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喻愛欲品第三十二之二  
◎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不好布施。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沙門梵志不能得與其相見。爾時長者欻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飯食。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炙之令熟飲食飣餖即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婦二人坐。一小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中。如是數過初不肯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呪願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富。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即罵之曰。汝為道士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為唐突。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慚羞。今我乞士何為慚羞。長者問曰。吾及室家自相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羞。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於是沙門即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塚  愚人常汲汲  雖獄有鈎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飾  染著愛甚牢  慧說愛為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親欲為安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而說此語也。道人答曰。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昔作羅剎。卿作賈客。大人乘船入海。每輒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故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士見此覩彼。愚者不知豈不慙羞。於是長者懎然毛竪如畏怖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佛便受五戒。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說法。時有年少比丘入城分衛。見一年少女人端正無比。心存色欲迷結不解。遂便成病食飲不下。顏色憔悴委臥不起。同學道人往問訊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說其意。欲壞道心從彼愛欲願不如意愁結為病。同學諫喻不入其耳。便強扶持將至佛所。具以事狀啟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願易得耳不足愁結也。吾當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飲。比丘聞之坦然意喜氣結便通。於是世尊將此比丘并與大眾。入舍衛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停屍三日。室家悲號不忍埋藏身體臭脹不淨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萬物無常變在呼吸。愚者觀外不見其惡。纏綿罪網以為快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見色心迷惑  不惟觀無常  愚以為美善  安知其非真  以婬樂自裹  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  不眄除眾苦  心念放逸者  見婬以為淨  恩愛意盛增  從是造牢獄  覺意滅婬者  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  能斷老死患   

於是年少比丘見此女人。死已三日面色膖爛其臭難近。又聞世尊清誨之偈。悵然意悟自知迷謬。為佛作禮叩頭悔過。佛授自歸將還祇洹。沒命精進得羅漢道。所將大眾無央數人。見色欲之穢信無常之證。貪愛望止亦得道迹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天人龍鬼說法。時世有大長者。財富無數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終其兒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泮散財物數年便盡久後行乞由不自供其父有親友長者大富無數。一日見之問其委曲。長者愍念將歸經紀。以女配之給與奴婢車馬。資財無數更作屋宅成立門戶。為人懶惰無有計校不能生活。坐散財盡日更飢困。長者以其女故更與資財故復如前遂至貧乏。長者數餉用之無道。念叵成就。欲奪其婦更嫁與人宗家共議。女竊聞之還語其夫。我家群強勢能奪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當云何欲作何計也。其夫聞婦言慚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蓋不習家計生活之法。今當失婦乞匃如故。恩愛已行貪欲情著。今當生別情豈可勝。思惟反覆便興惡念。將婦入房今欲與汝共死一處。即便剌婦還自刺害夫婦俱死。奴婢驚走往告長者。長者大小驚來看視見其已然。棺殮遣送如國常法長者大小憂愁念女不去。須臾聞佛在世教化說法。見者歡喜妄憂除患。將家大小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佛問長者為所從來。何以不樂憂愁之色。長者白言。居門不德前嫁一女。值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奪其婦便殺婦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適還過覲世尊。佛告長者。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害及眾生何況夫婦。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貪為財愛故  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  婬怒癡為種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  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  故慧不貪欲   

爾時長者聞佛說偈。欣然歡喜忘憂除患。即於座上一切大小及諸聽者。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精舍中。為天龍鬼神帝王臣民說法。時有遊蕩子二人共為親友。常相追隨一體無異。二人共議欲作沙門。即便相將來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作沙門唯見聽許。佛便受之即作沙門。佛令二人共止一房。二人共止但念世間恩愛榮樂。更共咨嗟情欲形體。說其姿媚專著不捨念不止息。不計無常污露不淨。以此欝怫病生於內。佛以慧眼知其想亂走意。於欲放心不住以是不度。佛令一人行便自化作一人入房。問之言。吾等所思意志不離可共往觀視其形體知為何如。但空想念疲勞無益。二人相隨至婬女村。佛於村內化作一婬女人。共入其舍而告之曰。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觀女人形容當顧直如法於是化女即解瓔珞香薰衣裳倮形而立臭處難近。二人觀之具見污露。化沙門即謂一人言。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眾華沐浴塗香。著眾雜色衣裳以覆污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於是化比丘即說偈言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心可則為欲  何必獨五欲  速可絕五欲  是乃為勇力  無欲無所畏  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  是為長出淵   

