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傳授三皈依



悟顯法師開示

傳授三皈依

三皈依是佛教修學的三個綱領,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不是皈依哪一個道場。聽說現在外面有的地方很誇張:「你是我的皈依弟子,每個月都要供養」。佛門沒有這種事。傳授三皈就是傳授修學佛法的三個重點,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就是正知正見;僧就是清淨不染,這是佛、法、僧。受了三皈以後,就要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起心動念要覺,不能迷。有人說學佛是迷信,學佛並不是迷信,學佛是學覺悟;有人本身不了解佛法,就說佛教是迷信,這個說法才是迷信。只有因不明瞭就去相信,才叫迷信。受了三皈就已經明瞭且相信了,這絕不是迷信。

「皈依佛」就是依止覺悟,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才是覺悟。法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要依經典所說的,佛教四依法,要依法不依人,現代很多都是依人不依法,看哪一位法師自己跟他比較熟,或他講的話還蠻中聽的,我就依止他,這是依人不依法,佛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再來是依義不依語,經典翻成中文,有它的義趣存在,但很多人看經卻死在句下,不知道經典要表達的義趣,實際上所有的經典說的就是「諸法實相」,就是教我們除斷貪瞋癡慢,不要再輪迴了,這才是經典的義趣。所以要依義不依語,雖然言詞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是詞能達義,只要懂得它的義趣。

經典的翻譯,從東漢末年永平十年一直到宋朝,經歷了好幾百年,經典一直到宋朝才有大藏經,每個朝代不同,用詞也有不同,甚至譯法也不同,總會有一些不同的用語出現,但是要能夠體會它的義趣。能體會義趣之後,佛又教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能幫助你究竟解脫煩惱;像人天乘就屬於不了義,只是教眾生在這世間做好事、做好人,這在佛門判為不了義法。「了義法」涵蓋著人天乘,但是人天乘不能涵蓋「了義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雖然是同一心,但是作用不同、果報不同。具足五戒十善,可以天、可以得人身,做點善事家庭也許有一點幸福圓滿,但不會太多。了義法卻可以令你徹底的解脫,得到你想要的圓滿,這是真了義。還有一種了義,就是能夠幫助你快速把煩惱放下,這是了義、頓超的方式。講到頓超,祖師大德常說淨土是了義當中的了義,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學,而且都很容易學,印光大師講:「用功少而收效速。」這句話大家最喜歡。不要以為是:念佛念得少,得到的效果就可以很大。不能這樣解,意思是說不用像其他法門,有這麼多的前行方便,直接念這句佛號就可以成就。念佛要念得專,質量要好、品質要佳,這是依了義法。依了義法之後,佛教我們還要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智慧不能迷失掉,智慧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在淨土宗就是佛號不能間斷、不要夾雜。早上要做早課,晚上要做晚課,時間長短可以自己拿捏,全在個人發心,不是說受了三皈就非要做多長的早課,那都是自己的發心。甚至像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顆,念個一圈也是早課,念個一圈也是晚課,有時間就多念兩圈,念個十圈那就是一千聲,當作早課也可以,沒有時間,念十聲,也可以當早課,就是要定時熏習,這是依智不依識。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就是「識」,不管是什麼事情,或誰對誰錯,當起煩惱了,就是識在作用,不用講到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麼複雜。起煩惱的時候就是意識在作用,總是放不下、看不破,所以佛教我們依智不依識,在淨宗就是依靠這句佛號,這是「皈依法」。

「皈依僧」是清淨無染,在所有的時候,身要合於律儀,像來精舍受皈依的同修,都有一本《學佛行儀》結緣;由身得清淨,由外而內再來心得清涼。《楞嚴經》講:「我以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先把身調伏好,再來由外而內調心,這是一個漸次的方法。不要講到律儀,就認為是要約束人,律儀並不約束人,它可以幫助你得定、開慧,先有戒才有定,才有慧。有些人以為,不受戒那就沒事,不會有犯戒的果報,佛在經上講:「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為外道」。外道就是不學佛的人。你有律儀,不小心違犯了,你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學佛人,甚至可以稱為菩薩,菩薩是覺有情,還在修行,有時還會有過失,因為他學過,他知道,所以他能懺悔、能改過。外道卻不曉得這樣做是不對的,不知道這樣做會輪迴,就是無戒可犯、沒有律儀可犯,所以說是外道。勸大家能夠受五戒、受菩薩戒,就是依照佛在經上告訴大家的這個道理去做,能受戒都是相當殊勝的,甚至受了菩薩戒,永遠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戒沒有在退戒的,一受永受。五戒有滿分受、多分受、少分受,受一條也可以,不一定一次學五條,菩薩戒就全部都要學,受了戒有好處,能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世還受菩薩戒,這是非常殊勝的,這是「皈依僧」。所以受三皈,法師是把修學的綱領傳授給大眾,當然也不是皈依我。有些同修雖是老和尚幫他授的三皈,但也不是皈依老和尚,不要以為是老和尚傳給你所以比較殊勝,其實都一樣的。所講的跟佛講的必然相同,因為都是代替釋迦牟尼佛來傳授三個修學綱領。儀式中拜,不是拜法師,是拜佛像,大家是拜佛做老師。

