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物猶如此》選錄


《物猶如此》選錄

鼠聽經(《湖壖雜記》)
一畝田,在武林門內,有某庵者,僧靜然主之。靜然晨夕焚修,誦經不怠。於順治戊子元旦,方宣梵唄,有鼠窺於梁。嗣後每扣木魚,鼠即至,漸乃由梁及戶,由戶及幾。僧呼:「鼠子,汝亦知聽經耶?」鼠即點首,蹲伏金經之右,經止,乃徐徐去,率以為常,如是逾年。一日,復來聽經,經畢,向僧頂禮,俄寂然不動。僧撫之曰:「爾圓寂耶?」已涅槃矣。越數日,體堅如石。有栴檀香,僧為制小龕,塔而瘞之,如浮屠法。
張山來曰:余亦曾於講院聽經,竟不解所謂。而婦人女子,見其作點首會意狀,殊不可解。然異類往往能之,則婦人女子,聽經會意,又不足奇矣。
詩曰:無量佛中種善因,木魚敲處點頭頻;且看腐鼠堅如石,信否金剛不壞身。

念佛鳥(《池北偶談》)
唐韋蟾《岳麓道林詩》:「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馱經馬。」王得臣《麈史》:「安陸有念佛鳥,小如鴝鵒,色青黑,常言『一切諸佛』。宋元憲詩:『鳥解佛經言。』張齊賢守郡日,作古詩一篇以紀之。」
按《華山志》云:念佛鳥,音韻清滑,如誦佛聲,一名「念佛子」。
詩曰:鳥能念佛入三摩,人不回心奈若何;一聽佛聲雙淚墮,前身我豈老頭陀。

佛現鳥(《峨眉志》)
蜀大峨峰普光殿,有佛現鳥,狀如鴝鵒,其聲圓轉,山僧名為「佛現鳥」。
按《彌陀經》云:「極樂國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詩曰:有生佛各現心頭,幾見彌陀念不休;夜闃禽聲聲入妙,峨眉月白滿輪秋。

鶴檢書(《金城記》)
衛濟川養六鶴,日以粥飯啖之,三年識字。濟川檢書,皆使鶴銜,取之無差。
詩曰:牙籤萬軸鄴侯居,六鶴分司甲乙廚;勿訝羽禽聰穎甚,前身曾校玉堂書。

鸚鵡念經二(《警心錄》)
東都有人養鸚鵡,以其慧也,施於僧,僧教之誦經。每在架上,不言不動。問其故,對曰:「身心俱不動,為求無上道。」及其死,焚之,有舍利。
李斯義曰:鸚鵡之慧者能言,此卻不言不動,而又能言人所不能言,可謂聰明內用,參透玄機者。
詩曰:心生無住悟曹溪,得意忘言直到西;多少聰明成底事,如如不動即菩提。

鸚鵡念佛一(《警心錄》)
韋南康鎮蜀時,有一鸚鵡甚慧。養者曉以佛理曰:「若欲念佛,當由有念以至無念。」即仰首奮翼,若聽若承。及使念佛,則默然不答。或詰其不念,則唱言「阿彌陀佛」一聲。意若有悟,以有念為緣生,無念為真際也。一日,不震不僕,斂翼委足,奄然而絕。焚之,有舍利十粒,公立塔瘞之,號曰「鸚鵡塔」。
李斯義曰:無念豈易言哉!中州劉石渠,靜者也,一日,論養生曰:「心靜則氣調,令主人翁常在腔子內。養生之道,思過半矣。」予聽受而勉行之,而心之遁也無跡,覺復收來,來復遁去,真如猿之跳躍而不定也。予唯從事於「知止」之說,庶幾或有得歟。
詩曰:無念心空月滿山,自來自去白雲間;腳跟止處知何在,各認生初第一關。

鸚鵡念佛二(《警心錄》)
淳熙間,麻成忠客荊南,有長老壽普來,相見良久,成忠入室取《圓覺經》。一鸚鵡忽鳴曰:「樊籠三年,無緣解脫,望師慈悲。」普曰:「小畜,誰教爾能言?」鸚鵡頓悟,不復作聲。勸成忠放使自如,徑赴普老坐側,啁啾致謝。普戒之曰:「宜高飛深林,免再墮羅網。」又求教,普令誦「阿彌陀佛」。少頃,即去。後曆八載,普遊至桃源,一小兒來謝曰:「昔為麻家鸚鵡,今已在西鄉蕭家作男子矣。」
李斯義曰:唯慧故能言,能言故受縶。不言則自如,自如則解脫。
詩曰:幸脫雕籠結淨因,未空福報又回輪;卵生不及胎生好,總是拖泥帶水身。

鸚鵡念佛三(《見聞錄》)
嶺南有士人,養白鸚鵡,每晨必誦觀音寶號、《白衣咒》,兼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及李太白等詩。或晨課未畢,導以詩文不應也。一日,謂士人曰:「我從西方來,還從西方去。」是夕,奄然而化。
鶴子曰:謝靈運以心多雜念,不入遠公蓮社。鸚鵡每晨清課,旁觀者導之不應,是屏除雜念也,是湛然常寂境界也。予近寄老友韋子淨庵詩云:「《六祖壇經》一字無,無中字字現明珠。靈台直接靈山路,萬里澄空海月孤。」偶書所得,附識存參。
詩曰:無來無去了空空,藐爾鸚哥慧性通;都恨西方塵世隔,西方只在此心中。

鴝鵒念佛一(《語林》)
宋時天臺黃岩寺僧,畜一鴝鵒,隨僧念佛。一日,立死籠中。僧葬之,生紫色蓮華,穿土而出。大智律師為之頌曰:「籠中立死渾閒事,化紫蓮華也大奇。」
詩曰:不敲魚子不袈裟,念念西方認舊家;願化億身供養佛,一枝先放紫蓮華。

鴝鵒念佛二(《警心錄》)
昆山清華寺僧,養一鴝鵒,性馴,嘗隨僧念「阿彌陀佛」。一日,低頭斂翼而終。僧憐之,葬之後山。不數日,葬處忽生青蓮一朵,芬馥異常。啟視之,蓮花正從鴝鵒舌根迸出,合郡往觀。郡守設齋題偈云:「天產飛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理,我輩為人豈不知。」
李斯義曰:佛家所謂「舌吐青蓮」,乃見之鴝鵒也。觀其低頭斂翼,綽有來去自如之妙。
鶴子曰:隨僧念佛,非無眾衲子,何獨讓八兒之頓悟哉?一惺惺,一昏昏也。(按:古今來,衲子念佛往生之記載,汗牛充棟。因衲子念佛往生為平常,八兒往生為稀有。知此,自知鶴子此失言。)
詩曰:念佛無他念自心,信根全仗慧根深;低頭直入三摩地,冉冉香來薝蔔林。

明宇寺雞(《池北偶談》)
明宇寺有一雞,在佛前晨夕聽經,如是四十年,化去。一夕,見夢老僧曰:「弟子已托生武岡王府,三年後,師可來相視。」僧異其言,及期往武岡郡,王生子,適三歲矣,不能言。見老僧至,忽問訊曰:「別師三載無恙乎?」僧歸,紀其事於石。有吳君者,從軍湖南,至寺親見之。
詩曰:人身難得展歡顏,鼎食鐘鳴幾閉關;四十年來風雨苦,不知何日到靈山。

鵝聽經一(《第一功德錄》)
明侍中鐘公復秀、徐公遵壽,俱住羅家巷,奉佛,持《金剛經》。別潔一佛堂,二公聯坐而誦。鐘家有雙白鵝,聞其念佛,輒尾二公後,作聲而行,逐之不去,亦不近逼。其行其止,皆隨魚子聲。嚴寒行多,鵝掌凍裂露骨,強行益力。逾數年,雙鵝並對經案立化。二公為瘞於淨業寺後地,號「聽經鵝塚」。
淨因居士曰:二鵝亦僧爽白雞、八八兒之類,物猶如此,人奈何不精進耶!
詩曰:同來同去認家鄉,蹩躠忘疲意味長;淨業寺旁僧引客,聽經鵝塚帶爐香。

鵝聽經二(《池北偶談》)
靖州觀音寺,與副將某署相鄰。一日,廚人宰鵝,鵝忽飛上寺殿鴟尾。僧異之,因乞施寺中。每朝夕課誦,鵝輒上殿諦聽,日食蔬飲水而已。自順治至今二十餘年,尚在。
詩曰:入道多從憂患餘,鬼門躍出佛天居;廿年蔬水生涯樂,日侍僧旁聽木魚。

鵝聽經三(《兩京記》)
淨因寺沙門慧遠,養一鵝,嘗隨聽經。每聞講經,則入堂伏聽。泛說他事,則鳴翔而出。
詩曰:聞到妙來心即神,香雲花雨幸皈身;此間未許談風月,不似孤高鶴傲人。

