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養生論(二) 王驤陸居士著




養身要訣

人壽至百歲並非難事,惟保持此身之為難,能保持則少病,自然長壽。而保持之法,實在平時,如保持室內清潔,必日日勤於打掃,器具亦必日日洗滌,而物自經久。此身亦物也。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斷水,或可以一日斷水,不可一刻斷空氣。所以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鬱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心何以難化,則因看事太真,我見太重,器量太小,疑忌太固,所以養身須有學問道德,對一般人難以求全責備,只勉其退讓克己,少惱自少病,此根本法也;第二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藥石之外,施以小術,即今所言推拿之法,一無費用,二省時間,三無流弊,四有實效,五勿他求,六為預防。但行之非難,須有先決條件如下:第一恆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一恆心,不可一日間斷,行過百日,停止反覺不適,當如每日吃飯一樣。

第二求功不可速,性急即可助火,火以助氣,反而不美。

第三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勞而無功。以此法乃經常性,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養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餘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為第二。而飲食無節,飢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而營養日減。睡以安神為主,神以心安為主,應配合年齡,壯年至多七小時至八小時,多睡則智昏頭暈眼紅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八小時,或過九小時勿礙,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時已足。應注意者,(一)夜勿過十點半,老年人以八點為正,勿過九點。(二)枕上切忌思索計算未來事。(三)勿以安眠藥片助睡。

養生袪病法

人生無量苦惱,百苦交煎,只緣不得安心法。縱使一切享受滿足,他那苦惱反越來越熾,因為思想不搞通,貪心不息,總沒有滿足的時候。凡人身由病而老死,總不出這個原因。

「安心法」三個字,談是容易,做卻甚難,但肯做亦不一定是難。人既無心,便無亂,既無亂,卻又安個什麼,這便是安了。這是最上乘法,不是根器大利的人不能明白。初學人何能做到呢?只有借一點方便法來作個過渡。先把身體維持好,請有病人細細聽我下面所說的辦法,不是空談,卻要實做肯做。茲先把下手做功夫以前的主要條件說明如下:

一、做功夫時不得著一點意,在功夫上最忌求功求速,扣定日子求何種境象憑證,只如平常一樣依法去做,不計它有效無效,做得好壞且不去管它,見效在下月或百日之後。

二、在做功夫時,不會有何功效可見,不要疑心。第一要耐心,身上有了功效感覺種種舒適,也不要高興而貪做,須知自然而致是正常事,不是奇特事。

三、須恆心,勿間斷,照所指示法而行於室內,設備須周密。

四、做功夫時或有其他舊病復發或忽感酸痛時,係內部血氣由阻而通時的反應,不必生疑而停止,如因外感身熱不能起坐時,暫停一時亦可。

五、坐功時有時忽身體動搖,開目即可制止,勿任之而成習慣。此不一定是壞,但亦勿執取,以為是好現象。總之以勿理為主,一理即著,著即成魔,但非外魔也。

百病都由血氣失調所致,所謂血阻氣滯二病。但血阻由於氣滯,由於心意識的沖動,遂失正常。因此調氣應先調心,而初期調心法,還須借氣以為用,氣以息心,心以調氣,心是督飭全身組織的主宰,亦是擾亂各部沸騰的首惡。它可以使高級神經系統緊張起來。大腦皮層不得安靜,引起了許多慢性病,如神經衰弱、胃下垂、胄和十二指腸潰瘍、高低血壓病、痰咳、月經不調、便秘、關節炎、貧血等病。若要怯除以上諸病,恢復正常,先須息心調氣去抑制那緊張的局勢,勿使越出範圍。心能制氣,自然呼吸不急促,血液循環也合度,腦細胞獲得更多的氧和養料,促進大腦皮質指導內臟各部組織的功能,如生理上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等,因不去擾亂它,同時發展正常,各種病症自然消化於無形。因為生理上有四種本能:(一)自然生長的本能,如肺壞了,胃割去一塊,它自然會結好長足。(二)排除疾病的本能。(三)強制習氣的本能,如戒煙、戒酒、戒憤怒的惡習。(四)求長壽或短命可自由的本能。但如一去擾亂它,那本能就不能發展了。初則不足再則虧損,繼則勉強維持,到不能維持時便倒了,此名慢性自殺。

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凡人身上水分,如涕淚、汗水、小便,無一不是鹹昧。獨有口內涎沫是淡的,口無津涎則渴,渴即是病,以水為藥而治之。胃內空虛則飢,飢即是病,以食為藥而醫之。蓋火氣上升而水不濟也,以此調之。人身骨肉堅硬者為地,死後化歸為土,血液油汗為水,暖氣為火,氣分呼吸流動為風,此名四大。四大不調即成為病,不調者失去正常也。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一) 黃念祖居士主講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

黃念祖居士主講
一九八七年演講於北京蓮舍



要蓋摩天大樓,必須有堅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圖與羅盤;欲證究竟果覺,成就無上菩提,對於無上的聖教,必先有正確的基本認識。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別重要的途徑,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見。在密法中見,修,行,果,先有正見,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試圖用淺顯的道理與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勝義與修行的要徑。希望初機的同修,認清目標與道路,穩步前進。

(一)本師證悟的無上勝義諦—大教之源,萬法之本。

當初本師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捨棄了最美麗的眷屬,捨棄了世間難捨的一切,只是因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時看見鳥吃蟲子,看見眾生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這麼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無動於衷,不能不去救度,於是就出家了。當時印度許多種外道,現在西方人學東方,對於印度的婆羅門外道(梵)還是學的。梵水平很高,相當於中國的老子。太子出家後,對所有的外道名師,一一參拜求學,但很快就達到老師的造諧,同老師相齊等了。再要前進,就須另找新老師了。於是從一個又一個,全都學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樹下,結吉祥草為座,發大誓願,不證菩提不起於座。在臘八夜裏,一眼看見明星豁然大悟,徹見本來。悟時開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來(如來是佛十號之一,就是佛)的智慧與功德。佛就是覺者,最徹底的覺悟者。一切眾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覺悟,可是都已經具有如來的智慧和功德,這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沒有任何人說過的。中國人讀四書五經,老子道德經,諸子百家,都沒有這樣的語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這麼點體會,說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功德,怎麼當前你不顯出來呢?鳥還要吃蟲子啊!蟲子還要被鳥吃呀!你們不都是佛嗎?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妄想執著的障礙,對於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種種功德之相,不能證得。很簡單,就這四個字:「妄想執著」。因為妄想,妄就是虛妄,就是錯誤的。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物質,時間,空間,都是由於人的錯覺。」佛教則說由於妄想,因心在妄動,才看見萬類萬物。我們不但有妄想,而且執著。堅持所見,搞什麼就著什麼,抓著什麼就粘在什麼上頭,擺脫不開。執是堅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錯誤,執著是堅持錯誤。由於妄想執著,所以眾生就不能證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顯不出來。

