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十二-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十二


第三十五條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這裡經文總共發了十個願。第一個願是「孝順父母。師僧。」在大乘經裡面只要講到「父母」,標準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些人會覺得這樣講好像境界太高了,實際上不會,這是打開你的心量,你就不會跟一切眾生計較,你就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心量狹小。所以要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心態來對待一切眾生,當然包括對你自己的親生父母亦復如是,這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孝道。一般人講到孝順只會想到自家的父母,如果只指此生的父母,那麼與自己父母利益、看法相違背的,你因為只孝順此生父母,你就會認為他是你的仇家。所以自古就有所謂「世仇」,可能是由你曾祖父那一輩的冤仇一直傳到現在還延續著。如果作如是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沒有所謂「世仇」的問題,沒有所謂「仇家」的問題,所以這觀念是能夠化冤為親,能夠化小為大:把你的小情小愛給轉化,變成大愛,這在佛教裡是叫「大慈悲」。經文講「孝順父母、師僧」。「師」就是你的和尚,或是教你佛法的在家居士,都能稱為「師」。「僧」就是指出家人。佛弟子要發願「孝順師僧,恭敬三寶」。
   
第二個願是「願得好師」。你不只要孝順你的父母師長,還希望佛力加持你能「得好師,不要遇到邪師」,遇到邪師就很糟糕。世間人講「一句話可以轉變人的一生」,你遇到一位好老師,你這一輩子受益。可是你若在佛門遇到邪師,那你就永劫受害了。相反地,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像祖師大德們,你不要認為他們已經不在了,他們只是色身不在,他們的舍利還在,他的舍利就是他的著述,這些都是「好師」,是真正善知識,真正的良導。為什麼我不說依止哪一位古德善知識?因為每一個人的緣不一樣,有時候我們會推薦,但是如果緣不同,你看他的著述,你怎麼看都看不懂,沒有辦法契入,那就是跟他沒有緣。要是有緣,你一看就會覺得很親切,就能老實依教奉行,但是你所依止的必須是古來有修有證的大德,這叫「願得好師」。你要是有福報能遇到真正的大德,你無量劫來的生死都能斷掉,所以應當發願:願得好師。
    
特別要提醒的是:現代人看到古文就沒耐性看下去,幾乎都會去找現代人講的白話註解,其實這正是沒有耐性的表現,無法得到學習佛法的真實受用,若真想修證佛法,想明心見性,成就菩提道,除了看經典外,還是要依止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學習,看其開示、註解。
   
第三個願是:「同學。善知識」。不光要有好師長,也要有好同學、善知識。你們在學校的同學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世間同學在一起就是互相講一些是非、俗事、物欲。女眾就是講一些情情愛愛,這個人又怎樣,那個人又如何。男眾亦復如是,說哪一個人好看,哪一個人不好看,都是在講些無益語言,這些不算好的同學。甚至有更糟糕的,他帶你去為非作歹,帶你去吃葷腥、去造業,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同學、同參道友,所以要發願,願得好的同學、善知識,意思是說不要有這些障道因緣。如果真遇到這些障道因緣呢?要會將障道因緣轉化成善知識,叫「逆增上緣」。人家障礙你學佛、障礙你修行,你要想到:他障礙我,我應該精進、用功、懺悔。覺悟到:這就是過去生我們障礙人家學佛,所以這一生想要修行,才受到這樣的報應。你知道是這樣就好,心裡不要罣礙。但是,現在人所謂的障道因緣,其實未必是家庭障礙你,未必是工作障礙你,多半都是自己障礙自己,自己人情,自己放不下。你如果心想說:「我先生只有周六、周日才在家,我做人家太太應該待在家裡煮飯」,那這就是你自己障礙自己,為自己做障道因緣,那就沒有辦法,因為是自己放不下,這只是舉其中一種例子。男眾也是,不要因為太太念兩句,說你不顧家,你就不敢學佛修行。你心態上要能夠突破這些障道的人事因緣,轉這些障道的業緣成增長菩提的善緣。所以在境界當中要能夠轉得過來,要做自己的善知識。即使在順境,也要能夠不迷,那麼順境也是善知識。學了佛,受了菩薩戒,有錢、有名、有財產,不要胡思亂想,應當護持正法,或是興建塔廟寺院、蓋道場,弘揚大乘,護持大乘佛法,這也是菩薩戒。四十八輕戒後面就會講到,受菩薩戒了,要能來護持佛教,幫助佛法流通,建立如法的道場。不要有錢了,只會想:現在要到哪裡去玩、去避暑,哪裡有好吃、好喝、好玩的......,這都是增長惡業。雖然你覺得你已經有在吃素,但是你的心散亂,時時向外攀緣,這就不算是在順境當中覺悟的人。
   
