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6


與謝融脫居士書
貴鄉之知有淨土法門.由林介生之請淨土典章.倘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門.未種善根。何能以古為師.一聞之下.即便生信發願.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觀閣下之天姿境緣.及現在之法運時機.似宜以持五戒而護持三寶.宏淨土而普勸往生.為契理契機之第一要義。何以言之。閣下年已過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窮經藏.參訪知識。恐有法門無量.光陰不多.縱欲鑽研.措手不及之歎。又現今雖有知識.而僧多濫汙.同行乏人。(同行、名為內護、能互相磋磨、挾持進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則懶惰懈怠隨之.而不復振矣。如(不慧)二十一歲.辭親出家。亦可謂發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歲.若宗若教.毫無所得。徒負親恩.空為佛子。所幸者淨土一法.於出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時業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淨土。吾則自量己力.不隨人轉。雖佛祖現身.猶不改作.況知識所說乎。又現今法弱魔強.欲護持佛法.在俗則易.在僧則難。閣下若能嚴持五戒.專念彌陀。克己復禮.言行相應。然後廣行化導.普利群倫。不可居師位而自高.不可受錢財而自益。在家為一家演說.對眾為大眾詳陳。則人皆仰其德而信從其言。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之風必偃也。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強。俟其遇境逢緣.天機發現時.一啟迪之.自有沛然莫禦之勢矣。蓮社初開.須有定規。女人入社.斷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無檢約.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叢生矣。至要至要。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炙.有何所欠。但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見佛經祖語.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無怠無忽。則終日見佛.終日親炙諸佛菩薩祖師善知識。舍利叢林云乎哉。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於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癡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於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報恩經謂次第受戒。今出家受戒者.亦先三皈.次五戒.次十戒.次具戒.次菩薩戒.但古之受戒者.是發心為了生死。今之受戒者.多是舜充大僧而圖體面。得戒之言.從未措懷。故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坏.無不皆是受過三壇大戒之僧。此其弊由於清世祖罷試僧.免度牒。與近世之為師者貪名利.喜眷屬之所致也。吾恐貴地諸僧.不知此義。謂度人出家.是第一好事。致匪類入法.法隨以滅。故不避繁瑣.而覶縷言之也。須知淨土一法.乃如來一代時教.最玄最妙.至圓至頓之法門。(一法具一切法名圓、即生修、即生證名頓、)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覺菩薩.不能出此法外。實上聖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條捷徑。諸佛諸祖.普度眾生之一隻慈航。於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業深障重.不合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輪六道.無有出期。縱得人天.為時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墮三途.則其時甚長.如安住家鄉。每一思及.衣毛皆豎。不惜苦口.懇告同人。今為閣下引一明證。庶可策發信願之心.而鼓勵宏贊之力耳。此之法門.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專說。其餘一切大乘經中.無不發明此事。其他勿論。華嚴一經.乃佛初成道.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說界外大法.不與凡夫二乘所共。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童子、乃斷惑證真、破無明、復本性之美稱、非如塑像作小孩子、為童子也、文殊菩薩、華嚴有處亦稱文殊童子、餘經亦有作此稱者、)受文殊教.遍參知識。初見德雲.印聞念佛法門.遂證初住。從此隨參隨證。至五十三普賢菩薩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令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菩薩)然後普賢令善財.與華藏海眾.一切諸大菩薩.發十大願王。以此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滿十聲已.滅罪往生。龍舒淨土文中張善和.張鍾馗等.即是其人。士之則文殊(文殊有發願經)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吾嘗有聯云.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閣下當發大勇猛.發大精進.擔荷此法。取古人宏揚淨土之逗機言論.為鄉里倡。居塵不染.即俗修真。方合融脫命名之義。蓋融脫者.乃和光而不同其塵之謂也。鄙見如此.不知閣下以為何如。祈自裁度。
復顧顯微居士書
令友某君.對于佛學種種情見.及復閣下書.雖數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亂。致于金剛.于淨土.悉皆不依佛祖誠言生信。妄自違理究理。欲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墮于愚夫愚婦之窠臼。而自謂為理障.實則是業障于心。如盲睹日.了不見其光相.尚謂見者為妄。豈不大可哀哉。此種知見.誠不易破。況(光)之所說.語涉支離.理難徹透。固當愈滋疑議.有損無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見責。且作塞責之計.而妄評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則撕裂踐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論.則適當其宜。若以其中所說.不是引經之文.便是宗經之義。而字又為世間至寶.被彼踐踏。不但彼自獲罪不淺.閣下與(光)亦復獲罪不淺也。今代為復曰.諦觀來書.種種議論。一言以蔽之.日以凡夫知見妄測佛智而已。且吾人往生至死.內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從自有知識以來.見前人之所為.而自亦為之。遂得身體成立.諸事順適.身心安樂。從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來諭.己不知佛之所以然.及淨土之所以然。雖佛祖誠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閣下終日喫飯.終日穿衣。其充飢禦寒之所以然.為知也.否也。若道知.則知者為誰.請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猶依前人成規穿衣喫飯.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斷不肯因佛祖之誠言而生信耶。又閣下有病.須服藥者。為先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後服藥耶。為即請良醫診脈.立即服藥耶。若立即服藥.則治病與學佛相悖矣。縱令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亦與學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脈訣.係前人之成言。汝未能親見.何可取信。若謂本草脈訣之言.不可不信。則佛祖善知識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見方信耶。如汝知見.刻實論之。當先見某藥走某經.治某病.方肯開方服藥。斷不肯依本草脈訣所說.以開方服藥。何以故.以未見故。今充飢禦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見.而即穿衣喫飯服藥。佛與淨土之所以然.己未親見.縱佛祖誠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則以性命相關.雖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則以高明自詡.必徹見方肯修持其法。古今來幾多出格豪傑.由此知見.畢生不沾佛法實益。彼謂為愚夫愚婦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規.顓蒙念佛。因茲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帶業往生.及斷惑往生者。將見悉證佛果.況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種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謗.將從劫至劫.長墮惡道。被彼愚夫愚婦念佛往生者之所憐憫.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惡業所障也。閣下之智.如干將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特莫邪切泥則泥無所成.徒損鋒鋩。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間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過令人會其義。何得死執其事.而敵體論之。舉扇喻月動樹訓風。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樹上求披拂。是尚得名為智乎。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夢境喻因果.悉令敵體相符。何也.妄心是因.夢境是果。若無妄心.決無夢境。此決定不易之論也。善惡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惡及修持之果報是果。閣下為信也.否也。妄心為夢因.則得夢境。念佛之心為佛因.則近之即得往生西方.遠之畢竟圓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佛為究竟有無且置。閣下必欲致詰佛之有無且問閣下自己畢竟是有是無。若謂是無此一上絡索.是誰述說。若謂是有.請的的指出其述說者。語言.係喉舌與識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識心手筆運動而現。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皆非閣下自己。離此五法指得出.許閣下問佛究竟有無為大智慧問。若指不出自己之有無.欲先知佛為有無.乃狂妄無謂之問.非切己窮理之問也。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末滌.決不能見。閣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金剛經令發菩提心菩薩.發心度盡一切眾生.令其皆證無餘涅槃.而不見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為六度萬行之首.舉布施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萬行.皆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修。此經文略.唯舉布施以該其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說.且道是有相耶.是無相耶。如此廣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虛.而謂之為無.是何異于生盲乎哉。其言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者.欲人不滯凡情聖見之執著相耳。其言度盡眾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稱性修習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圓滿菩提而後已。不于此中著眼.妄執無相為究竟。與□酒糟漢同一知見.尚得謂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難起.疑有何難去。汝決定不肯起.決定不肯去。雖佛親與之說法.亦無如之何.況吾儕具縛凡夫乎。欲知佛之虛實.淨土文.西歸直指.所論之理.所載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斷疑。將謂此種言論事跡.皆係妄造謠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見.則靈魂決定不墮餘五道.唯在阿鼻地獄.盡未來際。長享隨心所現之鑊湯鑪炭劍樹刀山.種種自在受用之樂境耳。其為樂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虛實.雖淨土文西歸直指所說.皆非實.唯自己親見親證方為實。今有一事相問.汝須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託。北通州王鐵珊者.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時廣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備道時.即設計剿滅其黨.所殺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無數.皆來逼迫.遂即驚醒。久則復合眼.其境仍如是.復驚醒。三晝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諭之曰.你如此只麼樣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巴.念佛總會好。鐵珊一聞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覺.了無境界可得.而病亦漸漸痊愈矣。因長齋念佛。鐵珊前年與陳錫周來山.親與(光)說耳。設閣下當此境.為先知佛之虛實而後念耶.為一聞即念耶。若此時不暇究虛實而即念.則現在何得并前人與人示虛實之言論事跡.概指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離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貴尚能如敝屣.何不以執著亦作敝屣.淨盡棄之乎。汝將謂此知見為入道之門耶.不知乃墮阿鼻地獄之達道也。以夢喻佛者.妄心為因.夢境為果。喻念佛為因.往生見佛為果。何可以金剛六喻為證。夫世間語言文字.雖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並詮.美惡兼訓。即知子之一字.稱夫子亦好單用.稱平人亦好單用.稱兒子亦好單用。須必以文定義.斷不能將稱夫子者.亦作兒子訓也。佛國為夢境.須待閣下成佛以後說。此刻就說.則唯損無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此種疑心.徹底脫落。則佛之有無.己之有無.入佛之門徑.彼岸之確據.何待問人。若不專心致志念佛.而于別人口裹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淨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睹時無異也。倘復其明.則一睹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復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真我欲親見.非大徹大悟不可。欲證.非斷惑證真不可。欲圓證.非三惑淨盡.二死永亡不可。若論所在.則閣下之長劫輪迴.及現今之違理致詰.皆承真我之力而為之。以背覺合塵.故不得真實受用。譬如演若之頭.衣裹之珠.初未嘗失.妄生佈畏.妄受窮困耳。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謂相隨心現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則無過。閣下若說.則墮斷滅知見.是破壞如來修證法門之邪說也。可不慎諸。一一具說.太費筆墨。知一反三.當無遺義矣。
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適奉手書.知貴地尚有儒佛心法.一肩擔荷者.欣慰無似。至子譽不慧處.頗涉世諦俗套。誇魚目逾寶珠.謂寸木高岑樓.令人慚惶無地耳。光一介庸僧.無法自給。常時行乞于大富長者之門.見其所棄之殘羹餿飯.取而自資。有不嫌酸臭者.亦復以此用施。而徐蔚如謂其有益飢人.遂屢為流布。雖意有可取.而文不足觀。不意竟瀆閣下青眼.感愧何極。蕪鈔二次所印以蔚如丁母憂出京.託友人校對。由通家不能細心.遂致錯訛數十。去春蔚如又令上海商務印書館.另編另排.兼以留板。(此次校對頗精)至今春正月出書.以印二千部.未出正月.即已售盡。該館事忙.不暇再印。後由請者屢催.許抽暇先印一千以應之。待後有暇.再為多印。今奉上二部.祈查收。此中比京中二次印者.多卅餘篇。其於正心誠意.竭誠盡敬之旨.亦略為發揮。以對治今人向外馳求.及肆無忌憚之病。于初學稍有裨益.若通宗通教者見之.未免有發嘔者。然果嘔盡宗教不消之陳食.則此殘羹餿飯.亦可培補元氣。待其氣力充足.再用王膳.則方得實益矣。川中若有不嫌酸臭者.當令商務印書分館.代為發售可也。至律教禪淨之種種法門.何者合機.當于淨土決疑論.息心詳閱.自知梗概。今不具書。至謂以佛法助儒道.二法並行.俾一切人于世法為真儒.于出世法為真釋。若大通家.則禪淨雙修.而必以淨土為主。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參禪一法.非現今人所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決擇.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光于宗教不宜混濫論.及淨土決疑論.已示大概。今人無論上中下根.皆須以力敦倫常.主敬存誠.深信因果.廣行眾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為事。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閒聖人.烹凡煉聖之大冶洪鑪。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則通宗通教之後.尚或有錯因果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升無由矣。且勿謂此理淺近而忽之。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經中所說之大因果處.或領會不及。當以世閒淺近者.為入勝之方便。如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感應篇、上海中華書局有感應篇彙編、為古今)雛嫻(註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光前年曾刻安士全書(文鈔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揚州.各經房皆為流通。誠淑世善民之要書也。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極.亦能明心見性。非念佛于現世了無所益也。昔明教嵩禪師.日課十萬聲觀音聖號.後于世閒經書.悉皆不讀而知。當看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方可知念佛之妙。而光之蕪鈔.屢屢言之。居士謂現世無益者.不但未深體淨宗諸經論.即光鈔亦屬走馬觀燈.未暇詳究耳.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須知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惑證真.方可了生脫死。絕無惑業未斷.得了脫者。念佛法門.斷惑業者往生.則速證法身。具惑業者往生.已超登聖地。一則全仗自力.一則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難易.奚啻天淵。每有聰明人.涉獵禪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禪自命.擬為通方高人。皆屬不知禪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如是知見.斷斷不可依從。依之則了生脫死.恐經塵點劫數.尚無望也。祈細閱光文鈔自知。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開示 諸佛如來的心願


