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讀經才能契入實相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讀經才能契入實相

清涼國師在《華嚴三聖圓融觀》說:「有解無行叫增長邪見,

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希望大家要解行並重,解行要相應。

在這裡跟大家說,如果去參加法會,當中會有讀經,那經要怎

麼讀?

在家裡讀經你要先把手洗乾淨,桌面要整理整齊,不要還有水

滴或是灰塵,或你剛吃過飯的湯汁,當然在辦公室也是。接著

端坐坐好,收下顎,兩眼稍微閉目幾秒鐘,暫時收攝一下心。

現代人喜歡解義,總想去了解經文中是什麼意思。但是祖師大

德教我們,不要這麼學,讀經的時候你就專心讀,每個字都念

清楚、聽明白,如果有妄想,段落就會念錯。所以這是從讀經

裡面去用功,可以覺察你有沒有妄想。要解義是另外安排時

間,剛開始重點在將經文讀幾百遍幾千遍,讀時都不要解義,

專心讀誦即可。可以從一本經開始讀,一本讀熟了才換另一

本,不要今天讀讀這本,明天又換另一本,這樣心不會定。關

於解經義,重點在於要解諸法實相,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要明

白什麼是佛性,什麼是本來面目,所有的經典,所有祖師大德

著述,無論是淨土宗或是禪宗,是華嚴、法華宗,或是三論

宗、唯識宗,它的目的就是要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

離開了這個宗旨,佛說:「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

即波旬說」。波旬就是魔王。所以無論你讀什麼經,都要往大

乘實相上面去會入,這個教理通各宗各派。無論是從性宗,還

是從相宗來說,像唯識宗說相。華嚴、天台是法性宗。但無論

說性說相,統統都是講我們的真如本性。相即是性,性就是

相,這兩個是不二的,是沒有兩樣的。是眾生分別,著於

「有」上,所以它告訴你,有中之性,性空。若著於空,就告

訴你空能顯相,能起作用。所以讀經要解義是往這個方向去

學,你才真正能解得。法師講經要講這些才稱為正法,才能稱

是講經的法師。所以我們要判斷一位法師,看他的知見正不正

確,要看他有沒有告訴你諸法實相的道理?有沒有告訴你要了

生脫死?有沒有告訴你世間是無常的,國土危脆。告訴你這世

間是虛妄的,不可執取,要諸位捨離自己貪婪的心,捨離認境

為實有的這妄念。眾生就在這裡錯認而迷惑,在這裡墮落。明

明是虛妄的境界,卻認為是真的,如同作夢,夢中的境界,你

認為是真的,這就叫作顛倒,就叫作迷惑。

所以你讀經就是專心讀,剛開始不要解義。再另外安排時間來

解義,因為邊讀經邊解義,那是打妄想。當讀經時有意思生出

來也不要停,繼續念下去,因為這是修定的時候。其他的一

切,無論是聖解,無論是凡情,統統不要管它,修定才會有一

點點成就。再講深入一點,要是你能解義,就能會相歸性,從

這當中就知道,這定是我心本來清淨所本具的寂滅性,這就是

經典講的「發本明曜」。這個定,就是法界定,是性定,《楞

嚴經》中叫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你發自心性定,那定中

必然帶慧,這個慧能照破五蘊,能照見五蘊皆空,知一切法無

生無滅,本性之慧就發起了,所以要從這裡下手。

現在讀經都用一般世俗的讀法,這樣去解義不行,絕不會開

悟,不會見性,要用祖師大德的方法才行。以前祖師大德教學

人,學人想要進講堂,要先五年學戒,學戒不是只有學戒律而

已,是要學老師的教誡。學經典,要先讀誦要讀熟,心先定才

能入講堂,才能進去聞法解義,一貫都照這種方法學。所以,

一聽經就能明白就能開悟。以前開悟見性的人多,但是悟後不

起修的也很多。悟後一定要起修,沒有悟後起修,還是不行,

什麼叫悟後起修?打開本來見性不難。但是有悟後迷,像秦

檜,過去生也是了不起的禪師,他就是悟後沒有起修,所以福

報很大做了宰相,但他還是在輪迴。蘇東坡過去生也是禪師,

也沒有究竟解脫,哪一宗都一樣,不要悟後迷,這就很麻煩。

所以讀經要專心的讀,老實的去讀,不要今天讀讀《無量壽

經》,明天《無量壽經》讀膩了,換換《阿彌陀經》,換換

《法華經》,換換《華嚴經》,不要這樣換。你真的一部經這

樣讀下去,讀熟了再來換,再來求解也可以,因為華嚴講:

「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識了無生,你不多聞不行。

多聞不是亂看,是往實相上去看,因為實相無相,但是無所不

相。無所不相就是你多聞之處,這個道理很深廣,但是還是要

講,越是不懂我們越要講,越要去熏習,不能想說:太難懂

了,不要熏習這不行。這樣大家永遠都不會開悟,境界永遠都

不會提升,永遠都還是在一個雖是學大乘的環境,但實際上是

在學小乘的心態中,甚至最後只得了世間禪定,佛在《楞嚴

經》上說:「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

緣覺,及諸外道,天魔,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是「無始菩

提涅槃─元清淨體」,說你不識本心。還有一個是:「不識煩

惱本空」,這兩個你不知道,所以你修行叫盲修瞎練,說你修

行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六度裡少了般若度,般若要

為前導,無論修什麼行,一定要開般若智,沒有般若智不行,

那是盲修瞎練。那讀經讀完要迴向了,佛學名相中有句叫:七

周行慈。是迴向你過去現在未來的親屬,迴向你過去現在未來

的冤家等……還有最後一個,第七個,迴向跟你非冤非親的這

些眾生,這叫做七周行慈,要這樣迴向。念佛是不迴向法門,

那是說對極樂世界不迴向,因為念佛的因果,直接就是往生淨

土,你不迴向也沒有關係,但你要迴向給你的冤親債主,迴向

給你的宿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最真誠的迴向是有機會就勸

他們來學佛,帶他來道場,來跟佛結緣。不要只想自己:「我

有學就好,別人不學沒關係,算了!」你要為他作得度因緣,

為他設巧方便,令他得度。要學釋迦牟尼佛:「所應度者,皆

已得度。所未度者,為作得度因緣」,這個很重要。要學法藏

比丘:「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希望大家記得

要發心。

古代有一位比丘尼住五台山,一輩子就讀《華嚴經》,她雖不

解義但後來她讀到契入微塵相海身,見身體上的毛孔含攝十方

微塵國土,親見這境界,她單讀《華嚴》就有這個功德,所以

是相當殊勝的。你讀經不要急著解義,你一去想去解叫知見立

知,知見立知後面一句就是:即無明本。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

公案,對這段有另外一個解法:他讀楞嚴也是讀一輩子,讀不

通,所以有一天心血來潮,他就把句讀換了一下: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他在這當下就徹

悟了,所以叫「破楞嚴」。這個是讀經的公案,你看他不解義

也無所謂,就是這樣讀。所謂微塵相海身,是真正見到身諸毛

孔含攝十方國土,身心如同琉璃一樣,他讀一輩子有這個境

界,真的是太殊勝了,在清涼國師的《華嚴經疏鈔》上面有這

公案的記載。這是給我們莫大的信心,所以希望大家讀經不要

用世間的方式去讀,也不要急著求解義,你讀經的時候你就專

心讀,萬緣放下,不要去想別的,也不要有所求,讀完了再迴

向給你罣礙的,迴向給你所希求的。但最好是希求無上菩提,

才能真正解脫,真正沒有煩惱,你求世間,求到這一樣,你還

有別的求不到,還有別的煩惱。所以我跟你們講真的,你要真

的無所求,那才無煩惱,迴向給你罣礙的,今天這樣罣礙解決

了,明天還是罣礙,要迴向自己永遠對所有的事情都不要罣

礙,這個才是真正圓滿,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你起煩惱的時

候,要跟佛菩薩講,希望佛菩薩加持我們,讓我們以後對所有

的事情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自在、這才

幸福。所以希望大家真的把我剛剛的話,把它記起來,然後跟

別人也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