鵝聽經四(《感應事蹟》)
明萬曆二年,無錫秦貞,中年無子。時屆蒲節,家人將宰鵝。貞見羽毛潔白,冠足如硃,偶動慈念,遂不宰,送至北禪寺放生。越三年,貞夢鵝來謝曰:「蒙君不殺,在寺聞講誦《金剛經》,特來報恩。」貞醒,妻腹痛,遂生子,名夢奇。聰明清秀,年十二入泮。
詩曰:六道無常疾電催,明珠老蚌孕慈胎;青衫一領休看易,三載聞經佛座來。

魚知經數(《蜀普錄》)
東川降魔寺,僧吉祥,魁梧多力,受飯五缽,日夜誦經九函。池中魚喜躍,似知經數。以名召之,皆出水面,使去即沒。
詩曰:魚解琴聲出水聽,未聞知數解聽經;耳根各有波羅蜜,不在堂堂策策靈。

萬魚念佛一(謝肇淛《五雜俎》)
唐天寶中,丹徒漁人劉成、李暉,載魚往丹陽販賣,泊舟浦中。李他往,劉遽見船上大魚,振鬣搖首,稱「阿彌陀佛」。劉驚,奔於岸。俄聞萬魚俱跳躍念佛,聲動天地。劉大恐,盡投魚於江。李至不信,劉即用己財償之。明日,於荻中得錢萬五千,題云「還汝魚值」。
鶴子曰:魚念佛,奇矣。還魚值,尤奇。
詩曰:萬魚念佛幻耶真,還汝煙波自在身;何處飛蚨荻花裏,請君回棹問江濱。

萬魚念佛二(《搜神記》)
彭蠡湖側,有李進勍者,販魚於金陵,夜泊三山之浦。偶步岸,聞舟中有千萬人念佛聲,察之,乃魚也。
詩曰:梵唄聲聲徹太空,卵胎濕化佛心同;月高籟寂三山浦,大地光明法界中。

萬魚頂經(《現果隨錄》)
黃梅汪靜峰居士,名可受,官大司馬,長齋事佛。偶舟次江潯,日色將晚,忽見萬魚頂一木匣浮水面。公命舟人摝起,置於船頭。一夜蹴踏有聲,似有天人朝謁,心甚異之。早起,劈開木匣,乃一部篆書《金剛經》也。三十二分,每分各篆文一種。公立請書家洪公度,摹勒刊板,自作序流通。以系龍宮物也,仍焚香頂禮奉還江流。至今刻本流傳於世焉。
鶴子曰:紫氣東來,曾駐青牛之駕。彩雲西望,不勞白馬之馱。厥有汪倫弭櫂,河伯送經。龍象蹴騰,事雖奇而且幻。人天感應,理固常而非虛。漫等蜃樓之觀,可資高抬貴手之助。試念舳艫千里,豈乏載寶陶朱。何為蝌蚪一編,獨贈長齋蘇晉。借問因果於微波,萬魚無語。莫訝荒唐之公案,諸佛唯心。
詩曰:祇園多劫禮金仙,才得龍宮貝葉傳;不負西來萬魚捧,法施無量度人天。

萬螺還經(《獪園志異》)
相傳唐朝王待制,不記名裏,精持《金剛經》不輟,積有年矣。一日,自川中下漢江,暴風欻起,波濤洶湧,其船將次就沒,舉家惶怖。待制不得已,將平日所持經函,捧向江心而祝之曰:「豈老龍王欲取吾經,故相試耶?吾當出此經奉施可也。」言訖,遂舉經函沉之於水,風波驟息。既得濟,待制追憶失經,鬱鬱不樂。還至金山下,見船尾百步許,有物如毬,出沒水中。須臾漸近,急命停船,諦視之,是螺螄一隊,幾數萬結成大團,浮至船傍,蜿蜒欲上。待制呼左右撈取,劈而開之,乃前所沉《金剛經》,宛然在也。漢江至京口,相距二千里而遙,梵夾寶函,不濕一字。蓋昆蟲之異,以龍象故,而共護持焉,人弗若矣。待制驚喜不自勝,遂拜而受之,召寺僧作佛事,津濟螺螄而去。

蜘蛛龕(《新異錄》)
公安袁伯修,弟中郎、小修,俱奉佛。母龔氏,常虔誦《金剛經》。一日,有巨蜘蛛自梁而下,繞案頭經數匝,俄蹲伏。母曰:「爾聽經來耶?」乃誦經,至「六如偈」,蜘蛛微動,若作禮狀。終卷視之,已化去矣。因為龕葬之,築小塔焉。
詩曰:聞經妙處輒神怡,妙處難言妙慧知;度脫是經還不是,有為法已悟無為。

蜘蛛塔(《池北偶談》)
京師城西慈慧寺,有蜘蛛塔。萬曆中,少詹南充黃公平倩輝書碑。平倩耽禪悅,與僧愚庵善,嘗住此寺。一日,方誦《般若經》,一蜘蛛緣案上,向佛而俯,驅之復來。黃曰:「爾解聽經耶?」為誦終卷,又為說情想因緣竟,蜘蛛立蛻化去。因以桑門法起塔,復書碑記其事云。
詩曰:化身經畔復精藍,袁宅蜘蛛舊有龕;不掛一絲向何去,生生長願禮瞿曇。

蜈蚣聽說法(《竹窗三筆》)
蓮池大師,掛搭一庵,有人擒蜈蚣數條,以竹弓弓其首尾,師贖放之。餘俱半死,唯一全活,急走而去。後共一友夜坐,壁有蜈蚣焉,以木尺從旁擊而驅之,竟不去。師曰:「昔所放者,得非爾耶?爾其來謝 余耶?果爾,吾當為爾說法,爾其諦聽。」乃告之曰:「一切有情,唯心所造,心狠者化為虎狼,心毒者化為蛇蠍。爾除毒心,此形可脫也。」言畢,令去,則不待驅逐,徐徐出窗外。友人在座,驚歎稀有。
鶴子曰:同一放生,而餘者皆死,唯一獨活,宿孽有淺深也。孽淺者,一撥易醒。孽重者,萬呼不應。
詩曰:慈恩起死荷山邱,聽法慚惶去復留;最毒蜈蚣知懺悔,人心虺蜴幾回頭?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十四-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十四

菩薩戒第四十二條,釋迦牟尼佛講「除國王以外」,在現代則是指大護法居士以外,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要補充說明一下,這點你自己要清楚,出家人也要懂,應為護法居士他們說戒,也要告訴他們,即使出了錢,在佛教裡面也要守規矩,不是因為他們出錢就特別替他們開緣,為他們而破壞佛教的規矩。現在很多道場,有些居士去捐了錢,出家人就對他很特別,對他特別開緣,有特別的這些待遇,其實也不要說開緣,說「開緣」還是好聽。如果這個人有想學,剛開始還不懂,佛門稱為開緣。如果都已經能拿錢來護持佛教了,那你應該要教他規矩,不可以毀壞佛。你如果因為他出錢,你就為他來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道場的作息,或是做一些「人情佛事」......等等,都是不可以的,這就不叫開緣了。佛門講好聽叫開緣,實際上這些「破戒」的行為、破壞佛法的行為,不能稱之為開緣。
   
這些人難免有貢高的習氣,所以,佛教你要為國王說戒、為那些出錢的居士說戒,你要告訴他,佛門的規矩,是要教他守佛戒,持正法,並不是對他有特別。對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不管他出了多少錢,他有多發心,來道場就都要守道場的規矩,所以佛是要你為他說戒,不是為他破戒,不能為他毀壞戒法。

第四十四條、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學佛的人如果對於經典不如法供養,也就是沒恭敬心,無視於經典的存在,就是菩薩惡罪。最重要的,是要依經、依四依法而修行,才是如法供養經典。像在家裡的時候,大乘經典上面不可以壓任何的東西,大乘經典必須擺在一切書之上,甚至要有單獨放佛書的櫃子,當中不要放世間書、不要放一些報紙、雜物等等,這都是恭敬心供養經典。在看經的時候,要如對佛面,就好像佛在你眼前,不可以捲經典。像拿著世間書一樣的持經方式,這是不對的。佛門持經有持經的威儀,這都是代表你對經書、對戒律的恭敬。你有恭敬心,恭敬這些經典,你就能在佛法上得利益,而不是把誰當偶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要恭敬師長,言語中處處叫徒眾要學老實,恭敬的指標畢竟還是指向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恭敬師長?是因為他講的是正法,不是叫你只恭敬他外在的形象,只依他個人的思想,這樣是不對的。佛門之所以要恭敬和尚、恭敬師長,是因為師長講的是正法。所以講經的人要講清楚,教人學佛必須依法不依人,絕不是叫人家要聽你的話。如果你對於人事控制的念頭這麼強,表示你的「我相」非常重,整天要人家恭敬你,暗示人家,恭敬你就會得利益,恭敬你學佛就會有成就,佛門的恭敬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大德從不會在開示裡面教人家要恭敬他,甚至不敢認為自己有什麼成就,而是希望大家都依著佛經、依一實相印學佛修行,這才稱得上是「祖師大德」。我們是祖師大德學習,也是這樣如法來化大眾,來跟大家做說明。所以,凡是要供養經典,這「供養」就是依經典的義趣修行,依了義大乘而修行,依般若智慧而修行,這叫四依法。絕對不是依有氣的人,這才依經修行。


