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第十義理分齊者有四門。一三性同異義。二緣起因門六義法。三十玄緣起無礙法。四六相圓融義。初三性同異說有二門。先別明後總說。別中亦二。先直說後決擇。前中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中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則不壞末而常本也。經云。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也。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則不動本而常末也。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也即。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答由二義故。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隨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隨緣故。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於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秪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豈相違耶。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自性故。若非無性即不藉緣。不藉緣故。故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眾緣。從眾緣故必無自性。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故智論云。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則由緣生故。即顯無性也。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則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也。涅槃經云。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則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故也。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所執性中。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如於木杌橫計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於其木鬼不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明竟。第二問答決擇者。於中有三門。第一護分別執。第二示執之失。第三顯示其義。初門護執者。問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隨緣故。問真如是無耶。答不也。不變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具德故。又問有耶。答不也。不變故。何以故。由不變故。隨緣顯示。問無耶。答不也。隨緣故。何以故。由隨緣故。不變常住也。餘二句可知。又問有耶。答不也。離所謂故。下三句例然。又問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問無耶。答不也。不空真如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離相違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離戲論故。又問有耶。答不也。離妄念故。問無耶。答不也。聖智行處故。餘句準之。依他性者。問依他是有耶。答不也。緣起無性故。問依他是無耶。答不也。無性緣起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有多義門故。又問有耶。答不也。緣起故。何以故。以諸緣起皆無性故。問無耶。答不也。無性故。何以故。以無性故。成緣起也。餘二句可知。又以緣起雖於四句。又以無性故亦離四句。並可知矣。又問依他有耶。答不也。約觀遣故。問無耶。答不也。能現無生故。下二句離相違故。離戲論故可知。又問有耶。答不也。異圓成故。又約遍計分故。又離所謂故。問無耶。答不也。異遍計故。以圓成分故。又智境故。餘句準之。遍計所執者。問遍計是有耶。答不也。理無故。問是無耶。答不也。情有故。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所執性故。又問有耶。答不也。無道理故。問無耶。答不也。無道理故。餘句準知。又問有耶。不也。執有故。又問無耶。不也。執有故。又亦有亦無耶。不也。執有故。又非有非無耶。不也。執成故。又有耶。不也。由無相故。又無耶。不也。無相觀境故。餘句準之。又有耶。不也。無體故。又無耶。不也。能曀真故。餘句準之。第二示執過者。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過失。一常過。謂不隨緣故。在染非隱故。不待了因故。即墮常過。問諸聖教中。並說真如為凝然常。既不隨緣豈是過耶。答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是隨緣成染淨時。恒作染淨而不失自體。是即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若謂不作諸法而凝然者。是情所計故即失真常。以彼真常不異無常之常。不異無常之常。出於情外故名真常是故經云。不染而染者。明常作無常也。染而不染者。明作無常時不失常也。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真如為凝然常者。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常故。說真如為無常耶。答教中亦說此義。故經云。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以此教理故知。真如不異常之無常故。隨緣隱體。是非有也。問真如是不生滅法。既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為常。不異常之無常故。得說無常者。亦可依他是生滅法。亦應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義耶。答亦得有也。何者。以諸緣起無常之法。即無自性方成緣起。是故不異常性而得無常。故經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則不異於常成無常也。又以諸緣起即無自性。非滅緣起方說無性。是則不異無常之常也。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又云。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等。此中二義與真中二義。相配可知。此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故智論云。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別執。此之謂也。是故若執真如同情所謂而凝然常者。即不隨緣隱其自體不假了因。即墮常過。又若不隨緣成於染淨。染淨等法即無所依。無所依有法又墮常也。以染淨法皆無自體賴真立故。二斷過者。如情之有即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斷有也。又若有者。即不隨染淨。染淨諸法既無自體。真又不隨不得有法。亦是斷也。第二執無者。亦有二過失。一常過者。謂無真如生死無依。無依有法即是常也。又無真如聖智無因。亦即常也。又無所依不得有法。即是斷也。又執真如是無。亦即斷也。第三執亦有亦無者。具上諸失。謂真如無二。而雙計有無。心所計有無非稱於真。失彼真理故是斷也。若謂如彼所計以為真者。以無理有真。是即常也。第四非有非無者。戲論於真。是妄情故失於真理。即是斷也。戲論有真而謂為真者。理無有真故是常也。第二依他起中。若執有者亦有二失。一常過。謂已有體不藉緣故。無緣有法即是常也。又由執有即不藉緣。不藉緣故不得有法。即是斷也。問若說依他性是有義。便有失者。何故攝論等。說依他性以為有耶。答聖說依他以為有者。此即不異空之有。何以故。從眾緣無體性故。一一緣中無作者故。由緣無作方得緣起。是故即非之有。名依他有。是則聖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若謂依他如言有者。即緣起有性。緣若有性即不相藉。不相藉故即壞依他。壞依他者良由執有。是故。汝意恐墮空斷。勵力立有。不謂不達緣所起法無自性故。即壞緣起便墮空無斷依他故也。二若執無者亦有二失。若謂依他是無法者。即緣無所起。無所起故不得有法。即是斷也。問若說緣生為空無故。即墮斷者。何故中論等內。廣說緣生為畢竟空耶。答聖說緣生以為空者。此即不異有之空也。何以故。以法從緣生方說無性。是故緣生有者方得為空。若不爾者無緣生因。以何所以而得言空。是故不異有之空名緣生空。此即聖者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若謂緣生如言空者。即無緣生。無緣生故即無空理。無空理者良由執空。是故汝意恐墮有見。猛勵立空。不謂不達無性緣生故。即失性空。失性空故還墮情中惡趣空也。問若由依他有二義故。是則前代諸論師。各述一義融攝依他不相違者。何故後代論師。如清辯等。各執一義互相破耶。答此乃相成非相破也。何者。為末代有情根機漸鈍聞說依他是其有義。不達彼是不異空之有故。即執以為如謂之有也。是故清辯等。破依他有令至於無。至畢竟無方乃得彼依他之有。若不至此徹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故為成有故破於有也。又彼有情聞說依他畢竟性空。不達彼是不異有之空故。即執以為如謂之空。是故護法等。破彼謂空以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異有之空。以若有滅非真空故。是故為成空故破於空也。以色即是空清辯義立。空即是色護法義存。二義鎔融舉體全攝。若無後代論師以二理交徹全體相奪。無由得顯甚深緣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是故如情執無即是斷過。又若說無法為依他者。無法非緣。非緣之法即墮常也。第三亦有亦無者。具上諸失。可以準之。問若據上來所說。依他起性有無偏取。此應不可。雙取有無應契道理。如何亦有具上失耶。答依他起性中。雖具彼有無之理。然全體交徹空有俱融。而如所計亦有亦無者。即成相違具上失也。第四非有非無者。戲論緣起亦非理也。何者。以其執者於有無中所計不成故。即以情謂非有非無。為道理也。此既非理。亦具上失。思以準之。第三遍計所執性中。若計所執為有者有二過失。謂若所執是其有者。聖智所照理應不空。即是常也。若妄執遍計於理有者。即失情有。故是斷過也。二若執遍計為情無者。即凡夫迷倒不異於聖。即是常也。亦即無凡故是斷也。又既無迷亦即無悟。亦無悟故即無聖人。亦是斷也。三亦有亦無者。性既無二。而謂有無即相違故。具上失也。四非有非無者。戲論遍計亦具上失。準以知之。第二執成過竟。第三顯示其義者。真如是有義。以迷悟所依故。又不空義故。不可壞故。餘如上說。又真如是空義。以離相故。隨緣故。對染故。餘亦如上。又真如是亦有亦無義。以具德故。違順自在故。鎔融故。又是非有非無義。以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餘翻說準上知之。二依他是有義。緣成故無性故。餘準前知。依他是無義。以緣成無性故。亦準前知。依他是亦有亦無義。以緣成無性故準前。依他是非有非無義。以二不二故隨取一不得故準前。三遍計是有。約情故。遍計是無。約理故。遍計是亦有亦無。由是所執故。遍計是非有非無。由是所執故。餘準前思之。上來別明三性竟。第二總說者。三性一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是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中分別性及真實性生死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槃。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實成涅槃故。此性非涅槃。何以故。此性由分別一分即是生死。是故不可定說一分。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亦不見涅槃。由此意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又云。阿毘達磨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說三分。釋曰。阿毘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性以煩惱為性。真實性以清淨分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分。依此義故作此說也。此上論文。又明真該妄末無不稱。真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思之可見。
◎第二緣起因門六義法。將釋此義六門分別。一釋相。二建立。三句數。四開合。五融攝。六約教。第一門中有二。初列名。次釋相。初列名者。謂一切因皆有六義。一空有力不待緣。二空有力待緣。三空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五有有力待緣。六有無力待緣。二釋相者。初者是剎那滅義。何以故。由剎那滅故。即顯無自性。是空也。由此滅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此謝滅非由緣力故。云不待緣也。二者是俱有義。何以故。由俱有故方有。即顯是不有是空義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緣也。三者是待眾緣義。何以故。由無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緣生故是無力也。即由此義故是待緣也。四者決定義。何以故。由自類不改故是有義。能自不改而生果故。是有力義。然此不改非由緣力故。是不待緣義也。五者引自果義。何以故。由引現自果。是有力義。雖待緣方生。然不生緣果。是有力義。即由此故是待緣義也。六者是恒隨轉義。何以故。由隨他故不可無。不能違緣故無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緣也。是故攝論為顯此六義而說偈言。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第二建立者。問何以故。定說六義不增至七。不減至五耶。答為正因對緣。唯有三義。一因有力不待緣。全體生故。不雜緣力故。二因有力待緣。相資發故。三因無力待緣。全不作故。因歸緣故。又由上三義因中各有二義。謂空義有義。二門各有三義。唯有六故不增減也。問何故不立第四句無力不待緣義耶。答以彼非是因義故不立。思之可見。問待緣者待何等緣。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緣。不取自六義更互相待耳。問因望緣得有六義。未知緣對因亦有六義不。答此有二義。增上緣望自增上果得有六義。以還是親因攝故。望他果成疏緣故不具六。親因望他亦爾。問果中有六義不。答果中唯有空有二義。謂從他生無體性。故是空義。酬因有故是有義。若約互為因果義說。即此一法為他因時具斯六義。與他作果時即唯有二義。是故六義唯在因中。問若爾。現行為種因。豈得有六義。答隨勝緣不具。如論說。種子有六義。此約初教。若緣起祕密義。皆具此六義。約終教。以此教中六七識等。亦是如來藏隨緣義。無別自性。是故六七識亦具本識中六義也。思之可見。第三句數料揀者有二種。一約體。二約用初約體有無而有四句。一是有。謂決定義。二是無。謂剎那滅義。三亦有亦無。謂合彼引自果及俱有無二是也。四非有非無。謂合彼恒隨轉及彼待眾緣無二是也。就用四句者。由合彼恒隨轉及待眾緣無二故。是不自生也。由合彼剎那滅及決定無二故。不他生也。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無二故。不共生也。由具三句合其六義因義方成故。非無因生也。是則由斯六義。因緣全奪顯緣起勝德。故地論云。因不生。緣生故。緣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不無因。生隨順有故。又集論云。自種有故不從他生。待眾緣故非自生。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生。問此六義與八不分齊云何。答八不據遮六義約表。又八不約反情理自顯。六義據顯理情自亡。有斯左右耳。第四開合者。或約體唯一。以因無二體故。或約義分二。謂空有。以無自性故。緣起現前故。或約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緣。二有力待緣。三無力待緣。初即全有力。後即全無力。中即亦有力亦無力。以第四句無力不待緣非因故不論也。是故唯有三句也。或分為六。謂開三句入二門故也。如前辯。或分為九。謂於上三義。隨一皆具彼三故。何以故。若非有力即無無力。是故隨一具三故有九也。或分十二。謂於上六義。空有二門不相離故。隨空即有隨有即空。有空有六。空有亦六。故有十二也。或分十八。謂於上六義中。一一皆有三義故。一體有無。二力有無。三約待緣不待緣。三六成十八也。或分為三十六。謂於上六義。隨一皆具六。何以故。以若無一餘皆無故。餘門思而準之。第五融攝者。然此六義以六相融攝取之。謂融六義為一因是總相。開一因為六義是別相。六義齊名因是同相。六義各不相知是異相。由此六義。因等得成是成相。六義各住自位義是壞相。問六相六義分齊云何。答六義據緣起自體。六相據緣起義門。以法體入義門遂成差別。如以六義入四句顯是去非故。順三乘入六相顯自德故順一乘。是故四句與六相。俱為入法方便也。第六約教辨者。若小乘中法執因相。於此六義名義俱無。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有六義名義。而主伴未具。若一乘普賢圓因中。具足主伴無盡緣起方究竟也。又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由有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由有此等義門故。得毛孔容剎海事也。思之可解。三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夫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今以要門略攝為二。一者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境界也。二者隨緣約因辯教義。即普賢境界也。初義者。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如華嚴經中究竟果分國土海及十佛自體融義等者。即其事也。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此當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即其事也。問義若如是。何故。經中乃說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此果義。是約緣形對為成因故說此果。非彼究竟自在果。所以然者。為與因位同會而說故。知形對耳。第二義者有二。一以喻略示。二約法廣辯。初喻示者。如數十錢法。所以說十者。欲應圓數顯無盡故。此中有二。一異體。二同體。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緣起門內有二義故。一不相由義。謂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緣等是也。二相由義。如待緣等是也。初即同體。後即異體。就異體中有二門。一相即。二相入。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緣起法皆有二義故。一空有義。此望自體。二力無力義。此望力用。由初義故得相即。由後義故得相入。初中由自若有時他必無故。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無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時他必自有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無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無彼不相即。有無無有無二故。是故常相即。若不爾者緣起不成。有自性等過。思之可見。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攝他。他全無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無力(反上可知)。不據自體故非相即。力用交徹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無力各不俱故。無彼不相入。有力無力。無力有力無二故。是故常相入。又以用攝體更無別體故。唯是相入。以體攝用無別用故。唯是相即。此依因六義內準之。於中先明相入。初向上數十門。一者一是本數。何以故。緣成故。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無一即十不成故。一即全有力故攝於十也。仍十非一矣。餘九門亦如是。一一皆有十。準例可知。向下數亦十門。一者十即攝一。何以故。緣成故。謂若無十即一不成故。即一全無力歸於十也。仍一非十矣。餘例然。如是本末二門中。各具足十門。餘一一錢中準以思之。此約異門相望說耳。問既言一者。何得一中有十耶。答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故。定知如是。此義云何。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成故。是故一中有十者。是緣成一。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得名一也。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緣成故。為此十中有一者。是緣成無性十。若不爾者。自性無緣起不名十也。是故一切緣起皆非自性。何以故。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緣起一耳。問若去一緣即不成者。此則無性。無自性者。云何得成一多緣起。答秖由無性得成一多緣起。何以故。由此緣起是法界家實德故。普賢境界具德自在無障礙故。華嚴云。菩薩善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是故當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無礙仍不相是。一門中既具足十義故。明知一門中皆有無盡義。餘門亦如是。問一門中攝十盡不。答盡不盡。何以故。一中十故盡。十中一故不盡。四句護過去非顯德等。準之可解耳。別別諸門中準例如是。緣起妙理應如是知。第一門竟。初異體門中。第二即義者。此中有二門。一者向上去。二者向下來。初門中有十門。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無一即無十故。由一有體餘皆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矣。如是向上乃至第十。皆各如前準可知耳。言向下者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何以故。若無十即無一故。由一無體餘皆有故。是故此十即一矣。如是向下乃至第一。皆各如是準前可知耳。以此義故。當知一一錢即是多錢耳。問若一不即十者。有何過失。答若一不即十者。有二失。一不成十錢過。何以故。若一不即十者。多一亦不成十。何以故。一一皆非十故。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是十也。二者一不成十過。何以故。若一不即十。十即不得成。由不成十故。一義亦不成。何以故。若無十是誰一。故今既得一。明知一即十。又若不相即。緣起門中空有二義。即不現前便成大過。謂自性等。思之可知。下同體門中準此知之。餘門亦準可知耳。問若一即十者。應當非是一。若十即一者。應當非是十。答秖為一即十故。是故名為一。何以故。所言一者非是所謂一。緣成無性一。為此一即多者是名一。若不爾者不名一。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緣不成一也。十即一者準前例耳。勿妄執矣。應如是準知。問上一多義門。為一時俱圓耶。為前後不同耶。答即圓即前後。何以故。由此法性緣起。具足逆順同體不違。德用自在無障礙故。皆得如此。問如上所說。去來義其相云何。答自位不動而恒去來。何以故。去來不動即一物故。但為生智顯理故。說去來等義耳。若廢智一切不可說。如上果分者。即其事也。問若由智者即非先有。如何說云舊來如此耶。答若廢智即不論緣起。由約智故說舊來如此。何以故。不成即以成即離始終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問為由智耶。法如是耶。答為由智也。為法如此也。何以故。同時具足故。餘義準以思之。大段第一異體門訖。第二同體門者。亦有二義。一者一中多。多中一。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初門二。一者一中多。二者多中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是本數。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由此一錢自體是一。復與二作一故。即為二一。乃至與十作一故。即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箇一耳。仍一非十也。以未是即門故。初一錢既爾。餘二三四五。已上九門皆各如是。準例可知耳。二者多中一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中一。何以故。由此一與十作一故。即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離十一即無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餘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準例思之。問此與前異體何別。答前異體者。初一望後九異門相入耳。今此同體。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後異門說也。即義亦準思之。二者一即十。十即一。亦有二門。一者一即十。亦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無別自體故。是故十即是一也。餘九門皆亦如是。準之可知。二者十即一者。亦有十門不同。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十即一。何以故。彼初一即是十故。更無自一故。是故初一即是十也。餘九門準例知之。問此同體中。一即十等者。為秖攝此十耶。為攝無盡耶。答此並隨智而成。須十即十。須無盡即無盡。如是增減隨智趣矣。十即如前釋。曰無盡者。一門中既有十。然此十復自迭相即相入。重重成無盡也。然此無盡重重。皆悉攝在初門中也。問為但攝自一門中無盡重重耶。為一攝餘異門無盡耶。答或俱攝。或但攝後自無盡。何以故。若無自一門中無盡。餘一切門中無盡。皆悉不成故。是故初門同體。即攝同異二門中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窮其圓極法界。無不攝盡耳。或但自攝同體一門中無盡。何以故。由餘異門如虛空故。不相知故。自具足故。更無可攝也。此但隨智而取。一不差失也。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箇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盡者。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各無盡無盡誠。宜如是準知。此且約現理事錢中。況彼一乘緣起無盡陀羅尼法。非謂其法秖如此也。應可去情如理思之。第二約法廣辯者。略有二種。一者立義門。二者解釋門。初立義門者。略立十義門以顯無盡。何者為十。一教義。即攝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義。餘下準之。二理事。即攝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攝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攝一切因果。五人法。即攝一切人法。六分齊境位。即攝一切分齊境位。七師弟法智。即攝一切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攝一切主伴依正。九隨其根欲示現。即攝一切隨其根欲示現。十逆順體用自在等。即攝一切逆順體用自在等。此十門為首。皆各總攝一切法。成無盡也。二言解釋者。亦以十門釋前十義。以顯無盡。問何以得知十數顯無盡耶。答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時顯現成矣。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如彼初錢中即攝無盡義者。此亦如是。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準上思之。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故此經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然此一多雖復互相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也。所由如上錢義中釋。此有同體異體。準上思之可解。
◎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切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邊無數無量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爾。如彼同體門中一錢即得重重無盡義者。即其事也。何況無邊劫者。即餘一一門中。各現無盡義者是也。所以爾者。此經又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也。由是緣起妙理始終皆齊。得始即得終。窮終方原始。如上同時具足故得然也。又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終心即作佛者即其事也。問如同體一門中即攝一切無盡者。為一時俱現耶。為前後耶。答於一門中。一時炳然現一切者。屬微細攝。隱映互現重重者。屬因陀羅攝。餘義即同即異。即多即少。即有即無。即始即終。如是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仍隨舉為首。餘即為伴。道理一不差失舊來如此。亦辯同體一門中具足自在無窮德耳。餘異體等門中亦準思之。問若一門中。即具足一切無盡自在者。餘門何用為。答餘門如虛空。何以故。同體一門并攝一切無不盡故。問此同體中所攝一切者。但應攝自門中一切。豈可攝餘門中一切耶。答既攝自一切。復攝餘一一門中無盡一切。如是重重窮其法界也。何以故。圓融法界無盡緣起。無一一切並不成故。此但論法性家實德故。不可說其邊量。故此經偈云。不可言說諸劫中。演說一切不可說。不可說劫猶可盡。說不可說不可盡。又偈云。一切眾生心。悉可分別知。一切剎微塵。尚可算其數。十方虛空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惻。良由此一乘圓極自在無礙法門得一即得一切故耳。因果俱齊無前後別。故地論云。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可思議佛法為一緣起。以六相總別等義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時相容相即。各攝一切互為主伴。深須思之此事不疑。又此經云。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生皆悉平等。又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如是云云無量。廣如經文。問此等歎因中德耳。豈可即滿德果耶。答此一乘義。因果同體成一緣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不得果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等非因也。問上言果分離緣不可說相。但論因分者。何故十信終心。即辯作佛得果法耶。答令言作佛者。但從初見聞已去。乃至第二生即成解行。解行終心因位窮滿者。於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圓融果矣。由此因體依果成故。但因滿者即沒於果海中也。為是證境界故。不可說也。此如龍女及普莊嚴童子善財童子并兜率天子等。於三生中即克彼果義等。廣如經辯應準思之。問上言一念即得作佛者。三乘中已有此義。與彼何別。答三乘望理。為一念即得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義。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門。及與一切眾生皆悉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同時作佛。後皆新新斷惑。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具足十佛以顯無盡逆順德故。及因陀羅微細九世十世等遍通諸位。謂說十信終心已去。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時遍成無有前後。具足一切耳。然此一念與百千劫無有異也。直須思之。此即第三諸法相即自在門訖。第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故此經云。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說法。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脩羅各各受果報。此三偈即三世間也。又云。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量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又云。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餘者云云無量。廣如經辯。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並是法性家實德。法爾如是也。非謂分別情識境界。此可去情思之。問上一塵中現無量佛剎等者。此但是一重現而已。何故乃云重重現耶。答此方說華嚴經時。云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彼微塵中說華嚴經時。亦云一切微塵中亦如是說。如是展轉即重重無盡也。宜準思之。問若據此文重重無盡。有何分齊云何辯其始終等耶。答隨其智取。舉一為首餘則為伴。據其首者即當中。餘者即眷屬圍繞。如上教義等。並悉如是自在成耳。反前相即相入自在等。皆悉如是攝一切法無窮法界並悉因陀羅成也。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故此經云。菩薩於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遠。及所被益諸眾生等。於一念中皆悉顯現。廣如經文。又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住。又云。於一塵內。微細國土。一切塵等悉於中住。宜可如理思之。問是義與上因陀羅何別耶。答重重隱映互現。因陀羅攝齊頭炳然顯著微細攝。此等諸義並別不同。宜細思之。六者祕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故此經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定。色塵三昧起等云云。又云。男子身中入正受。女子身中三昧起等云云。於一微塵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如是自在此隱彼顯。正受及起定同時祕密成矣。又此經云。十方世界有緣故。往返出入度眾生。或見菩薩入正受。或見菩薩從定起。又云。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正覺轉正法論入涅槃現分舍利度眾生。如是無量。廣如經辯。又如佛為諸菩薩受記之時。或現前受記。或不現前祕密受記等。如上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祕密。何以故。見此不見彼故。不相知故。雖不相知見。然則成此彼成故。俱名成也。應如此準思之。第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為雜。又如菩薩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又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無量無邊諸餘雜行。俱時成就也。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無不具足者矣。宜準思之。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上諸雜義遍十世中。同時別異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故。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即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總句。總別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故此經云。或以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或百千大劫為一念。一念即百千大劫。或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如是自在時劫無礙。相即相入渾融成矣。又此經云。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又云。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眾生。又云。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事。又云。於一微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如是云云無量。廣如經文。此普攝上諸義門。悉於十世中自在現耳。宜可思之。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為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如性起品中說十心義等者。即其事也。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德耳。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無餘物名唯心轉等。宜思釋之。十者託事顯法生解門。此上諸義隨託之事。以別顯別法。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事相者。此即諸法門也。顯上諸義可貴故。立寶以表之。顯上諸義自在故。標王以表之。顯上諸義潤益故。資澤故。齗齗故。以雲標之矣。如是等事云云無量。如經思之。問三乘中以有此義。與此何別。答三乘託異事相表顯異理。今此一乘所託之事相。即是彼所現道理。更無異也。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無不攝盡者也。宜可如理思之。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等。皆悉同時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諦觀察餘時。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可準。上來所明並是略顯別教一乘緣起義耳。又於其中諸餘法相及問答除疑等。與彼三乘或同或異。所目所設為方便等。廣如經論疏鈔孔目及問答中於彼釋矣。與彼三乘全別不同。宜可廣依華嚴經普眼境界準思之。問此上道理。與彼三乘義別不同此可信矣。又以何文證知三乘外別有一乘耶。答此經自有誠文。故偈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比決之。又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小乘也。若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中乘也。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即大乘也。若有無上心。決定欲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一乘也。由此一乘非下機堪受。是故大聖善巧。於彼三乘位中隨其機欲方便少說。由不窮法界源故。權現二身三身等佛。今為如是無上心機樂大事方始現佛十身境界。說無盡佛法耳。名現佛身說無盡佛法也。三乘但隨機而已。未顯諸佛十身自境界故。非現佛身。又隨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理等。非窮盡說也。何以故三乘以此無窮為過失故。然此一乘以無窮為實德故耳。又此經云。於一世界中。聞說一乘者。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此據本末分齊說耳。聖教文義顯然。不可以執情而驚怪者矣。第四六相圓融義。六相緣起三門分別。初列名略釋。二明教興意。三問答解釋。初列名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相者。一舍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比總滿彼總故。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第二教興意者。此教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鎔融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此義現前一切惑障。一斷一切斷。得九世十世惑滅。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顯一切顯。並普別具足始終皆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良由如是法界緣起六相鎔融。因果同時相即自在具足逆順。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入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廣如華嚴經說。第三問答解釋者。然緣起法一切處通。今且略就緣成舍辨。問何者是總相。答舍是。問此但椽等諸緣。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為椽全自獨能作舍故。若離於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時即得舍矣。問若椽全自獨作舍者。未有瓦等亦應作舍。答未有瓦等時不是椽故不作。非謂是椽而不能作。今言能作者。但論椽能作。不說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緣。由未成舍時無因緣故。非是緣也。若是椽者其畢全成。若不全成不名為椽。問若椽等諸緣。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過失。答有斷常過。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諸緣各少力。此但多箇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斷也。諸緣並少力皆無全成。執有全舍者。無因有故是其常也。若不全成者。去却一椽時舍應猶在。舍既不全成。故知非少力並全成也。問無一椽時豈非舍耶。答但是破舍無好舍也。故知好舍全屬一椽。既屬一椽故。知椽即是舍也。問舍既即是椽者。餘板瓦等應即是椽耶。答總並是椽。何以故。去却椽即無舍故。所以然者。若無椽即舍壞。舍壞故不名板瓦等。是故板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椽瓦等並皆不成。今既並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爾。餘椽例然。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則已。成則相即。鎔融無礙自在圓極。難思出過情量。法性緣起一切處準知。第二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成。由無別時即無總故。此義云何。本以別成總。由無別故總不成也。是故別者。即以總成別也。問若總即別者。應不成總耶。答由總即別故。是故得成總。如椽即是舍故名總相。即是椽故名別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總別相即此可思之。問若相即者。云何說別。答秖由相即是故成別。若不相即者。總在別外故非總也。別在總外故非別也。思之可解。問若不別者有何過耶。答有斷常過。若無別者。即無別椽瓦。無別椽瓦故。即不成總舍故此斷也。若無別椽瓦等。而有總舍者。無因有舍是常過也。第三同相者。椽等諸緣和同作舍。不相違故皆名舍緣。非作餘物故名同相也。問此與總相何別耶。答總相唯望一舍說。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緣。雖體各別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問若不同者有何過耶。答若不同者有斷常過也。何者。若不同者。椽等諸義互相違背不同作舍。舍不得有故是斷也。若相違不作舍。而執有舍者。無因有舍故是常也。第四異相者。椽等諸緣隨自形類相望差別故。問若異者應不同耶。答秖由異故。所以同耳。若不異者椽既丈二。瓦亦應爾。壞本緣法故。失前齊同成舍義也。今既舍成。同名緣者當知異也。問此與別相有何異耶。答前別相者。但椽等諸緣。別於一舍故說別相。今異相者。椽等諸緣迭互相望。各各異相也。問若不異者。有何過失耶。答有斷常過。何者。若不異者。瓦即同椽丈二。壞本緣法不共成舍故是斷。若壞緣不成舍而執有舍者。無因有舍故是常也。第五成相者。由此諸緣舍義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緣。若不爾者二俱不成。今現得成故知成相互成之耳。問現見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舍。何因得有舍義成耶。答秖由椽等諸緣不作故。舍義得成。所以然者。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故。舍義不得成。今由不作故。椽等諸緣現前故。由此現前故。舍義得成矣。又若不作舍椽等不名多緣。今既得緣名。明知定作舍。問若不成者。何過失耶。答有斷常過。何者。舍本依椽等諸緣成。今既並不作。不得有舍故。是斷也。本以緣成舍名為椽。今既不作舍故無椽是斷。若不成者舍無因有故是常也。又椽不作舍得椽名者亦是常也。第六壞相者。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問現見椽等諸緣作舍成就。何故乃說本不作耶。答秖由不作故。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有舍義即不成。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作也。問若作去有何失。答有斷常二失。若言椽作舍去。即失椽法。失椽法故。舍即無椽不得有。是斷也。若失椽法而有舍者。無椽有舍是常也。又總即一舍。別即諸緣。同即互不相違。異即諸緣各別。成即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別為頌曰 
一即具多名總相  多即非一是別相  多類自同成於總  各體別異現於同  一多緣起理妙成  壞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識  以此方便會一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四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相品第三之四  
佛告父王。云何觀如來放常光相。如來今者。為未來世諸凡夫人。當現少光。彼諸凡夫當學是觀。如是觀者亦如今日見佛光相無有異也。爾時世尊放肉髻光。其光千色。色作八萬四千支。一一支中。八萬四千諸妙化佛。其化佛身身量無邊。化佛頂上亦放此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於上方界有化菩薩。如雲微塵從空而下圍遶諸佛。此光現時。十方微塵世界諸佛亦悉得見。此光直照諸佛頂上。諸佛放光。其光亦照釋迦文頂。佛告阿難。眾生欲觀釋迦文佛肉髻光明。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心不利。夢中得見。雖是心想能除無量百千重罪。如是觀者。現身必見諸大菩薩。見菩薩故聞其說法。聞說法故得陀羅尼。其陀羅尼名旋憶持。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父王。云何名為觀於如來眉間光明。如來今者。為此後世諸眾生故。當少現於白毫相光。作是語時。時佛眉間即放白毫大人相光。其光分為八萬四千支。亦八萬四千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一一光色化一金山。一一金山無量龕窟。一一窟中有一化佛。結加趺坐入深禪定。聲聞菩薩百千大眾。以為眷屬。時佛窟中有諸化佛。皆放白毫大人相光。亦照十方無量世界。皆如金色金色地上有金蓮華。金蓮華上皆有化佛。亦皆同號名釋迦文。諸佛眉間。亦放此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猶如百千億須彌山王共合一處。諸須彌山映現諸佛。佛身高顯與山正等。是等化佛眉間光明遶諸化佛滿七匝已。還入釋迦牟尼眉間。此光入時。佛身毛孔一毛孔中有一化像。一一化像身毛孔中。化成八萬四千妙像。皆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所希見事。是名如來八十好中一好光明。如是八十隨形好光。說不可盡。如來少現白毫光明。父王所將眾中有八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告阿難。如來白毫相光。諸修多羅中佛已廣說。如是妙光惟佛佛見。十地菩薩見不明了。是故此中少分而說。說少分者為凡夫人。佛滅度後。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此光除罪如向所說。惟見光者心得了了見百億佛。見白毛者是心想見  


