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悟显法师讲述 菩萨戒正说二


悟显法师讲述

菩萨戒正说二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这一段是承接上卷,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摩酰首罗天王宫中降伏大自在天王。

一般凡夫眼看,释迦牟尼佛是在印度菩提迦耶示现成道。「说魔受化经已。」是讲,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别为通教利根之人于第四禅天,示现降魔、成道。之后为其广说心地法门,也就是卢舍那佛所传的心地法门。这时候佛在法会上身出无量光明,与会大众不知道这瑞应代表什么?尔时会中有「玄通华光主菩萨」,起立向佛合掌,询问这殊胜的瑞相。

释迦牟尼佛接引与会的诸大菩萨以及天众,回到华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卢舍那佛为大众再次宣说心地法门。

这段是表「摄末归本」,前面是「迹」,后面是「本」。说已,大众领受心地法门品,卢舍那佛嘱咐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分别将这心地法门传授给一切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入定还复本处,出定下生南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释迦牟尼佛。

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这在古德的批注里讲是「来入东方」。因为我们这世界在莲华台藏世界之东,故名「来入东方天王宫中」,就摩酰首罗天王宫示现降魔。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道以后,遍历十处十会,从妙光堂一直到摩酰首罗天王宫中,其中经过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第四禅天的摩酰首罗天王宫,在那里降伏魔怨,而后再回入娑婆南阎浮提,再为我们说心地法门。这就是《梵网经》的缘起,这一分,判为「顺理称性发起分」,因为是依卢舍那佛故名「顺理」;心地戒是众生本具故名「称性」,依此而发起广利群生,故名「顺理称性发起分」,这是第一小段。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到这里是一小段。

上生摩酰首罗天宫,「摩酰首罗」翻作中文叫「大自在」。他所统领的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有百亿个日月。以现在的科技是没有办法去看到摩酰首罗天宫。佛说魔受化经以后,在此示现成道,示现的地方叫「迦夷罗国」,「迦夷罗」翻作中文叫「赤泽」。这里是古佛示现成佛的地方。母名「摩耶」,他的妈妈叫摩耶夫人,贤劫千佛都是从摩耶夫人胎里而生,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摩耶」翻作中文叫大幻,也代表了大愿智幻法门。所以佛在母胎当中就已经八相成道,示现圆满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利益众生不离摩耶,这是超情离见。

佛法不是讲哲学,哲学不是佛法,所以不要落思量上,一落思量,这境界你想都想不到。认为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就为三世所拘束。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些问题,所以他能够示现化身自在。众生听到佛这样示现,产生很大的疑惑,没有办法接受。因为这部经是一乘了义,不是大乘方等经典,这部经跟《华严经》都是一乘了义的经典,非是一般凡夫可以测度了知。如古德所讲:「超情离见」。是离开了情见、离开了能所对待。所以要「唯证乃知」,只有真正契入,才能真正信受。

看这部经的时候,最起码要做到心放空,把从前的思惟模式全部放下。这不是一般三乘教当中看到的释迦牟尼佛,而是释迦牟尼佛本尊!本地之事,是如来所行的境界。

「父字白净。」就是白净饭王。他的父亲名为白净。他示现的名字叫悉达。「悉达」翻作中文叫顿吉,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一时之间宝藏盈满故名为顿吉,诸吉祥悉皆具足,又叫「一切义成」。接着是「七岁出家」这句,也就是「出家七年」,于三十岁成道,随方立号名为释迦牟尼。「释迦」翻作中文叫能仁;「牟尼」翻作中文叫寂默。能仁是「即体之用」,就是常讲的「同体大悲」,寂默是「即用之体」,体用不二,这是简单讲释迦牟尼佛示现来此世间。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酰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成佛以后,上生摩酰首罗天王宫中再为大众说法,这是到达顶端。「从妙光堂」,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华严经》讲:「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但那不是真有个场或堂。在祖师大德的批注里说,妙光堂距离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有三里,实际上是「三而非三」,不做数目之想。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叫普光殿,这是此间释迦牟尼佛说法,次第往上到忉利天宫、夜魔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摩酰首罗天王宫中,所以说次第十住处说法,传诵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是秉卢舍那佛教诫,为大众说心地法门,所说之法不离心地。

