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溈山警策序左朝奉大夫新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張銖撰
自六祖而下有五派。溈仰居其一。惜乎其後不得其傳。然其法則傳萬世而無弊。不以人為存亡。溈山之警策是。以夫警策之行於世尚矣。學者每患其辭雖顯而其義則難窮。字有舛錯而久未能辨。不有宗師大匠安能發揚其義而校正其舛錯乎。大洪淨巖禪師禪學冠世。每因暇日游戲筆硯。己未安居因學者請益。遂為之註解。其義坦然明白。字之舛錯者又從而校正之。晚學後進有所矜式。俾溈山二百年湮沒之迹一旦光輝著見。因以傳無窮而施罔極。固不韙歟。門人史德賢欲鏤板以廣其傳。余嘉其志輙為之序而冠于篇首。紹興九年十二月旦日謹序。
溈山警策註
溈山警策
大洪嗣祖沙門 守遂 註
溈山大圓禪師
師諱靈祐。初參百丈大智禪師。侍立夜深。丈云撥爐中火看。師撥云爐中無火。丈自起深撥乃得一星火。夾起云。你道無。者箇是什麼。師因此悟入。丈令司馬頭陀選得溈山堪建道場。因謂眾曰。若有人道得一轉語便去住溈山。乃指淨瓶問云。若喚作淨瓶則觸。若不喚作淨瓶則背。時華林為首座。云不可喚作木[木*突]。丈不肯。時師為典座。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丈云首座輸却山子了也。師居溈山。建溈仰一宗。道傳天下。乃作警策。警其未悟。策其未進者也。
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
身為苦本。故先標之。令悟妄本。方可進道。此業繫兩字從最初一念不覺心動。謂之業相。次為轉相。後為現相。乃三細相也。由現相而生境界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造業相。業繫苦相。為六麤相。前五猶可對治。此末後苦相繫縛眾生不可對治。此身既由三細六麤無明種習而成。豈免形質負累。
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由稟識妄想。故於父母赤白中受身。假乳哺洗濯飲食衣服眾緣得存。佛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也。
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
內四大地水火風。其性各異。
無常老病。不與人期。
四大五蘊念念生滅。
朝存夕亡。剎那異世。
剎那是極促之時分。
譬如春霜曉露。倐忽即無。
無常之相須臾變滅。
岸樹井藤。豈能長久。
危脆不久。亦復如是。
念念迅速。一剎那間。
如四大力士同時各發一箭射於四方。又有一人同時收得此四箭。時名一剎那。
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
自章初至此過。敘在家出家妄身妄世。無常迅速過患如此。警策令悟。不可空度光陰。自此以下唯敘出家者因由。各令思察。
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
親緣皆棄乃反常合道。
不能安國治邦。
辭父母割親緣。又不能竭節奉公致君澤民。當為何事。
家業頓捐繼嗣。
絕嗣為不孝。出家弘道。真大孝也。
緬離鄉黨。剃髮稟師。
頓捨世緣。斷其情愛。稟師剃髮。行古佛之大道。同古佛之相儀。
內勤尅念之功。外弘不諍之德。
履踐出家之功德。要須內外相符。
逈脫塵世。冀期出離。
志存出離塵世。方合出家深旨。
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自謂是比丘。則我相現前可驗。
檀越所須。喫用常住。
不蠶而衣。不耕而食。
不解忖思來處。
比丘受食當作五觀。想彼來處。計功多少。古德觀一粒米經七十三遍功夫。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證羅漢已方合全應供。餘皆名缺應供也。
謂言法爾合供。
妄計情執。寧忖己非。
喫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
出家志求無為大道。不研佛語佛意。反徇世諦喧譁。自何乃已下。忘本乖志也。
然則一期趂樂。不知樂是苦因。
世諦之樂盡為苦本。虛受信施負債何疑。啣鐵負鞍猶是輕輕之報。
曩劫徇塵。未甞返省。
曠劫徇塵背覺。何嘗暫自回光。
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
世利所惑。未省回光。
動經年載。不擬棄離。
戀著處所不知過患。
積聚滋多。保持幻質。
唯保幻妄之質。違背清淨法身。
導師有勑戒勗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
佛遺教經。一云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二云受人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三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謂衣食睡眠知是三事不可恣情取足也。
人多於此。躭味不休。
味謂味著。
日往月來。颯然白首。
古云。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
後學未聞旨趣。
出家旨趣。
應須博問先知。
不可守愚自是。
將謂出家。貴求衣食。
出家者為無為法。私情愚見反謂求衣食爾。
佛先制律。啟創發蒙。
啟發蒙昧。
軌則威儀。
有威可敬有儀可則。
淨如冰雪。
不同外道雜戒皆不清淨。
止持作犯。束斂初心。
攝律儀戒。止惡為持。作惡為犯。攝善法戒。止善為犯。作善為持。 微細條章。革諸猥弊。
五篇七聚。性戒遮戒。佛成道十二年後方乃制律。阿難問佛因何十二年前不制戒。佛言。如世補衣。衣若未破補則招謗。吾亦如是。因事立戒云。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
毗尼。律學也。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律學尚昧了義。深旨安可通達耶。
可惜一生空過。後悔難追。
少不努力。老無所成。悔之於後。復何益哉。
教理未甞措懷。玄道無因契悟。
