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虛雲和尚法彙 皮袋歌


虛雲和尚法彙—詩歌偈贊

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礙。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撐天拄地何氣概。知因果。辨時代。鑑古通今猶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態。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皮袋歌。歌皮袋。飲酒食肉亂心性。縱欲貪歡終敗壞。做官倚勢欺凌人。買賣瞞心施狡獪。富貴驕奢能幾時。貧窮兇險霎時敗。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貪嗔癡。沈淪邪僻歸淘汰。殺盜婬妄肆意行。傲親慢友分憎愛。呵風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無聊賴。出牛胎。入馬腹。改頭換面誰歌哭。多造惡。不修福。浪死虛生徒碌碌。入三途。墮地獄。受苦遭辛為鬼畜。古聖賢。頻饒舌。晨鐘暮鼓動心曲。善惡業報最分明。喚醒世人離五濁。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為形累。幻質假名成對待。早日回心觀自在。不貪名。不貪利。辭親割愛遊方外。不戀妻。不戀子。投入空門受佛戒。尋明師。求口訣。參禪打坐超三界。收視聽。罷攀緣。從今不入紅塵隊。降伏六根絕思慮。無人無我無煩惱。不比俗人嗟薤露。衣遮體。食充飢。權支色身好因依。捨財寶。輕身命。如棄涕唾勿遲疑。持淨戒。無瑕疵。玉潔冰清四威儀。罵不嗔。打不恨。難忍能忍忘譏嗤。沒寒暑。無間斷。始終如一念阿彌。不昏沈。不散亂。松柏青青後凋期。佛不疑。法不疑。了了聞見是良知。穿紙背。透牛皮。圓明一心莫差池。亦返源。亦解脫。還元返本天真兒。無不無。空非空。透露靈機妙難思。到這裏。不冤枉。□地一聲是了期。方纔稱。大丈夫。十號圓明萬世師。咦。猶是那個殼漏子。十方世界現全身。善惡明明不差錯。為何依假不修真。太極判。兩儀分。心靈活潑轉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貴貧窮亦夙因。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曉得莫嚬呻。為妻財。為子祿。誤了前程是貪嗔。為甚名。為甚利。虛度光陰十九春。千般萬種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艱迍。老到眼花鬚髮白。一善難聞枉為人。日到月。月到歲。空嗟歲月如轉輪。世間誰是長生者。不如歸去禮慈雲。或名山。或勝境。逍遙自在任遊巡。無常迅速知不知。幾句閒言敢奉聞。念彌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誰得似。學參禪。得宗旨。無限精神祇這是。清茶齋飯心不偷。二六時中為法喜。除人我。無彼此。冤親平等忘譽毀。無罣礙。沒辱恥。佛祖同心豈徒爾。世尊割愛上雪山。觀音辭家為佛子。堯舜世。有巢許。聞讓國。猶洗耳。張子房。劉誠意。也棄功名遊山水。況末劫。甚艱苦。如何不悟古人比。縱無明。造十惡。費盡心機為世鄙。刀兵厲疫旱潦多。飢饉戰爭頻頻起。變怪屢聞妖孽生。地震海嘯山崩圮。適當其際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裏。事難如意落迷途。處貧遇患善心始。善心始。遁入空門禮法王。懺悔罪過增福祉。拜明師。求印證。了生脫死明心性。勘破無常即有常。修行大有徑中徑。聖賢勸世有明文。三藏經書尤當敬。瀝心腸。披肝膽。奉勸世人應守正。莫當閒言不記心。大修行人必見性。速修行。猛精進。種下菩提是正因。九品蓮生有佛證。彌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皮袋歌。請君聽。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悟顯法師開示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佛門常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講的就是我們本有的覺性,本有的佛性。佛性有起智照的作用,能照破無明,我們叫「如如智」;佛性體是空寂的,我們叫「如如理」。理與智是一如的。所以我們稱為本性或佛性。佛性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所以叫「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本無。無明不從因緣而生,因為它無有起處,沒有生它的本因;就好像大家迷路一樣,你說這迷從哪裡來?大家都迷過路,無論是走路或是開車。此迷是無根由的,一念無明是迷情,《楞嚴經》第四卷講到:「此迷無本,性畢竟空」。下一句說:「昔本無迷,似有迷覺」。本來就沒有這個迷情,你只要覺了迷,迷就滅,覺不會生迷。真如佛性從來就沒有迷過,就像迷路的時候,「方實不轉」,方位不會因為你迷路了,它就改變了原來正確的位置,東還是東,西還是西,南還是南,北還是北。所以迷人「四方易處,方實不轉。」方位還是沒有變,所以無明是佛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的,叫不覺本無。我們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妄起的,你念佛時打的妄想,對境生的所有想念,無論是好的、是壞的,它本來就都是虛妄的,我們眾生不了達這道理,所以一直作實為有。這妄念又念念相續,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才造成根身器界這種十法界輪迴的現象。要是你能悟得本心,那就沒有所謂十法界,也沒有所謂一真法界的問題。