像善無畏大師,他是密宗的祖師,他雖擁有王位,可是他還是捨棄王位去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是、達摩大師也是、安士高大師也是、新羅國的金喬覺王子也是,新羅國就是現在的韓國。金喬覺他是王子出身,都是過著好日子,他也都把這些都放下。像白蛇傳裡面講的法海大師,歷史上真有這個人,他的和尚是黃禪師,他的父親是裴休丞相,他在唐朝當時候做到翰林的位置。翰林這位置在唐朝是沒有官階,等於是「內相」,所有皇帝的詔書、密旨都是由他起草。因為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更重視翰林的位置,以免軍機洩露。
所以法海大師的父親是宰相,他算是個內相。一個是外相,一個是內相,都是居宰的地位,他也是放下,去出家,這就是在順境當中不迷。所以重點在於不迷,而不在於年紀。有些人年紀很大,迷惑,迷惑到後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顛倒,滿心是世間意,在佛門搞世間法,要在清淨的佛門中推自己有興趣的群書治要,推廣人間佛教、講世界和平,這就是年輕時出家學佛,沒有修證,以至於老,世間習氣越重、顛倒,年紀大還愛攀附權貴、沒有道心,這就是在順境當中迷惑顛倒,不僅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亦復如是。在佛門,出家的年紀大供養多,所以有一些人就禁不住被讚歎,禁不住別人恭敬,這也是在順境當中迷惑。
第四個願,「常教我大乘經律」。希望能跟這些善知識學大乘經律,而不是學小乘,不是學人天乘。學大乘,你這一生才能夠究竟圓滿的解脫。像淨土宗念佛法門就是大乘,阿彌陀佛就是善知識、就是好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同學、就是善友;祖師大德就是你的親教師、就是和尚,所以應當跟他們學習,學習淨土法門、學習大乘經律。大乘經律裡講的「十發趣」,這是第五個願,「十長養」這第六個願,「十金剛」這是第七願,乃至「十地」,這是修行的過程。十發趣就是十住位,多修空觀;十長養是十行位的菩薩,十行位的菩薩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前面是多修空觀少修假觀,後面是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再來十金剛,他修的是中觀;那麼十地呢,是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修的是「圓修三觀」,空假中俱修。為什麼講這個四十個位次呢?就是要「如法修行」,才不會受到陰魔的擾亂。希望你能夠如是發願,不受這邪師以及天魔的擾亂,所以講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第九個願,「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夠了解經典,開解佛乘,能如法修行。雖然已經知道要這樣發願,但是對經典也要能夠開解。對於經典不了解,那是很可悲的事,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修,以至於盲修瞎煉、人云亦云。邪師今天叫你念佛求生淨土,你就跟著喊口號:「念佛求生淨土」。明天他告訴你要學《菜根譚》,你又跟著喊口號要學《菜根譚》,後天又換一樣,說要學《了凡四訓》......等等功課,最後你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說是多也不是多,說是一也不算是一,沒辦法合。問題在於:教的人根本也教錯,亂修一通。
     
修行不是只在講幾句似是而非的好話,或做幾件世間人認為的好事而已,你以為照說、照做就是修行,那你搞錯了!修行要「脫黏解縛」,什麼叫脫黏解縛?脫除你對境界的執著,對於世間法的執著,乃至於修行對於禪定境界的執著......等等,你都要能夠把它化空,你要能理解,修行的重點在於脫黏解縛。眾生六根被六塵所束縛住,你要能從中解脫、不執著,見相不生心,你要做到「了了見無一物」,這才叫修行。不是像世間人認為的一樣:只說幾句鼓勵、安慰人的好話,捐些錢做幾件好事,表面上看起來像個好人,他以為這樣就是學佛修行,就能作佛了,那些都是因為完全不解經導致的,所以你要開解經典。經典講的是「諸法實相」,講的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既不屬垢穢,亦不屬清淨,你要能夠觀察到,為什麼說「觀察」,佛經說過「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學佛修行不是要你用想的,佛法不是想出來的,是要能夠在這些境界當中跳脫出來,但僅僅跳脫出來還不算真正得道,更要做到心境一如。跳脫出來,心不隨境界轉只是剛開始,還沒辦法知道心境一如,要持續用功。所以,一定要發願,要了解經典,不要想:經典的文字太多、字太小而不願學習。想想你在看股票的時候,字再小你都看得到,你在看銀行存摺的時候,字那麼小你也看得很清楚,絕對不允許少一個零,少一個零你一定起煩惱。那些字都比經典的字小得多,你還是在看,常常看。要是在看報紙或手機的網路新聞:「今天又發生什麼是非,哪一位藝人又如何,是不是又外遇了,是不是又離婚了,誰又跟誰結婚了......」,字這麼小,你也是在看。新聞幾乎統統都是這些是非,世間人很愛看。所以,眾生只是心散亂,找藉口不肯看經而已。叫他看經典,他就說:阿彌陀經太長、心經不懂,大悲咒念了沒意思,他不念。或說:阿彌陀佛是念給死人聽的......等等,都有他的理由,總是不能如法修行,不能了解經典的義趣。叫他聽講經他也沒有辦法認真聽,所以不能解經,不知道佛教的四依法,難怪會受人迷惑,受到那些外道二乘邪師的迷惑,因為那些邪師都專講你愛聽的,教你怎麼得到名聞利養,教你怎麼過幸福的人生。實際上他給你的那些是假的,他給你的是糖,你一旦把糖含到嘴巴裡面一定會融化,就像你的幸福終究會被時間給融化、被無常給融化,不是真的啊。唯有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才是真常,不會受時間的磨滅,不會受無常的磨滅,所以佛弟子應當發願「開解經典」,了解經典而後如法修行。