悟顯法師開示

諸佛如來的心願

〈普賢行願品〉裡提到:「眾生至愛者。莫過於生命。諸佛至愛者。莫過於眾生。」所以,能救護眾生的生命,就是成就諸佛的心願。《大智度論》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諸餘罪中。殺業最重。」

在現代吃葷腥的人很多,尤其因為交通的發達,養殖業、近海漁業、遠洋漁業的興盛,各方面都在協助眾生造殺業。他們不光自己造,還幫助眾生做殺生的因緣。我們學了佛,明白因果,知道不應該殺生,而且要放生,不要認為放生是沒有意義的,有些人說,現在放生的魚種都是養殖的,他養來給你放。

但是我的看法卻不這麼認為,你帶家親眷屬親戚朋友去放生,就是給他們上一堂愛護眾生的課,增長他們的愛心,這是有教育意義的,不會沒有用;這些眾生因為得到了你的救護,牠對你是心存感激的,這樣放生一樣是功德圓滿,對於旁人則能夠啟發愛護生命的教育意義,即使你買的物命是養殖的,是生意人有意養來讓這些放生團體放的,你這樣去放生一樣是有功德,當然你必須要注意生態環境。

暫撇開生態環境不談,單就你放養殖的這些生物,一樣是有功德的,不能說失去了放生的意義,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所以在佛門裡應當要提倡放生,不能被世間人隨便拿點理由,而且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想要障礙我們做好事,聽到那些話,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會不會受他的影響!

前面講,救護眾生是諸佛如來的心願,所以我們向佛學習,要學到佛陀的智慧,不能聽凡夫的言論學習凡夫的行為。尤其是現代社會,眾生殺業特別重,全天下吃葷腥的人這麼多,被殺的生命那更是不計其數,我們除了自己吃素,還要行放生的慈善事業。

佛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是說你做的這些好事當中,放生是第一。相反的,你要是障礙人家放生,還說些風涼話,拿科學研究歪理在障礙放生,那將來你需要人家救護的時候,跟你保證絕對沒有人可以救你。

為什麼同樣發生災難,有些人就是無法獲救!這些人過去生必定障礙人家放生,或是人家放生的時候,講些錯誤的說法、用錯誤的作法導致人家退心,不願放生。所以他這一生感得的果報是「無人救護」。甚至他的「餘報」,果報受完了還有殘餘的報應叫餘報。也就是說當他在窮苦可憐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去幫助他,即使國家的法律、慈善團體也會無意中忽略他。這就是因為他過去生造的惡業還沒有消掉,而這麼重的惡業便是來自於「障礙眾生放生」。

所以像你們有生病的,多年來治不好的,要多行放生的慈悲行,才能把你的惡業消掉。放生自然能少病,殺生自然多病。你的病不能好,多數都是因殺業太重的緣故。你開始吃素了,這只是不造新殃,而放生是懺悔前罪,懺悔過去造的惡業,彌補你的過失、彌補之前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因為你奪取的是眾生的生命。過去生你或是殺人或是殺害動物,或是殺一人,或殺多人。如果是個出謀策劃的人,策劃了一場戰爭,那可能死好幾十萬人,所以你看這殺業有多重!在畜生道來說,如果因為你的口腹之欲,想要吃牠的肉,就因為這個念頭,又吃掉多少的眾生?這都是過去造下的業,所以你這一生除了吃素以外,還要能夠做到放生。

放生要交給專業的團體去放,自己有能力就在附近市場,買一些將要被殺的動物,把牠們如法的釋放。釋放的時候要先為牠們授三皈依念咒,讓牠們皈依佛法。希望牠們被你放了以後,不要再受到捕捉,即使在放生的過程當中不幸死亡,也能夠仰仗神咒的威力脫離惡道。所以,不能說放生牠一樣會死掉,就不放了。

佛門的放生跟一般放生不一樣,佛門在放的時候,先為牠授三皈依,牠是佛陀的弟子,如果牠業報盡了,因為之前你有幫牠念咒或是念佛的功德,乘此功德,牠都能夠超脫惡道,所以這種放生是有功德的。這種正知正見佛弟子們都要有,不要聽一些假學佛的團體,他也會告訴你要吃素,但是你一跟他提到要放生,他就開始有很多的意見,灌輸很多錯誤的觀念給你,聽到這種話,那你要知道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他跟你講的邪見跟佛的心願全然不相同,而且他做的壞事是全天下最壞的,因為人家做慈善救眾生的命,他反在那裡障礙、說風涼話,他還故意告訴你:「要有智慧喔,不然放下去死掉,命算你的,等於是你殺了牠,本來牠不會死的,…..」。用話嚇唬你!把這眾生死亡的過錯,推到你這想放生的人身上。這時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不知道放生的功德利益,一旦受他的蠱惑,你就不敢放生了。結果你的業消不掉,病越來越重。