第四十五條、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教化眾生要令眾生發菩提心。
講經當中常常講到,現在佛門很多人接眾時,常常引用一些心理學、哲學名詞當作是佛法,還說他是在接眾,其實那些都他自己的意識分別,以第六意識攀緣自心當中所變現的影像,叫「獨影境」。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想出一套理論或叫哲學、或叫某某心理學,這是屬於比量、非量的境界,而不是真正所謂的「量」跟「境」,全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所以說佛教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哲學,更不同於世間這些俗典雜論,看這些世間書是不會發菩提心的。現在有些人講群書治要裡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告訴你:寫這些道理的人都不知道下到第幾層獄去了,你聽他的話根本不會發出離心,更不會證菩提。寫《弟子規》、寫《了凡四訓》的這些人都不知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又怎麼能發菩提心呢?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俗典是斷佛種性、是障道因緣,無法發菩提心,這些書都不可以看、不可以學。
   
還有一些提倡人間佛教的單位,講都是世間話,根本不懂得要出離,還鸚鵡學舌講「當下即是」。人間佛教講的「當下」就是輪迴,「當下」就是愛欲;因為他把愛欲當作是清淨心,把輪迴當作是解脫。這正是《楞嚴經》中講的「迷中倍人」,就是迷惑人中最迷惑的,如來說這些人是可憐者!所以,要發菩提心,就要看大乘,學大乘經律。你現在來聽戒、來受了戒了,就要學大乘經律,才能發菩提心。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佛說這些世間言論,絕對不會讓你發起道心,不會讓你有菩提心,更不會令你成就。如果你還去看、還去學,那你是犯了菩薩惡作罪。

經中講:「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這是佛告訴佛弟子,凡是到所有的地方,見到眾生,就要令眾生發菩提心,要為他授三皈,教他菩薩戒。若是見到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乃至蜎飛蠕動,你心裡要作如是念,嘴巴也要這樣講出來:「汝是畜生應發菩提心」,為牠們種善根。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所以學佛人要令眾生提起大乘正見,提起道心來修行,而不是令眾生墮落,不是去跟人家攀緣講一些世俗話、市井話,勾起眾生的情見愛欲心,那是不對的。要令眾生發起菩提心,來修行,這是菩薩所應當做的。「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如果你不這麼做,是名菩薩惡作罪。
   
你想要當菩薩,就一定要自行、要化他,所以這裡有「不化眾生戒」,若不願意幫助眾生發菩提心,你非是菩薩,而且犯了菩薩惡作,「惡作」就表示你不是菩薩。如果你不令眾生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就一定是起世間意念、情欲、愛欲、貪、瞋、癡,求東求西,這都是不發菩提心者。那你就犯毀謗三寶,因為你墮於四謗當中,因為你不能令眾生大乘正信,那就犯到前面講的重戒。應當要知道,身為菩薩,凡是不能令眾生發大乘正信,是沒有慈悲心,你就犯重戒,毀犯了十重戒。



第四十六條、「說法不如法戒」。
說法要如法,不可以不如法,也就是所說之法要「性」。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在這一條戒中有密。若你去為人家講經說法,你要起大悲心,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退心。縱然這些邪說熾盛,你也不退心,學大乘的人要有這樣的願。人家不學,我們學;人家夾雜,我們不夾雜;人家背大向小,我們絕對不背大向小;人家迷信、人家當粉絲,我們不當粉絲。我們只信釋迦牟尼佛,只信阿彌陀佛,我們信祖師大德。所謂祖師大德是古來有修有證,不是指今人,這裡都跟你講得很清楚。現代的人教你要依善知識,然後就暗指要你來依靠自己。這裡為你講清楚:所謂善知識就是古大德;淨土宗有淨土宗的善知識,禪宗有禪宗的善知識,各宗派都有各宗派的祖師大德,這些都是善知識,大家都可以依止。看你要修什麼法,你是什麼緣,你就跟那位祖師學,這都沒有問題。所以菩薩戒教大家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要起大悲心。如果你入於檀越貴人家,或是有人請你去說法、請你去講經,那你要知道:不可以為惡人、為不信佛法的講經說戒,更不可以去為外道說戒。因為他根本就不是來學佛,他是來壞亂正法,找你麻煩的,所以沒有必要為他說。不要好名聞、好利養、貪利弟子,這些都不可以;不可心中希望自己徒眾很多,希望能夠有大山頭、蓋大廟賺大錢,都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前提須是那些人真的想學佛。「白衣」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去居士豪貴之家,或進入大眾中,為在家人說法,不可以站著講。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是站著講,白衣坐著聽,這是錯誤的。在菩薩戒裡有說到講經的禮儀:講經法師「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座」。也就是:講經法師一定是坐著,而且座位一定比大眾來得高,以彰顯佛法的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末世要禮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居士,講經時應注意的禮儀規矩。所以你們居士要禮請和尚講經、請法師講經,你就要懂規矩、要會,出家人自己也要會,因為居士會來問你該怎麼做。絕對不可以讓法師比丘站著為大眾講法,這是不對的。出家法師也應當要求高座,不然就不說,否則這講座就不如法。

「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講經說法時,法師要高座,要燃香、散花供養,這是表示對於佛法至誠恭敬,能信、能受。「四眾聽者下坐。如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四眾弟子聽法者應當下坐,如同子女順父母、尊敬師長一樣,這法師甚至比你父母還要尊貴,因為出家人能夠如法為眾生說法,確實能生眾生法身慧命,能夠讓你開明心性,確實比生此肉身的父母還要來得重要

父母生的是你這肉身,而法師、和尚能生「法身」讓你永脫輪迴。所以要「如孝順父母」,甚至要比對你的父母都還要恭敬,這個才如法。要「敬順師教」是因和尚教你如法的事情。為什麼要加「如法」兩個字?因為有些和尚講得不如法,如果你只懂得敬順師教,而不知要如法,那你師父教你去學世間法,教你去做世間事,這是不對的。如果你師父教你去做世間事情、破壞正法,你大可不必聽他的,也絕不算是背師道,而是你和尚先背師道。所以和尚教的不如法,你可以不聽、不做,這算是違背師教,因為他的行為教導不如法,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所以講「敬順師教」,必須是你和尚教你的是如法的,你才敬順師教,若不如法,則不可以。

「如事火羅門。」事火羅門在中國很難體會得到,因為比較少見到有拜火教。在印度當時候大家都知道拜火教,「如事火羅門」在對火這樣恭敬的禮拜,如事火羅門。那麼「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說法者如果不如法而說、不依經而說,犯菩薩惡作罪。講一些世間話,迎合大眾口味,讓你起世間意、起世間欲望、起執著的,都是不如法。所謂「法」者即是佛心,即是真心本性,要合於真心本性方名「如法」,否則就是說法不如法。
   
為什麼講這段文有密?所謂:菩薩比丘不得「地立」為白衣說法,不得立於「有」地來說空,不得立於「空」來說有;說法不可住著,應談大乘如實「空義」、談大乘如實「不空義」、談大乘如實「空不空義」三個。不可以住「有」說空,以「空」為有,這都算是「立地說法」,在經教上是這樣講。講白話一點:出家人講經不可以讓人有所住著,這不算大乘法師。還要教導人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一切諸相悉皆離卻,到「離無所離」方名實相。所謂「無所離」,不是真的離到什麼東西都沒有,須「無所」,方名真離,所以說「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就無所離了,如果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那還有所離。像二乘、像權教的菩薩,還有「所」可離。所以講:不得地立為白衣說,不得立「有」說空、立「空」說有,或是「捨空、有」而說中,這樣講經都是不圓滿。意思就是要出家人說法要講大乘、一乘之法,所以告訴你「不得立為白衣說法」。現代很多人講經說法都不如法,他教你起念、教你造作、教你著相。有些小乘人,教你體會這色身的感受,在那裡打妄想、攀緣;教你認取你的思想,教你去體會你的感覺又是怎麼樣、找到自我......等等。這都是「立地」為白衣說法。所謂「白衣者」真正意思是不懂佛法、不解心性的人。若解心性,即使是在家形象,也算是出家人,就叫「緇衣」。緇衣就是黑色的衣服,白衣就是指在家人。
   