      
第十個願「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是要大家堅持佛陀的教,就是所謂的「光明金剛寶戒」,乃至於十重四十八輕戒,都要堅持。「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意思是:這色身可以放下,也絕對不退心,要做到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從現在發願,盡未來際,捨身命後也不退轉,永不退轉」,所以叫「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大眾應當要發這十個願。像現在的佛門弟子,面對財色名利無法不動心,以至於佛教衰敗,真正佛教的義理無法弘揚,使得有學佛、沒學佛的人都認為:為了維持道場、維持生活,拿佛教做招牌吸引大眾,招攬人氣、收費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裨販如來」,也導致佛教的衰敗現象如「當來變經」中所說一樣,處處可見。這都是因為沒發這些願、持守這些戒律。


第三十五條是告訴你:一定要發這些願。「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不發願,那表示你沒想學,沒想成佛,你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菩薩。這一條是發願,下一條勸你發誓。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所謂「十大願」就是前面十個願。不發誓與不發願的差異在於:發願是希望、願求。有願則有行,無願則無行,菩薩所發之願必與菩提相應。有誓才有堅固力,才能修菩提行,圓滿菩薩行、成佛道。以下所說「誓」多仍以「願」字引出。


這裡講的是發第一條誓。前面說過,發願以後要「持佛戒」。要能發誓:「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寧願將這色身,投到大火坑當中,這火坑裡不光只有火,還有「刀山」:有刀子形成的山。寧可此身入於這麼苦的地方,也「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為什麼講「三世諸佛」?因為大乘戒是通三世,不但是現在,過去世也通,未來世也通。是諸佛共同的戒法,大乘菩薩戒因為是從光明金剛寶戒而出,也是諸佛的本源,佛性種子,也是眾生的本源。所以三世諸佛經律絕對要能夠持守,絕不毀犯。終不「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這是包括男眾對女眾。若你是女眾,要相反過來,理解成:與一切男人作不淨行,做這些破戒、破壞道場規矩的事情。這裏講的「男人、女人」是沒有分年紀,絕對不可以,做了,這就算是不淨行。且不要講到什麼男女淫欲這些,這當然都是不可以,乃至於在道場你對於這些道場的小孩,你覺得他很可愛就為他隨便開緣,破壞常住規矩以及佛門戒律,或是跟你熟悉的人,有親屬關係的也不行,你都要能夠堅持佛陀的教,絕對不破壞佛陀的正法,所以要發這樣子的誓。不要看到文字有「女人」,就只想到男女淫欲、男女情欲,這裡講的是沒有分年紀的,
包括為自己的愛欲、喜好找藉口開緣,破壞佛教的言行都不可以。像現在佛門流行的:人間佛教、拜萬姓祖先、弟子規、《了凡四訓》......這統統都是某些人自己的愛欲、個人的喜好,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把個人的喜好透過佛教去包裝,為自己的世間心找了個藉口,向大眾推銷而已,這不但是盜用三寶的財物,更是與一切男子、女人做不淨行,不光自身心不淨,還教其他男子女人行不淨行搞世間法,這麼做的人,此生死後必然投入大猛火坑、大坑刀山一定下到地獄去。


