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驤陸居士著
十、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演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加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入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淨諸業障問意,在悟後正修,經云猶如一念,正表悟境,此分已在第九分,可知業障一門,必經過徹悟後,明白根源,於能除業障時,方入正修分,亦必先破無明而除障方有切實辦法也,否則縱盡心力,只是盲修瞎練。業有多種,隨類而現,如三途之惡業,人天之善業,色界天之不動業,二乘之無漏業,菩薩之二邊業,雖有深淺大小不一,但同此成障,迷悶不入。中下根人,不知業之緣起,都由我相,因我相而立四相,法相雖多,法性則一,以業障皆法性上事,諸障若淨,則眼目清淨,但如何而可使諸障淨耶,此淨業請問意也。
佛首先開示謂眾生之所以不能入清淨覺者,原由四相為之障,此我人眾生壽者,名四相,實非我體,而妄執為有,成四顛倒,由虛妄體,起虛妄用,二妄相成,立諸妄業,或憎或愛,妄見流轉,及至於覺,厭惡欲離,貪著涅槃,此亦妄也,以仍未離生滅四相故。
其不能證入清淨覺者,由無始無明為己主宰,自無慧目,動念息念,無一非迷,但與本體真覺,絲毫無關,非可違拒使之不入,而能覺入者,亦非信解行證之功,以覺體非有出入故,覺性嚴然不動故,眾生既以無明為主宰,則身心無一而非無明,堅固執持,終不肯捨,順逆憎愛,無非滋養無明,助之有力,無明既相續不斷,求道何能成就,此其所以為障也。
次說四相:
一曰我相,人初不知有我,如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又如睡著無夢時,皆若無我,及有感觸,微加鍼艾,則知有我,以心有所感覺證取也,即其人於修行證果時,自己能知所證者,為清淨涅槃,此亦是我相,蓋一能字,巳盡我相矣。
二曰人相,謂眾生心悟後,悟所證者,若指對方,即立人相,又離一切我,即是人相,縱其人心已圓悟涅槃,備殫證理,殫者盡也,雖盡一切理,尚未盡所證者,仍是人相,蓋一所字,已盡人相矣。
三曰眾生相,言心自證悟所不及者,非彼非我,超出人我之外,心仍末忘有所了者,名曰眾生相。
四曰壽命相,此言相續不斷之義,自覺一切業智所不自見,執如壽命。
此四相總名曰執我而巳。
次總說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無非是相,無非塵垢,由有此心,見前諸覺,能覺所覺,不離塵故,譬如水是本體性,因妄成冰,以智慧熱湯銷之,湯銷冰盡,水性獨存,智妄具盡,無有知者,若有微細覺在智在,便是不盡。
次說不能入清淨覺之因,一謂末世眾生,不了四相,未明根源,雖肯修道,雖勤苦修道,雖經無量劫勤苦修道,終在有為四相中流轉,不能成一切聖果,因修道以證涅槃為極果,不知有此涅槃見,即有能證悟之我,所證悟之道,均未離我,妄名成就,即非涅槃。譬如有人,認賊為子,真偽不辨,善惡不分,因愛涅槃,即是愛我,愛根潛伏於內矣。又如生死,亦因愛我而憎,愛根亦潛伏於內矣,今取為涅槃相而不自知,一切處,皆受法縛,末世眾生,僅明法身邊事,雖得微證,了知根塵假合,覺性湛寂,而法見未盡,設遇諸境,粗相或易抵抗,若遇微細,則不覺移轉矣。如人或讚許其法,生大歡喜,便欲濟度,人或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可知我相堅執潛伏根內未斷,雖修正法,正同末世,雖欲求證,反又取相,故曰正法末世,既正法而又末世者,則末世未嘗不可正法矣,是在取相與不取相,無關正法與末世也。
