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3


佛學指南佛學起信編六道輪迴綠總序
一切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從未悟故.不得受用。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須知智慧與妄想執著.原非二物。迷之.則全智慧.以成妄想執著。悟之.則全妄想執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結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體不變.用常隨緣。體不變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居塵不染.離垢不淨.在生死而不受輪迴.證涅槃而不屬寂減.無象而為萬象之主.非法而為諸法之宗.從本以來.常自如如.了無凡聖生佛之異。悟之名賢.證之名聖.若但具而未悟.則雖有性德.了無修德.只為六道輪迴之凡夫而己。用隨緣故.則有四聖六凡.苦樂升沈之殊。而緣有染淨.必隨其一。隨染緣.則起惑造業.輪迴六道。隨淨緣.則斷惑證真.常住涅槃由惑業有輕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羅之善惡夾雜道.并畜生餓鬼地獄之三惡道。而由惑起惑.由業造業.或善或惡.了無定相。致所受生處.輾轉遷移.加輪無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煩惑.皆被業縛.隨業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斷證有淺深.故斷見思者.證聲聞果。侵習氣者.證緣覺果。破無明者.證菩薩果。若無明淨盡.福慧圓滿.修德功極.性德全彰者.則證佛果。證佛果者.亦不過徹底究竟證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親得全體受用而已。實未加一絲毫於其初也。若聲聞緣覺菩薩.雖則所證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體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議心性之力.於六塵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以致墮三惡道.永劫沈淪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縱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既造業已.則墮落惡道.直在瞬息間耳。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佈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大丈夫生於世間.既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證.不出自心。固當發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斷惑證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眾生.同出迷途.共登覺岸.畢竟親證本具心性而後已。如或根機陋劣.未能如是。必須以深信願.篤修淨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證無生忍.再乘願來.度脫眾生。然於未生以前.尤宜發菩提心.自行化他。縱不能出廣長舌.震海潮音。亦當於佛祖經論.先賢遺書中.採其契理契機.易於領會者.編輯成書.垂示將來。舉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及三寶功德.佛法利益.與夫三根普被之道.凡聖共修之法.分門別類.縷析條陳。俾閱者一目了然.自知取捨。從茲斷疑生信.歸心大覺。或於現生即了生死.或作未來得度因緣。如其無此手眼.不可冒昧從事。當取古人契理契機之書.刊印流布.俾輾轉傳揚.永用舟航.實屬莫大功德。如上所說.雖則志在利人.而化功實歸自己。由是現生福慧增崇。臨終直登上品.豈不堂堂丈夫.表表懿範者哉。若不知此義.唯依世諦而為操修。縱此生意誠心正.有大把持。恐一經轉世.便致迷惑。則被業所縛.隨業受報。如風飄葉.不能自主。或墮茵褥之上.或墮溷廁之中。思之誠可畏也。福保丁居士.專精醫學.歷有年所。繼思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但只治身.實非拔本塞源究竟之道。于是研究佛學.箋註各經。欲令初機易入.故用漢儒訓詁之法.俾若文若義.悉皆了了。良以佛經深奧.意義無窮。古德註疏.多重提綱闡妙。字句之間.不甚詳釋。致令初機.殊難領會。若由訓詁入門.自可登堂入室。然後進而研究古德之註疏.則如果日當空.無微不照。正不必守此以為究竟也。又以世儒狃于見聞.不信人死神明不滅.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上焉者.只可作自了漢。斷不能移風易俗.覺世牖民。下焉者.則謂既無因果.一死永滅.何不隨意所作.以取此生快樂乎。從茲肆無忌憚.安於為惡。致世道人心.日趨日下。因將佛祖經論.及古今緇素群賢遺書中.所有因果報應顯著事跡.錄成三冊。一日六道輪迴錄。蓋以發明六道升沈之若理若事.與夫幽冥之景象.鬼神之情狀。兼顯欲脫冥途之苦.捨如來大法.則絕無依怙。實為改惡修善.捨迷歸悟.欽崇佛法.企慕真乘之初步。次則名為佛學起信編。次則名為佛學指南。二書大旨相同。初說因果報應.次說佛法功德。但起信初義居多.指南次義居多為異耳。所說佛法功德.亦皆抄錄高人軼士成言。但以限於篇幅.不免疏漏。然信根既生.則具有大藏經論及群賢諸書在。此不過為引人入佛法之前導.豈宜以此自限.止而不進哉。其事雖述.其心誠溥.其利益實非思議所能及。(光)宿業深重.有目如盲。濫廁僧倫.虛消信施。愧不能力修定慧.斷惑證真。唯期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叨蒙丁君不以無狀見棄.凡所著述.皆為郵寄。然字小目昏.亦不過略加翻閱.以結隨喜之緣而已。近得見此三冊.不禁有感於中.儗欲廣為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因不揣固陋.序其大略。企在在處處.有心世道之人.為之輾轉流通.多方傳播。如是.則豈但慰丁君纂輯之心.實為代佛祖群賢.出廣長舌.震海潮音於無既也。將見風移俗易.遄臻大同之治。民和時雍.共享無為之樂。其功德利益.當與十方虛空同其壽量.豈語言文字所能形容。倘不以人微而竟廢其言.則幸甚幸甚。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獪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復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誕登覺岸而後已也。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註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註。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袪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土經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迴.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瞶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知命.見等面牆。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兼以懶於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願。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於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淨業.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所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贈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云為.與書之指示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幸無已.發願刊板.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末。其有欲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聖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蔕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餘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鑑。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恆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餘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係以己信願風.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較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分附於陰騭文廣義三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淨觀等頌.為滅貪欲魔軍之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能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迴。面禮彌陀.親蒙授記。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覲無量光。餘詳戊申序中.茲不復贅。




【素食食譜:檸香包菜沙拉】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檸香包菜沙拉】 用料:捲心菜、粉絲、食鹽、檸檬、芝麻油、白醋、 做法: 1、白醋、芝麻油、鹽放入碗中。 2、調好拌勻為油醋汁。 3、包菜洗淨切細絲,紫甘藍洗淨切細絲。 4、粉絲入開水中焯至八成熟。 5、粉絲瀝乾水分,放入碗中,倒入紫甘藍絲拌勻。 6、包菜絲放入盤中,將拌好的粉絲放在包菜絲上。 7、淋上油醋汁,檸檬切開,將檸檬汁擠在粉絲上,吃時拌勻。 烹飪技巧: 1、包菜切細絲能更快的入味。 2、油醋汁一次可以多調製一些,存放在冰箱里便於使用。 3、檸檬汁也可以與油醋汁調勻食用,沒有檸檬可以不要。 4、粉絲焯水後,可以用少許油拌勻,以免粘連。 ~圖文轉載~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二 馬鳴菩薩造 後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二
馬鳴菩薩造
後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六四)  
復次佛法難聞。如來往昔為菩薩時。不惜身命以求於法。是故應當勤心聽法。我昔曾聞鴿緣譬喻。有邪見師為釋提桓因說顛倒法。彼外道師非有真智。自稱為一切智。說言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帝釋聞是語已。心懷不悅極生憂愁。爾時帝釋見諸世間。有苦行者盡到其所推求一切智。如帝釋問經中偈說 
我今意欲求  不能得滿足  晝夜懷疑惑  莫識是與非  我於久遠來  恒思廣推求  不知大真濟  今為何所在   


毘首羯磨白帝釋言。處於天上不應憂愁。世間拘尸國王名曰尸毘。精勤苦行求三藐三菩提。智者觀已。是王不久必當成佛可往親近。帝釋答言。彼之所作不移動耶。即說偈言 
猶如魚生子  雖多成者少  又如菴羅果  生熟亦難別  菩薩亦如是  發心者甚多  成就者極少  若作難苦行  而不退轉者  可說決定得  欲知菩薩者  執心必堅固   


毘首羯磨言。我等今當而往試看。若實不動當修供養。爾時帝釋為欲觀察菩薩心故自化作鷹。語毘首羯磨。汝化作鴿。時毘首羯磨即化作鴿。身如空青眼如赤珠。向帝釋所。爾時帝釋生憐愍心語毘首羯磨。我等云何於菩薩所而生逼觸。為彼尸毘王作苦惱事。雖復受苦如鍊好寶數試知真。試寶之法斷截屈折火燒椎打。乃始知真。爾時化鴿為鷹所逐。鴿現恐怖。於大眾前來入尸毘王腋下。其色青綠如蓮花葉。其光赫奕如黑雲中虹。嘴白嚴麗。諸人皆生希有之想。即說偈言 
有實慈悲心  眾生皆體信  如似日暗時  趣於自己巢  化鷹作是言  願王歸我食   


爾時大王聞鷹語已。又見彼鴿極懷恐怖。即說偈言 
彼鴿畏鷹故  連翩來歸我  雖口不能言  怖泣淚盈目  是故於今者  宜應加救護 


爾時大王安慰鴿故。復說偈言 
汝莫生驚怖  終不令汝死  但使吾身存  必當救於汝  豈獨救護汝  并護諸眾生  我為一切故  而作役力者  如受國人雇  六分輸我一  我今於一切  即是客作人  要當作守護  不令有苦厄   

爾時彼鷹復白王言。大王。願放此鴿是我之食。王答鷹言。我久得慈於眾生所盡應救護。鷹問王言。云何久得。爾時大王。即說偈言 
我初發菩提  爾時即攝護  於諸眾生等  盡生慈愍心   鷹復以偈答言 此語若真實  速應還我鴿  若我飢餓死  汝即捨慈心   

王聞是已即便思惟。如我今者處身極難。我當云何籌量得理。作是念已即答鷹言。頗有餘肉活汝命不。鷹答王言。唯新肉血可濟我命。爾時大王作是思惟。當作何方。即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  我常修護念  如此熱血肉  不殺終不得   