佛說偈已現其光相。比丘見之慚愧悔過。五體投地為佛作禮。重為說法。欣然得解便得羅漢。一人行還見伴顏姿欣悅於常。即問其伴獨何如斯。即如事說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眾苦。於是比丘重為說偈言 
晝夜念嗜欲  意走不念休  見女欲污露  想滅則無憂   

其伴比丘聞此偈已便自思惟。斷欲滅想即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利養品第三十三  
昔佛將諸弟子。至俱曇彌國美音精舍為諸天人神龍說法。時彼國王名曰優填。有大夫人執行仁愛顯譽清潔。王珍其操每私恭敬。聞佛來化嚴駕共出。往至佛所為佛作禮却坐常位。佛為國王及夫人婇女說無常苦空。人所由生合會別離怨憎會苦。由福生天由惡入淵。國王夫人歡欣信解。各受五戒為清信士女。禮佛辭退還入宮中。時有婆羅門。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間少比。至年十六無能訶者。懸金千兩積九十日。募索智者有能訶此女為不端正者。以金與之無敢應者。女以長大應當嫁處念當與誰。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與之。聽聞沙門瞿曇釋迦之種。姿容金色世所希有。當以此女往配與之。即便將至佛所為佛作禮。白佛言。我女好潔世間無雙。年大應嫁世無匹偶。瞿曇端正可以為雙。故遠將來以配世尊。佛告吉星。卿女端正是卿家好。如我之好是諸佛好。我之所好其道不同。卿自譽女端正姝好。譬如畫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為所在著眼耳鼻口身之大賊。面首端正身之大患。破家滅族殺親害子皆由女色吾為沙門一身獨立由尚恐危。況受禍災殘賊之貨也。卿自將去吾不受之。於是梵志瞋恚便去。到優填王所讚女姿媚具白王言。此女應相當為王妃。今以年大故送與王。王見歡喜即納受之。拜為第二左夫人。即以印綬金銀珍寶賜與吉星拜為輔臣。此女得敘每協嫉妬妖蠱迷王。數譖大夫人如是非一。王返辱曰。卿等妖媚言返不遜。彼人操行可貴而返譖之。此女心忌猶欲害之。數譖不已王頗惑之。前後心謀伺其齋時因勸白王。今日之樂宜請右夫人。王便普召勅令皆會。大夫人持齋獨不應命。反覆三呼執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拽出。縛著殿前欲射殺之。夫人不怖一心歸佛。王自射之箭還向王後射輒還數箭亦爾。時王大怖自解而問之曰。汝有何術乃致如此。夫人對曰。唯事如來歸命三尊。朝奉佛齋過中不飡。加行八事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茲。王曰善哉。豈可言不。即出吉星女還其父母。以大夫人正理宮內。王與大夫人後宮太子。嚴駕群臣往到佛所。作禮却坐叉手聽法。王即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陳之。佛告大王。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為八。一者嫉妬二者妄瞋三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厭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覺之為賢  雖有天欲慧捨不貪  樂離恩愛為佛弟子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報萬倍不同。若行六德持齋福多。諸佛所譽終生梵天福樂自然。佛說是時王及夫人婇女大臣。一切心解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沙門品第三十四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天龍鬼神國王人民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晨旦著衣服柱杖持鉢至大村中分衛。時大道邊有官菜園。外面種黍穄。其田外草中施張發箭。若有蟲獸盜賊來者。觸網箭發中箭則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獨守此園。人欲往者遙喚示道乃得入園。不知道者必為發箭所殺。而此女子獨守悲歌。其聲妖亮聽者莫不頓車止馬迴旋蹀躡。而欲趣之盤桓不去皆坐聲響。時此比丘分衛行還道聞歌聲。側耳聽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亂貪著不捨。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見坐起言語便旋往趣。未到中間意志怳惚。手失錫杖肩失衣鉢殊不自覺。佛以三達見此比丘。小復前行為箭所殺。福應得道為愚所迷欲蓋所覆。憐愍其愚欲度脫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邊。以偈呵之曰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著粘但隨思走  袈裟被肩為惡不損  行惡行者斯墮惡道  截流自持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猶走  為之為之必強自制  捨家而懈意猶復染  行懈緩者誘意不除  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不調難誡如風枯樹  自作為身曷不精進   

