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3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前面說的譬喻裡面,這個大富長者心中思惟: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從未向人說如此事」,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個小孩。「與子離別五十餘年」是講他思念此子,就像佛思念眾生。眾生都有佛性,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才輪轉在這五道當中,所以說「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因為從來未受佛法的教化,所以說「未曾向人說如此事」。「長者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那麽他在思惟的時候,心懷悔恨,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家大業大,而這個家業沒有繼承人。就像世尊一樣,他三七思惟,知道眾生都有佛性,只是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世尊不願意捨棄眾生;但是又「自念老朽」,他知道他自己因緣果滿,終究有涅槃滅度的一天。世尊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就像這裡的長者,他家的財寶,倉庫盈溢;但是,卻沒有繼承人一樣。就像佛法,沒有人可以真正修行,來作為佛法的正傳,都是同樣的道理。長者一旦終沒,財物就散失,世尊一旦涅槃,那這佛法沒有人來繼承,沒有人來信受一乘了;那麽這佛法則無所委付,就像家業無所委付一樣。「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所以世尊常常這樣憶念、護念一切眾生。這長者思惟「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亦復如是。如果能夠把佛法,把一乘了義給傳下去,就像長者委付家業,那麽這個佛法自然有人繼承,有人可以來承接如來的家業,而後廣利眾生,所以說「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經文說:「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這「傭賃」就是受雇於人。「傭賃展轉。遇到父舍。」這兒子輾轉至於他父親的家裡。前面是說「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這裡呢,「到本國已」,他又到了自己父親的家宅,就像你入佛門一樣。「住立門側」站在這門邊,「遙見其父踞師子床。」這窮子從門口看進去,當然他不知道裡面坐的是他的親生父親,他不曉得;他只看到有一個人坐在師子床,這「師子床」就是華貴的寶座,叫做師子床。有「寶几承足」就像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羅漢床一樣,他坐在這椅子上,底下還有一個小桌凳來托著他的雙足。你們去看清朝的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寶座,那就跟師子床很像;它龍椅底下還有個寶几承足。現在網路很發達,直接上網查就可以看到了。所以,這裡講他「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大富長者旁邊都是婆羅門以及剎利居士,恭敬圍著他的父親。那他父親呢,「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身上戴滿了金銀珠寶。「吏民童僕」,是說在他旁邊又有他的傭人,「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形容隨時聽候差遣,可謂是一呼百應啊,非常地豪貴。而且呢,「覆以寶帳。垂諸華旛。」他坐的師子床上面,蓋有寶帳,是用珍寶所鑲嵌而成的;「垂諸華旛」,旁邊有懸幡。他這個室内「香水灑地」所以充滿了香氣;可見他的豪富。「散眾名華」,在這個廳堂中、地上,都有名貴的花瓣,或是名貴的花朵作為擺設,所以說「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廳堂上羅列著眾寶,而且「出内取與」,常常更換。「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呢,「見父有大力勢」,他看見這裡面坐的這個人,他從來沒看過這麽富貴的,知道他有大力勢,心中呢「即懷恐怖」,就感覺到很恐慌,後悔來這裡工作,「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他心裡面自己想著:裡面這個人可能是國王,「或是王等。」或是王宮貴族,或國王的親戚才有這樣富貴。「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在這裡出賣勞力;他覺得這裡不是他出賣勞力的地方。「不如往至貧里」不如到一般人家裡,「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講的「使力」,就是他在一般人家裡面,他工作起來比較沒有這麽大的壓力。「衣食易得」,很容易就可以換到一餐飯飽,也沒有殺身之禍。心裡想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如果待在這麽富貴的地方,要是他逼迫我,那我豈不就沒命了,所以說「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心裡這樣想著,他就想趕快逃走。這一段,它的文義是如此,那它的表法:「爾時窮子傭賃展轉。」一樣的,眾生輪迴,「遇到父舍」,就是遇到了佛法;什麽叫父舍呢?就是比喻華嚴,華嚴殊勝,二乘人雖然在逝多林中,但是不見不聞,猶如「住立門側」。所以他雖然到了這父親的地方,但是沒有辦法相認,也不認得,也沒有辦法進去這個廳堂。就像佛在講《華嚴》,二乘人雖然同樣在這個逝多林中,但是如癡如聾,不見不聞;所以猶如住立在門側,不得其門而入。
「遙見其父」,只能待在一旁,沒有辦法參加這華嚴一乘了義的盛會。所以,這裡你就知道了,你現在遇到了佛法,你還要站在門外嗎?你還要等到你什麽時候想通了,你再來學嗎?有很多人,我們勸他學佛,勸他修行,他總是有一大堆的理由:工作、家庭......等等,或說:等我事情忙完,我再來學、再來修。這就是住立門側,在佛門的旁邊,在佛教的門外,在那裡看著;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已經遇到佛法了,遇到一乘了義,但就是站在門口,不得其門而入。再講深一點呢,你遇到了一乘了義你不肯修,不肯轉,不肯放下,也是住立門側,站在那裡看、觀望。