作是念已。唯己身肉可以濟彼。此極為易。復說偈言 
割於自己肉  而用與彼鷹  乃至捨己身  當護恐怖命   


爾時大王說是偈已便語鷹言。汝食我肉為得活不。鷹言可爾。願王秤量身肉使與鴿等。而以與我。爾乃食之。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生歡喜。即語侍人速取秤來。以割我肉貿此鴿身。今正是我大吉會日。云何是吉會。即說偈言 
老病所住處  危脆甚臭穢  久應為法故  捨此賤穢肉   


時王侍人奉勅取秤。爾時大王雖見秤來都無愁色。即出其股。脚白滑澤如多羅葉。喚一侍人。即說偈言 
汝今以利刀  割取我股肉  汝但順我語  莫生疑畏想  不作難苦行  不得一切智  一切種智者  三界中最勝  菩提以輕緣  終不可獲得  是故我今者  極應作堅固   


爾時侍人悲淚滿目。叉手合掌作如是言。願見愍恕我不能作。我常受王供給使令。何忍以刀割王股肉。即說偈言 
王是救濟者  我設割王肉  我身及與刀  應疾當墮落   


爾時大王手自捉刀欲割股肉。輔相大臣號泣諫諍不能令止。城內諸人亦各勸請。不隨其語割於股肉。親近諸人亦各返顧不忍見之。婆羅門各掩其目不忍能觀。宮中婇女舉聲悲哭。天龍夜叉闥婆阿脩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在虛空中各相謂言。如此之事信未曾有。爾時大王身體軟弱。生長王宮未曾遭苦。舉身毒痛迷悶殞絕。而自勸喻。即說偈言 
咄心應堅住  如此微小苦  何故乃迷悶  汝觀諸世間  百千苦纏逼  無歸無救護  無有覆育者  悉不得自在  唯有汝心者  當為作救濟  何故不自責  橫生苦惱想   


釋提桓因作是念。今此大王所為甚苦心能定不。即欲試之作如是言。汝今苦痛甚難可忍。何不罷休受惱乃爾。汝今以足不須作是放鴿使去。菩薩微笑而答之言。終不以痛違我誓心。假設有痛過於是者。終無退想。今以小苦方於地獄不可為喻。故應起意於苦惱眾倍生慈悲。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我今割身苦  心意極廣大  智小志弱者  受於地獄痛  如此苦長遠  深廣無崖畔  云何可堪忍  我愍如是等  是故應速疾  急求於菩提  如是等諸苦  救拔令解脫   


時天帝釋復作是念。大王所作故未大苦。復有苦惱甚於是者心為動不。我今當試。作是思惟默然不語。時彼大王以所割肉著秤一頭。復以鴿身著秤一頭。鴿身轉重。復割兩及以身肉用著秤頭。猶輕於鴿。時彼大王深生疑怪。何緣乃爾。即便舉身欲上秤上。時鷹問言。汝何故起為欲悔耶。大王答言。我不欲悔。乃欲以身都上秤上救此鴿命。爾時大王欲上秤時顏色怡悅。左右親近都不忍視。又驅諸人不忍使見。時王語言。恣意使看。時彼大王割身肉盡。骨節相抂。猶如畫像在於雨中毀滅難見。爾時大王作是唱言。我今捨身。不為財寶。不為欲樂。不為妻子。亦不為宗親眷屬。乃求一切種智救拔眾生。即說偈言
天人阿修羅  闥婆夜叉  龍及鬼神等  一切眾生類  有見我身者  皆令不退轉  為貪智慧故  苦毒割此身  欲求種智者  應當堅慈心  若不堅實者  是則捨菩提   


爾時大王不惜身命即登秤上。時諸大地六種震動。猶如草葉隨波震蕩。諸天空中歎未曾有。唱言。善哉善哉。真名精進志心堅固。即說偈言 
我護彼命故  自割己身肉  純善懷悲愍  執志不動轉  一切諸天人  皆生希有想   


爾時化鷹歎未曾有。彼心堅實不久成佛。一切眾生將有恃怙。釋復本形在大王前。語毗首羯磨還復爾身。我等今當共設供養。而此菩薩志力堅固。猶須彌山處於大海終無動搖。菩薩之心亦復如是。即說偈言 
我等應供養  勇猛精進者  今當共起發  讚歎令增長  諸有留難苦  應當共遮止  與其作伴黨  修行久堅固  安住大悲地  一切種智樹  萌芽始欲現  智者應擁護   


毗首羯磨語釋提桓因言。今大王於一切眾生體性悲愍。當使彼身還復如故。願一切眾生智心不動。爾時帝釋問彼王言。為於一鴿能捨是身不憂惱耶。爾時大王以偈答言 
此身歸捨棄  猶如彼木石  會捨與禽獸  火燒地中朽  以此無益身  而求大利益  應當極歡喜  終無憂悔心  誰有智慧者  以此危脆身  博貿堅牢法  而當不欣慶   


爾時帝釋語大王言。此語難信。又如此事實未曾有。誰可信者。大王答言。我自知心。世有大仙能觀察者。必知我心實無返異。帝釋語言。汝作實語。爾時大王作是誓言。若我今者心無悔恨。當使此身還復如故。爾時大王觀己所割身肉之處。即說偈言
我割身肉時  心不存苦樂  無瞋亦無憂  無有不喜心  此事若實者  身當復如故  速成菩提道  救於眾生苦   


說是偈已。爾時大王所割身肉還復如故。即說偈言 
諸山及大地  一切皆震動  樹木及大海  涌沒不自停  猶如恐怖者  戰掉不自寧  諸天作音樂  空中雨香花  鍾鼓等眾音  同時俱發聲  天人音樂等  一切皆作唱  眾生皆擾動  大海亦出聲  天雨細末香  悉皆滿諸道  花於虛空中  遲速下不同  虛空諸天女  散花滿地中  若干種綵色  金寶校飾衣  從天如雨墜  天衣諸縷繢  相觸而出聲  諸人屋舍中  寶器自發出  莊嚴於舍宅  自然出聲音  猶如天伎樂  諸方無雲翳  四面皆清明  微風吹香氣  河流靜無聲  夜叉渴仰法  增長倍慶仰  不久成正覺  歌詠而讚譽  內心極歡喜  諸勝乾闥婆  歌頌作音樂  美音輕重聲  讚歎出是言  不久得成佛  度於誓願海  速疾到吉處  果願已成就  憶念度脫我   


時彼帝釋共毘首羯磨供養菩薩已還于天宮


(六五)  
復次應近善知識。近善知識者結使熾盛能得消滅。我昔曾聞。素毘羅王太子名娑羅那。時王崩背。太子娑羅那不肯紹繼。捨位與弟。詣迦旃延所求索出家。既出家已。隨尊者迦旃延。詣巴樹提王國在彼林中住止。巴樹提王將諸宮人。往詣彼林中眠息樹下。彼尊者娑羅那乞食迴還坐靜樹下。時諸宮人性好華菓。詣於林中遍行求覓。娑羅那比丘盛年出家極為端正。爾時宮人見彼比丘年既少壯容貌殊特生希有想。而作是言。佛法之中乃有是人出家學道。即遶邊坐。時巴樹提王既眠寤已。顧瞻宮人及諸左右。盡各四散求覓不得。王即自求所在追尋。見諸宮人遶比丘坐聽其說法。即說偈言 
雖著鮮白衣  不如口辯說  千女圍遶坐  愛敬其容貌   


爾時彼王以瞋忿故語比丘言。汝得羅漢耶。答言不得。汝得阿那含耶。答言不得。汝得須陀洹耶。答言不得。汝得初禪二禪乃至四禪耶。答言不得。爾時彼王聞是語已甚大忿怒。語尊者言。汝非離欲人。何緣與此宮人共坐。即勅左右執此比丘。剝脫衣服唯留內衣。以棘刺杖用打比丘。時宮人等涕泣白王。彼尊者無有罪過。云何撾打乃至如是。王聞是語倍增瞋忿撾打過甚。爾時尊者。先是王子。身形柔軟不更苦痛。舉體血流。宮人覩之莫不涕淚。尊者娑羅那受是撾打遺命無幾。悶絕躄地。良久乃穌。身體遍破如狗嚙。譬如有人蟒蛇所吸已入於口。實難可免。設還出口取活亦難。娑羅那從難得出亦復如是。張目恐怖又懼更打。舉身血流不能著衣。抱衣而走。四望顧視。猶恐有人復來捉己。同梵行者見是事已。即說偈言 
誰無悲愍心  打毀此比丘  云何出家所  而生勇健想  云何都不忍  生此殘害心  無過橫加害  實是非理人  出家捨榮貴  單獨無勢力  衣鉢以自隨  不畜盈長物  是何殘害人  毀打乃如是   


諸同學等扶接捉手。詣尊者迦旃延所。見娑羅那舉聲涕哭。生於厭惡。而說偈言 
如彼閻浮果  赤白青班駮  亦有赤淤處  血流處處出  誰取汝身體  使作如是色   


爾時比丘娑羅那。以己身破血流之處指示尊者。即說偈言 
如我無救護  單孑乞自活  自省無過患  輕欺故被打  巴樹提自恣  豪貴土地主  起暴縱逸心  惡鞭如注火  用燒毀我身  我既無過惡  橫來見打撲  傷害乃致是   


尊者迦旃延知娑羅那其心忿恚。而告之言。出家之法不護己身為滅心苦。即說偈言
汝身既苦厄  云何生怨恨  莫起瞋恚鞭  狂心用自傷   


娑羅那心生苦惱瞋相外現。如龍鬪時吐舌現光亦如雷電。而說偈言 
和上應當知  瞋慢燒我心  猶如枯乾樹  中空而火起  出家修梵行  已經爾所時  如我於今者  欲還歸其家  儜劣怯弱者  猶不堪是苦  況我能堪忍  如此大苦事  我今欲歸家  還取於王位  集諸象軍眾  覆地皆黑色  瞋恚心熾盛  晝夜無休息  猶如大猛火  焚燒於山野  螢火在中燋  巴樹提亦爾   


