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戒律在中國佛教裏,雖然列為十宗之一;實非律宗學人,方得持戒,而他宗便可不持。特列為一宗的主旨,是為此種法規,使他普遍推行,不得不專一的研究,加以深入與整理,纔能契理的傳授。至於應受的性質,是普及整個佛教的。不分任何宗派,不分出家在家,只要是佛教徒,就應該守戒。這好比一個國家的憲法,凡屬國民,就有遵守的義務,決不可說我非律宗,何用受戒!
任何學問,求有根柢,除了下一番工夫以外,還得有師承,還得知行合一。無佛之世,戒就是師,這是佛親口的遺囑。倘不守戒,便是閉門造車,無師之徒,學問不會有根柢,行持二字,就更說不到了。再說到「法依戒住」的話,不遵佛戒,也就等於佛法的毀滅!但是一般眾生,每每聽了持戒兩字,感覺的是受束縛,不自由,這卻是大錯誤。實在戒是炎火中的甘霖,枷鎖時的解脫。戒相有繁有簡、有寬有嚴、有開有遮,因人因機受授,非常圓融。
這次竹南獅山元光寺傳戒,戒壇的莊嚴,戒和尚的慈悲苦口,羯磨教授諸師的盡心引導,一切一切,無不使人五體投地,歎為希有。在求戒的眾生,自當明白,這是難遇的事情,要發歡喜心、發慶幸心、發尊重心、發不破願,乃至發不穿願。
今天這段講話,是對在家受戒眾發的,尤其是專為受菩薩戒者,進的芻言。因著以前,見到在家眾受菩薩戒的,差不多他的動機,有弱有偏,有大有小。曾經從旁觀察,妄加推測、恐不外下列四種:一是被師友勸導,不好推辭,不得不勉強去受,敷衍一下面子。二是求得菩薩戒的頭銜,在佛教裏面有資格,各處走走,談起來也好聽,也好看。三是求得菩薩大戒,可以消除夙業,滅罪增福。四是宏化心切,希求由戒得定,由定生慧,勤求佛道,廣度眾生。關於第一種動機,自然是弱,第二種動機,已經是偏;第三種動機,不免是小;第四種動機,可稱是大。尚有其他別存用意的,那就不必再說了。
這受戒的動機是因,能否得戒就是果,經上說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次諸位上善,千辛萬苦,遠道奔波,渡水涉川,爬山越嶺,求來大戒,談何容易。這要自己檢討,個人的動機,在前頭說的四種裏面,是那一種?不客氣的說,最如法的,只有舉的第四種一端,方合條件。第三是自了漢,雖不為名聞利養,可惜未發大心,名實不符,算不得是菩薩。第二知見不正,恐起貢高我慢,隨時皆有招罪過的可能,若不痛加糾改,不免求榮反辱。第一簡直等於未發心,存著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的態度,以後能否認真持戒,大是疑問;或是把戒看成行雲流水,散淡逍遙,怕不弄成無形消滅。
佛教裏面,戒是何等大事,今日之下,能受得菩薩戒,不問為何種動機,總是已經求來了,這就是多劫有善根。果能自己檢討一番,若是前因不真,補救還不為遲。要知今日能否持戒是因,將來能否成就又是果。當下只肯大發警覺,立刻去前三種動機的歪曲,猛向第四種動機的心上去集合,自然還是功不唐捐。這樣好比前三是權,後一是實。在未受戒前,因是出於行權;但在既受戒後,已能踐實,將來的成就,自是建立在踐實上。踐實這一著,最是吃緊,卻不可輕輕放過。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能踐實,便是成就菩薩的康莊大道!
