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入佛明宗答問---13 王驤陸居士 開示






121. 問:如何得安身立命去?

答:把安身立命的東西尋到了,即是安身立命。

122. 問:如何而得法眼淨?

答:此淨其見也,淨者非斷絕之謂,不著而已。學者當知見屬於心,心空則見淨,佛性非有,莫作空見,佛性非無,莫作有見,若云非空非有,亦莫作法見,然必如何而可,曰如是知,如是見,不執能,不執所,則法眼淨矣。

123. 問:諸同參每喜分高下,固屬是病,但不如是,則無所觀摩,恐亦近於退廢矣,揆諸當仁不讓之義,亦應有所比較,究竟如何而可?

答:分高下以資觀摩,原無不可,但人器局總小,易生嫌怨,切切不可。修行總在自己,不問他人,所貴者,法眼正,因地正,遲速與勝劣,乃一時之因緣,不必計較也,況為力不同科,只要同一向西,不走錯路,到之早晚,又有何礙。彼時間相未破,先執有我,遂有此病。昔余修法時,發願諸師兄先我成就,亦恐有此劣見耳。

124. 問:在印心精舍之淨、禪、密三法合修法門,與其儀規,可公開否?

答:佛法無私,有何不可,但信入者少,而成見太多,未必肯依法修持耳,茲開示如下:


一、先禮佛三拜,香、花供奉如儀。


二、會坐一堂中設一首位,餘圍坐,如禪堂趺坐式,但不可飽後,或有風處坐。


三、由首座誦念彌陀經一卷,餘人息心靜聽。


四、誦經畢,首座焚香插爐內,擊木魚三下,入靜。


五、大眾同時手結彌陀印,持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甲、金剛持,口不出聲而唇動,口不停念,手不解印,心不著意。
  乙、不取觀想,不取勝境,不緣外境,不守死定,萬念紛起時,只一句彌陀,當下掃蕩淨盡,隨來隨掃隨掃隨空。
  丙、念時不疾不徐,不屏氣,不計數,不執能念,不取所念。
  丁、有時似睡非睡,口未停念而忽而念其他經咒者,覺即改正,毋庸謂悔,此靜中定相現前之境,亦不可妄執為是。
  戊、見光見佛,或聞大聲,或見接引等像,皆屬幻相,切勿執取,凡從前念佛貪著接引者,八識中已具此幻影,此時因靜極而流露,非屬聖境,萬勿執取。當以解空而勿理為第一義,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滅也。
  己、腿酸時,可以換腿,身勿動搖,上座前,先小便淨手。
  庚、腹內氣動而鳴,均可隨便切勿壓制,使之不通。


六、一枝香滿,首座先徐徐出聲念佛,十數聲,聲由小而大,然後擊木魚三下,大眾不起於座,即自起參,自問即今我念佛者是誰,約十分鐘。


七、首座開示淨土要義一段,與禪密三法合修之理,講畢同念回身下座。


八、如坐七者,亦只開示一次,香則六枝起(上午四下午二),至八枝(上午五下午三)十枝(上午七下午三)為度,夜無課,經亦只一卷,最後往生咒二十一遍而已。


九、如是修法,有四人以上,即可稱僧(比丘亦必四人以上稱僧,居士亦然,成為一組),如是結社虔修,每日坐香三枝(每枝約一小時),依此規矩行之一年,無有不得三昧定者。


十、此修法比較舊法為勝,而不同者如次,
  甲、不出聲念,則心歸一,用三密加持法,容易得定,而慧由定出,且易啟發。
  乙、不傷氣,無彼此雜亂之擾。
  丙、無禪宗枯坐昏沉之弊。
  丁、不勞走香繞佛,而自入無念之境。
  戊、下手以先證入三昧,得阿鞞拔致,成就十方淨土為旨,西方自在其中矣。此時加以願力,更見堅強,故名立地往生法。
  己、不先取觀想者,以三密合持,易得定也,此法合禪淨密三法而修,由心中心密法中化出,法最勝妙,證得者已有多人,倘一試之,必有奇效。
  庚、開示語錄,可參觀本會出版各書,庶與此修法相印。

125. 問:經云眾生本來是佛,實有所疑,請即開示。

答:此當注意本來二字,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緣,一念之妄動,根本由於無明,若論本來,於一念未起前,一念正放下時,兩頭亦都是寂然空淨,湛然不動,與佛不二,惟雖寂然湛然,始終不明所以,故是眾生。眾生是一秒鐘,但除此兩頭外,還向什麼處見個佛境。

126. 問:經云不暇方便,即可頓悟如來地,此理究竟如何理解?

答:此言當下即是,論本體,眾生本具佛性,絲毫無缺,一覺即慧開,一放下即佛境現前,不勞再事故作,若稍故作,即又失本來矣,此乃明心後,除習氣之最簡要法門。不假方便者,即不必再用其他對治之法,只一放下可耳。

127. 問:如何而能對境可不驚不怖,是否解空,抑或另有法門耶?

答:對境而生驚怖者,其先已有得失心,總以順我者喜,逆我者惱,驚怖者,惱之始也,顛倒之初也。若平時解空力強,則一切都無可怖可驚者,臨時更不必對治之矣,故用功宜在平時,以覺為主要,若不能覺,此時縱不驚怖,將來必仍歸入驚怖而顛倒,倘能覺悟,或其力未充,雖有一時之驚怖,於大體究亦無疑耳。

128. 問:外道所修,自異正法,但如何引度之耶,以我既不遷就恆順,而正法彼又不信,不知有方便法否?

答:度外道,當先就外道而近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不可怕罵也,我行我素,不求名聞,方可度彼。因佛教團體,真慈悲者少,不以謗人,即怕受謗,寧可守法,不與往來,或故示守正,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外道經此拒絕,益不肯虛心受教,門戶之見轉深,互相水火,云何度哉。況為師者,於外道所學,自己毫無門徑,先不能折之使服,如何引彼入勝,菩薩度生,最難同事,不真慈悲者,不肯身入火坑也,恆順二字,法無定義。余俟因緣成熟時,當道冠道袍溯江而上,一遊青城,或往青島嶗山上清宮中一托足也。

129. 問:恆順眾生之義,於子弟之不肖者,亦恆順之耶?

答:恆順者,非就字義言,一味以順為是也,子弟或而恆順其惡,是為姑息,害之非愛之矣,菩薩於子女,當大愛,不當小愛,逆度與順度,同一慈悲。若子弟非逆度不可,則逆度亦恆順也,不應順度而亦順度者,是名顛倒,非恆順矣。菩薩所行,非人可測,求在我者耳,何關外人事耶。

130. 問:修密以何為主?

答:以信為主,故有五信:一者信大日心王遍一切處,一切處無非大日如來,但愚人必以為他而非我,不知大日王即指佛性,我與眾生,無不具足,無不遍滿,是以禪密二門,同一八識起修也。二者信一切法,不離體相用三義,然當知三義即屬假名。三者信一切無非六大所造成,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也,然當知一切不離六大,無自性也。四者信即生決定成佛,但當知成佛是剎那間之開悟,因地開朗,即生者,此生也,言此生定可忽然(因-大+力)地也。五者信心色是一,一切有情,齊成佛道。此名五信,但密宗以信師為尤切,與前五門,同一深信不疑,故能專一勿退,證入亦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