如來法教。于時比丘次第為說佛法教誡。令婆羅門夫婦聞已心意解悟俱得須陀洹果。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善哉上德者  善說真實法  佛教從耳聞  入我心屋宅  使我家安隱  為我作擁護  唯願於今者  少聽我所說  破我心意舍  折我愚癡樑 善為我驅遣  吸功德夜叉  除諸見羅剎  惑盜以為瓮  身見水盈滿  今者已破壞  癡乳牛奔走  挽絕無明靷  如向所見事  悉集我身中  諸色猶如鏡  影像在中現  無始生死中  未曾見斯事  我今因於汝  始見四聖諦  今值善知識  緣會故相遇  除我心貪患  去我家中鬼  世間久已傳  四圍陀所說  應作於大祀  莊嚴種種物  備具祀場上  恒河等大濟  洗浴除罪過  速疾得生天  我昔來修行  未曾得果報  然我未能知  為定得不得  祀祠及洗浴  不如近善友  我今近善友  已獲其果證  不生又不死  解脫趣涅槃  永離怖畏處  非是財寶求  假王威勢力  投巖赴焰火  嚴切寒冬月  凍冰儭其體  盛夏欝蒸時  五熱以炙身  編椽及棘刺  寢臥於其上  越山渡大海  祀火而呪說  如是苦行等  不能得涅槃  唯有修禪智  戒聞及專精  如此法事等  為何從而獲  必因善知識  然後能具得 


(二四)  
復次若人為惡應墮地獄。遇善知識能滅其罪得生人天。我昔曾聞。有婆迦利人至中天竺。時天竺國王即用彼人為聚落主。時聚落中多諸婆羅門有親近者。為聚落主說羅摩延書。又婆羅他書說。陣戰死者命終生天。投火死者亦生天上。又說天上種種快樂。辭章巧妙。而作是說。使聚落主心意駭動謂必有是。即作火坑。聚香薪作婆羅門會。諸人雲集來至會所。時聚落主將欲投火。此聚落主與一釋種比丘先共相識。爾時比丘來至其家。見聚落主。於其家中種種莊嚴。比丘問言。欲作何等。聚落主言。我欲生天。比丘問言。汝云何去。尋即答言。我投火坑便得生天。比丘問言。汝頗知天道不。答言不知。比丘問言。汝若不知云何得去。汝今行時。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尚須引導而知途路。況彼天上道路長遠。忉利天上去此三百三十六萬里。無人引導。何由能得至彼天上。若天上樂者。彼上座婆羅門。年既老大貧於財物。其婦又老面首醜惡。何所愛樂何不將去共向天上。時彼聚落主既聞語已。作是思惟。若投火坑得生天者。彼婆羅門應共我去。所以者何。彼婆羅門貧窮困苦無可愛戀。應當捨苦就彼天樂。若其不去徒作欺誑欲殺於我。作是念已即便前捉上座婆羅門手。欲共投火俱向天上。時婆羅門挌不肯去。何以故。婆羅門等但為錢財來至會所。時聚落主見婆羅門不欲入火。即說偈言 
如所聞上天  眾樂不可計  觸物生貪著  視東而忘西  計其家所有  一切眾樂具  比方於天上  猶若以芥子  以方於太山  若其必少欲  而無貪著者  我今觀察汝  貪欲劇熾火  若不用婦女  看守醜老妻  而來至此會  貪求於錢財  用供給其家  若愛戀其子  不欲生天者  計彼生天力  過足護汝子  若不知天道  何故使我往  設知天道者  何故格不去  云何憙教人  欲使我投火  或貪我財物  欲得分取用  云何無悲愍  苦酷乃如是  或是先世怨  必是大欺誑  與死作伴黨  勸令我生天  勸獎我令死  強逼我入火  教人遠家居  修於苦行法  投淵及赴火  自餓亦斷食  觀其教旨意  欲令門斷絕  斯諸婆羅門  樂為殺害事  是故我捨離  當入於佛法  佛法大慈悲  終不傷害物  大火焚山野  麋鹿皆避走  由其愛性命  求覓清涼處  我今亦應爾  歸誠求救護   