祖師大德講:得見佛性者,方名出家兒。你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算出家人,不然都不算,都算白衣。絕不能為這些不懂佛法的人講住著之法、取相之法。那麼,念佛算不算取相呢?念佛是教你離相,雖手段不同,但是目的一樣,也就是這一條戒所要教導的。包括講經的人、聽經的人,聽經的人要聽離相之法,講經的人要講離相之法。所以教你不得「立於世俗之地」或「立於有地」,或「立於外道地、立於人地、立於天地......」;或講一些人乘、天乘的,都不可以。乃至立於「聲聞地」,講聲聞乘的也不可以;或立於權教的、方便漸次的,也不可以。應當開解圓融無礙之法,講說一乘,才算是真正做到「不立地」為白衣說,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才是如法說法,不然一切皆不如法。
   
這條說法不如法戒,是你要真正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懂了,你就知道這一層的意思。佛教你如法,「法者」就是剛才講的真心本性,離過絕非。所以,不得住於空說有,住有說空,乃至住於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住著在四句百非裡,這些都是說法不如法,說法不圓融,眾生聽了只會更執著。現在有些不懂佛法的人會說:「佛教是心理學」,這就是說法不如法。或說「佛教是哲學」,還開佛教哲學課程,這都是說法不如法。當然,那些大學教授他也沒有在學佛,也不是在說法,他就只研究哲學,所以他看佛法只有哲學的程度,只能看到這個層次,也就是第六意識,他自己打妄想,變現出這些文字的意思罷了。


佛法不是哲學,哲學是妄想境界。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是現量境界,所說的是聖言量,都是他親證的,而不是猜想的。就像《華嚴經》。有人開華嚴哲學,那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說華嚴的思想、華嚴的哲學、天台思想、淨土善導大師的思想.......,那些都他自己在打妄想。華嚴經宣說的是諸法實相,法華經宣說的也是諸法實相,事實真相就是如此,祖師是親證的境界,他不是去推算、不是比量的。「比量」就是:「見煙知火」,你看到煙,知道可能著火了;或是「觀葉知秋」,看到樹葉枯黃,知道秋天可能要到來了。這都是比量而知的,他是猜測、推算,這是世間法,這樣講法都是不如法。《華嚴經》乃至一切大乘經,講的都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證,他不是落思量,而是離言絕,唯證乃知的境界,只有你修證了,才能夠知道佛所說的完全沒有錯。也就是憨山大師講的:等你修行到翻身觸破太虛空的時候,你才知道。這是佛法。佛法不是哲學,不是世間的科學。現在有人叫一些博士出來講科學的佛法,科學在佛法裡面只佔一小部分而已,佛法真正的價值在於明心見性。所以達摩祖師講: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什麼是「道」?道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寂滅,寂滅就是無念,若眾生無念無求,就是見道的時候。所以你在那邊推想,在那裡猜測、去思考,絕對沒有辦法親證佛經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你認為佛法講的唯識是心理學,認為佛經是哲學,說「天台的哲學」、「天台的心理學」,這些都是不如法的。你們聽經絕對不能聽這些人講,乃至是出家人這樣講,統統都是不如法,你不要看他穿著袈裟,佛說這種人說法不如法,與畜生無異;無解作師,木頭無異,「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你學那些,會斷佛種性。若是你從前學的,就一切都放下,不要再想,因為那些都障道。出家人講經要如法,在眾前高座,就顯示一乘法的殊勝,聽者下,「下坐」就代表虛心肯學。心裡面從前的世間意,一切都要清空、都要放下,你的想法、你的看法都要放下,包括你的學識、你的學歷、你的經歷,都要放下,不得有一毫傲慢心,你心空,再來領納佛法甘露,才能夠真正得受用。眾生都是法器,所謂法器,就像七寶缽器,只是這個法器帶著學歷,帶著自己的社會經驗,如同這缽器當中有種種的垢穢,只要你把這些放下,你就是盛露的法器,你能夠領納佛陀的正法,你受戒就能得無作戒體,因為心空!心空不是無心,而是心裡徹底離開了名聞利養、貢高我慢......這些妄想,這樣就能得法,所以講經要如法宣說大乘,不然都是犯菩薩惡作,這點很重要,聽經的人也要知道。


第四十七條、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恃高。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非法制限戒的「非法」就是不符合佛法。所以,若佛子信心受佛戒,就像你們受戒了、學佛了。或是國王,或是太子,或是百官,或是四部弟子,這是指四眾弟子,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或是你在公司,是當人家主管、當人家老闆,你不可以限制人家學佛,看到你的員工要學佛,你還要鼓勵他學大乘正法、學大乘正見。像有些學佛的在家居士,他自己是老闆,他還為他的員工講大乘經律,這都很如法。你不可以自恃身份,限制你的員工學佛、限制你的家人學佛。你反而還要鼓勵他、要護持他,因為你的公司難得有學佛人,想學大乘佛法、想出離,這比別人都難得,這是講四眾弟子,包括國王,包括太子百官。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如果他有學佛,你不能教你的員工破戒;如果他沒有學佛,你也不可以教他做破戒的事情,都一樣。「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有一些國王他會限制人家,讓人不能出家,這就是障人家出家的因緣。佛說你是佛的弟子,你不可以故意制定法律,「不聽」人家出家,就是「不讓」人家出家。

「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也不能障礙人。
人家印經、造佛像、佛塔、......,你故意給他設個法律障礙他,或是立統制眾,或是故意別立統的官員,來禁止大眾出家。「安籍記僧」,安籍就是「安其簿籍」,就是統一造冊,登記他們的名字,乃至叫他們繳稅,......,對出家人做出種種規定,與俗無異,這不可以。佛要這些國王、太子百官,既然統領一個國家,你就要護持正法;也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在家人高坐。像雍正皇帝是有學佛且明心見性的大居士,當年年羹堯撫遠大將軍時,在青海用兵,他為了讓他的兵有地方住,把寺院的僧人趕出寺院,把寺院變成營房,當這消息傳到雍正皇帝耳邊,雍正皇帝親筆寫信罵他,用八百里加急送到邊關去,喝斥年羹堯,叫他立刻把兵從寺院撤出來,不可以擾亂出家人修行。所以雍正皇帝學佛是這樣護持佛教的。菩薩戒裡講到,國王該做的,是要護持正法,要安僧,不可以障礙修行人修道,這一條戒大眾要知道。所以要恭敬出家人、恭敬三寶,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甚至在道場裡面廣行非法。有一些在家人在道場執事做久了,就廣行非法,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甚至有的在家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行的是非法,連自己犯戒自己都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在修福;像有的人拿東西來供眾,時間到了,還沒供佛,他就要先把東西帶走,這就是廣行非法;或是把常住的錢當自己的錢挪用、周轉,這都是不可以,出家人若察覺一定要喝斥,要教他懺悔,如果不懺悔,那就把他趕出寺院。在從前,趕出寺院還不夠,還會通知鄰近的寺院不要收留他,因為他在這一間道場有不好的紀錄,如果他又到別的寺院去,那又害了其他的道場。所以不可以在場廣行非法,用人情做佛事,把道場的東西當自己的東西人情送掉。或是對出家人無禮,這都不可以,「如兵奴事主。」像有的在家人不懂,兒子出了家,女兒出了家,還叫他回去幫忙做家事,如兵奴事主。他好心為你開示,你還貢高我慢,講一些世俗話:「要不是我生你,你怎麼有今天出家相......」。我告訴你:出家的相不是你俗人生的,出家的相是和尚生的,你頂多是生這而已,甚至,有一些有本事的,不投你的胎也沒有問題。你應該慶幸你的兒女出家,你有這福慧能生到出家的小孩,所以你要護持他,不可以再把他當成你的兒子,甚至把他當成家奴一樣,這不可以。因為他出家了就代表佛陀的正法,代表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你不能破滅佛法的形象;相反的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家的父母這樣對你,你要好言相勸,不可以隨順,不然你是在害他。世俗人以為的孝順,在佛門都不適用,你出了家你是出家人,父母來道場若不如法,你要勸導他,如果他不聽,請他離開,這才是孝道。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去擾亂了這麼多的修道人,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讓他一個人擾亂道場,破和合僧,犯七逆罪,將來要到阿鼻地獄去報到,那你這出家人才真不孝,讓你的父母遭如此大罪。所以佛門講的因果,講的報應,你不能只看眼前,佛法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是通於三世,你不能只看眼前的恭敬、隨順,有時候隨順不是孝順。不要拿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來錯用。教他來學佛,教他持戒,善巧方便教導他,這才真叫恆順眾生。不是隨順你的情欲,讓他破壞佛教,你也說你在恆順眾生。有很多的在家女眾,家庭主婦她自以為是在恆順眾生,煮葷腥的給先生吃,那麼那些被你殺、被你煮的,們也是眾生,那你為什麼不恆順牠們,讓牠們可以活下去?你既然這麼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只有愛緣慈,只想你先生對你好一點,你兒子能夠乖乖聽你的控制!世間女眾的情欲、愛欲總放不下,所以都會為家人去煮葷腥。殺眾生命的,多半都是家庭主婦;所以佛說女眾的業障特別重,是有他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會厚此薄彼。男眾也一樣,不要想圖個好先生的美名,你就不來道場、不修行,隨順家人去吃葷腥、殺害眾生。你要告訴你的家人,你現在受戒,持戒,請他成全你,護你的戒,這樣他也有功德。如果遇到障礙,做不來,那你要去懺悔,因為你過去生一定障礙別人。要發慚愧心、懺悔心,那你的業障自然就會消,所以要懂得,不能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菩薩應廣受大眾供養,不可以為官走使,不可以去做官。《仁王經》上佛說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道場。像現在有人把佛法商業化跟企業化,以為這就是佛法現代化,這是絕對的錯誤,那是把佛法世俗化、市井化。你把佛教商業化,會讓沒有學佛的人,乃至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觀感惡劣。都會讓人家毀謗正法,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教商業化的觀感是排斥的所以你不能把佛教商業化,不能把佛教企業化,更不能用《群書治要》來管理佛教,一律不可以。必須要用戒律、用《百丈清規》,不然釋迦牟尼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你非是沙門,非釋種姓,後面也會說到,你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把你屏在佛門外。所以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為官走使,去做官,行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如你發好心受戒。「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不要故意破壞正法,故意破壞的,是名菩薩惡作罪。所以,學佛人不能破壞正法,這裡雖好像是講國王,但在現代,你們在家都是一家之主,如你兒女要出家,甚至你在公司是主管、你是老闆,你看到員工要出家,你都要隨喜護持,不可以叫他不要出家,毀謗說出家都墮落,或叫人不要去受戒,說受戒會墮落,這就是不聽四眾弟子受戒或是出家,那你就是惡作的菩薩。有人要發心出家、受戒,你反而應該要發心護持;你的兒女要出家、要行道,你要讚歎才對。這世間多少人裡面才有這麼點人願意出家,能有這樣的發心,所以你都要護持。甚至你的朋友要出家,你都要讚歎他,你的朋友要受戒,你都要鼓勵他,告訴他受戒很殊勝,一定要受,菩薩戒是一受永受,不墮惡道,縱然這一生沒往生淨土,也能得人身,所謂「沒往生」是沒意願往生,來生還是得人身。如果受戒後持戒持得好,你要往生淨土絕對沒有問題。所以你朋友、你的同學要出家、要行道、要受持正法,你都要護持讚歎,甚至他沒有錢,你還要拿錢給他,給他安家,讓他家裡面的人沒有罣礙,讓他放心去出家,讓這學人不罣礙家裡的人,也讓家裡的人不罣礙他,你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護持正法、是受持佛戒,不然都是犯了這裡的非法制限戒。還有,如果是女眾,你的丈夫要是去出家,你不要跟他跑到同一間寺院出家。有些人情欲很重,在同一間寺院出家,廣行非法,甚至比丘尼去管比丘,破壞佛戒。所以我們講你就要注意,因為有些女眾情很重,心想:「先生出家了,我在家也沒事,就跟著出家」。結果,她出家不是真的發心,是循愛欲心去出家。當然,除你自己發心不純正外,收你的這和尚也有問題。你出家反而擾亂了道場的清淨,破壞了出家人的形象。講到比丘,就要知道比丘是出家人,是七眾之首,以比丘作代表為佛法的正傳,無論大、小乘戒都一樣,佛教它就是如此,絕不可以破壞,如果破壞就是犯菩薩惡作罪。


