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直解卷上之二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廣陵傳戒後學沙門 寂光 直解
菩薩心地品之上
○三釋十向義(二) 初標牒問詞 二正解其義。
○初標牒問詞。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此聖主世尊。告當機佛。誡聽牒問。詳說十回向心義。謂前住行菩薩。以起大悲度生。必回住行所修善行。向於三處。一者。所證真如實際。二者。所求無上菩提。三者。所度一切衆生。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故。又云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因向果。以事理圓融。小大無礙。因果不二故。又云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以真俗互融。智悲不二故。此之二法。即上三種回向之義。言金剛種子。有十心者。謂此十回向心。觀智妙行。最堅最利。一切煩惱。所不能壞。而能壞諸惑業。所以十回向心。名金剛種也。
○二正解其義(十)。
○初信心位。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爲首。衆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諸見名著。結有造業。必不受。入空無爲法中。三相無無。無生無生。無住住。無滅滅。無有一切法空。世諦。第一義諦智盡。滅異空。色空。細心心空。細心心心空故。信信寂滅。無體性。和合亦無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故。名無相信。
此釋信心回向義也。別經云。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謂以無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受而不受故。若佛子標人。信者。標法。一切行。至第一義諦智盡一節。正明佛子信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言一切行等者。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時歷三祇。修圓萬行。一切衆德。若非初具正信。首立根本。必爲空有魔外所折。以是信力堅忍。而後發起種種妙行。是以信爲能起。一切行爲所起。由能起之正信。發所起之妙行。由所起之妙行。證無證之妙果。所以信乃入道之源。功德之母。故云。一切行以信爲首。衆德根本也。不起外道邪見心者。申明信空諸有爲法也。外道。有九十六種。六十二見。此外邪見。由無正信。乃於無名。無相。無我理中。妄起種種顛倒。今既立根本正信。除疑捨執。則諸邪見。永無所起。故云。不起外道邪見心也。諸見名著者。出本邪見之義。謂諸凡夫著有。外道執常。二乘著空。外道執斷。凡此諸見。皆名爲著。凡有著處。正難破除。自然結集有漏之因。造諸惡業。而受惡業之果。今此佛子。既以正信。植衆德本。則所起空觀。假觀。中觀。妙三觀門一照。即使惑障頓空。惑障既空。業障從何而有。業障尚不可得。豈有報障可受。故云。結有造業。必不受也。入空無爲法中。三相無無者。申明不受之義。上言業障。報障。必不受者。乃佛子信智現前。了無能造業者。無受報者。故全身已入空無爲法中。不被有爲法縛。而能了生住滅三相。無動。無到。故云。三相無無。言無無者。三相。是所破之無明。無無。是能破之觀智。所破既無。能破亦無也。無生無生等者。申明信空諸無爲法也。謂不但三相無無。並無有爲無爲諸法。即此無爲法中。諸無爲法。亦不可得。重言無生等者。上無生。是空盡有爲所證之理。下無生。即遣上能證無生重空之智。言本自無生。何假更立無生。然後說名無生。故云。無生無生。無生之義如是。無住住。無滅滅之義。亦復如是。無有一切法空者。承上既有爲無爲。一切諸法。本自無有。悉皆空寂。是則無法可空。故空亦不可得。此總結遣真俗二諦之理。無所得空。故云。無有一切法空。世諦。第一義智盡者。此總結遣真俗二諦之智。亦無世諦智。能空有爲諸法之智。第一義智。能空無爲諸法之智。盡者。盡二智也。謂不但所空有爲。無爲。二諦之理不可得。即能空有爲。無爲。二諦之智亦盡無餘。所謂無智。亦無得也。滅異空。色空。至和合亦無依一節。申明信心回向之義。滅。謂除滅。即能滅之觀智。異空。色空。即所滅之色法。所謂凡夫執色迷空。二乘執空迷色。分爲兩橛。是故十住。修空觀。破凡夫。執色迷空。十行。修假觀。破二乘。執空迷色。今十回向菩薩。以修法界平等觀智。圓照法界。俱滅除異空。色空。有爲。無爲。同異見故。此於五蘊中。而空色蘊。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也。細心心空等者。此明所滅心蘊之法亦空。謂上異空。色空二相既空。則能滅異空。色空。細心之心。此心亦空。故云。細心心空。又不但細心之心念亦空。即空上細心之心。其心亦不可得。故云。細心心心空也。圓覺經云。遠離爲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即此義也。信信寂滅。無體性者。申明心境俱空。智理雙泯之義。上信。是能信之心智。下信。是所信之理境。以是心境智理。二俱寂滅。以無體性。故云。信信寂滅。無體性也。此寂滅心。從無始來。不與動對而寂。不與生對而滅。所謂寂滅性中莫問覓也。和合亦無依者。承上諸法既無體性。是即能信所信。以成和合。了不可得。彼此能所和合。依誰而立。故曰。和合亦無依。所謂皮既不存。毛將安附也。然主者下。總結無相信心回向之義。然之一字。喚轉文勢。謂諸凡夫。外道。皆從我。與人。安名立用。以是我人。名用之間。自爲分別。爲和爲合。和合之處。立我爲主。以爲我有得相。我有集相。今既佛子所信。至於無依。是則了知我人名用之相。皆是三界假設。和合妄立。爲我主宰。其體不實。豈無我無法中。而有修證可得。智聚可集哉。故曰。我無得集相故。是以深信深入。無得。無集。無我。智理。是名佛子無相。信心體用。所當回向者也。