說此偈已即自復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見者迷解亂止各得其所。比丘見佛心意開如冥闚明。即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叩頭悔過懺悔謝佛。內解止觀即得羅漢。隨佛還精舍。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梵志品第三十五  
昔私訶牒國中有大山。名私休遮他。山中有梵志。五百餘人各達神通。自相謂曰。吾等所得正是涅槃。佛始出世初建法鼓開甘露門。此等梵志聞而不就宿福應度。佛往就之獨行無侶。到其路口坐一樹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狀如失火山中盡燃。梵志怖懼呪水滅之。盡其神力不能使滅。怪而捨走從路出山遙見世尊樹下坐禪。譬如日出金山之側。相好炳然如月星中。怪是何神就而觀之。佛命令坐問所從來。梵志對曰。止此山中修道來久。旦欻火起燒山樹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傷損人。欲滅卿等癡結之垢。梵志師徒顧相謂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種未曾有此師。曰曾聞。白淨王子名曰悉達。不樂聖位出家求佛將無是也。徒等啟師可共問佛梵志所行事為如法不也。師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經法名四無礙。天文地理王者治國領民之法。并九十六種道術所應行法。此經為是涅槃法不。願佛解說開化未聞佛告梵志。善聽思之。吾從宿命無數劫來常行此經。亦得五通移山住流。更歷生死不可計數。既不得涅槃亦復不聞有得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於是世尊以偈報曰 
截流如渡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  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  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飾髮無慧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外捨何益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  愛著已盡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是為梵志  自識宿命本所更來  生死得盡叡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謂梵志   

佛說偈已告諸梵志。汝等所修自謂已達涅槃。如少水魚豈有長樂。合本無者也。梵志聞經五情內發喜悅。長跪白佛願為弟子。頭髮自墮即作沙門。本行清淨因而得道為阿羅漢。天龍鬼神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泥洹品第三十六  
昔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時與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摩竭國王號名阿闍世。所領五百國各有姓名。近有一國。名曰越祇。不順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講宣議曰。越祇國人富樂熾盛。多出珍寶不首伏於我。寧可起兵往伐之不。國有賢公承相名曰雨舍。對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遠。聖哲三達靡事不貫。汝持吾聲往至佛所。如卿意智委悉問之。欲往伐彼寧得勝不。承相受教即嚴車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頭面著地為佛作禮。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問國承相從何所來。公言王使臣來。稽首佛足問訊起居飡食如常。佛即問公。王及國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國主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與越祇國有嫌欲往伐之。於佛聖意為可得勝不。佛告承相。是越祇國人民奉行七法不可勝。之王可諦思勿妄舉。動公即問佛何等七。法佛言越祇國人數相聚。會講議正法修福自守。以此為常是謂為一越祇國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諫承用不相違戾。是謂為二。越祇國人奉法相牽無取無捨。不敢犯過上下循常。是謂為三。越祇國人禮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承不失儀法。是謂為四。越祇國人孝養父母遜悌師長。受誡教誨以為國則。是謂為五。越祇國人承天則地。敬畏社稷奉順四時民農不廢。是謂為六。越祇國人尊道敬德。國有沙門得道應真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臥醫藥。是謂為七。夫為國主行此七法難可得危。極天下兵共往攻之不能得勝。佛告承相若使越祇國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況盡持如是七法。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利勝不足恃  雖勝猶復苦  當自求勝法  已勝無所生   


雨舍承相聞佛說偈即得道迹。時會大小皆得須陀洹道。公即從坐起。白佛言。國事煩多欲還請辭。佛言。可宜知是時。即從坐起禮佛而去。還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嚴教以化國內。越祇國人即來順命。上下相奉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與取。夫知婦意欲得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傷哭斷絕復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甚悲痛聞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兒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命如華菓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婬入胞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假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愛癡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絕即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取而食之  

今日三處懊惱涕哭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者報以涕哭。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視其宿命。皆見天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欣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愁憂。佛來入國便出覲尊。聽經歡欣即受五戒。一心奉敬唯願有子。晝夜精進三時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儀。謙卑忍辱精進一心學誦經偈。知時先起已辦香火。數年之中精進如是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乳餔長大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襲代為王。憍慢自恣婬泆欲樂。晝夜躭荒不理國事臣僚廢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王聞佛來如先王法。大眾奉迎稽首于地却坐王位。佛告王曰。國土人民群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為人年幼未能綏化。皆蒙聖恩國土無他。佛告王曰。王今自知本所從來。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審頑愚不達。不知先世所從來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殿堂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欣。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為王。於是世尊以偈頌曰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慶  生世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王為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佛告王曰。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法以淨。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惓。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王之榮。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鬼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諫。心逸國不理臣民則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夫為世間將  修正不阿枉  調心勝諸惡  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眾附親   