所以眾生啊,有種種千般萬般的理由,其實這些理由就是業障。就像我之前講的,教你學一乘了義,你不願意學;教你要放下,你不想放下,這都是住立門側。你遇到了佛法,你還站在佛門口,那你沒有入啊!就像你去受戒,你受了戒你也不想吃素。還想:這條戒想受,那條戒不想受,這就是住立門側,站在佛門口,沒有入門;就像這裡窮子的表法一樣,所代表的義趣一樣。所以自己看到這邊經文,自己就要警覺,不可以只是名字學佛、表面學佛,或是只願意學小乘,只願意學粗淺的,這個都算「住立門側」;等於不見不聞,不得其門而入,都是這邊所蘊含的義趣。
下面講「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這是代表:佛說《華嚴》顯示盧舍那佛種種的莊嚴。坐在師子床上,這是表示「安住本處」,這是法界之寂滅,以法界為體。「寶几承足」代表著是什麽?顯示福慧二嚴,福慧二足。所以叫「寶几承足」。而「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就像華嚴會上,主伴圓融,盧舍那佛他的周邊有諸大菩薩、有十方諸佛恭敬圍繞啊!並且「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這是讚歎盧舍那佛因地的德行,以種種的萬行嚴飾自身,所以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來作代表,代表莊嚴,代表萬行;而且這萬行是已經結果了,已經算是萬行成就,所以用真珠瓔珞。如果還在因地呢?那就是「以香花莊嚴其身」。如果是在果地上,我們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是用金銀珠寶來作表法。
那麽「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表盧舍那佛能化身,化身千百億。「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遍地皆香,而且「散眾名華」。這些一一都是顯示,佛果地上種種的功德莊嚴,並且「羅列寶物。出內取與。」這就是表能隨心應量,顯示盧舍那佛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功德。眾生什麽時候得度,用什麽法度,他都能夠給他,一法就算一寶;所以說「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這「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這就是比喻二乘人見到大乘佛法,他心裡恐怖啊!他害怕,不敢學,他怕撲空、怕著空,甚至反過來謗大乘佛法。所以你看到現在有很多二乘的、小乘的,他不信大乘,認為這大乘不是佛説。他心裡會害怕,因為他福報不夠,業障太重,福慧都不具足;所以他看到《華嚴經》他害怕,不意願學,沒辦法學,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心懷恐怖。
所以這裡不光只是講二乘,還包括講一般學佛的人;你遇到佛法,你心有沒有恐怖?一想:哎呀,學佛要吃素、要受戒啊;好像什麽都不能做,「心懷恐怖」。你看到如來的功德,具一切智慧,具足萬行,種種的上妙莊嚴,你心裡會害怕,覺得學佛要長久這樣修行,自己經受不住;覺得這佛法很難、很高深,好像不能懂,這都算是心懷恐怖。或是覺得念佛要念很久,這都是心懷恐怖,其實這「恐怖」就是什麽?這就是業障。所以,你越是覺得有驚怖的心,越要去念佛,越要去修行。夏蓮居老居士講:「疑能生苦,苦生疑。」你對佛法有懷疑,你對佛法有猶豫、對於大乘你有猶豫,這個就是懷疑,這就是苦,懷疑能生苦啊!你不學,你就產生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乃至生老病死」,有八苦。疑能生苦,苦又生疑,因為你在苦中又沒智慧,又對佛法又產生疑惑;所以這裡講「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你自己就要反省,你要檢點,你自己是不是像這個窮子一樣,每次叫你要學佛、要用功,你就說你有什麽事,你就給你自己找很多理由,這就是心懷恐怖,猶豫不前啊!不能生決定力,不能發決定的志願,還要起懷疑,還要想著:「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來兼顧」;我告訴你:顧佛法就好啦,世間法你不用顧。很多人會想:我怎麽讓佛法跟世間法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的。就像兩匹馬,一東一西,方向不一樣。你去看看你是不是放不下?你就是放不下,你才想著:「我要怎麽來兼顧,要怎麼做得好」?你這個念頭就是放不下,所以你心裡恐怖啊!
「悔來至此」,也就是後悔學佛,後悔受戒。什麽叫後悔受戒?很多人哪,他受五戒,他要先挑戒律,哪一條他要受,哪一條他不受。或是呢,受了菩薩戒,想:哎呀,這條做不到,他就去問戒師,看看能不能退戒;那現在有的戒師,說是持戒的,也是不如法啊。他告訴你:你先受沒關係,到時候不要了,在佛前再退掉就好了。他把受戒當成網路購物,買了覺得不合意了,還可以退。雖發心受了,但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不想做了,就跑去退戒,這就是在玩弄佛法。所以,經文講這窮子「悔來至此」,你就要想到,你自己是不是後悔受戒、後悔學佛了?或是覺得:學佛怎麽這麽嚴。這就像這個窮子,沒有智慧,沒有善根。雖學佛,還是把世間的事情看得很重,想:我怎麽來兼顧世間法跟佛法。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怎麽兼顧啊?你還想著要怎麼兼顧佛法跟世間法,這個心就是放不下,這就叫「執著」。很多人想: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兼顧,還拿著六祖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來搪塞。六祖是叫你覺悟,不是叫你不離啊。如果不離,六祖幹嘛出家?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出家的,釋迦牟尼佛是出家的。這世間、世間法,要懂得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捨。放不下也得放,為什麽?因為「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你臨終的時候你才知道啊,你想不放下,你都得放。所以《無量壽經》講「捨生受身 。改形易道。」眾生在這當中輪迴,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所以你想著要把佛法跟世間法兼顧,這一念就是妄想,這一念就會讓你退轉,其實這就叫退轉。所以,這窮子「悔來至此」,就是講有很多人學佛學到後來心生後悔,或是你們現在就有後悔的,當然這個「後悔」並不是這麽明顯;就在你心中不知不覺生起來,覺得:「哎呀,學佛何必這個樣子?哪有一定要這麽嚴?哪有一定要這麽斤斤計較?這個錙銖必較,一絲不苟」。有這念頭就是開始在生退心哪!