云何觀如來額廣平正相。如來面上三輪相。髮際相。如是眾相。一一相中皆出金光。其金色光化成金床。一一床上有千菩薩。拘樓孫馱為始下逮樓至。是千菩薩皆放光明坐金床上。如是百億千萬菩薩。百億千萬金床。其金床上皆有寶帳。一一寶帳有千光明。一一光明成千寶幢。一一幢上千萬寶蓋。眾寶蓋下有諸寶幡。諸寶幡中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皆說苦空無常無我。說此偈時。一切化佛亦皆說此。釋迦文佛方身丈六。在行者前舉其右手。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觀諸佛相好。我等先世行菩薩道。與汝無異。汝今能觀諸佛境界。此境界者。但是汝心妄想所生。作是語已即滅不現。額上諸光復更明顯。其光流出有百千億。一一光明照寶床上諸菩薩面。彼菩薩面亦出光明。照釋迦文。此相現時。行者真觀佛面了了無疑。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能如是觀真見佛面。與我住世等無有異。作此觀者。除却一億劫生死之罪。後身生處面見諸佛生諸佛家。諸佛菩薩以為眷屬。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鼻出光明。鼻出光明分為四支上入佛眼佛眉佛睫。出大光明。其光靉靆如龍象形。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入諸佛眼。此相現時十方大明。是時行者見十方界地及虛空。諸佛滿中。一一佛眼眉睫鼻孔放大光明。亦復如是。佛眼兩光其明遍照入諸佛眼。於虛空中化成光臺。其光臺上純是光雲。光雲青白世界無比。於青光中有青色化佛。於白光中有白色化佛。此青白色佛左右分明。百寶色光以為其雲。如神通人飛騰雲間。身諸毛孔猶如華樹。一一華樹上至梵世。諸華葉間。有百千億聲聞比丘。一一比丘著千納衣。千納千色。一一色中百千化佛。皆純金色。是諸比丘。踊身雲中亦隨佛後。如大龍象行其子隨從。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能正心觀佛眼光。即於現世重障得除。於當來世常得觀佛不離佛日。雖處母胎常入三昧。在母胎時見十方佛。皆放眼光來照其身。胎中時常受妙法。況出於外。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鼻出二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其一一光化成大水。其水住空流入諸光。此水入時一切光明惟更明顯。一一光間出頗梨山。頗梨山間生七寶華。其華臺上踊出眾水。其水金色猶如金幢。其金幢內有百千萬無量化佛。一一化佛方身丈六。身毛孔中八萬四千上妙寶色。諸寶色中復放光明。其光微妙有恒沙色。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作是觀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後世生處心無所著。不處胞胎恒常化生。既化生已身光具足不離諸佛。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面門光明。其光白色猶如寶山內外俱淨。於寶山內無量化佛真金精色。時諸化佛面門出光。其光五色遍照十方入諸佛面門。此相現時。行者行住坐臥。恒聞如來說四念處身受心法。并說境界令行者聞。聞已憶持閉目思惟。此光力故即得四念處法。時十方佛及釋迦文。於三昧中各申右手摩行者頂。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真實行念佛定。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耳。耳出五光其光千色。色千化佛。佛放千光。如是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化成一華。其華甚大量不可知。除佛心力無能知者。是蓮華中。百千萬億無量佛剎皆於中現。百千萬億諸大菩薩坐一蓮華鬚。華鬚不大菩薩不小亦不相妨。如是菩薩耳普垂睡。如金蓮華懸處日光。亦於耳中旋生五光。此相現時。佛耳中毛如帝釋樹眾所喜見。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作是觀者。常聞百億千佛及諸菩薩說眾妙法不壞耳根。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頸相。頸相出二光其光萬色。遍照十方一切世界。有諸眾生善根熟者遇斯光明。悟十二緣成辟支佛。此光照諸辟支佛頸。此相現時。行者遍見十方一切諸辟支佛。擲鉢虛空作十八變。諸辟支佛一一足下皆有文字。其字演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一字一光一光十二音。一音說苦空無常無我。一音演說十二因緣。如是辟支佛足下光中皆有是字。逆順往復凡十二遍。是名生死之根本也。此光照諸辟支佛已。還入佛頸。作此觀者。不生人中生兜率天。值遇一生補處菩薩為說妙法。既聞法已身心歡喜。學諸菩薩觀緣起法。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缺瓫骨滿相。滿相光明遍照十方作虎魄色。若有眾生遇此光者。自然興發聲聞道意。是諸聲聞見此光明。分為十支。一支千色。十千光明光有化佛。一一化佛有四比丘以為侍者。一一比丘皆說苦空無常無我。分別四諦。說八人義。說四果相。說三三昧。令彼眾生於此法中求出家法。出家不久成阿羅漢。如是光明遍照十方諸羅漢頂。照頂之時。如人執瓶灌藥入頂。其狀色貌猶如醍醐。從頂入已貫徹表裏。爾時行者身心安隱。其心恬然無有惡相。不見諸使及結相貌。如是霍然成阿羅漢。此光復變作金色蓋其數無量。一一蓋中百千七佛。一一七佛有四比丘以為侍者。一一比丘入四大定。四大定中遍現一切結使相貌。八萬戶虫宛轉而出。小虫種類亦皆隨從。此相現時火大先起。火大起者初如芥子。從毛孔出後漸漸長。遍燒諸身身如火聚。諸虫鳴吼如師子聲。此聲出時行者心怖迷悶躄地。出定見身。如野火行傍樹為燋。此相現時。復當起心作一藥想。先作身想。身想既成。開頂令空作梵王想。作帝釋想。作諸天手持寶瓶想持藥灌想。藥入頂時。遍入四體及諸脈中。見脈及身如瑠璃筒。但見諸虫如萎死華。爾時諸脈更相流注。惟有眾水。水至之處火則隨滅。是時行者。節節水出如人仰射。水至梵際水水相次至於梵天。見身中水如四大海。但見諸虫頭萎摧茹手折足戾。惟心生火分為十支。火入眾水不相消滅。水光上衝。火光隨逐。水火二光皆從心出。互相交錯。上極三界頂。下至阿鼻獄。盡一世界際。純見水火流。東西南北火亦隨走。爾時心端自然生一黑毛。於其毛端出大黑風。其風四色隨心根起。如旋嵐風。狀如烟焰。其風遍吹一切諸水。其水波動沫聚成。火亦入中。得火力故沫堅如氷。復有風來。吹諸塵穢九十八種惡不淨物。持置氷上氷力弱故。隨不淨敗著處即解。此氷解時八人執刀。斫氷段取各持而去。塵土坌污心悶而臥。風火水等合聚一處。火力大故燒壞眾物。有四惡蛇含一寶珠。從火焰出凌虛飛逝。有六大龍。迎四小螭吞吸而走。龍頂生樹至無色界。有一小草細若秋毫。色正金色。從樹生下入樹根。從樹根生上入樹莖。從樹莖生散入枝葉。其華白色亦有紅赤。其果欲熟猶作四色。至八月半純黃金色。如此光明照諸聲聞。變化無量百千境界。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若有比丘入此定時。身如芭蕉無有堅實。出定之時。身體支節悉皆疼痺。若不服藥發狂而死。應當隨時眾藥消息。作是觀者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大水流不久當得阿羅漢道。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真實莫忘。為諸比丘當廣宣說。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得四大定。同時皆得四沙門果  