爾時比丘見婆迦利心已厭患諸婆羅門。於三寶所深生信敬。讚言。善哉善哉。慧命。汝於今者始在天道。即說偈言 
佛語至天道  及以解脫道  此語決定至  中間終無錯  一切智說道  廣略之別相  無害實語等  施及伏諸根  是道與天道  斯非諸苦行  投淵赴火等  之所能獲得  此可作死緣  非天解脫因  往古人壽長  諸仙壽亦長  厭患此身故  不欲久住世  先習諸禪定  斷於欲界結  自知捨是身  必生於梵天  無由得喪命  投淵而赴火  由此喪命故  得生梵天中  禪定斷結故  而得生梵天  不由投巖火  得生於天上  彼有同伴仙  以天眼觀察  此死生何處  見生梵天中  先見投淵死  謂以此生天  餘者愚不見  謂為投淵火  得生梵天上  是故生倒見  諸餘婆羅門  愚癡無智慧  不觀修禪定  斷除諸結使  但覩投淵火  謂得生天上  由是倒惑故  遂生諸經論  愚者皆信受  投淵而赴火  智人善觀察  捨棄而不為  修行諸善法  以為天道因  投淵赴火等  非是修善行  可得脫死緣  亦非生天因  身心依佛法  是名寂滅道  用是外道為  無果徒受苦  鑽水求醍醐  雖勞永難得 


(二五)  
復次夫修施者當離八危。若積財寶危難甚多。智人修施是乃堅牢。我昔曾聞。有一國王謫罰商賈。而告之言。汝所有財悉疏示我。估客至家。思惟先來所施之物。施諸乞兒一飡之食。乃至并施鳥獸所有穀草。悉疏示王。王見是已問言。如此之事何故疏來。估客答言。王先約勅所有財物悉疏示我。我所有財疏牒者是。即說偈言 
五家共有者  今悉在家中  我今所牒者  無有能侵奪  如此所牒者  王賊及水火  皆所不能侵  假設七日出  須彌及巨海  一切悉融消  如此所施物  不能燒一毫  錢財寄父母  兄弟及姊妹  一切諸親友  悉皆有敗失  唯有所施物  終不可敗衰  施為行寶藏  世世恒隨人  施為極親友  無有能壞者  貧窮之巨海  極大可怖畏  施是堅牢船  唯有惠施者  能得度彼岸  我知施果報  是故無畏說  所牒是我財  家中有財寶  五家之所共  是故不敢牒  言是我所有   


王聞是語心生歡喜。讚言善哉。汝是福勝人。我今不用汝所有物。如汝所說。施是汝財。餘財悉共。爾時國王。即說偈言 
若行惠施者  自手而過與  應發歡喜心  勿生悔恨想  是故未來世  人天受快樂  所有資財物  眼見己財寶  分散屬諸家  不能速疾施  無能侵奪者  若人慳不施  終為他所奪  現在惡名聞  來生多貧乏  是為最愚癡  見他人屋宅  及以眾財寶  死後眾家用  毫釐不逐己  目覩如此事  不能生厭惡  速疾捨財物  財不五家共  唯有修惠施  死時一切捨  無有隨己者  決定必捨離  然不得施報  以見是事故  智者必應施  二事俱名施  應當自施與  檀越如大象  津膩香常流  如是智檀越  功德利充滿  世人所讚歎  饒財慳不施  為世所嗤笑  設復有財錢  見乞方背去  雖復饒財寶  名為貧衰患  施者雖貧窮  常名有財富  慳貪雖多財  不脫貧衰患  檀越以水施  洗除心貪垢  慳無善樂報  趣於死徑路  必墜深坑穽  種種眾寶物  象馬與牛羊  神逝氣絕時  一切悉捨去  臨終生苦惱  以是生眷戀  怖畏大熱惱  修施者臨終  歡樂無悔恨  慳嫉智者譏  施者貧與富  恒常受快樂  慳者如塜間  人皆避遠離  慳貪者雖存  其實同餓鬼  施者有名稱  一切所欽仰  智者之所愛  命終生天上  諸有愛己者  云何不修施  施為善好伴  勝妙之資糧  不用車馬乘  一切眾侍衛  施為行寶藏  後世之津樑  布施離眾難  五家不能侵  何有愛己者  而當不修施  若施百千萬  後身得少許  尚應修布施  況少修惠施  大獲於福報  是故有智者  應當修布施 