下面,「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窮子看到他的父親,覺得他可能是國王,或是大臣,或是王公貴族。就像世俗人,你看到佛法,總覺得「那個都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凡夫所能及,我就只要把人做好,這樣就可以了」。勸他要念佛,他心裡面害怕,他覺得念這佛號大概是要叫他去死了,他害怕,他不敢念;還覺得佛法會給他不自在,會干擾他家庭的生活。就像我常常在勸人家吃素,很多人一定都覺得:「哎呀,法師你這樣勸人家吃素,萬一人家家裡吵架怎麽辦哪?會不會影響到人家家庭生活啊」?他自己就像這個窮子一樣,覺得「此或是王,或是王等;悔來至此」,他後悔學佛了,後悔聽經了。我跟你講:人跟人是緣,會吵架是有很多的原因啊。正是因為有障礙,你才要堅持,這個才叫修行,修行不是都修個「事事如意」,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有障礙,你能堅持,這個才叫工夫,這才叫「為眾生」啊。哪有人修行都是這樣一帆風順的啊,就是有障礙才考驗出工夫。文天祥正氣歌講的「時窮節乃現」啊,就是境緣不好,才更能顯示出你對佛法的希求心,你對於戒律你的堅固力,就是因為境緣不好,你還堅持,這就是道心啊。你不必去擔心什麽家庭吵架、夫妻不和,沒這回事,那都是你的妄想而已。你要曉得:這天底下的夫妻,今天不是吵這個事,就是吵那個事,他只是找個議題來吵而已;你不用為了他的妄想而去退心,而去放棄素食、放棄學佛。有很多女眾都是這樣,很情見;她覺得她的先生不希望看到她念佛,她就念珠收起來,她不敢念了,這就是妄想情執,情見啊!男眾也是一樣,怕太太看到自己在學佛,他連看到佛像他都不敢問訊,你看他做人做得這麼窩囊,這就是他心有罣礙。他覺得:「哎呀,這佛法太難了、太高了,那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我一個凡夫我做不到啊」;這個就是下劣心。所以說「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經文裡面講的,這窮子他心裡面看到他的父親,親生父親他不認識。不光不認識還以為是國王,覺得那個跟我沒有關係,覺得佛法所講的這個境界,講的這個「真空妙有」跟他沒有關係;他還是覺得他只要人天乘就好了,只要做到孝順就可以了,這種就是心理下劣。他不識得「諸法實相」才是最根本的;不知道「一乘了義」才是最主要的。從這裡你就可以看看眾生相,來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自己犯了一點過失,被講了、被念了、被罵了,就開始起煩惱;覺得道場要求太高,這佛法太難了,這個就是下劣心。
經文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所謂「非我傭力」,就是代表知見狹劣。教你學大乘,你覺得不可能,你只要學人天、只要學二乘,說這樣有基礎;你不相信自心是佛,所以你才會像這個窮子一樣,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就像二乘人著相,他認為要有修有證,認為要:有所造作、有所取、有所證,他才會成就涅槃,所以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有造作,也可以代表知見狹劣,對於無上大乘沒有希求心。所以告訴你「念佛十念、一念皆能往生」,很多人不相信,真的,在現在很多學淨土宗的人他不相信,他連他自己不相信他都不知道,他還覺得他很信。你講你自己很信,為什麼人家叫你去搞一下世間法,你馬上就以世間法為主了?人家說:「哎呀!你沒有做人的根本啊」!你自己心裡就慌了。我告訴你,你沒有做人的根本,你有作佛的根本啊!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什麼叫「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叫「是心是佛」,你識了這根本的道理,就「是心作佛」,轉過來了,念佛必然成佛。所以有很多學淨土的人,被人家講幾句話,他就放棄淨土了,他覺得:自己所學的都太高啦!就跑去學《弟子規》、《三字經》......等等的這些世間東西,浪費自己的人生,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你把那些時間拿來多念幾句佛,業障就消了。
所以你看他這裡,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他就覺得:哎呀,這大乘學了大概不能成就,《金剛經》學了大概就是偏空,《法華經》他也看不懂,所以他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大概這些學了都會著空,不能成就。就講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原本這話是教你不能著空,不是教你著有啊!連話都不會聽,就像《證道歌》裡面講的「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肚子很餓了碰到國王的膳食,你沒辦法吃;生重病了,遇到了無上的醫王,你卻不肯學,你卻不肯就醫,反而還產生出更多的毛病,這樣病怎會好。遇到醫王了還繼續生病,病得更重;就像眾生遇到一乘了義,可是他不肯學、不肯轉,病沒好,還病得更重。所以生了退卻的心,想:「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使力。「肆力有地。衣食易得。」就像人天二乘一樣。而「往至貧里」就是退大乘心、背大向小,去學人天二乘;就像菩薩戒裡面講的「背大向小」,他對於一乘無希求心。
