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妄盡還源觀今說3 悟顯法師講述


妄盡還源觀今說3
悟顯法師講述


我們前面講了,從一體起二用顯示三遍。那麼這三遍當中,有「一塵普周法界遍」,即是於一微塵當中能周遍世界,也就是一微塵能夠普周法界。這「法界」不是只有指地球,還包括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叫「一塵普周法界遍」。因為一塵即是全體佛性,佛性充滿法界,所以塵亦復如是。


第二個「一塵出生無盡遍」,講「遍滿」不光是一塵遍滿法界,一一法界皆入於一塵當中。所以一塵當中,有盡虛空遍法界六道四生,上至諸佛,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那麼在此一塵中的一切法界,隨舉一塵亦復遍攝一切法界,所以說「一塵出生無盡遍」。這都是我們真如自體「緣起實德」的作用。不是你用神通或是你修證所能得到的,因為「法爾如是」,即使你墮在凡夫,事實還是如是。就像天空的太陽被烏雲遮蔽了,並不是太陽消失了。眾生被無明煩惱遮蔽了,並不是佛性的作用消失了。所以你透過修行,只是恢復本來而已,見到本來面目,發起本有的德能,所以說「不假造作」。這就是大乘的道理。


第三個「一塵含容空有遍」,在一塵中含容空有,一切對待的、一切相、一切理,它都含容,所以叫「含容空有」。這「空有」就是講「真空妙有」。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的「理事」它都含容。所以內文裡講到:「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所謂「輕埃」這「埃」就是塵埃。於一塵當中能夠顯現全身,「現於全軀」,自在沒有障礙,任運隨緣。這個就是《華嚴經》所說的:「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即塵中有諸佛,塵中能現佛身,所以說「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這都是涵蓋在「一塵含容空有遍」裡的功德,也是自性緣起之實德。也是我們眾生本有的德用,不假造作。
以上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內容。


接著看: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
我們前面講到,猶如鉤鎖,環環相扣,但是又次第宛然不妨一即是多。所以前面賢首國師說:不妨隨舉一門,能夠攝六門隨舉一觀,含攝全部觀門。這在一開始就有講到。文中這裡講的「依此能遍之境」,是說:既然心性無障無礙,依此三遍而行四種行德。


第一個: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隨緣妙用無方德」,這「隨緣」就表示它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夠隨緣起用,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稱為「無方」。眾生有感,心性就有應,所以經典上講「隨緣起用」。這裡說的「謂依真起用」,是依真如而起作用廣利群生,所以我告訴你,學佛你要依真性、依真如,不是依世間法,不是依你的情見。你依著情見、依煩惱習氣,都是墮在愛見分別當中。不管你家庭和樂不和樂、你的事業順不順......,那些都是情見,都是煩惱。所以你要識得它空,知道都是緣生如幻、如夢幻泡影。要了解「什麼是佛法」?了解真如自性,要依真起修、依真起用,廣利群生。所以不光佛依真起用,廣利群生,我們修行也是這樣,要依於「真如」行四種行德,所以後面的四種德,都是依真起用。而且依前面「能遍之境」,於一塵當中、於一切塵處,每一德都遍滿。就是前面所說的依真起用,德德俱遍,廣利群生。


那麼「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眾生有不同的根器。「受解」就是現在人講的理解力。受解則有「萬差」,則有「不同的」理解力,所以說「受解萬差」。心裡習氣不同,所以「樂欲不同」就是:想要的各不同。佛都能應機說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或是廣分別,或是略說;或說一字陀羅尼,或說多字陀羅尼。所以說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是講同一樁事情。


這裡講「應機說法,應病與藥,令眾生能夠服行」。這裡講的「說法」,特別要注意,絕不是說世間話、不是說不了義法,那些東西都是讓人墮落輪迴的,所以不算是德行。你不要看世俗人在講德行什麼的,有時候他只是圖個善人的虛名。佛法講的「德」是講離相,是講「稱性之德」,所以說依「真」起用,佛應機說法,舉種種的譬喻言詞,讓你明了大乘。所以法華經 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佛講的種種法,九部法,大乘、小乘、人天乘,目的是要你學一乘了義,能明白這方向,就能夠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下面講:
「《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在《維摩詰經》裡面有講到這個義趣。

「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
這是為大家解釋「隨緣」與「妙用」。什麼叫「隨緣」?什麼叫「妙用」?


以大悲故,能夠隨緣地廣度眾生。所以現在人講的「隨緣」跟佛門講的「隨緣」,在認知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世間人講的隨緣,很多都是隨他自己的習氣,就像當我們在勸人家:要吃素、要修行、要持戒,就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在那裡說「你要開緣」。問題是:你開什麼緣?你是在開地獄之緣、開輪迴之緣,像這種緣就不能開。所以,佛為眾生制戒就是開緣,持戒就是開緣,開成佛之緣,讓眾生依戒、依著正法修行來成佛。所以要清楚,佛果無上,不可言說,故《法華經》講:「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就是開緣。菩薩戒是光明金剛寶戒,非青黃赤白黑,非大小非方圓,離一切名字相,離一切言說相,取不得捨不得,你要怎麼契入?所以方便說有「十重四十八輕」,讓你來契入,這個就是開緣,是開眾生成佛之緣,不是開墮落之緣,不是開殺生之緣。