說是偈已即以三衣與同梵行者。涕泣哽咽禮和上足。辭欲還家。復說偈言 
和上當聽我  懺悔除罪過  我今必向家  心意無願樂  於出家法中  不得滅此怨   


時彼和上於修多羅義中善能分別最為第一。辭辯樂說亦為第一。而告之言。汝今不應作如斯事。所以者何。此身不堅會歸盡滅。是故汝今不應為身違遠佛法。應當觀察無常不淨。即說偈言 
此身不清淨  九孔恒流污  臭穢甚可惡  乃是眾苦器  是身極鄙陋  癰瘡之所聚  若少棖觸時  生於大苦惱  汝意迷著此  殊非智慧理  應捨下劣志  如來所說偈  汝今宜憶持  忿恚瞋惱時  能自禁制者  猶如以勒  禁制於惡馬  禁制名善乘  不制名放逸  居家名牢繫  出家為解縛  汝既得解脫  返還求枷鎖  牢縛繫閉處  瞋是內怨賊  汝莫隨順瞋  為瞋所禁制  佛以是緣故  讚於多聞者  仙聖中之王  汝當隨彼語  今當憶多聞  莫逐於瞋恚  若以鐵鋸解  身體及支節  佛為富那等  所可宣說者  汝宜念多聞  如是等言語  當憶舍利弗  說五不惱法  汝當善觀察  世間之八法  汝宜深校計  瞋恚之過惡  應當自觀察  出家之標相  心與相相應  為不相應耶  比丘之法者  從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  而生重瞋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瞋恚  而為於信施  之所消滅耶  汝欲行法者  不應起瞋恚  自言行法人  為眾作法則  而起瞋恚者  是所不應作  瞋忿惱其心  而口出惡言  智人所譏呵  是故不應為  諸有出家者  應當具三事  調順於比丘  忍辱不起瞋  決定持禁戒  實語不妄說  善修於忍辱  不宜生瞋意  沙門種類者  不應出惡言  應著柔和衣  出家所不應  瞋出麤惡語  猶如仙禪坐  抽劍著抱上  比丘器衣服  一切與俗異  瞋忿同白衣  是所未應作  麤言同俗人  云何名比丘  剃髮除飾好  自卑行乞食  作是卑下相  不斷於憍慢  若欲省憍慢  應棄穢惡心  速求於解脫  身如彼射的  有的箭則中  有身眾苦加  無身則無苦  如似關邏門  擊鼓著其側  有人從遠來  疲極欲睡眠  至門皆打鼓  未曾有休息  此人不得眠  瞋於擊鼓者  彼共多人爭  後思其根本  此本乃是鼓  都非眾人過  即起斫破鼓  乃得安隱眠  比丘身如鼓  為樂故出家  蚊虻蠅毒草  皆能蜇螫人  應常勤精進  遠離於此身  勿得久樂住  應覩其元本  乃是陰界聚  破壞陰界苦  安隱涅槃眠   


時彼和上說是偈已。而語之言。汝於今者宜捨瞋忿惱害之心。設欲惱他當聽我說。一切世間悉皆嬈惱。云何方欲惱害眾生。一切眾生皆屬死王。我及於汝并彼國王不久當死汝今何故欲殺怨家。一切有生皆歸於死。何須汝害。生必有死無有疑難。如似日出必當滅沒。體性是死。何須加害。汝設害彼有何利樂。汝名持戒。欲加毀人於未來世必得重報受苦無量。此報亦爾何須加毀。彼王毀汝。汝起大瞋。瞋恚之法現在大苦。於未來世復獲苦報。先當害瞋。云何傷彼。若於剎那起瞋恚者逼惱身心。我今為汝說如是法。當聽是喻。如指然火欲以燒他。未能害彼自受苦惱。瞋恚亦爾。欲害他人自受楚毒。身如乾薪瞋恚如火。未能燒他。自身燋然。徒起瞋心欲害於彼。或能不能。自害之事決定成就。爾時娑羅那默然而聽和上所說法要。同梵行者咸生歡喜。各相謂言。彼聽和上所說法要必不罷道。娑羅那心懷不忍。高聲而言。無心之人猶不能忍如斯之事。況我有心而能堪任。娑羅那說偈言 
電光流虛空  猶如金馬鞭  虛空無情物  猶出雷音聲  我今是王子  與彼未有異  云何能堪忍  而當不加報   


說是偈已。白和上言。所說實爾。然我今者心堅如石渧水不入。我見皮破血流在外。便生瞋恚憍慢之心。我不求請。亦非彼奴。亦非庸作。不是彼民。我不作賊。不中陷人。不鬪亂王。為以何過而見加毀。彼居王位謂己有力。我今窮下人各有相。我自乞食坐空林中。橫加毀害。我當使如己之比不敢毀害。我當報是不使安眠。我是善人橫加毀辱。我今報彼當令受苦。過我今日使凶橫者不敢加惡。作是語已。於和上前長跪白言。為我捨戒。爾時同師及諸共學同梵行者。舉聲大哭。汝今云何捨於佛法。或有捉手。或抱持者。五體投地為作禮者。而語之言。汝今慎莫捨於佛法。即說偈言
云何於眾中  獨自而捨去  退於佛禁戒  云何作是惡  云佛非我師  比丘至汝家  云何不慚愧  汝初受戒時  誓能盡形持  云何無忠信  而欲捨梵行  執鉢持袈裟  乞食以久長  著鎧捉刀杖  方欲入戰陣  王鞭毀汝身  棄捨沙門法  不憶忍辱仙  割截於手足  彼獨是出家  汝非出家耶  彼獨自知法  汝不知法耶  彼極被截刖  猶生慈愍心  堅持心不亂  汝今為杖捶  而便失心耶   


尊者迦旃延語眾人言。彼心以定。汝等捨去。當為汝治。諸比丘等既去之後。尊者迦栴延摩娑羅那頂。而作是言。汝審去耶。白言。和上。我今必去。迦旃延言。汝但一夜在此間宿。明日可去莫急捨戒。答言可爾。我今最後用和上語。今夜當於和上邊宿。明日捨戒當還家居。取於王位與巴樹提共相抗衡。和上足邊以草為敷於其上宿。時迦旃延以神足力令其重眠。夢向本國。捨戒還家居於王位。集於四兵往向巴樹提。時巴樹提亦集四兵共其鬪戰。娑羅那軍悉皆破壞。擒娑羅那拘執將去。巴樹提言。此是惡人可將殺去。於其頸上繫枷羅毘羅鬘。魁膾搖作惡聲。令眾人侍衛器仗圍遶持至塚間。於其中路見迦旃延執持衣鉢入城乞食。涕泣墮淚。向於和上。而說偈言 
不用師長教  瞋恚惱濁體  今當至樹下  毀敗於佛法  我今趣死去  眾刀圍遶我  如鹿在圍中  我今亦如是  不見閻浮提  最後見和上  雖復有惡心  故如牛念犢   


時彼魁膾所執持刀猶如青蓮。而語之言。此刀斬汝。雖有和上何所能為。求哀和上舉聲大哭。我今歸依和上。即從睡覺驚怖禮和上足。願和上解我違和上語言。我本愚癡欲捨佛禁。聽我出家我不報怨亦不用王。所以者何。樂欲味少苦患眾多。怨恚過惡我悉證知。我今唯欲得解脫法。我無志定輕躁眾生不善觀察。於諸智者不共語言。為一切眾生所呵罵器。唯願和上度我出家。於苦惱時現悲愍相。我於苦惱中和上悲愍我。迦栴延言。汝不罷道我以神力故現夢耳。彼猶不信。和上右臂出光。而語之言。汝不罷道自看汝相。娑羅那歡喜作是言。嗚呼善哉知識。以善方便開解於我。我有過失以夢支持。佛說善知識者梵行全體。此言實爾。誰有得解脫不依善知識。唯有癡者不依善友。云何而能得於解脫。尊者迦旃延拔濟娑羅那巴樹提瞋恚之毒藥消滅無遺餘。是故有智者應近善知識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二






【素食食譜:涼拌茄子】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食譜:涼拌茄子】

用料:茄子,芝麻油,白芝麻,生抽  薑末

做法:

1、茄子洗淨切塊,上鍋蒸熟,我是放了一點水,煮熟的。

2、薑剁成薑末,同生抽、芝麻油、辣椒粉一起放入盆裡拌勻。

3、茄子蒸熟以後,瀝乾多餘的水分,放涼後用手把稍為大塊的撕成小條。

4、茄子放入調味汁裡拌勻,撒上白芝麻即可(吃不完的冷藏,冰冰涼涼的也非常好吃)。

烹飪技巧:

1、還可以加一些紅辣椒或者青椒,剁碎了拌在一起,香味會更好。

2、芝麻和香油兩樣都是非常健康的食材,多吃一點也會有益於健康。

~圖文轉載~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4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4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需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前面講到這譬喻裡面,窮子到了他父親所住的地方。看到他父親非常地豪富,有種種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莊嚴其身,價值千萬。自己站在門的旁邊,住立在門側。窮子的父親找他找了很久了,他坐在獅子座上,一眼就認出來,在堂外站著的這個人就是他的小孩。這時長者心裡想:他的家業終於有所依託,有人可以繼承了。就馬上遣使者把他找過來,這個窮子心裡面害怕,覺得自己也沒犯罪,為什麽被抓過去了?心想這一次一定死定了,所以心裡非常驚恐。這就是講衆生遇到了佛法,還在那裡猶豫,還在那裡想:到底是世間法重要?應該側重世間法?還是側重佛法?其實這一念心就是你的妄想,這一念心就是懷疑,停滯不前,所以「住立」在佛門的門口,不能入佛門。如來有智慧眼,能夠識得衆生都有佛性,就像長者在獅子座,「見子便識」,見到他的小孩,他就能夠認識。想要給予他一乘佛法、一乘了義,但是他的小孩,就像一般學佛人一樣,或是初學佛的人一樣,或是好樂小乘法的人,他看到這個大乘這麽殊勝,他不敢相信,不敢學習,還生懈怠心、生疲厭心……等等的,都算是「猶如窮子」;看到佛法這麽殊勝,看到戒律這麽多,他反而不敢學,也害怕在大乘裡面得不到佛法的益處,反而撲了個空,又耽心連人身也都保不住。所以你看這裡的衆生,他的意志有多麽狹劣,心量很小,思想見解不能普廣,不能夠諦信大乘。這也可以說是業障沒有消,這種人在末法,在佛門裡面,不算少數。