所以你看現在有一些人,還說他之前也學過大乘,也深入研究過《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等大乘經論;後來他覺得,還是覺得阿含好。這種話居然也當作資歷在講啊!我講一個,你們都有寫過履歷表,你從間大公司一直做,越做越小、越做越小,你還敢拿出來當資歷嗎?你本來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上班,做執行長,人家看你不行,叫你下來,換到一般的地區的公司,也是名列前茅,結果人家看你還是不行,再讓你到小公司去做個職員。你竟還拿著這一份資歷出來,說:「你看,這是我的資歷」,從年輕的時候位子做很高,到年紀大的時候,越來越潦倒。
所以末法就有這些出家人、有這些在家人,剛開始學大乘,退成小乘;就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譬喻裡面,剛開始是在大公司擔任很高的職位,而後呢,沒有作為、沒用處,變成一般的小職員!就像學了大乘沒有得力,退成小乘、人天,這些人背大向小,退大乘心,他還敢拿出來炫耀,在那裡得意,還叫人家跟他一樣。你看他不是在昭告天下說:「你看我走錯路了,你們大家都來跟我一起走。」這是鬧笑話啊!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有這麼不要臉的人啊!自己退大乘心還敢出來說嘴。就像從前有一個小沙彌,他跟在他師父後面,幫他師父拿東西,那師父證阿羅漢,他的小沙彌走走走,走著走著心裡就發大願:我將來要利益一切眾生。他師父有他心通,他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發大菩薩心,他就不敢讓小沙彌他拿東西啦!他說:「來,東西我拿。」小沙彌說:「為什麼?」,師父說:「因為你剛發了大願!你走前面。」但是,過不一會兒,小沙彌發的這個願心退失,他師父把東西又交給他,叫他到後面去。所以,你本來學大乘,後來退失大乘善信、大乘正信,你還出來跟大家講,這不是丟臉嗎?自己都應該要深自悔責,深深地去懺悔,怎麼還敢出來教人!你看這經裡是什麼人在給我們做榜樣?是大迦葉、目犍連在給我們做榜樣,他們迴小向大,這個才是榜樣,你「背大向小」怎麼能夠出來教人啊!真的是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叫做「不解慚愧」!
什麼叫不解慚愧?這話講得很文言文,用白話講就是「沒有羞恥心」。所以,你學佛就是學大乘,大乘才能究竟地解脫。你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想說「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學人天二乘,好像很容易做到,這樣有修有證;就做一些自己已經做到的,還在那裡得意。就像一個幼稚無知的小兒,他只會一加一等於二,他就覺得他沒有問題了,他都會了,他永遠也不想從一年級升二年級、升三年級,不想前進,他只想要一直保守著他會的東西而已;就像前面大迦葉一樣,雖然有修有證,但是「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所以你不要變成這樣子的人,這種心態越來越糟糕。還想說「若久住此。或見逼迫。」所以你看那些退大乘心學二乘、學人天乘的人,學到後來,他就背棄佛門,他想:我如果再待在佛門裡面,那我這世間法怎麼做得好?「若久住此。或見逼迫」他心裡面罣礙的是世間,他放不下,如果人家鼓勵他來道場來學佛,他就覺得人家在逼迫他。就像有些居士,我多勸你幾次,你就害怕,不敢來、不敢學,這種就是無希求心;這「或見逼迫」就是指對佛法無希求心,只想待在家裡,只想把家庭的事情搞好,把人做好,只學著你那小小一本的《弟子規》,你覺得那樣就等於是佛法了。你看,這麼膚淺啊!
所以我為什麼一再說:不可以在佛門裡面搞這些世俗東西,不然你就會這樣一步一步地退轉,從大乘先退小乘,最後退成不學.....。你看那些在佛門提倡這《弟子規》的,本來他們也知道大乘很好,慢慢地呢,他就說:哎呀,學大乘要有小乘的基礎,然後又說小乘的基礎是要先把人做好,是人天五戒十善......。其實這三個是不相干的;你不要把馮京當作馬涼,不要搞錯了,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人天乘只能得人天的善福,不能出三界;小乘雖能出三界,但是不能圓滿成佛。怎麼會把「不能出三界」的東西,說成是出三界的基礎?怎麼會把「不能成佛」的東西,說是成佛的基礎?那完全不對啊!所以為什麼龍樹菩薩講,你學小乘學到後來就會變成「無因論」,變成邪見;這是在《三論玄義》裡面講的,吉藏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為什麼說不能在佛門裡面去提倡這個東西,搞什麼《弟子規》、《論語》這種東西,這是世俗法。世俗學校去上沒有關係,教一般不學佛的人;可是你要是把學佛的人,明明他已經發心,已經跳脫了這個層次,人家是要來學佛,你還教人家回去搞那些世俗東西,那就是你在斷人慧命,也是斷自己的慧命,自己同時也在退轉,那這樣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啊!