(二六)  
復次若聞正說能解於縛。我昔曾聞。德叉尸羅國有罪之人閉僧坊中。於其夜中眾僧說法。其被閉者。來至僧中次坐聽法。有一比丘說於生死逆順之經。說言。佛告諸比丘。凡愚之人不聞法者不知色。不知色習。不知色味。不知色過患。不知色出要。不知色厭。一切眾生如實不知如是過患。若為色縛。是名真縛。何謂色縛。視見端正。是名色縛。為色縛者內盡被縛。而此色者於生死中不知其根。生死大河無濟渡處。不知生死出要。於生死中被諸繫縛。從此身縛乃至後身。時被閉者。聞說是法思惟其義。憶持不忘讀誦通利。時王遣人解其繫縛。所親知識眷屬將從。欣其得脫皆來問訊。時被縛者。即說偈言 
汝見我縛解  慰問生歡喜  凡夫愚癡者  常縛未曾解  色縛於凡夫  五陰悉羈繫  生能縛於物  死縛亦復然  今身至後世  未始不繫縛  輪迴羈縛中  數數受生死  我從彼師所  聞說如是言  此語我耳聞  一切種智說  一切諸結使  繫縛於我心  如牛軛所縛  我有如斯縛  於中未解脫  云何汝等輩  言我從縛解  汝等於我所  若實愛念者  當為見啟王  令我得出家  正見跡在前  寂滅之彼岸  若獲如是事  乃可名解脫  若得出家者  便為是離縛  真實得解脫   


爾時眷屬聞是語已。啟白於王便得出家。既出家已精勤修道得阿羅漢。而彼罪人閉繫僧坊。以聽法故尚得解脫。況故聽法。是故行人於塔寺所宜往聽法


(二七)  
復次病苦篤時言教不行漫現強健。所可作事宜應速作。我昔曾聞。法王阿育身遇重患。得諸財物。盡用施僧。又從諸臣索種種寶。時諸臣等不肯復與。唯得半菴摩勒果欲以奉僧。便集臣相而告之言。即於今日誰為王者誰言教行。諸臣答言。唯有大王威德所領。遍閻浮提言教得行。王說偈言
汝稱我為王  教令得行者  將順於我意  故作如是說  汝等作斯言  悉皆是妄語  我言教已壞  一切不自由  唯有此半果  於中得自在  富貴是凡鄙  咄哉可呵責  譬如山頂河  瀑疾不暫停  吾雖為人帝  貧窮忽至我  貧窮世所畏  速疾至我所   


說是偈已。又復讚歎世尊所說真實不虛。復說偈言 
富貴雖熾盛  會必有衰滅  富貴人希樂  衰滅世憎惡  此言不虛妄  瞿曇之所說  我於往日時  設有諸言教  心念而發言  言必不墜落  鬼神奉承命  遍於四海內  聞者咸受用  無有違逆者  如河衝大山  激水還迴流  衰敗如大山  遮吾都不行  我昔有言教  無敢有逆者  未曾有姦惡  寇難見拒違  覆蓋於大地  無能違逆者  男女與大小  無敢不敬從  設有違教者  我悉能摧伏  諸有苦難者  安慰救濟之  病苦及貧窮  無不療治者  我今福德盡  貧窮忽然至  困厄乃如斯  我是阿育王  云何遭此苦  如阿輸伽樹  斫根令斷絕  花葉及枝莖  一切皆萎乾  我今亦如是   