本師世尊以上的開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盡了宇宙的玄秘,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經論,一切修行法門,莫不從此推演而成,因此這是聖教的基本;一切法門的出發點,也即是一切法門的歸止。一切莫不從此語流出,一切也莫不流歸此語。一切眾生,蠢動含靈,平等平等,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來,真如,實相等等。所以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者是本體,凡事有體有相有用,在本體上無差別,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別。如來離妄,所以成聖。眾生執妄,沈淪六道,雖然本具佛性,依舊昏迷不覺,若欲轉凡成聖,只在遠離「妄想執著」。眾生墮在妄中,堅持不放,膠粘繩縛,雖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無法顯現。更嚴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認識,不敢相信,如《首楞嚴經》所說自己本來有頭,可是偏偏認為自己無頭,四處狂走,另覓自頭,所以學佛首先須認識,自頭從未丟失過,何須「頭上安頭」。若問如何辯認,請看臨濟禪師法語:「有一般學人向五臺山裏求文殊,找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麼?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又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而出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臨濟禪師直指目前眾生用處,眼見,耳聞手執,足奔,都是通貫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無位真人」(臨濟喜用此語,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從自己面門出入。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處」。目前的「用」必然有體,其體就是無位真人,是他從面門出入。從體起用,從用使你認識活文殊。這就是從用顯明了本體。體用兩者關係可歸納為「從體起用,『用』顯本體。」迷人不識本頭,只因妄想執著,於是奔走找頭,狂心不歇,這就是眾生。一但覺知本頭就安住在脖子上,於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別無他術,只是消除其錯誤顛倒的「妄想執著」而已。這即是最真實,最徹底,最直接,最了當,最殊勝,最圓頓的「修」。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兩方面可歸納為「從性起修,『修』明自性。」

(二)生死苦海六道輪迴

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起惑造業,豈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種種業報,沈淪生死海中,輪轉六道,欲出無期。而且輪迴之說是佛教獨有的。一般是斷見,認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斷滅了。另一種是常見,認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沒那麼簡單。斷常兩見都是錯誤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輪迴轉變,無有休止。輪迴之說國內外已經證實了,死了之後還在輪轉,有前生有後世,已經得到證實。今天看到國內外的報導:姐妹兩個,一個五,六歲,一個十一歲。在外國高速公路車禍太多了,因為車超速,把兩姐妹同時撞死了。他們的父母很傷心,原來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為一看見房子,睹物思人啊!她們姐妹活著的情況都想起來了,只好擺脫,就換了地方住。過了一段時候,又懷孕了,生一對雙胞胎。雙胞胎沒什麼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記。而這個記一個在頭上,一個在背上。就是兩姐妹撞車受傷之處,所以今生這個地方就有記。並且兩姐妹都常做有車開來直撞自己的惡夢。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師訪問了一個記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與軍隊遭遇,他們土匪就跑,後面就開槍,一槍從後面打進來,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並說:「我前生挨槍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塊。」這位工程師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邊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個坑,正是前生挨槍子的地方。

佛教的輪迴之說,不但國內當前有許多活生生的事例來作證明。國外也同樣有大量的人死後又投胎的真實事蹟。並且進行了種種研究,出版了專書,證明確有輪迴之事。佛教認為由於眾生妄想執著,造種種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一絲不爽。於是或因還債,或因索命,種種因緣,輪迴六趣(即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獄是三惡趣。人在中間,人就很苦,惡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郵電學院確山幹校,曾經被派去養豬。豬真可憐,豬的可憐不在於它自身被殺,更可憐的是:註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這真是一個大苦,不但自己被殺,子子孫孫都要被人殺光,被人吃光。誰都有父母,誰都有孩子,誰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註定都要做人家嘴裏的菜,這苦不苦啊!這還是輕的呢!鬼趣的苦,地獄中苦更不可說呀!鬼沒有不挨餓的,所以叫做餓鬼,看見水,都是濃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沒法喝,食物進口就化為烈火。裏放焰口就是救濟餓鬼,這個法為什麼叫焰口,因為餓鬼滿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給餓鬼開喉嚨,把食物化為甘露,使餓鬼都能受用,並加持說法,救度餓鬼離苦得樂。

鬼趣的監獄,就是地獄。地獄有多種類形,罪報的形式,受報的長短,都隨眾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別。地獄之罪,十分慘重。人間一夜,地獄已經歷無數生死。例如炮烙地獄中,燒紅了的鐵柱子,可是多淫眾生妄執過深,習氣太重,他看見燒紅的鐵柱,他就抱住,於是燒焦了,他為什麼去抱?多淫的眾生,淫欲心特別重,他的業力支配,使他看見這個柱子是個美女,看見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擁抱。擁抱就燒了,疼啊!死了。介是記性太壞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見美女還要抱,就這麼一千次一萬次,一萬萬次也記不住。所以是愚癡,愚癡到了萬分。所以地獄就是這樣形成的。人是屬於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愛別離苦,你總有愛別離吧,愛的人要別離呀!越是愛,別離的時候就越是苦。因為是凡夫,一另就永別了。難道不苦嗎?怨憎會苦,怎麼這個同事單讓我和他碰上了,真彆扭。越彆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彆扭人。你因緣不好到那都怨憎會,最不理想的是這樣:有的夫妻,兩人在一塊就吵架,就怨憎會,等兩人分開了又彼此想,又成了愛別離。所以說眾生沒辦法。還有求不得苦。你總有個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個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歐亞,想不死不可能。因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還有五陰(即蘊)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恰恰相反,妄想執著,於是五陰熾盛,受一切苦厄。五陰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餘苦皆從它而生,其為八苦。這就是人類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萬狀。

至於地獄之苦,文中極簡單的介紹,詳情讀讀《地藏經》。其他宗教是把地獄當作神的懲罰。而佛教就不是這樣,佛是極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還沒有覺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沒有罰人的思想,《地藏經》中佛拜託地藏,連稱,地藏地藏啊!拜託了再拜託。我讀了《地藏經》老要落淚啊!釋迦牟尼佛拜託地藏菩薩,這個人只要生前有那麼一點點,細頭髮尖那麼點善,你都不要叫他進地獄啊!拜託地藏啊!不是佛處罰你進地獄,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眾生有時候沒有辦法啊!習氣太重。妄想執著,過於深重。自地獄,自抱鐵柱,徒喚奈何!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經 明菩薩沙彌智旭際明造論


金剛經破空論自序

自序


 


  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蓋空見撥無因果。能斷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觸。觸則被燒。苟不取著。則溫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門皆可入道。又何為獨破空哉。須知空句破。則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顯空門。空門顯。四門皆顯。菩薩欲具一切佛法。當學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經。一則云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則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繼又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是豈非實相大乘之正印乎。是為序。


 


如來證得色平等故。眼不管妍醜之色。能使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如來證得聲平等故。耳不分毀譽之聲。能使天魔惡聲。化為讚頌。如來證得香平等故。鼻不辨香臭之氣。能使幻土廁室。化為香殿。如來證得味平等故。舌不揀甜苦之味。能使食中毒藥化成甘露。如來證得觸平等故。身不避澀滑之觸。能使魔軍刀箭化成天華。如來證得法平等故。意不隨假實之法。不為物轉。恒能轉物。具足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妙用。