本覺是我們本有的,不覺是本無的,大家常常聽到,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而來,但是,佛又在經上告訴我們,這無明根本沒有根,就是沒有來處,也沒有滅處,更沒有煩惱可斷,從來沒有「起」,怎麼會有「滅」。要有起處才會有滅處,有起有滅那就是實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是徹底的虛妄,縱然是現在仍舊是虛妄的。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好像有六趣的現象,就像現在大家在無明中,妄有我人,有我有眾生,好像也有眾生在跟我們說話,也有善法、惡法、出世間法,但是,畢竟都是一場夢,這夢是無明在執持,而無明是虛妄的,一旦你覺悟,明心了,打破煩惱,這個大千世界,也就根本消殞了。所以大家在念佛的時候,起了妄想、雜念,不必去管它,這是淨土宗歷代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妙法,「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不用去管煩惱的起處,因為根本就是虛妄的,你在念佛的時候打妄想,不要理會它,安住你的佛號就好,安住你的正念,因為妄想沒有自體,沒有來處。妄想如果是從你心裡面來,那心裡面現在想著這個事,它就不會再想別的事了,所以你現前的想念是虛妄的,不是你的心,若是從你心所生的話,它應該有覺知,妄想不是心,這裡講心是指第六意識,意識是了別的作用,妄想不是從意識心生,不從你腦袋而生,不從你身上某一處而生,乃至也不從六塵境界當中生。若有生,譬如說從六塵生,那應該每個人接觸到六塵,所打的妄想就都應該一樣。但是卻都不一樣,妄想根本不從六塵生。妄想不在身中任何一處,它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所以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就在你六根對六塵當中,妄念本來就是虛妄的,本來就是空寂的。所以你念佛時覺察到妄想,就已經掉到無明裡去了,因為本來清淨,本來寂滅,根本沒有妄想可讓你覺。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德號所代表的意義,釋迦翻作中文叫能仁,牟尼叫做寂滅。能仁就是常照,寂滅就是常寂,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故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就是我們本性另外一個名號,所說的法都是要我們明心見性。所以你念佛時打妄想,不用去理會它,只要安住佛號,這佛號就是你的正念,念到「能所銷亡」: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打成一片,一片就是沒有對待。這樣你可以算是有一點點小功夫了,但只是小功夫,所以「日暮途尚遙,何堪再蹉跎。」不要再懈怠,要知道妄想本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既然本無,就不要再去執著它。你現在罣礙的、在意的,統統都要放下,因為是本無—本來就沒有的,若去把它作實,認為它有,那叫迷惑顛倒。佛在《楞嚴經》上有個譬喻:「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大海就比喻作我們的本性,你動念就好像有波浪,波浪產生出水泡,一浮漚,海中的一個水泡,你誤認為這個水泡是自己,執著這個根身是我,佛還說:「眾生還認為水泡裡的水就是全部的大海水。目為全潮。」所以我們眾生迷惑得很深,真的很顛倒,所以佛說:「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迷得非常的深,「如來說為可憐愍者」,真是可悲可愍啊!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心取自心相,本來都是你自心現的,你現在迷惑本心了,以為有能有所,在哪裡取,在哪裏捨,這就是眾生,這就是不覺。我們應該要曉得自己迷惑的地方。不覺本無—本來沒有,所以既然是本來就沒有的,一定要放下,迷情也是空的,無有迷情可以讓你消滅。

所謂「雖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在經典上都有講到,沒有眾生被佛滅度,是眾生自性自覺。《楞嚴經》這部經真的太好了、太重要了,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看,你不看不知道佛陀一代時教的宗旨,我們講開智慧的楞嚴,能開你本有的般若智慧。

所以念佛和大乘實相,要是能夠瞭解,那真的是如虎添翼,對我們修行有絕對的幫助。你念佛不會再掉到妄想裡面去,因為是本無,是本空的,你要是掉到裡面去,那就不對啦,一旦打妄想,你可以馬上離妄想,你可以馬上覺悟起來。所以大乘的實相理地非常的重要,大乘的義趣一定要瞭解,這是所有學淨土的人都應該知道的,不然你念佛很難得力,這個是看破的功夫。你能轉過來就是放下,沒有般若智慧你看不破,對什麼都著為實有,夢境畢竟是虛妄的,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不實的,所以大家要是想要瞭解實相,自己要多看經,要多念佛,要向佛菩薩發願:我弟子某某,想要能夠學習一乘了義,祈求佛菩薩加持我,讓我能夠看得懂,讓我能夠在學習的菩提道上,不遭歧路,不要學錯了,學偏了。相信諸佛如來、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定會很歡喜來幫助你瞭解,幫助你悟入,因為大乘實相對我們修行非常的重要,你不明瞭,真的沒有辦法把佛號念好。就算你念得再好,仍舊是心佛相對,仍舊會有我、有佛、煩惱放不下。有人念了幾十年,仍舊放不下,仍舊轉不過來,妄想還是相續,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你的心不懇切,你的心不老實啊,「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雖說要求生淨土,但我們自己的習氣就暗藏在六根當中,秘密的在那裡運作,時時刻刻在貪戀,自己卻都不能覺察,這也是一個不能成就的主因。但是無論是什麼因素,你要能夠把本性明瞭了,實相的道裡能夠清楚,那看破放下就不是問題了。「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把灰塵、灰沙撒在順風之下,風吹灰塵是沒有什麼阻礙的,「如湯銷冰,如刀斷水。」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悟顯法師開示 何謂人成即佛成





悟顯法師開示

何謂人成即佛成

來到道場,不要把其他道場的是非搬來這裡講,不要說看人家道場如何……,這些統統都是是非,是沒有必要去講的,聽到人家講也不要去附和,乃至於到別的道場去也不要講是非,在道場就是要用功,就是來修行的,大家就念一句佛號就好,有不懂的可以向義工菩薩請問,但不要講世間話,說家裡閒事,哪裡又如何的,這些都是破壞修行人的清淨心。學佛要放下習氣,不要像個世間在家人一樣,要學得像佛一樣,要出家要離欲,要離開貪瞋癡慢疑,離開這些煩惱。

同修在問:「什麼叫人成即佛成?」這話是太虛大師講的:「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知道太虛大師是民國初年的一代龍象,八宗並弘。所謂人成即佛成,這話用淨土宗來看最貼切,我們講的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所謂帶業往生,也就是說你不用破身見,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是最基本的功夫成片,那就可以即人身而轉換成佛身,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真實的利益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不僅說人成即佛成,畜生成即佛成,地獄成即佛成,餓鬼成即佛成都可以。這說法在淨土宗都能用得上,所以求生淨土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但是卻能夠超出三界六道輪迴,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叫做橫超,祖師大德有一個比喻:就像一隻白蟻在一根竹子中,直接從橫向壁面咬開一個洞爬出去,叫橫超,這是比喻淨土宗橫超三界,豎超就是一個竹節接一個竹節咬,這個竹節咬破了再下一個竹節,繼續往上爬,直爬到頂端,這是豎超,淨宗是橫超,人到極樂世界那裡就是人,這樣的往生,當然隨著個人修學淺深不同,還有臨終佛威神力的攝受,品位會不一樣,也許有人煩惱輕,臨終見佛的時候,有可能會證阿羅漢果。有可能會證須陀洹果。這個不一定,四土三輩九品,以後我們在《無量壽經》會詳細說明。所以不能說人到那裡一定是人,那這樣還不夠完美。