聖教理趣尚未留心。玄妙之道若為契悟。
及至年高臘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唯知倨傲。
有年無德。護短飾非。無明習成。傲然自大。
未諳法律。戢斂全無。
不親良朋焉知法律。三業四儀動乖律制。
或大語高聲。出言無度。
戢斂全無。身業也。大語高聲。語業也。
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
不敬。意業也。準律有上中下次。佛制先受戒者為先。後受戒者為後。外道則不然。自此已下展轉警其過失。
椀鉢作聲。食畢先起。
椀是唐言。鉢是梵語。具云鉢多羅。此方云應量器。若作聲則餓鬼咽中火起。
去就乖角。僧體全無。
僧。具足梵語云僧伽耶。此云眾和合。理事和合為僧體。去就既不法。何僧體之有耶。
起坐忪(音中)諸動他心念。
忪諸心神不寧之謂。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斂後昆。新學無因倣俲。
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纔相覺察。便言我是山僧。
人我貢高。欺壓後學。
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麤糙。
行解無取。世諦純熟。
如斯之見。蓋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
貪財曰饕。貪食曰餮。
荏苒人間。遂成疎野。
荏苒塵俗豈識清閑。
不覺躘蹱老朽。觸事面牆。
躘蹱。行不進貌。面牆。一無所知。
後學咨詢。無言接引。
自己智慧不明。將何開發晚進。
縱有談說。不涉典章。
孟浪臆說。取笑傍觀。
或被輕言。便責後生無禮。
不省己非。更責他過。
瞋心忿起。言語該人。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三毒既縱於凡情。四實寧思於佛語。
一朝臥疾在牀。眾苦縈纏逼迫。曉夕思忖。心裏恛惶。
眾苦逼迫恛惶怖憂。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妄宰幻身。曷悟真歸。
從茲始知悔過。臨渴掘井奚為。
縱然悔過知非。功行何由得辦。
自恨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過咎已彰。悔之何補。
臨行揮霍。
苦無定力。甘伏死門。
怕怖慞惶。
無善可恃。無德可怙。
縠穿雀飛。識心隨業。
七賢女經云。雀來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飛去。識心隨業走。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善惡業力。皆因妄識為主。力強者牽之。無自由分。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六道四生。隨情想而受報。
無常殺鬼。念念不停。
生時即有滅。不為愚者說。
命不可延。
古云。無常若也黃昏至。更不留君到一更。
時不可待。
勿謂今日不學有明日。今年不學有明年。嗚呼老矣是誰之愆。
人天三有。應未免之。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如是受身。非論劫數。
如汲井輪互為高下。
感傷歎訝。哀哉切心。
溈山悲傷未悟如此情切。
豈可緘言。遞相警策。
眾生輪迴苦趣。懷寶迷邦。既為善知識。安可緘默而不啟發耶。
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
像法之季。乃佛滅後二千年間。是造警策時。今又二百餘年。聖時愈遠矣。
佛法生疎。人多懈怠。
根機皆劣。豈可比況佛正法之時。
略伸管見。以曉後來。
溈山謙辭謂如管窺天之見。以曉喻後學爾。
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若不蠲除矜伐前來過患。則實難逃逭於業報苦輪也。永嘉云。蠲矜怠慢。不顧形骸。專秘至道者。可謂契神方寸歟。自此下別敘決志出家之本意。參訪知識親近師友發明大事因緣。暨履踐一代時教佛語心宗。要須行解相應。續佛慧命之始末也。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
獨步大方。心超物哀。
紹隆聖種。震攝魔軍。
志齊古佛。力降眾魔。
用報四恩。
佛恩。國王恩。父母恩。施主恩。
拔濟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乃三界眾生也。
若不如此。濫廁僧倫。
反此則皆為混濫。非釋子也。
言行荒疎。虛霑信施。
信施本為福田。荒疎則彼此無益。
昔年行處。寸步不移。
古云。但改舊時行履處。莫改舊時人。
恍惚一生。將何憑恃。
恍惚如夢未覺。何功行而可憑。
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
相貌可觀。非容易所致也。
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
今生因是前生種。未來果是今世修。
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
古人重寸陰輕尺璧。
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
古佛經三無數劫。發四洪誓願。歷修萬行。福慧兩嚴。纖瑕障盡。片善無遺。方證佛果。豈可具足凡夫不勤戒定慧學而欲希求無上大果耶。
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
非惟自悞一生。亦乃來生靡託。
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
出家本志。當為何事。
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
退步反思。聞健進學。
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
勇志慕佛法之棟梁。乘範作後學之龜鏡。龜知未來禍福。鏡驗現在妍媸。
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