你看那些人多嚴重,他只要聽到哪位法師沒有教人家要學《弟子規》,他就覺得這法師知見大概是不對的,因為他錯把《弟子規》當佛法。或是聽到我跟人家說:你不要學《弟子規》,他就很生氣、瞋恨,他氣到連大乘佛法他也不要看、不願聽,他也不需要了;你看那種人是真的要學佛嗎?是真的要趣向佛道嗎?實際上他只是要找一個符合他愛欲心的東西,那就是《弟子規》,他只是要能夠逞他愛欲心的東西,現在找到了;所以他聽到你沒有在提倡《弟子規》,他就很生氣,不然他就覺得你的知見不對。你去大藏經裡面看看,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講《弟子規》,無論哪一個菩薩無不都是教人學大乘。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在《華嚴經》講,都是勸人學大乘;即使是講四諦十二因緣,在《華嚴經》裡面也都是以大乘法而教化之。所以你看這些人,他不是來學佛的,就是來佛門逞自己的習氣愛欲;所以一碰到能符合他愛欲、符合他習氣的,他就奉為圭臬。所以你看很悲哀,就像這裡窮子一樣,甘於貧窮下賤,為什麼?你們大家信受大乘,釋迦牟尼佛講:「聞佛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他還要搞這些世間法、搞人天乘,那他就是自墮眾生位中,那個不叫打基礎,那個是在退轉;說「基礎」只是他在退轉的一個粉飾而已,其實那個就是退轉。所以說「或見逼迫」就是他就想到:如果持續待在佛門學佛,人家叫我要修行,我感覺到逼迫......。那就沒有辦法把世間法搞好;所以他就退心。這種人很多,真的很多。他就跟這窮子一樣,覺得人家「或見逼迫」,叫他來學佛是逼迫他,是要求他,所以他就退心。還自己想一套歪理,以為「我在家裡把事情做好,這也是布施」,其實你所作所為都只是針對你愛欲的對象,這不叫布施啊!因為你這愛欲沒布施掉。所以這裡把眾生的業障都講得一清二楚。
下面: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恐失己利」,害怕人家逼迫,自己失去利益。就像要教你大乘佛法;但是根器不夠,或是對於大乘佛法無希求心。只喜歡人天乘跟小乘,所以怕人家逼迫他學大乘;他看到就害怕,怕人家逼迫他把這愛欲心給捨掉,怕失去了他現前所有的。他覺得大乘講空,他覺得他摸不著邊際,好恐怖;很多小乘人都是這樣。因為你們一接觸就學大乘,所以你很難體會他們那種下劣的心態。跟他講第一義空,他就覺得:哎呀,大概什麼都沒有,抓不到。
他覺得他可以調調呼吸,還感覺得到自己的存在,他覺得這樣好像比較實在一點,他覺得這樣心有定下來,有「定」的感覺;他不知道「知覺乃眾生」。這裡「強使我作」,怕人家要他學大乘,要他來修行,他害怕失去了現前的利益;他怕萬一「人沒做好」就墮地獄怎麼辦?以為「只有念佛不行」,很多學淨土的人都是這種觀念,這就是悲哀!所以為什麼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他有這種心態,世間意不除,所以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縱然教你念佛,你也沒有真正老實。那麼起了這樣的世間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就背覺合塵,背離一乘了義,合於塵勞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就像有些人他來道場,來了一段時間,你勸他改,他不願意改,他寧可選擇離開,這種人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下劣無知。他不想改變他自己,他只想在那裡講是非、攀緣......等等的;你教他不要攀緣,你教他不要講是非,他就受不了,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她就趕快離開道場,不敢來,還要毀謗道場,還要毀謗出家人,還要造作惡業。
所以這裡短短的一篇,把末法眾生下劣的種種的樣子,給你形容得一清二楚,你自己去檢點你自己有沒有這些下劣的心?教你要學佛、教你要上進,你覺得自已沒有辦法、不可能,還是世間事重要,兒子重要、女兒重要等等的,世間法跟佛法要來兼顧一下,都能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的。你這一念就是世間意;教你要吃素,你覺得,哎呀這樣會影響我家庭生活,你這就是沒有慈悲心,無慈悲心、無孝順心;只有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只想到自己怎麼幸福快樂,不管眾生受到這些湯火的燒煮,這就是自私自利。你還覺得自己有發菩薩心,還覺得自己是菩薩心腸;你是顛倒了,你是羅剎心腸菩薩面,表面像菩薩裡面是羅剎。真正學佛人是菩薩心腸羅剎面,心裡真正希望眾生得利益,外表呢他會喝斥你、會教化你;菩薩心腸,對你無希求心。你不肯去利益眾生、不肯想到眾生,你還要殺害眾生、惱害眾生,還覺得自己很隨緣,很能夠恆順眾生。我們之前就講過,我俗家的母親,她就是常講她自己很隨緣,這是她要我把她錯誤的例子舉出來,警惕大眾。當初叫她吃素,她不願意,還覺得她自己很隨緣啊,結果就「隨緣」得癌症,隨了這個業緣得了絕症;所以你吃葷必然重病。有些人說吃素也是有重病的,那是他殺業沒有消,不信你去醫院看看,得這些重病的都還是吃葷的人多,所以他受這樣大的痛苦啊!所以這裡大家看了,自己就要提起警覺,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遇到了正法、遇到了佛法,不肯學不肯上進,起下劣心,退失大乘善信,退失大乘的正信,不願意學習大乘,反學人天二乘、反學外道,這個一定要注意。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這裡說到,這窮子站在這門側,他遇到他的父親,站在門側往裡面看,看到父親有種種的威勢,心懷恐怖,想要離開。而這個大富長者坐在師子座上,見到自己的小孩,一眼就認出來了,所以說「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非常地歡喜,他找了幾十年了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不求自來,所以「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他知道有人可以來繼承他這麼龐大的家業。長者心裡想:我常思念此子但是無由見之;他心裡面常常想念兒子,但是沒有辦法見到。「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不求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沒有把自己的小孩給忘記。