富貴幻化不得久停。顧見傍醫而作是言。咄可惡賤富貴暫有。猶如電光。如焰速滅又如象耳動搖不停。亦如蛇舌鼓動不息。又如朝露見日則乾。曾從他聞說如是偈 
富貴利難止  輕躁不暫停  智者應善知  無得憍放逸  此身及後世  宜當求自利  若得富貴者  雖復慳守護  百方皆毀敗  富貴猶在行  如蛇行不直  若善觀察者  於其強健時  宜速作福德  若復遭病苦  心應當修福  不必在形骸  其家親屬等  若知必死者  己雖有財物  不得自在施  安利獲錢財  值遇福田處  便可速施與  若於身強健  及己病苦時  宜常修布施  等無有別異  然此諸財物  唯有過患耳  若當臨死時  親戚及婦兒  雖是己財物  若欲用惠施  護遮不肯與  危惙在須臾  所願不自由 


爾時阿育王。剃髮時過著垢膩衣。參差不整羸瘦戰悼喘息麤上。向於如來涅槃方所。自力合掌憶佛功德。涕淚交流。而說偈言 
今合掌向佛  是我最後時  佛說三不堅  貿易於堅法  我今合指掌  用易堅牢法  如似融石山  求取於真金  不堅財物中  日夜取堅法  我今餘福利  持用奉最上  今我此福業  不求帝釋處  及與梵果報  況復閻浮王  以此布施果  及恭敬信向  願得心自在  無能割截者  得聖淨無垢  永離眾苦患   


阿輸伽王以半菴摩勒捨施眾僧。喚一親近而語之言。汝頗憶我先畜養不。取我今者最後之教。持此半果奉鷄頭末寺眾僧。稱我名字。阿輸伽王最後頂禮比丘僧足。如我辭曰。於閻浮提得自在者。果報衰敗失自在力。唯於半果而得自在。願僧憐愍受我最後半果之供。令我來世得報廣大。願餘人等莫令如我於最後時不得自在。爾時侍人即奉王命。齎此半果詣僧坊中。集一切僧禮僧足已。叉手合掌白眾僧言。阿輸伽王禮眾僧足。作是語已。涕泣盈目哽噎氣塞。持此半果示眾僧已。即說偈言 
一蓋覆天地  率土言教行  譬如日中時  遍炙於大地  福業既已消  崩落忽來至  為業所欺弄  敗壞失榮貴  如日臨欲沒  信心致禮敬  又以此半果  用奉施眾僧  以表無常相  示豪貴遷動   

爾時諸上座聞是偈已。慘惻不樂生悲愍心。受其半果以示大眾。而作是言。我等今可生厭離心。佛婆伽婆。於修多羅作如是說。見他衰患。應當深心生於厭離。諸有心者見如此事。誰不憐愍生厭患心。即說偈言 
勇猛能施者  諸王中最勝  牟梨中大象  名曰阿輸伽  富有閻浮提  一切皆自由  今為諸群臣  遮制不自從  一切皆制止  唯半菴摩勒  於此得自在  用施於眾僧  富有極廣大  一切得自在  生於自高心  今日安所在  凡愚應觀此  速疾改易心  富利都敗失  唯有此半果  令諸比丘僧  皆生厭患心   


時僧上座言。末此半果著僧羹中。而作是言。大檀越阿育王最後供養。何故說此一切財富悉不堅牢。以是之故。佛婆伽婆說。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命易於堅命。檀越。應生歡喜。以不堅之財隨逐於己至於後世。宜常修施莫使斷絕


(二八)  
復次凡愚之人。若有輕毀於彼賢人。賢人終不生於瞋恚。得他毀罵生隨順語。我昔曾聞。有一人於其家中施設客會。多作花鬘以與眾會。眾人得鬘皆戴頂上。有一賢者極為貧悴詣客會中。次得花鬘不著頭上以置傍邊。眾人皆言。此人貧窮欲賣此鬘。是以不著。時優婆塞聞是語已。答言實爾。我若賣時。極得貴價。然後當與。即說偈言 
如昔日須鬘  本曾賣一花  九十一劫中  天上受快樂  今日最後身  得於涅槃樂  如似放牛女  以臭惡草花  眾人所不喜  女人賣此花  得生忉利天  如彼女所賣  我今欲向佛  亦欲賣此花  能發如是心  希有極難值  如此賣花者  三界中無比   