金剛經破空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經
明菩薩沙彌智旭際明造論
 


稽首實相三般若 本離四句及百非 滿分修證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
為治群盲惡取空 欲申如實不空義 不空徧破眾戲論 順悉檀故名破空
論曰。此歸命請加。以申造論立名之旨趣也。稽首者。首至地也。由意篤敬。動身發口。即是三業翹勤供養也。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離一切相。徧為一切諸法作相。故名實相。此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體。體自寂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如理詮寂。寂詮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夫實相者。為觀照體。為文字體。夫觀照者。照於實相。照於文字。夫文字者。詮於實相。詮於觀照。此一非一。舉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為令眾生頓悟諸法自體性故。但舉實相冠三般若。以實相體統諸法故。此之實相。本自非有。亦復非無。非亦有無。非非有無。實相離四句。故觀照文字亦離四句。四句既離。百非自絕。以彼百非總不出四句故。此實相三法。不可思議。非修非證。而為一切修證之本。滿修證者。謂諸如來。稱性而修。稱性而證。因果理窮無可加故。分修證者。謂諸菩薩全性成修全性作證。如入大海。漸次深故。福名福德。慧名慧行。實相非福。而為一切福德之聚。稱性緣修。是成性福。實相非慧。而為一切慧行之本。稱性真修。是成性慧。依於文字。則有實相之福。福亦實相。具足福慧。作於觀照。則有實相之慧。慧亦實相。具足福慧。實相體尊。是故福慧修證。成兩足尊。復次。實相非福慧則不名尊。以一切眾生皆悉具足實相體故。福慧非實相。亦不名尊。以一切權小。縱有種種福慧。不成無上大菩提故。由性具義。妙修得成。由妙修義。性德方顯。若但舉修德不舉性德者。則眾生與佛。條然隔別。生不能感佛不能應。若但舉性德不舉修德者。則佛與眾生。一味平等。佛非能加。生非所加。今以眾生性中諸佛修成之慈誓。加被諸佛性中眾生本具之修德。能拔一切戲論苦。能與一切實相樂。性與性冥。修與修冥。性與修冥。修與性冥。性修不二。生佛體同。是故得成加被義也。復次。行人若身。身業。若口。口業。若意。意業。當體即是實相。惟其當體即實相故。則無能禮所禮差別之相。達此能所性非能所。非能所性。徧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無有一能一所而非實相全體大用。是故三業得為能感。諸佛得為所感。諸佛得為能應。行人得為所應。此即歸命請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論立名旨趣者。問曰。從上佛祖經論已足。何須更造此論。答曰。為治群盲惡取空故。一切眾生。生無慧目。不能得見實相真體。亦復不知觀照。不知文字。猶如群盲不見乳色。隨語生解。聞鶴謂動。聞雪謂冷等。聞此經者亦爾。經本破一切用令達實相。而群盲但聞破相。便執非相。取著於空。成惡知見。破壞俗諦。撥無因果。是以佛言。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而彼不知。實相雖復永離一切幻妄之相。體性不空。以其無始以來常恒不變。具足過恒沙等性德之用。蓋不惟為種種萬行之所莊嚴。而且萬行無非性具。無非性起。趣舉一行。無非實相。全體大用。無分無劑。互徧互融。體即法界。義如是故。問曰。如是義者。即已徧破一切戲論。所謂若有見戲論。若空見戲論。若亦有亦空見戲論。若非有非空見戲論。單四見戲論。複四見戲論。具足四見戲論。廣說乃至一百八見種種見網諸戲論等。無不破盡。何故立名為破空耶。答曰。順悉檀故。名為破空。悉檀有四。一世界悉檀。為令眾生得歡喜故也。二為人悉檀。為令眾生生善根故。三對治悉檀。為令眾生滅愛見故。四第一義悉檀。為令眾生入深理故。今治惡取空見名為破空。即順對治悉檀義也。復次。於對治中仍具四悉。所謂自有眾生聞破空論而生歡喜。復有眾生善根增長。愛見消滅。證入實相。如是種種。為益不同。以是因緣。須造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體是至寶相不壞 用能破物性常然 以喻般若三非三 通別咸成度無極
論曰。此一經之總題也。以對餘經。則名為別。以對經文。復名為通。若別若通。所詮無二。故曰咸成度無極也。金剛者喻也。般若波羅蜜者法也。金中之剛。故名金剛。此寶貴重。以喻實相般若諸法中尊。其相堅固物不能壞。以喻觀照般若愛見莫侵。其用猛利能破一切。以喻文字般若能斷眾疑。復次。實相尊重故。觀照文字亦復尊重。觀照不壞故。即是實相文字不壞。文字斷疑故。即是實相觀照斷疑。譬如體是至寶。故不為一切所壞。而能破一切也。不為一切所壞。故能破一切而稱至寶也。能破一切。故名為至寶。而物莫能壞也。一體三義。混之愈分。三義一體。派之愈合。實相常住為體。體即法身。觀照契理為宗。宗即般若。文字斷疑為用。用即解脫。總此三法為名。借此三義為喻。此之三義。其性常然。諸佛菩薩不能令增。一切眾生不能令減。非悟非迷。無彼無此。惟其不屬迷悟。故徧為迷悟作依。惟其性無彼此。故依之成彼成此。梵語波羅蜜。此翻彼岸到。亦翻度無極也。迷實相而為苦道。迷觀照而為煩惱。迷解脫而為結業。是以非此說此。說名生死無極之海。悟苦道即法身。悟煩惱即觀照。悟結業即解脫。是以非彼說彼。說名度無極也。復次。前五度對波羅蜜。各有四句料簡。般若惟三句。一者非般若非波羅蜜。有為諸福德是。二者是般若非波羅蜜。相似諸智慧是。三者是般若是波羅蜜。此經所顯三般若是。更無是波羅蜜非般若句。以五度若非般若不能到彼岸故。以五度若到彼岸咸名為般若故。故但說般若。即為具說六度萬行。當知六度萬行皆如金剛。離句絕非而非同斷滅。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一義諦無聲字 亦無時處主伴等 為利眾生轉法輪 六種成就而證信
論曰。實相之體。名為第一義諦。非能信非所信。非能聞非所聞。非三世所攝。非方隅所收。非主非伴。非一非多。而能所時處主伴一多。咸依實相而得成就。是故若知第一義諦非種種。而種種無非第一義諦者。則不壞假名而建實相。可與信入此經。即通序而成別矣。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衣食行坐事即理 一切毘尼皆佛行 一一行中見實相 護念付囑善應知
論曰。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學深般若。便輕忽一切毘尼細行。輒云大道不拘小節。大象不由兔徑。豈思如來大聖法中之王。而著衣持缽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儀。曾無稍異。故知全事即理。設欲捨壞色三衣而空談慚愧忍辱之衣。何不并廢人間六味而空談法喜禪悅之味乎。昔高峰妙禪師室中垂問云。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毘尼。蓋一切毘尼。無非佛行。安得名為兔徑小節。既是不遵佛行。豈名大修行人。須知即一著衣。便具慚愧忍辱功德之衣。即一飯食。便具禪悅法喜出世之食。即一行乞。便知如來行慈悲行。即一趺坐。便知如來坐法空座。是故一一行門。無非實相。能令根熟菩薩。見諸如來。與其同行。得悟實相。名善護念。令根未熟菩薩。依此法律。正住增長。進趣實相。名善付囑也。由此得名為發起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證實施權善鑒機 護念付囑故希有 發心應住降伏心 般若相應此應問
論曰。以三義故歎為希有。實相般若難證難入。惟佛窮底。故為希有。已證實智為物施權。權實不二。故為希有。知彼群機有熟未熟。熟善護念。未熟付囑。於一切時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為希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翻無上正等正覺。乃一切種智之果。發心者。從因趣果之勝心也。入理般若名為住。云何應住。是問住果。云何降伏其心。是問淨因。夫無上菩提。雖名為果。體即非果。發無上心。雖名為因。體即非因。非果非因。實相法身。體也。應住是觀照不壞。宗也。降伏是解脫斷惑。用也。故名般若相應問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契理契機故善善 聞慧具足諦應思
論曰。自有契理而不契機者。如說大法。小機不堪。自有契機而不契理者。如說世善。不出生死。盡理而言。若非契理。決不契機。以理非權實。能權能實。權實皆理。如甘毒皆藥故。若非契機。亦決不契理。以說不當機。便成非量。如藥無貴賤。起病者良故。聞慧具足者。有聞無慧。如有燈無目。不見實相。有慧無聞。如暗室中坐。亦不見實相。誡令諦聽。為具足聞慧故。為引起思慧及修慧故。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廣大第一常不倒 四心亦即三迴向 如是誓願善修心 能會一心三般若