還有人有意無意的在說話時,講各種理由勸人家不要放生,那這種人又造了更重的業,惡業輾轉加劇,越墮越劣,那殺業就永遠消不掉

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反對放生的人,自己心裡就要很清楚,他不是佛弟子,他學佛是學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學佛的人是對眾生是有慈悲心的,一定吃素、放生,具有正知正見就不會受這些人邪見的影響。

要知道,這些知見錯誤的人肯定會講一些歪理來嚇唬你。你把眾生放掉了,牠是感謝你的,即使你釋放牠以後不幸死亡,牠也不會怪罪於你,因為不是你殺的。只是這些反對放生的人,想要證你入罪,所以就把眾生的死亡講成罪責,都推到你的頭上。

學佛人要知道佛菩薩的心願,你的心願能跟諸佛如來相應,那你必然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連佛都護念你,那這些大菩薩、天龍善神必然擁護你。所以你真學佛,就會像道證法師講的:「走遍天下皆吉利」!這是因為慈悲心而來的,是放生的行為而來的。

家裡有些蚊蟲螞蟻,也不要殺牠,可以把牠請出去,你不能說「牠是害蟲」,就殺牠,用丟的、用甩的,…,你讓牠坐雲霄飛車,牠頭暈,將來你會受同樣的果報,也會頭暈,所以不可以。你還要小心,不要弄斷牠的手、腳。所以放生跟護生要結合在一起,從自己家裡開始做起。你不要看到蟑螂螞蟻,心裡瞋恨心一來,說:「可惡,往哪跑!」就開始殺生,或是雖把牠放了,但讓牠斷手斷腳,那也不行,這點要做得圓滿。希望大家能夠去落實!





【素食食譜:五香杏鮑菇】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五香杏鮑菇】

材料:
杏鮑菇200克、中筋麵粉適量。

調味料:
鹽、糖、五香粉、胡椒、胡椒鹽適量。

=================================================================

作法:
將中筋麵粉加水,調成黏稠狀麵糊備用。將杏鮑菇燙熟沖涼後,以手撕成條狀。

以鹽、糖、五香粉、胡椒調味,再以竹籤串起,沾上麵糊,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起,撒上胡椒鹽即可。 

~(圖文轉載)~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  
復次夫聽法者。有大利益增廣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調順。我昔曾聞。師子諸國。爾時有人。得摩尼寶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獻王。王得珠已諦視此珠而說偈言 
往古諸王等  積寶求名稱  聚會諸賓客  出寶自矜高  捨位命終時  捐寶而獨往  唯有善惡業  隨身不捨離  譬如蜂作蜜  他得自不獲  財寶亦如是  資他無隨己  往昔諸國王  為寶之所誑  儲積已待他  無一隨己者  吾今當自為  必使寶隨己  唯佛福田中  造作諸功德  隨己至後世  善報不朽滅  臨當命終時  一切皆捨離  舉宮室親愛  大臣諸猛將  悲戀送亡者  至塚則還家  象馬寶輦輿  珍玩及庫藏  人民諸城郭  園苑快樂處  飄然獨捨逝  都無隨從者   


王說偈已即詣塔所。以此寶珠置塔棖上。其明顯照猶如大星。若日出時照王宮殿。暉曜相映倍於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爾。於一日中卒無光色。王怪其爾即遣人看。既至彼已不見寶珠。但見棖下血流污地。尋逐血跡至迦陀羅林。未到彼林已見偷珠人竄伏樹間。偷珠之人當取珠時。墮棖折故有是血。即執此人將詣王邊。王初見時甚懷忿恚。見其傷毀復生悲愍。慈心視之而語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癡偷佛寶珠。將來之世必墮惡趣。即說偈言 
怪哉甚愚癡  無智造大惡  如人畏杖捶  返受於斬害  畏於貧窮苦  興此狂愚意  不安少貧乏  長受無窮厄   爾時一臣聞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說真實不虛。即說偈言 塔為人中寶  愚癡輙盜竊  斯人無量劫  不得值三寶  如昔有一人  信心歡喜故  耳上須曼花  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億劫  極受大快樂  十力世尊塔  盜寶而自營  以是業緣故  沈沒於地獄   


復有有一臣懷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何須呵責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出此語。彼人已死何須更殺。如人倒地宜應扶起。時王即說偈言 
此人已毀行  宜速拔濟之  我當賜財寶  令懺悔修福  使其得免離  將來大苦難  我當與錢財  使彼供養佛  若彼不向佛  罪過終不滅  如人因地跌  還扶而得起  因佛獲過罪  亦因佛而滅   

時王即便大賜錢財。教令佛邊作諸功德。爾時偷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中調順之人。計我罪應被斬害。此王能容。實是大人赦我重罪。釋迦如來甚為奇特。乃能調化邪見國王作如斯事。說是語已。還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歸命。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間真濟。雖入涅槃猶能以命賑賜於我。世間咸皆號為真濟。名稱普聞遍諸世界。及於今者濟我生命。是故真濟名不虛設。即說偈言 
世間稱真濟  此名實不虛  我今蒙救拔  知實真濟義  世間皆熾然  多諸欝蒸惱  慈悲清涼月  照除熱惱苦  如來在世時  於曠野鬼所  拔濟首長者  是事未為難  於今涅槃後  遺法濟危厄  令我脫苦惱  是乃為甚難  云何世工匠  奇巧合聖心  圖像舉右手  示作安慰相  怖者覩之已  尚能除恐懼  況佛在世時  所濟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  形像免濟我 


(五)  
復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得稱之名為少欲。我昔曾聞。有優婆塞。彼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善信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臥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誑於汝。即共親友問婆羅門。汝今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為王。時優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御好樂女色。種種音樂而以自娛。雖作大臣長者有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何以稱之為少欲耶。汝但見其身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無厭。謂為少欲。即說偈言 
所謂少欲者  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  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  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  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  貪渴五欲故  此人實虛偽  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  實非少欲者   

說是偈已。優婆塞復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諸貪欲瞋恚愚癡。仙聖所行無有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樂於聖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心無希求名為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厭。不得名為少欲知足。即說偈言 
若以無衣食  倮形尼乾等  造作諸勤苦  以為苦行者  餓鬼及畜生  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  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  徒為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  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  不名為少欲  雖復具眾物  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  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  以穀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  不名為少欲  身如惡癰瘡  將適須眾具  意求於道故  是名少欲者  為治惡癰瘡  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  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諂曲  亦不求名利  雖有資生具  名聞具實德  能有如斯事  是乃真少欲 


(六)  
復次雖復持戒。為人天樂是名破戒。我昔曾聞。有一沙門與婆羅門於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時沙門數數往返婆羅門所。與其共事不存親踈正處其中。所以者何。若與親昵恐其生憍慢。若與其踈謂為憎惡。即說偈言 
以杖置日中  竪臥俱無影  執杖倚亞者  其影則脩長  彼人亦如是  親踈宜得中  令漸通泰已  然後為說法   


此婆羅門無有智慧。不別賢愚供事極苦。是以我今不宜親昵亦不應踈。何以故。事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為苦。種種方便共相習近。漸相體信得與言語。爾時比丘問婆羅門。汝今何故舉手向日。臥灰土上裸形噉草。晝夜不臥翹足而立。行此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此婆羅門於後少時身遇病患。往問醫師療疾之方。醫師報言。宜須食肉。於是婆羅門語比丘言。汝可為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療我疾。于時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時。作是念已化為一羊繫著其邊。婆羅門問比丘言。汝為索肉今在何處。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羅門大生瞋恚而作是言。我寧殺羊而食肉耶。於是比丘說偈答言 
汝今憐一羊  猶尚不欲殺  後若為國王  牛羊與猪豕 鷄犬及野獸  殺害無有量  汝在御座上  厨宰供汝食  汝若瞋恚時  當言斬彼頭  或言截手足  又時教挑目  汝今憐一羊  方欲多殺害  若實有悲心  宜捨求王意  如人臨刑戮  畏苦多飲酒  華林極敷榮  猛火將欲焚  又如著金鎖  雖好能繫縛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懼心  威力諸侍從  莊嚴以珍寶  不見後過患  凡夫貪願求  既得造諸惡  墜墮三惡道  如蛾貪火色  投中自燋滅  雖有五欲樂  名稱普聞知  恒多懷恐懼  憂苦患極深  猶如捉毒蛇  逆風持炬火  不捨危害至  亦如臨死苦  王者遊出時  頂上戴天冠  眾寶自瓔珞  上妙莊嚴服  名馬眾寶車  乘之出遊巡  道從數百千  威勢極熾盛  若有寇敵時  寶鎧自嚴身  勝則多殺害  負則失身命  妙香以塗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諸餚饍  百味恣其口  所須皆隨意  無有違逆者  行來若坐臥  舉動悉疑畏  親友亦不信  雖復為親友  恒有危懼心  云何名為樂  如魚吞鉤餌  如蜜塗利刀  亦如網羅襁  魚獸貪其味  不見後苦患  貴富亦如是  終受地獄苦  地獄垣牆壁  屋地皆熾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燒身  受苦無有量  汝當自思惟  所為樂既少  眾苦患甚多  是故應念苦  莫求貴自在  捨汝願求心  唯有求解脫  眾苦悉消除   