有些人認為:把人做好就能成佛,來解釋這句話,這說法是誤會太虛大師的意思。說人做好了就能成佛,這個人,我們要看什麼叫人,眾生所做的一切,起心動念,無論善法惡法,都落在有為法裡面,有為法,是有所作為,心有相,心有相就有所對,有對待,有能所。佛法是無為法。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做而無做,無所不為。雖然做卻沒有一法留在心裡面。無論是善境界,惡境界,順境界,逆境界,統統都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所以簡單的講人與佛,就有很明顯的差異。果地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才。這些都不是一般的菩薩所能夠測度,你看像觀音、勢至、文殊、菩賢諸位菩薩都無法測量佛智慧。經典上講,如來的智慧:「假使滿天下,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華嚴經》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這是說佛有圓滿的德行智慧,跟一般人不一樣,人有愛欲有貪欲,有貪瞋癡。有這些世間的種種妄想,比如想要家庭美滿幸福,連這個都是妄想,都是雜念。你心裡一定想:學佛不就是要求這個嗎?學佛,是要求除斷煩惱習氣,不是要求這些,這些終歸變滅,不是實在的,不會恒常不變,你好像有得到,實際上你只是在作夢而已呀,在夢中有這幸福美滿的妄覺錯覺,都不是真的。

所以不要想:我把人做好,就是佛,差太遠了。那還有天界大梵天王、忉利天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他們對佛都是至極恭敬,他請佛去天宮講經說法,而不是請人去說法,所以這二者不一樣。

人成即佛成這句話,在淨土宗來看比較貼切,因為念佛可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就實際理地來看,眾生都具佛性,講人成即佛成,是因為人跟佛的本性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從修德上來看那就不一樣了,佛具有性、修二德圓滿,人具有性德,修德還不圓滿。凡夫還有三界八十ㄧ品思惑及八十八品見惑,不但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凡夫通途修行必須經歷五十ㄧ品,直到等覺妙覺,只要還有一品沒有斷就差很多,所以我們要用功努力,要精進。

佛法很深很廣,不要認為佛法中五戒十善做好就能做佛,沒有那麼簡單。五戒十善做好你最多可以升天,上品十善,當然以此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但是講到要成就圓滿佛果,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使對於實相的道理能夠頓悟,能夠明瞭,但是煩惱來時你還需要提起觀照。淨土宗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時時刻刻違背你的貪瞋癡,違背你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才能夠出離輪迴。所以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事相上煩惱沒有辦法立刻除滅,要久修得力方能滅除,所以要有耐心。很多人念佛念一念就沒有耐心了,妄想念幾句佛號,就要得三昧,得一心不亂,念佛是需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長時用功。能一心一意的用功,才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所謂「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至;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極樂世界雖說是易行道,但是也沒有這麼容易去。老是懈怠,總是隨順煩惱習氣,心想:「沒關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嘛!十念必生,佛會接引我」,存這僥倖的心態,那就不對。就辜負佛發的第十八願。他是要我們至心信樂,至心信樂不是只在臨終的時候,平常就要至心信樂,所以為什麼唱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


當在起煩惱的時候看看,自己有沒有願生西方淨土中?還是掉在煩惱裡面、掉在自己的執著裡面?那這個「願生」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不管是修什麼法門,「放得下」又「願意修行」是最重要的,還要時時刻刻能夠覺察,能夠對治自己的毛病。對自己要稍微嚴格一點,而對別人,不要總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有沒有持戒,有沒有守法?我們自己要發心要去做到。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讀經才能契入實相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讀經才能契入實相

清涼國師在《華嚴三聖圓融觀》說:「有解無行叫增長邪見,

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希望大家要解行並重,解行要相應。

在這裡跟大家說,如果去參加法會,當中會有讀經,那經要怎

麼讀?

在家裡讀經你要先把手洗乾淨,桌面要整理整齊,不要還有水

滴或是灰塵,或你剛吃過飯的湯汁,當然在辦公室也是。接著

端坐坐好,收下顎,兩眼稍微閉目幾秒鐘,暫時收攝一下心。

現代人喜歡解義,總想去了解經文中是什麼意思。但是祖師大

德教我們,不要這麼學,讀經的時候你就專心讀,每個字都念

清楚、聽明白,如果有妄想,段落就會念錯。所以這是從讀經

裡面去用功,可以覺察你有沒有妄想。要解義是另外安排時

間,剛開始重點在將經文讀幾百遍幾千遍,讀時都不要解義,

專心讀誦即可。可以從一本經開始讀,一本讀熟了才換另一

本,不要今天讀讀這本,明天又換另一本,這樣心不會定。關

於解經義,重點在於要解諸法實相,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要明

白什麼是佛性,什麼是本來面目,所有的經典,所有祖師大德

著述,無論是淨土宗或是禪宗,是華嚴、法華宗,或是三論

宗、唯識宗,它的目的就是要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

離開了這個宗旨,佛說:「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波旬就是魔王。所以無論你讀什麼經,都要往大