修道不除我相,決不能證入淨境,是故二字,決絕之詞,無可通融之意。次謂眾生說法為病,以未離於法,即成為病,若知我空,則亦不見有毀我者,我亦無此說者,若知有毀我而我又有所說,此則仍未斷我,我相未斷,四相全在,雖勤精進,反增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次謂眾生未了四相,乃欲以如來了義正解為修行,終不成就,蓋我見橫生,無非分別,以有人我得失故,未得於理,自謂已得,未證於智,自謂已證,心增上慢,成為大妄,若見他人勝進,便生嫉妒,根本皆由我愛未斷,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次說末世眾生,希望成道,不求內悟於心,惟欲多聞增慧,不知徒增我見,於事無益,但當精勤除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於諸境前來,不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等病,自他恩愛,一齊寂滅,如是入於正軌,漸可成就。但須求善知識以為導師,方不墮於邪見,若別有所求,仍不離憎愛,則終不能入清淨覺海。但當二字,亦決絕了當之詞,海乃汪洋無際義,大自在遊戲之地,總之業障粗細,惟存我相,雖臻等覺,亦有餘習,不名為淨,必理事雙融,人法兩空,乃稱淨業。
調御 指佛。
養 滋長也。
相續 無明與憎愛亙薰不斷也。
骸 骨節。
弦 急也。
緩 慢也。
攝養 調伏。
乖方 不合宜也。
殫 盡也。
誹謗 腹誹口謗也。
愍 同憫。
諂 取媚也。
曲 不平直也。
嫉妒 忌刻也,修行中最下之劣性。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萬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普覺問意,謂一切理證事修,即聞命矣,但修時不無禪病,因修至精進時,所知障自然發生,如何而可使心意蕩然無著,得大安穩乎。末世眾生,離佛既遠,邪惡增多,欲發心不墮邪見者,應求何等人,依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明此三法,是為道眼,由此道眼而成聖道,是真法施,佛故許之也。
佛首說發大心以為正因,求真善知識以為正緣,但所謂正知見人者,必其人自己能心不住相,不著二乘滯寂之境,所謂寧在地獄終不發二乘心也。且其人必具足方便法門,不獨方便,並得善巧方便,雖現塵勞,視若貪得,或謀富貴,示有妻子,但心恒清淨,不離菩提,因彼動作,實有所為,故作方便,實非貪瞋。華嚴經云。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是也。世人執取有相,妄測高深,見果而不明因,則大誤矣。至方便度眾,別或故示有過,如入諸淫舍等等,為欲引度有過眾生,先與同事,以攝其心,再謀教授,獨於梵行戒律,仍伸讚嘆,但於無過眾生,決不引入不律儀,寧自承過,不誤他人,如鳩摩羅什法師,自承破戒,而不勸人效之也,蓋人我兩空,毀譽不計,雖壞行而不著見,不同世見,方為善知識。求如是人,方可使我證入無上菩提,見如是人,應當不惜身命而供養之,今則不但不供養,且從而疑謗之,更阻他人親近之路,此無他,自己無眼以識之耳,故能識善知識者,其人道眼亦巳不凡矣。
次說彼善知識者,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所作所為,或順或逆,皆得自在,而我對之,勿因其清淨行而倍加恭敬,亦勿因其過患行而疑謗驕慢,蓋菩薩權化,順逆莫測,當尊之如佛不二,但依法不依行,於我有益,則恒敬之,如夜行險道,惡人執炬,不得以惡故不取其照,此師資之難也,若怕疑謗,便立人我,難以度眾矣,故應不惜身命而為供養,況復自貪飲食財帛妻子眷屬,而不伸供養耶。善男子,於彼善友能無驕慢而生惡意,則善友自來親近,得益無量,即能究竟成就大覺,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矣。
次說彼善知識者,所證妙法,若有心病,即不堪為師,心病無量,要不外乎自是,由自是而生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也,彼自謂我當著意勤求,種種作為,如造塔修廟,供養佛僧,止息山林,講經持咒,以為功德,如此證圓覺云云,執此專見,便成大病,彼不知圓覺自性,本體圓明,不因造作而契,毋庸興心求益,只歇心處,即合圓覺,覺即妄盡,妄盡性自開明,今特意造作,故名為病。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也,彼自謂涅槃生死,既是本寂,何必修求,正不必厭惡而求斷,亦不必祈慕而勤求,大可隨諸法性,一任自然,便是圓覺云云,執此偏見,放任為病,彼不知圓覺性,本體雖寂,非放任所可證得,在未證正覺以前,尚是幻力幻見,未悟以前,正屬迷人,如亦善惡不分,無記偏空,則身心放縱,常居幻化,故名為病。