所以,跟他講無上大乘了義,他害怕著空;跟他講一些粗淺的: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他卻以為這就等於佛法。所以我常說:「不是只有佛門教你孝順,其他宗教也都教你孝順啊,甚至不學佛的人也懂得孝順,那怎麼能夠說世間的孝道就等於佛道呢」?這樣說明,道理就非常清楚了。不管你有沒有學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五戒十善本是應該的。學了佛是要了生死,要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達摩大師告訴我們:持戒、念佛、因果等語是外道法,不是佛法」。沒有見性,即使持戒念佛,做種種的好事,這些沒有用,這是達摩大師講的,他說你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須是見性。所以千經萬論,共同指歸此心,此心即是我們的真心本性,衆生本有,只是你「日用而不覺知」,日用平常,但是自己不覺。為什麽?只為著相的緣故。祖師告訴我們:佛性在哪裡呢?在眼叫做見,在耳叫做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足能運奔,他能行走。這個都是佛性在作用啊!你為什麽能見到光明?是因為你有真心本性,你有心啊!你為什麽能見到黑暗?是因為你的心,因為你有心,是心在感知,不是眼根在感知。心託在眼根,就叫眼識;託顯在舌根,就叫舌識,......這就是衆生的心。那為什麽分成八識呢?為什麽變成有眼、耳、鼻、舌、身、意呢?就是因為你著相的緣故。實際上要是離開煩惱,你不取相分別了,這八個識原是真如佛性,當下就轉成智。所以《楞嚴經》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分成六根,或是分成八識,都可以。實際上這八識,是共一心體,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說「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為什麽?地獄相是空,天宮之相也空,皆為心量,唯心現量,皆是淨土,所以說同一法性。衆生對於這一層道理他不懂,處處著相,起貪瞋癡,起惑造業,所以為什麽教你「迴光返照」,教你把這自私自利給放下?由淺到深。可是末法的衆生,根器很鈍,他不願意接受,他覺得:這大乘是談空,談心性那個講得太遠了,好像做不到。特別是現在有一些講經的法師,他把不會、不明了真如實相當作是一種榮耀。怎麽回事呢?他覺得那個談得太遠了,他很實在、很實際,他不高談闊論,他就教個五戒十善,實際上,他正好違背了世尊所教導的。所以在菩薩戒裡面都教我們不可以「背大向小」。你要勤學大乘,親近大乘善友,大乘法師,大乘的經典、經論,《法華經》也是這麽教的,應當要勤學大乘,否則你就會退轉啊,就會像這個窮子一樣,志意下劣。給他一乘佛法他害怕,他覺得:哎呀!這一乘佛法他沒有辦法得力。就像前面講的:「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是他能夠成就的,或是高推,說那是佛菩薩的境界,這就是衆生。所以從這裡你就要覺悟,省察你自己是不是個衆生?是不是一個劣根性的衆生?如果是,你要轉過來,轉過來仍舊是長者家子!即使貧窮下賤,也還是長者家子。業障深重,仍舊不失真如法身,不失佛性。藉由佛法的熏習,只要自己心裡面肯轉,這業障必然消滅,因為業性本空。「業沒有體性」,怎麽知道的呢?〈普賢行願品〉講:「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所以他才能修懺悔業障,因為業沒體相,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啊;業沒有體相,所以必然能夠懺除。所以沒有消不了的業,只是怕你的志意下劣。於大乘沒有希求心,那就沒有辦法。你覺得現前這樣就很夠了,這就叫「得少為足」,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佛門講「貧窮」,特別是講沒有智慧、沒有善根,或善根不夠。善根不夠可以培養,為什麽教你要多印經?為了增長你的善根。為什麽教你要多在佛門裡面護持?這都是為增長你的善根。要你或是幫忙個校對、打字、上字幕,去分享,推廣佛法,或是護持道場......,這都是增長善根,消你的業,消你無始劫以來,毀謗正法、破壞道場的這些惡業,消你愚癡蒙昧、智慧微淺的惡業,真的有莫大的好處,你不要吝嗇。
我知道現在的人很吝嗇,喜歡佔人家便宜。所以要知道:做這些布施,做這些供養,都是修行,都有功德,都能消自己的業障。不光是「外財」布施,而且還要「内財」布施,親自來修行,親自來用功,你這樣用功把煩惱給捨掉,把你這好樂世間法,好樂人天的,好樂這世間的這些恩愛貪欲,都把它捨掉。來一次你就消一分,漸漸地這樣子積累功德,你對這世間就放得下,很容易就放下,就不會再這麽執著。聽經也是一樣,每聽一次,智慧就增長一分,業障就消一分。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光是廣學法門,還有一個:「長時熏習」,這業就能夠消掉。
以上是大概講一下前面所説的内容。


下面他講「父遙見之」,這父親在獅子座上派遣使者,去把這小孩要抓過來,這個小孩「悶絕躄地」,嚇壞了,當場昏倒。他的父親在座位上看到了,就跟他使者講「不需此人」,意思就是叫他不要抓他─「勿强將來。」因為他昏倒了,「以冷水灑面。」用冷水把他潑醒。「令得醒悟。」而且醒來以後,不要跟他講話,「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為什麽呢?「父知其子。志意下劣。」知道這個小孩在外頭流浪太久了,他也搞不清楚他的父親是誰,所以他志意下劣。他做爸爸的自知豪貴,「為子所難。」什麽叫「為子所難」?這個小孩啊,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審知是子。」他心裡知道這是他的小孩。「而以方便。」不告訴他人,說這個昏倒的人是我的孩子,所以說:「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使者聽到了長者交代的話,跟這個窮子講,說:「我今放汝。隨意所趣。」隨便你愛幹什麽都可以,那窮子就很歡喜啊。「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從地上起來,趕快逃走,到貧窮鄉里以求衣食,他不敢待在那裡工作。