第四十八條、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做繫縛事。如獄囚法。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四十八條:破法戒。出家人發好心出家,不可以為名聞利養而為眾生說戒法。像現在有些是在家的、有些是出家學戒的,人家一讚歎他有修,就迷惑顛倒,人家包個大紅包,給他一大筆錢,請他去講戒,他也不管請他的這些人是不是如法?是不是真想學?反正只要能夠恭敬他,能讚歎他的,他一律照單全收,他沒有反觀他自己是利養心,是為了人家的讚歎、為了人家的恭敬,即使是好清名也不可以。人家讚歎你,請你去講,那你心裡還是為利養,或是約定講經一堂是多少錢,或是人家答應供養你一間大道場,你也不管他所行如法不如法,你就把收下來,這就是為利養心,還有不管有沒有為利養,都不可以為外道惡人傳戒。


要知道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是不如法的,而前面有講「為國王說戒」,那不是為利養而說,是希望他能學佛,這裡講的是以利養心說戒,就像提婆達多那樣,以利養心在王公大臣中攀緣。當然,提婆達多是邪知邪見,而這裡講的是:即使你講是正法,也不可以為利養而說。乃至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繫縛事。也不可以障礙人家修道。看到人家持戒、有修,看到人家如法,看到人家講說大乘,你反講風涼話,背後障礙他,這都不可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就已經算是破轉法輪了,因為你破壞大眾對於正法的信心。所謂「破轉法輪僧」不是只有破壞一間道場,因為整個佛教是一個大僧團,你讓大眾不能聽聞正法,就是「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繫縛事」,也就是障礙他人修道。
   
絕不能障礙別人修道、不能障礙人家出家,也不能障礙人家行道、用功,這些都是有過失的重罪。如獄囚法。兵奴之法。,不能像牢獄關囚犯一樣,或部隊管束兵奴一樣對待比丘、比丘尼,把出家人當犯人對待,把他當奴隸來使喚,名為兵奴之法,這樣做的這些人子身中蟲。,就像前面講的,絕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佛教僧人或寺院,因為那就是兵奴之法。戒文講「兵奴之法」很文言,其實就是現在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的行為,這就是兵奴之法,也就是用世俗的管理模式來管理佛教寺院、道場,這是不可以的。佛說做這些事的這些人是「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師子就是獅子,比喻佛。什麼是子身中蟲?是說這些人是蛆。都在破壞佛教,在壞亂佛法,這是損常住,損佛教,跟蛆一樣。有誰告訴你佛法要商業化、企業化,甚至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用《群書治要》管道場,還在道場教大家讀,或教一些在家人出來講......佛在《梵網經菩薩戒》裡講這些人是佛教的蛆。所以祖師大德在翻譯經典時都有修飾過,這子身中蟲就是蛆,這些人是佛教的蛆、蛀蟲,在破壞佛法,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這些人不是佛弟子,非釋種姓,根本就是個光頭俗漢,徹底的大俗漢,所以大家要能夠明辨,這些人就是來破壞佛法。釋迦牟尼佛知道,在末法有出家人要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佛說這些破壞佛教的都是出家人,所以說「非餘外蟲」,都是佛門裡面的蟲、佛門裡面的蛆,所以佛罵這些人是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連龍瞋恨心這麼重的眾生,聽佛講經尚且能開悟,像「龍女八歲成佛」,乃至木石這些無心之物,像道生大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頭都有點頭之能。這些不學佛戒,反而倒過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教的管理體制,在佛門裡用《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破壞佛教大眾的善根,斷大眾的佛性種子,作大眾的障道因緣,這些人確實如佛所說,如祖師大德翻譯:是畜生不如。今天明明有佛法在你面前,你不依止,你還要去依外道法,我們現在知道的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也許將來還有別的。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些提倡者都是子身中蟲,是佛教裡面的蛆。是佛陀罵的「畜生無異」,意思就是畜生,著袈裟的畜生。所以佛講「非餘外蟲」,正是我佛教的弟子。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嚴厲,絕對不可以破法,破壞佛教。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佛知道是出家人破壞佛教。
所以,你就曉得你現在的所作所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千年後就會有這種出家人在破壞佛法,「自破佛法。」佛說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其他宗教不會想要來破壞佛法,縱然要破,他們也破不了,乃至天魔(大自在天)也破壞不了佛法。反都是這些佛門的獅子蟲、佛門的蛆在破壞佛教,這都是戒經上講的。
 