論曰。廣大心者。亦名無邊心。謂所緣境徧。即是橫𢛶四生。豎窮三界。四生為能住。三界為所住。依殼曰卵生。如魚鳥等。含藏曰胎生。如人畜等。假潤曰濕生。如蟲蟻等。倏現曰化生。如諸天等。有色者欲色二界。無色者空等四天。於四空中。空處識處名有想。無所有處。連色界外道天。名無想。有頂眾生名非有想非無想。第一心者。亦名最上心。所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非小乘無餘涅槃。功德施菩薩論云。無餘涅槃者。何義。謂了諸法無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諸蘊。資用無邊。希有功德。清淨色相。圓滿莊嚴。廣利群生。妙業無盡。天台疏云。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無餘也。常心者。亦名愛攝心。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論云。菩薩慈愛一切眾生同於己故。眾生滅度即我非他。是名愛攝。今謂此經文。應依論釋。蓋一心眾生雖復無量。總不離我同體心性。是故名為自性眾生。須知實無心外眾生得滅度者。非不滅度自性眾生令證無餘涅槃樂也。夫眾生之界。本即大涅槃界。由迷妄故生死浩然。譬如翳目妄見空華。今令覺悟本滅。即名為度。非有此岸可離。非有彼岸可到。若不達一切眾生即我心性。便生彼我之心。不能愛攝。若不達一切生死體即涅槃。便生難度之心。不能盡未來際行菩薩道。故實無者。為遮心外計有眾生。及遮心內計有生死實法。非謂都不誓度自心如幻眾生。不顛倒心者。亦名正智心。經云。若菩薩有我相等即非菩薩。四相是顛倒心。有則名非。無則名是。以失顯得也。宰主名我。形相名人。眾緣和合名眾生。相似相續名壽者。即十六知見之四。略舉以顯補特伽羅妄執。此執若無。名得四智。四心亦即三迴向者。菩薩所修三種迴向。謂迴自向他。迴因向果。迴事向理。今廣大心即迴自向他義。第一心即迴因向果義。常心不顛倒心即迴事向理義。以此誓願。善降伏心。令因清淨。則會一心三般若性。迴自向他。會解脫性。喻如能破一切。迴因向果。會觀照性。喻如物莫能壞。迴事向理。會法身性。喻如體即至寶。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一切無住是應住 資生無畏法三檀 一二三攝六度滿 如虛空住是所教
論曰。前問及許。皆先住而後降者。從實智起權智也。今荅中先降而後住者。從權智入實智也。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施有三種。一資生施。即檀波羅蜜。二無畏施。即尸羅羼提二波羅蜜。三者法施。即毘離耶禪那般若三波羅蜜。不住六塵者。不著其因。不取其果。不著因者。不見我為能施人為受施物為所施。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緣無性故。如幻如夢故。惟心所現。因心成體。體即法界故。不取果者。不為貪求未來殊勝色等諸果報故。不住相者。相祇是六塵。若因若果。蓋現前所有六度妙行。本皆實相舉體所成。是故隨舉一行。本即實相。全體大用。譬如舉海成漚。舉漚攝海。而諸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非謂無福。不住塵相名如教住。非無應住。是故善破惡取空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果德不思議 身相非相即實相 不離諸相說非相 於佛三身如是見
論曰。準餘諸論。自此以下。皆為問荅遣疑也。恐有疑曰。菩薩施時不住於相。云何致成果時福相。故逆問曰。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尊者已達法身真理。隨即荅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蓋實相不變隨緣。說為身相。隨緣不變。即非身相。此則已悟報化非真不離於真。佛迎其解而廣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惟取報化修德之相。名為虛妄。即復取法身性德之相。亦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如達全波即水。無別波相。全漚即海。無別漚相。則不於法身外別取報化相。亦不於報化外別取法身相。而頭頭法法。皆是如來一體三身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持戒修福有智慧 善根深故福德多 佛眼所見佛智知 離我法執度彼岸
論曰。不住相施為清淨因。諸相非相為清淨果。超情離見。誰能信樂。尊者因此致疑。佛荅釋云。莫作是說者。不定之辭也。若無三種善根。雖在佛世實信不生。若有三種善根。雖後後時能生淨信。三善根者。一持戒。二修福。三有智慧。一持戒者。功德施云。過去生中見無量佛咸供養故。供養有三種。一給侍左右。二嚴辦所須。三詢承法要。能守護故。名曰尸羅。謂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復有三。一能離尸羅。離於十不善業故。二能作尸羅。作於菩提分業故。三能趣尸羅。趣於第一義諦故。二修福者。功德施云。種無貪等三善根故。質直柔和及智悲等。三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俱空故。知生空者。即是無我人等相。知法空者即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雖云二空。祇是一理。不取則我法本空。一取則二俱成著。此三善根。前不兼後。後必具前。前二為助。後一為正。若無正信。則助善福微。若無助善。則正信不發。由根深故。福乃無量。佛智所知。現量而知。非比知也。佛眼所見。照窮因果。非肉眼也。世有侈談無相。而尸羅福德置諸罔聞者。妄謂不著戒相。不知全墮破戒相中。妄謂不著福相。不知全墮眾罪相中。是以如來殷勤鄭重。特申誡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蓋凡夫未達戒之與福。當體即是無相。而欲別求無相戒福。不知一撥戒福法相。便墮非法相中。既取非法。生執宛然。欲會二空。愈趨愈遠。故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猶佛頂所云。尚無不殺不盜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也。非法相如病。法相如藥。病盡藥除。何更取病。非法相如此岸。法相如筏。已度彼岸尚捨於筏。豈更作此岸事。若未到彼岸。祇應痛捨非法此岸。不應輒捨法相之筏。若已到彼岸還來度生。祇須用法相之筏。亦不須用此岸之非法。或於此岸示作警策。如婆藪調達等。又當別論。然今行人幸自捫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法若可得及可說 即是有為非實義 所說非是無因緣 順於賢聖無為證
無為差別義應知 譬如丈尺虛空等
論曰。若復度彼岸時。法與非法皆捨。云何世尊得菩提法有所說耶。為遣此疑。故設此問。尊者深會佛旨。故隨答言。無上菩提超情離見。即是究竟彼岸。不但無非法相。亦無法相可得。故云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所證既超情離見。所說亦超情離見。故云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實相彼岸。雖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取說。而如來以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但所說法。由其隨順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離見離過絕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也。蓋不惟如來所證所說超情離見離過絕非。即一切賢聖所證亦皆超情離見離過絕非。以一切賢聖同入無為法故。既曰無為。云何差別。須知無為無差別。差別不離無為。譬如虛空非丈尺。丈尺顯虛空。又如入海漸次轉深。海非深淺。淺深皆海。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則非斷無明矣。柰何執性奪修。許即不許六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法施具足二莊嚴 財施非因故非勝 應知法施離取著 取著不名為受持
論曰。此以財施福德。與法施為格量也。財施雖多。於三檀中但屬資生。今能受持為他人說。須具三種善根。如前所明。當知具足二莊嚴也。又財施若非般若為導。則彼修癡福者。名為第三世怨。以其增長生死。不動不出。故云即是非福德性。但是對少說多。多則有限。法施出生佛果功德。是出世因。其福極勝。既作此格量已。仍恐末世隨語生解。偏執此經以為佛法。不復更修餘福。故復告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蓋受一非餘是名魔業故也。又復應知。既一切佛法皆從此經出。則一切法皆即此經。譬如金作種種器具。則種種器具皆金。故知六度萬行無非般若。若妄計此般若別是一法獨勝餘法者。則便成非法矣。言乃至四句偈者。明其極少。隨以少文而攝全義。堪名一偈。無偏指也。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谷響集(ㄧ) 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

