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本品獨標比丘眾及菩薩眾,第二品末廣標餘三眾弟子,及諸天眾:「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經末則云:「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可見說經時,會中有諸大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諸天梵眾、天龍八部,咸來聽法,此乃六成就中之眾成就。會中,有菩薩、聲聞、諸天人等與此界四眾弟子二萬人同聞,非是阿難獨聞。是可證信。
「與大比丘」。與者,共同之義。表佛與大眾共在會中。「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故不翻。三義者:(一)乞士。謂乞食乞法。乞食謂,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經營,無所貯積。萬緣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養身。乞法者,參師訪道,露宿風餐,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養心。(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見思惑(指見惑與思惑)盡,超出三界。(三)怖魔。如《涅槃》說:「魔性姤(據《中華大字典》,」「姤」有八義,今取其一,「姤」者惡也。)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怖。又懼其人,多化眾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虛,),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讚歎,聲傳欲界六天,魔聞心怖。
「大」者,梵語為摩訶。具有三義:謂大、多、勝。大者,《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淨影》云:「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多者,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勝者,勝過餘學,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論》另有三義。(一)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二)得無學果位。(三)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以上三義,故名曰「大」。又嘉祥師謂「大」有三義:一生大解。二破大惡。三證大果。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宿。
「萬二千人俱」標比丘之人數。日《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上說甚是,會眾之盛,正表世尊說法之勝也。又「俱」者共集之義。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讚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又「一切」普也。「一切大聖」,讚歎之辭。《嘉祥疏》:「遊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淨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聖。」綜上可見,或從德而言,契於空理,會合正道曰聖;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或大權示現者,方名大聖。
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故知「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達」者,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又淨影釋曰:'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未得無學果位),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徹底瞭解),亦名已達。「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梵語阿梨耶,譯為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乃阿羅漢之尊稱。淨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譯為華文是「了本際」、「知本際」,或作「已知」、「無知」(無知之義,非無所知,是知無之義)。淨影曰:「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法華文句》曰:「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今經首列尊名,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經《非是小乘品》曰:「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梵語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淨如鶖鷺,乃名鶖子,謂是鶖鷺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淨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時,能令母得妙辯,勝於乃舅俱絺羅(後亦證阿羅漢)。八歲登座,十六出國,議論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僅次憍陳如。
「尊者大目犍連」即《阿彌陀經》中摩訶目犍連。摩訶即是大義。目犍連是姓,譯為(一)讚誦;(二)采菽;(三)萊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連)以揀別之。其名為拘律陀,父為相國,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於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論》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廣。例如舉一城釋種,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動,及降服毒龍等等。難以具述。
「尊者迦葉」。迦葉姓也。此譯為龜或飲光。名畢波羅,亦樹名,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故用以為名。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修頭陀大行,為大人所識,故名為大迦葉,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一)十力迦葉;(二)童子迦葉;(三)童女迦葉等。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又云飲光。因於毘婆尸佛時,為冶金師。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自爾以來,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飲指吞,光吞諸色,即飲光義。)。
尊者,頭陀行第一。頭陀者梵語,此云抖擻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十二行者:(一)住阿蘭若(寂靜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午時)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坐;(十)樹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臥。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淨身心。迦葉年老,不捨頭陀。佛憫其衰,勸命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乃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
尤應深省者,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云:「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拾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世傳之拈華公案。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為二祖。今上首中,標舉大迦葉,正表禪淨不二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