三者止病,即止息妄情也,彼自謂煩惱顛倒,起由心念,我若無心止念,不立諸相,妄自無起,故當永息諸念,性自寂然平等,妄止即圓覺矣云云,執此斷見,便成為病,彼不知圓覺性,本體靈明,非無非有,非合非止,故前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也,若壓止令息,正違覺性,故名為病。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也,彼自謂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心為煩惱之本,欲斷煩惱,先斷身心,諸相皆泯,一切永寂,則覺性之寂相自現云云,執此滅見,便成為病,彼不知圓覺者,非動非靜,靈明之體,無實無虛,若住於寂,住即非寂,與理相乖,何能契合,故不可執為實有一寂相而妄求之也,故名為病。總之,作病者,因誤解前文幻觀中菩薩起行度生等句,遂偏於作用而得病,任病者,因誤解前文中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句,遂偏於放任而得病,止病者,因誤解前文中靜觀,取靜為行及澄諸念句,遂偏於止息而得病,滅病者,因誤解前文中寂觀皆云寂滅及斷煩惱句,遂偏於止滅而得病,故曰四病。行人先將前四病內自體察,有一於此,即名為病,離則清淨矣。此四病,皆起於所知障,在已用功之後,不依教為繩墨,不依師為皈止,天然外道,自意造作,或先由作病而轉入他病,或得少為足,但貪單者,執一為圓,此病之起因也。若能不偏執四門,通達無滯,知四門者,法而非病,即非病矣。作不著於作,任運在力充之後,習氣自應息滅,用法而不執法,其病自除,非可並法而不取也。如是慧解,即是正觀,如別生見解,欲離四病,並除四法,名為邪觀。又觀於師者,無此四病,方為我師,既得師已,我之自修,亦當如是,故不必定分師與己也。
次說供養善知識之法,如善友肯來親近,勿因其來教而輕之,自生驕慢,如善友疏我親彼,則因緣契合有早晚,勿因其遠我而恨之,觀此順逆二境,猶如虛空,身心二相,畢竟平等,當起同體大悲,自他不二,則瞋心自息,如此修行,則可以屈節事師,忘軀弘道而親證圓覺矣。
次說末世眾生,不得成道,仍由無始自他憎愛種子,尚末解脫,故當於人則冤親平等視之,於法則不二隨順視之,並發大心,作是念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眾生無盡,我願無盡,而圓覺者,無分人我,無取覺者,遂無人我四相,如是發大心,則小見自然不立,所謂執住等病,皆由小見而起,心大則廣無所繫,故大心乃無我之妙訣,亦不墮邪見之妙法,邪見者,偏小執住而已,有一於此,即不普遍,佛說至此,圓覺之精義盡矣。
蕩然 掃蕩清掙也。
隱伏 雖有而人不見也。
熾 盛也。
摶 取食。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問意,謂佛說至此,種種方便,至矣盡矣,吾輩今得修佛,巳得開悟,進修自易,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見諸淨觀法門,不知所擇,究從何法先下手加行乎。若無決定,則心無安處矣,願再賜廣大開示,以臻圓滿。
佛首說無所謂正法像法末法,眾生具大乘性者,皆可修入,先正信佛所已說之秘密大圓覺心,種種修法,隨機思察自己之根性,於無他事因緣時,即可設立道場,約會伴侶,立一期限,克志加功,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就事因緣,擇定一期,於其時,身心內外淨潔,如佛在時,當正思惟,若在佛滅後,則立形像,同一心存目想,生正憶念,如佛來住,引心入觀,自性真身,與佛同一常住不滅,並莊嚴道場,懸諸幢幡,三七日內,稽首十方諸佛,恭敬稱名,請佛賜加護持,為我證盟,我今悔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如是誠求,過三七日,自得身心泰然,感應道交,攝念歸一,打成一片矣,此即善境界也。若其時適逢夏首自咨時,則不必定取聲聞乘修法,拜住持和尚,合和徒眾而行,可逕於佛前陳詞,謂我某甲,求入如來地,修寂滅行,我今以心性為安居,不以形界為安居,故圓覺即我伽藍,根塵無染,身心安居,所緣即寂,內性平等,涅槃自性,本無繫屬,於三月內,願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安居覺海,念念無聞,不依聲聞小法而求無上妙覺,故不繫徒眾云云,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若道場已滿,而小乘夏限未終,亦不必定取小法繼續再修,可隨意他往而無礙矣,故末世修行人,求菩薩道者,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