谷響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



小 引

夫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牽引成種種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隨緣演變,非始料所及。戊午歲(一九七八)起開始醞釀註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乃謝絕酬應,於故交今雨之間唯通魚雁。數年之間論佛之書劄頗多,不意江南有熱心居士,抄出所得書信,蔚然成冊。認為有益,堅主刊印。復蒙上海悲誓宏深為法忘身之鄭老居士贊助。愚雖再三婉謝,亦未獲允。於是乃仰體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撿得討論佛法函件六十餘通,於中遴選,校定刪節,乃成斯集,敬作供養,並請教正。

集名谷響,蓋取自永明大師之《宗鏡錄》。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數年來諸方賢達不恥下問,乃引起幻士之酬對。下愚之掬誠獻曝,正如谷響之應和。空谷回響,隨聲而應,故名《谷響集》。

《宗鏡錄》之宗旨為「泥牛水上行」。此語直似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情計。至於本集宗旨,愚則效顰仍用此五字,而變其次序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間一蠢物爾!呆頭呆腦,千醜百拙。若問其行處,亦只是水塘裏打滾,糞土中操作。毫無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牽犁曳耙。愚之答問,唯知隨機而應,率真而言,「寧可身受地獄苦,不把佛法作人情」。於是拖泥帶水,而作落草之談。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總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為喻,水牛焉比拖拉機,上機利智自當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而永棄水牛。但在山區無法使用拖拉機之處,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云:「若要會,也須從這裏過。」故本集或可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問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禪、有淨、有密,有專修、有兼修,種種不一。故所答亦隨機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淨土為歸,則於現世,決定難出輪迴,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為勸也。

念祖乃具縛凡夫,謬誤難免。禪宗有「陳解問」之說,指陳明本人見地,參以請大德指教或印證。當前拙見已備顯集中,謹以此集作個問端,敬向諸方請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話也,實為陳解之問而已。敬請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不勝企禱之至!

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為了更好地繼承既往與迎接未來,都必須瞭解佛法。

接到來信,我很高興。您純正樸實,心地光明,沈默寡言,不與人爭,所以不同於凡俗。有許多人善言說,廣交遊,辦法多,門路廣,實際只是小聰明,佛法稱之為「世智辯聰」。這種人學佛至為困難,稱為「八難」之一,與盲、聾、啞、精神病患者,處於同一的行列。

信佛與否,尚為第二步的事,但對於佛教的理解則刻不容緩。日人有一部《禪學講義》,其中說只要是一個人就必須理解禪。我覺得這個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個中國的知識份子能理解禪,那就很不錯了。實際上,在一百年前,中國的舊社會基本上就有這種情況。過去的文人如果對於禪宗一無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像個市儈。因為自從漢代佛教流入中國後,便在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音樂、政治、經濟各領域都起了昇華作用,各個方面都因為攝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會在中國古代學術各個方面,出現空白區,而得不到全面的瞭解,當然也就談不到如何來繼承。

這些空白區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嚴重的,它影響所理解的「質」。不理解佛教便很難理解中國學術中,離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慮所不能及的妙諦。我們便將辜負固有文化的寶貴遺產。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則將落後於時代。近百年中由於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許多大科學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給實驗結果找到解釋,給研究工作找出方向。這是一個新的形勢,整個科學正在醞釀一場大革命。

當前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生逢其時,便應肩荷起這個偉大的任務,發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志。我們要為一切有情感、有靈性的生物,謀求最廣大、最長久、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這就是「利他」。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那便是覺悟。所以要「覺他」,要把這些醉生夢死的人,從醉夢中喚醒。點破他們的愚癡迷亂,恢復他們本有的覺性。讓他們得到真實的利益。既要覺人,先須自覺。既能自覺,即是自利。故此八個字的次第為:為利他,乃覺他;欲覺他,先自覺;因自覺,即自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目前蕓蕓眾生中,多少人終身忙亂,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飯吃等待死亡!

(二)答小女

勸真實發心,善處逆境

(一)任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醉生夢死,一直糊塗到進火葬場,那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一件事:為什麼要活著?活著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身難得?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這些事。表面看來,這些事與出生死有矛盾。怎麼辦?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與社會聯繫。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衣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於綱,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為了什麼?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可是,內心深處,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於魔子魔孫!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嘗有妨礙呢?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老是為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三)有的時候是不容你自己選擇的。例如我的上幹校和你的下農村,是不由分說。這類的事,大的小的,酸、鹹、苦、辣、甜樣樣俱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怎麼辦?既然無容選擇,當然也就無法逃避。那就要逆來順受,化火宅為清涼,轉毒藥成甘露,善於利用,善於轉變。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對於我們的根本大事,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但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為菩提才真是轉物。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於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乾脆就不想。於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為好事。

對於你來說,現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還是壞事?應該說有好有壞。工作單位要垮臺,經濟上沒有收入,從世法看,這都是壞事。但必須重視這當中有一件大好事:現在可以有全部的時間和最好的因緣,來學佛和修行。這不但是在家人所難有的,出家人同樣也難於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樣使好的方面落實,是現在的首要問題。關鍵是這三段話要理解清楚:第一是發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選擇;第三,在無選擇之中,則從兩方面下手。避免其壞的方面,落實其好的方面,當然無往而不利。

這一段話雖不圓滿,但萬分重要,應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絕不辜負這一生。好好努力!

(三)答A居士

一、勸繼續懺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來信收到,此信實是您能否往生的關鍵,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從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發心很真誠,用功也很勤。(二)對於自己要求很嚴格,並敢於直率的說出自己的缺點。(三)為懺悔自己過失,曾哭過數十次。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優點。但目前成為障礙者,則由於(一)嗔毒較深,(二)更重要的則是,對於教理的瞭解,還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輕敵之病,常以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煩惱,一切太平,這實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願望。應知貪瞋癡三毒,多劫以來,染入我們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麵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但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那就難如上青天了,所以經典中說世尊的常隨弟子中,許多已證阿羅漢,但三毒所殘留的習氣,仍保留不斷,只有如來才能斷殘習。蓋「久反之地,非一戰所能成功」,故首先勸您,不可喪失信心。犯錯誤,怎麼辦?那很自然,那就是懺悔。再犯怎麼辦?那就再懺悔。一切罪從懺悔滅,故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中云:「我此懺悔,無有窮盡。」普賢菩薩尚且盡未來際,懺悔不休,我們凡夫焉能因為懺悔數百次,哭過幾十次,但脾氣不改,愧見如來,便半途而廢呢?