爾時諸人問優婆塞。誰能少施獲大福報時優婆塞語眾人言。今當為汝說善堅法。花鬘萎乾便即棄捨佛捨王位如棄萎花。即說偈言 
佛捨轉輪位  如棄萎花鬘  七覺嚴其心  清淨無垢穢  莊嚴悉已備  安用是花為  但我專精心  以鬘施佛塔  今我賣上佛  世間無倫疋  如是法商主  終無貧窮時  此賣最為勝  名稱有功德  我今持此花  欲以供養塔 


(二九)  
復次譬如幻師以此陰身作種種戲。能令智者見即解悟。我昔曾聞。有一幻師有信樂心至晝闇山。為僧設食供養已訖。幻尸陀羅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於大眾前抱捉此女。而嗚唼之共為欲事。時諸比丘見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無慚人所為鄙褻。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時彼幻師既行欲已。聞諸比丘譏呵嫌責。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節挑目截鼻。種種苦毒而殺此女。諸比丘等又見此事倍復嫌忿。我等若當知汝如是寧飲毒藥不受其供。時彼幻師而作是言。爾眾比丘見我行欲便致瞋忿。見我斷欲殺彼女人復致嫌責。我當云何奉事眾僧。時諸比丘見其如是。紛紜稱說擾動不安。爾時幻師即捉尸陀羅木用示眾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於彼木中有何欲殺。我欲安於眾僧身故設是飲食。欲令眾僧心得安故為此幻耳。願諸比丘聽我所說。豈可不聞。佛於修多羅中說一切法猶如幻化。我今為欲成彼語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無壽無命。識之幻師運轉機關。令其視眴俯仰顧眄。行步進止或語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實無我。即說偈言 
先觀彼相貌  想像起倒惑  橫生女情想  入於欲網羂  深實觀察者  知身都無我  如彼善幻師  以木為女人  意行於顛倒  愚謂為眾生  於此幻偽中  妄起男女想  智者善觀察  陰界及諸入  緣假成眾生  分分各別異  和合眾分故  能作於諸業  諸行無男女  亦無有壽命  色欲及細滑  威儀并處所  如此四種欲  迴轉嬰愚心  一切智亦說  幻偽欺世間  如彼幻網中  化作諸色像  生死網亦然  現五道差別  憂喜與瞋忿  愁惱及鬪諍  如彼眾擾亂  猶如鬼遍身  心起諸作業  同彼鬼無異  從心起於風  因風造作業  眾生見造業  種種諸色像  於此業行中  起威儀形色  不解其容止  便橫計我想  此身名機關  脂髓皮肉髮  三十六物等  和合以為身  愚者計眾生  而實無宰主  但以風力故  俯仰而屈伸  以依於心故  則能起五識  然此心識者  念念皆遷滅  愚者起癡覺  計此身有我  口業若干種  身業亦復然  言笑及威儀  皆如幻所作  此中無有我  用離宰主故  而斯虛偽法  無壽無知見  妄起於想像  陷沒諸凡夫   


如彼幻師所說之事真實無異。時諸比丘聞其說已皆得見諦。是故當知諸法如幻。能知是者。則便能斷諸行之源


(三○)  
復次施戒及論其事淺近。善根熟者能樂深法。我昔曾聞。有阿育王初得信心數請眾僧。入宮供養日日聽法。施張帳幕遮諸婦女而使聽法。時說法比丘以諸婦女多著世樂。但為讚歎施戒之法。有一妓女宿根淳熟。不避王法分受其罪。即便撥幕到比丘所。白比丘言。佛所說者唯有施戒更有餘耶。比丘答言。姊妹。我意不謂乃有如是利根之人。故作此說。若欲聽者當更為汝說諸深法。告女人言。佛說一切世間所未聞法。所謂四諦。即為女人分別說之。女人聞已得須陀洹道。爾時女人作如是言。雖違王法得大義利。即說偈言 
聞說四真諦  法眼淨無垢  以此危脆命  貿佛法堅命  假設於人王  今來害我者  我以得慧命  終無悔恨心   