佛說偈已是時王大歡喜。起住佛前五體投地懺悔謝佛。即受五戒佛重說法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諸天人國王大臣四輩弟子說無上大法。時舍衛國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象有三色。白青黑者。國王欲得好名鬪大象。輒遣人往捕取將來付調象師。三年之中便可乘騎亦可令鬪。時有一神象龍之所生。身白如雪尾赤如丹。兩牙如金色。獵師見此非常好象還白國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師三十餘人。遣令捕此象。人眾往到象所張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諸人意即便來前而墮羂中。眾人皆來而欲捕之。象便瞋恚逆蹸跳之。近者即死遠者得走。象逐不置。時山脇有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學道大久未得定意。遙見此象追逐殺人。道人憐愍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遙見恐此比丘為神象所殺。佛即到邊放大光明。象見佛光怒止恚解不復追逐殺人。比丘見佛迎為作禮佛為比丘即說偈言 
勿妄嬈神象  以招苦痛患  惡意為自殺  終不至善方   

比丘聞偈即便稽首懺悔謝過。內自篤責深惟為非。即於佛前逮得應真。時捕象人即皆還。穌走者尋還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國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著南山中。去國千里外由來無人不熟五穀。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穀大熟。四方諸國有飢寒者。皆來至此山中。數年之中便有三四千家。來者給與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諸長宿年共議。國之無君猶身之無首。相將至大臣所舉大臣為國王。大臣答長老曰。若以我為王者。當如諸國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將士上下朝直發女闐宮租稅穀帛當如民法。諸國老曰。唯然奉命一隨王法。即立為王。處置群臣文武上下。發調人民築城作舍。宮殿樓觀。民被苦毒不復堪諧。皆發想念欲謀圖王。諸姦臣輩將王出獵。去城三四十里。於曠野澤中。牽王欲殺。王問左右何緣殺我。答曰。民慕豐樂奉王以禮。民困思亂破家圖國。王告之言。卿等自為非我本造。枉殺我者神祇知之。聽我發一願死不有恨。即願曰。我本開荒出穀養民。來者皆活。富樂無極。自共舉我立為國王。依案諸國自共作此。今反殺我我實無惡。於此人民若我死者。願作羅剎。還入故身中。當報此怨。於是絞殺棄屍而去。三日之後。王神即作羅剎還入故身中。自名阿羅婆。即起入宮絞殺新王并及後宮婇女左右姦臣。即皆殺之。羅剎瞋恚出宮盡欲殺人。國中三老草索自縛。來向羅剎自首。此是姦臣所為。非是細民所可能知。乞匃原恕願還治國。曰我是羅剎。何與人等共從事也。食飲當得人肉。羅剎急性忿不思難。三老曰。國是王許。故當如前。食飲所須當相差次。國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探籌。以此為次家出一小兒。生用作食食羅剎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戶。為佛弟子。居門精進五戒不犯。隨民探籌。得第一籌。有一小兒。當先食鬼王賢者大小懊惱啼哭。遙向崛山。為佛作禮悔過自責。佛以道眼見其辛苦。便自說言。因是小兒當度無數人。便獨飛往至羅剎門。現變光相照其宮內。羅剎見光疑是異人。即出見佛。便起毒心欲前噏佛。光刺其目。擔山吐火皆化為塵。至久疲頓。然後降化請佛入坐頭面作禮佛為說經。一心聽法。即受五戒為。優婆塞。里吏催食奪兒將來。室家嘷哭隨道而來。觀者無數為之悲哀。吏抱兒擏食著羅剎前。羅剎即持此小兒擎食至佛前。長跪白佛言。國人相差次以小兒為食。我今受佛五戒。不復得食此小兒。請以小兒布施佛。為佛作給使。佛為受之。即說呪願。羅剎歡喜得須陀洹道。佛以小兒著鉢中。擏出宮門。還其父母而告之曰。快養小兒勿復愁憂。眾人見佛莫不驚愕。怪是何神。此兒何福而獨救之。羅剎所食奪還父母。於是世尊在於大眾中央而說偈言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為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佛說偈已無央數人。見佛光像乃知至尊三界無比。便皆歸化為佛弟子。聞偈歡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場上。為天人龍鬼國王臣民不可計眾而為說法。時大國王太子將從小國王世子五百餘人。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而聽法。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遠難及。自古以來頗有國王太子大臣長者之子。捨國吏民恩愛榮樂行作沙門者不。佛告諸太子。世間國土榮樂恩愛。如幻如化如夢如響。卒來卒去不可常保。又國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謂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學問佛經妙義以濟神本。二者貪取不念布施下貧困厄。群臣將士所有財寶。不與民共以修財本。三者不能遠離色欲愛樂之事捨棄牢獄憂煩之惱。行作沙門滅眾苦難。以修身本。是以菩薩所生為王。除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謂為三。一者少壯學問。領理國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財施貧窮孤寡。群臣將士與民同歡。三者每計無常命不久留。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斷苦因緣。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獨無所得。於是世尊而自陳曰。昔我前世作轉輪聖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宮觀浴池。行宮戲園。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馬厨宰。各八萬四千。有子千人。勇猛精銳。一人當千。飛行虛空。