至於它的表法:「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這「富長者」就像如來,成佛的時候見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識得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說「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面非常歡喜。那麼「即作是念」就是作如是念「想要度脫眾生」,如來想度脫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凡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所以說「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所以說這佛法能夠傳承下去,就像世尊當初成佛的時候一樣,一成佛,見到大地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這個佛法可以教下去。那麼「我常思念此子」,這是佛觀眾生無眾生相,因為觀眾生即佛,他知道眾生本來面目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眾生心性與佛同儔」,跟佛是相同的,只因迷背,輪迴不休。所以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所以後面印光大師跟我們推廣淨土法門:「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禪唯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就像你渡海,需要舟船一樣,「速疾到岸,身心坦然。」所以,遇到淨土法門,你就知道,你自己跟佛原來無二無別,就像《觀經》講的:「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你現在念佛,必定作佛,帶業往生,這個是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師講:你要念佛求生,比你在這世間要求生存還要容易。當你聽到祖師這樣開示,你就有無比的信心,就怕你不肯念;今天才念幾聲,明天就不念了,那就沒有辦法成就。《華嚴》勤首菩薩偈講:如鑽燧求火。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意思是:“你鑽木求火,火都還沒有現前,你就停了,連個暖相都沒有,懈怠者亦復如是。
佛觀眾生無眾生相,當體即是佛,所謂「菩提自性,人皆可頓。」《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成佛也是悟此心,念佛也是悟此心,除此心外更無一物。所以為什麼說禪宗、密宗、淨宗各個宗派,教學的方式雖不同,它會歸之處卻是一樣的。所以你現在在外面看到的密宗,它要傳你什麼無上頂法,實際上就是禪宗,你不用去那裡生高下心,想說密宗高,我們漢傳佛教差一點,或藏傳佛教高一點,你這是差別心;藏地為什麼會有佛教?那是我們唐朝那時候跟著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那個時候傳法傳過去的,你看現在西藏那些寺院,都是他們那個時候蓋的;所傳之法,都是一乘,沒有差別。無上的密法、無上的頂法,其實就是《華嚴》、《法華》,就是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就是淨土宗的一乘頓超之法,彼此沒有高下的。有一些初學密法的人他不懂,他覺得漢傳佛教,大概就是顯教比較次一等。密宗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密宗講的顯教是指小乘,是有相教,在事相上故名為「顯」,這有相、著相,最後這相還化空;所謂的密法,就是心法,因為此心「深密難知」,故稱為密。所以說顯教不是指漢傳,而是指小乘,或是指住相修行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清楚,所以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你不了解佛法,你心生高下。
下面:「無由見之。」佛觀眾生即佛,但是眾生呢?不識本心,所以不能反觀,所以叫「無由見之」。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就像做母親的想小孩一樣;但是「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果只有母親一個人在那裡空望,在那裡擔心,又有何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舉世間人容易懂的譬喻,不帶愛欲的,就是讓世間人知道佛的用心,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如」就是代表「如同」就是「就像」,說如同就不是真的,只是「如同」而已。如母憶子;但是「子」呢,捨棄自己的母親逃逝,就像眾生背覺合塵,墮於塵勞當中。你給他佛法,他不要;你給他錢財,他反覺得你是恩人。所以雖然見佛,見猶如不見;雖然聽聞佛法,這聞而未聞,沒有聽進到心裡面去,所以說「無由見之」。那麼今天時節因緣成熟了,「而忽自來。甚適我願。」這是如來起平等大悲心,所以叫「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見到眾生有佛性,他發願平等度一切眾生。他講:「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這「年朽」就代表如來具一切功德,而且以佛的功德護念眾生,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他們具足一切功德,而後用這清淨的功德,去護念一切的眾生。護念他不是只有保他平安,讓他事事如意,佛跟鬼神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你要求,還是要求佛菩薩。