乘實相上面去會入,這個教理通各宗各派。無論是從性宗,還

是從相宗來說,像唯識宗說相。華嚴、天台是法性宗。但無論

說性說相,統統都是講我們的真如本性。相即是性,性就是

相,這兩個是不二的,是沒有兩樣的。是眾生分別,著於

「有」上,所以它告訴你,有中之性,性空。若著於空,就告

訴你空能顯相,能起作用。所以讀經要解義是往這個方向去

學,你才真正能解得。法師講經要講這些才稱為正法,才能稱

是講經的法師。所以我們要判斷一位法師,看他的知見正不正

確,要看他有沒有告訴你諸法實相的道理?有沒有告訴你要了

生脫死?有沒有告訴你世間是無常的,國土危脆。告訴你這世

間是虛妄的,不可執取,要諸位捨離自己貪婪的心,捨離認境

為實有的這妄念。眾生就在這裡錯認而迷惑,在這裡墮落。明

明是虛妄的境界,卻認為是真的,如同作夢,夢中的境界,你

認為是真的,這就叫作顛倒,就叫作迷惑。

所以你讀經就是專心讀,剛開始不要解義。再另外安排時間來

解義,因為邊讀經邊解義,那是打妄想。當讀經時有意思生出

來也不要停,繼續念下去,因為這是修定的時候。其他的一

切,無論是聖解,無論是凡情,統統不要管它,修定才會有一

點點成就。再講深入一點,要是你能解義,就能會相歸性,從

這當中就知道,這定是我心本來清淨所本具的寂滅性,這就是

經典講的「發本明曜」。這個定,就是法界定,是性定,《楞

嚴經》中叫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你發自心性定,那定中

必然帶慧,這個慧能照破五蘊,能照見五蘊皆空,知一切法無

生無滅,本性之慧就發起了,所以要從這裡下手。

現在讀經都用一般世俗的讀法,這樣去解義不行,絕不會開

悟,不會見性,要用祖師大德的方法才行。以前祖師大德教學

人,學人想要進講堂,要先五年學戒,學戒不是只有學戒律而

已,是要學老師的教誡。學經典,要先讀誦要讀熟,心先定才

能入講堂,才能進去聞法解義,一貫都照這種方法學。所以,

一聽經就能明白就能開悟。以前開悟見性的人多,但是悟後不

起修的也很多。悟後一定要起修,沒有悟後起修,還是不行,

什麼叫悟後起修?打開本來見性不難。但是有悟後迷,像秦

檜,過去生也是了不起的禪師,他就是悟後沒有起修,所以福

報很大做了宰相,但他還是在輪迴。蘇東坡過去生也是禪師,

也沒有究竟解脫,哪一宗都一樣,不要悟後迷,這就很麻煩。

所以讀經要專心的讀,老實的去讀,不要今天讀讀《無量壽

經》,明天《無量壽經》讀膩了,換換《阿彌陀經》,換換

《法華經》,換換《華嚴經》,不要這樣換。你真的一部經這

樣讀下去,讀熟了再來換,再來求解也可以,因為華嚴講:

「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識了無生,你不多聞不行。

多聞不是亂看,是往實相上去看,因為實相無相,但是無所不

相。無所不相就是你多聞之處,這個道理很深廣,但是還是要

講,越是不懂我們越要講,越要去熏習,不能想說:太難懂

了,不要熏習這不行。這樣大家永遠都不會開悟,境界永遠都

不會提升,永遠都還是在一個雖是學大乘的環境,但實際上是

在學小乘的心態中,甚至最後只得了世間禪定,佛在《楞嚴

經》上說:「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

緣覺,及諸外道,天魔,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是「無始菩

提涅槃─元清淨體」,說你不識本心。還有一個是:「不識煩

惱本空」,這兩個你不知道,所以你修行叫盲修瞎練,說你修

行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六度裡少了般若度,般若要

為前導,無論修什麼行,一定要開般若智,沒有般若智不行,

那是盲修瞎練。那讀經讀完要迴向了,佛學名相中有句叫:七

周行慈。是迴向你過去現在未來的親屬,迴向你過去現在未來

的冤家等……還有最後一個,第七個,迴向跟你非冤非親的這

些眾生,這叫做七周行慈,要這樣迴向。念佛是不迴向法門,

那是說對極樂世界不迴向,因為念佛的因果,直接就是往生淨

土,你不迴向也沒有關係,但你要迴向給你的冤親債主,迴向

給你的宿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最真誠的迴向是有機會就勸

他們來學佛,帶他來道場,來跟佛結緣。不要只想自己:「我

有學就好,別人不學沒關係,算了!」你要為他作得度因緣,

為他設巧方便,令他得度。要學釋迦牟尼佛:「所應度者,皆

已得度。所未度者,為作得度因緣」,這個很重要。要學法藏

比丘:「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希望大家記得

要發心。

古代有一位比丘尼住五台山,一輩子就讀《華嚴經》,她雖不

解義但後來她讀到契入微塵相海身,見身體上的毛孔含攝十方

微塵國土,親見這境界,她單讀《華嚴》就有這個功德,所以

是相當殊勝的。你讀經不要急著解義,你一去想去解叫知見立

知,知見立知後面一句就是:即無明本。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

公案,對這段有另外一個解法:他讀楞嚴也是讀一輩子,讀不

通,所以有一天心血來潮,他就把句讀換了一下: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他在這當下就徹