周遊四方。自在所為無當前者。其壽八萬四千歲。以法治政。不枉人民。爾時聖王欻自念言。人命短促無常難保。但當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間人民。所有財物與民共之。已種福德。唯當出家行作沙門。斷絕貪欲乃得滅苦。王即勅梳頭人。若見頭髮白。便當啟我。至久數萬歲。梳頭人啟言。白髮已生。勅令拔之舉著案上。王見白髮。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復至。今頭已白。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求自然道。擎髮掌中自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  白生為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即召群臣立太子為王。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即生第二天上為天帝釋太子。於後領理天下亦如大王。復勅梳頭人。若見白髮便當啟我。至久復啟。白髮已生。敕令拔之。擎著掌中而說偈言 
今我上體首  白生為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復召群臣立太子為王。即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復生天上為天帝釋。前天帝釋。畢天之壽。下生世間。為聖王作太子。此三聖主更為父子。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中為太子。各各三十六反。數千萬歲。終而復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爾時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王孫者。阿難是也。更相從生展轉為王以化天下。是以特尊三界無比。佛說是時。國王太子并諸太子。皆大歡喜受佛五戒。為優婆塞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為天人龍鬼轉三乘法輪。時山南恒水岸邊有尼揵梵志。先出耆舊博達多知。德向五通明識古今。所養門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皆悉通達天文地理星宿人情。無不瞻察觀略內外。吉凶禍福豐儉出沒。皆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應當得道。欻自相將至水岸邊。屏坐論語自共相問。世間諸國人民所行。以何等事為世吉祥。徒等不了。往到師所為師作禮。叉手白言。弟子等學久所學已達。不聞諸國以何為吉祥。尼揵告曰。善哉問也。閻浮利地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小國。諸國各有吉祥。或金或銀。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馬車輿玉女珊瑚。珂貝妓樂。鳳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寶瓶四華。梵志道士。此是諸國之所好喜吉祥瑞應。若當見是稱善無量。此是瑞應國之吉祥。諸弟子曰。寧可更有殊特吉祥。於身有益終生天上。尼揵答曰。先師以來未有過此書籍不載。諸弟子曰。近聞釋種出家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達無礙。試共往問。所知博採何如大師。師徒弟子五百餘人。經涉山路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坐梵志位叉手長跪。白佛世尊曰。諸國吉祥所好如此。不審更有勝是者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論世間之事。順則吉祥反則凶禍。不能令人濟神度苦。如我所聞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離三界。自致泥洹。於是世尊而作頌曰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於是佛愍傷  為說真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為最吉祥  亦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神祠  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  常先為福德 勅身承貞正  是為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於女色  是為最吉祥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為空乏行  是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為最吉祥  所聞常欲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為最吉祥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明  依附明智者  是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  正意向無疑  欲脫三惡道  是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  奉諸得道者  亦敬諸天人  是為最吉祥  常欲離貪婬  遇癡瞋恚意  能習成道見  是為最吉祥  若以棄非務  能勤修道用  常事於可事  是為最吉祥  一切為天下  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眾生  是為最吉祥  智者居世間  常習吉祥行  自致成慧見  是為最吉祥   

梵志師徒聞佛說偈。欣然意解。甚大歡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來迷惑未及闚明。唯願世尊。矜愍濟度。願身自歸佛法三尊。得作沙門冀在下行。佛言。大善。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內思安般逮得應真。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