這裡是教真發心受戒的佛弟子,即使在熾然猛火大坑刀山這樣的環境也絕對不毀犯,所謂「猛火、大坑刀山」正是比喻眾生在面對世間種種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對貧困惡逆苦難的逼迫,在這種強大引誘、壓迫的環境、狀態下,也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典戒律的教化,絕不破壞佛教。這是第一條誓願。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再次發誓:寧可以熱鐵羅網周匝纏身,也絕不以此破戒之身,接受信眾供養。像有些出家人,學祖師謙虛,在佛前退戒。他既然退戒就不是比丘了,她就不是比丘尼了,那就不可以再以此身受供了。除佛前退戒外,甚至還有的人是「背大向小」的,他本來受了大乘菩薩戒,但是自己小乘習氣實在是太重了,又跑去受南傳戒,這行為就破戒了。因為「背大向小」算是破菩薩戒,在「地持菩薩戒」裡面說:你要是犯了背大向小戒,那是破菩薩戒。甚至包括那些說「大乘非佛說」的,還有之前所講的那些「穿著大乘衣服,做著世間事」的光頭俗漢,那些人沒有道心,把佛教商業化、把佛教企業化、把佛教世俗化,那些統統都是破戒人。經云: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檀越一切衣服,所以那些人根本就不堪受供養,而我們自己要發誓,絕對不做這種人。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再次發誓,寧可百千劫口吞熱鐵丸,受大流猛火也絕不破戒,也終不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受信眾、居士所供養的百味飲食。所謂「破戒之口」就是: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把經律文字顛倒了,意思錯解了,句讀斷錯了。像把龍藏標了句讀,這些人都是破戒之口,或外道邪見也是問題百出、問題特別多,包括那些毀謗正法的人,他告訴你:學佛要先學小乘、要先學人天乘才有次第基礎,這等於是教人先墮落,才能生天,才能學佛。講這種話的人,他的就是破戒之口,所有毀謗正法的人,也都算破戒之口,造作口業最惡口的,就是「毀謗三寶」,其他世間講髒話的、帶瞋心的、辱罵的.....這些也算是惡口,但是最重的一定是「毀謗三寶」,此戒告訴佛弟子: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
再發誓
「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
這是說羅網舖在地上,而羅網上都是火。熱鐵地是:地由燒紅的鐵做的地板。
佛教誡弟子,寧可以此身躺臥在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人家要供養你床座、臥具,如果你是破戒的人,你絕對不能受供。所以要知道,破戒的人不可受供養,要懺悔清淨以後才可受。這也是提醒佛弟子:寧可臥於此恐怖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絕不破戒,所謂「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講的,鐵輪在你頭頂上,令你恐懼或折磨你,你也絕對不退心,就是說無論如何惡劣的考驗,也絕對不毀壞諸佛的戒律。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這是發誓堅持戒,縱然身受三百鉾,「鉾」就是矛的意思,音不同但是所說的兵器是一樣的,寧可承受三百支矛刺在你心上、刺在你身上,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一般人看到的意思:只想到破戒者不能受這些供養。但是此是其中之一,你不能只看墮落面,你是要增上,不要以為都不吃不喝,就能懺罪,就不造業。它真正的意思是說 :寧可讓三百支矛刺在心上、刺在身上,經一劫、二劫這樣苦也絕不破戒。如前面講的「如草繫比丘」,二乘人成佛無望,尚且這麼樣堅持戒,如戴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所以大乘的菩薩更應當發誓、發願能夠堅持佛戒。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再次發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鑊」就是鍋子。寧可此身在大熱鐵鍋子裡面煮,也絕不破戒。絕不以此破戒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種種名聞利養。這些誓願都還有其他的意思,人家拿種種物質、名利來誘惑你,比如:拿好的衣服、飲食來供養你,送好的房子誘惑你,嘴上說護持,實際是希望你退轉、破戒,你要堅持,絕對不破戒,你寧可身入大鐵鑊身臥鐵床,以三百鉾刺身也絕對不破戒,其中有好幾重的意思在裡面。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再發願,寧可讓鐵鎚打碎自己身體從頭到腳,碎如微塵,也不以破戒身受信眾、居士們的恭敬禮拜。
出家人,你不要以為,人家恭敬頂禮你,他是在拜你,不是的,你絕對不要起心動念,因為他不是在拜你,是因為你出家,穿了僧服,是佛陀的形象,他是在拜佛陀的形象。
你要是把這身衣服換下來,你什麼都不是。甚至外道、其他宗教的,一些不學佛的、他看你根本就什麼都不是。佛教徒會拜你,是因為佛陀的形象,是因為你穿的是袈裟,是因為你持戒律,你是正知正見的象徵,所以你更要正知正見,絕對不起邪見、不破壞佛教、不作邪業。所以佛在這裡告訴弟子,即使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也絕不破戒,要有這樣的決定力,要發願要發誓。
以下是舉不以六根攀緣六塵,若攀緣即是破戒。以下所說「破戒之心」即是當六根隨境迷惑之時。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鉾」就是矛。
再發願:寧可用百千支熱鐵刀把眼睛給挖掉,受這樣的苦,也絕對不破戒貪著好色,佛弟子要這樣堅持才能成道。不要受人家誘惑,迷惑顛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劖」是鑿的意思。
再發願:寧願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這錐子是鐵製的,用來刺你的耳根,即使須經歷一、二劫受這樣的苦,也不破戒。愛聽好音聲即隨聲流轉,能不隨聲流轉,自然就不會破戒了。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再發願:
縱然須受百千刃刀割去其鼻一樣的苦,也絕對不貪著諸香。
鼻貪嗅諸香,即是鼻根攀緣,即是菩薩迷惑於境,即是破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再發願:寧以百千刃刀把舌頭切斷,也不起一念貪心,食人百味飲食,也包括不貪圖利養之意。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再發願:
寧以利斧斬斫自身,也絕對不貪著好觸,菩薩絕不貪觸細滑柔軟......等等的覺受。貪,即犯破戒之事。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再發願:要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我們不光自己要持戒,不光自己要成佛,還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如果不這樣發誓的話,道業沒辦法增進,你就沒有辦法度一切眾生。如果菩薩不作如是誓願的話,那是菩薩惡作罪。第三十六條戒的總結就是如此,這裡就是告訴大家,你的身口意三業,乃至你的六根都不應做這些破壞佛法的事情、破壞戒律的事情,不光自己不犯戒,還要願一切眾生成佛。二乘人他自己可以護持戒,但是沒有發願度眾生的心。這就是大乘跟二乘差異之一。大乘人不光自己要成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心量廣大,這是第三十六願。