次說眾生修三觀法,謂修止者,從觀空入,亦如前之安居,先取至靜,不起思念,至靜極時,便圓覺顯現,由一身覺,通至一世界,其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無不悉知,如是通至百千世界,無不遍知,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若諸眾生修觀者,從幻觀入,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皆以大悲為本,種種法門,勤苦漸修,證得三昧,即起度生大用,前為證體,此為功用,自能薰習成種,廣發大願,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正者異也。若諸眾生,修禪定者,從中觀入,先取數門,此即數息六妙門等,調息靜心,了了覺如,心中生住異滅等相,頭頭是道,由宴坐照覺起,乃至四威儀中,無不分明了知,漸進而通於百千世界,即一滴之雨,猶如目睹,其得受用如是,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以上即為初修三觀方便,若眾生能一一遍修,勤行精進,是人即是現世如來,若末世鈍根,所修不成,則由往昔業障所覆,此業障者,即憎愛嫉妒諂曲卑下諸心,當勤懺悔,希望斷除,力圖向上,於此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只要心不放逸,漸次深入,自得印證,所謂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矣。
此分表修行人,只要發心,即生定可成就,若信願不堅,佛亦無法度之也。
除此三法,終不能成就大覺,凡多聞或解義者,徒取文字,終難證入。
鈍根人,先除粗分習氣,為入門之初步。一憎愛二見,為自心最厚之根本障;二嫉妒,為對人之惡習;三諂曲,諂者心必浮活,行必卑劣,曲者心不平直,行則迂細,於人我見,計較深刻,必不能發大心,此習不除,則大門不開,欲求登堂入室,不亦難哉。
此觀不成,更習他觀者,言觀空假中也,行者惟怕不觀,觀則無有不成,此即起用,故未修前,發心難,既修後,起大悲心難,發大悲心後,得方便難,惟有般若,可以大之圓之。故此分為圓覺菩薩說,無可再說矣,觀止矣。
饒 富足也。
伽藍 道場也。
幡 幢幡。
華 華幔。
攝念 收萬念歸空寂也。
出丘 乞士也。
比丘尼 女尼也。
優婆塞 近事男親近比丘者。
優婆夷 近事女親近女尼者,此四眾皆名曰僧,僧者眾也,非專指比丘也,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沾,皆平等也。
踞 居處意。
鈍根 泥於小法不合大乘法器者。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又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賢善首問意,謂如是不思議事,至此直已無可言說,但不廢假名,使後人亦得依據奉持,功德性空,但護持流布,自不可少,無為不離有為,不住有為,斯真無為,功德名字,立亦無礙也,佛故許之。