「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
佛弟子受了戒,就要護持佛教的戒、護持佛教的經典,護持佛教正統的教義。佛教正統教義就是大乘,絕對不可以學小乘法,現在有一些原始佛教,他自己說他是原始的,其實以大乘佛法來看,就是外道,一些邪師打著佛教的招牌,在佛裡面斂財,說他教的小乘中也有禪、也有一乘、也有六度......,這些都是附佛外道,只是他是以小乘的模樣出現而已。實際上,小乘裡面沒有任何大乘的義趣,沒有大乘的心法,只有名相上提到一些大乘的名詞,佛在《無量義經》講,小乘經典雖然出現大乘的名詞,但是所說的境界不是大乘的境界,與大乘所說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前的小乘祖師,像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他們不會為了名聞利養去批評大乘,他們甚至都小向大。在阿彌陀經上都出現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知道只學小乘都不究竟,阿難尊者從前也是聽小乘法,他甚至在《無量壽經》上發願求生淨土,在《楞嚴經》上他讚歎世尊:「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有。」只有大乘才能銷眾生億劫顛倒想,能夠一念之間、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是阿難尊者聽聞大乘佛法心歡喜,以偈讚佛,當時就已經小向大了。龍樹菩薩以前也是學小乘法,天親菩薩也是學小乘法,他們在小乘裡都有相當高的地位,連小乘的這些祖師,都已經小向大了,他們至今還執迷不悟。甚至反過來毀謗自己的祖師,毀謗龍樹菩薩、毀謗天親菩薩,連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尊者都一毀謗進去,佛法講尊師重道,他毀謗自己的祖師,他怎麼可能是真正的小乘法。更離譜的是,有穿著大乘袈裟的出家人說大乘不是佛說的,說他考據不到大乘法,可是舉辦《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做下去有錢賺,他就肯做。這些都不是佛陀時代的東西,《梁皇寶懺》是梁武帝寫的,也不是佛說的,為什麼他要做呢﹖所以很明顯,終究就是要名利。這都是破壞佛教的戒律、破壞佛教的經典,我們學佛人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就像你護念自己的獨子,就像你孝順父母一樣,不讓人傷害、毀害他們。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
你聽到有外道惡人講相似佛法、在佛門講世間法,你都要非常地難過,要能夠發心護持正法、護持大乘,絕對不退轉,還要弘揚大乘佛法,要流通大乘佛法,自己更要修持大乘佛法,所謂「修習大乘」,對人則要讚歎大乘、要講演大乘,這是佛弟子應做的,受菩薩戒者一定要做的。

聽到有人惡言謗佛戒,佛弟子應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
做人要有正義感,做為佛弟子更要有正義感,聽到人家毀謗正法,你不能人情,要有正義感,看到他們這樣毀謗佛法,你要出來護持,不可以悶不吭聲。你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只要有拍他的相片,他都是在禪定,可是只要他聽到別人毀謗正法,他就出來講話護衛佛教。當初一群獅子蟲、一群佛教的蛆說要改掉出家人的僧服,他出來罵他們,他說:對此,虛雲不能無言。所以出家人的這身衣服,都是虛雲老和尚發心護教而留下來的。這些獅子蟲連佛教的年曆也要改,佛教的戒律他們也想要廢掉,他們要讓出家人也可以結婚......種種毀佛害教的邪說提出,於是虛雲老和尚於眼根入定,於色塵三昧起;耳根入定,於聲塵中三昧起,虛雲老和尚就出來護法、護教了,所以才有今天的佛教,大家都要向虛雲老和尚學習。


經典上講「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應發誓自己寧可下地獄經歷百劫這麼久,也不願聽聞破壞佛陀教戒之聲。這是發願「絕對不毀謗正法,會絕對護持」。
 
「而況自破佛戒。」發心護持尚且不及,何況你還幫助外道惡人、邪見人破壞佛法。你受戒不好好持戒,偏要跑到外道的地方去講戒、傳戒;你修行不好好修,偏要跟外道同流合。這都是自破佛戒,甚至教人破,因為你不懂戒律,還去為人講戒,這就是教人破,如果有人告訴你:「不要受菩薩戒,不要出家」,這都是教人破菩薩戒。為什麼﹖因為「不持」就是破,自己破,尚且不可,何況教人,佛說這些人無孝順心,不懂得「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即使你嘴上說:孝順父母就是戒律,你表面裝得再孝順都沒有用,佛說你講「不用受戒、出家」這個話本身就沒孝順心,因為你已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如果你為人家作破戒的因緣,這也都是不可以,人家要學戒、要出家,你卻教人家不要出家,你教人家不要學道,這就是破戒破法。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果故意破戒破法,就犯了菩薩惡作罪,非是菩薩,一樣是毀犯了十重戒。迷失光明金剛寶戒,是名犯重,所以佛在講戒,大家要能夠去反觀,看看自己,你就能夠清楚自己有沒有破、有沒有犯?或是現在有哪些人犯了?你也要看清楚,不要只想著修自己,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家問你:「那個某某人講的東西可不可以學?能不能聽」?你就知道要用菩薩戒來對照。你就可以告訴他:「按照戒律,這法師是破戒的、是破法的,不能學」。你還可以幫助眾生,勸他依祖師的學,依四依法來學。那就是開啟眾生的正知正見。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所以,應當發心受戒,學習戒法,恭敬心持戒奉行。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這是勸我們對於戒法要牢記在心,才名為誦戒,不是只有口誦。六祖惠能大師講「愚者口誦。智者心行。」學佛人心裡面要用功,不能破佛戒,不能障礙人家修道,要慈悲心利益眾生,善巧方便救護眾生出離惡道、出離六道輪迴,令眾生開啟大乘正信,要能夠推廣大乘法,能夠修習大乘,這都是誦戒的意思。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這是講:不光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要誦、要行此戒,因為菩薩戒是成佛的根。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基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聲聞戒,得聲聞乘。菩薩戒得的是佛乘。所以過去菩薩已誦,未來菩薩當誦,現在菩薩今誦,不光是菩薩誦,三世諸佛皆誦,都如是持。所以前面講菩薩戒是一切佛的本源,是佛性種子,三世諸佛依此成道,所以應當要學菩薩戒。釋迦牟尼佛講「我今亦如是誦」,佛也是這樣受持、這樣行。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就是講一切受戒的大眾,也就講著我們。你受持菩薩戒,要能夠持守、要讀誦、有因緣要能夠為他人解說,如果不能解說者,你就把我們講經的內容分享給他,這就算是為大眾解說。或是「書寫」,以前要印經,就是用抄寫的方式來流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經很方便,甚至有電子書,在什麼樣的平台上都可以看,所以這都算是書寫、流通大乘戒律,流通正法,使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流通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都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得教化。這是釋迦牟尼佛交待我們要做的。
  
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戒,每一個人都應當看戒,所謂「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我們身為佛弟子應當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害怕受戒,甚至覺得受戒可能會墮落。這些你都不必心,要知道「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佛在前面的偈誦講:「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眾生都能成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已成」,我們是「當成」。所以佛勸我們都應受戒,「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你要是能夠常作如是信,你就具足菩薩戒,你就得無作戒體,你就能夠真正的成道,永脫輪迴。你不用心如果受戒,要是犯戒,就會墮惡道,很恐怖!那都是附佛外道在嚇唬你,釋迦牟尼佛說:你只要能受戒,你就能夠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沒有戒保護你你就會墮惡道,要受戒你才能不墮惡道,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止惡」就是防止你造惡,防止你造惡就是防止你墮落,所以說世世不墮惡道。我們要勸大眾受戒,令此戒法化化不絕,令眾生能夠得見千佛,所謂「千佛」不是一千尊佛,即是眾生本來面目。因為千佛乃至千百億釋迦,都是盧舍那佛的分身而已,他分身為你講戒,目的是要你見毗盧遮那佛,也就是盧舍那佛,令眾生能夠見自本性,故名「得見千佛」。現在,佛佛授手了,你應當承佛的接引,直接學大乘戒。所以經文上都有講,學戒不會墮惡道,誰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你就知道那個人是外道、是邪師。明明佛說你學戒才不墮惡道,他卻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我們是佛弟子當然相信釋迦牟尼佛,你想要得人身,你就要受菩薩戒。經典看到這裡,可以很肯定跟你講,你學弟子規沒有用啊,學那個不能得人身。受菩薩戒可以得人身,是有經典依據的,是千百億釋迦一時而說,佛說我今在此樹下,也就是他成道的菩提樹下,也就是妙光堂,略開七佛法戒。所謂「七佛法戒」是包括:過去莊嚴劫最後的三尊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乃至現在賢劫的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都如是說。為什麼講「七佛」呢﹖七代表圓滿,就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叫七佛法戒,不要以為就只七尊。


「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佛要一切大眾一心學「別解脫戒」,也就是依止一心而持戒法,此一心者即是眾生的真如自性,這樣學戒也就是有別於「凡夫、二乘、外道」的解脫,名為菩薩解脫、名為一乘解脫,要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在這一品當中,佛會詳細地為大眾說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就是當時的聽眾有三千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誦戒,心心頂戴,歡喜受持。所以為什麼講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流通分,是行滿流無礙分,是教你圓滿的行持,流通在於世間,乃至流通至十方沒有障礙。重點就是心心頂戴。喜躍受持。你要能歡喜頂戴,能夠喜躍受持,不要忘失。因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以上「十無盡戒法品」說完了。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千百億釋迦也是這麼說的。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這是講佛為一切大眾,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以下一切大眾,佛都如是為他們說戒,所以稱為千佛大戒。佛也都是這樣勸他們受持讀誦。「解說其義。跟他們講這個道理。講什麼道理?光明金剛寶戒。
梵網菩薩戒從頭到尾都是講光明金剛寶戒,講無作戒體。從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後面的偈就是指示:要持光明金剛寶戒。