所以你看這個「父遙見之」,這「父親」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為什麽叫「遙見其子」呢?如來的果地,跟二乘、跟凡夫相距甚遠,所以叫「父遙見之」。所謂「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前面講的:「假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亦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不光是舍利弗,乃至「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想要來思惟佛的智慧,也沒有辦法。所以説「父遙見之」,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他所證入的果位,二乘距離佛果相差甚遠,那凡夫就差得更遠了。所以說他知道,這衆生還不是這樣的根器,所以沒有辦法一下子跟他講《華嚴》。前面講過,這個「急追將還」就是代表以《華嚴經》來教化他,但是他沒有辦法接受。像舍利弗等諸大弟子雖然處在逝多林當中,但卻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麽如來知道這些人的根還沒有成熟,所以說「不需此人」,這是講釋迦牟尼佛當初,就是這樣的存心。所以一乘了義,非二乘、凡夫一下子能學,沒有辦法一下傳給他,那就慢慢地給他種善根,所以說「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就是用方法把他叫醒。如來知道衆生當時候志意下劣,那麽「自知豪貴」,知道「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這是如來豪貴之處,他所證得的智慧微妙難知,所以「自知豪貴。為子所難」。知道衆生都有佛性,所以叫「審知是子」。那麽「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所以他開三乘方便,所以「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就像這個長者一樣,他只是叫這個使者把他趕走而已,讓他走,他沒有跟他的使者講,也沒有跟其他旁邊的人講,這個昏倒的人是我的小孩。就像釋迦牟尼佛來這裡教化衆生,知道衆生有佛性,跟佛完全一樣,可是衆生一下子還沒辦法接受,他沒有辦法告訴他說,你跟佛有同樣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他設權巧方便來教化他,後面就是要講權巧方便了。那麽這裡講:「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這使者告訴窮子,把這個窮子給放了。「隨意所趣。窮子歡喜。」所以你看看,這個我就很有體會,只要我要求你們要念佛,要做課,稍微嚴一點,每個人都覺得很緊。只要今天這個試不考了,問題不問了,你們就很高興了。就說:「法師慈悲」!這個就是窮子所為,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所以你看在末法,真正要修行的人很少;反而你看那些只是搞熱鬧的、搞人情的、搞那個什麽《弟子規》的、人天乘的那種地方,感覺人都很多,為什麽?就是這裡講的-窮子啊,意下劣啊。只要不叫他修行,不要叫他改煩惱習氣的,只叫他求平安,念個咒,寫個牌位,捐點錢,他就很高興。如果你還跟他人情來,人情去,攀緣來,攀緣去,那他更歡喜。所以說跟這裡的窮子一模一樣。只要不要叫他學佛,不要叫他了生死,他就很高興。你一告訴他:學佛要了生死哦,要放下,你不要搞世間法,不要學《弟子規》啊」……等等的,他就生氣了。他就說:「哎呀,這個人沒做好怎麽行呢?」實際上,他不是這麽有德,只是那個東西可以隨順他的愛欲而已,所以他感到歡喜啊!你教的東西,要教他了生死,要動搖他的生死根本的,他就害怕。所以為什麽說第六天的魔王,在末法的時候他會出來障道,怎麽障?他就教你一些人天乘的愛欲,令你墮愛見坑,失菩提路。他也會講五戒十善,但是呢,一旦你要教眾生出三界,他就不歡喜了、不高興了。凡是妖魔鬼怪不會教你出三界,第六天的魔王不會教你出三界的;如果你在這個世間做個好人,行五戒十善、有愛心......等等的,他都很高興。所以為什麽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那些附佛外道就是只講一些粗淺的五戒十善、人天乘給你學,你聽了也很高興;真一教要出離,你就不願意接受。你看他教你還要再來,再做個「什麽人」啊,再來這裡幫助衆生啊,那種就是妖魔鬼怪,他不教你出三界。所以一般善根還不夠的衆生,他喜歡搞熱鬧,喜歡搞世俗的事情,在佛門裡面做個法會,熱熱鬧鬧、敲敲打打,就像個菜市場一樣,不用叫他攝心,不用改毛病習氣,他覺得很高興啊。所以叫他發個願:以後還來這世間做人,來幫助衆生,他也糊里糊塗地去發這個願,他不知道他自己正上了這妖魔鬼怪的圈套,他還以為他自己是在學佛,還去捐錢,結果是虛耗家財。你想要求生淨土,他告訴你「不要」,說「極樂世界太遠了,不然就胡説極樂世界那邊很寂寞,都沒有你認識的人啊」.....等等的。這個就是妖魔鬼怪在講話啦。所以你要能識得,他的伎倆實在太多太多,或是告訴你:「要行菩薩行哦,當人間的菩薩」。人間哪有菩薩啊?我們佛門講的菩薩,最基本的要破見思二惑,破塵沙,斷一品無明,「圓教初住」我們才稱為菩薩。這個菩薩能示現八相成道,他不是一般的凡夫啊,絕不是做一點好事,這樣就叫菩薩,那還差得很遠。可是他用穿鑿附會的方式,去引誘、拐你,讓你墮愛見坑失菩提路。所以你看外面有些道場,他在辦什麽「佛化婚禮」啊。你去翻開大藏經看看,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辦過一場佛化婚禮。看誰辦的,誰就犯戒,很嚴重啊!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情,佛都教人家出三界。所以《法華經》講:「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那些不如法的人,他想:「我這樣用佛化婚禮能來接引衆生」,錯啦,你接引的這衆生根本不是來學佛,他是來辦結婚的。這不叫接引衆生,這叫害衆生,你讓他墮愛見坑,失菩提路。《楞嚴經》講:「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這種就是,叫人結婚就是,你在佛門搞結婚就是廣行貪淫。因為他不會只有貪一個人,結了婚以後還有家庭,還有很多罣礙,這個就叫「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冒充善知識,「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還説你這樣子做,也能成佛,也能做人間的菩薩。所以你們不曉得,你看經典,你沒有看懂,你只是看到經典的文字,你不知道這些人使用的伎倆是什麽樣子,所以說你只著文字相。大乘佛法講的是心法,如果這些外在因素,或是這些人講的法、他的作為能讓你心裡面起貪欲心,這就叫「廣行貪淫」,這就是波旬眷屬。所以《楞嚴經》教我們「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又説:「如我此説。名為佛説。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就告訴我們。在末法,有這些出家人,有的是在家人,他們在佛門搞的是什麼事情,他教你廣行貪淫,教你放不下,這種就是妖魔鬼怪。已經非常地明顯,但是大家卻看不懂,這就叫「有業障」啊,有「魔力攝持」。《楞嚴經》我從小就讀,就熏習經教,所以一接觸到境界,一眼就看穿他了,他無所遁形啊。馬上就能起防非止惡的功能,馬上就可以提起正知正見,一下子就把他看穿了。所以搞人間佛教的那些地方,你都要注意啊!你喜歡這些世間的東西,就像這個窮子「得未曾有」,窮子歡喜,從來沒有這麼輕鬆過。「從地而起。」這是說開始退轉了,本來是入佛境界、入佛地啊,後來就「往至貧里」,你搞世間法就是「往至貧里。」到這個世間去「樂為鄙事。」什麼叫「貧里」呢?就是這個世間沒有福慧,就稱為貧里。「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因為他覺得在世間法那個環境裡面,他是沒有壓力的,在佛門他壓力很大,這個就是業障重啊!這就是眾生。所以佛看到眾生這個樣子,真的是「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他讓五欲來蓋覆自己,深著於五欲中,起很重的貪瞋癡,生種種的煩惱,貪得到的就歡喜,貪不到就起煩惱。順你的意的就歡喜,不順你的意的就起煩惱,這就是貪瞋癡啊!但是眾生在裡面覺得很高興,覺得自己有沾到學佛的名聲,也有把世間法做好,有孝順的名;又想當好爸爸,又想當好媽媽,又想當修行人,這種都是名利心沒有放下。你做人家父母,做人家小孩,真正做得好,是能度你家人來學佛,大家同生西方,不要再在這個三界裡面輪迴。不是只有做世間事的而已,世間的事你做得再好,都不算是孝順;你對你子女,把世間事做得再好,如果任由他在那裡造惡業,將來墮落,你對他也不是真好,你跟他是越來越疏遠。所以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都有告訴我們,你要讓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這個才叫做報恩,這個才叫做對他們好,要讓他們吃素,讓他們能斷惡修善,能夠受戒、能夠恭敬、供養、讚歎佛法、讚歎三寶,這個才是對他們好,對他們有真實的利益,而不是隨順他們。現在人不會教小孩,想說:我小孩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去,讓他自由發展;不是,是你不會教,所以才說自由發展。眾生根本不曉得什麼才是真實功德,給他佛法他才會不想要。他覺得太束縛了,實際上,不會束縛。就像開車,大家都知道前座、後座都必須得繫安全帶,但是無知的人,沒有常識的人,他就覺得繫安全帶是束縛。就像給予你佛法,你覺得這是束縛,你覺得這是要求,還覺得佛教會影響到你生活,所以你就裝模作樣,沒有真正在學、在改變。我們學佛人、佛弟子,以佛法為主,世間法在心態上一定是放下的。其實嚴格來講,事相上要先捨掉,為什麼?事相上都捨不掉了,你心地上怎麼捨?很多人聽我們講說,你心地上要捨,事相上其次。實際上呢,你心地上真放不下,沒有轉過來,那要從事相上先放下,你才能夠知道心地上放捨,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你不能說事相上你放不下,心地上放下了,初學沒有這個工夫。
所以眾生很喜歡這個世間,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所以真的叫業障深重啊!


下面看: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他這個當父親的,知道他的小孩意志下劣,又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所以即使想要給他好的生活,好的受用,他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往至貧里。以求衣食」。長者不願意放棄,希望他的小孩能夠回到他的身邊來,能夠繼承他的家業,所以他以方便善巧誘引其子來幫助他。所以「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就派兩個人,
這兩個人呢,也不能長得相貌莊嚴,也不能穿著華貴的衣服,他要找他家裡面當中有哪些人是「形色憔悴。無威德者」。看起來要其貌不揚的,看起來又矮又醜的,沒有任何的莊嚴存在,所以叫「無威德者」,他找了兩個人。告訴他:「汝可詣彼。」你可以去找這窮子。「徐語窮子。」告訴他說「此有作處」,「我這裡有一份工作」,可以讓你多賺一點錢,「倍與汝值。」好言相勸。「窮子若許。」如果他答應了,「將來使作。」那麼把他帶來家裡做事情,如果他問你們兩個「欲何所作」?要做什麼事情啊?那你就可以告訴他,雇你來挑糞、來除糞,請你到家裡面來挑糞,所以說「雇汝除糞」。然後你們兩個也跟著他一起去除糞。叫他底下這兩個下人也跟他的小孩一起除糞,所以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所以你看這個長者這麼用心啊,就像佛一樣啊,這麼用心啊!跟你講《華嚴》,你沒有辦法學,所以就方便善巧,說四諦十二因緣法。密遣二人,這二人,一個人就代表四諦,一個人代表十二因緣。這裡講的四諦十二因緣,是指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因為大乘講到四諦十二因緣是《華嚴經》,講到這《華嚴經》的十二因緣,是以十種觀察,觀察這十二因緣,修平等的智慧。這個不是一般小乘所可以做到,這是《華嚴》六地的菩薩,你去看十地品裡面,第六地金剛藏菩薩所講的一乘的十二因緣,要怎麼來觀,怎麼來修。那不是一般小乘人的認為法是實有的,有個無明,有個行,有個識,實有愛、取、有,實有生死。這裡佛用的方便是用小乘法的四諦跟十二因緣法,教他觀苦,集,滅、道。實際上這「十二因緣」跟「四諦」,只是開合不同而已,它合起來是四諦,展開來是十二因緣,這個有機會再來詳細地解釋。「四諦」講苦、集、滅、道,而這「十二因緣」不會離開苦集滅道;跟眾生講:你看這個世間苦不苦啊?有八苦......等等的,讓他知道。那這「苦」怎麼來?因為你有貪瞋癡,你的意識在浮動,你心在散亂,你要修定,你要觀身不淨......等等的,要生厭離想。苦集滅道,修「滅」證「道」。這「集」就是什麼?是煩惱之因。「滅」就是滅除煩惱,煩惱的根本,然後證得小乘阿羅漢。所以說密遣這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代表佛給眾生講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為什麼說「形色憔悴」?因為它是用「析空」,教它用「析空觀」去分析因緣,這個世間你看都是因緣和合的,你這個心念,你看為什麼能見啊?因為有光明啊,因為有色相啊,因為有你的眼根啊,眼識啊,這樣分開,所以你的這個心是假的,因為它是和合而生的,不是真的,所以它就自然就不攀緣。告訴你諸法四緣生,這世間法怎麼來,這一切法不離「親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還有「所緣緣」跟增上緣,不離四緣。這世間法怎麼來的,它一定有它自己的因素,就像你要種瓜,你要用瓜的種子,你要種豆,要用豆的種子啊。你種瓜,你想要得瓜,你用豆的種子,你是沒有辦法的,他告訴你,法有它的自因,一切法都有它合成的因素……等等的。然後你心念在感知,你有這「等無間緣」的心念,一念接著一念地去攀緣,那攀緣就有境界,還有外在成就境界的「增上緣」......。就這樣子來告訴他。這講得很粗淺、很粗淺的佛法,所以說這樣分析,這就是「形色憔悴。無威徳者」。那大乘「體空觀」,講體空,小乘是「析空觀」,常常講析空觀,因緣所生法;大乘講體空,你看大乘《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很直接,它就舉一個夢境譬喻,讓你觀世間如夢幻泡影。就像你夢境一樣,有即非有,皆是幻化。你就知道,一切「境界相」當體即空。為什麼?就像夢境一樣,夢中的境界,當下就是虛妄的,你現前的境界,亦復如是,這是大乘的體空,所以具威德。什麼叫「威德」?能頓超,這個頓超是入「無生法忍」,能夠直至佛地。小乘雖然有頓超,但只到阿羅漢,所以說「威德不足」、所以說「形色憔悴」。形色憔悴就是他用的析空觀,所以稱為形色憔悴。「析空拙度」,它在超越三界生死的時候,它的方式是笨拙的,沒有頓超見性之力。而且即使自己成就了,也沒辦法像菩薩一樣,出種種陀羅尼來利益眾生,這個是小乘。人天乘就更不用講了,你看現在的人在搞人天乘,那孔子出了三界沒?沒有啊!所以為什麼我引宋仁宗的《御製舍利讚》,他讚歎佛的舍利,是這世界上不壞不滅的東西。他說:「夫子域中稱至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孔子雖是人中的聖人,老子也是人中之聖,但是,「唯有吾師金骨在。」只有佛的舍利常在。「曾經百鍊色長新。」只有佛法是真實的。佛的舍利存在,就代表這佛法不生不滅。所以宋仁宗學佛,他尊稱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和尚,他在宋朝,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也算是一個很厲害的皇帝。宋朝其實科技非常地發達,也算是一個非常興盛的一個朝代。孔子、老子在人中算聖人啊,人一死,屍首一埋,塵歸塵,土歸土,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啊,所以世間法必定散滅,人天乘那就不用講了。現在還有更誇張的,居然講《弟子規》,那個東西根本就不堪一提。!你怎麼能夠拿來作為學佛的基礎。連二乘尚且被佛喝斥,這裡就很清楚,就像這兩個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代表這四諦法跟十二因緣法。他說「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就是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來教化這些小根的眾生,來教化一般人。「此有作處。倍與汝值。」你來我這裡做,你修四諦、十二因緣可以證阿羅漢,你可以先得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他跟窮子講,這裡有好處,你可以多賺點錢,就像佛教這二乘人,你學了這個二乘佛法,你可以先出三界,你可以離開這世間的苦,所以叫「倍與汝值」。那麼「窮子若許。」是講有一些有善根的人,他可以學,「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所以說二乘的涅槃,在佛法就像「除糞之價」一樣,它價值就只是像除糞所得,這話是佛說的,是祖師大德所講的。所以華嚴宗祖師判小乘為「愚法聲聞教」,是給這下根的人學的。你們都是過去生無量劫來,在佛門種多善根福德因緣,所以直接聽聞大乘,就能信受,直接學大乘。跟你講淨土,你就能念,你就願意念,這個就是善根福德因緣跟人家不一樣,比人家多。所以你一聽聞大乘,你就能夠接受,善根福德不可思議啊!他講的「雇汝除糞」,就是用二乘的佛法,二乘法來斷煩惱,斷見思煩惱,所以叫「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就讓他們觀四諦跟十二因緣。