希望大家看了以後,都能夠在心中默默的發誓,要常常如是發願,那你就是遵守佛陀教誨的弟子。常起如是願,你在菩提道上就不會退轉。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三十七條「冒難遊行戒」。「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這「二時」:經文有告訴你二時的時間:這二時就是春天跟秋天,
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要行頭陀行。「冬夏坐禪」就是春、秋這二時以外的冬、夏二季是坐禪、結夏的時候。
「二時頭陀」就是可以向外去度眾,度眾的時候不要忘記行頭陀行。所謂「頭陀」就是「抖擻」,不光只是具備這十二頭陀行,還要能夠心不貪染世間,能夠正念分明,這才是真正抖擻的意思。菩薩行頭陀行時常用楊枝、澡豆......這十八種物,其實各有其表法,用「楊枝」表淨心。用「澡豆」以表淨身。用「三衣」是蔽形除貪表遮蔽身形,除掉世俗的貪欲用「瓶」能注法水。用「缽」表斷邪命自活。「坐具」能坐禪成道。「錫杖」表能樹法幢、顯聖智。這是錫杖的表法。「香爐」表信,能信入大乘,能斷除二乘以及外道的邪見。「漉水囊」代表慈心。「手巾」代表除垢,以光顯佛面。「刀子」代表能斷愛根,能除結使。「火隧」代表有慧覺,因為明能破暗。「鑷子」代表拔除煩惱刺,這是鑷子的作用。「繩床」代表精進,精進行道,離貢高放逸。「經」代表開覺心性。「律」代表是嚴淨三業。
「佛像」是近良導,「菩薩」是親善友,這是出家人隨身十八種物,要是能夠知道它的表法,在家出家都能帶,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頭陀行,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心法。

 因為現在人出門不會帶著澡豆,不會帶著楊枝。澡豆就是肥皂,楊枝就是以前的牙刷,所以當你到飯店去,看到這些東西,你就要想到這些表法,包括你的三衣,「三衣」就是你日常生活的服飾,要穿適合身份、場合、活動的服飾。「瓶缽」就是你帶的水瓶、帶的碗,雖然現在都用免洗餐具,但是你看到這些餐具,都要提醒自己要應量,不要邪命活。所謂「邪命活」,結交豪貴、攀緣世間,然後為人家算術、卜卦等等的,這都是邪命活。看到椅子就是你的「坐具」,要能提醒自己要用功坐禪,要能夠見性。「錫杖」是要能顯聖智,你聖智要能高顯,不要迷惑顛倒。「香爐」代表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信入佛法。「漉水囊」以前是將水過濾,因為它水裡面有蟲子,所以用漉水囊把蟲子過濾掉,再喝裡面的水。就是現在隨身型的過濾壺,出門旅遊都會帶濾水瓶,就是漉水囊的意思。也是代表慈悲心,不去殺生、不去吃葷腥食物,現在如果你去飯店,水一開有蟲子,這間飯店沒人敢住,所以就用來表法。包括你在洗臉,包括你身上帶的刀子,現在出國也不會讓你帶刀子,所以就是指你的指甲刀......等等,表能夠斷除愛根。因出國不會帶打火機,就以電燈代火燧鑷子這鑷子一般女眾比較會帶,都是拿來拔毛。在拔的時候,是警醒自己要拔除愛根,不要只是拿來化妝使用,因為鑷子是表拔除愛根。繩床是繩子打結做成的床,它可以掛在樹上,相信大家應該都有印象,這樹上的繩床,是代表「離放逸」,能夠常行精進,能夠捨貢高。出門要帶著佛經、帶著戒律、帶著佛像。在以前雖有捲軸的佛像,要帶也不容易,現在就很容易,經律佛像都可以放在手機裡面,菩薩形像也可以,只是一般人不願意放而已,你們學佛就要放。除了世間人講的給你保平安以外,還能夠讓你提起正念。你在外出的時候,你必須得準備這些東西,也應存這些心態,那你在旅行時,也就是行道的時候。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這十八種東西要常常帶著不可以忘。那什麼時候可以外出行頭陀行呢﹖這裡講的是農曆,從正月十五,就是一月十五到三月十五日,這是春天,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這是秋天,基本上這時候天氣都非常好,常常在旅遊的人,多半都是選這個時候。亞洲大部份地區在春分跟秋分的時候,天氣最好,沒有災難的問題,或是比較激烈的天氣,較適合出行。經云: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就是在春分跟秋分的時後,你行頭陀行、你去遊方參學。現在人是去出差、去賺錢,出家人也有可能去遊方、去參學的,不過現在一般都只是去其他道場,看一看,走一走,因為未必真有善知識給你參訪。不管是什麼原因外出,這十八種物要常隨其身,念念不忘,所以你要懂得心法,你不要只想到這是出家人的東西。你們去戒場,不懂的人他一定告訴你:這是出家人的。照他這麼說,那在家人怎麼辦!在家人就是受持我們剛剛講的十八種物的表法,要能夠常如是存心,要精進、要行道,要能夠用功,能夠坐禪,能夠有慈悲心,能夠有正知正見,能夠親近良導,親近善友,那就是常帶這十八種物。
如鳥二翼。具備這些物品、心態就好像鳥的兩邊翅膀一樣,少一邊都不能飛翔前進,也就是「無法進道」。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布薩日的布薩是誦戒的時候。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新學的菩薩要半月半月固定誦戒。誦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段「半月半月誦戒,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要銷歸自性,銷歸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只是口誦。六祖惠能大師講:「愚人口誦。智者心行。」所以你要銷歸自性,不要只有口誦,誦戒要銷歸光明金剛寶戒,銷歸無作戒體,這是誦戒的意義。