云何觀如來胸德字万字相。腋下摩尼珠皆放光明。其光紅紫中有金華。其華開敷。化為無量百千萬億無數眾華。一一華上有無量佛。是諸化佛各有千光。光一化佛。其光五色。若有眾生遇此光明。狂者得正。亂者得定。病者得愈。貧窮者自然得寶。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癃跛疥癩皆得除愈。遍入十方諸佛頂上。入已諸佛胸中有百千光。從万字生。一一光中歌百千偈。演說檀波羅蜜。如是眾光演說六波羅蜜。其偈無量。行者正坐聞無量佛皆說是法。一一化佛遣一化人。端嚴微妙狀如彌勒。安慰行者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繫念故見諸佛光。諸佛光中說無相施。說無相戒。說無相忍。說無相精進。說無相定。說無相慧。汝聞此法慎勿驚怖。過去諸佛繫念思惟。亦聞是法。亦解是相。解是相已不畏生死。處大地獄阿鼻猛火盛不能燒。雖處地獄如遊天宮。是故万字名實相印。諸佛如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學得此印。得此印故不畏生死。不染五欲。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見佛胸相光者。除却十二万億劫生死之罪。若不能見胸相分明者入塔觀之。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臂傭纖圓如象王鼻相。手十指合鞔掌千輻理。各各皆放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分為千支純作紅色。如是眾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照世界已化成金水。金水之中有一妙水如水精色。餓鬼見者除熱清涼。畜生見者自識宿命。狂象見者為師子王。師子見之為金翅鳥。諸龍見之為金翅鳥王。是諸畜生各見所尊。心生恐怖合掌恭敬。以恭敬故命終生天。眾人見者如梵天王。或如日月星辰。見已歡喜。命終生兜率天。行者見之心眼即開。時十方界滿中化佛。一一化佛手出光明入行者眼。閉目開目恒見諸佛。自觀身相如妙寶瓶中有不淨。如是見者雖未得通。遍至十方歷侍諸佛。見一一佛出手光明亦復如是。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云何觀如來臍相。如來臍中有萬億寶華。一一寶華。萬億那由他葉。一一葉萬億那由他色。一一色萬億那由他光。此相現時。一切大眾見佛心相。如來心者如紅蓮華。金華映蔽。妙紫金光以為間錯。妙琉璃筒懸在佛胸。見佛身內萬億化佛。是諸化佛遊佛心間。佛臍出光。其光靆然如須彌山。眾山中間有無量寶山。如須彌山。此眾華上皆有化佛。嚴顯可觀如須彌山。其光千種有十千色。分為十億支。億億支照下方。億億支照上方。億億支照東方。億億支照南方。億億支照西方。億億支照北方。億億支照東南方。億億支照西南方。億億支照西北方。億億支照東北方。如是十方各有諸華。華極小者猶如百億須彌山大。一須彌上有百億萬諸大菩薩。身極小者如須彌山。諸化菩薩臍中各生一大蓮華。其諸蓮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一華間有金色光。其光猶如閻浮檀金。一一金光化微塵數釋迦牟尼。一一釋迦臍中光明亦復如是。如是眾光合成光臺其眾光臺亦有無量微塵恒沙諸大化佛。佛佛相次放臍光明。其光大盛直照上方無量世界。復過是界。如是眾界數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是世界中皆有琉璃頗梨億寶以為佛窟。是眾窟中各有萬億無量諸佛。諸佛臍中各各皆生一大蓮華。與前無異。是諸光明照諸一切十地菩薩。是諸菩薩遇斯光已。即入微妙首楞嚴門。復得入於金剛譬定。諸天遇者深發無上正真道意。心眼開明見諸佛相。如此光明照菩薩已。令諸菩薩身諸毛孔。一毛孔中出阿僧祇諸供養雲及眾供具。蓋極小者覆閻浮提。如是眾多雜寶供具不可悉說。此諸供具從首楞嚴海生。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作是思惟時。如是憶想者。夢見此事者。生生之處恒常值遇普賢文殊。是法王子。為眾行者夢中恒說過去未來三世佛法。說首楞嚴三昧般舟三昧。亦說觀佛三昧。以為瓔珞。覺已憶持無所忘失。此人現世功德天女以為給使。除却十萬億劫生死之罪。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億億光照下方。令下方地如閻浮提水色。於眾水中有恒沙寶樓。眾寶樓下有一寶城如乾闥婆城。於寶樓上有大寶樹。其樹枝葉一切火起。其火光焰上下俱燒。燒此眾水化成琉璃。琉璃地上復生諸樹。樹有四龍。其龍頂上有如意珠。其珠光明遍照龍身。令龍及樹純黃金色。其龍奮迅龍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直照下方無量世界。復過下方。復照無量世界。令下方地皆作金色。金色地上有金剛華。金剛華上有金天女。一一天女百千天女以為眷屬。是諸天女皆讚慈心三昧海。從下方出直至上方迦毘羅城。其聲如雷讚說慈心。說是語時諸龍毛端出諸寶雲。一一雲中有恒沙佛剎。一一剎中塵數化佛。一一化佛出此光明。此光現時。下方世界有百萬金山。於其巖間百億寶窟。如雲踊起。是眾窟中純諸白佛。白妙菩薩及聲聞眾以為侍者。金精寶光在佛左右。猶如斷山眾寶映錯。有妙寶蓋如須彌山無量寶成。一一寶間百億光明。迴旋宛轉。於眾光中有百億師子座。一一師子座上有百億那由他菩薩大眾結加趺坐。時彼菩薩身毛孔中有阿僧祇光。一一光中有一化佛。其身修圓如須彌山。是諸化佛以百千偈。讚說不殺慈為根本。慈是妙藥除生死患。慈為淨目導諸天人。是諸化佛讚歎慈已。各作變化為琉璃山。於其山內百億菩薩。一一菩薩有萬梵王以為侍者到行者前。於寶山內異口同音皆說是法。告言。善男子。汝於念佛海應修慈心。諸佛菩薩以慈心故。得佛大慈。汝今應當修不殺戒行大慈悲。爾時亦有天龍八部一切眾生。遇此光者。聞是語者。命終之後必生梵世。佛告阿難。汝持此語慎勿忘失。告諸比丘令行是事。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聞是語思是法者。有正念者。有正受者。三昧不動者。心不懈退者。發大乘者。當知是人恒於夢中見此光明。亦聞化佛說慈心法。覺已憶持深解義趣。思其義故即得慈定。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思是法者。持是法者。當知是人其心清淨如諸佛心。除却億劫生死之罪。常生梵世值遇諸佛請轉法輪。既聞法已發菩提心。於未來世必成佛道  


億億光照東方。乃至東方無量世界。令東方地白如雪山。於眾山上有白寶雲。其白寶雲狀如寶臺。眾寶羅網寶鈴萬億。眾鈴網間有一億白光。是諸白光化成金臺。一金臺上有四化佛。一一化佛四億菩薩以為侍者。佛與菩薩皆說慈法讚歎不殺。凡千億偈。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如是觀者。除半億劫生死之罪  


億億光照南方。令南方地皆作紅色。此紅色光乃至南方無量世界變成白雲。紅白分明。於眾雲間有諸化佛。白真珠色。毘琉璃光。上妙金華以為佛座。於金華上百億菩薩。皆黃金色。百億寶光映蔽白雲。一一光中五百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亦讚不殺及大慈悲。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聞是法者。思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恒於夢中見釋迦文放臍光明持以照之。此光明相如向所說。其人生處不處胞胎恒生淨國。若生天上自然化生  


億億光照西方乃至西方無量世界。其光雜色如月如星。眾星月間有七寶珠。一珠出水。一珠出火。一珠生樹。其樹七寶金剛為果。一珠生華。於月光中有梵宮殿。梵王眷屬及梵眾寶皆悉具足。其星光中。有摩醯首羅宮及其眷屬。一一天宮百萬億梵王。一一梵王。無量無數諸天大眾以為眷屬。摩醯首羅等數不可知。是諸寶珠出琉璃光。琉璃光內有真金像。其真金像坐白寶座。項佩赤真珠光。赤真珠光中有綠真珠化佛。是諸化佛及諸天眾。異口同音讚說不殺。勸進行者行大慈悲。佛告阿難。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有憶想者。有思惟者。如此觀者。常於夢中夢見諸佛為說慈法。除却七億劫生死之罪  


億億光照北方。乃至北方無量世界。令北方地皆珊瑚色。虎魄玫瑰真珠馬瑙頗梨等寶以為間錯。一一寶中有一億光。一一光化作一師子。師子背上有七寶蓋。其蓋高妙如須彌山。琉璃為竿。雜寶綵華以為莊嚴。一一華上有百億化佛。一一佛面如閻浮檀金色。髮紺琉璃色。身百億寶色。臂紅真珠色。爪真金色。手中相白蓮華色。鹿王優曇華色。足下相毘楞摩尼色。從足下放五色光上至髮際。身諸毛孔皆有化光。一毛孔中有一億菩薩。一一菩薩臍有一大蓮華。其華高大如須彌山百寶所成。華上有佛其佛高大。與華正等亦出臍光。此相現時。眾寶師子奮迅若驚。師子眾毛。一一毛端有百億佛剎。一一佛剎。無量百億眾寶蓮華以為莊嚴。其蓮華上亦有百千大菩薩眾。是諸菩薩亦出臍相如上菩薩。如是菩薩眾色光明合成一山。其山高顯如真金臺。其臺四角有四梵幢。幢端皆有四億佛剎。一一剎中有百千塔。塔極小者。從閻浮提至於梵世。無數眾妙一切寶像以為莊嚴。是諸寶塔及化菩薩。皆共讚歎喜捨二法。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得大智慧如舍利弗。總持不失猶如阿難。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欲見是相者。當發慈心修不殺戒。普為十方一切眾生行是行者。雖不坐禪恒於夢中得見眾色如向所說。佛告阿難。持是語者即持佛心。作是觀者能觀佛心。諸佛如來以大慈悲而以為心。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以為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處而自莊嚴。如是觀者名觀佛心。佛告阿難。此臍相中略而解之。佛心境界後自當說。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思是法者。持是法者。觀是法者。此人現世惡業罪障皆悉清淨  


億億光照東南方。乃至東南方無量世界。化成金輪。一一金輪七寶隨從。一一金輪百億轉輪聖王。一一轉輪聖王。千子四兵皆悉具足。其神珠寶出大光明如烟如雲。一一光中有大蓮華華華相合。合華之中出大日光。一一日光有金色象。菩薩化乘。乘象之時萬億瑞應不可宣說。諸菩薩光合成一佛。其佛金色身量無邊。亦出臍相。臍相光明亦如上說。諸光中人皆讚五戒。說十善法。諸轉輪王手執金輪宣十善法。佛告阿難。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憶想是者。思惟是者。觀是法者。除却二十萬億劫生死之罪。常生天上。聞十善教  


億億光照西南方。乃至西南方無量世界。至彼界已其光如雨。似雜色珠。一一珠中出百億光。一一光合成寶臺。一一臺角有十二須彌山。一一須彌山龕室無量。一一龕中有無量化佛。一一化佛有無量菩薩以為眷屬。是眾化佛及化菩薩。亦皆讚歎說十善法。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憶想是者。思惟是者。觀是法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欲往生他方淨剎隨意無礙  


億億光照西北方。乃至西北方無量世界。其光玉色。頗梨紅紫更相映飾。一一光中百億寶車。白車白馬。紫車紫馬。紅車紅馬。諸馬毛鬣皆真金色。如是車上有七寶軒。軒上皆悉有蓋。其蓋十層於軒蓋中有千光明。寶鬘垂下光明隨流迴入車中化成化佛。佛身高顯萬億由旬。一一佛臍中出無數光。其光遍照無量化佛。遇此光者永脫三塗無三惡患。此光迴旋正立空中如雲上昇。一一雲間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百億弟子。如大迦葉。勤修十二頭陀苦行。心無所著厭離世間。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想是法者。思惟是法者。觀是法者。當知此人常見諸佛速成大乘。除却十億劫生死之罪  


億億光照東北方。乃至東北方無量世界。其光清淨無諸濁穢。如頗梨鏡內外俱現。於彼光中見十方佛。皆出臍相。一一佛臍。光明遍照十方無量諸佛剎土。一一佛剎有微塵數化佛。一一化佛。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如是菩薩臍相光明。猶如金柱其金柱端。萬億天衣寶箱寶篋。譬如雲臺從空而下。一一箱筐萬億光明。一億光明合成一佛。一佛身中。無量微塵無數化光。於諸光端有諸化佛。猶如芥子。此小佛身亦出臍相。如上所說。此臍光明遍照十方入諸佛臍。從諸佛臍出入諸菩薩胸。從諸菩薩胸出入諸聲聞頂。從諸聲聞頂出。譬如大雲。無量金色眾寶間錯。入佛足下。入足下已。足下千輻輪相中出大光明。其光如華。華華相次遶佛億匝。從赤銅爪足趺毛孔乃至頂髻。佛身諸毛如蓮華敷。一毛孔中有八萬四千蓮華。一蓮華上八萬四千化佛一一化佛。八萬四千諸大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眉間眾光。出妙音聲讚佛色身。釋迦文佛現此光已。告大王言。如來色身分別色相。除佛心已其餘境界。如向所現。佛說是已。爾時父王即從坐起。正衣服為佛作禮。遶佛七匝。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來身色一切覩見。惟佛心內有何境界。有何相貌。修行何事。佛心所念為是何物。佛心光明何所像類。是時如來即便微笑。其舌相光如上所說。遶佛七匝從佛頂八。爾時如來入解脫相三昧。令父王見。如琉璃窟。成真金像。真金像內。於佛胸中如琉璃筒。從佛咽喉下。見如來心如紅蓮華。金華映飾。紅華金光。不開不合團圓如心。八萬四千脈。一一脈如天畫師所畫之脈。一一畫中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種色。一一色中無量微塵數化佛。一一化佛坐金剛臺。其金剛臺放金色光明。其光無數不可具說。一一光中亦有化佛。數如上說。是諸化佛皆出廣長舌相上至髮際。一一佛舌有一億光。其光合聚為十千段。一一光上有百億化佛。結加趺坐。入普現色身三昧。十方諸佛微妙色身。入此三昧海中。當佛入此三昧時。迦毘羅城及尼拘樓陀精舍。并閻浮提如大寶華。於華臺上有頗梨幢。頗梨幢端有頗梨鏡。十方無量諸佛淨國皆於中現。時會大眾覩見諸佛。或見佛身量同虛空純黃金色。或見佛身如須彌山四寶所成。或見佛身毘琉璃色長十丈者或見佛身作白。銀色長百千丈。見釋迦文身故長丈六。或見七尺。或見三尺。或見遍至梵世。或見七寸。見入鉢支。諸鬼神等見如微塵。見如芥子。見如金粟。諸鬼見已。小身鬼等皆大歡喜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四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菩薩地持經卷第七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經卷第七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四攝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愛語。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愛語。二者一切愛語。三者難愛語。四者一切門愛語。五者善人愛語。六者一切行愛語。七者除惱愛語。八者此世他世樂愛語。九者清淨愛語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是菩薩可喜真實如法義饒益語。與眾生語。是名略說菩薩自性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略說有二種。菩薩慰問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言。道路清泰四大調適。臥覺安樂歎言善來。如是等等心慰問隨順世間。巧便語言安慰問訊。或復呪願。令妻子眷屬錢財穀米增長具足。見功德具足者。歎其信戒施聞智慧。令其歡喜。菩薩說一切種功德相應法。安樂眾生。常說等說第一勝妙饒益言說。是名菩薩一切愛語。菩薩愛語二種分別。隨世間語及正說法語。慰問讚歎者是名隨世間語。第一勝妙饒益說者。是名正說法語  


云何菩薩難愛語。略說三種。菩薩於怨家所。以清淨心思惟慰喻。發喜饒益而共言說。是名第一難愛語。菩薩於增上愚癡鈍根眾生。以無厭心思惟籌量。而為說法忍諸疲勞。以法攝取為具足說。是名第二難愛語。菩薩於諂曲幻偽眾生。欺和上阿闍梨及尊重福田。或背正向邪。以無害心方便慰喻。發喜饒益而為說法。是名第三難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略說四種。一者斷除諸蓋向於善趣。說初所作法。二者斷除諸蓋實心增進。說應四真諦法。三者見放逸眾生在家出家。等心呵責令離放逸住不放逸。四者已起疑惑能為開解。若說法若決定論  


云何菩薩善人愛語。略說五種。一者是菩薩說諸佛菩薩正因調伏法。二者正出。三者正依。四者正度。五者正示現。處所因緣制戒。是故此法名為正因。於所受戒有所毀犯教令還淨。是故此法名為正出。說四依所攝不顛倒法律至處道。是故此法名為正依。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道。是故此法名為正度。三種示現於一切說無礙。是故此法名為正示現  


云何菩薩一切行愛語。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聽所應聽法愛語。制所應制法愛語。現諸經法愛語。現諸法相愛語。現諸法名字不顛倒愛語。法句種種分別愛語。慰喻愛語。發喜愛語。自恣安以眾具代其所作虛受普納愛語。種種恐怖施安愛語。具足說法攝取愛語。開覺不善法安立善法見聞疑舉罪折伏愛語。勸有力說法者愛語。如是十三種。名為一切行愛語  