再看下面: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這兩個使者,就去尋找這個窮子,找到以後呢,把長者開出來的條件告訴他。


下面: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這窮子日子也不好過,聽到有人要雇他來除糞,又能多給一點錢,他當然覺得這很划算,沒有問題,除糞大家都會,還能夠多去掙到一點錢,這個是好事,所以他當然願意做。所以就到長者家來除糞。
「愍而怪之。」他父親看到他這個小孩,覺得他非常地可憐,憐憫他,也感覺到非常奇怪,給他好日子,他不要,他要除糞,他只做這下劣之事。就像給你佛法,你不要,你偏偏說你只要人天乘就好,你只要世間法就好,你就像這窮子一樣,只想做這個除糞的事情,沒有想要上進,只要做這種工作。我們這裡是舉比喻,不是對於這些工作有什麼歧視、偏見。現在的人,因為心裡面常常有那種自卑感,動不動就罵人家,說對他工作歧視,瞧不起他。這裡我要先講,這裡是舉一個譬喻。不是對工作歧視。


這裡所說的「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就像小乘斷見思惑,取阿羅漢,取小果。「尋與除糞。」小乘人知道,他這樣修小乘能夠證阿羅漢,能夠出三界,所以「慕果修因」。什麼叫「慕果修因」?就是他知道這個小乘法可以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他想要這個好處,然後開始次第這樣修。「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是說世尊看到眾生這樣子,就生憐憫心,覺得眾生明明就有佛性,大好的一尊佛,沒有辦法直下承當,沒有辦法直下會得,所以才做這歷劫辛勤修行之事,這樣過三大阿僧祇劫……等等的,不知道一念能越三祇。這就是世尊看到眾生,原來就是一尊佛,但是迷惑顛倒,世尊憐憫所以才給予大乘佛法,但是他不能接受,才用這種二乘來教化他。「愍而怪之」,這「怪」也可以說是有責怪的意思。


下面: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


因為窮子是在長者自己家中,「又以他日。於窗牖中。」就在窗戶隔著窗看出去。「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他看到他的小孩因為做這個除糞的工作,全身這樣弄得髒兮兮,而且「羸瘦憔悴」,他沒有營養啊,「羸瘦」就是瘦弱,臉色很憔悴。全身有糞土,沾得都是,所以叫「糞土塵坌。汙穢不淨。」這糞土跟灰塵沾滿了他的全身。這裡就代表世尊興大慈悲。世尊見六道眾生,貧窮沒有福慧,就像這個「遙見其子羸瘦憔悴」。為什麼說「遙見」?就是以如來果地來看,看到這眾生貧窮無福,所以起大悲心要來幫助他,要來提獎他。所以世尊不是只有說二乘法,後面還給他方等、般若,乃至法華涅槃;佛知道只有二乘還不夠,所以要提獎他。下面: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這個父親看到自己小孩這樣子,他也想要接近他,就不再穿著華貴的衣服,「即脫瓔珞細軟上服」,這「細軟」就是他的嚴飾之具,他的金銀珠寶他都把它拿下了;「更著粗弊垢膩之衣」,穿得跟窮子一樣,也是跟他一樣塵土坌身。他小孩去除糞,他也去除糞,「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藏教佛,天台四教「藏、通、別、圓」,他示現藏教佛,就是小乘講的大阿羅漢,藏教的「果頭佛」,這是專有的名詞。所以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就是示現「劣應身」。如來有「自受用報身」跟「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為法身大士而示現,示現劣應身呢,這劣應身,這藏教佛算是劣應身中的劣應身,因為依自受用報身來說,盧舍那佛的報身,這麼莊嚴,在《華嚴經》上一開始這樣莊嚴的身相;他受用報身就是示現給菩薩看,他受用報身就算劣應,那麼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劣應中的劣應身,所以為什麼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所以你現在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不是如來最好的相,還有更好的,只是示現在這個世間,讓世間的人看到。這世間人認為這個相是最好,所以他就示現這個相,那麼為什麼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他來這裡示現作佛,示現作藏教佛。所以他「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也跟這裡的眾生一樣塵土坌身,一樣「右手執持除糞之器」,隨順方便。這樣六年苦行,然後示現成道,也是住寂靜處,住阿蘭若,也是這樣示現用功精進;也就是眾生要怎麼樣成道,他就做一次給眾生看。實際上如來早就成佛了,你從這一個譬喻裡面就可以知道,佛對眾生的用心就像長者為了要找尋他這個小孩一樣,密遣二人找他小孩來家裡除糞。不光找他來家裡除糞,還多給他錢,慢慢這樣教化他。然後不是只有僕人跟他一起做,自己也穿著做工的衣服、作務的衣服這樣下去做。所以世尊不光只是遣菩薩來教化,自己也來這裡示現,示現四門出遊、示現六年苦行,最後降伏魔怨,這樣來成道,轉法輪,這個就是「即脫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來這裡教化眾生,不辭勞苦。結果你還要謗佛,你還說佛教對於社會沒有幫助,那你一定下地獄的。人家來幫你,你不知道感恩啊!沒有佛法,這世間是不會安定的,都是殺盜淫妄啊!你看,在佛法還沒有傳來的時候,眾生都是殺盜淫妄啊,所以說是「五濁惡世」,根本沒有人願意去收攝自己的貪瞋癡,也沒有人可以明了諸法實相,更不要說成佛了。為什麼說世尊對於眾生有大恩德,釋迦牟尼佛真的是經典上講的:「天上天下無如佛。」這世間對你們最好的,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捨棄莊嚴的法報身,來這裡示現教化,把你要怎麼修行,這樣演一次給你看,然後還說法教你,還留下經典。所以他「右手執持除糞之器」,也像下人一樣,還「狀有所畏」,裝得跟僕人一樣,裝得跟凡夫一樣,可是他不是凡夫。所以為什麼在《涅槃經》中釋迦牟尼佛他說,你不要看到我做世間事,就以為我有世間的意念或是情欲;你不要看到我去為我父王抬棺,你就覺得我像世間人一樣放不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孝順的?他度他爸爸念佛啊!有些人看到,就說:你看佛也給他父親抬棺。就叫出家人去給在家人、俗人抬棺,給他俗家父母抬棺,還說「佛可以,你也可以」。錯啦,那是破壞出家人形象,是佛不許啊!這戒律上是制定的,不可以的。不可以破壞佛教的形象,你出了家你不能破壞佛教的形象。你出了家,你也不能回去幫家裡做工打雜,那是作賤如來的形象啊!沙彌戒就有講。所以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好像跟這世間人一樣,但是他說他沒有世間意,他還說,你要是認為他像俗人一樣,有這些愛欲想,有這些擔憂等等的,他說「你是在毀謗我」。你去看《涅槃經》你就知道,你是在謗佛,謗佛的人業障重啊!現世就遭惡報,現在的報應都是現世的,你就會開始覺得你生活怎麼不順,怎麼倒楣了,這就是你要去檢點你是不是謗佛了?你是不是對佛法不恭敬?從前的人他會檢點,現在的人都推說「那是天災」,「那是自然現象」啊!所以為什麼會遭遇種種的厄難,因為他不知道要去消自己的業,不知道要轉變。


