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3 黃念祖居士註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其意為:若論法體,諸經皆實。但今論利益,則餘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且(一)往生必證菩提。(二)法滅唯此經度生。(三)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云:「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者,遇也。《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優曇花,一譯靈瑞化。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現法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讚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并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云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毗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毗盧、彌陀不一不異。下云:「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四)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此下世尊許說,并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