「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如是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下,有「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乃至於「微塵世界」。所以,不光只是此界的百億日月的地方,乃至於蓮華臺藏世界、一切的微塵數世界。「微塵世界」就是比喻世界有如微塵這麼多,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佛去那裡說法,都是講「佛心藏」,也就是講真心本性,講的是「地藏」,平等理地。講的是「戒藏」,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講的是菩薩的「無量行願藏」,講的是「因果佛性常住藏」,這因果不是世間的因果,而是「本源自性清淨為因,涅槃真淨為果」。所以佛所講的都是講心性。無論佛是跟你講因果、講戒、講菩薩的行持、講涅槃,統統都是會歸在「佛心藏」中。佛心藏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總結的,直接指明出來佛法是要說什麼。所以你不用在那裡猜想,佛教到底在說什麼?還去看俗人寫的佛學概論,根本不用,這本經就有講了。佛就是講的真如實相,不管跟你說因果、跟你說小乘、說大乘、說小乘戒、大乘戒、說菩薩的行願、說怎麼修因、怎麼得果,或說「有修有證」之法,甚至說「無修無證」之法,都是指歸心性,這就是最圓滿的佛學概論,所以你們要會學。
我們為什麼要講戒,那你才能知道佛教是在教什麼、在學什麼;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如法,哪些不如法,你都能夠一次辨別。釋迦牟尼佛都勸我們受戒,勸一切眾生受戒,所以他才講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一切眾生都應當學大乘菩薩戒,這是很重要的。「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這短短的一卷經文,涵蓋著一切佛所說無量的一切法藏,這是不可思議的戒法,可謂是「諸佛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講菩薩戒,諸佛歡喜,龍天擁護。你是要能夠懂得這心地戒品,能夠明了無作戒體,懂得光明金剛寶戒,那麼諸佛都歡喜。「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要心心頂戴,歡喜踴躍,你頂戴奉行才算是流通正法,而且流通的是圓滿法,所以叫「行滿流布無礙分」,這是科判裡為大家講到的。「行滿」,你行持菩薩戒就是圓滿,你才能真正懂得怎麼流通佛法。「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後面有一首偈很重要。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受大乘戒的,明瞭光明金剛寶戒的人才算佛陀的弟子。不受戒者,佛說「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你沒受菩薩戒你沒有想要學,就是外道。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
明人就是明白佛法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忍」就是能夠認可佛法,能忍可佛法,對於佛法的行持你能忍,對於佛說的境界你能肯定,能明瞭心性之理叫作「忍可」。意思是你能夠開解心性,開解經義,開解戒律,你就能夠受持大乘佛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
在受持的過程中,還沒成佛前,你就能獲得五種的利益,雖然只有五種,但是利益無量。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因為你受持的是大乘戒律,十方諸佛都護持你,諸佛如來會加持你,所以你不用擔心你會遭難、會墮落,只要你肯持,佛會護持你。外面凡跟你講「持戒會墮落」的,都不要聽信,那些都是邪見人、是外道人,佛說他們是獅子蟲,也就是佛教的蛆,前面佛講這些不受佛戒者,是木頭無異、畜生無異。他不只自己不受,還勸人別受,那些都是佛門的畜生。所以要知道,你受佛戒,十方佛會哀愍你,常守護你。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受持大乘菩薩戒者,臨終的時候是正念分明,心生歡喜。很多人臨終都是迷惑顛倒,那些不持戒的、學外道的人,臨終都是恐怖驚惶,因為沒有人幫得了他。在這世界上有多少人臨終是安穩的?能像受戒者一樣正念分明,十方國土隨意往生?沒有。可是你受佛戒一定能如此。所以講: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正見心歡喜。你念佛也受菩薩戒,能往生淨土上品上生,這是肯定的命終的時候正見心歡喜,就是「臨終沒有障礙」,縱然有冤親債主來干擾,你心也不會受其擾亂,因為你持戒的功德顯現。「正見心歡喜」的「正見」就是正念,你臨終不會害怕。一般人碰到臨終都是害怕,沒有人會高興、會法喜的,但是你有受戒,臨終時是法喜,因為你知道你自己將往生淨土,知道自己絕對不墮惡道,這是受戒的功德。


「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
你所在之處與菩薩為友,這種地方只有極樂世界才有,所以你不但不墮惡道,還能夠超出三界。甚至,你緃然不去極樂世界,你到別的諸佛國土,也都是與諸菩薩為善友,這就是常遇善知識,你所生之處都得遇正法。而且「生生處」,不是只有來生,而是生生世世。一般人修善,它只保你來生而已,就像你即使五戒持得再好,你頂多來生得個人身,有沒有福報?又各自不一定,有些雖有人身,但是貧苦下賤、孤憐無依。那再來生呢?那就看著辦,須看你還持不持?如果不持五戒,那就墮落,多數一般都是墮落的。所以你只做世間的善還不夠,來生還是墮落,你以為修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有時候未必。緃然你得人身,再下一生還是墮落,可是受了菩薩戒,生生世世都是得遇善友,都生尊貴家。所以你看,菩薩戒就是這麼殊勝,那些人卻教你不要受菩薩戒,真是不安好心。為什麼佛說那些是波旬子孫?因為魔王最不喜歡人家受戒,最不喜歡人家修行成道。所以他告訴你:「你只要持五戒」,反正來生給你得個人身,你照樣墮落。可是你要是受菩薩戒了,那可不一樣,你生生世世都不會墮落,這是菩薩戒的功德。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所謂「三聚淨戒」能聚無量的功德。能夠聚善法、能夠饒益有情、能夠律儀的功德,所以叫三聚淨戒。不光只是集一切善法,它能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佛門用餐乃至我教你們行住坐臥應注意的,都是佛教的威儀。吃飯時先念: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三聚淨戒。願度一切眾生就是饒益有情戒,願修一切善就是攝善法戒,願斷一切惡就是攝律儀戒,這就是三聚淨戒。祖師大德是這麼為我們開示的。所以當你吃飯的時候要常念這三聚淨戒。行菩薩道也是受持菩薩戒,能聚一切功德,就是所謂「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受持菩薩戒能令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得遇大乘佛法,福德智慧都圓滿。
「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
你能受佛戒,這五種功德都能得到,所以說菩薩戒一受永受,不會退轉,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說「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得無作戒體的人不會來生就忘失,他來生還會再遇到菩薩戒法,遇到正知正見,所以說性戒福慧滿。菩薩戒的功德就是如此。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這裡講出誰不能受菩薩戒呢?「計我著相者」。自己對於世間的意念、世間事情非常堅固執著,你勸他受戒,他還告訴你,「他不願意受,他只要學弟子規就好,堅固認為只要把人做好就好」,這種人就是「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他說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他就足夠了,這都是我相深重、我見深重的人,這種人沒辦法受戒。所以經文講:「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我告訴你:人道本身就不圓滿,你要怎麼做好?聲聞道也不圓滿,連菩薩道都還不圓滿,菩薩都還要到成佛才算圓滿。人道怎麼會圓滿,只有佛道是圓滿的。你要成佛道就得受菩薩戒,你不願意受,那你正是「計我著相」。認為自己是個「人」,只要做人而已,這就是我相很重,不斷地堅固自己的念頭。就沒辦法相信大乘這麼殊勝,不信,就沒辦法得大乘的利益,所以大家要拋卻過去的錯誤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行為,要發心來受佛戒,把「我相」給放下,把「我見」給放下,因為,有「我相」一定帶著「我見」,一定帶著「我愛」,我愛是隨著習氣的,這是凡夫。


