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遵普賢第二)- 2 黃念祖居士註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本品從「咸共遵修……」至品末之「不可思議」皆是讚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
「大士」者即菩薩,即大道心有情。士謂士夫。大者,即前釋大道心之大,茲不贅。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餘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願,願願皆曰:「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行願品》復云:「若人誦此願者。……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其中第十願「普皆回向」顯「普」。從初禮敬乃至第九願「恒順眾生」顯「賢」。故知十種大願,顯「普賢」義。「賢」則豎窮三際,「普」則圓攝無餘。《清涼疏》云:「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正顯經中普賢,即位後普賢,亦即善導大師所謂,從果向因之相。又普賢偈云:「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是即普賢自言,我既往生極樂國已,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乃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回向眾生,同生極樂。普皆回向,乃成「普」義。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願曰:「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是曾生極樂,被宏誓鎧,遊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兩句初讚諸大士之實德。「無量」者,其多其大,無法稱量,名曰無量。《攝大乘論釋》云:「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願謂四宏誓與十大願等勝願。願以導行,行以滿願,行如足,願如目,互相依持。「具足」謂圓滿無餘。《行願品》云:「聞此願王」,「讀」,「誦」,「書寫」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此正顯從果向因,以彌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無量超出十地諸聖之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無盡功德。《仁王經疏》云:「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淨影疏》曰:「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法」者,梵云達磨。通於一切,無論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皆稱為法。《唯識論》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指眾生)解。例如「無常」,使人生起無常之解。持謂住持,不捨自相。一切諸法,各有其相。
「安住一切」者,《會疏》云:「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前引《行願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圓成行願,故能安住於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此二句初讚大士之權德。遊步,是遊行與遊化之義。十方者,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是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名為十方。蓋表空間之一切處所。「遊步十方」表大士神通遊戲,自在遊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行權方便」者,權,對實而說。具權宜與權變之義,俗謂通權達變。權亦即「方便」之異名。《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淺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義,則如《大集經》云:「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又如《法華玄贊》云:「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又《淨影疏》云:「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縱上經論,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妙契眾生根機,導向究竟之果覺,名為行權或行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釋為「解契宗源」。《淨影疏》云:「證會為入。」可見入者,為契會證入之義。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也。「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為藏。」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釋云:「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不捨因行,故來會贊助釋尊也。
「究竟」者,至極之義。「彼岸」者,《智度論》云:「波羅,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又《涅槃經》云:「彼岸者,喻如來也。」是以淨影師釋「究竟涅槃」曰:「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為究竟。)按《甄解》意,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兩說同旨。)。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從果向因,遵普賢德,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
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按彭氏之說,菩薩度生,須有方便。最勝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國,見佛聞法,終不離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論,深得經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