云何菩薩除惱愛語略說八種。是菩薩依口四淨八種聖語。是名除惱愛語。口四淨者。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八種聖語者。見聞覺知說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說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略說九種。一者斷親屬難憂苦故愛語說法。二者斷財物難憂苦故愛語說法。三者斷疾病難憂苦故愛語說法。四者斷戒難憂苦故愛語說法。五者斷見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戒具足。見具足。威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有二十種說法如前力種性品說  


云何菩薩行利。彼行利者如愛語。廣說異行利今當說。謂菩薩一切種愛語。隨所說義利安眾生。云何菩薩自性行利。是愛語具足顯示眾生。如所應學隨利行行法次法向。住於悲心心無貪著。勸導教授調伏安立。是名略說自性行利  


云何菩薩一切行利。略說二種。一切眾生未熟者方便令熟。已熟者令至解脫。又說三種。一者與現世利。二者與後世利。三者與現世後世利。勸令眾生如法德業。獲大財富守護增長與現世利樂。於此現世得大名稱及眾具樂。攝受安立勸捨大財。非家出家乞求活命與後世利樂。以必定得故現則不定。勸在家出家次第離欲。是名現世後世利樂。於此現世身心止息安隱樂住。後世則生淨妙天上。及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略說三種。若眾生本來不修善因而能行利。是名第一難行利。謂苦勸化故。若本修善根得大財寶。深起貪著而能行利。是名第二難行利。謂彼大放逸處故。外道異學著本邪見而能行利。是名第三難行利。謂彼愚癡極違正法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行利。略說四種。一者是菩薩不信者勸令生信乃至建立。二者惡戒者勸修淨戒。三者惡慧者勸修正慧。四者慳者勸修惠施乃至建立  


云何菩薩善人行利。略說五種。一者是菩薩於眾生真實利與。二者時與。三者義饒益與。四者柔軟與。五者慈心與  


云何菩薩一切行行利。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是菩薩應攝等攝應伏等伏。違佛法者除其障礙。中住眾生令入法律。已入者以三乘法而成熟之。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眾具護養勸導成熟。所謂勸捨小乘守護大乘。如眾具護養。如是獨靜一心淨諸障礙。憶念及修勸令成就。有聲聞緣覺種性者。以聲聞緣覺乘而成就之。有如來種性者。以無上菩提而成就之  


云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說八種。若有眾生所應慚處令捨無慚纏。以得開覺如無慚纏。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慳纏嫉纏。悉令聞覺亦復如是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行利。略說九種。普令眾生身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殺生。一切種不盜。一切種不邪婬。一切種不飲酒。普令眾生口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妄語。一切種不兩舌。一切種不惡口。一切種不綺語。普令眾生意業清淨。謂授無貪無恚正見  


云何菩薩清淨行利。略說十種。五種外清淨。五種內清淨。五種外清淨者。一者無罪。二者不隨轉。三者次第。四者一切。五者如其所應。雜惡行者先惡行者一向惡行者等以善法而成就之。是名無罪利安眾生。樂解脫者勸令解脫。是名不隨轉利安眾生。童蒙眾生。先說麁法麁近教誡而隨順之。知中智者。為說中法中教誡而隨順之。勝智慧者。為說深法微細教誡而隨順之。令其次第漸得善法。是名次第利安眾生四性。乃至天人一切眾生。隨能隨力利益安樂。是名一切利安眾生。下善中善上善者。隨其所應方便利安。是名如其所應。是名五種外清淨行利。五種內清淨者。是菩薩廣住悲心利安眾生。是菩薩忍一切苦而不懈惓。心常歡喜利安眾生。是菩薩以自在身。謙卑忍下猶如僕使。亦如孝子如旃陀羅子。離諸我慢利安眾生。是菩薩離於利養心不虛偽。心存勝妙利安眾生。是菩薩於究竟處終不退轉。常以慈心利安眾生。是名菩薩五種內清淨。如是內外五種清淨。是名十種清淨利安眾生。云何菩薩同利。是菩薩此義此善若等若勝。授與眾生悉與己同。是名菩薩與眾生同利。菩薩得此同利調伏眾生。堅固決定。終不退轉於勸授善法。何以故彼作是念。是菩薩與我同利。必能令我安隱。快樂。以是菩薩所授我者自修行故。非不樂因而自修行若以同利教授眾生。彼終不言汝自不行。云何勸授教誡他人。汝應從他諮受教誡  


有菩薩他同利如是同利不示他。有菩薩不同利如是示同利。有菩薩同利亦示同利。有菩薩亦不同利亦不同利示他。初句者諸菩薩等功德。住菩薩道等功德。菩薩隱覆真實功德不為顯示。第二句者下劣眾生怖畏深法。菩薩思惟方便調伏。現同彼法如栴陀羅。疾得利益息惱調伏。故現與彼同。第三句者為調伏彼受動搖善根眾生故。菩薩以住善根。若上善根顯示同利。第四句者心自放逸棄捨他利。從種種施如前說如戒廣說。乃至同利彼諸波羅蜜。自成熟佛法成熟攝事。是名略說菩薩善法業。從種種施乃至同利。是種種無量善法菩提分當知三種行二種勝。三種淨身口意行。當知是行上妙。無染當知是勝無上。不共彼眾生等事等時等是名上妙。眾生等者。是菩薩為一切眾生行施等善根不自為己。事等者。是菩薩行施等一切種善根。時等者。是菩薩不離方便時節日夜。今世後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無染者有四種。是菩薩歡喜心修習善法。不因是故生憂苦悔恨。是菩薩不惱他人不著諸見。不雜惡行行施等善根。是菩薩一切自己功德專至顯現。堅固顯現寂滅決定。不由於他行施戒等諸善法。是菩薩不於施等善法而求果報。若轉輪聖王帝釋魔梵。不求他報。不依此等求名利身命。於此等行淨歡喜俱不惱亂他。專至無依從施等。乃至同利諸善法行。是名無染。熾然不動快淨。是名清淨。菩薩入淨心地一切善根熾然不動。是熾然淨心地。菩薩一切善法不思惟起。是不動淨心地。菩薩隨所得所修善法則不退轉於未來世必定不退。日夜增長如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菩薩住究竟菩薩地一生相續。若最後有所得善根名為快淨。於上更無菩薩淨地故。是名三種善行三種勝三種淨。當知從檀波羅蜜乃至同利一切施等。乃至一切同利。修習清淨如來具足充滿無上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報生。難施乃至難同利。修習清淨如來平等奇特未曾有法。成就果報生。一切門施。乃至一切門同利。修習清淨如來為一切最勝眾生天人供養果報生。善人施等。乃至善人同利。修習清淨如來。於彼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一切眾生最上果報生。一切行施。乃至一切行同利。修習清淨如來種種無量功德攝受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身果報生。除惱施乃至除惱同利。修習清淨如來於菩提樹下一切魔怨不能傾動果報生。此世他世樂施。乃至此世他世樂同利。修習清淨如來最勝禪解脫三昧正受安樂果報生。清淨施。乃至清淨同利。修習清淨如來一切種清淨。所謂四種淨身淨緣淨心淨智淨果報生。三不護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一切不共佛法清淨果報生。是名菩薩施等諸善法果報無上。無量菩薩無罪行之所出生


◎菩薩地持方便處供養習近無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薩供養如來。略說十種。一者身供養。二者支提供養。三者現前供養。四者不現前供養。五者自作供養。六者他作供養。七者財物供養。八者勝供養。九者不染污供養。十者至處道供養。若菩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名身供養。若菩薩為如來故。若供養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養。若菩薩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俱歡喜心俱。現前供養。如一如來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法。如一如來支提法。如是一切如來支提法。作是念。我今現前供養如來。及供養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我今現前供養如來支提。及供養一切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支提。若偷婆。若窟。若舍。若新。若故。是名菩薩共現前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提心念供養。為一切佛故。為一切如來支提故。是名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偷婆。若窟若舍。若一若二若多。乃至億百千萬。隨力所能。是名菩薩廣不現前供養。以是因緣。得無量大果常攝梵福。是菩薩常於無量大劫不墮惡趣。無上菩提眾具滿足。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現前供養得大功德。不現前供養得大大功德。共現前不現前供養。得最大大功德。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墮令他施作。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不獨供養。普令父母師友親屬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在家出家悉共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若菩薩有少許物以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眾生。令得供養如來及支提。令得安樂而不自為。是名菩薩他作供養。自作供養者得大果報。他作供養者得大大果報。自作他作供養者得最大大果  


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床臥湯藥眾具。問訊禮拜奉迎合掌熏香末香塗香種種花鬘伎樂幢幡繒蓋燈明種種讚歎五輪作禮敬遶右旋。以為供養。無盡勝財摩尼真珠珂珼玉石珊瑚琥珀車磲馬瑙金銀赤寶左旋勝寶摩尼寶環。懸以寶鈴散以金錢金縷圍遶。施如是等寶。是名財物供養。若菩薩久遠於如來及支提。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勝。若現前不現前。若自作他作。淳淨信心現在前。專精解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如是七種名菩薩勝供養。若菩薩自手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輕未。不亂心不染污心。不於信心國王諸勝人所現諂曲威儀求財供養。不以雌黃塗佛形像。亦不以汁而洗浴之。亦不燒求求羅香而以供養。阿迦花等諸不淨物。悉不用之。是名菩薩六種無染污供養。若菩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自力得若從他求。若如意得。彼眾具自在。如意得財。菩薩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萬億身。彼一一身悉禮如來。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種種華香供養如來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讚歎如來真實功德饒益眾生。彼一切身皆以上妙衣服眾寶瓔珞幢幡花蓋。供養如來。如是等名為如意自在力得。繫心供養。不待如來出現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轉地菩薩。於一切佛剎未曾障礙故。若菩薩不自力得財。不從他求。亦不自在力得而為供養。然於他眾生。若閻浮提。若四天下。若千世界。若二千世界。若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養。菩薩於彼一切供養。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隨喜。是菩薩以少方便興大供養攝大菩提具。是菩薩常等真實心可喜樂心。應當修學。彼菩薩少時。乃至一牛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於一切有為行起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涅槃安樂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波羅蜜。乃至少時。於一切法起少忍知離言說法自性如解脫。離諸妄想無相心住。況復過上。彼菩薩護持禁戒止觀菩提分方便。諸波羅蜜諸善攝事方便。是名菩薩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最妙最勝無上。如此供養比前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極算數譬喻不得為比。如是十事。名菩薩一切種供養如來。如供養佛如是法。如是僧。隨所應。當知於此三寶作十種供養  


菩薩於如來所起六種淨心。謂福田無上心。恩德無上心。於一切眾生無上心。如優曇鉢花難遇心。於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心。於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依義心。以此六心少想供養如來法僧獲無量功德。何況多  


菩薩成就幾行為善知識。有幾行善知識開導無礙。復有幾行得善知識淨信住處。復有幾行善知識調伏眾生。為善知識事。菩薩有幾行。習近善知識。復有幾行想。於善知識聽受正法。菩薩於善知識聽受正法。復有幾處。無有想念菩薩成就八事。滿足一切善知識行。一者善住律儀戒而不毀犯。二者多聞現在覺悟。三者得禪定修慧及餘止觀善根。四者悲心哀愍捨現法樂廣化眾生。五者成就無畏為眾說法。正念不失樂說無畏。六者堪忍。輕欺罵辱諸不愛言。及諸惡行。皆悉能忍。七者無惓。多思惟力為四眾說法而不疲懈。八者辯才巧便。凡所說法言辭通利。菩薩有五事。如是一切種功德。具足善知識善知識所作開導無礙。一者先欲安樂眾生。二者於彼安樂如實知之不顛倒覺。三者若作方便隨順說法。善能隨順調伏眾生有堪能力。四者心不疲厭。五者平等悲念一切眾生。於上中下心無偏黨  


菩薩有五事。得善知識淨信住處他聞歡喜。況復現見。一者威儀成就。寂靜威儀。具足威儀。舉身齊整。二者心常安住。身口意業不悼不躁。三者不誑。謂不誑他故攝持威儀。四者不嫉。謂於他說法及得財利。不生嫉心。常自勸請令他說法。若財向己勸與他人。無諂偽心心常歡喜。見他說法及得利樂。起隨喜心如己所得。五者以知足心少積眾具所得能捨  


菩薩有五事。真善知識。調伏眾生為善知識事。一者語言。二者與念。三者教授。四者教誡。五者說法。以是五事廣化眾生。如聲聞地教授教誡。廣說如力性品  


菩薩有四事。親近善知識滿足。一者若病不病隨時供養。愛念恭敬淨信饒益。二者隨時敬禮。問訊奉迎合掌供養。三者如法衣食湯藥眾具而作供養。四者若依止者。如法隨作而不傾動。如實而說隨時往詣。請所應作。菩薩於善知識所成就五想而聽法。當作寶想。以難得故。作眼想。得勝俱生智慧因故。作明想。得俱生智慧眼。顯示一切種如實境界故。作大果福利想。得涅槃道無上因故。作樂無罪想。現法不得涅槃道。如實觀察止觀大樂。無罪因故  


菩薩於善知識聽受經法。於說法人有五處不憶念淨心專聽。一者不念破戒。謂不念言此犯律儀。不應從彼聽受經法。二者不念下姓。謂不念言。我不從彼下姓之人聽受經法。三者不念醜陋。謂不念言。我不從彼醜陋之人聽受經法。四者不念壞味。謂不念言。我不從彼不正語人聽受經法。但依於義不依於味。五者不念壞美語。謂不念言。我不從彼麁言說人聽受經法。如是五處不憶念已。是菩薩勤攝正法。於說法人不起嫌想。若下根菩薩。起人過心退不樂聽法。當知是菩薩不能自度智慧退減  


云何菩薩修四無量。謂慈悲喜捨。略說菩薩四無量有三種修。一者眾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菩薩安處一切三聚眾生已。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眾生。欲安樂故。作樂饒益想而修慈心。周滿十方一切眾生意解想住。是名菩薩眾生緣慈。若菩薩起法數想。法數眾生行觀而修慈心。是名法緣慈。若復於法離諸妄想而修慈心。是名無緣慈。如眾生緣法緣無緣慈悲喜捨亦如是。若菩薩於苦眾生作除苦想。周滿十方而修悲心。是名為悲。於樂眾生起樂隨喜想。周滿十方而修喜心。是名為喜。如是三種眾生不苦不樂。隨其次第起離癡恚貪想。周滿十方而修捨心。是名為捨。若菩薩慈等無量。眾生緣與外道共。若法緣者。與聲聞緣覺共。非外道共。若菩薩無緣無量。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若菩薩三無量。當知樂想攝。所謂慈悲喜。一無量安想攝。所謂捨。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者。名哀愍菩薩。菩薩觀察眾生界。有百一十苦而修悲心。云何百一十苦。有一種苦。謂一切眾生。皆墮集苦。以集苦無差別故。又二種苦。謂欲根本所愛念事。變易生苦。愚癡報苦。極苦觸身而作是言。我苦我苦。愚癡愁憂。亦名二箭。身受心受。又三種苦。謂苦苦行苦變易苦。又四種苦。一者合會別離苦。從愛別離生。二者斷苦。從種類沒死生。三者相續苦。從無量生死。展轉相續生。四者終竟苦。從不得涅槃者五盛陰生。又五種苦。欲纏緣苦。恚癡睡眠悔悼纏緣苦。又六種苦。謂因苦。依惡道因故。果苦。生惡道故。求財苦守護苦。不足苦。壞敗苦。又七種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又八種苦。謂寒苦熱苦飢苦渴苦。不自在苦。自作苦。謂尼乾等他作苦。謂彼手石刀杖蚊虫等。久住威儀苦。又九種苦。謂自不具足苦。他不具足苦。親屬不具足苦。財物不具足苦。無病不具足苦。戒不具足苦。見不具足苦。現在苦。他世苦。又十種苦。謂食具不足苦。飲具不足苦。車乘不足苦。衣服不足苦。瓔珞不足苦。器物眾具不足苦。華鬚塗香眾具不足苦。伎樂眾具不足苦。燈明眾具不足苦。男女給使不足苦。初始苦。復有餘九種苦。謂一切苦。大苦。一切門苦。惡行苦。轉生苦。不隨欲苦。違害苦。相續苦。一切種苦。一切苦者。若前因所起及轉時緣苦。大苦者。長夜種種無間大苦。一切門苦者。若地獄畜生餓鬼善趣輪轉。惡行苦者。若現世犯他他還報己。若食惡食令身不安。如是種種自身現作還受其苦。若住眾多不正思惟。則生一切諸煩惱苦。身口及心多造惡行。於未來世生惡行苦。轉生苦者。有六事不決定起輪轉生死。自身不定。謂先為王後反貧乞妻子不定。奴婢給使不定。朋友大臣親屬不定。謂今為妻子乃至大臣親屬已。彼於後時在生死中。反為怨害及惡知識財物不決定者。謂於生死中資財無量。後極貧苦。不隨欲苦者。欲得長壽不樂短命。惱苦生。欲得端正不樂醜陋。惱苦生。欲為上族不樂卑賤。惱苦生。欲得自在不樂貧窮。惱苦生。欲得大力不樂少力。惱苦生。欲多智慧不樂愚癡。惱苦生。欲降伏彼不樂不如。惱苦生。違害苦者。謂在家妻子減苦。出家煩惱增苦。飢儉苦刀兵恐畏苦。曠野嶮處恐怖苦。支節不具苦。殺縛斷截捶打苦。驅擯出外苦。相續苦有九種。此中不說。一切種苦者有五種。如前說。五種樂相違苦。謂因苦。受苦。樂對治苦。不斷受苦。出家遠離寂滅菩提樂對治非家欲界和合覺想凡夫苦。是名五苦。又有五苦。謂逼迫苦。眾具不足苦。四大增損苦。失所欲苦。三界煩惱穢污苦。是名五苦。此五種及前五種。略說十種一切種苦。前五十五種此五十五種。略說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境界。緣彼故悲心生。修習增長成就滿足  


於彼大苦聚緣十八種苦生大悲心。云何十八苦。謂愚癡報苦。行苦。所攝究竟苦。因苦。生苦。自作苦。他逼迫苦。他作苦。惡戒苦。惡見苦。本因苦。大苦。地獄苦。善趣攝苦。一切性苦。無智苦。增長苦。受苦。鄙穢苦。復次有四行悲名為大悲。一者緣彼眾生甚深微細難知之苦。而起悲心。二者久遠長養。於百千劫修習慇懃。發悟緣生。三者菩薩隨其發悟。入於悲心。為令眾生永離眾苦故捨百千身命。何況一身及諸財物。四者悉能代受一切種苦出離快淨。謂究竟地菩薩。菩薩清淨及如來。如來地清淨。復次菩薩於此百一十種苦修習悲心。則為修習菩薩一切悲心。則能疾得清淨悲心入淨心地。菩薩於諸眾生極親厚想。愛念想。欲為所作想。不疲厭想。代受苦想。所作自在想。悲如苦諦無間等。聖弟子究竟深入厭離心相續生。謂菩薩悲心。前行觀百一十種大苦種積聚。菩薩如是修習悲心。於內外事無有少物而不捨離無一律儀而不攝持。無一他不饒益而不堪忍。無一精進而不勇猛。無一禪定而不正受。無一智慧而不得入。若人問佛。住何等住處名為菩薩。應正答言。住大悲者是。彼一無量如前說。於諸無量最為無量積聚攝。無量愛果。無量行。一向純善無有罪過。如是具足修習無量者。有四功德利。修此無量先得第一現法樂住。無量功德具攝受增長。於無上菩提淨心堅固。為眾生故於生死中代諸眾生受一切苦