婆羅門聞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善有辯才開悟我心。設使得彼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樂。即說偈言 
善意巧方便  明智能觀察  為我除邪願  示導正真路  善友當如是  世間所稱讚  常應近是友  無有諍惱患  善導我心意  迴邪入正道  示我善惡相  令得於解脫 


(七)  
復次依邪道者得眾苦患。修正道者增長信心及以名稱。有智之人應觀邪正。我昔曾聞。有一人於行路側作小苦行。若有人時臥棘刺上。若無人時別居餘處。有人見已而語之言。汝今亦可徐臥刺上。何必縱體傷毀甚多。此人聞已深生瞋忿。放身縱體投棘刺上轉劇於前。時有一優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見已自擺轉復增劇。優婆塞即語之言。汝於前者但以小刺。今復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傷毀甚淺。貪瞋之刺乃為深利。臥棘刺者苦止一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以刺刺身此瘡易滅。貪瞋刺瘡歷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說偈言 
汝今應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斷貪瞋棘  貪瞋深著人  世世不可袪  愚小諸邪見  不識正真道  苦身臥棘刺  以苦欲離苦  人見臥棘刺  無不遠逃避  唯汝於斯苦  抱持不放捨  我見如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歸  十力之世尊  大悲拔眾苦  開示正道者  涉彼邪徑眾  導以八正道  外道邪見等  為苦所欺誑  極為信著苦  流轉無窮已  諸有智慧者  見此倍增信  外道甚愚惑  苦盡得解脫  出世大仙說  眾具悉備足  得修八正道  修道故解脫  以是故當知  安樂獲解脫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  善惡等諸業  汝當伏心意  何故橫苦身  身為眾結使  妄修種種苦  是苦修道者  地獄應是道  然此地獄中  斬截及糞屎  熾然燒炙等  具受眾苦毒  彼雖受諸苦  不得名苦行  智慧袪三業  垢穢皆消除  釋迦文佛教  教諸一切人  應求天甘露  又宣說止觀  亦莊餝智慧  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勞身  造作無益苦  此苦甚長遠  深廣無崖限  譬如有惡子  不得其孝養  但作諸罪累  由彼受眾苦  是時彼外道  而作如是言  諸仙修苦行  亦復得生天  優婆塞說偈  而答於彼言  諸仙生天上  非因臥棘刺  由施戒實語  而得生天上  汝雖作苦行  都無有利益  猶如春農夫  不下於種子  至秋無果實  而可得收穫  汝等亦如是  不種善根子  但修諸苦行  畢竟無所獲  夫欲修道者  當資於此身  以美味飲食  充足於軀命  氣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斷食甚飢渴  身心俱擾惱  不令心專定  云何獲聖果  雖復食餚饍  不貪著美味  但為戒實語  施忍及禪定  斯等為種子  能獲善果報  身雖受飢渴  而心望美味  因時尚不甘  況當獲美果  若有殘害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殘害心  能施無畏者  是則名行法  若復生殘害  稱之為非法  美味充足者  終無害他意  以無害心故  無有損於彼  設起大慈心  然得大善果  汝雖行自餓  飢渴而睡眠  亦復無益事  外道作是言  如汝起慈心  不必能利益  而得大果報  自餓而睡眠  其事亦如是  雖無益於彼  亦得善果報  優婆塞答言  慈心除瞋害  以除瞋害故  能獲善果報  汝法作苦行  增長於瞋故  便起身口惡  云何得善果  慈心則不爾  若起慈心時  能除滅瞋害  以無瞋害故  則起身口善  無益而苦行  云何同慈善  譬如師子吼  諸獸無在前  如來無礙辯  其事亦如是  一切諸外道  無敢抗對者  說法摧外道  默然無詶答 


(八)  
復次夫身口業不能自在要由於意。我昔曾聞。有比丘尼至賒伽羅國。於彼國中。有婆羅門。五熱炙身額上流水。胸腋懷中悉皆流汗。咽喉乾燥脣舌燋然。無有涎唾。四面置火。猶如融金。亦如黃髮。紅赤熾然。夏日盛熱以炙其上。展轉反側無可避處。身體燋爛如餅在。此婆羅門常著縷褐五熱炙身。時人因名號縷褐炙。時比丘尼見是事已。而語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爾時縷褐聞是語已。極生瞋恚而作是言。惡剃髮者何者可炙。比丘尼言。汝若欲知可炙處者。汝但炙汝瞋忿之心。若能炙心是名真炙。如牛駕車。車若不行乃須策牛不須打車。身猶如車。心如彼牛。以是義故汝應炙心云何暴身。又復身者如林如牆。雖復燒炙將何所補。即說偈言 
心如城主  城主瞋恚  乃欲求城  無所增益  譬如師子  有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師子  逐逐彼人  譬如癡犬  有人打擲  便逐瓦石  不知尋本  言師子者  喻智慧人  能求其本  而滅煩惱  言癡犬者  即是外道  五熱炙身  不識心本  婆羅門言  何名炙心  比丘尼言  四諦之智  如四火聚  修道如日  夫智慧者  以四諦火  修道淨日  以此五法  而炙其心  而此身者  不得自在  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  當苦於彼  能苦身本  行來坐臥  非身所為  但為心使  若非身作  過在於心  何故苦身  心若離身  身如木石  是以智者  宜責其心  不應苦身  又汝以此  五熱炙身  以為苦行  而得道者  地獄眾生  受苦無量  種種楚毒  亦應得道  婆羅門曰  為此苦行  發心造作  得名修道  地獄眾生  逼迫受苦  是故不應  說言修道  比丘尼曰  若自發心  而得福者  小兒把火  亦應得福  然實不得  以是推之  汝之所作  五熱炙身  亦無有福  婆羅門曰  嬰孩小兒  無有智慧  是以無福  我有智慧  造作如此  五熱炙身  是故有福  比丘尼言  若以有智  修於苦行  便有福者  採真珠人  刺身出血  珠乃可得  亦應有福  婆羅門曰  以貪心故  雖復出血  不名為福  比丘尼言  汝為苦行  貪天上樂  亦應無福  若以貪求  無果報者  遊獵之人  不應得報  若使魚獵  不得報者  汝今為此  苦行之事  亦不應得  天上樂報  汝今何故  身心迴轉  欲以苦行  得於天樂  我佛法中  無有如斯  五熱炙身  受苦行法  得彼天樂  欲得天樂  修實語等  諸善功德  雖復貪怖  得生天樂  譬如服藥  或貪或怖  既服之已  藥力必行  若住實語  諸功德者  或貪或怖  必得天樂  時婆羅門  辭窮理屈  不能加報  默然而住  時左右人  於佛法中  生清淨信  深樂正法  各相謂言  善哉佛法  有大智力  甚深難測  外道之智  極為淺薄  譬如爆火  若觸人身  人無不畏  佛法爆火  亦復如是  觸婆羅門  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  得聞佛法  善勝之論  咸應歸向  佛涅槃處  恭敬禮拜  南無世尊  音聲善柔  敷演說法  女人智淺  飲佛甘露  能大眾中  說法無畏  誰於佛語  而不恭敬  斯比丘尼  智慧微淺  能用滅結  牟尼尊語  猶故能令  此婆羅門  不能加報  默然而住 


(九)  
復次欲如肉摶眾鳥競逐。有智之人深知財患而不貪著。我昔曾聞。修婆多國時有比丘。於壞垣壁見有伏藏。有大銅瓮滿中金錢。將一貧優婆塞而示之處。即語之言。可取是寶以為資生。時優婆塞問比丘言。何時見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見。優婆塞言。我見是寶非適今日。久來見之。然我不用。爾今善聽。我當說寶所有過患。若取是寶為王所聞。或至於死。或被讁罰。或復繫閉。如斯等苦不可稱數。即說偈言 
我見是寶來  歷年甚久遠  此寶毒螫害  劇彼黑毒蛇  是故於此寶  都無有貪心  觀之如毒蛇  不生財寶想  繫閉被讁罰  或時至死亡  一切諸災害  皆由是寶生  能招種種苦  為害甚可怖  故我於寶所  不生貪近想  群生迷著寶  謂之為珍玩  寶是危害物  妄生安善想  有如斯過患  何用是寶為  如是膿污身  趣自支軀命  會當捨敗滅  何用珍寶為  譬如火投薪  無有厭足時  人心亦如是  希求無厭足  汝若憐愍我  教我少欲法  云何以財寶  而以見示語  夫少欲知足  能生大利樂  若其多欲者  諸根恒散亂  貪求無厭足  希望增苦惱  然此多欲人  常生於欲想  貪利無有極  如摩竭魚口  而彼少欲人  無貪求苦故  心恒懷悅豫  歡慶同節會   