講「隨緣」是要隨順佛法之緣,隨順成佛的緣,不是隨順你世俗的緣。所以講「隨緣」是大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如來有大悲心,入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為眾生示現捨兜率、示現處胎、示現降王宮,他知道眾生貪著,所以示現出家......示現降魔、示現馬麥之報,最後示現涅槃,這些都是如來大悲隨緣起用。所以說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告訴你,在這些種種示現當中,唯是一念、唯是一心,不離寂滅、不離本處而能示現八相成道,這叫「妙用」,這「妙用」是從體起用,攝用歸體,所以叫妙用。所以說「以大智故。名為妙用」。這個「大智」可以鑒真,讓你徹見真如!
下面:
「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不壞假名就是善立假名。佛不壞假名,常度眾生,所以佛善說法,立種種名相,告訴你「真性」又叫「如來藏」,又叫「真如」、又叫「法界」、又叫「法住」……,又叫第一義等等的。隨眾生的根器不同,隨眾生受解萬差,善巧說法,善巧教化,舉種種譬喻言詞,以種種方便力,度化眾生,所以說「不壞假名,常度眾生」,這叫隨緣。那麼,「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剛剛是舉佛為例子,而我們自己在幫助眾生的時候,要知道「實無眾生可度」。可是現在有些出家法師,他看到人家往生了,他就趕快說:「你看他都是因為有聽我的話」。其實,人家是依著佛法修行求生淨土。說實話,就問你,你有什麼法?佛弟子所說、佛弟子所作一切,皆歸三寶,即使出家人也是一樣。所以《大乘起信論》一開頭就講「歸命偈」,《華嚴經疏鈔》、《華嚴探玄記》……等等的祖師著述,一開頭全部歸命三寶,而且還希望三寶能夠加持他、加持看的人。所以真正有修有德的人不敢居功,認為人家是因為看他的、聽他講的才有成就,這都是「我相」重。賢首國師有修有證,清涼國師也是有修有證,都不敢居功。你不是看人家有點功行,你就趕快說:「他是我的弟子,他都是聽我講經」。這樣是不可以的,你要知道,都是釋迦牟尼佛慈悲教化,都是佛菩薩的智慧,沒有釋迦牟尼佛你永遠都不會懂。要知道,全都是依正法而成就,不是依人而成就,所以佛說是「依法不依人」。


在現代佛門裡面,很多這種為了要出名,為了要名聞利養的人,就會趕快說「這個神變都是因為他」。比如說:在台灣有颱風,這些人在佛門裡面搞迷信、搞名聞利養,他就會說:「你看!都是因為我在台灣,所以颱風就不來了。」那在台灣還有很多沒學佛的,還有很多邪知邪見的呢?颱風一樣沒來啊!所以不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以為你貼上金就能夠作佛。真正祖師大德度眾生,不作度眾生想。眾生是自悟自度、自性自度。做弟子的要懂得「尊師重道」,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道」。因為師是「依道而教,依法而教」。因為和尚是「依正法」,他為你開解,破除你的迷惑,使你心得清涼,所以你尊重他,這個才叫「尊師重道」,絕不是盲從,不是一味迷信。所以在現代,就有很多這種出家人,真的以為自己有什麼本事能度眾生,說自己度了多少鬼。很多做法會的人,很喜歡這樣講,又說看到什麼瑞相,看到什麼鬼神來告訴他,說他:法會做得有多好,有多少鬼都因為他往生淨土了。那怪了,這個來說話的鬼怎麼沒往生?那若真有本事,你自己能不能去呢?


所以說「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為什麼?因為眾生性空!你真正了解諸法實相,你就沒有所謂「有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性空。所以地藏菩薩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什麼說地獄不空,不能成佛呢?告訴你:因為地獄本空。如果你空不了心中之地獄,決不能成佛啊。所以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因為眾生就是:一切的「有法」、一切的「無法」,「有無相對」都名為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是你知道眾生性空,方能證得菩提。所以叫:「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憨山大師教的。你雖然幫助眾生,但不作功德想、不作度眾生想,這個很重要,佛亦復如是、祖師亦復如是,這個叫作「妙用」。為什麼?因為歸於真如自性,所以稱為「妙用」。


下面:
「又理即事故名隨緣。」理即是事,因為「事」全體是「理」,它能夠「隨緣」,事上千差萬別,所以理能隨事應用,所以「理」即「事」,故名隨緣。雖然用,全「事」即「理」故,所以叫妙用。


「又真不違俗故隨緣。」講真諦不違俗諦,「俗諦」就是告訴你:這個世間因緣和合,只是假名。這叫俗諦法;真諦法是直接告訴你「性空」、「真俗圓融」、「真」跟「俗」又宛然。不懂的人,就沒有辦法和融,有些人雖嘴說「和融」,實際上他也搞不清楚,只要一詰問,他就破功了。我們把實際的道理跟你講,讓你知道:「真」是什麼?「真」是佛性,「俗」是佛性之用。所以「如空印空」,哪有不和融的道理?


所以說「真不違俗。故名隨緣。」在俗諦法上因果歷然,位次宛然,種種的森羅萬象差別,分毫不差,該守的規矩都守,這就是「真不違俗」,所以名為隨緣。「俗不違真」,所以叫妙用。雖然隨緣,就像《華嚴》講的:一一位雖然次第宛然,但是,不妨一位攝一切位,俗不違真。不妨「初發心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不妨即凡身成佛身,所以不妨你往生淨土,雖然居下下品,得彌陀全體的受用。


所以,你不了解經教,你就不曉得極樂世界有多麼殊勝。真的是「經教易懂,淨土難知」。我自己學經教,對這一點確實有很深的感觸。《金剛經》容易、《心經》容易、《華嚴經》容易,但淨土難知!一般人不懂,輕看了西方極樂世界,他不知道為什麼能「一位即是一切位」。一旦往生淨土,即使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也能夠頓超,也能夠同佛受用!這叫「俗不違真故妙用」。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從本起末,「本」就是「本來」,起「末」就是「枝葉」,這叫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從佛法來說「依本起末」,「本」是指《華嚴》,「起末」就是指佛跟你講阿含、講方等、講般若。最後說《法華》、《涅槃》,是「攝末歸本」故妙用,就是要你見性而已。這講的就是隨緣妙用。

下面看:


「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凈水澄。舉隨緣而會寂。」

「法無分齊」,是說「法沒有差別」。前面講「一塵普周法界。」塵塵無不稱性,所以說「法無分齊」。因為講世間法、出世間法,最微小的就是「一微塵」。微塵既然無分齊,一切塵亦復如是,所以說「法無分齊,起必同時」,一塵一切塵,一起一切起,所以起必同時,這是真正甚深的境界。就像一間房子,離開了一微塵,這個房子就不成了。離開了一微塵,一切世界皆不成。所以真性在起用的時候,是「頓時顯現」,所以一塵一切塵,但是其中又不礙次第宛然。