○二念心位。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空。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而於諸業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滅。焰焰無常。光光無無。生生不起。轉易空道。變前轉後。變轉化化。化轉轉變。同時同住。焰焰一相。生滅一時。已變。未變。變變。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此釋念心回向義也。別經名不壞回向。謂觀一切諸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故。若佛子作念標定。六念。至入法界智一節。正明佛子念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言作念者。作謂起作。念謂明記不忘。六念等者。此申明作念意。問言作念者。作何等念。答。謂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之六念也。常覺。乃至常施。此舉首尾二念。是超略義。該中四也。言常覺者。即念佛也。依涅槃經。六念釋之。念佛者。謂念諸佛十功德品。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常樂我淨。是故得稱如來。常無變易。名大沙門。名大法師。名大導師。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念法者。謂念思惟諸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衆生。得現在果。惟此正法。無有時節。法身所見。不生。不出。不住。不滅。不始。不終。乃至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易。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法。念僧者。謂念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持正法。隨順修行。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撓害。不可思議。一切衆生。良祐福田。雖爲福田。無所受也。乃至常不變易。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僧。念戒者。謂念諸佛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形色。而能護持。雖無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過咎。諸佛贊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乃至諸佛妙寶勝幢。若住是戒。得須陀洹果。我亦有分。非我所欲。何以故。不能廣度衆生故。若住是戒。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當爲衆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故。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戒。念天者。謂念四天王處。乃至非非想處。若有信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若戒。多聞。布施。智慧。得四天王。乃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所欲。何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能惑。愚者。即是凡夫。我則不同凡夫愚人。我曾聞有第一義天。乃至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爲衆生精勤。求於第一義天。能令衆生。除斷煩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爲衆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天。念施者。謂念深觀此施。是菩提涅槃因。諸佛親近。我亦如是親近。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衆。施雖不能。畢竟斷惑。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乃至諸佛菩薩。修集是施。爲涅槃因。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施也。如是常覺。乃至常施。雖則名有六念。而於第一義空。中道理中。實無有念可執著者。實無有念可解脫者。何以故。有縛有解。皆是生滅。無著無解。無生無滅。以無縛無解故。則無生住滅相之念法。以無生住滅相之念法故。