時優婆塞讚歎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讚之言。善哉善哉。真是丈夫。雖無法服心已出家。能順佛語知少欲法。而此少欲諸佛所讚。比丘言。汝之所說總而言之。深見譏呵令我愧踖。汝今處家妻子眷屬僮僕使人。正應貪求以用自營。能隨佛語讚歎少欲。假使有人以鐵為舌。無有能呵少欲知足。我今雖復剃除鬚髮身服法衣相同沙門。然實不知沙門之法。而方教汝多欲之事。不能稱述法王所讚少欲之法。是諸善源。如佛修多羅中亦說少欲為沙門本。如來昔日乞食訖。若有餘食。或時施與諸比丘等。或復置於水中用與諸蟲。爾時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飢色從外來入。佛既見已而語之言。今有餘食汝能食不。一比丘言。如來世尊說於少欲有大功德。我今云何貪於此食而噉之耶。一比丘言。如來世尊所有餘食難可值遇。梵釋天王等皆悉頂戴而恭敬之。我今若食當益色力安樂辯才。如是之食甚難值遇。云何不食。於時世尊讚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行少欲法。此一比丘雖順佛語。食佛餘食佛不讚歎。是故當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即說偈言 
欲得法利者  應當解小欲  如此少欲法  聖莊嚴瓔珞  今世除重擔  無憂而快樂  乃是大涅槃  宅室之初門  關制魔軍眾  要防之隘路  度於魔境界  無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  少欲如海潮  能為眾功德  密緻之覆蓋  貪求疲勞者  憩駕止息處  親近少欲者  如似牛乳  酪酥醍醐等  因之而得出  少欲亦如是  出生諸功德  能展手施者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人言施與  是語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  難量復過彼  若欲得法者  應親近少欲  十力說少欲  即是聖種法  少欲無財物  增長戒聞慧  如此少欲法  出家之法食  雖有渴愛等  終不能擾惱  且置後世樂  現在獲安隱 


(一○)  
復次夫知足者雖貧名富。不知足者雖富是貧。若聖智滿乃名大富。我昔曾聞。有優婆塞有人譏呵云最貧窮。而優婆塞樂佛所讚知足之法即順法相。而說偈言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時優婆塞說偈已語彼人言。如佛所說知足則富。汝今何故稱我貧窮。復說偈言 
雖有諸珍寶  豐饒資生具  不信三寶者  說彼最貧窮  雖無諸珍寶  及以資生具  能信三寶者  是名第一富  我今敬三寶  以信為珍玩  汝以何因緣  說我為貧窮  帝釋毘沙門  雖富眾珍寶  如其布施時  不能一切捨  我心愛知足  於諸財寶物  無有貪著意  一切悉能捨  富貴者庫藏  多有眾珍寶  水火及盜賊  悉皆能侵奪  彼若喪失時  則生大苦惱  良醫及妙藥  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為寶  無能侵奪者  心意坦然樂  無諸憂患苦   

說是偈已復作是言。是故當知。雖有庫藏象馬七寶資生之具。不知足者猶名為貧。是以佛說知足最富。眾人聞是語已皆歎善哉。真是正說。有大智慧。名大丈夫。各相語言。自今已後雖無財寶但有信心。我等見之稱為富者。苦集錢財皆為樂故。為欲供給室家眷屬令無乏故。如斯之樂正為現身。信心之寶為於累世。於人天中財寶自恣。是故知信為第一財寶。如此信財於生死中極受快樂無諸苦惱。金銀珍寶能生災患。晝夜憂懼畏他劫掠。然有八危。以貪著故累世受苦。以有信故能得戒財施財定財慧財。若無信者云何得有如是等財。是以信財為最第一。我有是財。故於人前自言大富。我於往昔深積善業。是以今者因信心知足。而說偈言 
因有信心故  則不造諸惡  一切諸功德  以信為使命  信亦如河箭  駛流甚迅速  能令於心意  速疾至善法  誰有多財寶  能勝信巨富  雖有財富者  失財則貧窮  若其命終時  捨之而獨逝  無隨至後世  信財不喪失  恒常自隨逐  累劫受快樂  世人積財寶  能生彼貪欲  信財則不爾  見則生歡喜  於諸財寶中  信財最為上  顯示此義者  牟尼之所說  是故我非貧  信財最為勝  餘者不名財  唯信是實財  以信布施者  財物得增長  不信施彼者  果報轉尠少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西方合論卷之六



西方合論卷之六
第六稱性門  


夫一切賢聖,稱心而行,法性無邊,行海叵量。是故或一剎那中,行滿三祇;或恒河沙劫,未成一念。飛空鳥跡,辨地位之分齊;淚日風花,明過現之影像。無脛而走,舍阿彌以何之;不疾而速,識西方之非遠。譬諸五色至玄而亡,萬流以海為極者也。今約大乘諸行,總入一行,略示五門:  一、信心行。 二、止觀行。 三、六度行。  四、悲願行。 五、稱法行。  


一、信心行者,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諸行,無不以信為正因,乃至菩提果滿,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墮地,迨于成實,不異初種;如稚筍參天,暨至叢葉,本是原竿。初心菩薩,無不依是信力而成就者。是故蓮宗門下,全仗此信為根本:一者、信阿彌陀佛不動智、根本智,與己無異。如一大虛空,日映則明,雲來則翳,虛空本無是故;又則雲與日,皆即虛空故。二者、信阿彌陀佛,從發願來,那由他劫內,一切難行難忍種種修習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自憶無始劫中漂溺三塗,生苦、死苦、披毛戴角苦、鐵床銅柱苦,一切無益之苦,皆能受之,何況如今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三者、信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神通,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亦當得。何以故?如來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議事,我與如來同一自體清淨性故。四者、信阿彌陀佛,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見即見。何以故?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為身土故。五者、信阿彌陀佛修行歷劫,直至證果,不移剎那,我今亦不移剎那,位齊諸佛。何以故?時分者是業收,法界海中業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謂入道初心,信一切諸佛淨土之行。  


二、止觀行者,如《圓覺》、《楞嚴》、《華嚴》諸方等經,古今學者,廣設觀門,唯台宗三觀,最為直捷,示一心之筌蹄,撮諸法之要領,修行徑路,無踰于此。西方宗旨,自有十六正觀,然一一觀中,具含此三義,故天台詮經,直以三諦攝彼十六。《妙宗鈔》曰:「性中三德體,是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觀。若不然者,則觀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圓宗絕待之觀。亦可彌陀三身以為法身,我之三觀以為般若,觀成見佛即是解脫,舉一具三,如新伊字。觀佛既爾,觀諸依正,理非異塗。」廣如《疏鈔》,不能具述。至若溫陵禪師,則純以念佛一聲,入三觀門。言念存三觀者,如一聲佛,遂了此能念體空,所念無相,即念存空觀,所念之佛即應身,即心破見思惑也。雖能念體空,所念無相,不妨能念分明,所念顯然,即念存假觀,所念之佛即報身,即心破塵沙惑也。正當能念所念空時,即能念所念顯然;正當能念所念顯時,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觀,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無明惑也。是又即念佛因,究竟三諦,淨彼四土,如拈一微塵變大地作黃金,是謂法界圓融,不可思議觀門。  


三、六度行者,《起信論》曰:「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知法性體離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戒波羅蜜;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忍波羅蜜;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故《智度論》曰:「菩薩觀一切法畢竟空,不生慳貪心。何以故?畢竟空中無有慳貪,慳貪根本斷故。」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常不生癡心。所以者何?佛說一切法,無施無受,非戒非犯,乃至不智不愚故。」又云:「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淨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眾生須故施與。如小兒以土為金銀,長者則不見是金銀,便隨意與,竟無所與。』其餘五法亦復如是。」是謂菩薩行于六度。修淨土者,即無如是差別名相,然亦不越一行,具此六義:一者、捨諸雜念,是行於施;又則繫佛,不住捨念,是性施故。二者、念念中淨,是行于戒;又則繫佛,不求滅念,是性戒故。三者、世念盡弱,是行於忍;又則繫佛,非關摧念,是性忍故。四者、畢念不退,是行精進;又則一念即是,不著苦行,是性精進故。五者、得念三昧,是行于定;又則念念是佛,不貪禪味,是大定故。六者、了念佛因,即念而佛,是行于智;又則念本非有,佛本非無,不落斷常,是一切種智故。是故念佛一門,能該諸行。何以故?念佛是一心法門,心外無諸行故,然亦不廢諸行,若廢諸行即是廢心故。  