所以祖師講:「你初步如果不到,步步不能到。」可是如果你不了心性的話,你將這「初步」落在「數」上,落在一二三四......上面,落在有次第你不光初步不能到,即使走二三四......步,你走再遠都不能到。所以為什麼小乘次第修,都不能到達,就因為他不了心性。大乘明了心性,初步到即是步步到;不光初步見性,二步、三步、四步......,念念流入覺海。所以說「一塵一切塵,又不妨次第宛然」。天台宗講:「即橫論豎,即豎論橫。」這「豎」就是講次第,「橫」就是講頓超。所以在淨土法門也講:九品往生同佛受用又不礙九品宛然。又不礙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實報莊嚴土」的這些大菩薩,可以同聚一會,聽佛說法。故說如來以一音說法,極樂的大眾隨類得解。所以說「起必同時」。


「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這「萬差」就是森羅萬象。所以真理不礙於森羅萬象,沒有任何的妨礙。就如同大海裡的水波,以水波來作比喻,每一個波都是濕潤的,這「潤性」就是比喻真理;「萬差」就比喻水裡的波,這兩個互相沒有障礙。「顯應無非一際。」顯現作用都是同時起用,所以你要離波求水,是求不到的;離水求波,也求不到。這是講「體用一如」。再講深一點:一波入於大海的時候,不妨同時入於諸波當中,不妨全匝於大海。這部分詳細的說明是在《華嚴法界觀門》,裡面講得最詳細,是用八門來作解釋,理事相望各有四門:理四門,事四門。這裡只是簡單地跟大家講過。

「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用」是作用。這「鼎」就是以前的煮器,像現在的鍋子一樣。鼎裡煮著沸水,一旦煮沸,它裡面的水是同時煮沸。波「騰」:騰是騰起、騰躍。水煮沸時水波騰動;所以說「波騰鼎沸」,就是講在作用的時候,是同時作用,「全真體以運行」,這是講「用」。所以講到「起用」則是「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這是說你的心在作用。就像你現在能聽經,同時你們能感覺到身體上會癢、脖子會痠....等等,這些都是你的心同時在作用,就是「全真體以運行」。
下面講「體」,「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如同乾淨的鏡子一樣,又如同水澄清無波一樣,能夠映現萬物。「舉隨緣而會寂」,「寂」就是寂滅。雖然映現萬物,但是它體是寂滅的,沒有任何的波浪,沒有任何的汙染。

下面看


「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若曦光之流彩」,就像早晨的太陽光,陽光普照,但太陽終不自言它能遍照十方,但實際上它就是遍照。所以說「無心而朗十方」,只要太陽一出,十方皆得光明。
「如明鏡之端形」,就像你在明亮的鏡子前面整理你的衣著、儀容。「不動而呈萬像」,鏡子不會分別你長得好看或長得不好看。更不會因為你長得好看,它今天就顯現出你的相;你長得不好看,它就不現相。它沒有分別,就只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所以說「不動而呈萬像」。這叫「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下面第二個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這是講雖然明心,雖然談論實相,還是要有威儀,還是要住持於戒律之中。


「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磴。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


是講要有威儀,大乘有八萬威儀,小乘講三千威儀。大乘講八萬細行,講的就是威儀,從行住坐臥當中來教導。及小乘的三千威儀。這「威儀」是住持之楷模,能夠整六和;「六和」是天下的意思。整六和之紊緒,「紊緒」就是混亂。你有威儀、你有戒律就能夠使混亂的現象消除,所以說「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磴」能夠讓你出三界。


所以佛法是用戒律出三界,不是用《弟子規》、用《了凡四訓》在出三界。所以你腦筋要清楚,不可以把那些當戒律。佛教的戒跟其他宗教的戒不一樣,因為它含有「出離心」。其他宗教的持戒只是行善,不知道要出三界,力用不同。世間的善法是善惡對待,為了修福而去行善,即使無求福之心,但也無出離之念;佛法是為了出三界而持戒、而行善,為圓滿菩提,所以它有體有用。


蕅益大師大師說:你如果把世間的「仁義禮智信」當作是佛教的五戒,他說那你就搞錯了。為什麼?因為它雖然好像五戒,但實際上沒有五戒之戒體。這話講得真的是太好了!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五戒才有戒體,世間的「仁義禮智信」它不明心性,不明眾生的本性。所以事相上它好像是五戒,但實際上沒有五戒的功能。從前佛教還沒傳到中國來前,大家也都是學著這一套「仁義禮智信」,但是沒有人出三界、沒有人成佛。


「戒為出三界之梯磴,越苦海之迅航。」所以佛法講的戒,能夠幫助你超越苦海,就像坐快船一樣能夠趕快到達涅槃的彼岸。「拯物導迷莫斯為最。」這句話是祖師讚歎戒律。所以你看祖師講經不會用世間的或外道戒來充當佛戒,也不會嫌佛戒太深、太廣,叫你去學世間法、學外道,或是一般世間人的戒律;那些都只是修身而已,並不能明心。

講修身,「身」是虛妄的,《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講「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你不知道這個色身終歸幻滅。


世間人講修身,那只是做個好人。但是佛法講的出三界,是要破身見,不是在講修身;是要破男女相,不是在講女德。對於這點大家要清楚。佛法是破男女相,所以你看極樂世界它是破男女相,沒有男女眾的差別,這些都是戒律。佛弟子要依戒律,雖然我告訴你們初學佛時用《學佛行儀》,但這也都是依戒律而來,很多都是《沙彌律儀》,裡面很多都是菩薩戒。你學佛要依著佛戒,因為佛戒是以「光明金剛寶戒」作為根本,這是根本戒、是「性戒」,其他的戒名為「遮戒」,這些後面就會講到。