佛首說一不空,謂如來無所說,此即是說,一說即是多說,一佛即是萬億恒沙佛,豈但佛而已哉,生佛平等,三世如來,無不同體,約文字經,則係釋迦世尊所說,與餘佛何關,約法身圓覺言,則凡具佛性者,皆同此守護,由菩薩成佛,由發心至覺位,因地法行,亦必依此為據,諸經十二部,窮源徹理,終不離此正法眼藏,向上直指,只一隻眼,故曰清淨眼目。依體言,是經乃圓頓密藏,故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依用言,是經為頓教大乘,契機了義,令圓覺三味秘密之主,大日經稱秘密主是也。欲證如來地,其境界如何,惟此經決定之,欲證如來不變之藏,而起差別之相,亦惟此經了之,悟此即是奉持。是經乃證後相通相印之經,惟佛與佛,乃能證知,凡顯種種無明貪愛之境,如來稱性而談,無不窮盡,若諸菩薩依此修行,漸至佛位,即末世眾生,或非頓根者,亦無不攝受,如大海不讓小流,下至蚊虻,飲此法水,無不解脫。雖七寶布施一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聞此經典一句義,雖教化百恒沙眾生成羅漢果,不如宣說此經半偈,若復有人,得聞此經,信心不逆,當知是人已盡恒沙佛所種諸善根,不得更以初學論,說三大阿僧祇劫也。
次說汝等善男子,當於末世時,護念此修行者,勿令魔擾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也,言必示以正法,令其人勿起生死見而起魔障,或橫生所知見而成外道,因地不正,果地無得,必至惱亂而自退屈,可知靈山一會,至今確然未散,今日圓覺道場客,正是當年會上人,勉旃。
爾時便有無數金剛眷屬同發心守護此修行人,此言金剛乃堅固義,具堅利明之三德,凡能持此決定大乘者,其人即已金剛成就,無災障者,無五障也,無疫病者,無四相四病也,財寶豐足者,得道而肥也,常不乏少者,妙門無量也,永無退轉,即是晨夕守護也,修行人既有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自得金剛力士為彼守護,不必定分人我耳,故下有大梵天,二十八天,護國四天王,及十萬大力鬼王等,同此發心也,如是圓滿廣大最勝之經,蒙佛開說,九界眾生,有不皆大歡喜而信受奉行者乎。
信受不奉行,非真信受,以奉行即是信受也,信佛者此,受於佛者亦此,而我奉行者亦此,感應道交,是真信受奉行者,但此指何物乎,能離佛離經一反觀乎,偏不明此物者,不名大歡喜也。
流布 傳於後世也。
眼目 正法眼也。
蚊虻 蚊蟲也。
偈 梵文例以四句為一偈,言一行也,半句即二句,為半行也,非另有四句偈也。
尼藍婆 金剛名,其義未詳。
吉槃荼 食人精血之鬼王。
一由旬 十餘里之廣。
◎ 總抉
如來說法,所謂圓音者,謂說者應機而施,於法無不圓滿周密,聞者無不心領神會,隨機而啟,得大明悟也。此經說怯,係就最高處落墨,最究竟處下手,先說體,後說用,先言本來,謂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病,但無始來,不知何時染病。次言病狀,次言治病法,再次言藥病,以及求醫方法,最後仍歸到本來,令人證悟自己圓滿覺性,如是如是。
初分婆伽婆入三昧正受,見眾生清淨覺地,本際同一平等圓滿,了斯義者,有同見同行之十二上首菩薩,乃至十萬人俱,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即此便是圓覺道場矣,正不必再啟此一幕幻劇也。然而座中有末徹悟者,悟有深淺者,欲流布於後末世者,不得不再請伸說,說必再三啟請,為重法故,於是二字,乃承上啟下之詞,開示種種法門,而各菩薩之諮詢,亦隨機而請,先後不紊,說者問者聞者,無不圓合,此其圓音歟。
文殊啟請之旨,為修行法門,不外理悟事證,而成佛因地法行,從何下手,如何遠離諸病,不墮邪見耶。
佛謂無上法王,即是圓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皆由此而得波羅密,此法惟菩薩方可教授,非二乘所明。至於一切如來因地法行,無不依圓照清淨覺相而斷無明,無明斷,方成佛。所謂無明者,非實有體,眾人執妄,認幻為真,故有輪轉,此名無明,若要頓出生死迷夢,在一知字,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是故作造成,以本性元是空寂,本來不有,所以知覺如幻如虛空。但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都不著,斯是淨覺隨順,以因地本虛空故,不動故,無起滅知見故,究竟遍滿故,末世眾生,依此而修,則不墮邪見,此極言其未病前本來面目也。上上根人一聞於耳,即巳徹悟,但中下根人,於正病時,應如何修乎,既知身心是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幻性若盡,則無有心,誰為修行而永離諸幻,得解脫耶,此普賢問意也。