◎菩薩地持方便處菩提品第十七  
云何菩薩慚愧。略說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菩薩行無罪行。自覺非法內自羞恥。是名為慚。以此非法故。於他生畏恭敬羞恥。是名為愧。又羞恥菩薩。性自專精。況復修習。是名菩薩自性慚愧。依處者。略說有四種。若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是名初依處。所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是名第二依處。若為惡覆藏而生羞恥。是名第三依處。若自疑悔能自除滅。續起羞恥。是名第四依處。是名依處。云何菩薩不動力。略說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能斷染污心不令一切煩惱自在。堪忍眾苦。種種財利種種恐怖。修正方便而不傾動。性自寬忍性能思惟。是故不動。是名自性不動力。復次菩薩不動力。略說五種不動。一者種種輪轉苦能速除滅。二者所化種種眾生造諸惡行。為是等故長夜受苦。三者伏諸異論。四者為諸大眾隨順說法。五者演說勝妙甚深之法。能令菩薩具足受持一切禁戒  


云何菩薩心無疲厭。有五因緣。修正方便而不疲厭。一者菩薩性自有力而不疲厭。二者於不疲厭數數修習而不疲厭。三者方便所攝。精進勇猛自觀前後。所修轉勝而不疲厭。四者深利智慧思惟成就而不疲厭。五者於諸眾生深起悲心。常等哀愍而不疲厭。云何菩薩善知諸論。是菩薩於五明處。名身句身味身。從他所聞具足攝受誦習通利。從他聞義。善能思量。如是菩薩知法知義。於法於義已受不忘。未修習者。漸漸增進聞思究竟。次第成熟得喜淨心。菩薩如是行者無量滿足。善知諸論而不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是菩薩於眾生世間。如實了知。所謂生老死。此沒彼生。此眾生於生死出離。如實了知。復次於眾生世間濁世增時。如實了知。離濁世增時。亦如實知。所謂五濁。一曰命濁。二曰眾生濁。三曰煩惱濁。四曰見濁。五曰劫濁。謂今世短壽人極壽百歲。是名命濁。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慧施。不作功德。不修齋法。不持禁戒。是名眾生濁。若此眾生增非法貪。刀劍布施。器仗布施。諍訟鬪亂。諂誑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生。是名煩惱濁。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濁。是名菩薩知眾生世間。復次菩薩於器世間若成若壞。如實了知。復次菩薩於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滅道。世間味。世間患。世間離。如實了知  


復次菩薩眼及色俱生四大名士夫。身名為人。無有第三。言我眾生想。無第三想。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識法俱是言說數言是長老。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苦覺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等言說分齊。一切皆如實知。菩薩於此眾生世間器世間。八行觀察世間義。世間第一義。如實了知。是名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上座及勝功德者。尊重奉迎設床請坐。合掌恭敬禮拜問訊。年德等者正言詶對。軟語安慰。不起等慢稱量彼此。年德下者。隨力勸喻。稱彼實德。為覆實罪。不令恥懼生退沒心。不輕蔑彼。若見眾生求法求財。不背面不嚬蹙。歡喜舒顏。不嗤彼闕。見彼圮頓不起輕心。若見一切上中下人。先語問訊。歎言善哉。隨宜善處。隨力所能攝以財法。不諂曲不自重。不自高不自大。不以增高而自矜異。於諸親厚一切給與。終不棄捐若病不病。隨順身口意業與相習近。為善知識離諸怨對孤獨貧乞無所歸蔭。隨其力能為作依怙。不以憂苦加於眾生。因緣事起。所應戲笑。如法戲笑非不如法。不以戲言形名他人。乃至親密亦復不說。於他人所不久瞋恨。雖復瞋彼不揚其過。若為他人身口毀辱。能善思惟以法自解。自省己過心不躁動。身口意業慮而後行。離十四垢業。謂隱覆六方。離四惡友攝四善友。如修多羅廣說。現法樂義。錢財具足。勤力具足。守護具足。以正命心為諸世間工巧之業。不曲不幻不欺誑。常有慚愧行無罪行。威儀具足重慎威儀。為他親厚受寄不侵。若負人債終不抵捍。分父餘財平等無偏。若是真寶主作偽想依實與價。決斷世事辯正機速。彼彼所作來求請者。悉與同事終不廢退。能隨問答。為正事業不為非正。若為國王。以法治世不為非法不樂罰責。於惡戒眾以戒建立。成就八種賢聖之語。見則言見。聞覺識知則言識知。不聞不見不覺不知則言不知。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世間知如世間轉。如實了知。是名知世間  


云何菩薩修習四依。是菩薩為義故從他聽法。不為味為義聽法。不為味者。若聞世間非巧便說。依義菩薩亦專心聽。復次菩薩於闇說明說。如實了知。知所應依。不以上座多識。若佛若僧。依止如是諸說法人。如是依止所。應不依於人。於真實義心不動搖。能自了知不由於他。復次菩薩於如來所深信清淨。一向信受如來所說。依了義經非不了義。依了義經者。於此法律不可破壞。不了義經者。謂以種種門說而不決定。應有疑問。若菩薩於了義經作不決定者。於此法律則為可壞。復次菩薩得堅固修慧。不以聞思識諸法義用修慧知。不以聞思識知故。聞如來所說第一甚深法義。不起誹謗。是名菩薩修習四依。如是成就者。略說四種。無量顯示其義具足。大師修慧所知。一切四依。平等方便。菩薩於彼出要道。皆悉明達而不迷惑  


云何菩薩四無礙慧。於一切法一切章句。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法無礙。於一切法一切相。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義無礙。於一切法一切名處。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辭無礙。於一切法一切種分別。如其體實。修慧所知無礙不謬。是名樂說無礙。菩薩如是四無礙。得五處無量巧便。謂陰巧便。界巧便入巧便。緣起巧便。處非處巧便。此四行菩薩於一切法。能自覺悟為他顯示。除此已更無有餘。能自覺悟。況餘顯示  


云何菩薩菩提具。當知二種。一功德具。二智慧具。此二種具。廣說如自他品。又功德智慧具。菩薩初阿僧祇劫名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上  


云何菩薩摩訶衍所攝修習三十七道分是菩薩依四。無礙慧方便。所攝智三十七道分。如實了知而不取證。種種乘方便。彼亦如實知。所謂聲聞乘方便。大乘方便。聲聞乘方便如實知。如聲聞地所說。云何菩薩於大乘方便三十七品如實了知。是菩薩住身身觀。不於身身而起妄想。亦非一切非性。於彼身離言說自性。如實了知。是名第一義身身觀念處。若菩薩觀世諦者。隨無量處方便。知身身觀念處。如身身觀念處。餘念處及餘道品亦復如是。非身等法妄想觀苦。若妄想觀集。亦不於斷起滅妄想。亦不於得因起道妄想。離言說自性。苦法集法滅法道法。如實了知。依此第一義修道分。名為修諦。若菩薩隨世諦無量處方便。名為緣諦修。若彼菩薩於此法如是不起妄想者。是名為止。及彼如實知第一義。及無量處方便知法。是名為觀。略說菩薩止有四行。一者第一義。二者俗數智前行。三者一切虛偽妄想不行。四者於此無言無相之法不起妄想其心寂靜。一切諸法悉同一味。如是四行。菩薩止起乃至究竟。如來知見。略說菩薩觀有四行。謂此四行所起智慧。是名為觀。離一切法有無智慧。隨無量法分別處觀。於此四行菩薩觀起乃至究竟。如來知見。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云何菩薩巧方便。略說十二種。為起內佛法有六種。為外成熟眾生有六種。云何為起內佛法六種巧方便。一者菩薩悲心。顧念一切眾生。二者一切諸行。如實了知。三者求無上菩提智。四者依顧念眾生捨離生死。五者依諸行如實知。以無染心。輪轉生死。六者依求佛智慧熾然精進是名為起內佛法六種巧方便。云何為外成熟眾生六種巧方便。一者菩薩巧方便以少善根起無量果。一者以少方便。起無量善根。三者毀壞佛法眾生除其暴害。四者處中眾生令入佛法。五者已入眾生令其成熟。六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云何菩薩能以少善根得無量果。是菩薩教下劣眾生。以少財物施下福田。乃至揣麨施於畜生。施已迴向無上菩提。以迴向力故得無量果。云何菩薩以少方便起無量善根。是菩薩見有眾生修邪法齋而求解脫。則為彼說賢聖八齋斷苦方便不究竟法。授少方便得大果齋。復次邪見眾生苦身求度。為說中道。令離二邊究竟解脫。復次或有眾生求生天者。邪見方便投巖赴火不食等苦。則為演說正法禪定。現法樂住。後生天上如法受樂復次或有眾生誦習外典求清淨者。以佛正法令其誦習思惟其義。又說如來甚深經典。具足顯示空相應法。彼聞法已。生厭離心專精淨信。於一念頃能攝廣大無量善根。況復次第續念不捨。復次菩薩意解思惟起淨妙想。即以世間香花珍物供養三寶。亦教他人心想供養。復次如是淨心遍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三寶生隨喜心。亦復教人令其隨喜。復次常修念佛乃至念天。亦教他人令修六念  


復次正念合掌恭敬。隨時供養一切三寶。亦教他人修此供養。復次於一切眾生一切功德皆悉隨喜。亦教他人起隨喜心。復次於一切眾生入廣大悲心。悉欲代受一切眾苦。亦教他人興此大悲。復次於過去現在一切所犯。以真實隨順求淨戒心。向十方佛至誠懺悔。亦教他人如是悔過。彼常如是悔其所犯以少方便。於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復次作眾多種種無量變化。一切十方佛法僧處及眾生處。無量神通他心自在。菩薩攝取切德。復次菩薩修慈悲喜捨。亦教他修。是名菩薩以少方便。生廣大無量善根果報


方便處攝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愛語。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愛語。二者一切愛語。三者難愛語。四者一切門愛語。五者善人愛語。六者一切行愛語。七者除惱愛語。八者此世他世樂愛語。九者清淨愛語。自性愛語者。是菩薩可喜語真實語如法語義饒益語與眾生語。是名自性愛語一切愛語者略說二種。一者菩薩見人舒顏平視讚言善來等念在前。先語安慰。道路清泰四大調適臥覺安不。如是等隨順世間巧便調言等心慰問。又復呪。願妻子眷屬錢財穀米增長具足。見具功德者。勸其信戒施聞智慧令其歡喜。二者說一切種功德用應法。安樂眾生。常說等說第一勝妙饒益言說。是名菩薩一切愛語。菩薩愛語二種分別。慰問讚歎者。是名隨世間語。第一勝妙饒益言說者。是名正說法語。難愛語者略說三種。一者於怨憎所。以清淨心思惟慰喻。發喜饒益而共言語。二者於增上愚癡鈍根眾生。以無厭心思惟籌量。忍諸疲苦以法攝取為具足說。三者於諸諂曲幻偽眾生。欺和尚阿闍梨及尊重福田。或惡邪見。以無害心方便慰喻。發喜饒益而為說法。是名難愛語。一切門愛語者略說四種。一者斷除諸蓋向於善趣。說初所作法。二者斷除諸蓋實心增進。說應四真諦法。三者見在家出家放逸眾生。等心訶責令離放逸。四者已起疑惑能為開解。若說法若決定論。善人愛語者略說五種。一者說佛菩薩正因調伏法。二者正出。三者正依。四者正度。五者正示現。處所因緣制戒。是故此法名為正因。於所受戒有所缺犯。教令還淨。是故此法名為正出。說四依所攝正法律至處道。是故此法名為正依。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道。是故此法名為正度。三種示現於一切說無礙。是故此法名為正示現。一切行愛語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聽所應聽法愛語。制所應制法愛語。現諸經法愛語。現諸法相愛語。現諸法名字不顛倒愛語。法句種種分別愛語。慰喻愛語。發喜愛語。自恣安以眾具代其所作虛受愛語。種種恐怖施安愛語。具足說法攝取愛語。開覺不善安立善法見聞疑舉罪折伏愛語。勸有力說法愛語。是十三種名為一切行愛語。除惱愛語者略說八種。依口四淨。八種聖語。口四淨者。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八種聖語者。見聞識知見聞覺知說。不見不聞不識不知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說。此世他世樂愛語者略說九種。斷親屬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斷財物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斷疾病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斷戒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斷見難憂苦故。愛語說法。戒具足見具足威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清淨愛語者有二十種說法。如前力種性品說。云何菩薩利益。利益者。如愛語廣說。異利益今當說。謂菩薩一切行愛語。隨所說義利安眾生。自性利益者。是愛語具足。顯示眾生如所應學。隨利益行法次法向。住於悲心無貪心。勸導教授調伏安立。是名自性利益。一切利益者略說二種。一者一切眾生未熟者方便令熟。二者已熟者令至解脫。復有三種。一者與現世利。二者與後世利。三者與現世後世利。勸教眾生如法德業獲大財寶。守護增長與現世利。於此現世得大名稱及眾具樂。攝受安立勸捨大財。在家出家乞求活命。與後世利樂。已必定得故。現則不定。勸在家出家次第離欲。於此現世身心息止安隱樂住。後世則生淨妙天上。及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現世後世利。難利益者略說三種。一切眾生本不修善因而能利益。以苦勸化故。二者本修善根得大財寶深起貪著。而能利益彼大放逸故。三者外道異學著本邪見而能利益彼。極愚癡違正法故。一切門利益者略說四種。一者不信者勸令生信。乃至建立。二者惡戒者勸修淨戒。三者惡慧者勸修正慧。四者慳貪者勸修慧施。乃至建立。善人利益者略說五種。一者於眾生真實利與。二者時與。三者義饒益與。四者柔軟與。五者慈心與。一切行利益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應攝等攝。應伏等伏。違佛法者除其障礙。中住眾生令入法律。已入者以三乘法而成熟之。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眾具護養勸導成就。所謂勸捨小乘守護大乘。獨靜一心。淨諸障礙。憶念及修勸令成就。有聲聞緣覺種性者。以聲聞緣覺乘而成就之。有如來種性者。以無上菩提而成就之。除惱利益者略說八種。若有眾生。所應慚處令無慚纏心得開覺。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慳纏。嫉纏。悉令開覺亦復如是。此世他世樂利益者略說九種。普令眾生身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殺不盜不邪婬不飲酒。普令眾生口業清淨。謂授一切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普令眾生意業清淨。謂授無貪無恚正見。清淨利益者略說十種。五種外清淨。五種內清淨。五種外清淨者。一者無罪。二者不隨轉。三者次第。四者一切。五者隨所應。雜惡行者。先惡行者。一向惡行者。等以善法而成就之。是名無罪利安眾生。樂解脫者勸令解脫。是名不隨轉利安眾生。童蒙眾生為說近法。近教誡而隨順之。中智者為說中法。教誡而隨順之。上智者為說深法。勝微細誡而隨順之。令其次第漸得善法。是名次第利安眾生。四姓乃至天人一切眾生。隨能隨力利益安樂。是名一切利安眾生。下中上善隨其所應方便利益。是名五種外清淨。六種內清淨者。廣住悲心利安眾生。忍一切苦而不懈惓。心常歡喜利安眾生。以自在身謙卑忍下猶如僕使。亦如旃陀羅子。離於我慢利安眾生。離於利養捨於虛偽。心在勝妙利安眾生。於究竟處終不退轉。常以慈心利安眾生。是名五種內清淨。如是外內五種清淨。是名十種清淨利安眾生。云何菩薩同事。是菩薩此義此善。若等若勝。受與眾生悉與己同。是名同事菩薩。得此同事調伏眾生。堅固決定終不退轉。於勸授善法。何以故。彼作是念。是菩薩與我同事。必能令我安隱快樂是菩薩所授我者。自修行故。非不樂因而自修行。若以同事教授眾生。彼終不言汝自不行。云何勸授教誡於人。汝應從人諮受教誡。有菩薩同事。如是同事不示他。有菩薩不同事。如是同事示他。有菩薩同事。亦示同事。有菩薩不同事。亦不示同事。不示他者。諸菩薩等功德。住菩薩道等功德。菩薩隱覆真實功德。不為顯示他者。下劣眾生怖畏深法。菩薩思惟方便調伏。現同彼法如旃陀羅。疾得利益息惱調伏故。現與彼同。示亦同事者為調伏彼受動搖善根眾生故。菩薩以住善根若上善根。顯示同事。亦不示同事者。心自放逸。棄捨他利從種種施。如前說。乃至同事諸波羅蜜。自成熟佛法。成熟眾生。是名略說菩薩善法業從種種施。乃至同事。是無量善法菩提分。當知三種行。二種勝。三種淨身口意行。是名為行上妙無染。是名為勝上妙。有三種眾生等事等時等。眾生等者。是菩薩為一切眾生行施等善根。不自為己。事等者。是菩薩行施等一切種善根。時等者。是菩薩不離方便。時節日夜今世後世。常修施等善根。心不休息。無染有四種。是菩薩歡喜心修習善法。不因是故生憂苦悔恨。是菩薩不惱他人。不著諸見不雜惡行。行施等善根。是菩薩一切自己功德。專至顯現堅固顯現。寂滅決定不由於他。行施戒等諸善法。是菩薩不於施等善法而求果報。若轉輪聖王帝釋魔梵。不求他報。不依此等求名利身命。於此等行淨歡喜。俱不惱亂他。專至無依。從施等乃至同事諸善法行。是名無染熾然不動快淨。是名清淨菩薩入淨心地。一切善根熾然不動。是名熾然淨心地。菩薩一切善法不思惟起。是名不動淨心地。菩薩隨所得所修善法則不退轉。於未來世必定不退。如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代究竟地菩薩一生相續若最後身所得善根。是名快淨。於上更無菩薩淨地故。是名三種行二種勝。三種淨當知從檀波羅蜜乃至同事。一切施乃至一切同事。修習清淨如來。具足充滿無上菩提。金剛法身正法久住。果報生。難施乃至難同事。修習清淨如來。平等奇特未曾有法成就。果報生。一切門施乃至一切門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切取勝天人供養。果報生。善人施乃至善人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一切眾生。最上果報生。一切行施乃至一切行同事。修習清淨如來。種種無量功德攝受。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果報生。除惱施乃至除惱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於菩提樹下。一切魔怨不能傾動。果報生。此世他世樂施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修習清淨如來。最勝禪解脫三昧正受安樂。果報生。清淨施乃至清淨同事。修習清淨如來。一切種淨。所謂四種身淨緣淨心淨智淨。果報生。三不護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一切不共佛法清淨。果報生。是名菩薩施等。善法果報無上無量。菩薩無罪行之所出生
菩薩地持經卷第七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洗濯垢汙 顯明清白-4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還有「術通」,靠一個法術,畫個符啊,念個咒啊,煉個什麼法。他這個法術,那一些遁術,金遁、木遁,木遁他摸這木頭,人就走了,那可以破,把他封死在木頭裏頭出不來,就死在木頭裏了。種種的遁術都有,那是一個術。還有一個咒,靠一個什麼東西。我認識一個人,現在他離休了,郵電部技術處的處長,美國留學生。他的父親就會一個外道的法,叫「隔山封血」,在山那邊告訴他,他一念你那血就止,這是「術通」——他一個咒。他這個人很有意思,他說我也跟父親學了這個咒,他念不靈,他念給我聽,很長很長,他念不靈,這是術通。他因為什麼(不靈),他美國留學根本不信。這個非得信,什麼都得信,他要學這些法得信,但這不究竟。不是他有這個能力,他靠這個術。神通,剛才說過了,第六通是漏盡通。再高是「道通」啊,這個智境一如,自己的智慧跟境界是一件事情。心跟物也是一個,什麼東西、大地、山河跟我的心是一體,這是道通啊。佛的神通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禪宗裏頭的,把你的心跟你指出來,你一見你的本性就成佛了,整個的佛教都是如此。「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磐門「。任何你不管走哪條路,你是從教下,你是念佛,你是學密,最後都是明見你的本心而成就,沒有第二條路,所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的神通。