悟了,所以叫「破楞嚴」。這個是讀經的公案,你看他不解義

也無所謂,就是這樣讀。所謂微塵相海身,是真正見到身諸毛

孔含攝十方國土,身心如同琉璃一樣,他讀一輩子有這個境

界,真的是太殊勝了,在清涼國師的《華嚴經疏鈔》上面有這

公案的記載。這是給我們莫大的信心,所以希望大家讀經不要

用世間的方式去讀,也不要急著求解義,你讀經的時候你就專

心讀,萬緣放下,不要去想別的,也不要有所求,讀完了再迴

向給你罣礙的,迴向給你所希求的。但最好是希求無上菩提,

才能真正解脫,真正沒有煩惱,你求世間,求到這一樣,你還

有別的求不到,還有別的煩惱。所以我跟你們講真的,你要真

的無所求,那才無煩惱,迴向給你罣礙的,今天這樣罣礙解決

了,明天還是罣礙,要迴向自己永遠對所有的事情都不要罣

礙,這個才是真正圓滿,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你起煩惱的時

候,要跟佛菩薩講,希望佛菩薩加持我們,讓我們以後對所有

的事情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自在、這才

幸福。所以希望大家真的把我剛剛的話,把它記起來,然後跟

別人也這麼說。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悟顯法師開示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們常常聽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句話。現在有人傳錯了,他說成「不離世間法」,是「不離世間覺」才對。在《六祖壇經》裡面是這樣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所以學佛並沒有離開世間,但是你要在這世間覺悟,是覺不是迷,很多人對世間法放不下,家親眷屬放不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不下,事業、各方面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放不下,他就用祖師這句話,掩飾自己離不開世間法,想繼續貪著,繼續輪迴的心念,可是祖師講的這句話原意不是這樣,是告訴你在這世間要覺悟,沒有辦法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聰明利根,能大徹大悟,那至少要有點小覺!至少要知道人世的變遷是無常的,心念是無常的,是不可得,不可取的,終不常住的。在不常住的世間裡面,想要有得一法的心,那就要生煩惱了。你想要占有,想要控制,想要顯示自己很厲害,我的能力,我的財富,我有什麼才能,有什麼超於常人的能力,若有這些心念,那生活中你就容易起大煩惱了。所以祖師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要知道世間無常,這無常之法不可取、不可著,至少要有這樣的覺悟,觀察世間法要發菩提心、發捨離心,在家居士要學維摩詰,佛在《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示有眷屬,常樂遠離」,維摩詰居士示現有眷屬,但是心從來不貪著,他也示現飲酒,但他告訴我們飲酒的過失。

他告訴我們要怎樣在這世間,保持你的正念,不離菩提。所以佛弟子處世,不忘菩提,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念佛堂念佛的時候要能真正的放下,要能夠一心來念,你念佛時心裡有很多妄想,你去分析這些妄想,它是念念不住的,根本沒一個妄想是我,你迷失了本性所以你認妄想為我,佛說這叫「認妄為真,迷己逐物」,所以你認妄想是我,那這個妄想就干擾著你,實際上佛在經上講,妄想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因為你著為實有,它就擾亂你、障你的菩提道。在念佛堂你有妄想,要試著讓它化空、不能隨著它念念相續,我們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了,趕快回過頭來安住在佛號上面,在正念上面,就這樣用功,其實你們打的妄想,都是自己心裡面罣礙的事,都是平常所接觸到的,只是你這罣礙存在心裡面,自己不自覺,那你平常處世的時候要學著放下,不要再這麼罣礙、這麼執著,越執著越煩惱,越罣礙心就越亂,所以在罣礙的時候,要提起佛號,提起正念,這樣子用功,這樣學佛才真正有好處,能夠得力,不要用一些世間的觀念來看佛法,不要用世間的觀念來處理煩惱、處理問題,要用佛法。如果你罣礙了,就要知道是什麼在煩?是罣礙的心在煩惱,不然別人跟自己碰到一樣的境界,他卻不罣礙!因為他沒有這個業,所以這煩惱沒有到他心上,所以是罣礙的心、欲求的心在讓自己生煩惱,這個妄心用佛號把它消滅掉,不要隨它,你依止佛號,依止你的正念,依止清淨,這樣子學佛才有用,在《學佛行儀》裡面說:「學佛的人碰到世間的知識、學問,你要用佛法來看它,不能用世間法。」你用世間法那就變成一個在家人,變成一個凡夫,你用佛給我們的觀念、給我們的知見來看,叫「佛知佛見」。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皆是虛妄的,皆是不實的,我們就要這樣看,要這樣認為。因為眾生「著有」比較嚴重,所以我們常講「空」。這個空是真空,念佛就是真空,見佛是妙有,「真空妙有」是沒有障礙的是一體的,如同月亮,「此方見半,他方見滿」,半月跟滿月是同一月體,根本沒有兩個月亮,天空唯有一月,法界唯有一心,無論是說真空或是說妙有,講的都是真心,並沒有分開來,所以念佛成就也是要恢復你的本性,恢復你的原來的樣子而已。所以在念佛堂,在日用平常當中一定要放得下,一定要轉得過來,不要依你世間的知見,要用出世間法,很多學佛人學到後來也不念佛,也不吃素了,都是因為知見不正,他認為學了佛一定要得到什麼感應,學佛確實會有感應,但是你要先放得下,你才會感應到,你越執著,你跟佛越不相應,你既感應不到佛的慈悲,也感應不到佛的威神,佛最大的感應就是幫你斷掉煩惱,離開了煩惱就什麼罣礙都沒有,什麼問題都沒有,連生死都能了,能轉法界,能轉穢土成淨土,這是佛最大的恩德,佛最大的慈悲,不是滿我們的欲望、滿足我們的想念。我們求佛菩薩、來念佛,都會有一些希求心,但是呢,大家要求無上菩提,不要求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要把這些從心上徹底放下。現在有些人在講開示、講經時,都夾雜著世間法在裡面,惑亂大眾的本性,把佛法顛倒講,明明是要教你出離的佛法,他卻告訴你不用離開世間法,對修行還沒有成就的人而言,菩提跟煩惱是兩樣的,如同兩個不同形狀的冰塊,都是水,都是濕潤的,但是形狀就是不一樣,相用不同,佛門的專門術語叫「業用不同」,它的業用、力用不同,所以你不能把煩惱當作是菩提,如果煩惱是菩提,那就不用立個菩提,就直接說煩惱就可以了。所以要有正知正見,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祖師大德都是真正有功夫的人,我們看祖師的著作就好像祖師親自指導教我們,開示我們這部經是何義理、修行當往何處而去、怎麼走才會真正的走上菩提路,怎樣是世間知見,怎樣是佛知佛見,祖師大德在他的每部註解中,都講得非常的清楚,佛法只有一個理,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沒有二法。

所以希望大家要真正放下,學佛放不下,念再多的佛號,讀再多的經,就算你可以把整套大藏經,都背起來也沒有用。如果不契入,那只是文字知解而已,是沒有辦法得到佛法殊勝利益的,想要契入就要發心、要放下,要轉過來,如果還放不下,就要常常在佛前懺悔自己著相的心很重,這叫「罪從心起將心懺」,把這念「有」心給懺除掉,就是「心若空時罪亦亡」,這樣修行才會有成就。