佛謂一切原是幻,但種種幻化仍從如來圓覺妙心所自出,一切幻法,似有生滅來去,覺心始終不動,只要遠離幻境,惟遠離之念,亦是幻境,念上之念,無非是幻,要無所離,即除諸幻。然而非斷滅也,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覺知,即非斷滅,依此而修,乃能永離諸幻,此以覺慧破幻無明之法也,但幻又如何離法,如何下手,如何以事合理,普令圓證乎,此普眼問意也。
佛謂如欲淨圓覺心,應當正念,即是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取靜室,得良伴,存心思惟,再起三摩缽提,觀自身四大之幻,觀自心緣影之幻,一切幻滅,而非幻不滅之常性顯露,由體起用,先由對治入手,次入無所對,再入無能對,能所兩空,幻心影滅,十方清淨,根身器界,無不清淨。諸法清靜,是名實相,由此一身多身清淨,一世多世清淨。清淨者,不動也,遍滿也,以不動遍滿故,即是無壞無雜,此是巳成就者,已成就故,即不受一切法所拘,其光圓滿,無憎無愛,亦無修與成就,恒沙佛世界,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層層打開,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既知是夢,則生死涅槃,無起滅來去得失取捨等幻相矣,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故,今言修者,亦不過如是如是而已,連說七個如是,意味深長,豈可言表。然而眾生本來成佛,何以復有無明耶,成佛而有無明者,即今一切如來,異日亦必再有無明矣,應如何啟秘密藏,得決定信乎,此金剛藏之問意也。
佛言一切世界之始終生滅,眾心之相續取捨,種種都是輪迴,以輪迴心辨別圓覺,連圓覺性亦同此輪轉矣,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不知誰止誰動。汝心未淨,以不淨心,觀佛圓覺,始終糊塗,故生此惑,不知空華雖生滅,空性無壞雜,無明之有無,與覺性無關。眾生如金礦含砂,砂銷金現,金本來有,不因銷而有,不應說本非成就,及既成金,不再轉礦,佛故不再起無明矣。以聲聞境,尚難測知此意,何況凡夫以思惟心,測不可思議之圓覺乎。故惟先斷輪迴根本,開大智慧,則一切皆破,若以妄心分別,正同空華結空果,多諸巧見,無有是處。非正問云,此極言圓覺本體不動,非關無明之有無也,然而銷金之法究如何,欲斷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別,入世度生,究有幾種方便,此無上知見,又如何圓悟,此彌勒請問意也。
佛言一切眾生輪迴起病之因,只一愛字,由事愛入分段生死,理愛入變易生死,造此六道之業,及知愛不可有,棄愛樂捨,此亦是愛,皆非聖道。至於菩薩,以度生大願,故入生死,種種方便變化,非貪欲之生死也,末世眾生,能捨一切欲愛,自能證清淨覺,若論覺性,本無差別,以貪欲故,遂分五性: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薩性,四不定性,五闡提性,如得善友,得聞正法,根無大小,一體成佛,汝等當發大願,願住佛圓覺,求善知識,勿值外道,依願修行,則登大圓覺妙莊嚴域矣。此極言斷愛見即斷生死,但究竟如何斷愛,還請重宣以明所證得之差別,令之漸入,此清淨慧之問意也。
佛言論圓覺性,本體不因五性而有差別。惟性隨綠起,假分有五,於實相中,眾生菩薩皆是幻化,只因眾生迷倒,未除一切幻化,於妄功用中,顯此差別耳,眾生執我,妄取五欲,五欲者,財、色、食、名、睡也。遇善友開示,即知此生,空自勞慮,此初覺之覺,雖是淨解,亦自成障,故不自在,此凡夫之覺境也。菩薩既覺矣,尚有覺見,覺見為礙,亦不自在,此未入地菩薩之覺境也。及至明了,有覺有照,都是障礙,如能常覺不住,能照所照皆寂,如標指月,不復執指,諸礙已滅,此入地菩薩之覺境也。及至圓通不二,遊戲自在,了無罣礙,等同虛空,此如來之覺境也。汝等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於妄念來時,亦不著意息滅,任運自然,不加分別,無分別,則無能知,所知自寂,真實如何,亦可不必再辨耳。聞此法門,能不驚怖,是真覺境,然此等人,已曾供養無量數佛,植眾德本,可謂已成就一切種智者矣。此極言妄功用中,顯此差別,但因緣不同,隨方各異,所修之法,與能修之人,約有幾種耶,尚求佛開示方便法,令速證入大圓覺海,此威德自在之問意也。