大乘八个宗派不能离开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先明心,明心的「心」就是无作戒体,不因造作而得,要到无思量处才叫圆满持戒。永明大师讲:「无所持而具戒」。「持」就是有所著,若于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著、无所持,那就持戒圆满。故名「无所持而具戒」。知道自性本具,所以「无所舍」,无所舍而行檀。「檀」就是布施,檀波罗蜜。所以一切皆是指示心地而已,即使净土宗也不例外。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不离心地法门。这心地法门在《楞严经》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梵网经》叫光明金刚宝戒;在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在经教上叫「第一义谛」。约妄而说真,故名真如。种种的名相总是在说真如自性而已,不说余物。这是学佛人应当知道的、受戒的人应当了解的,不然不能得戒,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是律宗的根本。这话有依据,在《梵网经》后面讲:是一切诸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佛性种子,所以「心地」是一切法门的根本。依此心而修法,所修的无不摄归本心,不假外求。很多人都心外求法,认为有戒可持、有戒可犯、有法可修、有羯磨可作,这些都是心外取法,不能了达真性。讲这些,执着的人必然要毁谤,说:「你这样子偏空」。我不说空见,你莫作空解。受完戒还有很多事情都要作羯磨法,这些总是枝叶,能不能不作?那要看你的智慧了。最重要的,是要心不取相、不生分别心,要能够离染,这就是最好的、真正的羯磨法。「羯磨」翻作中文就是「作业、作法」。「开斋」就要作羯磨法;出家人拿到新衣服、供养就要作羯磨。为防止起贪着。如果能舍贪、能去执,羯磨与不羯磨都是戏论,都不相干。所以从前古来祖师大德都是教这样用功,教离相、教不取相,这才是真正的梵网、才是真正的大乘。

绝不能把大乘佛法、大乘的戒,曲变为小乘、曲变为人天乘,这样你就不如法,佛法就衰败了,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你起有作心、造有作行,只是得生人、天二道而已,不能作无上菩提本。因为菩萨戒是心地戒,所以才能作为无上菩提的根本,这点非常地重要,甚至把《梵网经》重新分判过,让大家能更清楚知道。