悟顯法師開示 念佛的訣竅





悟顯法師開示

念佛的訣竅

想要道業增進,那念佛修行的方法就要正確。心要能夠定得下來,道業才能夠進步。念佛時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方法用了幾千年都非常有效,是祖師大德教我們的。譬如說,剛開始念佛的時候可以先調息,把呼吸調得穩穩的,再開始念,這個很重要。

因為大家在社會上都有工作,即使沒工作你也有家庭,煩雜的事情多,來到道場要念到一支好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坐下來的時候先調息,然後很快就會進入狀況。這是念佛的小訣竅。你們平常也要保持念佛,不要散亂。

念佛的方式有走路時念,就是經行念佛,邊走路可以邊配合佛號。一樣眼要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樣子專注地念,這是很基本的一個方式。也是很容易讓心定下來的一個方法,眼睛不要亂看,然後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動作。乃至你在工作的時候,也都注意自身這些動作。你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就要同時注意到。再配合著佛號,你的心就很容易定下來,這是平日在走路的時候,或在動中的時候念佛。至於坐下來念的時候,像有的人在家會挑個時間,譬如說做課,早晚課都要做,沒有定課那心就容易亂掉,就會散漫會懈怠,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會退轉。要知道「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旦退轉,下一輩子想要遇到佛法,就沒這麼容易了。坐念的時候,腿可以單盤,也可以雙盤,也可以散盤或是掛腿坐,掛腿坐就是坐在椅子上然後雙手放在膝蓋上,就是正襟危坐的樣子,腰要打直不要駝背,下巴要稍微內收,這樣子就很端正,坐在那裡就像鐘一樣,手是結彌陀印。就是我們說的放掌。再教一個叫「金剛定印」,一般淨宗的道場較少教,就是右手握住你左手的大姆指,交叉合起來,然後放在小腹的位置,這樣你的心很快就能定得下來。那怎麼檢視自己是否在打妄想或是在昏沉?你們只要一昏沉,這個彌陀印就慢慢散掉了,或是坐姿就會開始不正。有人會往前晃或往後晃,坐不住,這就是要開始散亂,開始昏沉打妄想了,你們可以用這方式檢視自己念佛的狀況,隨時檢點就是保持覺察的能力。念佛人要有覺察的能力,因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察得越晚,你的妄想相續的時間就越長。大家來這裡念佛,剛開始前半支香,是給大家攝心用的,把心給定下來,越到後面就越念越好。實際上,真正在佛堂念得好的時間大概也就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就算很不錯了。所以平常要訓練念佛的功夫,行住坐臥都要有佛號,動作瞻視要保持安定徐為,安定,就是要看起來很沉穩的樣子,才能夠把心給攝住,不是說進道場來才把心攝住,那你收攝的時間有限,心就很難定下來。平時事情多,尤其是在繁忙的時候心很容易散亂,這時候可以瞬間把你的念頭全部放空,一切不管單提一聲佛號,這樣勇猛地念十聲。常常這樣在心中練習,你斷妄想的能力就會增長、就會提升。這是祖師及近代大德,教導我們修行的訣竅,也是他們的經驗。今天傳授給大家,希望大家道業真正能夠增進,業障能夠消除。

從這禮拜天開始,下午三點加一支香來念佛,還有拜佛。一樣是靜坐念佛,念完後就起來禮佛拜懺之後就迴向。晚上就講經,來熏習一天,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希望大家天天來這裡念佛,天天道業增進。到道場的時間多一分,你世間的業就少一分。不然待在家裡,動不動就懈怠,動不動就散亂。

如果問我新年的希望是什麼?我希望今年能夠有因緣,能夠到世貿去辦個書展,大家一起把正法推廣到書展,或到國際展覽活動,把它免費結緣出去,這樣大家學佛的因緣才會趕快成就。

我們學佛人應時時刻刻想到要幫助眾生,而最大的幫助莫過於讓眾生學佛,尤其是那些還沒有接觸到正法的,我們要為他們做得度因緣,要學釋迦牟尼佛,佛臨終的時候說:「所應度者,皆已得度,所未度者,皆已為作得度因緣」,所以有機緣就要幫助有緣的眾生來聞法,如果沒有緣,他不能學佛,我們也很歡喜跟他結個好緣,希望來生或是以後有因緣,他也能跟我們一起在菩提道上來精進用功。祝大家新的一年「道業增進,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念佛才能攝心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念佛才能攝心

我們道場在靜坐念佛的時候,你可以單盤、可以雙盤、也可以散盤,沒有特別的規定。散盤就是沒有分哪隻腳在上面,單盤的話,比較建議腳要稍微換一下,譬如說你這次用的是左腳在上,下一次就換成右腳在上,或是在家裡有盤腿的話要稍微換一下,不然骨盆會歪掉。

