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居士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全經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個部分。序分像是人的頭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愚善惡;正宗分像身體;流通分像手足。本經的第一第二兩品是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是各經通有的,其中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這六種,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說是誰,聞後重說是誰,時間、地點、同聞大眾是誰,都寫清楚,來證明說經是事實。第三品是發起序,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
經文第一句「如是我聞」,各種經典都是一樣的(《心經》是刪去首尾的中段,其他全譯,仍是從「如是我聞」開始)。這是世尊遺教,囑咐阿難,在經典開頭之處,先標「如是我聞」,這是「信」「聞」兩種成就。隨即寫出其他時、主、處、眾四種,證實經文確是佛說,令大眾生信。
「如是我聞」最簡單明瞭的解釋就是:我從先師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開示,就是以下這樣的。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確是世尊金口所宣,沒有走樣,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這是「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是阿難自稱。在阿難於佛涅槃後結集經文為大眾登座重說時,大眾當時有三種疑惑:一種是錯認為佛又復活了,另一種誤認為阿難成佛了,再一種是他方世界的佛來到此土。現阿難一開口就說,這是我阿難從釋尊親自如實聽到的。以上的三種疑惑全部瓦解冰銷。
有人問,佛法主張無我,為什麼阿難開口仍是我?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把無字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根本沒有,這是不合於第一義諦的。《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諦。大乘菩薩是「常樂我淨」。可見所無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時」,時成就。沒有具體的年月,只說某一時。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註解說,或者是說法的人證得了「陀羅尼」(超過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剎那之間,甚至在說一個字當中,遍說了一切法門,這人就是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或者是聽法的人得「淨耳根」,在聽到一個字時,就能對其餘一切完全通達,這就等於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可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指弟子)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大師是說:佛同弟子相會一處,聖師願吐出心髓,演說淨宗妙法,普施真實之利;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覺覺他,機緣感通,說聽完畢,就叫做一時。現代科學證知,太陽圍繞它的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的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的二萬萬年。且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指出:當某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就隨著這個物體的速度而變化,時間並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舉一個極淺的例子,一輛接近光速的火車向前飛駛,一節車箱中前後都坐了人,前進中乘務員在下午六點點燃了車箱中間懸掛的一盞燈。坐在車箱前部的人,要等燈光的光線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燈亮了。可是光前進,人也前進,光要緊追,但光速比車速快,終於趕上了,這時人才開始知道燈亮了。這離實際時間已晚了一段,說它是六點十五分吧。可坐在車箱後部的人,人迎著燈光前進,燈光直向人射來,幾乎不要經過什麼時間馬上看見燈亮了。一節車上便出現兩種時間。這是經中「一時」的科學解釋。)
「佛」,主成就。在這六種成就裏面,最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自覺就超越於凡夫的不覺;覺他就超越於二乘的獨覺;覺滿就超越於還在因地、未滿果位的菩薩。三覺一齊圓滿,聖中最尊,稱為佛陀,也稱為智者,具有無上智慧,也正是覺滿的涵義。文中的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處成就。此城有新舊兩城,說法處是王舍大城,是舊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闍崛山」,意譯為靈鷲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為殊勝:(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勞;但又難上,所以閒雜的人少來干擾。(2)是福德吉處,聖人喜住。(3)是三世諸佛住處。(4)此山清潔閑靜,十方菩薩讚歎,八部鬼神恭敬守護。
最末是眾成就。本品的「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以及普賢、文殊、賢劫一切菩薩。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經末的「天龍八部。一切大眾」,這是本經的眾。單說地球上人類中的四眾弟子就是兩萬人。這是兩萬人的大法會,這是兩萬人同聞。本經第三十八品極樂聖眾剎土的殊勝顯現,也是兩萬人同時親自看見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語,含有三義:一乞士。乞是乞求之義,現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經營貯積謀求生活,故以乞食(討飯吃)來維持生命;進一步還需要乞求妙法,尋師求道,修養自心。二破惡。指能破煩惱,用守戒來防止身行的過失,習定來消除自心的亂動,用正慧來觀察,使心悟解,能破見惑與思惑,二惑盡消,就出三界。三怖魔。由於比丘能破惡,魔就恐怖,認為這個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區,而且他會教化我的眷屬徒眾和我遠離,使我宮殿形同虛設,所以心中驚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從原發的只求自覺的小乘心,發展為普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的殊勝廣大、無上的覺他大願;從原先的小乘,回轉到趨向大乘;從行聲聞道變為行菩薩道,這就是回小向大。參與法會的一萬二千比丘,都已發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薩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師說: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叫做「大」。《佛地論》:一、最極利根,二、已證阿羅漢,三、證果後更趨大乘菩提,叫做「大」。
「萬二千人俱」。許多經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華經》與本經同是「萬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會,正表所說的經法,正是本師釋尊久蘊在心中,欲說而未能說的真實心要。這兩部經典都是開權顯實,都是大白牛車,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寶珠,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參會法眾,盛大希有。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聖人,但須回小向大,行菩薩道方才能稱大聖。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權巧示現,表面是聲聞,實際早證大果,也稱大聖。「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盡六通。阿難當時只證初果,沒有得漏盡通,為什麼也列在神通已達的大聖之內呢?《淨影疏》說:阿難是特殊的利根,雖然沒證阿羅漢,可是他成就「無上勝妙功德」,對於神通「解了畢竟,亦名已達」。《淨影》著眼點有二:一是阿難成就了無上的殊勝功德,他能憶持佛所說一切經法,又在今經裏,能問妙諦,因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之法。二是對神通雖未全證,但已徹底了達,從因知果,故也可稱為神通已達。再者阿難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權示現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羅鈔三》說:「阿難密號集法金剛」。密教中,金剛是顯現威猛相的佛,可見阿難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難在教中,集結經藏;在禪宗,繼承迦葉成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預囑傳咐之法,轉授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可以這樣說,佛教能傳下來,首先是依靠阿難,傳承聖法,這是多麼勝妙的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