有人問憨山大師,他說:「求佛跟求鬼神差在哪裡?都一樣能滿願啊」!憨山大師告訴他:因為你求佛,你念這藥師佛......等等佛菩薩聖號、咒語,你心是依止佛法的;既然是依止佛法,你本身業就在轉。你為了要求到你所想求的,你會照著佛經上講的去做;而後慢慢業障就消了,你會明白佛法,這就是佛菩薩度你的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求還是得求佛,他會護持你,會讓你本來是求世間的,慢慢地轉化過來。所以你說世間的健康長壽可不可以求?可以求,佛門求得到;但是你要清楚,佛門不是在搞這個,你要求可以求,求得到。想身體健康,你可以念藥師佛;出入平安,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可以念地藏王菩薩,這個都沒有問題,你有世間事情,世間事不順、工作不順,你念準提神咒,這些都沒有問題。
袁了凡唯一你可以學的一點就是念準提神咒,說老實話,他根本不曉得自己命怎麼轉,他以為他是做很多善事,其實有人比他更善,命也沒轉;他是念準提神咒,這是雲谷禪師教他的。因為雲谷禪師他看到他對於佛法無希求心,他只想求功名富貴,那好吧!你既然來佛門了,我就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念準提神咒。你們聽到可以求,都好高興了。求是沒有問題,而且都求得到;但是你在求的時候,你要依教奉行,要去轉變你的習氣。實際上這也是佛菩薩在度化你,讓你在求的過程當中,去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改變你世俗的這些邪知邪見,這就是準提菩薩在教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還有藥師佛、地藏菩薩在教化眾生。你要是覺得你智慧不開,你可以念文殊菩薩心咒;我有很多的方法,這方法都是經典上教的。記憶力不好的人,念虛空藏咒,有的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經典看不懂,背不起來,念什麼佛都沒效,你念虛空藏咒,這經典看過就像拍照一樣,直接就存起來,真的有效;而且還會「心空」,心地還會空,不會那麼執著。這個都是方便,從方便裡面引導你入真實,所以說「猶故貪惜」,看到眾生可憐,沒辦法,好啦!就示現三十二應身,佛菩薩示現三十二應來幫助你,講種種的陀羅尼,種種的咒語來消你的業障,幫助你來學佛。但是你既然是學佛,我就必須得告訴你:佛法不是在搞世間法,不是在搞人天乘。我一直強調,我沒有討厭《弟子規》這個書,我跟李毓秀沒有仇,跟提倡《弟子規》的這些人也沒有什麼怨恨;他們對我可能有怨恨,但我對他們沒有。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我看到你們都有這個善根,都能夠學佛,可是卻被這些世間法給耽擱了,被耽誤掉,那就可惜了!你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就這樣破滅,「無量劫來」這話是彭二林居士講的;有人稱他彭際清居士,他父親是彭啟豐,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分滿尚書跟漢尚書,他是漢尚書,彭際清是他的兒子,所以他是達官顯貴。他講的:你遇到佛法,遇到一乘,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你不要把這麼好的因緣給破壞掉了;所以我教你直接學一乘就好,這是依永明延壽大師教化眾生的方式。永明延壽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他再來這裡是這樣教化眾生,他說也只有一乘法能夠快速消你的業。你在這裡聽我講這一乘了義,雖然有些人好像聽不懂,但是你每聽一次,你業障就少一分,每聽一次就消一分;越聽就越清楚,越聽就越明白。你們常常在聽的人,你會有這種感覺,剛開始聽你聽不懂,但是就是這樣日積月累;日積月累你這樣聽下去,你會覺得每次聽都會多懂一點,為什麼?就是你業障一直在消、一直在消,耳根越來越清淨,心越來越清淨;再加上祖師大德教的這些方式:教你念佛、教你禮懺,業障消很快。來到道場修行,又教你如法,教你要攝心,教你不要散亂等等的;我們這個道場有要求,你業障消很快。所以你看來我們這裡熏修的,你們臉相出去都跟人家不一樣,這是肯定的;常常在外面碰到有一些居士開店做生意的,他說:法師,你們道場出來的居士,氣質不一樣。他不會講,他說氣質不一樣。我知道意思啊!都在熏習一乘佛法的氣質,怎麼會跟人天乘的一樣?當然氣質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天天都在消業障、都在增福慧;所以直接學一乘佛法就可以了。不要去拐彎繞遠路,你繞這麼大一圈,最後還是得學一乘。釋迦牟尼佛講:「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所以但學一乘就可以了。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這個時候,長者在師子座上看到他自己親生的小孩就站在門口,趕快叫旁邊的人把他追回來;「爾時使者疾走往捉」,使者他聽到自己老闆的要求,就趕快去把這個人抓回來。那麼窮子就很驚愕,非常恐慌,「稱怨大喚」,滿懷怨恨,而且大聲高叫,說「我不相犯」;現在人講:我沒有惹你啊!我又沒有做一些對你不敬的事情,或是對不起你的事情,「何為見捉。」為什麼要抓我?「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把他從門口拉回來。「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他想到自己並無犯罪,卻被抓了,那一定沒命,所以更加惶怖;悶絕躄地的「悶絕」就是昏倒,嚇昏了。所以你看,這眾生就像這裡窮子一樣,所謂「即遣傍人急追將還」,就是如來講「華嚴頓教」,告訴眾生「即心是佛」,就像「遣旁人急追將還。所以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他非常地害怕大喚,這窮子大喚。就是講這一乘頓教,非二乘所堪,二乘人還沒那個根,你給他一乘法,他不敢學,他害怕,他覺得學了會完蛋,他覺得哪有這麼神奇?哪有這麼奇妙的事情?稱一聲佛名,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淨土;所以他害怕,覺得不可能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如來他的壽量,居然無量劫;如來的身量不是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不是只有像阿羅漢那個樣子只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如來的正遍知能知無量劫,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有下了幾滴雨,他都知道;眾生起了什麼心念,他都知道。就像我之前講過,彌勒菩薩他的唯心識定,它起作用,他看到這個骨頭,他就知道這個白骨過去生,乃至無量劫前是造了什麼業,他都很清楚;唯有如來的,他不能識,因為佛整個都轉變過來了。彌勒菩薩還沒有這個修證,所以見到佛的過去生的這個應身,他沒有辦法知曉;但是一切眾生的他都知道,你過去生講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動過什麼心念,他都曉得。
