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
「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等為上首。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本為菩薩歎德。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達」者,示權跡。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大飲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喜表聞名歡喜,悉得度脫。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迴脫根塵,慶喜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譯為眾生或有情。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以具四種大故。四種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
「普賢」亦名遍吉,《清涼疏》謂普賢有三:(一)位前(但發普賢心);(二)位中(等覺菩薩);(三)位後普賢(得果不捨因行,謂成佛仍不捨因地之行)。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地曰賢」。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也。至於《會疏》云:「體遍法界,故曰普。位鄰極聖,故曰賢。」是為位中普賢,乃等覺菩薩也。《會疏》又云:「能導御一切,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特翼讚彌陀,故於此經是為上首。」又《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侍佛左右,乃釋尊會中上首,在華嚴會上,亦是上首。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化作等覺大士,襄讚釋尊,演唱聖教。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故先師夏老云:「淨土即是密教顯說。」(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他教派。密淨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暫不詳論。)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諸佛之師。《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如《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會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本為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淨不二之旨。
「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彌勒,此云慈氏,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具足則為慈無能勝。《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大士位居補處,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三會龍華,度生無量。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又《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為上首。次列彌勒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讚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彌勒當機。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
「賢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賢劫。《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據《佛祖統記》,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孫佛,次為拘那含牟尼佛,三為迦葉佛,四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今此會中,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另說,賢劫共一千零五佛,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見,故不詳錄。)
以上第一品,以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超越餘經,同於《法華》。又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經》。亦表本經之同於上之圓教二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