四、悲願行者,諸佛菩薩,性海無盡,供養無盡,戒施無盡,乃至饒益無盡。如普賢發十大願: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時,而我此願,亦無有盡,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名為願王。一切諸佛,無不成就如是願王,證涅槃果。故天親菩薩淨土五念門,以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前四種,為成就入功德門;回向一切煩惱眾生,拔世間苦,為成就出功德門。菩薩修五念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難曰:「佛及眾生,本無所有。如《淨名經》言:『菩薩觀于眾生,如呼聲響;如水聚沫;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夢所見已窹,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是則眾生本空,菩薩種種發願利生,將無眼見空華邪?」  


答曰:「《智度論》中,佛說:『此中言無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是故當知,言無眾生者,破眾生想,不言取無眾生相。如《淨名》言:『菩薩作是觀已自言:「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即真實慈。』即知菩薩不取無眾生相;又則說是法者,真實利生,真實悲願,無別度眾生事也。又如《般若經》,菩薩深入大悲,如慈父見子為無所值物故死,父甚憐之,此兒但為虛誑故死。諸佛亦如是,知諸法空畢竟不可得,而眾生不知;眾生不知故,于空法中染著,著因緣故,墮大地獄,是故深入大悲。是則諸佛興慈運悲,正以眾生空故,眾生誑入生死故,豈有反息悲願之理。故知,菩薩種種度生者,是深達無眾生義。何故?若見有眾生故即有我,慈悲心劣,豈能行如是饒益之行?又先德云:『未居究竟位,全是自利門:從十信初心,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直至等覺佛前普賢,猶是自利利他門者;登妙覺位佛後普賢,方是利他之行。』如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當知,行海無邊,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裹。如癡兒見人指門前竿云在天半,即計量言:『從地至天止兩竿許。』佛法戲論亦復如是。」  


五、稱法行者,法界海中,無量無邊;菩薩行海,亦無量無邊。虛空著彩,粉墨徒勞;法界無方,轍跡安用。是故菩薩自性行者,非有非無,非行非不行,唯是稱法自在之行。一者、菩薩度一切眾生究竟無餘涅槃,而眾生界不減。如登場傀儡悲咲宛然,唯一土泥,空無所有,是稱法行。二者、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如淫女離魂逐所歡去,乃至生子而身常在父母前,是稱法行。三者、菩薩自身入定,他身起定;一身入定,多身起定;從有情身入定,從無情身起足。如猛虎起屍,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屍本無知,是稱法行。四者、菩薩於一小眾生身中,轉大法輪,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眾生,而此小眾生,不覺不知。如天帝樂人,逃入一小女子鼻孔,遍索不得,而此女子不覺不知,是稱法行。五者、菩薩欲久住世,即以念頃衍作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縮為念頃。如小兒看燈中走馬,計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是稱法行。是故若證如是不思議行者,一念之中,三世諸佛淨土攝入無餘,是謂菩薩莊嚴淨土之行。以無思智照之可見,非是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以自性超一切量故。
西方合論卷之六(終)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二)- 5


復江西端甫黎居士書
東風解凍.企闡顯密融通之宗。化日舒長.願蒙佛頂圓滿之光。恭維端甫黎公大居士.夙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閔象教之衰頹.明法性之綱要。出言成章.機理雙契。立願濟世.解行俱崇。破夢醒迷.震驚心之霹靂。扶教宏宗.施當頭之棒喝。而且成人之美.不辭勞苦。曲引末學.和光利物。若非普門應現.維摩後身者.儔克如是也耶。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宗教門高.末由進步。權依淨土.以為躲根天姿陋劣.故無從廣參知識。客路旍竮.因廿載寄食普陀。壬子仲冬.得睹佛學叢報。始知宏法大士.多現儒門。歡喜感歎.非言可喻。其于閣下著述.更加欽佩。但恨根鈍骨朽.不能常侍丈室.叨蒙雕琢耳。季秋萬壽寂公.以開蒙因緣.俯臨光舍.因勸重治。注意于公.又慮其力不暇及。幸三寶加被.預示夢兆.得蒙俞允。幸何如之。寂公即函示其由.期以兩月告成。光以公未詳睹原稿.彼未細陳修法。恐公但隨彼意.略加讎校。因稍陳梗概.以致寂公。不億轉蒙蓮鑒.感愧無極。茲于除日.得承手教.足徵我公接物閱經.直同洪鐘在□.有叩則鳴。寶鏡當臺.無形不映。感荷感荷。竊謂開蒙草稿.雖屬通公。其發揮潤色.全仗閣下。若精神不給.只得將計就計。倘色力強健.何妨于顯宗外.處處另標密宗綱要。俾閱者知顯密圓通.法門無二。事修宜一門深入.理性固二法融攝。當不惜如椽之筆力.使佛頂放圓滿之光明.以普照于盡未來際一切有情也。又末世講家.每好談宗。致令聽眾.多隨語轉。竊謂禪家機語.絕無義味。唯就來機.指歸向上。只宜參究.何可講說。如是講經.唯超格大士.能得其益。其他中下之流.盡受其病。于宗則機鋒轉語.不知力參.妄自以義路卜度。于教則實理實事.由非己境.便認作寓意表法。以宗破教.以教破宗。近世流弊.莫此為甚.伏祈出廣長舌.拯此沈溺。又悟開師宿根固深.好勝心切。始則專意禪宗.藐視淨土。後預通公法會.從茲漸生信心。但負性狂妄.志願則高不可扳。色力旭瓦.行持則遠難相應。去冬曾露本心.光遂深加呵斥。奈執心過重.豈能挽回。不億亦白閣下。冬月廿一.抱病回山。與其師兄敘外面事未畢.即不能言。至次日未刻即逝.有何祥瑞感應之可言也。楊次公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悟師非不信有西方.但以愛根固結.念頭不一。平生所期.皆成畫餅。其求見道.求臨終普現瑞相.皆其愛根發露處。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終是骨董。悟師之謂也.哀哉。又壬子臘月.因念佛學叢報.印用洋紙.不如本國紙之耐久。致諸公所著奇文偉論.因用紙失當.不能經久廣益。遂不避罪責.略陳鄙懷。事雖數條.唯此為主。于癸丑正月初.寄至編輯所。豈料一乘濮公.嫌其蕪穢.絕不寓目。高居士來.重為抄錄.企轉達諸公.以詳知洋紙之害。不知曾蒙青盼否。現雖叢報停版.亦須仰白者。以洋紙之害.甚于洪水猛獸。窮國.屈民.斷滅儒釋聖教.其禍無有底極。企有力大人.遏此習風.以福同胞而永法道耳。楚青狄公.有志流通。有正書局.近印數種.皆用洋紙。若不痛示利害.將來各處所刻大藏.定難免用。則是以流通而致速滅亡。此不慧所痛心疾首.籲訴無門者。今幸蒙垂教.故敢上呈。我公革冠通國.道高當世。交遊遍于中外.言論服于人心。懇祈普告宏法諸公。併撰述鴻文.長登報紙。俾舉世同胞.咸知禍害。凡屬聖貫傳世經書.及契約文憑.概勿用此。庶三教不至速滅.五族同霑洪惠矣。
與張連勝總戎書(代友人)
禹甸春迴.堯天日永。北苑梅開.花陳箕疇之五福。東園竹秀.葉報華封之三多。恭雖總戎張大人.才兼文武.職任爪牙。道隨時以暢茂.爵共日以高升。入春以來.榮膺尊秩。而復地近南海.密邇觀音。此乃多生多劫.于大士所.曾種善根。及大士悲心.欲仗其威力.護持法門之所致也。其道體康泰.起居納福.可以不卜而知矣。慰慰賀賀。竊念普陀.乃大士應化之地。歷朝敕建.舉世欽崇。而尤與總戎.有大因緣。往古則不及詳.近世有大功勳于此山者有三。明萬曆間.總戎侯公繼高。講武之暇.纂修山志。護持流通.拳拳于茲。國初以來.海氛不靖.山寺頹敗。至康熙廿八年.世道升平.翠華南幸。總戎黃公大來.啟奏名山廢墜狀。隨即賜帑敕修。而黃公未經一年.即升尊爵。次年總戎藍公理苙任.奉旨監造。鞠躬盡瘁.竭力經營。佛事王事.一肩擔荷。前後兩寺.為立生祠.永隨大士享受香火。而于黃公.亦設祠祀之。其他武臣.護持此山者.多難枚舉。良由武臣.每當兩軍對壘.鋒矢交馳之際。多默念大士.密蒙護佑。由之立戰功.致太平.故致然也。縱時屬靖謐.亦藉大士威力.鎮軍威于遐域.消禍亂于未萌。唯其沐恩也深.故其報恩也切。唯其報恩也切.故其食報也厚。如黃藍二公.及近世曾彭左等諸公.莫不皆然也。現今時值末法.法弱魔強。每有無賴之徒.混入法門。不守清規.敗壞佛法。由是不達深理之儒士.見此遊行人間造作惡業之僧。遂謂舉世僧眾.無不如是。從茲一唱百和.誹謗沮遏甚至毀廢寺宇.焚燒經像。不知玉雖出于崑岡必玉隱而石露。若不鑽鑿.則止見其石.不見其玉。以不見玉.遂欲措以烈火.則因惡頑石而盡焚美玉矣。昔人負荊山之世寶.尚且兩獲刖足。況負無上大涅槃山實相妙寶者.而世俗知見.何能識之.宜其頻加毀辱也。伏願閣下.護持名山.摧邪輔正。以國家之爪牙.作大士之金湯。繼黃藍之芳蹤.抉俗眼之□膜。其食報也.當必果證無生.地登不退。成正覺于將來.作調御之丈夫。豈第印變成方.秩轉為文。百年福壽.裔世聯芳而已哉。
復張雲雷居士書一
梁任公.有出群之才.值相忌之世。何不卷而懷之.賦歸歟而力究出世大法.以期徹悟本具妙性。又須力修淨業.回向往生。俾所悟者.一一親證。然後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以不思議神通變化.作對治法。于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此大丈夫繼往開來.自利利他之究竟實義。于此時此世.而不竭力研究。徒存憂世之心.不免危身之慮。乃英雄豪傑憤世悶時之跡.非聖賢素位而行.樂天知命之本色也。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專精致力.以期親證。則如坯器未火.經雨則化。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忍令無上法器之坏.經再生之雨.而復為塵土乎哉。任公典光.素無交情。近以謬聽人言.亦可攀為知己。知己者為知己謀.須于大體統處立言.方不失為一言相契.畢生知己之誼也。不知梁公視此.為豎點頭乎.抑橫搖首乎。祈以此意轉達之。
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入佛問答一書.導引未悟.令生正信.隨機開示.漸入漸深.贈送結緣.誠屬莫大功德。然此係泛論入佛事理。雖亦偏讚淨土.實未大暢厥旨。若已有信心.當閱淨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趣淨土壼奧。于初機人.大有利益。入佛問答所示研究次第.唯天姿高.宿根深者.方堪擔荷。若二俱退半.仍欲依彼所示而為研究。恐教理不能大通.而淨土一法.由篤志研窮教理.遂成擔閣矣。佛法因人而施.斷不可執通途宏規.而與機相違.致失即生了脫之殊勝利益。是在當人自量根性.而為修持耳。往生咒梵文.學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別心.謂此略文為非。一起此念.則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謂為未合佛意。須知譯經之人.皆非聊爾。何可以他譯不同.便藐視之乎。千餘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勝數。豈千餘年來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學固宜學.斷斷不可起優劣勝負之念。則利益自不可思議矣。又持咒一法.與看話頭相似。看話頭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義理.但止至誠懇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能及者。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誠懇切.口稱佛號.身禮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于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日為舉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則無如之何矣。
復張伯巖居士書
息戰書.略閱一遍。江神童.可謂非常之人.抱非常之志。擬欲作非常之事.普令天下人民.同得非常之常道。實為千古希有。若非聖賢再世.便是菩薩示生。其生也.必非聊爾。而天下萬國.當由此長夜洪鐘.通皆震醒。由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利利他.視人猶己。同歸無我之域.共享大同之風。光老矣.恐不及見。不妨預為萬國賀。雖然.其立法猶有不合時機處。光無知無識.何敢評論江君著述。而知己人前.不妨一為商搉.諒無罪責見加耳。當今世道人心.壞至極點。欲挽救之.但以五教聖賢道德為訓。此唯能轉變天機深者。若中下之人.任汝說得脣敝舌焦.彼縱能領會.亦與自心了無干涉。況不領會者.居其多半乎。則用力多而收效鮮矣。欲萬國共敦此誼.除非萬國之人.皆屬上等天姿.欲力求聖賢之道.而未得其門徑者.方有實益也。否則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衛武公早言之于二千餘年前矣。江神童可謂知體而不知用.得根本智而未明差別智也。又其設會之法.範圍過大。恐無此汪洋支費.不落空談.亦屬有始無終。又此種大會.何可特設女會。女會一立.將必全國女人.戮力爭權.事事皆須男女一體。果皆如虞之二妃.周之三太.則實為大幸。否則其弊有不可勝言者。以天生非常之奇人.而開此弊端.實為不慧所痛惜。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聖希賢.大立德業。無天姿者.亦可循規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捨此不講.而專欲操權與男人同.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神童何其未慮及此。又其論佛教.亦大有失言之弊。若上等人聞之.當必汲汲以求其戒定慧空。若下等人聞之.或致欲人其人.火其書者.相繼而起。當此殺劫熾盛之時.不以佛之慈周無形.悲拔三世之道.為救國救民第一要義為訓。而發揮偽佛教.即以棄倫物.談禍福為證。夫因果報應.乃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當此人心陷溺之際。正宜倡明因果報應.使中下之人.雖欲為惡而有所不敢.雖欲不為善而有所不能。而反破斥談禍福為偽.為所痛恨。豈真知佛教哉。夫棄倫物談禍福.何嘗無偽.又何嘗無真。而概以偽目之.則釋迦如來便成罪魁。自佛以下.何堪再論。若日諸貫所闢者跡.未知其真.則吾無閒然。而謂諸賢闢者是偽.則過在佛教.不在諸賢。充所謂偽佛教之詞.則非滅除佛教.唯留戒定慧空不可也。夫戒定慧空.佛未出世.法未東來.固已充塞宇宙.無少欠缺。而堯舜周孔之聖.亦未發明。迨至佛教東來.則方知吾人日在戒定慧空中過活.從生至死.不能出乎其外。而無端怖頭狂走.為可憐耳。醫家治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腫.飲食難入.氣息難出。必先消其腫.後方可按其病原.調理臟腑。若不先消其腫.則人將立斃。縱有治本之良方妙藥.將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腫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標本統治。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乃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者。豈徒治標而已哉。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2 黃念祖居士註