時諸宮人見此妓女干冒王法。心懷戰懼恐同其罪。時此妓女見是事已。手自執刀到於王前。五體投地伏罪請死。復說渴言 
王制極嚴峻  無敢違犯者  我為聽法故  冒犯分受死  我今渴於法  冒突至僧所  如春熱渴牛  求水不避杖  突入清流中  飲足乃還歸  大王應當知  佛法難聞值  譬如優曇花  難可得值遇  三界大真濟  所說諸妙法  我得聞斯說  云何不欣樂  其所說法者  乃實是燈炬  滅結大鼓聲  天人之橋津  又聞解脫鈴  歡喜娛樂音  菩薩於昔日  苦行勤求法  投巖及割肉  以求無上道  既得為人說  甚難可值遇  我得值斯法  云何不聽受  此身如聚沫  芭蕉及泡焰  四大蛇纏擾  今斯法施會  難可得聞值  何惜鄙穢身  而當不聽法  而此危幻身  雖復能進止  顧視諸威儀  來去及坐臥  看示及語言  實非是眾生  而作眾生想  種種諸威儀  一切皆如幻  不久當散毀  捨棄於塚間  屍骸同木石  烏鳥所殘食  雨漬令腐敗  猶泥人毀壞   


爾時彼王聞斯偈已而告之言。汝能至意聽如是法。今證何事。妓女即說偈言 
今不覆藏時  我宜當實說  已證須陀洹  應發歡喜心  至心而善聽  我今自見法  終不隨他信  心無有疑網  已閉三惡趣  生死作邊際  我已離有獄  於六十二見  牢縛今已解  不久當遠離  趣向甘露城  十力坊所道  陰界及諸入  我悉如是見  觀身如蛇篋  陰如拔刀賊  欲如怨詐親  諸根如空聚  六塵破村賊  陷下之愛河  已悟如斯事  求彼安隱處 


王聞是已於佛法中倍生敬心。而作是言。嗚呼佛法。大力世尊厭生死道。嗚呼佛法。有信向者皆得解脫。何以知之。女人淺智尚能解悟。過六師故。我今向阿耨多羅調御丈夫坊處生歸依心。南無救一切眾生大悲者開甘露法。男女長幼等同修行。即說偈言 
若謂女人解  名為淺近者  諸餘深智人  敬尚方能悟  如是甚深義  為智所敬者  乃是牟尼尊  最勝正導說  所說之妙法  聞者極欣樂  專念而攝心  能令不放逸  所說不為論  亦不為摧滅  外道諸語論  一切自破壞  不曾自稱譽  名聞遍世間  雖說實功德  不名自稱譽  威德雖熾盛  湛然具寂滅  既具一切智  不恃而自高  所作雖勇健  而復善調順  解脫諸矜高  然復不鄙劣  說法久流布  無能譏呵者  無害者所說  種種多差別  然諸一切人  無能說其過  言說雖豐廣  無有厭患者  所說雖同俗  而理出世間  善逝之所說  文字世流布  然常未曾有  化度恒新異  如是妙言論  無不合掌禮  誰不讚世尊  善論大師子  譬如春夏時  陰晴皆益物  佛語亦如是  多種利眾生  能去眾人疑  對治善宣釋  能令離三有  顯示安隱處  亦能令眾生  或喜或驚怖  亦能令稱適  亦能使悲感  亦能得利悅  滅結所說法  真實是神變  應說者必說  不惜人情意  所說雖剛麤  然不違法相  最勝智慧者  如似大海水  初中及邊際  等同於一味  佛法亦如是  初中後皆善  聽之悉清淨  明智聽彼語  勇捍意滿足  聽聞此語已  不樂外典籍  言辭悉具足  才辯甚美妙  亦不自矜高  所說不怯弱  一切中最勝  顯著義具足  實是一切智  外道體義少  以智莊嚴辭  言辭極美妙  然無有義味  諂偽邪媚說  世間大愚闇  執汝之法炬  入於真諦處  如入己舍宅  善逝諸弟子  我能得擁護  諸大弟子等  善調伏諸根  彼所說弟子  我今言深信  於諸大眾前  稱宣說是語  從今日已去  聽諸釋子等  經常入我宮  從今日體信  沙門釋子等  自恣聽入宮  能以甘露法  滿足女人心  女心既寂靜  趣於解脫處  是故常應聽  甚深四諦義 
大莊嚴論經卷第五