雖有志願而行解未充。故云未也。
出言須涉於典章。
言不干典。非君子所談。
談說乃傍於稽古。
語是心苗。豈恣胸臆孟浪之說無稽之言乎。
形儀挺特。
形端表正。
意氣高閑。
川有珠則川媚。人蘊道則高閑。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
佛問阿難。善知識為幾梵行。阿難云半梵行。佛言。不然。善知識者為全梵行。又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
開發未聞。警悟迷倒。皆道伴之力也。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父母能生色身。不能令出離惡道。惟善知識成立法身。開真正知見。入聖超凡。生成恩德豈可忽哉。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善友道伴滋潤善根。其利叵量。
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
狎近非友隨邪逐惡。冒犯王法。人所惡賤。
歿後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惡友薰習造作非理。生遭王法。死入阿鼻。
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
苦口忠言必須逆耳。聞當改過。銘刻於心。
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韜名。
澡其心而心淨。育其德而德充。隱晦其迹而和光同塵。韜藏虛名而去華務實。
蘊素精神。喧囂止絕。
養性憺怕。清閑絕慮。此下先敘參學。次敘窮教。
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
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心契玄津。
心無緣異。
研幾精妙。
研究諸法。窮徹精妙。
決擇深奧。
探賾索隱。決擇幽微。
啟悟真源。
開悟真諦之淵源。
愽問先知。
不可居暗室而守愚迷。當愽學問而資定慧。
親近善友。
善財南詢諸友。一生參學事畢。古云。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靜。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此可謂親近善友也。書云。於吾善者吾亦善之。於吾惡者吾亦惡之。況釋子乎。
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
此心地法門若得之於心。則伊蘭作栴檀之樹。若失之於旨。則甘露乃蒺藜之園。豈容易麤心乎。
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
若頓悟正因兩字。則百川會海不辨源流。一念相應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超出塵勞。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
論云。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及淨居。四空并四禪。為二十五有也。
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
內心外境虛妄不實。皆妄識所變。若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寂照光中了不可得。
不用將心湊泊。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情偽不真。物本非物。
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
不必斷妄而續真。法性周流而自適。
聞聲見色。蓋是尋常。
只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不妨分不分。
者邊那邊。應用不闕。
空劫今時理事無隔。不動道場遍遊塵剎。
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
行解既正。表裏相應。
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
兼濟之道。自他獲益。
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履踐玄途。非止一生兩生。步步蹈佛階梯。更無退轉。
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為他作則。
佛為三界導師。經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既行古佛之道。為眾生作軌則。引令出離。
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超凡入聖決定不悞。唯恐學者不肯留心。如存如亡或進或退。則不可造入。自此已下。別就根機當窮教意。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於教法留心溫尋貝葉。
根機不等。別開方便之門。溫故知新。要須因指見月。
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後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虛棄。必須以此扶持。
傳教導迷須具教眼。故云必須以此扶持。
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
威儀肅靜行止可觀。內德既充方為法器。
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託勝因方能廣益。
前喻從法。古云。青蘿因緣直上寒松之頂。以內因外緣互相成之。方趣無上之果。廣利群生。
懇修齋戒。莫謾虧踰。