后面的十重四十八轻戒,判为流通分。把正受戒体列为正宗分,正宗分是最主要的,因为要是不明戒体,后面就没有办法行持,纵然行持,也像中峰禅师所讲:「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故。」因为跟真心本性不相应。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条条称性、条条具三聚净戒,所以讲:「称性三聚净戒」。所谓「称性摄善法戒」、「称性摄律仪戒」、「称性饶益有情戒」。实际上,三聚净戒本来就称性,但是现在的人不达此理,以为有恶可断、有情可摄,所以加「称性」这两个字。其实是自己被情所摄,所以认为有情可摄、认为有善可修,所以都不称性。所以要懂这三聚净戒。一旦起一毫思量、一毫分别计度,即落「有」边,即被魔摄。你不是摄众生,而是为情所摄持,那你仅是个凡夫,怎能说自己行的是三聚净戒。为什么叫三聚?因为能聚一切功德法,故名三聚。所以学佛人要知道,须从心地下手,这「心地」不是现在打妄想生生灭灭的妄心,不打妄想的那个也不能算是,因为妄想与非妄想,还是能所对待。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惠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个便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大师向来用直指法,不是叫他参,参究还要一阵子才开悟,惠明当下开悟,受六祖印证,所以六祖是直指法。在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中也是这么说的。黄檗禅师是六祖的徒孙,他讲六祖当初怎么指示惠明上座的。所以不思善不思恶,不生妄想亦不落非妄想,这个便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像一颗玻璃珠,它能够现种种色,能够映现它以外的色相在这珠上,若说这珠是黑,那只讲对了一半;说这珠离黑,离开了黑,那也是讲对一半。因为不见珠体本自清净,所以落于善、落于恶,就像黑、非黑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玻璃珠的方式比喻就能清楚了。再举个比喻:镜子照万物,大家每天都要照镜子,尤其现在有些爱漂亮的,每天都在照,现在连男众都要照镜子,那照一照,看能不能照见本心?镜子现相,相是在镜中?还在镜外?这不是叫你参。是要知道镜光本净,要能够看到这镜子有照的能力,而不在于即相或离相,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达摩祖师乃至神会荷泽禅师用的直指人心的方式,这才有指到心源。像禅宗的洪州宗,就是马祖道一禅师用的方法,不管是「即心即佛」、不管是「非心非佛」,都只是善巧方便而已。成佛须是见性,须了心地,从这根本修。真正指示心源,就像六祖惠能禅师对惠明和尚所说的。学佛,不要想从五戒、十善修下手,那样修到后来,顶多是个人。既然想要成佛,那还想保个人身干什么?这就叫「偷心不死」。又想要求生净土,也想要保个人身,这叫「抱桩摇橹」,根本没有办法前进,永远无法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就是因为心里还妄想:「自己这一生要是没成就,来生还能得个人身」。这话听起来好像很保险,实际上,这话最不保险。这就是贪恋世间的心还在。要念佛、想成佛,对这世间必须通身放下,连放下都不可得,要内舍、外舍、内外俱舍,一切放下,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不管是什么形相,是出家相、是在家相、是男相、是女相都一样。就好像车匿,车匿是释迦牟尼佛的车夫,他悟得真性后,「不移贱称」,还是叫做车匿。所以,悟得本心者,平平常常,没有一丝毫特异之处。所以曹洞宗讲《五位君臣颂》,到最后「折合还归炭里坐」,就是平平常常的,也没有所谓放光透亮之事,这是真正的见性。所以,人家问祖师:「什么是道?」祖师云:「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是一样的。就像春天到了,花自然开,一样的意思。学佛是以明心为要,任何一宗都不离这原则,《梵网经》也是如此。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这部经是佛在大梵天王宫见到梵王的网罗幢,以此比喻来立名。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ㄧ个娑婆世界的主人,这个娑婆世界归他管,他才是真正有权力的人。佛看到他的梵宫中有供具幢。幢是圆形的,顶上有罗网,所以说「佛观大梵天王网罗幢」。表示与会的诸大梵天,都有持幢来供佛。「幢」代表说法,只要寺院有讲经,就会升起幢,如果是做法会,就升起幡,所以叫「法幢高悬」。这算是古代的通启,现代俗话讲「通告」,如果寺院门口的旗杆升起幢,是通告大众,今天是讲经说法,不必问就知道;如果是悬幡,来了也不用问,今天一定做法会。现在的佛门大家都悬幡,整天做法会,以此当作自己不修行、有在度众生的借口。几乎不见幢,纵然悬,亦同虚设,悬等于未悬,说等于未说。尤其现在有些道场,不但不讲经,反而请ㄧ些博士、硕士、教授来讲健康饮食,说好听是提倡素食,其实是在引狼入室!这是形容词,不是说博士是狼。佛门引世间人进来三宝殿里,占据三宝法座,在佛堂当中讲世间法。一旦讲世间法,大众就会起世间意,甚至连你都起世间意,这些世间事就接二连三做不完。再来,就会要办点文化活动:书法、雕刻、艺术、开画展、开摄影展、金石展,再来就吟诗作对,越演越劣,举办这些就是道场要开始败坏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接引大众,可没有办素食讲座、健康讲座,也没有讲《弟子规》,也没有在提倡什么中华文化,统统都没有。更不会教人家按摩,有的道场还教人按摩,那不是道场,那叫养生馆,来道场是要修行,不是来养生的,还有出家人在道场弹琴、拉小提琴,也有画画的,他们不知道出家所为何事,这都是佛门败坏的现象。纵然有在说法,说得也不圆。以前对于讲法不圆,或是参禅未开悟的,称为蛤蟆禅,还可以道两句,跳一跳,讲一点心性,讲一点相近的法。但是真正问到痛切处,他没有办法回答,但至少还有佛法在。现在佛门里面,连跳都跳不起来了。