是則本元不動。本元不到。既本元不動。不到。則亦無去。無來。無來。則無, 動相。覺其有生。無去。則無到相。覺其有滅。如是不動。不到。無去。無來。是故無有生住滅之三相。作業受報。一切皆空。能於諸所作業。並受業者。爲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也。一合相回向者。其爲念心。無能無所。能所無二。無縛。無解。縛解無二。無生。無滅。生滅無二。無動。無到。動到無二。無來。無去。來去無二。無業。無報。業報無二。是爲一合相回向也。入法界智者。入。即趣向之義。法界。即十法界。乃一切衆生本有之心。一切諸佛所證之理。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也。智。即能證法界平等之智。回二諦理。向入法界平等之理。回二諦智。向入法界平等之智。以法界智。契法界理。以法界理。㳷法界智。智理圓融。無有迹象。入法界。有三處。因諸菩薩。根有利鈍。行有淺深。以所入不同故。一者。十住初心。以利根者。能破無明。即得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轉。二者。十向終心。衆行純熟。破除二障。故得證入法界平等之理。三者。初地初心。於前行向十功德品具處。至於初地初心證入法界。三德圓融。三身自在。是名三處證入法界。此是第二終心入法界也。慧慧相乘。至生滅一時一節。申明一合回向。入法界義。慧慧相乘。即智。乘乘寂滅。即理。由入法界智故。轉六念之慧乘。入法界之慧乘。轉六念之理乘。入法界之理乘。所謂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窮未來際。無有間斷故。焰焰無常。光光無無。此二句者。乃即智慧破惑之象。焰焰光光。即能滅之智慧。無常無無。即所滅之無明。菩薩智慧。如火之焰。衆生煩惱。如薪之燒。以智慧焰。燒煩惱薪。淨盡無餘。如火之焰。能燒大地草木。淨盡無餘。又以菩薩智慧。如火之光。衆生無明。如室之暗。以智慧光。照無明暗。無幽不燭。菩薩以中道觀。第一義空。破無明惑。無障不除。無理不顯也。生生不起等者。既是焰焰無常。光光無無。是則生而無生。起而不起。是以無生無起。即轉易空道也。言轉易空道者。即回向義。轉。即轉回。易。即易向。轉無明。易真如。轉煩惱。易菩提。轉生死。易涅槃。惟其轉易如此。是以轉而不轉。不轉而轉。故能變前轉後等也。變前轉後一句。即轉滅相無明。爲不滅相。變轉化化一句。即轉住相無明。爲無住相。化轉轉變一句。即轉生相無明。爲無生相。不云轉異相者。正是本位所破。故不言也。同時同住等者。釋承四相相依而有。同一覺故。所以焰焰一相。生滅一時。焰焰一相。始本無二。同一覺故。生滅一時。四相平等。猶若交蘆。相依而立也。已變下等五句。此又統結生住異滅。四相平等。三覺無二。言已變者。即過去生滅也。言未變者。即未來生滅也。變變者。即現前生滅也。化亦得一者。例上結之。雖云三世叠遷。以法界智照之。實無動到去來。四相平等。故云。化亦得一。所謂才生。即有滅。不爲愚者說也。受亦如是者。承上既三世所變生滅之法。亦得一。是則能覺生滅之心。亦得一也。故云。受亦如是。如是念心。是乃佛子無相念心之回向也。
○三深心位(又云回向心位)。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爲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爲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此釋深心回向義也。別經名等一切諸佛回向。謂三世佛法。一切時能行故。若佛子。深心者。二句標定。第一義空。至下深深入空一節。正明深心回向。言深心者。非對淺而言也。乃是最深之深。故名深心。第一義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理。於實法空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之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理智圓融。法界無礙。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有實諦。有。即俗諦。實。即真諦。然此真諦。非離俗諦之外別有。乃即業道相續。無明。老死。十二因緣。於其因緣和合法中。本來不遷不變之道。名爲實諦。業道。即第八賴耶識。名爲業相。相續。即第七末那識。名爲相續。總該三細。六粗之法。因緣即三細。六粗。生滅和合之稱。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爲緣長六粗。又云業道。即身口意。所作善惡行業。謂此諸業之因。致受生死諸業之果。道。即道路。能通之義。謂此三道。更互相通。從煩惱通至業。從業通至於苦。從苦復通至於煩惱。展轉相通。生死不絕。是爲業道相續。和合因緣之法。由是因緣和合。假名諸法。致使凡夫外道。妄計我人執爲主者。名爲世諦。世諦。遷流不實之謂。菩薩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二有諦者。即上真俗二諦。所言真諦。亦名有諦者何。對俗言真。立真遣俗。俱屬對待。即非真真。故亦名有諦。所謂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也。又二有者。有即本有。真常不變。故亦名有。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此也。深深入空者。申明深心回向之義。承上。菩薩以法界智。照真了真。照俗了俗。於此二諦。了無二法。合爲一理。深深回向。一真法界。平等大空之理。故云。深深入空。所謂。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者此也。而無去來等者。此總結承深心回向之義。既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空理中。自無生滅去來。幻化受受果報。而無受受幻化之果報故。是名深深心解脫也。又深深心解脫者。聲聞。修生滅四諦法。證人空理。名淺解脫。緣覺。修無生四諦法。證法空理。名深解脫。菩薩以法界智。即觀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脫也。