下面看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


「金容匿彩」就是指釋迦牟尼佛滅度。滅度以後,「正教陵夷」,這「陵夷」就是逐漸衰敗。「傳授澆訛」,這「澆」是浮薄。「訛」就詐偽、虛偽的。在傳法的人所傳授的不是純正的佛法,而且師於己見。就是你現在看到,有些出家人暗示他自己是善知識,叫你聽他的就對了,可是他卻不依經典,也就是「師於己見」。你學佛若是依人不依法就會使「教無綱紀」所以你看現在佛門裡,有些人在學人間佛教、在提倡《弟子規》,藉口為佛教基礎,在佛門講這些東西,都是使佛門「教無綱紀」。為什麼?因為這些在推廣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所以祖師喝斥這些人;所以你要清楚,絕不可以在佛門搞那些不如法的。學佛就老實學,依佛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誡。你意見不要那麼多、想法那麼多;不要以為你自己很會開緣、很會方便,其實都是你的妄想,都是顛倒。所以告訴你,「師於己見」就會致使「教無綱紀」,佛教的綱紀、戒律就被你破壞了。


「濫挹淳流」,「濫」就是錯誤。「挹」就是酒杯。「淳流」,「淳」是濃的酒。「流」是漓,這個漓是薄的酒。意思是薄酒跟濃酒。什麼叫濫挹淳流?把薄酒當濃酒,把濃的酒當薄酒。濃的就是深的,是形容佛法,世間法是淺的,你把世間法當佛法,然後把佛法捨棄,使教無綱紀;這些狀況在《當來變經》裡面都有講到。祖師用這個形容,就是說一個人迷惑顛倒,把薄酒當濃酒,把濃酒當薄酒;把深法淺看,甚至還用世間淺法取代佛法。就像你們現在看到佛門中有用「人間佛教」、《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孟子》這些俗書來取代佛法,讓大眾以為那些世間書就是佛法,這行為就叫「濫挹淳流」。所以「得失齊舉」,「得」就是覺悟。「失」就是迷。「得失齊舉」就是覺跟迷搞不清楚。是佛法,是世間法他都搞不清楚,什麼樣的法才能夠成就,他也不知道,他還直接告訴你:「都一樣」。這裡是賢首國師把現代的問題直接給講出來,都是因為不依戒律,不依經典。導致「妄參真淨」,世間法是妄,你把虛妄的當真實,把虛妄法摻於大乘當中,摻於一乘當中,反把真實的忘記了。


「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你依世間法修行絕對不會成就;反讓想要學佛的人,沒學到佛法,都學成世間法了變成學「人間佛教」、《弟子規》、《感應篇》......這些東西。賢首國師是一代的國師,他在這裡提醒大家,你們要聽進去,不要迷惑顛倒,不要把不了義法當作是正法;把不能成就的世間法當作是了義的。那你就「妄參真淨」,你就「得失齊舉」,搞不清楚何者是得,何者是失。然後你再亂教那些初學,「故令初學,觸事成非。」

我有遇到一些初學人,我問他:「你學佛學到什麼?」他說他學到「弘揚傳統文化。」這實在太顛倒了,來佛門你弘揚傳統文化?這就是祖師說的「故令初學。觸事成非。」都已經接觸到佛法,反而不能學佛,出了家反而變成一個俗人,變成只在做法會、搞世間法、搞人情、做生意;自己也不想看經,嘴上講要利益眾生、要度眾生,實際上自己的貪瞋癡一毫都沒度。叫他講戒、傳戒,只講個五戒,就在那邊一直耗時間,後面的菩薩十戒全部沒講。
祖師大德這裡講的,確實是現代人的問題。很多初學佛的人,是想要接觸佛法,卻接觸不到正法;想要了生死,用的方法是錯的。這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那些出家人、在家人很可惡啊!非常地可惡啊!拿十方的錢做這些不如法的事!依照佛教戒律,這些人將來唯一的一個去處就是阿鼻地獄,因為他把十方的錢亂用,這個就是盜十方僧物,偷十方的供養拿去做這些世間事。這些人,你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阿鼻地獄,沒有人救得了你,念佛也沒有用,為什麼?因為你心沒有佛,只是口念而已,你害了多少人,斷了、殺了多少眾生的法身慧命,使眾生墮愛見坑、失菩提路。那些人都是被名聞利養考倒的人,沒有道啊!所以我說你們不用跟他學,更不用替他辯護,因為沒有用!你保護他只是讓你自己的業更重而已,讓他罪業更重而已。現在佛法變質就是這些人害的,不是外道啊,外道不能破滅佛法。其他的宗教沒有辦法破滅佛法,附佛外道也沒有辦法破滅佛法,所以佛講:「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獅子身中蟲吃獅子身上的肉。所以古德說:「和尚是佛教的罪人。」什麼和尚?不如法的和尚。他們是佛教的罪人。那些人講經不依經律,混濫凡情,讓你搞佛化婚禮活動,其實搞的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讓你凡情都斷不了,還不斷地增長。真是「自陷陷他。甚可悲矣。」自己墮在煩惱當中,又害人出不了煩惱,祖師講這些人可悲到了極處,所以叫「甚可悲矣」。

這個就是祖師起隨緣妙用無方德!是大悲救物啊!看看能不能把這些人罵醒,是希望這些迷惑的人能夠回頭;你從前迷惑,你趕快回頭啊!能夠回心轉意,你還有出離三界的希望;不然你來生,你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到阿鼻地獄去了。而且,你這樣破壞佛法是直墮地獄!不會經過審判的,直接死了就下去了。你醒來就是阿鼻地獄等著你,你見不到閻羅王審判,為什麼?業障太重了。所以業障重的,他沒有中陰身,死了就直接下去,他也是直接受生。你以為還能有人家幫你念念佛,你都還沒等到助念,你就先直墮地獄了,非常地恐怖啊!你自己要趕快醒過來!

