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入佛明宗答問---6 王驤陸居士 開示






51. 問:前聞開示云,世間惡事,多半是善人所作,其義未明,乞再開示?

答:善惡等事,都因見而立,見之堅固執持者,其腦中影象勿捨,日久自然引出,照樣去做矣。善人對於惡事以嫉惡之深,影像亦深印勿忘。如種種殘虐酷刑方法,本來不著意,乃因善念過切之反動而留於心,一遇機會即無形引出,再加心未平等,一時瞋心之難制,過情之舉,勢所必然。前清某撫軍嫉惡而好名,一年中殺人逾萬,其冤枉者無數,民不堪其虐,當時彼無刻不想做好官也,豈知其為惡之過甚,而終以自殺哉。故心地不明,則見不淨,雖善亦必輾轉歸入於惡,以未究竟耳。

52. 問:修法功行,有緊有鬆,有收有放,其義云何?

答:修行只是練心,調伏其心,不離一切人事,用心處,要時緊時鬆,緊者,防嚴之意,恐其放逸也,鬆者,圓通之意,恐其膠執也,故律己宜緊,對人宜放,用法時當收,則易精進,不用時當放,則機可靈活,是謂調伏,冀得自在而已。

53. 問:世人何故性多活動,學佛求定,是此意否?

答:世人在表面,似乎活動居多,其實定亦不少,惟非慧定而屬頑定,如人人有一我見,始終不放鬆,不肯半點通融也,倘肯活動,亦自讓步少爭,世界和平,基於此矣,其人之痛苦煩惱,亦自此減矣。

54. 問:音屬於耳,何以名觀,觀世音菩薩之聖號,又所何義?

答:見雖心見,非關於目,聞亦如是,當初大士由耳根悟入聞性,因而得道,故名。此慧心內發者也。蓋一切音聲得聞者,無不由外來,入於耳而能聽,遂以為聽之功能,全屬於耳矣,然心中起念,一切聲浪,宛然在耳,外實無聲,亦未過耳,則此可聽之功能,在心乎,在耳乎,由此悟入亦性,起妙觀之用,故曰觀音。由此而起普世同體大悲,如世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同具佛性,故名觀世音。南瞻部洲眾生,耳根最利,故與大士緣最深也,又普陀落伽山,在印度洋之正南,無神通不能往,非今之浙東海外普陀也。

55. 問:地藏、文殊、普賢、觀音四大士,何以有地水火風之別?

答:地藏王者,悟自己之心地寶藏而成道者也,故屬地,此係自悟成道,然不忘度生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實則早已成佛,作此語者,恐人之徒知自修而不發大心,甘作羅漢也。其慈悲大願即是觀音,觀音慈和若水,萬物賴水而生,得大悲水以為饒益,故觀音屬水,地藏經第十二品,佛說觀音與世人特具因緣,意在利己利他,雖非二事,而大士合為一也。但此非修不可,精進勇猛,若大柴大火,如普賢之行願,故普賢屬火。及其所行成就,般若之圓轉妙用,清涼活潑如風,故文殊屬風。合此四大士者,即成為佛,成佛因緣,終不離此四法,固以寂滅之體為佛.而般若靈妙之用為菩薩矣。

56. 問:智與識何別?

答:無別也,智亦識也,以無識即不能啟智,惟識之圓通方便而究竟者,乃為智耳,皆同屬於幻心,畢竟非有,故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57. 問:何謂神通?

答:神者智也,通者達也,智足以通達一切,不受境奪者,曰大神通。

58. 問:佛何以有六通?

答:五通外道皆有,獨無道通,以無智也。佛則定慧成就,以六通為體而五通為用,故道家之五通是修得,終必退轉,佛家五通是證得,由體起用,無盡藏也。

59. 問:道家宗旨,是否專求肉體長生?

答:不盡然也,道宗久已失傅,今之道者,已失道之宗旨,但取於術,去道益遠,即養身之術,亦未得其全,真正道宗,亦在練心,惟僅做到萬法歸一,惜未見性,故不能空法,再進一步,與佛不二矣。余前著有《道法宗源》一文,為日後接引道眾之用,其度鬼治病諸術,密亦有之,此屬用而非體,修行當以得體為先,孔子所謂先立乎其大者是也,是以通佛即通道,其間不可以寸。初學者,門戶之見過深,一言道教,即存鄙棄之見,此即非佛法廣大之願,不能成佛也。

60. 問:內道外道不應分耶?

答:為初學人定宗旨,勿入歧途,以亂正修,原不可無分別也,不知明體達用,即不應有此見矣。且學佛而不內究心地,外取諸相,即皈依外道也。純陽祖師皈依黃龍後,自恨從前用心之錯,是外道而內道矣,如此又何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