這(裏談)不許顯現,舉點例子,為什麼說有了神通不許顯現。舉一個古代的例子。這是唐朝的一個和尚,叫鄧隱峰。他(一次)上路,正好(遇到)戰爭——內戰,兩個軍隊集結了幾十萬人,在大平原那兒廝殺,過不去了,過不去,他要過去怎麼辦?他拿了錫杖——出家人拿的錫杖,(就是)地藏菩薩那個杖叫錫杖。他把錫杖一扔,跟著這頭就飛起來了,飛起來了,人馬在疆場上正在打仗,他在上空中飛,有人就看見了,「啊!看飛人。」那時候幾十萬人正在打仗,全部停下來了,看空中飛人,一個和尚在空中飛。顯露了,一顯露就要走了,不住世了。就不許顯露,一顯露他就不待了。他到了之後就問,你們說過去大家走的時候是怎麼走的?坐著的,站著的,什麼什麼的,都有了。他就問有沒有倒立,人倒過來,拿大頂啊,手朝下,腳朝上,過去修行人有沒有這麼死的?沒聽說過,我們沒記載過誰拿大頂死的。沒有!他扶個大頂,就死了。(雖然)人死了,衣裳很怪,穿大僧袍啊。我們想想,人要一倒過來,這衣服不就都突露下來了嗎?必須有吸引力啊,他這個僧袍還是順著,活著的時候裏子在上嘛,袍在腿那兒,他倒的時候衣裳還那樣,把他解下來了,罵他:「你這個人一生淘氣,死也淘氣。」一推就把他推倒了。這就成了個公案。後來有人問大德,問他鄧隱峰為什麼死後衣裳還順體啊?這個禪宗裏頭很突出啊,回答的人說:你現在衣裳不就順體嗎!這人開悟了。這都是佛的法的殊勝之處,遇見這種機緣,一句話能解決很大的問題。


這就說明不能說,說了之後就得走。再舉個例子,現代的一個閉關的和尚。我的舅父是南梅,我的老師是北夏,中國的居士裏的兩個泰斗。這南梅非常稱讚這個和尚,因為他閉關的時候,有很多欲念起來的時候,自己沒法克服,自個兒拿刀子挖自個兒,一刀子,一刀子,渾身都是刀傷,渾身都是火傷。你起這種邪念,你沒法克制,用它燒自個兒,拿自個兒,你一疼還有那個邪念嗎?所以滿身都是傷,我舅父很稱讚他。我姨母在上海也很恭敬他——(我的姨母,咱們的趙朴老是我姨母家當年的家庭教師,給我表弟補習,這都有因緣的。)我這姨母一天請大家吃飯,女兒、女婿,各方面都在那兒,這和尚也在那兒。和尚忽然就說:「不好,不好,兒要出生,娘要死,兒要出生娘要死,趕緊念佛。」我這姨母雖然很恭敬出家人,捐很多錢,但是她很迷信,不願聽喪氣話,什麼要死要死,她就沒問。過了不久,很快她的女兒就得了病,不治就剖腹,把孩子挖出來,救了這個孩子,母親就送命了。這時才想起他,他說了:「兒要出生,娘要死。」那麼這個和尚說了這個話之後,後來把他們過去的因果都說了。但是不久他也就走了。這個又是第二個例子。


再舉個例子,咱們北京的例子。北京有個和喇嘛,這個和喇嘛修持很好,是格西,蒙古人,學密的,過去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密宗裏還是相當難得的一位。他雖然是黃教,他修紅白教的法。我去看過他,他供蓮花生大師的像。他那個時候有個律師很出名叫李公權,他父親死了,他就請這個喇嘛到他家裏修法,這個和喇嘛沒請動,和喇嘛就派了他的一個第一位大弟子,這個喇嘛我見過,高個,有鬍子,到他家裏頭為這個亡人修法。這個李(公權)啊,他就是又信又懷疑,他總要問點,想看一看,他就問這個喇嘛,你這個出家,這麼修持,你到底為什麼?你根據什麼,你看到什麼了?你到底有些什麼特殊的事?逼來逼去,逼來逼去,一定逼得他沒辦法,他說我就是這樣,我也沒什麼,我就是這樣,我每天要修法的話,我這兩個寶瓶,你們見過密宗的不是有兩個瓶子嗎?我這水是天天換的,修一天法到晚上這兩瓶水自己開了,就這樣,別的沒有什麼。這個李公權說好,明天我來換水。一早上起來,他把兩瓶水換了,換了之後他派了家人,一個也不許走開,輪流去監視,中間一分一秒的都不許停;另外,這個人不進來,原來的人不許出去,屋裏不許不留人。這麼監視了一天,到了晚上水開了,他證明了這水是真開了。結果這個喇嘛回去跟他師父一說,被他師父大罵了一頓,說你怎麼這麼荒唐,跑到在家人的面前去顯示這些,不許!


再說一個事,這是南梅的兒子,我的表弟。在康藏邊上見到時,他修公路,說那邊有個廟,活佛是湖北人,光知道湖北請去的,所以把他的父母也請去了。這個活佛看到來的漢人,他就很親啊,他把那個上海來的餅乾招待他們,所以我這個表弟也認識他,(別人)告訴他兩件事。一件事就是他突然跟他父母說:「你們走吧,這兒不平安哪,你們回去吧。」父親母親走了。走了之後就亂了。亂過去了,他們就有人琢磨,怎麼他父母走得這麼巧?有人就說了,這是活佛告訴他們,這事證實了。好,廟裏有鐵棒喇嘛掌握戒律,這鐵棒喇嘛把活佛打了一頓,(這事)真實的。這一次還沒改過來。又一次,在門口玩,他是小孩嘛,看見一個少數民族的頭目,騎著馬從廟門過,他看見活佛馬上下馬給活佛頂禮,活佛說你還在外頭跑啊,你們的仇家帶著軍隊來打你們來了。事情這麼緊急啊,他一聽趕緊上馬,趕緊往回奔,奔回之後趕緊發動,組織隊伍,把子彈、彈藥準備好,敵人果然來了,自個兒有準備沒吃虧。(因此他)很高興,就帶了很多禮物去供養活佛,到了廟裏,廟裏收下了,客人送走了,鐵棒喇嘛把活佛又打了一頓,打了這兩頓之後他不說了。所以你們聽了我說的這些事,你們就知道是應該說,是不應該說。所以有人(認為)得了神通,我號稱用這些來治病,來弘揚佛法,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應該以你的模範的行動來弘揚,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別人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別人忍受不了的,你能忍受。你罵我,常不輕菩薩——你罵我,我還說你要成佛,還對你嗑頭,忍人所不能忍啊。這些模範行動不是靠這些神通啊,所以說這對於外教我就不管了,對於現在有的初學密的人,這種偏差很大。這種偏差往往就會受到那種人的蠱惑,他正好賣弄神通,你正好求神通,這兩種人一拍即合。賣弄神通的恰好是魔的眷屬,那麼你就成了魔眷屬的眷屬,那也就是拐彎的眷屬了,哈哈哈……你何苦呢?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呢?我們要不執著。執著不好,執著就是想求這一切。所以諾那祖師說得很好,(他是)紅教(中)第一個到中國來的,他說你們漢人一學密就想當上師,這把漢人罵得很準確,都是這個病,一學密就都想當上師,想有神通,跟我們西藏人不一樣啊,我們西藏人是學佛到年終總結一下,我這一年修持得這樣子,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更慈悲了一點?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學佛的,快到年終了,咱們也應該結結帳了。我這一年修持下來,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多慈悲了一點哪?這個慈悲,不是說對於你的孩子慈悲。曾經有一個海外的人,說得很天真,他說我這個回向功德,我把這個功德普回向這事我可以做得到,但是我有兩三個人我要把功德回向給他,我實在心不甘哪!哈哈哈……這是老實話,你這不是大慈大悲了,你小慈小悲,你有分別心了吧?所以(要)無緣慈,同體悲,(當然)你還在進步,這並不怪你。他說這話我並沒有輕視他,他還是很老實,做到很難,但這是具體情況,就說明有這些問題啊,我普遍回向都行,但是回向裏頭有他,我的功德給了他了,我不甘哪,這就分別了,但是(他還)在進步啊。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7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7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舍利弗善聽。」
到這裡是一小段。那麼這裡的偈頌,就是世尊在重頌之前所說的內容,並且在偈頌裡面加入了孤起頌,就是提到前面長行的經文裡面,沒有講到的部分,所以希望大眾能夠多熏修,不厭其煩地熏習,把自己這些小乘的知見、世間的這些知見,把它放下。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希望大家能夠明了,佛法就是一佛乘,所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說: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這是講在佛弟子當中,心裡呢,有很多人自以為是,或認為他世間的成就很高,或是認為學小乘就可以了,學小乘就究竟。像你們現在看到有些人,他說他的上座部、小乘法才是究竟法;釋迦牟尼佛沒有這麼講,大迦葉也沒這麼講。上座部的發起是大迦葉尊者,大迦葉都說學《法華經》,學一乘才是究竟。那凡夫呢得少為足,以為只要五戒十善,他就能成佛了,以為這樣就算是人成了,以為人成就等於佛成了。實際上,這些都是世間心、世間的愛欲放不下,都是增上慢人。而且凡夫比阿羅漢更為增上慢。因為阿羅漢他得了第九次第定,就是他把煩惱給斷盡了,所以他確實在佛法修證當中,他是有阿羅漢果。可是凡夫,什麼果位都沒有,連淫欲也沒斷,他就以為持個五戒,做點好事,他就等於是成佛了;或是只是在家孝順父母,他就等於是成佛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都是得少為足,以為這樣子,他就算是究竟圓滿了。所以這個就是佛講的增上慢。那麼套到現在來看,有很多比丘、比丘尼也是懷著增上慢,聽聞大乘不信,講的都是世間法、世間事;菩薩戒講成五戒,講成是人間的這種善法,這個都是增上慢人,都是業障重。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都是罪根深重。然後開個廟,到處給人家寫牌位,牌位上面還講價收錢,一支牌位幾百萬、幾千萬都有。那能夠去付錢,繳個幾百萬、幾千萬的,他就做個什麼功德主,其他的就做什麼壇主,分內壇、外壇,統統都是不如法,都是跟人家「惡求多求。」那不叫化緣,那叫「惡求多求。」你想想你自己有什麼功德?釋迦牟尼佛功德這麼大,超度眾生沒給眾生收一毛錢,所以為什麼說這些比丘、比丘尼都是增上慢人,我們之前講過,這些人都是佛教的神棍!你不要看他什麼長老、長老尼,裡面都是要錢的,都是神棍、都是增上慢人,業障深重;你給他錢,還求不到佛法,他只教你把世間法做好了,這個更是業障深重,更是增上慢人。你講他,他還生氣,他還自以為是,面有瞋色,說你怎麼可以講我?我出家多久啦?我懂得很多啊?

就算你懂得再多你有修證嗎?你證什麼果位?你真正懂了,釋迦牟尼佛講你必然弘揚大乘,所以這些人都是增上慢人。你碰到你就小心,你不要護持他。道場做法會可以,讓人家寫牌位,讓人家隨喜。但是在隨喜當中,你不可以想說:我開放給人家隨喜,這樣錢比較多,這個你用心就不對了。或是呢,我有聽過,他說隨喜,隨喜最低價位是兩千塊;或是要寫牌位,他說隨喜,你要有銀行的、或是郵局的劃撥證明,就是要給錢了以後,他才幫你寫牌位,他說隨喜,這就變相收錢,暗示你要給錢,這都「惡求多求。」這些人都是業障重,都是增上慢人;有一些收錢的還是在家人,那你業障就更重。道場你在做法會,出家人本著的心,是利益眾生的心,希望眾生可以離苦得樂,不是希望眾生的錢,希望眾生可以聽聞正法,不希望從眾生那裡獲得一點恭敬,這個才是出家基本的存心。所以我說我們不反對你做法會,但是用心要正確,你不要跟人家開價,這個用心。你跟人家開價,你心就開始不清淨,你就會想到說:我這一場做下來可以收多少錢,我再扣除我的鮮花、水果、佈置、電費、水費,你就開始算成本了,做起生意來了。所以有些世間人說:現在有一些山頭的這些住持,都像執行長。講這個話很丟臉,你出家人被人家講這個話,你是很糟糕的,修行人不像修行人,人家認為你像是一個企業的執行長,這個就是業障深重,都是增上慢。你在那裡,你是學不到佛法的,所以自己要回頭,不是要把你貶到地獄去,自己要回頭,知道錯了就改過來,依佛所說、依佛所教。但是很多人,這些人是執迷不悟。