我也是發慈悲心,看到很多初學想學佛沒辦法學,很多出家人想要出家沒有道場,沒有常住可以依止,因為常住都在做那些世間事。想要出家,出了家卻沒有佛法可以學;有些出家人早課還在念《弟子規》,這是絕對的不如法。你要是看到你的和尚是這樣教你,我告訴你:「你趕快離開」。免得將來你自己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啊!這一件袈裟沒有這麼好穿,十方的供養沒有那麼好受!你自己賺錢,賺得多或少來養活自己,過得好、過得差都無所謂。如果受十方供養卻不講正法,講一些混濫凡情的話,做一些自陷陷他的事情,這罪業非常地嚴重。所以祖師講的要依戒律。

下面
「故《瑜伽論》云。非大沉非小浮。常住於正念根本眷屬淨修梵行。」


《瑜伽論》是《瑜伽師地論》上面教我們,不要墮大沉,不要墮小浮。這「大沉」,「沉」就是昏沉。「小浮」就是掉舉。不墮昏沉掉舉中,那你心就明朗了、心就清楚了。「常住於正念」,「正念」在淨土宗就是念佛,學教的就是教觀,參禪的就是話頭;然後要「根本眷屬淨修梵行」。所謂「根本眷屬」就是講五支戒,「五支戒」就涵蓋著佛法大、小乘的戒律。那說根本,根本跟眷屬,「根本」是根本戒,「眷屬」是眷屬戒。那根本戒,就大乘來說,就是「性戒」,稱性之戒,光明金剛寶戒。眷屬戒就是講十重四十八輕,乃至比丘兩百五十條、比丘尼三百四十八……等等的,依戒律來「淨修梵行」,不是依世間法,不是依個人的看法、想法。這是祖師教學人依戒律。

下面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你們在受菩薩戒、受五戒時都會唱「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一心就是具足,依一心來持戒可是現在戒場都不教一心。現在佛門許多人去受了戒回來後,問你什麼是「無作戒體」?不知道。什麼是「光明金剛寶戒」?不知道。只會唱「應當一心持淨戒」,也不知道這「一心」即是具足。居然有戒場的出家人還告訴你可以揀擇受,或受完還可以退戒的!所以都是白唱了,只是隨口念過而不解其義。祖師講「應當具足持淨戒」,戒要具足持,不要揀擇受戒,不要揀擇持戒。因為你一想揀擇,你就是想犯這條戒!寧可你受戒而犯戒,不可以不受而無戒,有戒可犯,你終究有懺悔心;你不可以不受,不受你就會恣意犯、隨便犯,即使沒受戒,你犯了還是有罪報。而且完全沒有受戒的功德來保護你,沒有戒律來保護你。所以你在做犯戒事情的時候,你自己都不會有警覺心,也不會懺悔,那就會造更多的罪業。所以祖師講:「應當具足持淨戒。」戒要具足持,你不可以受了菩薩戒還退戒,菩薩戒一受永受,沒有辦法退喔!你不可以受五戒還揀擇受,雖然五戒在《戒經》裡面雖說可以揀擇受,但是佛希望你滿分受,「揀擇受」絕對不是上策,如法的戒場都是鼓勵大家滿分受,所以你不要虛偽。有些在家人沒有道心,遇到一些法師也沒道心的,他就告訴你:「來來來!我這裡可以讓你揀擇受。」告訴你,心有所揀擇受戒,就表示你要犯戒!所以說到「開緣」,你要開什麼緣?看你是開犯戒的緣,還是開持戒的緣。現代人講的「開緣」其實很多都是在犯戒。「開緣」不是你嘴巴說:我今天開緣,就開緣那麼簡單。你要按照律宗的規矩來,開緣要有羯磨法;不是你說開緣,就今天就來開個緣。它有「僧伽作持」,有戒律的方式來教你開緣,不是你自己今天高興想開就開。


下面看
「《梵網經》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無量的菩薩大眾,因為持戒而成正覺。


再看
「《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遠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
這是《起信論》講的,知道法性,也就是自性當中「體無毀禁」,自性當中沒有持戒與犯戒的問題,所以常持禁戒,隨順戒律。為什麼呢?既然無毀禁則無過失。那怎麼無過失呢?持戒才能無過。「不持」則有過、則有毀、則有禁。因為戒律是對治你犯戒的。道理要這樣理解,不是說「法性體無毀禁」,我就不持;你沒有持戒一定犯戒。所以馬鳴菩薩講:「知體無毀禁。」「體」是性體。「毀」就是犯戒。「禁」就是禁戒。既然體無毀禁,本自清淨,所以必須持戒。這部分你要是沒聽懂,可以再重聽。


「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這「尸羅」就是禁戒的意思。「波羅蜜」就是到彼岸。「行尸波羅蜜」就是行持戒波羅蜜,「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遠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意思就是不造殺、盜、淫、妄,遠離貪瞋以及欺騙,還有諂曲以及邪見。「諂曲」就是虛偽。最大的諂曲,就是自己騙自己,根本不想成佛,這種最諂曲。總認為佛法不離世間法,其實他是世間法也想搞一點,佛法也想搞一點,這是世俗人認為的「佛法不離世間法」實際上,佛在經上講的「佛法不離世間法」,是因為世間法是空,佛法亦說一切法「性空」,所以說世間法即是佛法。那既然是空的,就沒什麼好執著的,依著這個道理,就要懂得把世間法放下。因為都是空,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不離佛法」。所以不要太諂曲,不要邪見,這邪見就會引導你去輪迴。


