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開示 順教無違


悟顯法師開示
順教無違

同修請問:《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他問這段話是不是告訴我們,應當要先孝順父母才算是持戒?
答:你依文解義的解釋方式是錯誤的。《梵網經》是鳩摩羅什大師口誦出來的,原來的菩薩律藏沒有因緣到中國來,是鳩摩羅什大師發慈悲心,把菩薩戒的戒相默背出來,大家今天才有因緣聽到《梵網菩薩戒》。《梵網菩薩戒》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所說的都是眾生心性本具的戒相、本具的律儀,不從心外而得。是釋迦牟尼佛善巧方便,用眾生最能體會的感覺,就是你跟你父母之間親密的感受來形容,教導大家,作為佛弟子應怎樣持戒,怎樣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就是要我們用孝順父母隨順無違的這種心,來隨順師僧三寶,隨順自己的和尚,隨順佛門清淨的律儀,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樣「孝」才稱之為戒,這是這句話的意思。

現在的人情見非常深重,一看到孝順兩個字,馬上就給它標個逗點,強調要孝順,當然,不管有沒有受戒,或是有沒有學佛,孝順都是應該的、是正常的。但不是說在經典看到孝順父母,或是孝順這兩個字,就馬上把它導到世間法去,那你的觀念是錯誤的。要清楚這一部經是菩薩戒,「菩薩」是覺有情,一般人是因為父母及自己的業力,發生淫欲心,所以來這世界受生。這世間受生不出胎、卵、溼、化。菩薩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是隨順如來的教法而成就菩薩的,不是欲愛所生。所以把菩薩戒解成世間的欲愛,那是罪過無邊,剛才斷句的方式,是依賢首國師的註解《梵網經菩薩戒疏》,是祖師斷的句讀,他是華嚴宗真正有大成就的國師。像現在道場和尚上殿,那儀式就是從賢首國師開始有的,他的智慧非常高,無人能及。所以講經、看經典都要有憑有據,所以應當是一整句「孝順至道之法」,這個「孝」才稱之為戒,不然不能算是菩薩戒,也不能防非止惡。後面講的「亦名制止」,制止就是能夠防非止惡,是戒律可以防非止惡。大家要用孝順之心,來隨順佛教,對於賢首國師講的法順教無違,要隨順佛陀的教誨,無有絲毫違背,就像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師僧三寶,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

不是說受了菩薩戒,要先孝順父母才叫做受戒。要知道怎麼樣才算是得菩薩戒,《菩薩戒經》講:「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這「法師」不是講經台上的那位法師,這法師是指釋迦牟尼佛,「戒」是佛說的,你要能解,心能夠離相,那才叫做真正受戒,不然,用你的世間意、世間心,來看大乘菩薩戒,還解成世間法,這就不能受戒。所以要曉得「菩薩」不是世間欲愛所生,不是講一般人心裡面所想像的,別以為孝順你們的父母就得菩薩戒,以為這樣就是菩薩戒的基礎,不是這樣的。要知道,你認為佛法裡講的就是要孝順父母,那是你的情見太重了,所以看到什麼,都會想到世間法,佛法也因此才會衰敗、滅亡。是誰滅的?都是四眾弟子的問題。如來以一乘實相印而說法,因此所有的法要以「一實相」來印可。要看你所解的法、所解的這些觀念、知見,能不能跟一實相相應?如果不相應,那只是世間的情見,應該要馬上捨棄掉。如果說要孝順父母才算是得戒、才算是持戒,那父母雙亡的人能不能受戒?所以要清楚,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世間生滅法之上。大乘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屬世間有相、不屬世間生滅法。大乘基礎是在於心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梵網經》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一切有心者」就是指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只有人道!菩薩戒它是通十法界,所以解經要全面性了解,不能只看文字就依文解義,說學《弟子規》、《三字經》就是持菩薩戒,甚至說這些世間法就是菩薩戒的基礎!要是祖師在世就會修理這些人,像禪宗祖師:德山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學人一個的問題都還沒問完,他就讓你吃棒子了,因為你的問題就是你心在動,所以打妄想,心動與道就不相應,何況是世間的知見或是情見。這一定要清楚,不能看到經典講到要「孝順父母」這四個字,就馬上把它導入世間法去,認為菩薩心地戒是建立在世間的孝道上,那是不對的。「菩薩心地戒」是建立在心地上,這幾個字已經非常的清楚,「心地」是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只是這清淨心被無明煩惱覆蓋住,所以妄有我相、人相,顯現有家親眷屬、有父母、朋友、同事,這些都是無明幻現。大家今天學佛了,就要把心裡面的這念執著放下,轉成一心念佛,那麼真如本性才能顯現出來。因此《梵網經》說是菩薩心地戒,就是這個道理。菩薩的行為是依佛性而起的,不是依世間心而起的,它是覺悟心不是迷惑心,是不具四相的,有四相都是迷惑顛倒,沒有覺悟。

想要學菩薩戒、持菩薩戒,對於心性要能夠明白,對心性不明瞭,就沒辦法受持大乘佛法。即使你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或是六重二十八輕戒都持得很好,那也都是有相的,沒有見性是沒有辦法真正成就的。所以心性之法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學佛就不會走錯路。就像天台宗所講的無師智,「無師智」就是沒有老師你也能夠修行,這智慧不是老師教給你的,而是你自性本具,也就是佛門常講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有這個智慧,那無論你修什麼行、學什麼法門,你都能夠得大自在、得大解脫,絕對不會迷在事相上,不會隨順你的世情、隨順你世間的欲望。無論是禪宗、是淨宗,歷代祖師統統都是這樣教學人。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是告訴我們:所有的法門以明白心性最為重要。所有的行門能使你心清淨最為重要,而明心之要則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淨宗祖師教大家的,祖師都是大善知識。希望每位同修要能夠知道,不要依文解義,更不要以世間心解佛經,否則三世佛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