您說發一次脾氣,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燒光,這是根據於「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而來的。但我們想要正確理解經論中的一句話,那就需要聯繫其他經論中文句,融會貫通來理會。例如,經論中說我們看經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就是說念佛和誦經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剛鑽(鑽石),這是決不會消失的。於是這句金言,便同您的體會,燒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麼,這相矛盾的兩句話應如何融會來正確瞭解呢?現在我做個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凍結了他在銀行中存款,這筆錢他當時完全不能動用,就和沒有這筆錢一模一樣,這就是「火燒功德林」之原意。但是這筆錢並沒有被沒收,沒收了,那才真是燒光了。現在只是凍結,仍承認這筆錢是他的,這就是「決定不消」之義。我這個譬喻,可引證佛經。佛在世時有一人因八萬劫前遇虎,失聲念了一句南無佛,八萬劫後得遇釋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為僧,而證阿羅漢。試想,此人在八萬劫中應該生過多少氣,發過多少瞋心火,但這句南無佛的功德「決定不消」,終於憑其功德而證阿羅漢。同時根據這段經中開示,證明瞋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報推遲了八萬劫。

修禪定的人,一發脾氣,於是禪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發的神通,也不出現了,必須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復。至於修淨的人,臨終一念,如果是瞋恨,那就決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極樂的願望,此時都失效了。這即燒盡功德林之意。所以我們必須忍辱護瞋心,如能忍辱則嗔心漸漸的自然不起了。

您來信問我有什麼辦法?現在「辦法」已躍然於紙上矣!辦法是:(1)恒修懺悔。(2)修行忍辱,善護己念。在這兩方面的無上武器,便是一句佛號。

(一)懺悔,有理懺與事懺。理懺者,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是謂心空則罪消也。是以「若欲懺罪者,端坐念實相」,若能心契實相則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懺者(又名作法懺),乃修懺法(例如大悲懺)以懺除罪業。目前有先師所編之《寶王三昧懺》,又名《長壽懺》,正在印製。印好後,會寄送您一本,您可照懺軌禮拜懺罪。但更重要者,《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懺悔。

(二)忍辱護念:《金剛經》中忍辱仙人,實是我們之良師,仙人是說法度眾,反被誣衊為調戲婦女,並用刀來節節支解,可是仙人當時無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於我相,若無我相,還有誰會生氣?所以生氣者,只是為了它違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負了我,侵害了我,處處都是因為多了個我。若能無我,則一切煩惱,都除了根,便必然隨之消滅了。正因為多了個我,於是處處有障礙。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當他罵完了,這句罵人的話也當時消滅完了,何處還有這兩個字的音聲?「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已罵完,於是這個肥皂泡已經消滅。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滅的肥皂泡不放。大發脾氣,真是加倍的愚癡。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儘量秉著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應付一切。例如有人罵我,請問罵人的人是誰,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苦來。自己要鬧個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嗎?《首楞嚴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那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奉勸您進一步把功課集中在持佛名號。隨時隨地,心中常提這句佛號。您念佛看經的功德,與懺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決定不消,盼您繼續努力。根據您的信願行,都已有基礎,但能堅持下去,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宗稱為他力門,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們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那麼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自然實踐其本願,前來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見唐玄奘大師譯的阿彌陀經,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我們凡夫往生,都是帶業往生,您這些嗔恨之業,便都托彌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礙了。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養生論(ㄧ) 王驤陸居士著

養生論

王驤陸居士著



談養生之道

凡使身體失去健康的總原因,在終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應適當支配,實行三八制,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能如是正常,斷無多病之理。今因身體或經濟關係,於八小時工作時,不感興趣,或工作緊張,這八小時吃力,過於十二小時,所以心難維持,日多思慮,夜夢多驚,失眠開始,胃納不良,便秘肝旺,肺氣不宣,於是諸病引起,正氣日耗。所以要恢復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這是氣功療養法的本意。

血氣本來可以自然流通,卻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當排除其阻礙物,使得天然發展。而那阻礙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顛倒作祟,所以要靜坐法,先放下了身,暫停動作一小時。坐的姿勢另條說明。坐穩了,再調氣,使呼吸平勻,再次調心,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要調心,先須要識心,認識心是什麼。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則妄念自息。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對於色,耳對於聲等等,遂啟發下一個影子,把那影子轉輾分別,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識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間一切人事進化,靠它建立;壞的方面,一切煩惱顛倒,損人不利己的種種惡事,也由它造作。所以人在世上,總以自覺為第一。真覺悟的人,決不貪瞋顛倒,妄作妄為,也不消極斷滅,做個冷血動物,視社會事業與我無關,歸根害了自己。又那妄心對於身體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調和血氣,益壽延年;壞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風,火克金,肺即受傷。所以心過勞的人,心虛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補,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關於心的道理,各有其說,儒家說正心,道家說清心,宋儒要把心放在腔子裡。管子內守於靜,外守於敬。孟子所謂「收其放心」,且問如何收法?若云以心收心,心既放去矣,又叫誰去收回?若未放去,就在眼前,又何必多此一舉?又心既收回了,試問又放在何處為妥?又心不似物,可以來去,只是個隱顯問題,究其實,不過是個幻化的影子。但放心、收心、制心、攝心等法,都是幻心,幻上加幻,越幻越多,不是究竟。

要識心的真相,須明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譬如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不必定分水波為二,亦不可執之為一。但愚人定分為二,智者知之為一,而究竟非一非二。又言非一非二者,仍是幻心作用,非真心也。茲假定心未動時為真心,要了了分明,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已動了,六識分別紛擾,立許多知見,是為識心,是妄心也。因此,一、集起者為心,言眼與色相集而幻影起也。二、攀緣為心,言色本不來誘我,是我自己去攀緣而成識心也。朱子云:「不為外物所誘。」似歸咎於外物來誘,非通論也。三、懸想為心,以過去習氣,轉輾幻想,入於非非,而多巧見也。四、取捨為心,由個別而立,法見情見,正見邪見,乃至善見惡見,彼執取有個道理在,便是妄心,即欲捨去那妄心之心,也是妄心。總之有所求,即是妄,而無所求,也還是妄,以皆波也。然則如何而可?

以上所說,還是個理,不得不明。若要實做到息心功夫,只要在空檔處參究。以人既有心,不能無念,念只可止,不能滅,前念過去了,後念未來時,有個了了分明。寂然無念的,便是那空檔處,正那個時侯,非但息妄,並亦無妄可息,無心可心,亦無空檔可取。不要管他時間長短,只要綿綿密密地,常常凜覺到這樣,不是無知如木石,也不是紛亂若猿猴。於靜坐時,雜念忽起忽落,我只不理它,一不理,即同時止息,又到那空檔時,任他一萬次起滅,我只如是。亦莫作何種道理,去計較是非,每日坐一小時勿間斷,坐得安定,不要歡喜,坐得心亂,也莫煩惱,久之空力自強,功效自見。

一、起居

(一)睡眠宜早,勿過十時,凡交十一時,為陽生時,屬腎,此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二)睡時宜一切不思,鼻息調勻,自己靜聽其氣,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細而息。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於水,化為烏有,自然睡著。(三)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時再睡。(四)如在午時,即上午十一點至一點,為陰生之時,屬心,此時如不能睡,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凡有心臟病者切宜注意,每日於此二時注意,則元氣日強,無心跳腹泄或小便頻速之病。(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遲。居北方宜防寒氣,如在粵桂等省,早起防山嵐瘴氣中病。食後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鬱怒,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二、靜坐