下面看,
「亦應遠離憒鬧。少欲知足。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


也應該遠離憒鬧,那些讓你心散亂的一切人事物,都要遠離。「少欲知足」,要能夠知足,要能夠少欲,知足就能少欲。「乃至小罪心生大怖」,即使有小罪,心裡也生大恐怖。「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不可以輕看佛戒,不把戒律當回事,不可以自己改戒,不可以自己認為戒要怎麼持,一定要依佛經上的教誡,依祖師大德的教誡,依「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有做到「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就是護持佛法的形象,不要破壞佛教的形象。像現在於佛門中提倡「人間佛教」這就破壞佛教的形象,把佛法商業化、世俗化、人情化,這就是破壞佛教的形象。甚至把佛教的戒律淺解、錯解,變成《論語》、《弟子規》這些俗事,這就是破壞佛教的形象。讓佛教被一切眾生之所譏嫌,讓想學的人沒有辦法學佛,讓世間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這都是在破壞佛教的形象。所以佛弟子要「常護譏嫌」,不是去堵宣說正見的嘴,而是要那些人不要破壞佛教正法,要護持真正的佛法形象,要講正法、學正法,這叫「常護譏嫌」。一般人講的常護譏嫌,就是讓人家不要說你、對你沒話說,因為他怕人家說他做錯,就會故意說「我們修自己就好,不要說別人的過失」,一般講這種話的人,很多都是他自己有犯錯的。有一些出家人年紀大,做事不如法,犯了錯,被揪舉出來,他就講這種話來搪塞那些質疑他的居士。他就是不想懺悔,掩過飾非,把舉出他不如法的真相,都曲解成是對他的批評與毀謗。為什麼他會這樣?因為他也不想改,所以他就用這種話術欺騙他的信眾。我誠懇地告訴這些年紀大的人,實際上你犯錯,你不是該「修忍辱」,是應該「修懺悔」。所謂「修忍辱」不是你這狀況在修的,所謂「忍辱」,是你真正做得很好,比如說:你流通正法,偏偏人家障礙你,你還能夠不退初發心,能夠繼續去弘揚正法,這個才叫「忍辱」。不是你拿十方的錢去炒地皮、去做生意,把佛教世俗化,把佛法變質,被人家舉發出來,說你做錯、不如法,被批評了,你就說你在「修忍辱」,忍辱不是這樣修的。你應該要修懺悔,要出來公開懺悔,跪在大眾面前說你自己錯了,你做錯了,向大眾百拜禮懺才對。有些人年紀大就更好面子,做錯了不懂得懺悔,還說他在忍辱,其實是他自己做錯事,是他在羞辱自己,還講話來掩飾自己過失,實際上他要做的是懺悔,不是忍辱。忍辱不是像他這樣忍的,他那樣子忍,不會達到波羅蜜,因為他根本修錯了,連怎麼修都不會。做錯事是要修懺悔法,要懺悔業障,不是修忍辱,你自己做得不如法是要改正,不是修忍辱,這點大家要懂,觀念要正確。


所以講「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什麼叫「妄起過罪」?聽聞正法本來可以消業的,可是你不流通正法,你反而流通世俗知見,讓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墮在愛見分別當中,起種種行、造種種業,貪著世間,貪瞋癡不能息滅,就是妄起過罪。或是人家是想學佛法,卻沒有辦法學到,沒有辦法把心安住在正法上,反起種種心念,這都是妄起過罪。在現代你要這樣子修,不是只是在事相上,堵人家嘴巴,以為人家嘴上不說,人家心裡就沒事,實際上你破壞佛教的形象,你把佛教變成世間化,變成世俗化,變成企業化、商業化,這個都是令眾生妄起過罪。不光令佛教以外的人妄起過罪,人家毀謗正法,還讓你自己的徒弟、信眾妄起過罪,因為他的煩惱煩惱沒辦法消。必須用正法的威儀來住持教化眾生這叫「威儀住持有則德」。


下面
「問。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這是問:依照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了一切功德,為什麼還需要威儀等種種持戒呢?

「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


祖師回答,說:
《起信論》裡面講,大摩尼寶體性明淨。「摩尼」翻作中文叫如意,這裡指的是如意珠,像水晶球,水晶球它是透明的,「體性明淨」。但是「久被塵累」,上面長期蓋了一層灰,「而有粗穢之垢」,有骯髒的垢在上面。如果這個人只是想:「這個珠子本來是乾淨的」,「不以種種磨治」,而不動手去把它擦乾淨,那它仍舊是佈滿灰塵垢穢,是不會變乾淨的。所以說你只念著寶性,就如同眾生只知道心清淨,只知道實相而你不修行,這是不行的。


下面是「以喻合法」: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這裡說真性亦復如是,「真如之法體性空淨」,就像摩尼珠一樣,體性清淨。但是長期被無明煩惱汙染覆蓋。「若人唯念真如」,你只知道心本自清淨、本自遍滿,本自具恆沙功德,你只是知道,而「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你如果不修行,不對治你的煩惱習氣,那是「終無淨時」。所以「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依著這個道理,應該要持戒、一定要持戒。


再來還有一個問答,


「問。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問:出家人的五眾,超然出離世俗,可以具有圓滿的戒。但是仍然在家的這些人,身糾纏世俗業網,要怎麼樣才能夠把戒給持好?怎麼樣才能夠不要有這些犯戒的過失?
這「愆犯」的「愆」就是過失。


這後面祖師教你次第的,這是一般世俗人常常會問的問題:你們出家人這麼清淨,自然沒有這些煩惱,我們在家人怎麼辦哪?那一般講這種話的,有一些是想學的,有一些是不想學的。有人說:你們出家人都上天堂,我們在家人只好下地獄。其實講這種退道心的話。

再看
 「答。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這裡祖師他設的問答是代表真正想學的,想知道怎麼樣來把戒持好。他講:出家人自有出家嚴謹的戒律,在家的人可以通持五戒。「蓋是出苦海之津梁」這三皈五戒是出離輪迴苦海之津梁,「津」就是碼頭,「梁」就是棟樑,意思就是「不可缺少」的,像房子,要有樑柱才能夠建立起來。「趣涅槃之根本」,是能夠讓你達到涅槃,所以祖師說三皈五戒是必要的。


你們去受在家菩薩戒的時候,若是依優婆塞在家菩薩戒本,戒場會傳三皈傳五戒,次第受上來,讓你漸次具足。能夠「作毗尼之漸次」,「毗尼」翻作中文是「調伏」的意思,能夠幫助你調伏煩惱。「為七眾之崇基」,這是指佛教廣大的徒眾,就稱為「七眾」,包括在家與出家。


不管講什麼戒,它都不離開殺、盜、淫、妄這四個根本戒,五戒亦復如是,所以說是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萬善從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你要蓋高樓,你要先知道平地在哪裡,哪一塊地可以蓋。你的地要選在五戒的基礎上,選在戒律的基礎上,因為它可以讓你漸次深入。所以「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由事相上漸次來修。