經文說:
「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就是誦戒時要有佛像,一人布薩即一人誦,一個人誦戒時,那就一個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這是說無論有多少人,只要一個人代表誦就可以了。誦者高座誦的人坐上位聽者下座聽他誦戒的人,坐在下面,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為什麼說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因為以前的袈裟,五條衣就是下裙,你如果只穿個五條衣出來,那你上半身沒穿衣服。所以還要七條,披七條是上衣,可是肩膀還是外露,所以要搭上九衣,九衣是把肩膀給蓋起來,這才算穿著整齊,所以叫「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在現在有些出家人不懂,他就會穿上三件袈裟在誦戒,這是著相而不解其義。所以要知道這意思就是要穿著整齊。如果是在家人誦戒,就穿海青搭縵衣,因為你沒有袈裟、沒有割截衣,袈裟另外一個名稱叫割截衣。因為以前布料得之不易,佛陀要求弟子不要浪費物資,就把人家不要的布,裁成一條條,縫起來所以叫割截衣,後再染色,也就是染色衣、壞色衣。


結夏安居。一一如法。結夏安居就是夏自恣,這三個月的時間要如法來用功
若頭陀時。莫入難處。」如果你在外面遊方參學,所在的、要前往的這國家發生戰爭、發生動亂、發生在抗議、在遊行,那你不可以去,你不要想逞英雄,還到那個地方去,自己拍張照,那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現在的人很喜歡拿手機,自己拍自己,甚至還特別跑到有戰亂、示威的地方,為自己拍照,這是不行的。學佛人要懂得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所以佛禁止你冒難遊行。
「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所謂「國難惡王」是指你要去的國家有災難、動亂。或國家有暴虐惡王....等等,會令你危險的。「土地高下」是深谷、深山、沼澤....所有容易出事的地方,也不能去。更不能一個人獨行!
「草木深邃。」講的是像:叢林、森林、草原當中,在森林這類環境裡面,很多人都會迷路,就再沒有出來了,乃至森林當中有獅子虎狼,這些都會傷害眾生。佛制受菩薩戒的弟子,不可以去。
「水火風難。及以劫賊。」或是這個地方有嚴重的災害,你都不能故意前往,你明知後又故意前往就犯戒。當然,你是參加團隊發心去那裡救災的不算。這是講你行頭陀行的時候,你不可以特別去,因為你是要去修行、要去用功的,你去那裡根本就沒辦法用功,也沒辦法結夏,因為那裡正在遭難,就是這個意思。但你也不要看佛教導我們「水火風難。」不能前往,你遇到人家有困難,你也不救,自己先逃命,那這非菩薩,也名菩薩惡作罪。就是前面所講的:「不行放救戒」。不可以見到眾生有苦難,你不願意幫助。眾生不光是指畜生、水族,還包括人類在內。如果你有救援的專長,你應當發揮出來。


「及以劫賊。」
在古代會有,整個村子都變成賊窩,現在應該是比較少。這種地方你就不能去那裡安居,因為去那裡你也沒辦法安居,這是講一般的學佛人;有一些祖師大德他有大成就,他能知道他跟這些賊有緣,會特別去度他,人家是真度得了。你去那裡只會被影響,無法用功進道。


「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
知道道路不安全或有毒蛇猛獸出沒,只要會有危險,都不可以進入或通過。
「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若是要行道或結夏安居,也都不可以在這些地方來居住結夏。
「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戒文上講的「難處」,一般人看到了只會解成是「王難、水火風難、賊難以及虎狼獅子」。頭陀行就是修行,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佛弟子修行,這些邪路不要走,外道行不要走,因為這更勝於虎狼獅子、更勝於惡王、更勝於水火風難。你修行要是不如法,念佛不好好念,你想要夾雜些別的,像現在外面學淨土的一些學人,不老實學佛,還夾雜學那些世間法,正是迷惑顛倒,這就是令自己入於難處。《無量壽經》講:「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意思是這世間的事情,終究是對你有害的。所以佛在經上講:眾生的欲望、欲求,更勝於毒蛇。毒蛇咬人,頂多是令你一生沒命,而欲望害人,會使人永世不得翻身,都墮在地獄當中。這就是告訴我們,那些外道、邪師他們提倡的世間法,講的假佛法,你絕對不可以去學,不然就是入於難處,犯了「冒難遊行戒」。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表法,你縱然天天帶了這十八種物,也沒有辦法保護你。