【素食食譜:涼拌金針大頭菜】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涼拌金針大頭菜】


材料:

大頭菜  2兩
金針   1兩
調味料:辣椒、薑末、醋、 香油、鹽皆適量。

作法:

1.將大頭菜、金針洗淨備用。

2.大頭菜切成長條塊狀。金針瀝乾水分打結。

3.煮一鍋熱水,將金針燙過(約3分鐘),汆燙後用冷水沖過,備用。

4.將大頭菜、金針放入大一點的容器中,和辣椒、薑末、醋、香油、鹽攪拌均勻即可。

~(圖文轉載)~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12


復某居士書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瘉.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
復張季直先生書
光一無知無識之粥飯僧耳.由徐蔚如謬以蕪稿再四排印.竟致瀆及青眼.尚不以蕪穢見棄.反謂其儒釋融通.有體有用。殆所謂志在敬佛.遂忘其僧之庸劣也.感極愧極。易園與光.殆有宿緣.每欲拉閣下以同往西方.俾無量劫來.及與現生.所培之善根福德.同歸實際.光極為佩服。以閣下當代文宗.光一無知無識之挂搭僧.故不敢隨易園之班.以修書奉勸也。今接閣下華翰.見其曾看佛經.不知何者禪也但覺淨耳.不勝欣慰。足知閣下般若種子.殆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之所種者。夫禪至于不知.方是真禪.以見聞覺知.皆意識中事.唯其不知.方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即如如佛耳。淨至于但覺.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矣.否則何名但覺。閣下見解如此.已是超越近之學佛者萬萬。倘再能生信發願.回向往生.則上品蓮臺.當可獨據。或恐閣下于禪淨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未能深知。謂既悟自心.當處便是西方.不須求生.則其誤非淺。何以故.以凡夫縱能悟到極處.尚有無始以來之煩惱習氣.未能頓斷。煩惱習氣若有一絲毫.便不能超出生死輪迴之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祈詳讀淨土十要.淨土聖賢緣.自知光言不謬。若不以為謬.且無多暇.但息心詳閱文鈔.自可悉知矣。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輿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閒.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日禪.曰密.日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嬴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贏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觀此.則上自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至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其功德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讚導.普勸往生。迨至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初與同學慧永。欲往羅浮.以為道安法師所留。永公遂先獨往.至潯陽.刺史陶範.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歲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於山東.遂號為東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遠公乃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師.亦預其社。永公居西林.於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則其人可思而知也。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斗.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其入蓮社而修淨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則多難勝數也。自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曇鸞著往生論註.妙絕古今。智者作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不歸心淨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殊少明闡。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故死心新禪師勸修淨土文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真歇了禪師淨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長蘆賾禪師.結蓮華勝會.普勸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夢中求入勝會.遂以二菩薩為會首。足見此法.契理契機.諸聖冥贊也。當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師.住持浙之昭慶.慕廬山遠公之道.結淨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歸依.為之倡導.凡宰輔伯牧.學士大夫.稱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餘人.其沙門有數千.而士庶則不勝計焉。後有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於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什。或為詩歌.或為論辯.無不極闡此契理契機.徹上徹下之法。而蓮池.幽溪.蕅益.尤為切摯誠懇者。清則梵天思齊.紅螺徹悟.亦復力宏此道。其梵天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學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誰不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乎。自後國運日衰.不暇提倡.法運亦隨之而衰.至咸同時.兵災四起.哲人日希.庸流日多。儒者唯奉韓歐程朱闢佛之說.以為至理名言.而不知佛法包括群聖之薪傳.發明當人之心性.其妙義微言.功德利益.