念佛的時候下巴是內收的,不是往上揚,眼睛是開三分目,三分目就是有點半閉半開的那種感覺,半閉半開是最容易攝心的,眼睛不會隨便亂看,也可以幫助將佛號念得好、念得紮實,如果眼睛張開,雖有不容易昏睡的好處,相對的,它的壞處是容易亂看、容易散亂,如果全部閉起來,眼睛就不容易向外去攀緣,但是一不小心就會睡著,佛像的眼神就是最標準的三分目,等到你熟了之後,就可以視狀況運用。當你發現你的心很散亂的時候,你就要把眼睛閉起來,如果閉起來又睡著,那就要稍微張開一些。在念佛堂念佛有時候會昏沉,有時候會掉舉。昏沉就是想睡覺,想睡覺的時候眼睛就要睜開。掉舉是妄想多,妄想多那你眼睛就要閉起來。或是在昏沉的時候,捏自己一下、提醒一下,這都是方法。在念佛時坐念用的是地鐘,剛開始是慢慢念,到後來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在咬字上面就不要咬得這麼死,只要滑過去就可以,但要確定自己有聽清楚、有念清楚,不是隨口叫喊,隨口叫喊念佛是不會攝心的,這是講在念佛堂念佛的狀況,念到後來速度變快,這叫「追頂念佛」,「追頂念」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字,很快的馬上就又接到下一個「阿」字,其中沒有間斷叫「追頂念」,追著下一個句的字首,你念得很快,妄想不容易起來,但剛開始還是要慢,慢慢地加速,不要一下子就念快了,這是祖師大德提倡的。你慢慢的念,所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你的聲音韻調柔和,要唱得穩,不要忽快忽慢,沒有音節,又不連貫,這樣念佛很難成片,「如是念法,永難成片」,所以無論是用四字四音的佛號,或是用四字五音,或是聽地鐘,或是自己念佛,都要有固定的速度,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著這個速度,不要忽快忽慢,你在這裡面就可以檢點,當念佛的時候,本來是緩緩的速度,可是心一著急,一煩惱,雖你有在念佛號,但是會不知不覺越念越快,這也可以當作是覺察自己在境緣中,有沒有散亂的一個方法,就像一個人平常呼吸是正常的頻率,可是當他緊張的時候,就能夠覺察到心跳會加速,或是當他憤怒的時候,心跳呼吸會加速,我們念佛也是,你如果起心動念,如果在散亂的時候,佛號會越念越快,然後會越念越不明顯,就是沒有聽清楚就隨口念過,這樣念佛是不會有功夫的,尤其是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邊說話邊撥念珠,這樣沒辦法定得下來,因為撥念珠這個動作,是讓你攝心的動作,可是如果你邊跟人家說話,或是邊看電視,還邊撥念珠,那這等於是另一種散亂,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不要邊看電視邊念,當然電視是最好不要看,因為有一位居士說:「電視是魔鬼,最好不要看!」現在電視也跟電腦結合在一起,我們要運用這些科技、運用這些網路,拿來聽經用功,買個MP3、買個電腦,你要用它來幫助你修行,往修行的路上去走,用它來提醒你,像現在很多電子書很方便,還可以有標籤,看祖師大德的著作,還可以把重點畫起來,看到哪裡就做個記號,要看的時候,馬上一查就知道了,等於邊看書同時修行筆記也完成了,能利用這種方式,拿這些工具來用功,那就有價值了,所以要懂得善用這些工具,不要拿來讓自己散亂。

念佛一定要念得穩,不要忽快忽慢,心裡要懇切、綿密、沉著、安閑,懇切就是願意放下自己的妄想,願意放下分別執著,這是懇切,還要信得過,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淨土五經,裡面所說的內容決定不是虛假的,決定不是欺誑我們的,懇切就是要這樣子,綿密就是不要間斷、不要夾雜,夾雜以比較嚴苛的標準來看,一旦離開佛號就叫做夾雜。

離開佛號的狀況就有很多,打妄想也算離開佛號,像有老同修念了幾十年,念佛的時候妄想和佛號並進,這也是很大的夾雜,一開始讀經就打妄想,從「如是我聞」一直到「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讀一個小時就打一個小時妄想,這就是夾雜。這還是比較表相的夾雜,如果這種夾雜除不掉,那麼念佛、修行或是讀經,你想要能深入經藏,想要智慧如海,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訓練自己在念佛、讀經時都不要打妄想。

有的祖師是訓練自己一百零八顆的念珠,只要有妄想他就從頭計數,而我們在念的時候,就要要求自己念清楚、聽明白,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心,自己的佛號是不是清楚明白,這樣妄想就會減少,要依著佛號,不要依妄想那邊,你一隨順妄想去,就要趕快拉回來,安住在佛號上面,這樣念佛妄想才會慢慢的銷落、就會減少,其實這些只是雜想而已,還沒有說到我執、我見、身見這些層面。要破除是沒那麼簡單的,念佛是易行道,但是若不肯念,還是方法不正確,那要達到有功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念佛最忌諱的就是「求速成」,求速成就是想要趕快把妄想除掉,想要趕快有功夫,趕快有念佛三昧、要功夫成片,趕快要有事一心不亂、要理一心不亂,這個求快、求速的心,容易讓你在修行的菩提道上產生障礙,你會容易著魔,明明祖師說念佛會有佛菩薩護持你,為什麼會著魔?因為這魔不是外來的,不是外魔,是你自己心裡「意欲過分」,就是你作意去求取這些境界,所以你妄心妄識變現出這些境界來,你以為這些境界是善境界,自作聖解,《楞嚴經》講:「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所以仍舊是自己打妄想,仍舊是太求好心切,太想得到這功夫,念佛有功夫是自然而然的,是正常達到的狀況,而不是去求來的,所謂:「佛性不從心外得」,你認為有一法可求,有一物可攀,這就是心外取法,念佛不會得利,也不會有大成就,也許可以得個小輕安,得個禪定,但是你想要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佛法不是二法,念佛是直念本性,直念我們眾生本具的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得,也不是有一法可得,你只要老實念,祖師大德說這「老實念」三個字是真傳,你要真的做到老實,沒有花一段時間是沒辦法達到的,要去體會一下到底什麼叫老實念,有的人認為老實念就是呆呆的念、笨笨的念,不是的,老實念是說你的心是覺醒、是覺悟的,所以念佛有很多的方式,除了方式,還有用心,還有念佛的境界,都要了解。所謂眾生心行無央數。眾生習氣各有所偏,他要注意的地方就不一樣,所以用功的境界就會產生出很多需要注意的狀況。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等大家到「無一切心」的時候,就不用再講這麼多了。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吃素放生是如來真實弟子




