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入佛明宗答問---7 王驤陸居士 開示






61. 問:純陽之義作何解?

答:此即直心道場之意,凡心地光大者,純乎陽明,一有我見,即入陰魔,安能成道。

62. 問:大小乘之義云何?

答:分大小乘者,法之前方便也,為初學人不能直受,故以小乘引之,若已明根本,當啟般若妙用,更無定法。法華經言:只有一乘者,連此一乘亦不可得也。

63. 問:如何而可名善知識?

答:善者善巧,知者知人之病根所在,而以藥為之對治,以方便力度生者,曰善知識。但其人不必盡有學問,一言微中,足以啟發人者,亦善知識也。然有人本有學問,而無善巧方便之力,亦非善知識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是惡人亦可為我善知識,在我之自擇耳,惟盲於目者,有色不見,終無用也,能見則自己亦善知識矣。

65. 問:世法出世法應分別否?

答:論事固有可分,論性體則不能分也,亦不可分也,當知動心即已入世,若與世事和同,而心不繫染,即名出世。

66. 問:出家之理如何?

答:為煩惱故遂欲出家,大乘人不以兒女家庭為家也,必以回家為出家。回家者,回復本來清淨無染之德性,明心後,一切無礙,名回家,亦名真出家。若執取清淨,厭惡塵勞,即永無出家之日,其表威儀者,是尊重佛制,方便利眾之法。然必自己先明根本,堪以度眾,再顯此威儀不遲。倘父母在堂,人子之義未盡,佛本不許,以佛門中無不孝之佛子也,縱身出家,亦負養親之義而背佛矣。又真明心者,必不以喧靜動其心,心既平等,會入不二,便無此分別矣。

67. 問:佛有分別否?

答:分別有善不善,善分別者為佛,於第一義則不動,以動定一如也。

68. 問:佛出門乞食時,聞亦有人戲以魚肉布施者是否?

答:小乘經上或有說者,然佛亦必受也,佛已無心於腥素之別,但見為食料而已,菩薩則稍異,先為魚肉加持咒力而後食,對施者亦無憎惡之念,外此者,必憎怨而起口舌矣,是口素而心未必素耳。

69. 問:修道人何以必要根器?

答:凡人根器,論本體原無利鈍,惟因緣不同,習性亦異,故有高下之別,如農夫之於農事,文人之於翰墨,軍人之於戰略,工師之於機械,各有所長,易地而處,皆為鈍根矣,修道人惟以心量廣大,意境活潑,于世事不易動心驚佈,聰明而又肯老實者,為上上根。故擇修道人如擇璧玉以為印璽,第一擇大料而質地精良,第二良工之雕琢,第三打磨光潤,第四入土以去火氣,然後可成全材而供諸廟堂之上。是善根者,質料之精良也,因緣者,得良工以至入土出土也。供廟堂者,福德也,三者不可缺一,且必多具也。

70. 問:師與弟子間之關係,何者為最重要?

答:曰緣,為師者尤當知緣,緣有滿時,切不可強,不見機而逆者,必至吃力不討好也,且求道者,尤不可止於一師,善才五十三參,苟能歸自性般若,則五十三者,仍一師耳,然未可責望於今日之新學也。君子之交淡如水,恐緣之盡也,惟已超出世間者,不在此列,緣之久暫,在義不在事,論事有長短,論義則無盡,非世情可得而限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