有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者。以故悉以毀滅佛法為志事.不肯讀誦受持.保護流通.致令佛法.一敗塗地。譬如小兒.見摩尼珠.不但不加保重.尚欲毀而棄之。至光緒末.廢除舉業.大開遊學之端.凡天姿高者.悉以博覽為事.所有各種學理.皆不足以饜飫其心。唯佛學幽深宏博.無妙不備.真俗互資.筌有圓融.從茲群相研究.而修習焉。禮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今既知其旨.知其善矣.豈肯將此無上心法.讓古人獨得.而自己與一切同人.皆不得乎。是故研究會.居士林.念佛社.素餐會.各處建設。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者.日見其多。譬如窮子.自迷家鄉.一旦得人指示.當即直求歸路.斷不肯仍舊循乞.孤露他方也。青蓮寺由黃谷法師開山以來.固為淨土一大道場。其形勢雄偉.實為廬山第一勝地.以故千數百年.道風不墜。經洪楊之亂.悉成劫灰.以法門式微.無人恢復.竟成荒山。妙培大師.出家以來.即以淨土為宗。擬欲以即生了脫之法.普利同人.特往紅螺.熏修數年。今春遊廬山.深慨遠公之道.無人振興.於世道人心.殊失裨益。至青蓮寺基.見其形勢.若蓮華然。而復前臨三疊之瀑布.後椅五老之雄峰.左右則有獅子象鼻二峰.以為護衛.殆天造地設一淨土道場。不忍永令湮沒.遂發願恢復.以宏蓮宗。乃與上海諸大居士商搉.幸得均示同心.故先建立數閒殿堂.以為修持之地.至於寺之全體齊備.須待龍天感應.非今所急。為今之急務者.開蓮社以行道耳。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閒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並.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過.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特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閒法.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等。又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酒.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於己。其心行已汙濁不堪.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汙.決難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倘具前之所當行.無後之所當忌.則於世閒則為賢人.於佛法則為開士。以身率物.由家而鄉.由鄉而邑.以至全國.及與天下。則禮義興而千戈永息.慈善著而災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願見者聞者.同皆發起倡導.則幸甚幸甚。所有簡章.開列於後。
復河南第五軍副司令部楊明齋書
所言公門修行不專指誦經持咒念佛而已。必須盡己職分.除暴安良.併所統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則地方受福.而主將士卒同于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壽矣。若不以此事.以懇切至誠心誠勖士卒。則兵所到處.地方受淫掠之慘.殆有不堪言者。況甚至又有毀燒屋廬.殺人示威者乎。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誠心令士卒將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無謂之逼抑苦惱.則其功德大矣。能如是.再加以誦持經咒.念佛名號.則必蒙佛天護佑。無事則軍威遠鎮.宵小潛伏.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將軍.救世菩薩矣。光以不德.何堪為師。然泥塑木彫之佛.若作真佛敬之.則與敬真佛之利益無異。以故且順汝志.而覓汝師。汝若看佛敬僧.則縱屬粥飯庸僧.亦未必不能因之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若唯以光之道德具備是責.則便失所冀望.不如不皈依之為愈也。今為汝取法名為智毅。以有智之勇毅.內之可以修聖道斷煩惑.外之可以保國家安人民。汝能顧名思義.其利益及於國家社會.豈止汝一人獨得而已。至於誦經持咒念佛.一本於至誠恭敬而受持之即已.不必急急求解義為要也。果能如是受持.久之則業障消除.智慧發現.經之實益.尚能親得.況文義乎。文鈔中屢屢言之.故不多述。祈熟閱文鈔.即是常相晤對.況一函二函者乎。



【素食食譜:豆酥青江菜】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豆酥青江菜】

材料:

青江菜  4兩
香油   少許
豆酥粉  1大匙
薑末   少許
豆瓣醬  1/2茶匙
糖    1/2茶匙
芹菜末  少許

作法:

1.先將青江菜對半切開,洗淨汆燙至熟備用。

2.取一熱鍋,鍋熱了之後轉小火,倒入香油,依序放入豆酥粉、薑末、豆瓣醬、糖、芹菜末,炒至豆酥粉香酥之後,淋至擺好盤的青江菜上即可。

~(圖文轉載)~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3 黃念祖居士註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其意為:若論法體,諸經皆實。但今論利益,則餘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且(一)往生必證菩提。(二)法滅唯此經度生。(三)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云:「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者,遇也。《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優曇花,一譯靈瑞化。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現法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讚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并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云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毗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毗盧、彌陀不一不異。下云:「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四)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此下世尊許說,并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