像在佛門裡面提倡《弟子規》這一件事情,搞《群書治要》這個事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佛教徒不能接受,大家不敢講、不願意講,所以這些妖魔鬼怪就越來越熾盛。佛門裡面不可以搞附身,不可以搞鬼神,不可以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不可以拿信眾的錢去印這些世間的書。這些話講出來,這些事情講出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佛教徒不能接受,百分之二十的是初學。他不懂,從前沒有接觸過佛法,一進來佛門是這樣,他就以為是這個樣子,這害了這些初學,要是這些初學聽到了正法,他就能轉過來。大家來佛門是要求解脫,要修道,不是要搞生死輪迴,不是要用小乘,也不是要用人天乘。你要知道這些人就是增上慢人,用做作的方式在那裡提倡孝道,這些都是不如法,自己都要放下,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喝斥的。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這是講的這些學佛人我慢,又不信正法。為什麼不信呢?你跟他說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必然能夠成佛;他就告訴你:你可能萬一去不了的話,怎麼辦?這個就是不信。他勾起你的疑惑,讓你的疑惑的業出現,障礙你的善根。他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在佛門裡面搞小團體;你不要看,不是只有一個道場裡面不可以分小團體,各個道場之間,都不可以分別,只要它是正法,都隨喜讚歎。所以這些人他是不信佛法,你跟他講說你要放下,求生淨土,他沒有辦法接受,他說:萬一我去不了?那這個就是你對淨土懷疑、你對佛法懷疑,你對釋迦牟尼佛懷疑,你對阿彌陀佛懷疑。這些人就是不信佛法,所以他認為說他要去學個什麼《弟子規》來保人身。誰說學《弟子規》可以保人身的?沒有經典這樣講,學《弟子規》沒有用,不能了生死,那個不切實際,那個消不了業障,還會增長業障,龍天善神不會護持你;你以為你得到護持,那個魔力攝持。你看經典裡面,小乘都不讓你碰、都不讓你學。祖師講:「寧起狐狼野干之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那你還起世間意,還覺得這樣可以,那就是我慢,「非因計因」。什麼叫非因計因呢?很簡單的,你現在肚子餓了,你去煮沙,希望把沙煮成飯,不可能啊;你去蒸石頭,想把石頭蒸成地瓜,不可能啊;再講一個,你把吃汽油的引擎加水進去,你看這個引擎會不會壞掉?這引擎是吃汽油的,汽油引擎,你給它加水進去,這個引擎絕對沒辦法動。在佛門裡面,你修行過程當中,你要到菩提路,你要到無上佛果,你行這條菩提路要到無上佛果,你在佛法當中,你給它摻了這個《弟子規》、這些外道邪見的這些水進來,你修行的這個引擎一定壞掉,沒有辦法前進,整個報銷。這樣子以喻合法,你就很清楚了。所以為什麼說舉這個引擎的比喻?你修行的動力,就完全被這些世間法給破壞掉了。引擎它是有動力的。所以你修行、你學佛,你一心學佛,你不用《弟子規》,不用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摻進來在佛門裡,就像引擎摻了水一樣,汽油引擎摻了水一樣,不光沒辦法前進,還整個引擎壞掉,整個佛法衰敗。我舉這個比喻你要懂,不光你自己沒有辦法前進至佛果,你自己修行的動力,全部被破壞掉,沒有引擎泡過水還能走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非因計因」。沒有辦法成就,你認為可以成就,你把這個東西加進來了,你的世間心一定起來。為什麼?眾生有世間種種恩愛貪欲,讓你住阿蘭若都還想著妻妾恩愛,那何況去接觸這些東西呢?很多人學了《弟子規》,學了這些東西,佛都不念、佛都不學了,叫他出離生死,這個道心全部沒有了,很嚴重!所以這種東西是破壞佛教,還有道場在念,你念《弟子規》這種道場,就是魔道場,沒有護法善神護持你。人家念楞嚴神咒、你念楞嚴神咒,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不可數不可數,八萬四千那由他。「那由他」是億。恆河沙這麼多,數不清數不清的金剛藏王菩薩護持你。不光這些菩薩護持你,密跡金剛護持你,這些金剛藏王菩薩就是密跡金剛。外現金剛相,內密菩薩行,叫密跡金剛。他們都是大菩薩,包括這世間的這些鬼王、鬼帥,連惡鬼王他都護持你;風師、雨師、雲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全都護持你,沒有人不護持你。所以我說你道場早晚課,你去誦這些世間東西,你怎麼會有護法善神護持道場?不可能有的,只有妖魔鬼怪。你念楞嚴咒,「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這些冤親債主、這些小鬼神要來惱害你,他不敢靠近,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他不敢靠近你。所以不要心裡懷著增上慢,以為自己比佛還厲害,以為自己懂得什麼佛法。要知道佛教是出離法,釋迦牟尼佛到法華會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告訴你要學一乘了義,這是開權顯實,大慈大悲啊!那麼經文講: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這些人有五千人這麼多,都是不能信受的。所以你不要再加入這些人裡面,如果你曾經是這些人,你趕快回頭,因為你過去生,也都是這樣子,你這一生遇到佛法,你為什麼不修行,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你要這麼在意你的家庭、你的這些恩愛?沒有那麼嚴重啊,自己要懂得,要放下。你現在不放下,什麼時候才放下?有的人說我等我小孩大以後,我自然就放下。在媽媽眼裡面,小孩永遠都是小孩,都放不下。你現在不慢慢地使它淡化,不使你自己的愛欲心淡化,你怎麼能夠真正解脫?現在佛門裡面很多放不下的。道場也教居士不要放下,什麼家庭要顧好,他沒有教居士放下;然後再配上這個什麼他們講的:幸福人生、幸福家庭。這個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我末法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你修行要成菩提,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就是講的這個。你道場不教人家斷除這些愛欲,你讓眾生落愛見坑,必然失菩提路。所以我不曉得你們去供養這些道場,有什麼功德?並沒有功德。他不教你放下,反而搞一些什麼幸福家庭的講座,萬一先生外遇,他教你要打扮,看看能不能讓先生再回心轉意,這些都是讓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釋迦牟尼佛說這些都是妖魔鬼怪。《楞嚴經》裡面,真的是照妖鏡,你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凡是道場不教出離法的,都是魔窟!所以你碰到這些地方你要小心,你要有智慧眼,要能明辨。他不教你修行,不教你出三界,一定就落愛見坑,失菩提路。人間佛教就是如此,教你什麼佛化婚禮,這些都是讓你墮愛見坑當中,失菩提路。你不要看著他剃頭,披了個袈裟。袈裟一件幾百塊錢就有啦,便宜得很。袈裟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他弘揚正法,它代表著佛法一乘了義的象徵。所以你拜出家人,出家人穿袈裟,你拜佛、拜法、拜三寶的形象這有功德。所以現在很多這些什麼佛化婚禮、佛化家庭,佛化家庭就是教你來出家,教你放下,這才受佛化,不是合會淫欲。這些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都有講到,末法中,多此魔民,都是在辦這些,這個什麼佛化婚禮,搞這些人間佛教,搞這些愛來愛去、愛情愛別的,說佛法就是愛。這些都是讓眾生墮愛見坑,失菩提路,絕對不能出三界,佛說你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釋迦牟尼佛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只要跟佛說的相反的,不管他是誰,再有名氣,都是波旬說。講這個四種清淨明誨,裡面真的就是一面真真實實的照妖鏡。出家人他不教你吃素,還告訴你,受了戒,沒關係你去煮葷腥。〈清淨明誨章〉裡面講的:你如果殺生,你吃眾生肉,你是魔王,你是大羅剎。所以我說那些戒師,傳戒叫羅剎戒師,是有經典依據,我不是亂罵。你如果不教人家吃素,不教人家斷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是大羅剎。又說:「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如果出家人不教人家斷殺業,不教人家吃素,不教人家放生,這個是波旬子孫。他說末法的時候就有這些人,你看有多少?這些人不是只有破戒,釋迦牟尼佛講得比我更真切,直接告訴我們,你看清楚了,這個就是妖魔鬼怪。你千萬不要跟他學,不然你一定墮落,你還來這個世間,你還要酬償業報。四種清淨明誨,就是〈清淨明誨章〉裡面講到的。所以我們眾生要依佛經,《楞嚴經》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我們從小就看《楞嚴》,再加上念佛的胎教,自己也念佛,也修行用功,所以不會被這些擾亂,不會讓眾生墮在愛見坑當中。你一定要明信佛語。這些人「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他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於戒有缺漏。」對光明金剛寶戒根本不了解,只持戒相,戒相好像持得很圓滿,那為什麼會有缺漏呢?就不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法華會上五千退席的大眾亦復如是。他們就是學這些小乘,學人天乘,基本上都是小乘,他沒有辦法信入一佛乘,他對於光明金剛寶戒,對於心性他不懂,所以「於戒有缺漏。」只是著在戒相上,「護惜其瑕疵。」一直保護著自己這個有問題的地方。你叫他要放下;他說我放下了,我家裡怎麼辦?這就「護惜其瑕疵。」你跟他講大乘戒,他就說他自己接受不了,他就說那個會偏空、墮空,他不敢學,這「護惜其瑕疵。」一直在保護自己錯誤的地方。這些人戒相做得再好,也是於光明金剛寶戒中有大瑕疵、大問題。所以世尊直接給我們講出來,你不要做這樣的人,不要做這樣的學佛人。你自己要發心,要學大乘,受戒依止「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眾生的本源心地,是眾生的佛性種子,本來就具有,一受永受,從來不會退失、從來不會毀壞;除非你退菩薩願、退菩薩心,或是起增上慢,就是起小乘心,那你就會迷失。所以說這些大眾,包括現在的這些人,你就知道,他們「護惜其瑕疵。」「於戒有缺漏。」又不斷地保護自己沒有做好的地方,一直在掩過飾非,為自己的錯誤找很多的理由、找很多的藉口,都是「護惜瑕疵」。所以你有錯,你要改,你要回頭,不要給自己上太多妝,不要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如果大乘心還沒發,你要知道,這是你缺的,你要發出來;如果你世間業未捨,你要懂得要把它捨掉。對於家庭,對於你的小孩,對於這些種種人事,你不要那麼在意。當然我這樣講一講,你聽了現在是點頭,可是一碰到事情,你就又在意了,所以不是聽一遍兩遍就可以了。眾生習氣你必須得熏修佛法,必須得念佛,你才會放下。

其實你太在意,根本就沒有你想像這麼嚴重,都只是自己的妄想而已。在那邊一直打妄想,沒有這樣就可能會如何,所以眾生自己打妄想自己受苦,很可憐。所以不要護惜瑕疵,不要學這些二乘人,一直保護自己有問題的地方,不願意打開自己的心,來學習大乘佛法。所以此類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於戒有缺漏。」你看現在很多律宗的,他只持戒相,不了戒體,這些都是「於戒有缺漏。」而且是大缺漏,為什麼﹖因為他持了戒,出不了三界,頂多就是人天福報而已。他們學了這些世間法《弟子規》,以這個當作戒律,那更出不了三界。我有聽過有的出家人講:《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我們覺得很奇怪啊,「沙非飯本」,你煮沙怎麼可能成飯。「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怎麼會是戒律的基礎呢,這個話誰講的?《弟子規》,三藏裡面判屬何藏?連小乘也不是。那今天有人拿那個給我看,我看他這個道場說他八宗都在弘。我看一看他流通的法寶,一看《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八宗哪一個宗啊?什麼《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也沒說他是佛教的;《弟子規》李毓秀他也沒說他是佛法啊,那你說你八宗都在弘,這算哪一宗?所以妖魔鬼怪自己的言論都自語相違、互相矛盾。你不能夠說只要是善法,我們都推廣,那對想要有錢的人來說,這些教他怎麼理財的,這個對他來說是善書;想要減肥的,看怎麼樣能夠減肥,這教減肥的書對他來說是善書;喜歡美容、喜歡打扮的,在教化妝的對他來說是善書,這都是個人的喜好。學佛依止佛教,不要去學這些外道法。下面講的:「是小智已出。」這些人不光過去已出,現在也已出。你不要看著他,說他是掛著佛教的招牌,以為他是出家相,他講的就一定對,這就是你著相。釋迦牟尼佛講:「是小智已出。」這些人不算佛法裡面的,不算出家人;祖師大德也告訴我們,出家的人如果不能明了心性,你不是出家人。祖師大德的標準很嚴,那我們稍微不要這麼嚴,至少你要肯學一乘了義,那是往祖師的目標走;這是對的,至少你要肯學、願意學,學不懂那是每個人業障厚薄不同,這個就沒有關係,至少你肯學。所以搞世間法這些,從過去到現在,釋迦牟尼佛都把他排除在佛教外面,所以叫「是小智已出。」出哪裡呢?出於佛門中,出到佛門外,意思就是滾出佛門。釋迦牟尼佛也很生氣,「眾中之糟糠。」佛法大眾裡面的糟糠。糟糠是什麼?酒渣。那這些人是什麼?講白一點,是人的話,做酒的叫酒渣;那在佛門裡面,他是人,是人的話就叫人渣,「眾中之糟糠。」釋迦牟尼佛罵人,他是不留情面的。所以我說你看了經典,你就知道悟顯法師你講的話太客氣了。你真的看得懂佛經,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喝斥,就是現在人講的用羞辱式的,羞辱你,「眾中之糟糠。」佛法裡面的廢物。經文講到,我們才這樣講,我們平常不會這樣講,世尊這樣講,我們就依法而說,所以你不信大乘,佛就說你是糟糠,你是廢物沒有用,「佛威德故去。」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度你,佛沒有辦法救你,講這些人-法華會上退席,「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所以有一些人他想來聽《法華經》,他沒有辦法來,他就會突然有什麼事情,這佛不讓他來聽。這些人是世間人,不願意學,不讓你來聽,所以你沒有辦法來聽《法華》,沒有辦法聽聞大乘,你都要生大懺悔心、大慚愧心,「眾中之糟糠。」你不要做糟糠,不要做佛教的廢物;如果你曾經是廢物,現在趕快廢物利用,要回過頭來。所以你看到經文自己就要警醒,自己就要注意,要做佛門裡面有用的人,能夠助佛轉輪,不要做佛門裡面的糟糠,不要做破壞佛教的這些糟糠。糟糠講白了就是廢物,對佛法沒有幫助,對眾生沒有幫助,對於成就道業也沒有幫助,那你不是廢物,更是何物?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的,你喜歡小乘,不願意學大乘,喜歡人天乘,不願意放下的。佛說你是廢物,「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沒有辦法學,不堪受法。所以後面講的:「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這些人福報不夠,業障太重。福報不夠,叫他來聽經、叫他來修行,他就突然想到我有什麼事,我有這個事,我有那個事。釋迦牟尼佛講你福報不夠。所以你要懂得能参加法華盛會,能聽《法華經》,都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要去推廣,讓大家都能聽,讓大家都能學;不光自己有福,還希望自己的福,可以分享給大家。你不要想說我自己有福就好,我聽到了,現在講要懂得分享,要把正法分享出去,你自己修更大的福,也讓有緣能學正法的眾生,能夠得遇正法,能夠得遇一乘了義,開發出自性本具的福德智慧。所以你就曉得,這一些人講不聽,執迷不悟。釋迦牟尼佛講:這些人排除在佛門外。