「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要把這色身給滅掉,來證個涅槃,這是二乘。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是能夠長菩提樹的地方,你給下菩提的種子也沒有用,所以叫「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因為二乘人都一直認為大乘不是佛說,二乘是滅壽取證者,不是下種處,根本沒有辦法成就。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已經為我們說明了,不斷執著你自己要把「人」做好的,這種人不能當菩薩,不能當菩薩就是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就只有墮落,所以前面講,教你這種邪見的人,他是你的障道因緣,毀滅你的佛性種子。所以具凡夫心者不斷認為自己是人,不斷認為要把人做好,要把家庭顧好,這類人沒有辦法受佛戒。一定要把這個「我」放下才行。二乘人不斷認為「有法可取,有湼可證」,他不知道當體即真,無作戒體本是當人的本來面目,不假修成。所以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能真正成就菩提。佛就很清楚地告訴你:凡夫、外道、二乘都不能成佛,因為他們很執著,不是他們先天不能成佛,先天本性是佛,可是因為他們太執著了,我相太重,所以不能成就。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想成就菩提,想要滋養你心中的菩提心苗,要使佛性的智慧光明能夠顯露出來,能照耀著一切眾生,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想成就菩提道,佛教我們要依無作戒體來修行,這是寂光律師說的。所以從序分、正宗分到後面的流通分,處處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指示無作戒體,怎奈現在的這些講戒戒師完全忽略,猶如生盲無目!什麼叫「生盲無目」?就是他生下來天生就是個瞎子,有眼睛但是他看不到。明明是瞎子,還要講戒、傳戒,那真叫「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如果你們在戒場,戒師都不跟你講無作戒體,那他是佛門的瞎眼漢,明明經文講得這麼清楚,你要眾生成道,就要教眾生觀察諸法實相,而不是教眾生只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計我著相,就是犯了「說法不如法戒」,這種人就是立於「有」地,為白衣說法,教白衣住著於有上。他教在家人、教沒有成佛的人、沒有發心的人,住在有地上,還是當個凡夫!所以在現代,你去戒場,反而斷了善根。明明佛教我們「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凡夫總是認為「有生滅」。二乘要滅除生滅,入於寂滅,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因為告訴你一切法不生不滅,一般人不懂,聽到「不滅」,他就以為是「真常」,所以告訴你不常。說「不常」,他又以為是斷滅。所以他說「不斷」,不屬斷滅。如果斷滅的話,就沒有作用了,眾生就不能成佛。一旦入於斷滅,入於斷滅見,那誰來成佛?縱然二乘入的是偏真涅槃,證的是斷滅空,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斷滅,如果真的斷滅,那誰來取證二乘的果位?誰來取證阿羅漢?所以說「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不斷」他就認為:既然「不斷」,那一切法都一樣,如「海印炳現三昧門,如同海能印現天空,如同鏡子,能印現萬物,所以萬物當中森羅萬象,所以不一,各各不同,那眾生要是起了一個「不一」見,又認為法是「不異」的,不異就是同。所以凡夫不是墮在不一,就是墮在不異。一是同,不一就是不同,認為法法不同,所以告訴你是一,那你又做一的見解,所以告訴你不異,所以法法各各分別,雖然各各分別,但是同一體性,所以叫不一不異。
「不來亦不去。」認為有法可來,有法可去,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諸佛果證,有眾生成佛,這都是有來去之相。
佛告訴你「本自現成」,所以不來不去。這是諸法實相,應當靜觀察。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一心當中確實具有著「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是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無生。所以這一首偈的結論就是告訴你:一切法無生。也就是眾生的一心,在這一心當中,你要先悟心,而後依性起修,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
你對於此心悟了以後,此是「菩薩所應作。」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應當次第學。」次第地斷除煩惱。佛門經典講先悟真心本性,先看破諸法實相,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不常不斷,一切法不一不異,一切法不來不去,你看破諸法實相,你見到本性,然後依性起修,任運次第地斷除煩惱,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佛是教眾生這樣子修行。也有利根的,一悟便的也有,不過,非常地稀少,大部分都是先悟後修,教你先頓悟,然後再漸修。佛法的道理要先知道,你才能夠修行。
「於學於無學。勿生分別想。」
對於有學大乘的,沒學大乘的,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心不生分別,不起高下想。對於未學的要起慈悲想,對於有學的要起恭敬想,不生分別想,不生高下心。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
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之法,亦名摩訶衍,摩訶衍就是大乘,翻作中文就是大乘。
「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
這世間的一切不離四句百非,皆是戲論,一切的惡業都因為你能觀察諸法實相而滅除,乃至諸佛的一切種、諸佛的果德,都是此處而出。所以,要成佛,就必須要先明諸法實相。要觀察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部經處處指示心性,你能如是觀察,你能見無作戒體,成佛有望。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這裡是佛勸勉我們大眾「宜發大勇猛。」要勇猛精進,「於諸佛淨戒。」什麼是「諸佛淨戒」?就是前面講的「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要「護持如明珠。」就是五祖所說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墮在生滅、一異、去來、斷常當中,不要墮在「世間相」當中,要護持淨戒如明珠,心要不取相、不分別。不要見一切法有生,不要見一切法有滅,不要認為一切法有斷、有常、有來、有去、有一、有異,這就是正觀,就是正知正見的觀照。如果你不會,那我教你念佛,念佛絕對可以達得到,但是對於實相道理,要能夠隨分隨力地去了解,才算是護持如明珠。

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光現在的大眾要這樣學,「過去諸菩薩。已於是中學。」還告訴你,所有過去的菩薩,包括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都已經有成就的大菩薩,都是這樣子學過來的,「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現在你聽到了,要這樣子學,後面還沒學的,還沒受菩薩戒的,你也要教他這樣子學,不是只教他做個人,或發點好心捐點錢做些好事,菩薩戒不是這樣,佛法不是這麼膚淺,六祖大師講:「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這裡是教人修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歎。」
這是一切諸佛行持,都是這樣子,所以,你來佛門,是要學佛,不是學做人,佛告訴你,此是佛行處,你來佛門要學佛,佛這樣做,你也這樣做,不是只學聲聞乘,更不是來學做人,也不是學做天人,這都不如法、都不究竟,來佛門,就是來學佛的,這點很重要!「聖主」就是佛,你能這麼做,不光釋迦牟尼佛讚歎,一切諸佛皆讚歎。所謂「若人開明此法門。」如果有人可以明了這光明金剛寶戒,那麼「一切諸佛皆隨喜。」
釋迦牟尼佛講:「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說法的功德非常地廣大。佛於佛境界為眾生隨宜而說,什麼叫「隨宜」?就是境界深廣無盡,方便為眾生開導,故名「隨順說、隨宜說」。因為有說,就有文字、就有言詮,實際上諸佛果德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所以叫「隨順說」,因為眾生還是要藉由聽經聞法,才能慢慢建立正知正見。雖說而無所說,不落一字,這是真正具辯才者,所以福德無量聚。能這樣子修行、能這樣說法、流通正法,確實是有大福。
釋迦牟尼佛講「回以施眾生。」
佛也不貪圖這些功德,希望把他說法的功德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希望眾生「共向一切智。」
都能夠依大乘而修行,能夠證得諸佛的一切種智,對一切法通達明了,也就是我們自性圓滿的智慧,就叫做「一切智」。從此絕對心不隨境轉,絕對不再迷惑了,「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就像把木頭燒成灰了,這灰絕不會再變成木頭。成佛就是如此,絕不會再變成眾生。佛希望「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所以說《梵網經》是一乘的經典,是頓超之法,希望你聽聞,就馬上悟、馬上就成佛,這跟前面的「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剛好是相呼應的。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能夠學大乘了義的戒法,希望你學了以後馬上成佛,佛是這樣的!《法華經》上,佛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佛遇到眾生,一定教他快速成佛,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沒有智慧的人迷惑顛倒,他就是不相信,不肯接受佛陀的教誨。所以希望大眾能夠發心受持菩薩心地戒。菩薩心地戒就是佛的心地,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定要能夠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學佛就是要見性,見性才能稱為佛。達摩大師告訴我們:若不見性,一切這些戒律、念佛、因果等法,都是外道法。成佛須是見性,不可以盲修瞎練。當自己知道了、得到了這利益,還要流通正法、弘揚大乘。


最後還是要跟大家提醒一下,現在外面「邪師說法」確實如恆河沙之多,我們看到許多附佛外道用的《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群書治要》包裝一些做人的道理來冒充佛法給你們看,這些都屬於外道邪師。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戒裡已經告訴大家,這些人不是佛陀弟子,是假和尚,是佛門的蛆、佛門的獅子蟲,你真想學佛,就不要再跟他學,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世俗東西,是斷佛種性,會障菩提道,千萬不要學。現在看到的是這些書,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乃至有人把佛法解成是心理學、解成是哲學的,這些都是外道法,都是俗典雜論;甚至有人想要用科學來解釋佛法,這些都不圓滿。
所以佛說這些世間書,科學、算數、書記都不可以學,學這些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大家都知道,科學是以數學做為基礎,數學是科學之母,要修行,這些一概不用學,你直接學佛經,佛經裡面處處為你指示真如佛性。
你們要有慧眼能夠洞視、能夠揀擇,要有擇法眼,不要以為自己已受了戒、聽過戒了,就大意,回去只要沒有複習,你就忘記了。還有,你不要想已受戒了,就可以去度迷失的他們,你還有習氣沒有除掉,還沒有功夫,所以不要去接觸那些外道、邪見惡人,你還度不了他。你拿法寶送給他就好,至於能看或不能看?能學或不能學?佛菩薩會加持,佛菩薩會去度化他,你不要逞強,逞強對你沒有好處,對佛教沒有好處。

   
希望聽到我們講菩薩戒的佛弟子,都能明辨,不要去學這些外道典籍。他們現在用這些世間書在毒害大眾的法身慧命。對於這些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將這些人趕出佛門了,你不要認為他是出家人,你看到他也不用供養,因為他是外道,供養他也沒有福慧,就像維摩詰居士所講「供養汝者,墮三惡道。」外道所墮,汝亦隨墮。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見,要能發心修行,要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夠發心求生淨土。絕對不受那些外道、惡人、邪見人的蠱惑,絕對不能幫助他們破壞佛教。要知道,受菩薩戒的人是見聞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所以絕對不可以壞法,不可以破佛的戒律、毀壞佛經,這是要跟大家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