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2) 黃念祖居士註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上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
「因緣」《魏譯》作「因力,緣力」。《淨影疏》曰:「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望西云:「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上兩說相同。但《會疏》稍異於是。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令眾魔大慴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
兩說文異而實無違。淨影以過去之善為今之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於本經較親。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也。「願力」者,淨影云:「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望西云:「求菩提心,謂之願力。」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綜上三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則無力矣。如是因緣和合,復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毘婆沙論》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並復生餘善,故名善根。《彌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正道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因者,種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復作勝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摧伏一切魔軍」。「摧伏」指破除與降伏。「魔」者,(見前註)。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魔之軍眾稱為魔軍。「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為世明燈」。「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眾生迷暗,令眾生開解正道。《淨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此處物字即指眾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燈。燈光照射,能顯眾色,喻令眾生開發信解。故云「為世明燈」。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福田」。「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於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應供之人,名為福田。《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也。(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今經云「最勝福田」,表諸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故。《淨影疏》云:「能生物善,名勝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於「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號之涵義也。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淨影疏》云:「佛於世間,最為雄猛。」「無畏」者,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於化度眾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也。「相好」卅二相、八十隨形好也。故知「赫奕」者,表菩薩威光明盛也。「歡喜」表內心自在,形容和悅也。「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復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至於「相好」則專指身色。下曰:「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它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具足莊嚴」則為總結以上之讚語。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此乃極讚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諸佛共讚,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讚,正顯大士德深。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不生不滅」者,如《涅槳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於偏空。大乘則從空入假,於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乃能於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於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行遍道場」,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是故菩薩「遠二乘境」。
「阿難」下,世尊總結極樂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