所以二乘人他沒有辦法體會,他不知道什麼叫「一念頓超」,他不知道境界唯心,他不知道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重重無盡」,他沒有辦法體會;因為他著「有」,所以說「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為什麼要叫我學一乘?你反過來看看此間的眾生,就是如此。你跟他講大乘佛法,他覺得「你幹嘛叫我學大乘」?「學大乘,那基礎怎麼辦」?所以種種的心態都跟這經典上講的一模一樣。「稱怨大喚。」他覺得非常恐怖。
「使者執之逾急。」佛在華嚴會上又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位即是一切位」,念念流入如來果覺,這更奇妙;「一位菩薩即攝一切位菩薩的功德」,隨舉一位,普遍皆攝,所以叫「同生性」。什麼叫同生性?同樣都是悟得心性,叫同生性,同一生處,都是見性之人。如再把這個告訴一般小根之人,他就嚇到了,因為在小乘,你是初果,就不會是二果,是二果就不是初果,是四果就不會是三果,三果就不會是四果;但是華嚴菩薩位是「圓教初住」,他的受用可以跟等覺菩薩一樣。他一念之間,可以攝一切諸位的功德,將這些功德轉為自己的功德,只差斷證而已;這是小乘沒有辦法的。你小乘人證了阿羅漢,你想要「留惑度生」,你都沒有這個能力,就是說你想要伏惑,你都還沒有這個能力;可是等覺菩薩他能夠留惑度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久遠劫來早已成佛。所以這裡講「使者執之逾急」,這個就是講把一乘的殊勝展現出來,給這些小根人看,給二乘人看,給這些一般凡夫看,他們看了會嚇到,所以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就是這裡講的「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這麼殊勝。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乃至居下下品,你都能夠跟上上品乃至諸大菩薩同在菩提講堂聽經聞法;這個是此方所無,他方世界也沒有,為什麼?這裡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只知道有聖,見不到聖;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真的同居,你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你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這個是不可思議啊!這是一乘了義的殊勝,這是一乘才有,其他的沒有。
下面講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什麼叫「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這窮子就像二乘人,他觀三界如牢獄,觀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就像牢籠一樣。他見到這三界,猶如牢獄,觀這個胎、卵、濕、化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把他鎖住,讓他出不去;所以說他覺得「被囚執」,這是講二乘人的心態。他覺得他自己被囚執起來,這世間就像牢獄一樣,所以他覺得大乘為什麼說「不出而出」?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給予他大乘,他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煩惱就應該斷掉,它不會是菩提;他不知道生死即涅槃,他覺得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為什麼說生死即涅槃,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他看這個三界,就如同牢獄,看這四生就如同枷鎖。
所以他這裡講「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所以他對大乘無希求心。「悶絕躄地」,這個悶絕躄地就是講有眼不見,所以雖然遇到一乘了義,他沒有辦法學習,有眼不見;因為他認為這三界如牢獄,他不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不曉得。所以他覺得這三界囚執了他,覺得這四生鎖住了他,他碰到一乘佛法,他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有眼不見,悶絕躄地,這是講二乘。凡夫呢?凡夫更慘,你教他、告訴他要求生淨土,告訴他佛法的殊勝,告訴他《華嚴經》的殊勝莊嚴,他覺得那個跟我明天的工作沒有關係,跟我要吃飯糊口沒有關係;他連厭離的心都沒有。他覺得你們每天就是沒事在那裡講一些哲學、講一些玄學;你看他這個就是「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他覺得:「佛法就是繫縛人的方法,戒律就是約束人的方法,或是說學佛就是接受佛教的洗腦」;你看,起這種的邪見,所以凡夫更糟糕。或是那些學人天乘的也一樣,他覺得:「要是都按照佛經上講的做,那他家人怎麼辦?家人也是要度啊!也是要慈悲心啊,度廣大群眾前要先度自己家人」;這就是「人間佛教」裡面給你的錯誤思想、給你的邪見,讓你起愛憎心。同樣都是在講度眾生,可是他不叫你把愛欲捨掉,他教你你要先照顧你自己家人,先照顧你的愛欲。所以說人間佛教他裡面有毒藥啊!你自己要小心,不要受騙上當。
所以這裡很明顯地把二乘人的心態、凡夫學佛、學人天乘的心態,給你講出來。大家要能夠知曉,知道以後要能夠轉變,這樣才能得佛法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