靜坐的方法甚多,有儒家、道家、佛家諸門,又有密宗、禪宗之分,今取簡易穩妥靜坐法,打一根基。

(一)兼可治病,但不必因病而坐,即不病亦應靜坐,用以防病、治病、養病,三法兼全,一生受用不盡也。靜坐法於有工作人較難,因無時間也,然每日四十分鐘當可抽出。在表面似乎不急,而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二)健康、壽命、德性,並關係後代子嗣的品德健康,也事關改良種族,社會福利,豈不偉大。現在大家忙於生產,看重物質,不知這個肉體,正是物,首先要維持它。人生以健康為第一,應當特別注意。

現在流行氣功療養法,我於此道,素無經驗,蓋各有長處,並非全無效果,只是運氣作功夫,有些人貪求速效者,未免走錯路。雖不可歸咎於法,要非可以普傳而慎始之難也。應先說病,病有兩種醫法,一是外力,如醫藥、針炙、按摩等是;二是自力。即靜坐法是。外力宜於急症,自力宜於長病。凡藥石所不治者,惟有靜坐法,功穩而妥。若兩法兼施,則更妙矣。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三) 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要解》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攝受種種根機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至於「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得開步走,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很多,可見「下手最易」。由於持名法門這樣殊勝,所以「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對眾開示,這是特點,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都是有人提問。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會問到這裏。於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羅漢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這個法門,須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剛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義的智慧。為什麼能這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剎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齊都難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難信之法,就說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禪宗常說世尊拈花那樁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世尊說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並無二致。於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讚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讚《要解》說,縱世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說來,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華玄贊》說:「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就是說,可以作為標準的行動叫做方,善於啟發眾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眾生,導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為什麼說是第一呢?由於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路就要走,這就叫盲修瞎練與「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於是這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說證悟了。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退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欠缺,但你不是會念佛嗎?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散稱都成為佛種,所以這個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眾生是根本,用大悲水來灌溉這個樹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為因」,菩提是覺悟。前已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為因,就是以覺悟為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眾生都在迷中,所以覺悟才是正因。至於「究竟」是什麼呢?。「方便為究竟」這個究竟的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證三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望說。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師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從《首楞嚴經大勢至多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以下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是說佛想念我們,同慈母想她的獨子一樣,可是我們 逆不孝,我們逃跑了。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如果「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於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再分離了。這個譬喻就說持名的方便。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念念生滅,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於其他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 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滅心而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從眾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眾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就與佛相去不遠。這裏所說「必定見佛」已極殊勝,下面還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更微妙。就是說不須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至於這個心怎樣開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並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開明。十方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這個心要開明了,即是禪宗的大悟。可見禪淨本來不二。這以下又打個譬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在香廠裏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從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裏,衣服拿出來穿時,就是香的。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而所得的妙果,是無比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裏所說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由上可見,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注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說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麼什麼叫了因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識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是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提實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諦。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於經裏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所以禪宗說死於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也應捨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涅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裏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了嗎?那麼依哪個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即是了義經。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統統說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即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為體,全妄即真,沒有一樣不是實相。以至一毛一塵,一一都是全體法界。所以《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的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至極圓頓」。釋尊一代教化,華嚴宗把它分為五類,叫做五教。即小,始、終、頓、圓。1、小乘教說一灰身滅智的:涅槃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法。3、終教。說真如緣起之理。開權顯實,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須經歷三大阿僧祗劫。4、頓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不論階梯,但以頓徹理性為教。《華嚴玄談》說:「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又說:「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即是說止教無言離念,合於禪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拈花這一脈,因達摩東來,盛傳於我國。至於顯示頓教之理,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禪宗,在經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圓覺經》「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首楞嚴經》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顯示不必安排,不須造作,直下便了,不歷階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頓法。5、圓教。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華嚴》與《法華》都屬圓教,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至於天臺判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對於圓教亦稱圓頓教。所云頓者,頓極與頓足之義。由於諸法圓融,所以於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為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在《要解》中說,持名一法,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也即是說,持名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蕅益大師為我們開示了佛的知見。如果圓字還很難懂,再打個粗淺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圓球推不倒,圓球無論怎樣轉動,它都是直立不倒。從這粗俗之例,可使我們初步體會,圓體是圓轉自如,立處皆真。旋轉是隨緣,不倒是不變。眾生輪轉是隨緣,佛性不增不減是不變,故隨緣而不變,不變又隨緣。從這個比方,我們或可粗明圓融自在之義。可見我們的知見,若能契合圓宗,我們的見地也就圓融無礙,隨處皆真。更應注意的是,大師開示了佛的知見,直指持名之法最極圓頓。我們如能真實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見。也即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含果覺。

以下《要解》為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濁的水裏,這盆水就澄清了。這是一個譬喻,濁水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亂心裏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當,不可思議。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都屬於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六)妙果

信願持名為宗;橫生四土,一生圓滿是果,《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於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乘法。《法華方便品》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華經》以譬喻說法,其中有一個譬喻說,有一個破房子著火了,父親為了急救孩子,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和牛車,於是孩子們跑出而脫險了。但是外面並無三車,父親實際是給每人一輛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三車喻三乘。大白牛車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實妙果。四種淨土,即是(1)凡聖同居士,(2)方便有餘土,(3)實報莊嚴上,(4)常寂光土。信願持名而未能斷見思二惑的人,往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仍有二惑,故雖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斷了二惑,就生方便有餘上。若念到理一心並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上。破一品無明就分證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證到常寂光土。能生實報土那就是別教中的地上菩薩。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凡聖同居土也不離常寂光土。《要解》說:「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由於往生之人,都不退轉,智慧深廣,壽命無量,六時聞法,決定於此生中能補佛位。所以《要解》又說:「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往生極樂,必登補處,見於《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譯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彌陀佛第三十五願名為一生補處願。願文曰:「我做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往昔傳誦之《無量壽經》魏譯本文曰:「來生我國,究竟必一生補處。」兩本相同,可證凡往生者,必定於一生中定補佛位,同於現在兜率內院之彌勒大士,同名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既成佛,願已落實。所以帶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  跋致、究竟都是位齊補處,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勝因妙果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讚歎說「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上可見,從凡夫心,以信願持名為因,決定能得往生淨土,位登補處,一生圓滿,一生成佛,不可思議的妙果。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悲心無窮,感慨萬分。痛心疾首,大聲疾呼。接著說:「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餘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說,凡夫往生,一例都成為補處菩薩,這是最奇之說,登峰造極之談。經中以《華嚴》最尊,但《華嚴》所獨明的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阿彌陀經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從古至今,對此信受者極少,懷疑的人很多很多,雖有言教,但義理卻已隱晦。可哀可傷,所以大師悲痛至極地說「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願剖出心肝,流灑熱血與我們相見,而如是說,希望世人於此生信。我今普願一切見聞此說之人,三復斯言,切莫再輕淨宗為低淺之法。章末復於《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師一段開示。作為印證。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七)後語

念祖這次向諸位彙報和請教,開始於七月初十日蓮花生大士聖誕,今日結束,又喜逢大勢至菩薩聖誕,因緣很好。現道場已進行至第五日,會中或有人會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見佛見光之類的感應,這對於修持很有妨礙。印光大師有一段開示,針對這個通病,一針見血,作了開示。印光大師云:「光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我們對於印老這段開示,應銘記在心。

末後,恭錄先師夏蓮老昔年在極樂庵念佛七道場所作四偈,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實經驗。偈云: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既無音節,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聲不攝念,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其二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
沈著安閒,聲合乎心,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真勤真專,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以上四偈是夏師關中真實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門的要領。古云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以上四偈,正是過來人所說的話。希望聞者與《要解》一併參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若能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必定圓證位、行、念三種不適。贅語已盡,末後普向十方三世三寶、在座大德信侶恭敬頂禮。

