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5 黃念祖居士註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因上二者,不可分割。發菩提心,信也,願也。一向專念,行也。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意謂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者,賴指南針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乃為正行。是謂,苟無菩提心,雖持名號,亦非正行也。如《彌陀要解》云:「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反之,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
「修諸功德」。見彌陀第十九「聞名發心願」。願曰:「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又《漢譯》(《吳譯》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者,佛、法、僧、戒、施、天),迴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
「願生其國」,亦即第十八願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第十九願「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與第廿一願中「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第廿二願「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如是諸願中,皆以發願回向,求生淨土為勸也。《阿彌陀經》曰:「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願生其國」實為往生極樂之關鍵。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正第廿「臨終接引願」之成就。彌陀願海所惠真實之利也。《稱讚淨土經》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經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為淨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故稱淨土為果教,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是普被萬類之慈航,均在是也。經云下輩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此云自然化生者,表非胎卵濕化四生中之化生。如《法華文句》云:「《胎經》云:蓮華生者,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也。」又亦非《涅槃經》所謂之濕生。彼經云:庵羅樹女等,因樹華而生,名為濕生。蓋穢土草木,常有濕氣。庵羅樹女等,托此濕氣而生,乃名濕生。今淨土中,蓮華與人俱是同時而有,自然化現,不藉濕氣,故亦非濕生也。
「智慧勇猛」。謂智慧明了銳利,能破煩惱憍慢賊軍,故云「勇猛」。如《智度論》云:「智慧箭勁利。破憍慢諸賊。」又《維摩經》云:「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又《心地觀經》云:「法寶猶如智慧利劍,割斷生死,離繫縛故。」「神通自在」。神通無礙也。如經云:「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等也。
又《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茲節錄嘉祥《義疏》:「第一謂上品上生。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第二,上品中生。不必讀誦大乘經。但善解義理,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此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經一宿則開。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此亦是七地無生。前上品見佛聞法,則得無生。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第三,上品下生。此人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復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今下品得初地無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又《彌陀疏鈔》更謂上上品住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鈔》云:「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餘可知矣。」可見上輩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可登八地,足證「智慧勇猛」也。
「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眾生,欲於當世親自眼見阿彌陀佛也。《觀經》謂上品上生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又上品中生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又上品下生者,「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觀經》與本經,同謂行者於命終前,見佛來迎,是即「今世見阿彌陀佛」也。於此五濁惡世,無佛之世,能見彼佛,實是希有。全憑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思議力。復因行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廣積功德,發願迴向,求生彼國。與佛願相應,故能見佛。由見佛故,即得往生,永無退轉。必證無上菩提。段末復示「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蓋此乃往生之主因。加之以「積集善根,應持迴向。」以是勝因,必得妙果。故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