佛謂一切法,同體平等,不論聖凡,修行法門,無非智悲雙運,離相除見,實無有二。若言方便,種種隨順,數則無量,然必先明悟圓覺本性而後可修,即悟後正修是也。約有三種,一者修止,由靜極而發慧,念澄覺現,自覺種種塵擾煩動而滅之,內發寂靜輕安,如鏡明影現,內外交徹,所謂恒沙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也;二者修觀,諸菩薩以淨覺心,知一切皆是幻化,即以幻除幻,開化幻眾,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此幻觀,隨起隨棄,如土生苗,苗生米穀,及有收穫,苗土皆棄是也;三者修禪定,直證心田,了知身心皆為罣礙,內發明照,超然無礙,如金器之鍠然發音,不相留礙,便得寂滅輕安是也。此三法門,趣入圓覺,最為親切,十方如來,及諸菩薩,無不依此修證矣,此言修行法之綱領,然此三門究如何修乎,應專修乎,齊修乎,抑有先後方便乎,請再開示,此辨音之問意也。
佛謂論本體,願無能修所修,惟依幻修幻,約有二十五種定輪,或單或齊,或先或後,或圓修三種。可至誠懺悔,求佛加持,將二十五輪各安標記,隨心取一而修,以期專一。此三法,皆屬禪定云,此根本已得,大事已明,但習氣仍在,此一大關鍵,為悟後正修之門,習氣即是業障,如何而可掃蕩淨盡耶,此淨諸業障之問意也。
佛謂病根只在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微細之法見,仍屬是我,如眼中有一粒砂子,即不名淨,並且愈勤精進,愈增諸病,粗分之病為諂曲嫉妒,細分之病為妄起所知,故必斷我相我見,使一切寂滅,方入清淨覺海,但必求善知識云。此分說眾生病根,深入骨髓,非以藥治之不可,但多藥又成為病矣,後末世只知修而不知修時所得之病,則將求何等人,修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此普覺問意也。
佛謂當求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者,在其人之意境而不在外相,伊雖遊戲自在,示有諸過,卻可方便度眾,非具慧眼,不能認識,否則失之交臂矣。見如是人,當不惜身命以供養之,不可因其親我而喜,疏我而怨也,能如是,則可接近得益,而善知識者,先應離作止任滅四病,以此四法,法而非病,在初不可不用,用之過當,則死執不化,復又轉為病矣。末世眾生,以憎愛二見未淨,我相不除,不能解脫,故當發平等大悲心,願度盡眾生使皆成佛,而我不著度生之念,方不墮邪見矣。佛說至此,一切修法,可稱周至。但修此三觀之前,以何加行為先,使之圓修乎,此圓覺聞意也。
佛謂此可剋期決定以修成之,可自立限期,不必依小乘儀軌,自在修習,切不可執取小法,自得圓過,如所修不成,必因夙障,仍當懺悔,除憎愛嫉諸病,心不放捨,漸次求證。此極言欲求圓證,非痛切不可,此生決可成就,但不可取小乘境界,又不是廢戒,至此理事雙融,覺行巳圓,無可再說矣,觀止矣。然假名不可廢也,若無名字,後末世眾生將何依據而流布乎?此賢善首問意也。
佛謂此經只與修證人道,為入如來地之決定者,非我佛一人所說,乃百千萬億恒河沙佛同此說也,三世如來,同此守護,同此眼目,惟佛與佛,乃能證知。此法統攝群流,九界眾生,無不攝受,功德較量,不可比擬,有人信心不逆,雖在末世,其人福慧,已與佛等,故當守護之,以圓功德。佛說至此,一切魔眾,尚發心供養,轉入大慈,可以入而不如吉槃荼乎。釋義竟。
整理者按:此篇前原有『凡例』四條,茲附載於下:
一、此經係王驤陸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主講,與初次講法不同,抉取十二分精義而圓合之,故分十二分,最後復有一總抉,務使讀者一目了然。凡經內隱義無不指示詳盡,故名圓覺經抉隱。
二、讀此經者務當注意圓觀二字,不為自己情見所囿則可深入矣。
三、讀此經前不必先看講義,可先將經文讀過,參自心所解者其義何若,然後再合參之,必於心地法證得不少。
四、本舍同人多半因修心中心法而明心地,由密入禪歸證淨土,皆我大愚法師慈悲法施之德。飲水思源,敢忘所自。謹將大師所作解脫歌附印於後。凡證圓覺者必大解脫,以圓覺精義盡在歌內,了義者自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