如今佛门很多人错认为:学佛要先学《弟子规》、《感应篇》来做基础,其实用这些外道书教人的,这都是犯菩萨戒。后面就有讲到:学外道俗典,心背大乘经律都是犯戒。《弟子规》是俗典,《感应篇》也是俗典,学鬼神典籍或俗典、杂论……等等外道论,统统都毁犯菩萨戒,因为学了之后就会谤大乘。会先犯四十八轻,再来就要犯十重。再来就会开始胡说:说大乘法不行,因为没有基础,要先从世间那套做起,这就开始谤大乘了。所以佛制定绝对不可以看、绝对不可以学外道典籍。在《地持菩萨戒经》里讲到「背大向小」是属于犯重。

佛看到网罗幢,网有孔,很密,罗网交织的网孔,一个孔代表一个世界,如同无量世界。释迦佛尼佛观无量的世界犹如网孔,ㄧㄧ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诸佛的法门亦复如是。这是告诉你,所有诸佛的法门如同梵王网罗幢的网孔,网孔依心地,这是表法的意思。ㄧ个网孔代表ㄧ个法门,无量的网孔代表无量的法门,所有的法门都不离心地,即使佛说得再多,八万四千法统统不离真如自性,不离开真心本性。如果离开了,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离经ㄧ字即为魔说,一切行门不会离开真如自性。所以念佛修净土,目的在于见性,如果不能见性,这个净土法门也不叫净土法门了,你也不用学,因为没什么殊胜的。念佛重点要见性,带业往生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不是修净土的就一定要带业往生,也可以断烦恼,也可以成菩提。

因为菩提自性,人人本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念佛就是为了如此而已。如今很多学净土的人,每个都想带业,他一直想:「我要带业往生」。结果呢?净土没去,倒是带了很多业,因为他天天想带业,贪业带一点,瞋业也带一点,痴业也带一点,我慢业也带一点,什么业都带一点,愈带愈多。