乙丑夏,為本書三版,對拙著再作校訂。末後敬集《要解》文句,為一聯語,文曰:

從事持達理持,      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淨宗奧妙,畫龍點睛之妙句,念祖借花獻佛,謹此普作供養。

八五年夏曆六月十九觀音大士紀念日黃念祖識於北京妙雲軒。

附:集科學家與佛學家於一身的人………善護念

(一)

「在當今中國大陸,黃念祖老居士可算是中國一大居士了,如果你們能到北京拜謁到這位大德,那真是你們一生的福分……」法師如是云。

黃念祖居士,法號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

黃居士生於一九一三年(癸丑)三月初六日。幼年早孤,其母梅太夫人篤信佛教,淨行超倫。黃居士性自純孝,常隨侍母親梅太夫人及舅父梅光義大居士聽經聞法,參謂看宿大德,聞習熏陶,志趣超群。

二十歲時,就學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大學期間學業成績優秀,性格開朗活潑,身材魁梧,擅長排球、滑冰等運動。雖然從小生長在一個佛教家庭,但是看到許多佛教徒學佛多年,依舊世欲思想和作風不改,故自懷疑於佛法:為何許多佛教徒學習佛法多年,怎麼還是這樣,是不是佛法無用呢?於是對信仰佛教產生了動搖。直至大學二年級寒假,某夜大德自讀《金剛經》始感悟:不是佛法沒有效驗,而是很多修持之人辜負了佛法。於是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於當即深體「無住生心「之妙。如醍醐灌頂,身心內外清涼潤澤,興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與持咒」之念。從此,大德對佛法生起大崇敬心,結合現代科學的學習,對佛法進行深入地探求。

一日夜深,於念佛中入忘我之境,定中忽聞念佛之聲不知為誰,待起身出房四尋,始恍然大悟,是己在念佛也。

二十二歲,大德於河北開灤煤礦工作,一次夢中遍覓「家」不可行,忽成一片虛空,初有省。

抗戰期間,於國難中,學佛益加精誠。曾皈依當代禪宗大師,得道高僧虛雲大法師,並於密宗皈依紅教大德諾那祖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王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噶上師,後於一九五九年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  黎位,受諾那上師衣缽與王上師遺囑。

三十二歲,抗戰勝利後,經其舅父梅光義大居士引薦,拜謁禪淨大德夏蓮居大師,因深蒙掖而成入室弟子。梅、夏兩大德為當時的兩大著名居士,故有「南梅北夏」之稱。尤夏大師出入儒佛顯密禪淨各宗,融會貫通,於禪淨經旨,窮深極微。壬申之歲,掘棄萬緣,閉關三載,會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以下簡稱大經)。黃老居士親聞夏師講解此經。詳做筆記,心領神會,並隨侍左右二十餘年,於禪淨密各宗深得法要。因六十年代初,曾撰寫〈大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夏師鑒核,故深蒙印可,並以注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之,命可直抒己見,隨緣施教,以利大眾。

四十歲時,念祖大德於天津大學任教授,傳授現代科學知識之際,不忘精誠修法,博覽眾經。忽一日觸機成偈,呈夏師鑒覽,肯定其開悟!稱為唯一心許弟子,又呈王上師評鑒,亦確定為開悟無疑,並深得貢噶上師印可。

文革動亂中;念祖大德國曾在解放前任過。廣播電臺台長,利用廣播宣揚過佛法,故被列為「牛魔蛇神」之列,下放河南幹校勞動,行如牛馬。雖經種種磨難艱危,但化火宅為清涼,轉煩惱為菩提,始終於逆境中堅持修行,所獲真實利益不可勝記,正如懸記:「唯艱難困苦備嘗之矣,方可成就」。數次遇死,均安定持誦,將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遂完然度過。尤其有一次遭遇龍捲風,周圍房屋物品一掃而光,唯念祖大德泰然自若,安然無損並仍肅然立於原地,獲得殊勝境界。

(二)

「不理解佛教哲理,則將落後於時代。近百年中由於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整個科學正在醞釀一場大革命,我們生逢其時,應肩荷起這個偉大的任務,發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志」。             

這是一個科學家的感慨,更是一個佛界前輩的心聲。

「掩扉鬧市堪藏拙,捨智如愚始大通」。

念祖大德素懷傳燈之志,弘揚淨土之願,拯救群生之望,也為報佛恩、師恩、眾生恩,遍觀眾經,苦心參研,構思醞釀。一九七九年,摒除俗務,閉門謝客,專心注釋《大經》,歷經兩年於一九八一年完成《大經解》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嚴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奮力完成三稿,時為一九八四年,歷時六載,竣稿刊印,於一九八七年《大經解》流通於海內外。同年夏,念祖大德應美國維州蓮花精會之邀,赴美傳播密法,宏揚淨土法門。此行使海外佛子普沾法雨,深獲真實利益。

筆耕同時,大德還不辭辛苦,不顧體弱多病,先後在中國佛學院、北京居士林、廣濟寺等處多次弘法,開設淨宗講座,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導群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契理契機,理喻圓融,深入淺出,文顯義明。其著作除《大經解》外,尚又有《淨土資糧》、《谷響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心聲錄》、《淨宗心要》等相繼問世。

一九九零年以來,黃老一直多種疾病纏身,本該多休養調護,但為弘法大事,將個人完全置之度外。

「我以前注的《大經解》,一般水平、一般根器的人閱讀是困難的。《白話解》出來之後,將會有許許多人受益」!   

為進一步弘法,普被三根,於是老人家又著手於《大經白話解》的撰寫工作,為此就更為廢寢忘食。由於吃素,故常以面片、米粥充饑。一次,由於著書聚精會神,竟然忘記了火爐上燒著的米粥,待粥燒幹燒糊後,才被家人發現,可老人家硬是依然吃下了這鍋燒糊的『粥」。並笑言:「這飯就很好,不要在吃上花費力氣和時間。現在我過著神仙般的生活,拿誰的生活跟我換,我都不換。人生極樂是什麼?是法樂啊」!

人生的極樂是法樂。只有這種樂才是無窮的,長久的。

大德每日著書外,還要抽出時間來慈悲接引,隨機設教。但更重要的是,每日還要完成自己的定課,堅持一日念兒萬旬佛號,修一座大法。因此每天老人家都要到深夜一點鐘以後方能入睡。一次,在連續八個晚上給他人講法後,由於勞累過度,噪子不適,下床拿藥時,不幸摔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既便如此,他依然不願住醫院,堅持要把《自話解》完成,終於這一摔引發了宿病的復發。還在為了完成《白話解》方住院治,由於病憤之重,臨終前每每欲言不能,也只是極為超然的輕鬆一笑,心無罣礙。

終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淩晨,一代大德示疾往生。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現已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流通。其未完成部分,依大德生前叮囑,續聽磁帶錄音)。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遺骨潔白,獲五色(紅、黃、白、綠、黑)舍利子數百粒,堅固不壞念珠十顆,並於往生七日,從所供油燈燈芯中崩出念珠舍利兩顆。

念祖大德不僅是一位德高望眾,行持等間的大善知識,而且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自然科學家(生前曾為北京郵電學院無電通信工程學專業的教授)。以現代科學理論知識為方便利導,示說佛教義理,這在當今佛教界的諸善知識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要利他啊!

要報佛恩啊!

要報眾生的恩啊」!

這是大德生前諄諄教誨於子女的話,更是其一生的寫照!

——引自《佛教文化》一九九五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