「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佛沒有辦法救度你,因為你不信佛。我跟你講說你念佛老實念,你就還要擔心、害怕,說你可能不能往生;你懷疑阿彌陀佛、懷疑釋迦牟尼佛、懷疑極樂世界,你還想保個人身,你這個就是懷疑。「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你疑惑,你對於佛經疑惑、你對於淨土疑惑,你這是得到莫大的損害。你疑惑不信,那沒有辦法學。所以很多人他學淨土,連自己在懷疑淨土,自己都不知道。三時繫念還是照做,天天做,有人還發心要做好幾百場的,天天都在做,天天懷疑淨土。為什麼呢?跟你講白了,他做這個就是要來賺錢的嘛,天天做,天天收益,就是貪瞋癡;叫他求生淨土,叫他放下,他說我可能去不了;還有出家人認為說自己可能去不了,要保個人身。就有這種人,我們都碰過,也看過,這些人福報不夠,釋迦牟尼佛把你排除在佛門外,「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那麼能夠聽受的,就是真正有善根,對於佛法是堅固深信的,所謂「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你能聽聞大乘,你聽聞一乘了義,聽聞《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讚歎你,說這個人非常地希有,不是一般的善根,是對於佛法真正願意信受,你才能聽得到。那你現在坐在這裡,或是你在螢幕前面,你自己就要想到,我自己有沒有真正信受;還是聽了以後不當一回事,還是只是聽聞而已,沒有做轉變,自己都要懂得去檢點,這才叫做真正對於佛法有堅固深信。所以說「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貞實者就是對於佛法能深信、不退心的,我們稱為「貞實。」這個貞實,就是世間人講的忠貞不二。那麼参與法華盛會的,世尊也是這樣讚歎,像舍利弗、大迦葉這些人;那些退席的,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沒有智慧,「是小智已出。」沒有智慧,智慧不夠,業障重,前面講的罪根深重,他不能夠信受如來的大智大慧。所以叫著「舍利弗善聽。」大家要仔細聽,「舍利弗善聽。」要聞思修。下面講的: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這裡講的,叫著舍利弗善聽,他說:「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諸佛所得法,本來不可說,所以前面止舍利弗,不須復說,如來境界不可思議。就像有人可以乘石筏渡海、能夠以藕絲懸須彌、能夠負須彌山及四天下而行走,這些都是不思議境界;以蚊腳為梯登至梵宮,這個都是在《佛藏經》裡面講的,如來的不思議境界,這一般人做不到。以蚊子的腳做梯子,蚊子的腳這麼細怎麼做梯子。所以這些都是比喻,顯示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或是吐一口口水,一唾而劫火消滅,一吹而世界皆成,這些都是不思議境界,出《佛藏經》裡面。所以《佛藏經》告訴我們,如來的不思議境界,沒有辦法用言語去思量,藕絲懸須彌。什麼叫藕絲?那個蓮藕的那個絲線,那個非常容易斷掉。它可以懸須彌山;用石頭做成的船,可以渡海,這些都是不思議境界;蚊子的腳做成的梯子登至梵宮。梵宮比忉利天宮還高。你吐一口口水,把這個刧火,世界壞時有劫火燒燃,燒至初禪,初禪天,你吐一口口水,這個大火全部消滅,這個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舉這些事相上的不可思議,讓我們明白佛境界不可思議,讓我們知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像祖師常講的,石女能生兒,你把石頭刻成一個女眾的樣子,它還能生出兒子來,石女生兒;泥牛能夠水上行。所以永明大師講:「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想要了解永明的宗旨,那泥牛要在水上行走,就是不可說,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會,這個不思議境界。就像有一首禪宗的偈頌講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心境一如,不思議的境界;或是高峰妙禪師的,退後原來是向前,都是不思議境界。泥牛不可能水上行;空手不可能把鋤頭,沒有手的人怎麼去拿鋤頭;步行,同時在步行,還騎著水牛;人從橋上走過去,橋在流,水不流,這下一講,大家都開不得口,做不得思惟,這就對了。所以寶誌公講的:「只這如今誰動口。」真如自性「不見頭。又無手。世界壞時渠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
問問看這話誰說的,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會,這個就是不思議境界。這個沒有辦法說,所以如來以「無量方便力。」給你說這個種種諸法,讓你就是要明了如來不思議的境界,所以「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釋迦牟尼佛講,眾生心裡面想什麼?「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他在做什麼,這一生做什麼,過去生做什麼,無量劫來做什麼,他都知道。「若干諸欲性。」到底有哪幾大類的眾生,他都曉得,乃至眾生的「先世善惡業。」你過去生造的這些善業、惡業,他都曉得。所以以前有一個人要來找佛出家,那佛就要五百阿羅漢去看他過去生有沒有佛緣,這五百阿羅漢看了他五百世。阿羅漢能知過去五百世,這人五百世前都沒有遇過佛法,所以他跟世尊講說這個人沒有善根、沒有佛緣。那已經到了佛前了,必然有因緣,只是阿羅漢不知道而已,釋迦牟尼佛有宿命通能知無量劫,他說他無量劫前,在山上砍柴是個樵夫,被老虎追跑到山上,跑到樹上去,驚慌之下爬到樹上去,念了「南無佛」,就這個善根,現在在佛法裡面出家,之後必然證果。所以世尊的智慧,阿羅漢不能及,凡夫不能及。有些人遇到我們出家人,叫他來學佛,他說師父我可能還沒有佛緣,你都已經遇到出家人了,怎麼會沒有佛緣呢?我們是沒有知過去無量劫的宿命,不然我一定告訴你,搞不好你就是追樵夫的那隻老虎,他念了一聲南無佛,你跟著聽到了;還是你就是那棵樹旁;樹上的那些生物,你都聽到了,怎麼會沒有緣呢?所以你要把握現在學佛的因緣,遇到佛法你都能成就,遇到世間法就沒辦法了,遇到佛法都能解脫。「佛悉知是已。」佛都知道眾生是什麼因緣,所以「以善巧方便譬喻,於無所說方便而說。」所以「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令大眾能夠跟佛結緣。那什麼叫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呢?他就舉了九部法,這九部法就是佛經裡面的內容。你看佛經裡面,「或說修多羅。」修多羅就是長行。前面的一行一行的這些文字就是長行「修多羅」。或說「伽陀及本事。」伽陀就是孤起頌;本事就是講弟子過去生的因緣。「本生未曾有。」本生就是佛自說自己過去生的因緣;未曾有就講這個不思議法,未曾有法。「亦說於因緣。」就是講佛法成就的這些因緣,佛說法教化因緣。「譬喻」講比喻,「並祇夜。」祇夜就是重頌。伽陀是孤起;祇夜是重頌;乃至講「優波提舍」就論議,跟你分析,論議,就像《楞嚴經》裡面有告訴你:五陰六入本如來藏。為什麼?它一一跟你分析,讓你清楚,這個就是論議,這就是「優波提舍經」。所以佛善知方便,他知道這個眾生的因緣,所以能夠告訴眾生,你過去生跟佛法是什麼因緣,所以叫「亦說於因緣。」前面他講說他能夠講弟子的過去,講自身的過去,也能講眾生過去接觸佛法的因緣,所以叫「亦說於因緣。」用種種的文體來呈現,或是孤起頌、或是重頌、或是修多羅,這個都是九部法。但是「鈍根樂小法。」這鈍根就是根器很鈍的、還有樂小法。也可以說鈍根的人樂小法;也可以說鈍根是一種、樂小法是一種。為什麼呢?因為有的學大乘他也是鈍根。但是你學了佛它會轉,鈍的,他會轉成中根的,中根會轉成上根、會轉成利智的,他會轉。有的鈍根,他怎麼解沒辦法解,對大乘他沒辦法解。就像富樓那尊者,他解大乘他很難;阿難都懂了,他還不能了解,那在大乘來看,他就算是鈍根。樂小法呢,喜歡小乘、喜歡人天乘,得少為足。所以你叫他要出離,他覺得他可能出不去,那我就學個《弟子規》吧!我就懂個因果吧!講經不能講大乘,那我就講個《了凡四訓》。現在講《了凡四訓》還在升座的,憑什麼升座啊?那個都偽作沙門。從來祖師大德哪一個升座講世間法的?沒有啊!你看吉藏大師一生講《法華經》講三百遍;華嚴的清涼國師,講五十遍《華嚴經》。祖師講經升座都是在講佛法,怎麼會有講小乘的?怎麼會有講人天乘?講人天乘那個不能升座!這個法座是拿來講佛法,不是拿來講世間法。為什麼對於這個法座,又頂禮、又拜、又恭敬?講法的位子啊!我們精舍的這些人在碰這些法座,全部都要帶上手套。為什麼要恭敬?這個就是對法的恭敬。為什麼要拜法?對法的恭敬。所以「鈍根樂小法。」這可以說是有兩種人,也可以說根器鈍的好樂小乘;那單指的就是好樂小乘的,又根器鈍、樂小法的。所以你們就知道,不要做個樂小法者,不要做個鈍根的人。你要熏習大乘,你的智慧就會打開,一定會打開,你按照佛講的去做,按照我們教你的去做。我們教你的,就是經典上講的,教你的方式去念佛用功,絕對可以把你的根器從小根轉成大根。根器是會轉的,不是永遠是停頓,那就變成墮於常見當中,認為鈍根永遠都是鈍根。沒有這個事,眾生根器會轉變。那「鈍根樂小法。」這些人「貪著於生死。」所以我說學《弟子規》那些東西都是生死啊!你跟他講要出離,他沒有辦法發心;你跟他講什麼家庭幸福和樂,他都很喜歡,都是貪著於生死法中。出家人如果再講這些東西,就是讓眾生墮愛見坑,失菩提路,就是末法中的魔王,妖魔鬼怪,「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每個人都講說按照他的那種方式能夠成就,你看他那方式,什麼方式?都是讓你起愛見分別,起愛見分別。所以為什麼講佛經,魔不能說?他不反對你五戒十善,但是他很怕你出三界。所以你看這些搞人間佛教,他有沒有講五戒十善?有啊,他說佛化婚禮裡面要五戒十善,夫妻要懂得要守,他講五戒十善;你講要出離、講要斷欲,他就不說了。為什麼?因為魔王他自己,他認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他在控制的,你出去你就脫了他的掌控了,他管的人就少了,現在人講的人口外移,他就害怕了。所以他在他的能力所及的範圍,他就要開始控制了,他對佛也很恭敬。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也對佛很恭敬,因為釋迦牟尼佛福報比他更大,他奈何佛不得,魔王沒辦法去擾亂釋迦牟尼佛,所以只好在佛的會下,可是佛一入滅了,他就起來作怪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一乘了義心性之法,魔不能說。所以你就曉得,不是做一點善事、講一點孝順、講一點五戒十善,它就等於是佛法,要知道沒教出離的,都是妖魔鬼怪。所以你眼睛要看清楚,要有智慧眼去看,什麼是該學的。你也知道不是說放下就放下,但是不能沒這個心願,不能沒有這個正知正見。正是因為放不下,才要放;正是因為難行,才要行,其實也沒那麼難。你多念佛業障消,多禮佛、多讀經業障消,自然就轉過來了,不用刻意轉,自然就轉過來、自然就放下了。就像你從前小時候,很喜歡一種玩具,任何人不可以碰,碰了你就生氣。你現在那個喜歡去哪裡了?你是不是慢慢長大了成熟了,那個之前的執著就放下了。你現在就像從前的你一樣,「貪著於生死」當中,只要透過佛法的熏習,有佛法的知見,熏習成熟了,自然就放下了;沒這麼難,你越覺得明心見性很難,就越沒辦法明心見性。但是要明心見性,你要依經教,達摩大師講:「藉教悟宗。」因為現在禪宗,可以說是你要遇到大德很難,每個都爭做禪師,現在出來廣告都說他自己是禪師。禪師不是隨便叫的。你對外有沒有著相、心裡還動不動,不是會教幾個七支坐法、調幾個息、弄幾個安般守意,你就能當禪師,那個是小乘。你懂不懂得什麼叫泥牛水上行?懂不懂得什麼叫橋流水不流?這什麼境界啊?所以不是爭做禪師。現在很多人喜歡當禪師,喜歡出來說自己是善知識,好為人師、貢高我慢。這些都是「貪著於生死。」好樂小法。所以你在外面你看有一些在教禪修的,你要注意,很多都是小乘,還有根本連小乘都不是,連小乘都不是那更多。小乘法它不會騙你說我這個是大乘,他不會,不然他打妄語;他就告訴你這是小乘經典,《阿含經》裡面講的。他們的人是在事相戒他是守得很好,他不會騙你,他不會穿鑿附會說我這個經典也有般若,我這經典也有所謂的淨土法門,那個絕對是妄語!小乘經典沒有淨土法門,我們淨土法門也不是從小乘來的;極樂世界小乘種不生,怎麼會小乘法裡面有淨土法門,腦筋想一想就知道了嘛,太簡單了。我們講一句俗話,不用腦筋想用膝蓋想,小乘種不生,怎麼會說淨土法門是從小乘出來的,膝蓋想就會了,根本不用想。所以這些人「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在佛法他遇過很多佛,累世以來不願意求大乘、不願意真正來修行。深妙道就是大乘深妙的修行方式。他不願意做、他覺得不可能,怎麼可能即生成佛;怎麼可能惡業凡夫,十念、一念就帶業往生。他就想到萬一我還出不去呢?他想說萬一阿彌陀佛忘記我了呢?他把佛當俗人,因為他自己心很俗,他就怕說萬一出不了三界呢?哪有什麼萬一出不了三界。你只要老實念佛、發願求生,你絕對出得去,哪有出不去。《觀經》講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都能往生」。只要你肯念佛、你肯回心、你肯懺悔都能往生。所以沒有辦法去相信、沒有辦法去行於深妙的道法,所以叫「不行深妙道。」所以為「眾苦所惱亂。」我們就講三苦就好了,苦苦、壞苦、行苦三苦;或是講八苦惱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八個苦交雜起來就是眾苦了。因為你生老病死當中一定有五陰熾盛,一定有所謂的怨憎會、一定有所謂的愛別離、一定有求不得,它是交雜在一起的。這生老病死就是人的人生,我們講人道來說的話就是人生,人生當中一定有所謂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還有五陰熾盛,這是「眾苦所惱亂。」所以佛才為這些人說涅槃,說涅槃,說小乘的涅槃,所以僅得涅槃除糞之價,就是講的這小乘的這偏真涅槃,所以叫「為是說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不是真正佛的無餘涅槃,為他們說小乘的涅槃。再看下面: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說這些人眾苦惱亂,沒有辦法去行於諸佛甚深的行法,所以為他說小乘涅槃,所以他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他開講小乘法、方便法要接引讓他來學大乘,到最後開權顯實說我佛法中只有大乘,沒有小乘。為什麼講小乘?是因為你根本「貪著於生死」當中,你沒有辦法直接學大乘。所以當初對這些弟子,是使用小乘的方式接引,實際上佛不是要講小乘,就是要用大乘法來接引眾生。那現在大家都已經熏習這麼久了,佛法也傳來幾千年了,就應該知道佛法就是大乘法;之前只是釋迦牟尼佛,在佛教剛創立的時候,給他講的這些方便,現在我們就應當直接學大乘。所以他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雖然教你們這些方便法,但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這是沒錯的!小乘它只到阿羅漢,沒有辦法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從來沒有說你們這些小乘人可以成佛,也沒給你們授過記,肯定沒有。因為法華會上,後面有五百弟子授記,已經授過就不用再授。他為什麼到法華會上把他們授記?之前沒授,所以說「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佛為什麼沒有講呢?為什麼沒講眾生即佛呢?你們不信,眾生聽了也不信。雖然會講佛法,還有不信佛法的,所以「說時未至」。你不要到了法華會上還是「說時未至」,那就是你失於大利了。你自己要能信受,信眾生界即是心界,這個叫明信佛智,叫信行,能信大乘,這是《不退轉法輪經》裡面講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沒有對這些小乘人授記?沒有對這些人講過大乘?「說時未至」。什麼叫「說時未至」?你不肯接受,講了以後你就嚇到了,就像前面的五千退席的。我們現在講也很多人嚇到,法師你怎麼敢去說不要學《弟子規》!都嚇到,甚至害怕不學怎麼行。你被魔力攝持了,我告訴你。祖師大德、釋迦牟尼佛都沒有學這個東西,照樣成佛,而且成得比這個更快。你看龍女牠學《法華》,直接頓成,不歷次第,龍女會不會想說我來保個龍身,保個畜生身,萬一更糟糕,來生沒有投做龍王的女兒,從來沒這樣想。所以龍女獻珠,即往他方世界成佛去了,即刻前往。舍利弗也嚇一跳,哪有這麼快的,不是要三大阿僧祇嗎?要無量劫嗎?怎麼會一念頓成?所以說「成佛的法華」,你學一乘了義就頓成佛。學淨土也是,一句阿彌陀佛直證阿鞞跋致,皆是一生補處諸大菩薩,必補佛位、必紹佛種,必紹佛位;就是你不相信,所以佛才給你講那些小乘。那麼「今正是其時。」現在時節因緣成就了,就是你肯信了,願意接受就是時節因緣成就的時候,更無餘時。你現在相信就是「今正是其時。」你明天相信就是「今正是其時。」我給你講的時候,你相信了就是「今正是其時。」所以「決定說大乘。」大乘是決定法,決定成就之法,絕對不虛妄。所以必然給大乘法,讓你來修行、讓你來成佛,所以說「決定說大乘。」眾生只要能接受,佛馬上就說大乘,讓他能夠成佛。所以這裡講的,也是我們常引用的經文,「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講,他講的這些小乘、這些經典,全部都是方便,目的是要你來學大乘;不是你學了大乘法以後,退心回去學小乘叫打基礎,那個不是啊!你要聽清楚。因為有些人會講,我這是打基礎。佛就叫你迴小向大,表示小乘不能作為大乘的基礎;如果可以他幹嘛叫你迴小向大,叫你要頓捨小乘。有一些人說,你看祖師他也是這樣先學次第。誰說祖師先學次第?不是這樣子來的。所以為什麼說這裡的人樂小法?因為一句話就可以讓你退心了,讓你去學到這個不了義法。只要說你沒有基礎,你要先打個基礎;問題是小乘就不是大乘的基礎。小乘佛法就像那個鐵皮屋一樣;人天乘的《弟子規》就像茅草屋一樣;大乘佛法就像豪宅,那個地基不會一樣。現在要給你豪宅住,你說不行,我要先住茅草屋,再來換個鐵皮屋,然後我再來住到豪宅裡面。你不是腦筋有問題嗎?直下領納就可以了。現在要送一台勞斯萊斯給你開,你說不要,我要先坐一般的,再來坐豪華進口車,最後我才要來坐這個名貴轎車;你直接坐就可以了。講房子、講車子,大家就懂了。要給你好東西,你不敢用,我要等,等到它壞掉才要用;請你吃好飯、好菜,你不要,你要先吃那個酸掉的,你覺得那個才有基礎,一樣的意思。你沒有辦法直下接受大乘,所以講的直下承擔。現在人叫你做事情,做世間事都叫你直下承擔;那個是我們佛教的用詞,你不要亂用。他是想要叫你乖乖聽他的話,我講的話你要直下承擔,他不是要叫你學佛,我們佛法是教你要能承擔大乘。所以剛才給你講的,就像這個豪宅一樣,佛法一乘了義就像豪宅,直接要送給你;你就像長者的兒子一樣,長者家的兒子,他要把他富可敵國的家業全部給你,可是你不願意,你說我要先去挑糞,從基礎幹起,釋迦牟尼佛做爸爸的也沒辦法,為了得近其子,只好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跟著你一起來挑糞,右手執持除糞之器,還要狀有所畏,裝得跟你一樣,示現劣應身。你看這佛多慈悲,你不願意接受,說個九部法,目的是要你入大乘。長者為什麼跟著他兒子去除糞,不是長者需要除糞,目的是要讓他來繼承家業,讓他來知道說我是你爸爸。所以跟他一起除糞的時候,他以他年長的身分,他說反正我也沒兒子,打個小妄語說我也沒兒子,我就把你當兒子一樣,慢慢叫久了習慣了,後來才公開真相。所以眾生就是這麼愚鈍,不知道佛跟你講這些小乘法、講人天乘,目的要給你學大乘。一講了你就著,所以說眾生處處著,碰到什麼就著什麼、碰到什麼就黏什麼,這種事情古人他也很清楚。特別是女眾,從小就黏爸爸,長大就黏先生,還沒先生的時候就先黏男朋友,生兒子就黏兒子。所以眾生很容易就執著,那佛這裡開權顯實,直接跟我們講實話,「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所以講這部經是要你來入大乘,講這些小乘也是要讓你入大乘。所以你說《佛藏經》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目的是要你入大乘,不是要叫你只學小乘。不一定要先學小乘。所以遇緣不同,你現在遇到大乘佛法,你直接學就可以了,直接發心、直接學,就像學淨土一樣;越早發心學,業障越容易消,這是事實,不是分別。越早學佛,用功越容易得力,所以你趕快學,不要耽誤自己的命光,人生短短幾十年,一晃眼過去了,你還有多少時光可以耽擱,你還有多少命光可以讓你耽誤。你要等你的小孩,你要等到他什麼時候?自己要回頭,不要貪著於生死當中,不要好樂於小法,要懂得這佛經講的入大乘,是佛教的根本,就是要你來學大乘。下面講: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聲聞若菩薩聽佛說法皆能成佛,你看到前面講的:「有佛子心淨。」就講的我們來參加法華盛會的這些大眾,包括現在你在聽《法華經》的,「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他的心柔軟,願意學大乘。為什麼他柔軟?他不堅固了,不再執著小乘了、不再執著人天乘了,他柔軟、利根,佛讚歎你,你算是利根的。「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你過去生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就像阿闍世王,他能夠深信淨土,他是過去生供養四百億佛。供養一尊佛都不簡單,供養四百億尊,得值佛世,就是「值遇佛世」,他遇到佛出世了。所以你要知道你能聽聞《法華》,能夠以柔軟心來聽聞、來接受,佛讚歎你根器很利,過去生在「無量諸佛所」能夠種諸善根,「而行深妙道」。所以佛說「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有善根的,只是他沒有因緣接觸到正法、沒有因緣接觸到大乘。所以要把大乘佛法,透過各種不同的媒介弘揚出去,要去流通法寶、流通正法,要想辦法讓正法久住、讓正法廣傳;還有很多人都有善根,不是只有你們而已,你自己學了佛,還要去弘護正法。你沒辦法講經,你就分享正法,分享我們講的這些正知正見,讓有緣的人可以聽聞,你就把祖師大德的這些法寶,都拿去推廣。推廣的時候會有一些障礙,沒有關係,越挫越勇,障礙越多越要做,不用害怕。你要知道你是幫釋迦牟尼佛做事情,佛會加持你、佛會護持你,不光佛護持你,一切諸佛都護持,這部經是大乘經,所以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不是只有《彌陀經》才是,《法華經》也是,所以諸佛如來會護持。那麼釋迦牟尼佛為這些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所以還很多人沒聽到大乘,趕快讓他知道,讓佛親口對他說,讓他能夠讀誦大乘,「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這些人包括你當時候參與法華的,乃至我們末世的這些弟子,釋迦牟尼佛都給你授記一定成佛。這也是先總說而已,後面有一一地授記,所以說「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來世就是說將來必定成佛。他說「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能深心念佛,能夠修持淨戒,這淨戒就光明金剛寶戒,就是大乘法才能成佛,不是人天的小戒。這個淨戒一定是光明金剛寶戒,就是菩薩戒,菩薩戒,那麼自己又能深心念佛。這念佛就是覺了自己這一念心本來是佛故名念佛,不光只是持名、持咒、觀想、觀像乃至觀照、參究等等的……都算是念佛,與佛性相應,所以叫「以深心念佛。」這深心就不是一般的所謂凡夫心,凡夫心是愛見、分別,不是學那種《弟子規》的心,也不是小乘心。小乘心是偏空,它墮在空裡面。這裡講深心,深心就是大乘心。知道眾生皆有佛性,這個就是深心,所以「以深心念佛。」從性起修,全修即性,「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那麼「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所以我說你真正想學佛,你有善根的,你聽到我們講經你會歡喜,因為是大乘法;如果你不如法的,你聽到我講經,你會害怕你不敢聽。所以其實基本上,你去送我們的法寶很簡單,幾乎都可以驗證得出來,只要他不願意接受,基本上這裡就是邪見。因為他很害怕,我們都把他們騙錢的伎倆,怎麼樣損害眾生的這些方式,我們都給它講出來,他沒有辦法獲利、沒有辦法騙眾生,所以他不希望我們的法在他能夠欺騙的範圍裡面流通。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真正想修行的,聽聞大乘很歡喜、很想學,有善根的人很想學。那沒有善根的,他聽到大乘佛法、聽到正法,他就害怕;或邪見的、行為不對的,他就害怕非常恐怖。為什麼?他怕他自己被人家看出來。實際上如果我們講的,你真的是這樣不如法,你趕快回頭就好了,改過來就好了,沒有這麼嚴重,我們不是要你拆雲板關門。拆雲板就是寺院打烊了,寺院都有雲板。不是要拆你的雲板,不是要關你的山門,是希望你能學習正法。我們不是要針對哪一個山,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法師,是希望這些邪見不要在佛教裡面,這個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希望的就是四個字-「正法久住」。大家給釋迦牟尼佛打工,助佛法廣傳,這個很重要。所以這裡講:「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知道學大乘一定會成佛,一定得佛授記,所以身心歡喜,「大喜充遍身」。那麼與會的人亦復如是,也是深心念佛、也是修持淨戒,這些人聞到世尊,聽聞到世尊授記,能聽《法華》者,必然能成佛,所以非常歡喜。「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佛知道這些人的心行,所以為他說大乘佛法。那麼這裡就講到重點,「聲聞若菩薩。」不管是聲聞、不管是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你是聲聞的、你是一般的凡夫,乃至菩薩,聞佛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後面講的:「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所以為什麼可以肯定,你聽聞《法華經》必然能夠成就,能夠成就無上道,不是只有指聲聞跟菩薩。聲聞、菩薩怎麼來的呢?凡夫修成的;蝴蝶怎麼來呢?毛毛蟲而來的。這是就世間的生物的一個演變,我們來講,當然蝴蝶跟毛毛蟲,這是兩段的神識不同,在佛經上有講,牠不是同一個生命,牠是兩段,所以這個毛毛蟲牠做繭了以後,牠就死亡了,神識就走了,然後另外的神識再進來,兩段的神識。當然這是引用了道證法師他的說法,毛毛蟲變蝴蝶。但實際上你要搞清楚,不然人家拿經典一來講,你就變成邪見了。牠是兩段的生死,不是一段,不是把自己一個神識包在裡面,牠是兩段,這佛在經上他有講,牠是分兩段,所以要知道。這裡說的:「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你聽懂一句了,都絕對成佛,為什麼?「食少金剛。決定不消。」《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這金剛就是很堅固的鐵,鐵裡面最堅固的,也可以說是物質裡面最堅固的物質。你吞下去,你的胃是沒有辦法消化的。佛法就跟這個金剛種子一樣,不隨著妄想生滅變化而散失,不管你在六道裡面如何升沉、如何的輪迴,聽聞了正法,聞佛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絕對成佛,沒有任何地懷疑。所以希望大眾要能生喜歡心,能知道「自知當作佛」,知道自己絕對可以成佛,知道眾生都有佛性,自己也有佛性,跟佛無二無別,一定能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