再看下面: 


「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證菩提。《四分律》云。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經典講,尸羅不清淨,「尸羅」就是淨戒。戒沒有持清淨,不會得三昧,即使你得到,那也都是假的三昧。所以說,你殺生必然是大羅剎;淫欲必然是大魔王;或是打大妄語,也都是墮在惡道當中,所以三昧不會現前,「三昧」翻作中文就是「正受」,佛法的正受不會現前。所以應當知道:「戒」是「定」之體,「慧」是「定」之用。所以是因戒而能得定,因定而能發慧,所以說「戒為根本」。「三學圓備」這「三學」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學具足「即證菩提」。


《四分律》講「第一持戒不毁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訶。」,這《四分律》是出家人的戒,這裡是祖師把它引過來,所以在外面流通這不會是個問題,你們不算盜看,是祖師引過來給你看的。最重要的是要「持戒不毁犯」。比丘是七眾之首,威儀要保持端嚴,自然那些怨家之人不能靠近。想要破滅佛法的、想要毀壞正法的外道以及邪師們自然沒有辦法來破滅;那些搞世俗法的,他就沒有辦法破滅佛教,因為有戒律,所以你必須依戒來行持。


「若不如法即被訶」,如果不如法,就為戒律所喝斥。所以我依「光明金剛寶戒」在破斥那些外道,破斥佛門裡面的不如法,都是依於「戒」在破斥的。


佛門裡面它必然有破有顯,「破顯」是為了破斥這些外道、破斥邪見,是為了彰顯真性,使眾生本具的佛性能夠出現。破除你的煩惱,是為了讓你能夠明心見性。所以,佛說法必然含有破顯的功能,破除邪見、破除外道,顯示真如實相之理,顯示如來的果位。所以這裡講,「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所以理需持戒。


再來: 


「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柔和質直可以攝受眾生,那要怎麼攝受呢?是不是表面裝得很慈悲的樣子?很有愛心的樣子?講話用很輕柔的語氣?現在有些出家人語音不正,男眾講話故意裝成講得跟女眾一樣。老實告訴你:那都是不莊嚴的聲音,都是心裡面諂曲虛偽,故意裝得很柔軟的感覺,其實在勾起眾生心中的愛欲,讓你們對他起纏綿之想,所以那不叫「柔和質直」。


這裡佛告訴我們什麼叫「柔和質直」,「大智照真」名為質直。所以祖師對學人棒喝交馳,這都算柔和質直。如果你錯了,你墮在邪見上、你墮在知見上,不能見性,祖師就用棒子伺候你,用言語喝斥你,這都算柔和質直;如果你做對了,他給你讚歎,也算柔和質直。所以不是只有裝得很溫柔的樣子,那個不對哦。但是大家還是很容易被「溫柔」這兩個字給騙了,要知道:像有些已結婚的,結了婚以後才學佛的,你還沒學佛以前,你已經被溫柔這兩個字騙一次,現在學佛了,不要再到佛門尋找這種溫柔的感覺。你所需要的是了解什麼是「大智」,要能夠以大智照真,這才叫質直。以「大悲救物,叫柔和」。用大悲大智,這叫柔和質直。


因為有大悲心同體心,所以教你懂得要能夠戒殺、能夠放生,這都是大悲心。有些出家人跟你說話聲音講得很柔和,你問他說:「師父,我可不可以煮葷腥?」他說:「可以啊,沒有關係啊,師父為你開緣。」這個話聲調雖然很柔,但沒有用啊,還是殺生啊,所以不是屬於大悲。話說得好聽、說得柔,沒有用,但是仍然很多人一聽這音聲就覺得:「這個師父有修哦,很慈悲哦」。所以你要知道,祖師教我們佛弟子的柔和質直不一樣。真正想學的人,不會喜歡聽那些軟話,那些話很多都沒有用,隨順你的習氣,只會讓你造更多的業而已。


下面:
「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蘊德居懷。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故曰柔和質直攝生德也。」

這裡講得更清楚:質直者,本性不遷。大智照真所以知道真如不遷不變。你自己知道,也令眾生知道,用一乘了義教化眾生。「柔和者,隨流不滯。」你雖然在這個世間,你不貪著世間,在這些煩惱當中,人家在煩惱但是你不煩惱,你還要教他不煩惱的方法。這就是柔和質直攝生。這就是講攝受眾生,講「同事行」;你教他學佛要明心見性,教他學佛要了生死,要他跟你一起來學,不是你跟著他一起墮落,這才叫「攝受眾生」,讓眾生來同菩薩事,所以叫「同事行」。是讓眾生來同於佛菩薩的教化,跟佛菩薩相同,而不是你跟眾生同。
所以講「隨流而不滯」,這「流」就是講:雖然在世俗,但是你不貪著,不滯著於世俗當中。「柔」則能在境界當中調伏煩惱。「和」則是和於理,順理修行。所以佛門講「六和敬」,這就是現在僧團裡常講的「六和敬」,不能只有「事」和,更要「理」和,和於理,順理修行。


「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就是用這所謂「一乘了義」來教化攝受眾生,既自修又利他,就是「自行化他」,所以叫「柔和質直攝生德」。「攝生」是使眾生能夠學佛,能夠從煩惱當中解脫出來,不要墮於煩惱、不要墮愛見分別,這才叫「攝生」。不是講話講得聽似很溫柔,講得好像很能接眾,這樣不能真正攝生。是要讓他明了什麼是真如,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所以說「大智照真」,自己要明了,也要令眾生明了,也要讓他能夠修行,這才叫攝生。