《華嚴經》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華嚴經》是佛出世講的第一部經,佛一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不要學這些世間東西,你才能契入如來的境界。所以很重要,你要聽話,不要冒難遊行。就是告訴你,世間的這些書,釋迦牟尼佛禁止我們看。《了凡四訓》講得再好、《弟子規》講得再好,也是「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講得再多、再好都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因為就有出家人原本學大乘,明明知道他去的寺院是學小乘,他還要去那邊學,這就犯了冒難遊行。學的時間久之後,自己的大乘正見就會慢慢消失,法身慧命就斷掉了。縱然之前有大乘的正見,你去住在小乘之處,住在外之處,你就等於這裡講的「入於王難之處、入於土地高下、草木深邃之處」,你即使有本事,也都沒辦法學大乘,因為你跟他們共業。除非你像鳩摩羅什大師,羅什大師是在大乘當中有大成就者,他有能力去度他的小乘師父,你只是初學,你根本沒有成就,千萬不要冒險。「若故入者。犯輕垢罪。」如果你明明知道這些人的行為是外道、是二乘、是邪師,你還要去參加他辦的活動、看他的書籍、影片的話,那你等於犯了菩薩戒。就像現在有一些持戒的出家人,他就不懂得這條戒真正的含義,雖持戒持了一輩子,遇到外道說他持得很好,一被讚歎,他覺得人家的名氣也很大,很賞識他,所以就迷惑顛倒,貢高心就起來,覺得「有人讚歎我、有人知道我有修」,他雖持戒好幾年,最後也迷於名利,也不管對方是不是正見,即使對方在佛門推世間法《弟子規》,請他去講戒,他也去了!這就是入於「難處」,一入進去,永遠出不來。因為他不解大乘戒律的意思,到處跟人家講:戒相比較重要。結果他在戒相上也沒參透,不懂會相歸性,遇到有人讚歎就顛倒,反去為外道說戒,這種人就是入於賊難、兵難之處,入於不如意處。在佛門提倡《弟子規》的人就是外道邪見人,佛禁止我們跟這些人同流合,所以制「不得為外道、邪見人說戒」,你還去說戒、傳戒,本身就犯戒了。
你們聽戒都聽過,釋迦牟尼佛都直接說,你看這些世俗典籍,學這些東西就是斷佛種性,就是外道、就是邪見,是障道因緣,絕對障道。「障道因緣」就是說這些人都將不會有成就。
所以,真正要學佛修行的人,不要再迷惑顛倒,你們不要再亂學,不要像這些只持事相戒的,自入於賊難、兵難之處,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自己修持沒有任何的成就,一聽人家說他是律宗的祖師,他就好高興,就去為外道邪見人說戒去了,自己的菩提心、菩薩心,全部退光光。所以要懂得,冒難不可以遊行,不可以前往,這是它另外一層的意思,


第三十八條、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八條,我們要求你來聽戒,一定要按僧次而坐,先受戒者先坐。不是你坐在前面,就代表你比較有修,這是佛規定。你先受戒、先學佛了,佛要你出來坐在前面。我們按照佛陀的規定,「不問老少」,因為印度有種性制度,中國雖然沒有種性制度,但會有一些人他覺得他有學歷,或他自己對佛法有很深的體會,總是帶著貢高的意念在他身上,所以依佛制,按次第坐,就能破除這種貢高我慢,是這個意思。那是不是先受戒的在前面,就代表他一定比較有修呢?佛沒有這麼說。所以要知道,這只是給予先受戒者尊重而已。但如果他不如法,你一樣可以不跟他學,他說的話,你一樣可以不聽,這樣不算不敬,因為佛教我們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要依法不依人,你要是以先受戒的、或他的年紀來看,那你就是依人不依法了。所以要懂得,在佛教裡該怎麼來依止。不管他是貴人、國王、王子,不問老少比丘或比丘尼,都應該「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要次第這樣坐,不要如同外道癡人一樣,男女雜坐、老少雜坐、......亂一通,就沒有規矩。
「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
在佛門,不可如部隊中的兵卒或世間奴隸一樣,侍奉長官或主人,一切都應依戒律而行。佛門裡沒有所謂的種性制度,沒有誰是婆羅門較高貴,或誰是首陀羅較低賤,就是看誰先受戒者,如果有不按此而坐的話,那就叫「兵奴之法。」世間人使用的就是「兵奴之法。」佛教當中沒有這情況,「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犯了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所以你們要知道,到道場來聽戒、聽經,要按僧次來坐,這才是如法的。一般現代在家人比較沒有分,但是出家人還是有按戒臘分的;在家人要分也可以,就是問一下看你哪一年幾月受戒的?這也是如法的。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九條:不修福慧戒。菩薩戒教你常應教化一切眾生,要教化眾生,就需要有道場,所以當你有錢、你有能力,就要發心「建立僧坊。」讓出家人可以在裡面安住修行。不要讓出家人用作法會來賺錢維持生活。法會可以做,但應該是純粹利益眾生,而不是用來賺錢,維持道場的開銷。若作如是念,那就不對了,因為你就會去算一個牌位應該要收多少錢才夠開銷,能有盈餘,你就會開始計算成本、算支出,然後再來算盈利收入,為了錢,你就會開始人情、開始攀緣,招攬人來寫牌位使人數增多,以增加收入,用做生意的心態在舉辦法會,這個就不可以了。
除建立僧坊外,或是在山林,或是在田園立作佛塔,也就是建立佛塔。佛塔是放藏經或是供養舍利的。「冬夏安居坐禪處所。」就是在家居士要能夠提供給人家修行的地方。這是特別講在家人,因為出家人出了家,錢財都捨掉了,所以需要在家人來護持,這是佛交待受菩薩戒的學佛人,你們都要來護持正法,所以要「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就是要方便眾生來聽聞正法、來修行,這點很重要。沒有道場,就沒有辦法推廣佛教,沒有辦法弘揚正法,所以在家人看了這一條戒就應當發心、就應當發願。即使你現在還沒有能力,可是只要你有發這個願,將來你就會是大護法居士,所以應當要如是發願。要懂得護持正法,縱然現在沒有財富的能力,你也要能夠以身來護法。到道場來做義工、到道場來發心,或是隨分隨力護持正法道場,還要幫忙流通大乘經律、流通正法,把正法送出去也算是使正法久住,使眾生方便聽聞佛法。
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這就是剛講的,如果你能講,那當然要講,你沒辦法講,那就幫忙流通法寶,或是幫忙聽打,幫忙校稿或是在網路上分享給別人,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分享給你的同學、同事等等,這都算是講說大乘經律,菩薩戒弟子就是要這樣來奉行。
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是說:當有疾病,國家有難或天災人禍,或是你家有人亡故,或父母、兄弟或是你和尚、阿闍黎(軌範師),也就是你的依止師亡故,或是一七日或是二七日及三七日,乃至到七七日,都要讀誦、講說大乘經律。現在做法會只有讀,卻沒有講說,所以不算圓滿。要做到讀誦、講說,講說裡面一定會有讀誦。像我們的講座,每一條戒都有讀誦,讀誦以後講說,所以是以講經最為圓滿,因為包含了讀誦跟講說。「一切齋會求福。」或是參加供齋、供僧,你要求福,乃至希望你的生意興隆,就是這裡講的「行來治生。」都能夠如意財。
「大火所燒。大水所漂。」甚至你遇大火,陷於火海,或是溺水。
「黑風所吹船舫。」黑風就形容比較劇烈的天氣變化,或在海上遇到颶風要把你的船給吹翻,以及「江河大海羅剎之難。」江河大海是指水難,或在海上遭到摩竭,深海裡面的大鯨魚,叫摩竭,牠會把船給吃掉,經云:「若遭摩竭欲來吞。」還有大海中有羅剎,羅剎會吃人,若遇到這些大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也要讀誦講說此經律。