你看到世尊他是這樣示現來教化眾生,破外道、破邪見。外道看到釋迦牟尼佛很生氣啊,因為佛把他們的邪見都破掉了,害他的那些信眾都學佛了,令他的利養都沒有了,所以外道就一直謗佛、一直謗佛。你看到經文這裡,你就可以體會到憨山大師講得沒有錯,他說:你不讀《法華經》,你沒有辦法體會釋迦牟尼佛救世的悲心。


下面說: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所以長者不光穿著工作的衣服,還裝得就像家裡這些下人一樣;還跟他的這些下人講,汝等勤作,不要懈怠,該怎麼表現就怎麼表現,也不要覺得奇怪。他「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他穿得跟他們一樣,他可以靠近他的小孩。後來在一起工作久了,都熟悉了,他就告訴他:「咄。男子。汝常此作。」叫他留在這裡,你不要去別的地方,「勿復餘去。」。「當加汝價。」我會給你加錢。包括「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你生活所需,我都能給你,你吃飯不用愁。「莫自疑難。」你不用去擔心。「亦有老弊使人。」看你工作良好,還給你找個幫手,找兩個老的來幫你。「須者相給。」你有什麼需要跟我講,我都會幫助你。「好自安意。」你只要好好待在這裡就好;就是現在人講的「跟他套近乎」啊!這也是照顧他,也是把他留下來。「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我就像你父親一樣,你不要擔心,要什麼就告訴我。「所以者何。」為什麼?因為「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我年紀大,你年紀還小、還年輕,你這麼年輕。汝常作時,沒有欺怠跟瞋恨怨言,你很勤勞,你做得很好。「都不見汝有此諸惡」,你不會欺騙,你不會瞋恨,也沒有怨言;「如餘作人。」就像你其他同事一樣,「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從今起,我就把你當小孩一樣。所以這個時候「長者更與作字」,就給他一個稱呼,把他當自己兒子來教,所以「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有人對他這麼好,但是他還是覺得你把我當兒子一樣,你叫我是你的兒子,我大概是義子吧!那畢竟還是沒有真正的親戚關係,所以還認為自己是個外人,是「客作賤人。」不覺得跟這個長者有實際上的親戚關係。所以「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在他家一待,待二十年。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像這個長者一樣,這樣來度眾生。他示現劣應身,示現藏教佛,跟大家講經說法開示,教大家不要放逸、不要懈怠,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要知道生死事大等等的,所以「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在僧團裡面,佛就常跟小乘的人這樣教化開示,然後跟他們講。所以你看在小乘經,《阿含經》裡面,為什麼會有一點菩薩法,就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加入一些大乘,目的是要提升他們上來,提獎他們,幫助他們提升。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的人不知道,他反以為我們大乘是從《阿含經》來的,這個就是他徹底搞錯了。現在有些人講「上座部就是我們原始的大乘」,你不要胡說八道啊!上座部的大迦葉就在《法華經》這裡舉比喻來跟我們講,說他聽聞《法華經》才捨了小乘的意念,才知道什麼是佛法,他從前所學的都不對,他學的那些小乘都是如來的方便。原來如來不是要傳小乘給他,而是要他明了大乘,就像長者的真子一樣,不是只讓他客作賤人而已。你迷惑了,你迷失本心你不能諦信一乘,就是客作賤人。你悟了,你願意學,那就是長者家子。所以末法有些人他邪說、他搞錯了,說什麼他這個「小乘的上座部是原始的大乘佛法」,那這個是他胡說八道。這大迦葉沒有這樣講,是他們那些邪見人瞎掰的、胡說的,這點你就要清楚,因為在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非常地多,你沒有辦法明辨。


這裡講「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這是教他不要懈怠,不要他求。「當加汝價。」你在這裡好好做,我多給你錢;就像佛告訴這些小乘人,你在佛門裡面好好修,將來你會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就是「當加汝價」。初果是他基本的薪資,再來加價上去為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叫「當加汝價」,故曰「一日之價」,涅槃一日之價。那加價上去,這加價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需要的這些「盆器米麵鹽醋之屬」,就像三十七助道品一樣,佛也教他。「莫自疑難」,你想要得到阿羅漢果,我會再教你三十七助道品,所以你不用擔心。「亦有老弊使人。」你得到了阿羅漢果,還會有神通,但是小乘的神通不普不廣,所以比喻作「老弊使人」。這「老弊」就是講年老衰弱。為什麼講年老衰弱?因為他雖然是僕人,但是年紀大,做不太動,以此代表小乘的神通,雖然有,但是不廣大。小乘的神通,天眼通只能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天耳通也是一樣,宿命通他知過去五百、未來五百,他的能力有限,雖然有神通,但是神通沒有廣大。誰才神通廣大呢?釋迦牟尼佛神通廣大,一切諸佛如來神通廣大,不是孫悟空喔,孫悟空都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所以這個「老弊使人」就代表小乘的神通,雖然有,但是不大。「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需要什麼,我都會給你,你好好安心待著。他又說:「我如汝父」,這佛示現作藏教佛,所以說我如汝父。為什麼說「如汝父」呢?因為藏教佛不是真佛,所以這裡說我「如」汝父就代表這藏教佛不是真佛,他只是示現跟他一樣,就像長者穿著垢弊之衣,脫去細軟上服,跟他一起除糞。然後跟他在一起,說:你就像我小孩一樣,我就像你父親一樣。「就像」就表示不是,也顯示這二乘的藏教佛不圓滿。這都祖師大德開示的。那麼「勿復憂慮。」所以是先安他的心,先安小乘人的心。「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他說自己年紀大,「而汝少壯」。就像世尊先證,那弟子後證。「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就像佛在安慰這些小乘人,告訴他們:你們不像那些外道都在毀謗佛。因為外道常常謗佛,所以就有這些毀謗的言論。這些小乘人能夠信受佛語、信受佛誡,就像這窮子一樣「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顯示外道謗佛,而小乘不謗,所以他願意修。下面講「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從來沒有看過你對諸佛如來、你對佛有不恭敬心。「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個是講二乘與菩薩同入法性。為什麼叫二乘與菩薩同入法性?同樣都是告誡他們,如所生子,這慢慢地在提獎他;用方等、般若在提獎他,告訴他:「其實你們也是有佛性的呀!」告訴這二乘人有佛性啊。這樣子慢慢在提獎他們。所以大迦葉在講他自己修學的過程,講他的心得。那麼「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所以這同樣的道理,佛就開始告訴眾生,告訴這二乘人,你們也是可以作佛的啊!也是跟佛一樣,有佛性啊!所以這裡講的「更與作字。名之為兒。」他說:「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這些二乘人聽到佛這樣講,講說你也可以作佛呀、你有佛性啊、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啊……但是他沒有辦法領納,沒有辦法接受;所以說:「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就像這個窮子一樣,雖然長者對他這麼好,把他當小孩來看,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跟他還是有一段距離,不是真正的親戚。就像二乘、凡夫一樣,跟你講這佛境界,你覺得「哎呀!那是佛菩薩的境界,太高了,我做不到,不可能啊。」所以說「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因為心還是下劣,所以在二十年當中,佛說阿含跟方等,用這個《阿含經》跟大乘的方等經典來教化這些人。所以為什麼我們剛才講的,你能諦信大乘,你就是長者家子,如果不諦信,那就是客作賤人,就如同窮子一樣。那實際上,窮子的當下仍舊是長者家子,就是你一念轉不過來。這一念,哪一念呢?就是你著相。認為心外有法,認為有我,有我所對的境界;有我,我所,所以學佛去我、我所。去我、我所,就是離相。這離相之法,淨土宗教你的就是持名,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謂一心就是心境如如,不亂則一心就常現前,所以名為一心不亂。不是只有這個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這個一心不亂講得太淺。真的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那是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後來,心境如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知道內身心、外世界原是一體,這就心境如如,這名為一心。能夠安住此心,能夠於一切境界當中不失不壞,不失念,這個叫不亂。所以念佛它可以見性,它是可以見性的,它是可以離相的;念念都覺,怎麼會不離相。念念無量光壽,你自然心不取相,不分別;不取相,不分別,就是用佛號換除八萬四千種塵勞煩惱。換除,為什麼把它換除呢?把它換掉。就像醫生開藥一樣,你有病給你藥,病消除了,藥也沒有了,你心不取相,這佛號也沒有了,所以說心境一如啊!所以叫一心不亂。近代淨土宗解釋這個一心不亂,都變成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所以祖師講的三種一心,「工夫成片」、「事一心」跟「理一心」。「工夫成片」就是一句接著一句。「事一心」它能夠除斷見思煩惱,名為事相上的一心不亂,能夠除見思煩惱;「理一心」能夠破無明,能夠悟了真心,證入真心,所以就是心境一如,能所銷融。為什麼銷融呢?銷融就知道能所一如,所以名為銷融。不是真的有能,真的有所,然後把它銷掉,是知道能所一如,知道萬法唯心。所以你念佛是這樣的一個層次的,是這樣的一個修學次第的。次第不妨圓融,所以念佛即是念佛心,念念是佛,念佛就是悟真心,悟真心,這個就叫念佛。所以為什麼祖師會教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就是在提獎學人、在提攜學人,讓你早日能夠有大成就。一般人不了解,執著人天、凡小,就像這裡窮子一樣,客作賤人,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這二十年不光可以代表阿含跟方等,也可以代表修學三大阿僧祇劫,也可以代表理、事二障沒有除滅。有理障跟事障,事障就是所謂的煩惱障,貪瞋癡慢疑,理障就是所知障。所以你學佛不要學成了所知障,所知障則障見性,你不能破無明,不能夠斷除塵沙煩惱,所以說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那為什麼會有事、理二障?就不了唯心之故,所以有這些障礙。希望大家要能夠明白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明白諸佛如來的開示;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再做個窮子,不要再客作賤人。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2