第四種的動機,是契菩提心的,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贊歎的。要在多年修行的夙德,初向今日受戒,自不至有什麼過與不及處,但在一般學佛日淺新戒的菩薩,似乎就有商量的餘地,因著基於第四種的動機,去受菩薩大戒,受戒以後,自當本著夙願,去實行菩薩大道。不過這件事,說著容易,認真做起來,就不無困難。一般學人,差不多都曉得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時,遇見乞眼的,退了大乘心的公案。可見這件事,不是一時感情衝動做的!更不是畏怕困難,就停止住算完了!倘有這兩種毛病,菩薩道是根本行不通的。
凡辦一件事,必先根本解決,這根本就是欲治外,須先治內,欲化他,須先正己。不然的話,就是徒勞無功,且是不出至誠,近於欺偽;不但對方不接受你的意見,恐怕連佛法,也陪著你遭受毀謗。說到這裏,區區要舉出幾個條件來,作為行菩薩道的標準。能全做到,當然是真善真美,除了天然受限制做不到的以外,人力所能的,是要儘量去做,條件如後: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三)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剎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制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意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
以上舉的這十條,除了六、九、十等三項,是自己一時不得作主的,其餘皆能勉強做到,假如這幾件看著畏難,還講什麼: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以及四攝六度呢?那麼,菩薩之道何在呢?吾人受菩薩戒的意義又何在呢?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吃虧了一部分的四眾,不肯實事求是!行者雖多,成就的卻少,也就吃虧了不肯實事求是!我們在家眾,本來護法的責任重,弘法的責任輕,自修比較是主要,度他比較是隨緣,就是不肯吃辛苦,也沒有什麼違背佛法處,也沒人來責備你。現在已經受了菩薩戒,要想作維摩大居士,那就不能怕當菩薩苦了,既當菩薩,也就不能嫌前十條的事情麻煩了。不然的話,四願、四等、四攝、六度等,就根本不能作,這不就成了一個虛銜菩薩嗎?有的人說,末法時期,根性鈍劣,眾生難度。這話固然有理,卻是責備一面的話,還應該反過來問問菩薩們度化過他們沒有?自己有沒有什麼佛法,拿出來去度人?假若只圖坐在家裏安閑,不向前頭舉的十條事上去承當,少許的勞苦,也不肯吃,上求下化四字,菩提薩埵之義,安在那裏?所以說既作菩薩,就不可畏怕困難,止住不進。
這樣說來,新戒菩薩就一直往前進好,但是事情也不這樣簡單,因著末法時期,魔外繁興,龍蛇混雜,門外的魔外易知,混進門來的魔外難辨,若不認識清楚,對於求法宏法,都走錯路。例如某某道,供奉彌勒佛;某某道供奉濟公活佛;某某道供奉觀音達摩;某某道念天元太保十字阿彌陀佛;某某道奉持《梵網經》,大講《金剛經》。猝然一看,這不也是佛教嗎?那知道皆是些假冒商標的魔外。若不把他看穿,前去護法,久之就要接受他的邪術,還怕要替他散布魔法。再或遇見阿修羅,講五念處,三十八道品,野狐禪下轉語。不辨邪正,以為得未曾有。展轉贊歎,展轉宣揚,貽害了眾生,這段因果,怕不知幾生幾劫,纔能了局。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怪象,無非瞎眾生的眼目,也就不能一一枚舉了。這些錯路,卻是新學人容易失腳的。這皆是熱心有餘,學力不足的緣故。熱心有餘,就容易被情感衝動;學力不足,就會邪正不分。這要勤加修持,使得鎮定;多讀經典,使生正知正見。宏化工作,自然就能契合理智,不致再為情感衝動了。
菩薩雖是在家眾,已經是佛的法子,負的責任,就是要作昏途的明燈,功果圓滿,自然成佛。若是不學不修,那能作昏途的明燈?不去度眾,焉有成佛的道理?這也不必互相觀望,諺語說的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百千萬劫,三途來往,「人身難得」!五欲纏縛,八苦交煎,「佛法難聞」!修羅應世,殺機四起,正法沉淪,窮居荒島,大戒更復難求!諸位居然直破三重難關,等於連中三元,真不知是幾生修來,不勝贊歎!但行道時,若不定慧勻稱,慈悲懇切,這等大事業,不是半途而廢,就是走了錯路。不必說什麼成就,簡直是辜負佛恩!也是辜負了這次戒壇諸師的恩!更是辜負了自性!諸位在家新戒菩薩,區區向你百頂禮,請你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