悟顯法師開示

吃素放生是如來真實弟子

《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有的眾生都與佛完全一模一樣,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差在眾生於日用平常當中夾雜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與如來就有所差異。因為同一體的緣故,我們要持不殺生戒。因為我們吃眾生肉就等於食諸佛如來,你殺害牠,就等於出佛身血,這觀念很重要。因為不殺生是大乘的根本戒,是很重要的一條戒律,在菩薩戒裡擺在第一位。學佛一定要吃素,吃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你吃素就不會再來輪迴,不會再來酬償業報。這是為你修行作一個正因。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不殺生要從吃素開始做起。

有人說:「在外面說吃素很麻煩,其實在台灣這不是理由,在台灣素食店非常多,上網搜尋一下資訊就很清楚。吃素是現代相當好的風氣,所以,不殺生你要從吃素先開始做起。然後再注意你的言語造作,身、口、意,再微細一點的不殺生,就是不要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因我而不自在,這也算是不殺生。

若是會相歸性,如果你認為有法—有世法、有佛法,要以佛法來破世法是名殺生,這一樣犯殺生戒。殺生還可分事殺和理殺。如果說事殺,就是事相上你認為有煩惱可破有菩提可證,這也都算殺生。佛性本來就是:無所對、不可破、不可壞。現在認為有法可對,有法可壞,統統都算是犯了殺生。所以殺生這條戒,從現在初發心一直到成正覺,統統都可以用它去檢點。它涵蓋了三賢十聖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它是非常深廣的。經典上講析空,所謂析空就是把法分析,以因緣觀把它分析,認為法是因緣和合。這樣析空名為殺生,體空名為不殺生。體空是說其體空寂,能會得空性、會得佛性,這樣叫不殺生。所以道理非常的深。我們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要明見佛性。佛性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講經中都有講到:「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可是我們現在卻不識得,因為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用而不覺,常用而自己不知。所以,中峰國師講眾生迷惑本性後「隨情造業,縱我為非」,所以才有身業則殺、盜、邪淫,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起貪、瞋、深生癡愛。大家都有做過三時繫念,應該很熟,所以要去反觀自己為什麼會造十惡業,為什麼會犯殺生的戒律。這就是因為不明白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不明白一切法本來平等,不明白自己就是佛,與如來完全無二無別。所以才會隨情造業,縱我為非。

佛門講要放生,就有人開始反對放生,說「放生會破壞生態」,實際上如法的放生是不會破壞生態的。我們放的這些眾生是希望牠們能夠脫離死亡的恐怖,能夠長養自己的慈悲心。

所以懂得正確的放生是不會破壞生態的,不要因為有少部份的人或是他不懂,或是他沒有經過專家的指導,不小心做錯了,我們就認為不應該放生。放生是人的善良天性,不應該被禁止,不應該被除滅的。當看到眾生有困難,將要面臨死亡,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有大悲心升起來,想要去幫助他,去救贖他。這是人本具有的慈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這種狀況我們就很自然會去做。

只是現在交通發達,物種非常複雜,也有國外的、有遠洋的,甚至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不一定統統是台灣的物種。所以你在放生的時候,就要注意小心,不要破壞台灣的生態,如果不了解,就要請教類似像生態環境專家或是動物學的專家,看這些動物適合生長在哪裡,放下去牠才能夠存活。不要把鹹水魚放到淡水去,把淡水魚放到鹹水去,把會破壞生態的物種放到不該放的地方,這樣就不叫放生。

所以你要持不殺生戒,但要配合著做放生,自己要吃素,然後還要時時幫助眾生,脫離面臨死亡的恐怖,這是最基本學佛人的樣子。有人問:「有出家人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楞嚴經》上講:「殺生吃肉者,非佛弟子。」因為有些出家人怕要求在家人吃素,在家人會因此不學佛,不肯來修行,所以就會說「不一定要吃素」那你看他自己是不是吃素?出家人是吃素的!

有些人他不會修行,他拿這話來增長自己的習氣,增長自己的貪、瞋、癡,這是不可以的。我們聽經聞法聽開示要聽真實語,要聽了義法。了義就是能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能夠消除我們煩惱習氣,能夠增長我們的菩提心,增長我們的善心、善業、善行的,這個才叫了義。其實善心、善業、善行,還不算是真正了義,要能夠讓你明心見性,要能夠讓你見性成佛的大乘的經教,像《華嚴》、《法華》、《楞嚴》、《圓覺》,像《無量壽經》,能讓你一生成辦,位登不退,這才算是了義經典,其他的都算是枝末法輪,我們要慎重地揀擇。遇到了義經典,千萬不要認為內容很深,因為有人問李炳南老居士說:「為什麼佛法要講得這麼複雜,這麼樣難懂呢?」李老師回答他說:「不是佛刻意要講得這麼複雜,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實在太多了,把這世間造成這麼複雜。」

這世間森羅萬象,本來就是這樣複雜難懂的。佛只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把眾生的問題講出來,這些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創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要講一些讓我們聽不懂的話。所以遇到大乘經典,像般若部的經典,像《華嚴》、《涅槃》、《法華》,這些大乘經教千萬不要生退卻心,要勇猛精進認真的去學,要是你認為:「唉呀!我年紀大了,可能沒有心力了。」那你也可以只聽經,雖然經典非常深奧看不懂,但是聽經絕對可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那佛號是沒有辦法念得和佛相應的,因為阿彌陀佛是一個完全看破完全放下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其實經教不深,它講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自己原來的樣子!

有人說:「大乘經教是談玄說妙。」其實他講的有相法才是談玄說妙。因為《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你還在哪裡執著,那豈不是談玄說妙嗎?真性即在我們的六根門頭,就在我們當人不起心不動念處,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卻不肯認取,還捨近求遠,攀緣那個虛妄法,去著在這世間虛妄相裡面,這才是真正談玄說妙,學大乘不是談玄說妙,學一乘了義的經典,才是真正實在的。

我們道場絕對不談玄說妙,不說一些不實在的話,或不了義法,我們只講了義法,講的是《無量壽經》,祖師大德說這是了義中的了義、是經典中的經典。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向他學、向佛菩薩學也是釋迦牟尼佛推薦的,《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希望大家要發菩提心,認真努力學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