「住奇特法」。《淨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餘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華嚴性起品》,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歎之云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華提婆品》,龍女成佛,特則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經說:「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此蓮華,欲言是依。則華外無佛正覺。欲言是正,則說言「百千億葉」。欲言是因,則如來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則十方所生妙華。欲言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欲言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欲言是一法,則此中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強名為奇特法。」上義甚深,茲略釋之。如來果德,稱為奇特。最極奇特,如經中「華光出佛」之文,則彰明矣!且如《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此實甚奇,但眾生皆具,則非特殊現象,故云奇而非特。《法華》中龍女成佛,八歲之龍女,能立即成佛,確極特殊。但特而非奇。因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有分,個個現成。故龍女成佛并不名奇。唯此經中之淨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經中《寶蓮佛光品》從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說明之。依常情而論,池中蓮花,應是依報。若說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可見佛從花現,故云花外無佛。故不能說是依。若說是正報,經中說花有「百千億葉」,明明說是花葉,而非佛身,故不能說是正。若說是因,但此乃如來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覺功圓,則不是果。若說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含攝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則心外無法,唯是如來正覺。極樂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彌陀如來自心所現。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所以說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強名之為「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法,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佛所住」者,《淨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會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後說甚好,今佛所說,是佛果覺,乃佛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勝妙法,以為眾生之因心。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故今本師演說本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於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又「最勝道者解脫德,《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甄解》之兩說,互為表裏。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云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也。阿難因現睹光瑞,前所未見,歡喜慶倖。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導師之行,最勝之道。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故問曰:「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故請佛宣說。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讚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當法、合時」。故佛讚之。《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讚歎之故。「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悲心拔苦也,「利樂」,慈心與樂也。佛讚阿難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汝今斯問」。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難此問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郁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辟支佛,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劫者梵語劫簸之略,譯為長時。《智度論》云:「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者,無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蟲也。阿難之問,何以有如是功德。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即眾生也。《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蓋因此問而引出,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故佛讚其功德。



【素食食譜:三杯時蔬】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三杯時蔬】

材料:
紅黃甜椒、蘆筍、新鮮香菇、蘑菇各80克,薑、九層塔少許。

調味料:
醬油膏適量。

=================================================

作法:

紅黃甜椒、蘆筍、新鮮香菇、蘑菇、薑洗淨切片備用。炒鍋入少許油,爆香薑片,加入所有材料、水,煮至收汁即可。

~(圖文轉載)~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1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印光大師撰
了然、德森法師鑒定
重刊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
貝經流通分中,輒贊書寫;厥後鐫鑄術興,援義以之而代。顧其義非一,而世知每拘於福德也。今觀窮鄉僻壤,何莫不有貝經?斯非正法之暢流,乃鐫鑄福德之普行也。誠以諸經玄邃,發心宏宣者,不觀所機,惟明求己福德,藥與病違,遂致受者茫然;上者徒存敬而供養,下者或束置於高閣,利生云乎哉?流通云乎哉?且聞之,正法律契,像法禪契,末法僅契於淨。既淨矣,律也、禪也,豈不一如也?惟是法體一如,而相用萬殊。不有一如之實,無以闡法體不變;不有萬殊之權,何以成相用隨緣?是淨尚大權而導實,有開顯廢存之善巧焉。導實惟佛究盡,故當信;善巧三根普被,故易行也。其時其機,可忽之哉?淨宗十三葉祖印公,以今文時言,宏此當信易行之道;被化者廣,得度者眾。人集其言,曰文鈔,篇短簡要,已風乎海內外;而鈍根猶畏其繁,不能受之,寧非憾事耶?有先進淨通開士,摘其簡者之簡,擷其要者之要,彙而刊之,曰菁華錄。契機矣,利生矣!而流通之量,又有感乎不足者矣。古吳趙居士茂林者,亦祖之高足也,淨業專一,願切宏揚;偶得是錄善本,喜之,集同好而模刊,以期紹述祖德,而普濟乎末世也。此其願,此其緣,而不系乎福德,深有助於利生流通矣。原錄有序,備言其旨,仍存之,可窺而詳焉。予與居士,為同門友,囑為新序,雖不敢辭,避剿說,不再及前義;謹就重刊因緣而述,聊復隨喜云爾。
一九六八年戊申重陽日弟子李炳南謹識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也。惟淨土法門,最不易使人起信。如無生而生,無念而念諸語,非深解心作心是之旨,安能無惑?故我世尊於本無言說中,而熾然常說者,無他,蓋欲一切眾生自明其本具覺性,進趨佛果也。知自性即彌陀,方可與論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果能諦信、切願、力行,則感應道交,已握往生之券。顧世之狂慧者,動輒以淺易而輕之,欲別求其所謂玄妙者,而期有所悟證;詎知淨土一門,實為默契佛心,至頓至圓之教乎。夫佛心無為,不墮諸數。念佛,則能念之心,歷歷分明,而了不可得;非即有為而契無為者乎?了不可得,而歷歷分明;非暗合道妙者乎?是則念佛者,念念佛也。故知: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十萬億程,去此不遠;九品可階,一生成辦;至平常,至玄妙;豈彼暗證盲參者,所可望其項背哉!印光大師乘願再來,單提正令,不高談心性,而全顯妙心。弘一大師謂為三百年來一人者,豈過譽哉。機薪既盡,應火須亡,而微言大旨,嘉惠後學,固無時無地然也。師之文鈔,雖處處指歸,而人事倥傯,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則以李淨通居士所編文鈔菁華錄尚矣。是書都三百三十三則,理顯真常,語無重見,至精極粹,世鮮其儔。而居士重道尊師之心,尤所難能。吾知一卷風行,萬流蒙益。正人心而輔郅治,其在斯乎!圓瑛拜讀之餘,歡喜踴躍,難喻於詞;謹略述數言,陳諸篇首,所以告同心,志盛緣,非敢序也。
壬辰冬日七五老衲圓瑛識於上海圓明講堂
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以故等覺菩薩。已鄰佛地。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世每以愚夫愚婦。悉能修持。謂為淺近。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現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伏願一切見聞。同隨華藏海會之班。一致進行。回向往生也已。
一、讚淨土超勝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于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彙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正)印施極樂圖序
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餘;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于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不但此也,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廣說其可盡乎?言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讚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盡舉也。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為蓮宗之寶鑒。痛哭流涕,剖心瀝血,稱性發揮,隨機指示;雖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則正信無由生,邪見無由殄也。(正)與悟開師書
眾生一念心性,與佛無二。雖在迷不覺,起惑造業,備作眾罪,其本具佛性,原無損失。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與糞穢,了無有異。愚人不知是寶,便與糞穢一目視之。智者知是無價妙寶,不以污穢為嫌,必於廁中取出,用種種法,洗滌令潔,然後懸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隨人所求,普雨眾寶。愚人由是,始知寶貴。大覺世尊,視諸眾生,亦復如是。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捨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于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禪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以凡在三界之中,雖有執身攝心、伏諸煩惑之人,而情種尚在,福報一盡,降生下界,遇境逢緣,猶復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輪迴六道,了無已時。故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則無出此三界之望。此則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也。時當末法,捨此無術矣!(正)傅大士傳錄序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恒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正)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也。(正)青蓮寺念佛宣言書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正)與徐福賢書
夫釋迦、彌陀,於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均陶。汝只知愚夫愚婦,亦能念佛,遂至藐視淨土,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善財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教以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悉能乘本願輪,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正)淨土決疑論
溯此法之發起,實在于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遊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于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續)無量壽經頌序
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習?(蓮池大師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編者敬注)豈但高豎慢幢,直是譭謗華嚴。(續)念佛懇辭序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續)無錫淨業社年刊序
仗自力了生死法門,雖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經若干劫數。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道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寧肯捨命,決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三)復吳思謙書
一切法門,皆須依戒定慧之道力,斷貪瞋癡之煩惑;若到定慧力深,煩惑淨盡,方有了生死分。儻煩惑斷而未盡,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有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亦不能了,況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真難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校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續)念佛懇辭序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續)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有盡。由是諸大弟子,分佈舍利,結集經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潤。及至東漢,大教始來,但由風氣未開,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孫吳赤烏四年,康僧會尊者,特開化建業,蒙如來舍利降臨,致孫權極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晉而遍佈高麗、日本、緬甸、安南、西藏、蒙古諸國。自茲以後,蒸蒸日上。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天臺、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毗尼;蓮宗,則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約其專主,且立此名。唯淨土一法,始則為凡夫入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以故將墮阿鼻者,得預末品;證齊諸佛者,尚期往生。如來在世,千機並育,萬派朝宗;佛滅度後,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門深入,諸法咸通耳。譬如帝網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攝一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泥跡者,謂一切法,法法各別。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如城四門,隨近者入;門雖不同,入則無異。若知此意,豈但諸佛諸祖所說甚深諦理,為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即盡世間所有一切陰入處界大等,一一皆是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又復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以故楞嚴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為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見正編復海曙師書。由是言之,無一法非佛法,亦無一人非佛也。無奈眾生,珠在衣裏,了不覺知;懷寶循乞,枉受窮困。以如來心,作眾生業;以解脫法,受輪迴苦,可不哀哉!(正)佛學編輯社緣起
溯自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初與同學慧永,欲往羅浮,以為道安法師所留,永公遂先獨往。至潯陽,刺史陶范,景仰道風,乃創西林寺以居之,是為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歲也。至太元九年甲申,遠公始來廬山。初居西林,以學侶浸眾,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為創寺于山東,遂號為東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遠公乃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劉遺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師,亦預其社。永公居西林,於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則其人可思而知也。當遠公初結社時,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屬法門龍象,儒宗山鬥;由遠公道風遐播,故皆群趨而至。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其入蓮社而修淨業,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則多難勝數也。自後若曇鸞、智者、道綽、善導、清涼、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曇鸞著往生論注,妙絕古今。智者作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不歸心淨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殊少明闡。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故死心新禪師勸修淨土文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正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真歇了禪師淨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于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證入。長蘆頤禪師,結蓮華勝會,普勸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夢中求入勝會,遂以二菩薩為會首。足見此法,契理契機,諸聖冥贊也。當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師,住持浙之昭慶,慕廬山遠公之道,結淨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歸依,為之倡導。凡宰輔伯牧,學士大夫,稱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餘人;其沙門有數千,而士庶則不勝計焉。後有潞公文彥博者,歷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平生篤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晨夕行坐,未嘗少懈。與淨嚴法師,于京師結十萬人求生淨土會,一時士大夫多從其化。有頌之者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自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壽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葉,或為詩歌,或為論辯,無不極闡此契理契機,徹上徹下之法。而蓮池、幽溪、蕅益,尤為切摯誠懇者。清則梵天思齊、紅螺徹悟,亦復力宏此道。其梵天勸發菩提心文,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學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誰不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乎?(正)青蓮寺念佛宣言書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于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屢於粥缽中,現聖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後遂往謁。大曆五年,到五台縣,遙見白光;循光往尋,至大聖竹林寺。師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據師子座,說深妙法。師禮二聖,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師頂,為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師聞已,歡喜踴躍,疑網悉除。此係法照大師,親到竹林聖寺,蒙二大聖所開示者。五台,乃文殊應化之道場;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過去諸佛,尚由念佛而生,況末法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藐視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來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後塵,尚不能得乎?(續)致廣慧和尚書
極樂世界,無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蓮華化生。一從蓮華中出生,皆與極樂世界人一樣,不是先小後漸長大。彼世界人,無有煩惱,無有妄想,無有造業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極容易生。但以念佛為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三)復葉福備書
汝發露地學校、露地蓮社之願,固為省事,然又不如隨地隨緣之為方便易行也。上而清廟明堂,下而水邊林下,得其可語之人,即以此事相勸。文潞公發十萬人念佛求生西方之願,以結蓮社;吾謂一人以至無量人,俱當令生西方,何限定以十萬也。(三)復唐大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