紹興何閬仙家慶圖序
詳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風起長空.萬籟咸為之鳴嘯。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此舉世親知親見.諦信無疑者也。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世間聖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專主經世.欲其可繼可傳。因只局在現生.及先代後代。而不詳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後.及前自無始.後盡未來。後之學者不能深體聖人之意.遂謂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氣.偶爾湊泊其形骸而已。其至於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無因無果.成斷滅見。其負聖教而昧己靈也甚矣。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明嚮用五福.威月六極。二者若不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論.則上天之畀與.聖人之言論.明王之政令.諸多矛盾。(如奸黨榮貴、忠藎誅戮、顏淵短命、盜蹠長壽等、)若知前後因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樂天知命.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人徒見何君之一門慈孝.四世同堂為慶。而不知其致此者.由多生之培植來也。須知娑婆世界.壽命短促.百年即為上壽.而能得者有幾。今何君幸慈親之壽.已滿六旬。特啟華筵.承歡上壽。廣徵詩文.用佐壽觴。可謂篤於事親.以身設教者也。又須知其窮三際而不遷不變.歷萬古而無減無增者.方是老夫人即心本具之真實壽量也。蓋吾人現前一念.本自靈明洞徹.湛寂常恆。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背覺合塵.迷心取境之故。致令原無遷變增減者.常受遷變增減之厄。了無一念常住不動之時矣。我大覺世尊愍之.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垂言教。普令一切眾生.背塵合覺.復本心性。滅元無之幻業.了本有之真心。故華嚴經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怛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須知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唯是一心.原非二物。迷之則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執著。悟之則全妄想執著.即為智慧德相。喻如水結成冰.冰融成水。亦如醉見屋轉.屋實不轉。迷謂方移.方貴不移。所謂萬境本閒.唯心自鬧.一心不生.萬法俱息者。此之謂也。然此理悟之雖易.證之實難。若非宿根成熟.孰能親證親到。故我世尊.特垂方便.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無論若聖若凡.或愚或智.與夫天仙修羅之輩.地獄鬼畜之儔。但能至誠發願.持佛名號。聖則頓成佛道.餘則帶業往生。既得往生.則惑不期斷而自斷.德不期證而自證。譬如洪鑪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夫孝子之於親.宜先乎本而次乎末.養其體而導其神。倘唯知服勞奉養以安之.立身行道以榮之.而不知以常住無生之道.念佛往生之法.諭令修持。使其生念佛號.死生佛國。辭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樂。承事彌陀.參隨海眾。聞圓音而三惑淨盡.睹妙境而四智圓明。不違安養.遍入十方。上求下化.廣作佛事。徹證即心本具之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謂見小而忘大.得近而遺遠。乃中人之局見.非達士之大觀也。若能令慈親與己.併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養.同證無量光壽.同享寂滅法樂.同作彌陀法王子.同為人天大導師。方可盡其孝慈之心.與夫教育之誼。其所謂孝慈教育.非世之所謂孝慈教育也。此家慶圖原始要終之極致。倘不以予言為非.待至同生淨土之後.用大圓智鏡.攝彼蓮池海會之影.普贈沈溺苦海之同胞。予亦當竭其愚誠.序而讚之。
募設千僧齋序(代在家善人作)
泥龍雖不能致雨.禱雨者必祭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者須供凡僧。而況觀音大士現身塵剎.尋聲救苦.其應化之跡.在乎普陀。是以歷朝欽敬.舉世尊崇。其山僧眾.及十方來者.皆屬如來弟子.大士兒孫。當香會時.幾滿二千。其中凡聖交參.行位難辨。可不念大士恩.培出世因.以至誠心.平等供養乎。心若真切.不但住世大阿羅漢如賓頭盧尊者等.定來應供。即大士或亦現凡僧身.俯臨法會。其功德利益.何可名言。某擬於來年二月間.於法雨禪寺虔設千僧大齋.廣結良緣。非但自力微弱.實欲與人為善。因募善信.隨心樂助。入寶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澤者各報佛恩。
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歲在己未.奉化玉仙孫君.刻宋文憲公全集成。又將專闡佛學諸作.依蓮池牧齋所訂之護法錄.于全集中挑印之。有不相接續者.則另刻之。以二集各送觀宗諦閑法師一部。(光)往觀宗見之.不勝歡喜.祈為代請護法錄一部。初孫君擬另刻護法錄板.祈諦師作序。師以日與學徒講演台教.不暇命筆。孫君因(光)之請.遂託諦師命(光)勉作。(光)心被茅塞.見等面牆。何能發揮乘願再來.現文雄宰官之身.即身口意三業.寫華嚴大經.以宏佛祖心要之道乎。然既蒙見委.敢以陋辭。因略論其舉世疑議之大關節而已。至於其文之雄渾辨博.圓融直捷.發明儒佛之心宗.永為人天之眼目處。直同杲日當空.有目咸睹。正不須(光)之管窺預告也。序曰.阿彌陀佛.久證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滅法樂。但以眾生無盡.我願無盡之故.不離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無盡世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或顯或密.或折或攝.必期於究竟出離二種生死而後已。所謂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道大事廣.罄海墨而莫書。姑以文憲公一事.以明其概。按文憲與釋幻滅作血書華嚴經贊序.末後自敘宿因曰.無相居士.(文憲道號)未出母胎。母夢異僧.手寫是經.來謂母曰.吾乃永明延壽.宜假一室.以終此巷。母夢覺已.居士即生。今逢勝因.頓憶前事。餘諸著作.亦輒敘述。而世之拘墟者多疑之.謂永明乃彌陀化身.豈彌陀化身者.生死猶未了耶。既以寫經借室.考之文集.未有題跋.得無虛受此身.莫償宿願耶。予謂此正所謂以凡情測聖智.不但不知文憲.又何嘗知永明與彌陀哉。極欲發揮.愧無妙筆。然詞取達意.何妨直談。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現。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隨類備現.以行教化。依報則樓臺殿閣.飲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飢饉時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現土.土能現身。身復現身.土復現土。彌陀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維摩詰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夫彌陀身土交現.何妨現永明而復現文憲。且永明之現文憲者.乃乘悲願以示生。將謂永明生死未了.復隨業力以受生乎。眾生病故.菩薩亦病。欲度眾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聖異趣.教莫由施。白鶴孔雀等奇妙雜色之鳥.尚肯變化。豈雜思淵才文中王.制禮作樂輔聖主之純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彌陀所現.文憲乃永明所現.即身復現身之豎證。其無量壽經等.謂光中化佛及諸菩薩.無量無邊.乃遍該橫豎二義。以佛光橫遍豎窮.無時無處不周遍也。永明之假室以寫華嚴者.乃以身寫.以義寫.非拘拘然按文字語言論也。凡文憲畢世所作所為.併所撰述.皆所寫之華嚴經也。其至德懿行.雖載明史.然亦略示一二而已。其遺軼者固多。其文之傳於世者.唯全集.及此集耳。閱之.則其道德操持.可想見矣。全集雖不專說佛法.即世諦文字.未嘗不含佛法宗要.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于乳.則不服而服.病即痊愈矣。彼不知佛法者.讀文憲公集.既欽其文之洪闊.又服其理之高深。能不斷疑生信.愈入愈深大明儒佛之心法.企出生死之樊乎乎。況其中發揮佛法者.有一百七十餘篇之多乎。華嚴所謂或邊咒語說四諦.或善密語說四諦.或人直語說四諦.或天密語說四諦.是其證也。或曰.楞嚴戒洩佛密因。文憲自說永明後身.得無違佛清淨明誨.而啟後世狂妄之徒.以凡濫聖之端乎。予曰.出格之人.不可以常格律之。君豈不見傅大士之自稱彌勒現身乎。彼既不以為非.此何獨以為非乎。且狂妄濫聖.適足取辱。如刻人糞為旃檀形.豈能與旃檀相混哉。或曰.如來智斷究竟.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不可思議。永明雖高.去佛甚遠.況文憲乎。予曰.君亦知皇帝微行之事乎。智者知是皇帝.愚人視作平民.更有疑其為細作.為盜賊者。何獨於如來內秘外現而疑之。須知此正如來權巧設化.密示即生即佛.即權即實.即生滅而寂滅.即同居而寂光.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之微旨也。上根之士.目擊道存。中下之流.因言解了。以大慈悲.偶一現此即跡顯本之事。俾淺見之人.備知法身大士.普現色身之不思議事。如陰間之事.陽間不知。然上帝亟欲世人改惡遷善.亦嘗攝陽人以入陰.示陰獄于陽世。上帝教人之權巧方便.尚非凡夫情見所能測度.況菩薩神變無方者乎。予故表而出之.企人各遵行.同出娑婆.同生淨土.以慰彌陀展轉現身之大慈悲心.亦不孤負文憲寫經.孫君刻板之一番至意。夫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人.亦顏之徒。孫君之面.予初未識。若非宿承佛囑.便是深沐宋恩。以故乘願再來.極力流通.使現未有情.同沾法利于無既也。猗歟懿哉。
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并序(代王弘願作)
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迴不休。如來慈愍.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淨土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眾生之法門也。令彼無力斷惑.具縛凡夫.信願持名.現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侶。上而至於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方法門。以故當佛說彌陀經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讚歎.稱為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謂我釋迦世尊.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敘宿因。謂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為一切世閒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令其聞者.信受奉行.以究竟暢已出世之本懷而已。然此法門.甚深難測。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復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諦.業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不但小聖不信.即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即法身大士.錐能諦信.尚不能窮源徹底。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行乎哉。溯自大教東來.遠公創開蓮社。嗣後宗教高人.無不弘贊。如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以其為初機入道之第一要門.華嚴成佛之末後一著也。由是具縛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淨土。作為此書.普遍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則日用云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於一茶之頃.以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願.畢生堅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絕無信願.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號.亦為不可思議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緣.便能提起。如陳企被所殺之怨鬼見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現因茲畢世念佛.臨終往生。且能歸而敘述前因.親現生西本身妙相使先夫預聞.則便被鬼奪命.永劫沈淪矣。所以觀經三福.初則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尚獲往生。至于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須言矣。是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了無棄物.猗歟大哉。其書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生決定往生為宗。詳觀斷疑生信.普勸修持.往生事跡.特為勸諭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未後所現。則上中下三根.無根不被。信願行三法.無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釋迦說法.諸佛證明.列祖傳燈.居士著書之大慈悲心于剎塵海滴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