跟你讲可以带业,那是你有在用功,精进能消除业障,如果没有消干净没有关系,可以带业,不是叫你一定要带着业去往生。所以祖师跟你说「只带旧业,不带现行」,你现在心里起心动念带着业,会随业流转,不能往生净土啊。这里要再作个拣别,业伏不住不能往生,所以学净土法门不是叫你天天想带业,天天想带业就会业障深重,念佛是要消除业障。所以末世学净土的学人自己要清楚,不能够天天想着「我要带业」,你要想的是:我怎么消除贪瞋痴?怎么消除这百八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学人。你才有学到佛法,这点非常地重要。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酰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释迦牟尼佛来这里示现做佛已经八千返,也就是八千次了。为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名号,「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南阎浮提这里的众生心垢非常污浊,人的寿命极短,他还愿意来这里示现成佛,所以知道佛的悲心有多重。在障碍这么多、这恶劣的环境,他都还来这里救度众生,确实是不舍一人。所以你遇到佛法,你要生感恩的心。现代人讲感恩的心,要感谢佛恩。纵然你粉身碎骨,你也没有办法报,所以祖师讲:「粉骨碎身未足酬!」,没有办法报。佛恩大过父母恩,你的父母跟你只是一世而已,释迦牟尼佛来此八千返。所以菩萨戒里面讲,常生佛性孝顺心,就是要让你用孝敬父母的心,顺从佛陀的教诲,故名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这世间父母生的是你的色身,你的和尚,乃至释迦牟尼佛生育的是你的法身,是你的法身之父母。所以,「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如来以「大智」度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摄化众生,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你父母照顾你只有一生,来生他也没有办法。释迦牟尼佛照顾众生八千返,所以你要生恭敬心、孝顺心,顺于佛陀的教诲,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佛门讲的孝顺跟世间人的爱欲孝顺不一样,世间人的孝顺就是出于爱欲,是爱缘慈。比如说: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对我好过,我就对他好,这爱缘慈。现在的小孩,要是父母障碍他,他就对父母生瞋恨,他就做ㄧ些悖逆之事,一旦父母对他好,他又跟父母又好了,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种是爱缘慈。这都是有生有灭,都不能达到究竟,境界ㄧ转,心随着境界转。有的小孩,他父母亲对他很好,长大了以后,结果发现原来这不是我父母,甚至是自己的杀父仇人,马上反过来要杀他们,就像阿阇世王。你们可以去看《观无量寿佛经》阿阇世王的故事。所以这世间的感情是会变的,唯有佛以无缘大慈摄受众生,这不会改变,所以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金刚华光王就是示现成佛,佛的果地如同「金刚」,以万行因「花」庄严自心,「光」是表如来的智慧,能够善巧说法,释迦牟尼佛成道坐于此座上,安住于自性清净的境界,又叫大光明藏,故名金刚华光王座。「王」是无过其上的意思,也叫师子座,统统都是赞叹之词。「乃至摩酰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所以上生摩酰首罗天王宫,说心地法门。如来出世就是讲真心本性而已,修行就是修心地法门,要明心见性。三十心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从初地「欢喜地」ㄧ直到法云地,为说明心地法门、说明菩萨行,菩萨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佛法中无声闻弟子。」如来出现于世,真正的佛法当中,唯说ㄧ乘法,《法华经》说:「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释迦牟尼佛说: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但是众生没有智慧,跟他讲ㄧ乘法,他听了没有办法接受,反而谤佛。所以佛寻念过去佛,是怎么教化众生的?所以方便说三乘,虽然说三乘,目的是要你了达ㄧ乘,不是要你去学三乘。所以佛说小乘法为破外道见,说般若法破二乘,最后法华涅盘,开权显实,指示出常住真心,众生本有如来秘藏。就是《涅盘经》的咸安秘藏,宗旨是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ㄧ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就,没有所谓「阐提不能成佛」的问题,所以跟《梵网经》讲的一模一样,后面就会讲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做佛。

所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就是真正的无作戒体,所以释迦牟尼佛直接授与一切众生。受了菩萨戒没有退戒的,因为不可能退失佛性,众生纵然在迷,堕到了地狱,他再恶、再可恶,纵然他毁佛害教,他还是有佛性。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遇到叛逆之事,只要如法招安,依旧是王土王民,所以不能够「屠国安民」。生病了,你不能「灭身疗病」,把这身体给消灭了,说是病好。所以真正的一乘了义就在于此,其他的二乘渐教,都是有修有断,就如同灭身疗病,屠国安民。特别是二乘,他要灭色入空,把色相给消除,才能入寂灭。二乘法讲「析空」,透过分析色相而入于空,都是取着之法,都是不了义。大乘讲「体空」,唯大乘直下见性,这方是直捷稳当之法,不走远路。