講到海上,就想到:從前有一位優婆塞乘船出海,遭遇到巨浪,這船幾乎要翻了,這時候在船旁就出現龍王,牠就拿了一杯水問這優婆塞,牠說:是這一杯水多還是大海水多?這優婆塞很有智慧,他說:這杯水多。龍王就覺得很奇怪,牠說:明明是大海的水多,為什麼你說我手上這杯水比較多?他說:海雖大,卻不能利人、還會使這船翻覆、還有巨浪吞人,沒有功德;這一杯水,每一個人喝都能除飢渴。修行人喝了,飢渴除了,可以成道,口渴的人喝了,飢渴除了得安穩處,所以這杯水的功德比海水更大,這龍王聽了之後很高與,惡劣的天氣馬上沒有了,還皈依了佛法。有大乘的智慧,連畜生道都能夠佩服,能夠皈依佛門。所以你即使遇到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三惡八難七逆這些可以在佛學辭典上查到詳細內容。這裡是說甚至你造了這些罪業,也都要讀誦大乘經律,才能消你的業障。「杻械枷鎖繫縛其身。」或是當你被杻械枷鎖起來,也就是遭難了,你就讀誦大乘經律。所以說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會有用,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乘。現在有些人講大乘佛法不是佛說,那你看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要不要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大乘,他還是得念,因為觀世音菩薩能夠加持他離苦解脫。所以說大乘可以轉定業,你只要肯相信、肯老實念,所有的種種苦難悉皆消滅。祖師讚歎這部經,如同「大赦之書」,你只要讀誦大乘菩薩經律,你的這些罪報一律赦免,所以叫「大赦之。所以「杻械枷鎖。」沒有辦法繫縛你。「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即使你習氣重、業障重,只要誦持大乘經律,就都能夠解脫。「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你有能力,你護持正法、你不辦道場、你不協助正法流通、你不讀誦大乘、講說大乘,都是犯了菩薩惡作罪。所以佛弟子應當如是學,不可以慳吝,不要捨不得,要盡己所能來護持佛法,要使正法久住,不是只管自己修而已,只想自己得好處而已,也不要只為了自己求福報。因為很多人到佛門來,心想:我供養大眾、我供養道場。甚至他發心一間道場,他只是要求福。我們學佛不是要求福,求福報就像你拿鑽石去換顆糖果吃,發心道場就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眾生聽聞到正法,更多的眾生可以解脫、可以出三界。當然,你發心供養弘揚大乘的道場、供養修學大乘佛法的寺院,一定得大福。你能夠讀誦大乘經律,你就能開大智慧;你能夠解大乘的經律,你就能修大行;你能夠依大乘而行,就會證大果、證圓滿佛果,絕對是福德無量、功德無量。所以佛教我們要如是行持、如是發願。所以有能力,自己就要多發心、多做,不要總想:「等到我退休,我再來護持佛法做義工」,或「等將來孩子財產分好,看有沒有剩,我再來發心」。等你退休,自己都走不動,還要人家扶,哪有能力護持佛法,哪有精神體力來修行。學佛修行不要等退休後,現在就要修。學佛人、學道的人、想要成佛的人,當以佛法為主,以道場為主。你在做事情時,凡事以道場的事為優先,以佛教為優先,把你的「我」放下,把你的想法、你的感受都放下,這樣你的「我執」就會漸漸消除,業障就消了,你自然會得大福報,會開大智慧。你能這樣「忘我」、你能這樣「無我」就是修大行,修大行就一定能證大果。所以同修們應當要這樣發心,這樣來護持正法,不然就是不修福慧,你不修福慧,是名菩薩惡作罪。要千萬記住,正法才護持,是邪法就不要護持了。有人聽我們講經才知道自己原來在護持外道邪師,幸好很快就迷途知返,離開破壞佛教的團體,重返正途,學習真正的大乘佛法。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以上九條是菩薩應該學習,恭敬持守。這個是第三十九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