下面講:「又質直者。體無妄偽。」體無虛妄,言行相符,說的跟做的要一樣。所以說「蘊德居懷」,這「懷」就是「心」的意思。你心裡面要有德行,而這「德」是要契於真如。心中要存有利生的真實之德,有大悲心有大願力,力行佛法,幫助眾生脫離苦難,這就是「蘊德居懷」。所謂「不拘名利」就是不圖讚歎,不圖名利,不被名聞利養所束縛。你不要想:「講正法都沒有人讚歎。」你不要這樣想,不要用你的形象來謀取名利,不要貪圖利養,做到了,這也是不拘名利。還有,不要害怕人家因為你說正法、不隨俗流而批評你,這也是「不拘名利」。因為那些外道、邪師,都很會用一些世間話術:德行啊、孝順啊故意來批評正法,歪曲正見。你不需要害怕。譬如說我們常講:你要教人家戒殺放生吃素。有人就會告訴你「這樣會讓人家退道心」,這種邪見。那你心裡面如果貪名利,還有這種名利心的話,你就不敢講了。但是,你不敢講,你不教他正確的,第一個,你害他殺多少眾生?第二個,你害多少眾生被殺?如果一個人能夠吃素、能夠懂得戒殺,那又能救多少眾生?又能少造多少業?但是他卻用「道德」這話術來套你。實際上,他講這個話,根本就是在謗佛。他說你勸人家持戒會讓人家退道心,戒律是佛制的,那佛還勸人家持戒呢!所以你只要把名利心給拿開,不要人家幾句話就把你套住了,你叫對方守戒,他如果會退,那你看這個人有道心嗎?是那些人根本沒道心。當你想修行,人家想障道,就會說你不孝、說妳不守婦道整天就跑道場、不顧家......等等藉口都有。那外面還有很多真正不守婦道的人,他們根本沒有跑道場。


所以你不要被一句話套住了。你為什麼會被套住?就是你名利心還在啊。你講正法,他就說:你跟現代哪位有名的法師、大德講的不一樣。你要是有名利心,你就被套住了。你要想到:所講的法要跟佛陀的「四依法」相應,要跟「一實相印」相應,這才叫「不拘名利」。要「輕金若塊」,對於物質、對於錢財,不放在心上。你要聽清楚,重點在「不放在心上」,有些人他好像是不放在心上,實際上呢,心裡很罣礙。表面上什麼都不要,心裡面還是認世間為實有,這就是沒有做到「輕金若塊。重教逾珍」,重視佛法超過這些世俗的珍寶,超過這些名利。所以絕不可以用佛法來搞名利,圖人家恭敬,圖人家讚歎,顯示自己有修、顯示自己有德,這些都不需要。講正法,推廣正法不要怕人家毀謗你,不然你心裡名利心一樣沒有消除,你的「我相」還是沒有消除,所以祖師講「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


「但為正業調生」,依佛法來修持,名為正業;依大乘來修行名為正業,以大乘法來調伏自己的煩惱,來攝受眾生,就叫「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希望自己能夠圓成佛道,也希望眾生能夠圓成佛道。不光只是脫離一時的苦難,而是要永脫輪迴,所以叫「速願自他圓滿」。永脫輪迴還不夠,要圓滿成佛。


所謂「柔和質直攝生德」,就是講你自己要用一乘了義來修學,同樣用正法來教化眾生,用種種的善巧譬喻言詞,不為名利,不怕任何阻礙,這就是「柔和質直攝生」。「質直」就是大智鑒真、就是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名曰「柔和」,你有大悲心要幫助眾生,這叫「柔和」。以上是「行四德」裡面的三個,這三個你要認真去做。

一一德行,皆隨前面的一塵普周法界。一德即是一切德,一戒即是一切戒,度一眾生即是度一切眾生。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相空,實無眾生可度。所以隨前面的一塵,普周法界;隨前面的一塵,含容一切真空妙有;隨前面的一塵,出生無盡。依前面所說的「三遍」而「行四德」,都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沒有離開真如自性之外。


特別要講的是:你學佛不要去搞那些世俗法,不要像前面所講的「濫挹淳流、得失齊舉」,絕不要「師於己見」,不要自己受害又害別人,自己成就不了,又害別人成就不了。如果遇到那些邪師、外道,絕不要護持他、錢不要捐給他、不要去他的道場參加法會。我跟你講實話,真正的「法會」是講經,是熏習佛法。你讀經就是在參與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就在你眼前,他們就跨越時空來到了現代,就在你眼前;你念舍利弗尊者、念目犍連尊者,他們就在你眼前;你念文殊師利菩薩,他就在你眼前,為你開示說法,這才是參加法會。你讀《無量壽經》,就是參加《無量壽經》的法會;你讀《華嚴經》,就是參加《華嚴經》的法會,這才是真正的法會。你就這樣用功修行,你一迴向,絕對可以超度你累劫的冤親,可以超度一切眾生,為什麼?因為有經典的功德。


做法會之所以有功德,是因為經典裡面具有功德,你讀誦熏修,能夠攝心,能夠隨文入觀,能夠在裡面修戒定慧,用這個功德來超度。所以你不用特意跑去哪邊做法會,我告訴你:你去那些不如法的那裡做,一樣沒有功德,而且你反受其害。所以你不要人情,你不用把錢給他,不用護持他,你要讓正法久住,要護持正法道場,要推廣正法,要讓眾生能夠破迷開悟,能夠離苦得樂,那你自己就不會跟那些外道邪師共業。至於你推廣正法的功德,我們不用講到後世,就講這一生,你這一生學佛的緣會越來越好,你會一直都遇到正知正見。因為你推廣正法,你對經典不懂的地方,你漸漸一定會懂。推廣正法的方式有很多,有能力的可以印送經書,或是你親自把佛教的大乘經典,拿出去流通、結緣,就像我們精舍法寶櫃上,有很多大乘經典,或是祖師的開示......等等,你們可以拿去流通;或是你們在網路上分享講經、開示影片,把正法分享給人家,或是把影片的重點截成一小段,或是將文字截成一小段,這樣子去社群網站分享,去幫助眾生。在現代分享佛法確實比十幾年前容易,大家要會修這樣的功德福報,自己才能夠得到好的果報,才能夠消過去謗法的罪業,能夠消宿世的惡業,能夠成就未來的佛果,讓自己這一生學佛,可以一帆風順。因為你幫助人家學正法,給人正知正見,你所學到的知見必然純正。一定要用大乘佛法來攝受眾生,來幫助眾生,自行化他,這是佛弟子應該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