释迦牟尼佛来这里示现成佛,为一切大众开心地法门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从天王宫下来,在阎浮提菩提树下成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讲的就是要传卢舍那佛心地中,乃至初发心,乃至究竟位,常所诵一戒,这一戒叫「光明金刚宝戒」,持戒一定要了达这个道理,如果你不了达,你天天在持戒,即使做到:过午不食、不坐卧高广大床,乃至十二头陀行……等等的戒行,都是在事相上打转而已。甚至因此起瞋恨,看人家有持、看人家有犯,自己有持、自己有犯,统统都是对待心,见持戒者心生恭敬,见毁戒者心生傲慢,轻视对方,总是没有办法成道。道宣律师当初就是不明白光明金刚宝戒,所以才妄生分别,后来窥基大师度他,才成就律宗一代的祖师。道宣律师行持非常好,受天人供养,所以他看不起人家不持戒,常生分别,就是不晓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具此戒。这是现在戒场都没有讲的事情,现在的戒场讲戒,都讲一些世间话,甚至还告诉人家可以煮荤腥,这都是当场破戒,菩萨戒上说:自作教他,见作随喜。而且大乘的戒律还要看,你是什么身分破戒,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又是有影响力的人,你又在有影响力的地方,在戒场,你告诉大家可以煮荤腥,这就是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你正犯第一条杀戒,菩萨波罗夷罪,你就破掉了,非菩萨,将生生常堕大地狱中。为什么末法的出家人几乎都下地狱,就是因为他告诉你可以煮荤腥。这地狱我不敢去,我也不想去,所以我告诉你们,千万不能煮荤腥,绝不能杀生、不能吃肉,这是佛规定的,是菩萨戒的规定。甚至没受戒的也一样不能杀、不能吃,释迦牟尼佛在《涅盘经》有规定不准吃肉。只要你是佛弟子,就不准吃,一旦吃了,那就不是佛弟子。
这是「是非题」,不是「选择题」,没有给你选的。所以要知道,对于心性不明白,后面的戒就没有办法持。你只在事相上说:「我自己没有杀」,可是你忘了,你自己在戒场当中教人杀。或你平常教人杀,要是道场居士来问,或是朋友问你,你跟他讲:为了家庭幸福圆满可以杀生,那你就破菩萨戒了,这问题非常严重啊!你们自己可以反省,看自己有没有犯戒?很简单,你要是人情,那这戒就破掉了,那你要忏悔,你就要重受,甚至有人都不晓得自己破戒了,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不知道持戒要从心地下手,所以常常犯后面的戒律。以前的祖师是大过不犯,小过不断。现在的人是小过常犯,大过不断,常常在毁戒,更常常犯戒,甚至还告诉人不要受戒。现在的出家人,甚至在家人会教你不要去受菩萨戒,说受了就会堕落。那卢舍那佛岂不堕落?释迦牟尼佛岂不堕落?这些诸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各都有受菩萨戒。弥勒菩萨是下一尊佛,他也受菩萨戒,怎么会说受了会堕落呢?没持好会堕落?应该说是你不知道怎么持,不知道如何用心,如何持戒?你只在事相上做到,心想:「我没有杀、我没有偷」,但是,心里面淫、杀、盗、妄念念不绝。所以菩萨戒不是只有讲事相,只有讲事相就会执在事相上,自己有没有犯,有时候都还搞不清楚。就像在戒场里面常常听到,有人问:「如果家里面的人,儿子女儿是吃荤腥,我回去还要煮给他吃,请问和尚,我怎么办?」这时,和尚就要下地狱给你看,因为他告诉你可以煮。这些法师嘴巴倒是很硬,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问题是:「你入地狱干什么去﹖」你入地狱只会辛苦了地藏菩萨。所以受了菩萨戒,千万要记住:不能煮荤腥。

没有受戒的呢?那更不能煮。因为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没有受戒的人,你煮了,你可没有受戒的功德给你抵消,现代人讲的:「你没偿债能力」。那你杀生,教人杀生,或像有的在电视上教人煮荤腥的,或是现在网络部落格教人煮荤腥的,你自己写,写得好高兴,那些都存档了,现在放在云端里面几百年都不会删掉,甚至人家把你写的收集起来印成书,说是给大家家庭幸福。那你要大祸临头了!所以不明心地,就不知道这一戒,光明金刚宝戒应当常诵,如果不晓得,那就没有办法持戒。这一品先讲到这里,心地戒品下一次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