虧者缺也。踰者越也。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因果歷然。
不可等閑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不求升進。
若善用其心。則得佛法分。
徒消十方信施。
為資道業施將來。道業不成爭消得。
亦乃辜負四恩。
自己沉淪反成辜負。
積累轉深。心塵易壅。
過累積之日深日重。心塵污坌杜塞靈源。
髑途成滯。人所輕欺。
根塵滯塞解行顛邪。背本逐末被人輕賤。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教云。十方世界諸菩薩。念念趣求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若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
不如上所說修行。則可知理也。
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於庸鄙。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
好惡自看。無人替代。
息意忘緣。
內息意外忘緣。
不與諸塵作對。
內若不動。外無所為。
心空境寂。
心本空。境本寂。
只為久滯不通。
無始迷昧。背覺合塵。
熟覽斯文。時時警策。
覺斯文。警斯意。
強作主宰。莫徇人情。
人情濃。道情微。
業果所牽。誠難逃避。
天作孽猶可逃。自作孽不可逭。
聲和響順。形直影端。
因果酬答。譬之影響。
因根歷然。豈無憂懼。
識法者懼。
故經云。
說一切有部經。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惑造業如影隨形。未證聖果業熟須受。
故知三界刑罰縈絆殺人。
三界覊縻猶如牢獄。
努力勤修。莫空過日。
念念不迷方真修。莫空過。
深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復度他者。如來應世。溈山自知三界眾生過患如此。更能勸他行持。非地位之人安能如是。次證誓願。
願百劫千生處處同為法侶。
信茲言。行茲行。皆佛法之伴侶也。
乃為銘曰。
重頌前來警策之大略。
幻身夢宅。
四大幻身。三界夢宅。
空中物色。
不實如空花。
前際無窮。後際寧剋。
妄法非三際可得。
出此沒彼。升沉疲極。
生死出沒無有定所。升謂人天。沉則苦趣。
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三界如蟻循環。輪轉無已。
貪戀世間。陰(五陰也)緣(十二因緣)成質。
世間有三種。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此論迷情貪戀有情。器世間非謂智正覺世間也。
從生至老。一無所得。
妄法本空。
根本無明。因茲被惑。
根本智受無明熏。真隨妄轉。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我執法執。計著親疎。愛憎名字。造業受報。皆無明所惑。
光陰可惜。剎那不測。
剎那生滅。不可虛棄光陰。不進古佛之道。
今生空過。來世窒塞。
非但空過一生。未來憑何通達。
從迷至迷。皆因六賊。
六識之賊自劫家寶。若悟八識可為四智。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則六門皆智為前導。何迷可得。
六道往還。三界匍匐。
三界六道何由出離。
早訪明師。親近高德。
訪求明眼師友。示真出離之要。
決擇身心。去其荊棘。
明心達本。去其偽妄。
世自浮虛。眾緣豈逼。
既知四大根塵三際無實。眾苦皆空。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
窮究淵源。頓悟佛之知見。
心境俱捐。莫記莫憶。
內心外境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法喜禪悅卷舒任運。四威儀中止觀齊運。
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一念不生。諸緣頓息。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誰是知音者。不須更憶龐居士。天上人間只自知。
注溈山警策(終)
道無今古。人有悟迷。是故釋迦老人承願力。示現鹿野苑至跋提河三百餘會。言無言言。開示人天。令各悟入佛之知見。惟四十二章經.遺教經者。是始終教誡法寶也。後漢永平間。迦葉摩騰.竺法蘭持前一經東來。焚驗有靈。立教與宗。梁大通間又得西天二十八世祖達磨大師傳佛心印。前來直指。與經符契。是我此土人有大乘根器。而有大幸也。可大師者立雪斷臂求問妙道。言下有悟。執侍數載。三拜得髓。授受衣盂。七傳而至百丈。百丈得黃蘗運公.溈山祐公大振玄風。增輝佛日。溈山因見學者少有放逸。遂述法語。警其未悟。策其未到。文簡語直。義愽意深。叢林中以四十二章經.遺教經.溈山警策謂之佛祖三經。能一覧而直前者。不歷多生便可成佛作祖。宣和間又得遂禪師直注深義。初學易通妙矣哉。自此有志於道者省力甚多。不懷香而見佛祖。不動步而登覺場。今靜山慧大師抽衣資鋟梓于吳中休休庵。以廣其傳。奇哉。以財鋟梓名財施。以教傳法名法。施財法二施名大施。佛云。能行大施者。決證菩提。靜山將來種智圓明。十號俱彰。因此勝緣也。覽斯經。者却宜淨心如虛空。向未開卷以前著。眼掀翻窠臼。洞徹玄微。挽回真風。大興末運。若也見義勇為。將來亦可成器。其或循行數墨。辜負佛祖多矣。
至元丙戌燈節絕 牧叟 德異 敘
釋志峯與志道覺溫施主金氏曰。大難者重刊佛祖三經。來請予跋其尾。予觀其書。四十二章也。遺教經也。溈山警策也。立法創制纖毫未遺。成佛作祖正路斯在。道上人法施何可量哉。學者目此書如嚴師在上。撿身若不及。則可矣。如或不然。三經亦虛文矣。豈不惜哉。
青龍甲子十月 日 推忠保節同德贊化功臣三重大匡韓山府院君李 穡跋
前二經。佛所說也。後警策。溈山所說也。三經實學者入道參學成佛作祖之蹊逕根本也。遂禪師注出。節下生枝也。靜山不然。掃險枝葉復。繡梓以廣其傳。蓋欲人人與佛祖駢肩接足同一受用。其心亦可尚矣。學者儻能遵而行之。則佛祖即汝。汝即佛祖。忽若一箇半箇纔出母胎便具超佛越祖作略。則此經皆為剩語。
時丙戌春中前覺根比丘 益大 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