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開示
學佛怎麼求福報
在講經及開示裡常常講:既然學佛就不要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以及世間種種的欲樂。世間人對這些看得非常重要。那學佛人到底能不能求呢?講到要修行,這個道理大家都曉得;可是心裡面總是放不下,總是還有貪心,還有欲求心。其實在佛門裡面是可以求的,只是在求的時候,要「如理如法」求。
什麼叫「如理如法」?第一,對於佛法要先了解,「佛法的道理」是指佛講這世間真相的道理,以及出世間修行的道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間虛妄、不可執著、不要在意,你要了解「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的道理,你能夠領會得到,這叫「如理」。「如法」的「法」就是方法,如法的去求。「法」是依理而生,「理」是實相的道理,由此而產生的,所以叫「如法」。
法與理相如,所以稱為「如法」。了解實相的道理,從這裡知道求的方法,在求的當中,心裡就很自在了。達摩大師在「二入四行觀」裡講到「隨緣行」、「無所求行」。求得到、心也隨緣,求不到、心也不罣礙,這樣子向佛菩薩祈求,心裡面就真正安心。求的方法有很多,或是念「準提神咒」,或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各種方法都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態,要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這心態要先建立起來。
其實,真對於佛法了解了,活在這世間就不會多求了。那在還沒了解透徹前,還是有些生活上的需求,就跟佛菩薩祈求。有時候滿你的願,有時候不滿你的願。因為,諸佛如來有智慧,他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方式,對你是最好的。無論他滿你的願,或是違背你的願,那都是在幫助眾生,這點你要能夠體會得到。並不是說滿你的願,這間道場就很靈,就可以多來拜拜、多來供養。不滿你的願,就怪佛菩薩不靈,沒有隨順你的欲望,反而起瞋恨心、起毀謗的心,甚至還叫人家不要學。那這所求就「不如理、不如法」。因為你根本對佛教的道理不了解,對於佛教所教你修行的方法,你也沒有認識清楚。甚至連怎麼求世間財富名位的方法,也不是了解得很透徹。所以你才會有錯誤的觀念,生毀謗的心。
在佛門裡面不是不能求,但是雖求,自己心裡面要放得下。在求的同時,要注意觀照,反觀自己有沒有起「貪瞋癡」。其實最好就是求「無上佛道」。既然發心修行,那這世間的一切都可有、可無。「有」,心裡面不起歡喜心,「沒有」,也不要罣礙。人家看不起你也沒關係。「我相」不要這麼大,那人家說你好,說你壞,你自然就不會罣礙了。佛教化眾生,不從欲望下手,也不從物質上的滿足去引導你。他是教你心裡轉念頭,把心放空,把執著放下,把你的「我」給捨掉。一個人要是「無我」了,那你就沒有世間的想法,也不會在意人家是怎麼看你的,無論有錢、沒錢,有名、沒有名……都好,自然你生活就很自在了。
最後還是希望同修求「無上佛道」,這是絕對得得到的。求世間的,不一定得得到。心裡面放下了,遇到什麼樣境界來,都會很自在。即使是你的冤家對頭,或是你的競爭者,你也會很自在,這是佛教真正可以給眾生的利益,而不是只滿足你的欲望。
有些地方,它會滿足你的欲望,反而讓你的「貪瞋癡」更為熾盛,欲望更為增長,這就不是佛菩薩。也許你有一點現前感應,嘗到一些甜頭,但是後面的損失卻非常巨大。相信每位同修都有這樣的認知,也聽過很多這類消息,或是詐財的,或是其他的損失的。
為什麼他會受騙上當?重點在於自己有貪心,才被人利用。實際上他真正損失的是「道業」,因為他的心從來沒有清淨過。今天這樣東西求到了,明天他又想要別樣東西,天天都在向外攀緣。天天都在求,看哪一尊佛可以保佑他,哪一尊菩薩可以滿足他,他的心總是向外求,時時心外取法。這就叫「外道」。他雖然拜佛,也恭敬三寶形象,但他還是個外道,因為他是心外求法。所以想要求,不要向「心外求」,向心外就是自己貪心沒有死盡!所以佛教講,想要有願求是可以的,但是要如理如法去求,才是真正的隨順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