如果是其他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可以受三皈,因為你跟上帝是父子關係,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並沒有衝突;在家有好父母,在外有好老師,你父母一定很高興,這是真話。佛教之所以廣大就是沒有侷限,並沒有說你信了其他的宗教,就不能來學佛,沒有說一定要捨棄其他的生活才能來學佛!祖師講:「但向塵中了自心」,這個才是佛法。

三皈內容說的,皈依佛從於今日不皈依外道,不皈依外道經典、外道徒眾,就是希望你盡形壽不要退轉,一退轉那就學外道了,一起煩惱就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皈依儀式相當簡單,最重要是要有恭敬心,一切法從恭敬心當中求,至誠能夠感通。受完後回去,要記得這三個綱領,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覺、要正、要淨。皈依佛、法、僧,我們常唱的三皈依,自皈依佛不是「自從」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是倒裝句,佛不在心外,覺悟的心就是本來具有的,正知正見的心就是本來具有的,清淨不染的心,清淨不染的行為就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所以叫「三自皈」,皈依自性不是向外求,要能懂這個道理。

希望大家能夠吃素,素食是時尚,素食可以說是現代化的飲食趨勢,絕對比吃葷的方便,吃葷的還要吐骨頭,多不方便,像吃魚,那ㄧ餐吃得很不安穩,因為怕魚刺扎到。還有一個吃葷的例子:有位同修想,那我吃麥當勞就好了,麥當勞都沒有刺、也沒有骨頭,但是還是會跟眾生結惡緣,眾生看到你就會特別的不歡喜。吃素身上有慈悲的光明,有一種令眾生歡喜的光明,動物看到你,知道你不會傷害牠,你不會惱害牠,最低限度牠曉得你不會把牠吃掉,所以素食的好處特別多。再去看看醫院生病的人,還是吃葷的多;戰爭就是殺生來的,想要這世上沒有戰爭,除非眾生不食肉。殺害眾生吃眾生肉,眾生死了以後就像《楞嚴經》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牠們變成人之後來一個大屠殺,才有戰爭、人禍,這都是有因果的。如果你在家非得要煮葷的,那受三皈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之後在萬不得已非煮葷腥的時候,一定要幫牠念佛迴向,希望牠能夠超脫畜生身,這是不得已的方便。但還是盡量不要吃葷腥,實在不能夠避免你就要少吃,再來就不要吃,這樣最好。讓整個家庭都知道吃素的好處,吃素是健康的。有些人會告訴你,素料裡面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實際上還是葷腥比較多不好的,最重要的是葷腥裡帶有瞋恨心,是跟眾生結惡緣。也有人說吃素,蔬菜也有生命,那算不算殺生?這個妄想打得很大。蔬菜有沒有生命?如果說蔬菜有生命,那桌椅板凳也有生命,他們的理論是:用好的音樂給它聽,它會聽,會長得好,它能聽所以它有生命;那水也有生命。他認為說,你把它砍掉了它就算死亡,這是把植物擬人化,就像我們拿刀子把東西切斷,那東西自然就呈現兩段的現象,你不能說它分成兩段,它生命結束了。
在佛教生命的定義是有意識心、有七情五欲、有情識的反應;佛告訴我們蔬菜、植物是屬無情眾生,只是有時會有一些鬼神附在上面。所以像以前要砍樹,都要先祭拜,不像現代電鋸拿來就砍了,如有鬼神附在樹上,你砍那棵樹就好像拆它的房子,因為它是寄居在那樹上。所以不能夠說吃蔬菜就等於殺生,蔬菜沒有情識。有生命必須要有八識,有七情五欲,有這些作用。像動物就會執著,你要殺牠,牠就會跑、會哭。大家要曉得,吃這些青菜,你只是看到它有變化,不能說它有生命。很多東西都有變化,家裡的用品很多也都有變化,你不能夠說它有變化就是有生命,給蔬菜好的土壤、好的養分,它就變化出肥壯健康的樣子;你要是不理它,也不給它陽光,它就是呈現枯萎的樣子,這是變化相,不能說是有生命,這點要相當清楚。

最後還是叮嚀大家要吃素,如果真的不行,煮葷的時候,幫牠念阿彌陀佛迴向,或是念往生咒迴向,這是不得已的方式。有些法師不勸人吃素是因為怕初學聽到一定要吃素,他就不來學佛,所以先跟他說好好好沒有關係,可以吃,開方便是因為眾生不能接受。甚至有人說,佛陀時代也吃葷腥。但佛在《楞嚴經》講:「都是我神力化現」。佛陀在世的時候是這樣子,現在佛陀不在,吃了口口都要還。所以普勸眾生能夠選用素食來當自己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