○四達心位。
若佛子。達照者。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無礙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衆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無實用。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空。名爲通達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此釋達心回向義也。別經名爲至一切處回向。謂以大願力。入諸佛土。供養一切佛故。若佛子達照者。標定。忍順一切實性。至教化達一節。正明達照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達。即通達。照。即明照。謂通達事理。照了無礙。二義合言。故云達照。此即能證之智。忍順一切實性者。此即所證之理。忍。即忍可忍證也。順。即隨順無違也。以是忍證法界之理。順隨法界之性。故能了達一切諸法之性。皆即法界真實之性。故云。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三句承上。既觀一切法性。皆法界性。即此一切法性之性。本自如如。本來無縛。本來無解。無縛。即無生死。無解。即無涅槃。經云。一切衆生。皆即涅槃。本來自滅。不復更滅。以是情與無情。一體無差。本來清淨。故云性性。無縛。無解。無礙法達等者。申明達照之義。上明觀照諸法。體性無差。此明觀照諸法。相用不異。無礙二字。貫下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四種無礙智也。法達者。即法無礙智。謂得此智。即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名字差別。分別演說。無滯礙故。義達者。即義無礙智。謂得此智。即能了知一切諸法差別名字。義趣妙理。隨順宣揚。無滯礙故。辭達者。即辭無礙智。謂得此智。能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衆生。種種根性。殊方異語。爲其演說。能令衆生。各各得解。辨說通達。一切法性。無滯礙故。教化達者。即樂說無礙智。謂得此智。即能隨順一切衆生。種種根性。所樂聞法。而爲說之。通達圓融。無滯礙故。三世等者。詳釋上義。言三世因果者。即釋上法達義。謂此佛子。於諸法中。了達過現未來。善惡之因。即感過現未來。苦樂之果。是以三世因果。相續無窮。一一了故。衆生根行者。釋上辭達。教化達二義。謂諸衆生根行。有貪瞋癡等業繫苦衆生。有戒定慧等解脫樂衆生。而諸衆生。有利根鈍根者。有非鈍非利者。有善性惡性者。有非善非惡者。種種根性種子差別。而起種種現行差別。菩薩觀根逗教。一一通達方便說故。如如。不合。不散。此三句者。總釋上三種義。謂即了達三世因果。衆生根行。世出世間。生滅染淨。一切諸法。皆如如相。本無三世因果。本無衆生根行。本來平等。不合。不散。無生。無滅。不合。即無生也。不散。即無滅也。故名如如不合不散。無實用等者。展轉釋明無合無散之義。謂既了達無合無散。即一切法。當體本空。何有實用。是故無實用也。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者。蓋謂實以名顯。名得其用。其名。其用。依實而立。既無實體。則無實用。既無實用。則無有名。名實二用。皆是假立。各無自性。各無自相。一切皆空。本自如如。何有其名。何有其用。所以用用一切空也。空空照達空者。謂以所照諸法。既無實體。無有實名。則此能照觀智。亦無照無達也。名爲通達一切法空者。以是空空照達空故。是故名爲通達一切法空。經云。若人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此也。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此二句者。總結無相照達回向之義。空空。即法界理。如如。即法界智。以是如理如智之道。離諸名字言說心緣等相。故云。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五直心位。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無漏中道一觀。而教化一切十方衆生。轉一切衆生。皆薩婆若。空直。直性直行。於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
此釋直心回向義也。別經名無盡功德藏回向。菩薩恒以常住大法。授與前人故。若佛子。直者。標定。直照。至無漏中道一觀一節。正明直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所言直照。謂正直照物而無私曲之義。菩薩證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觀照。直照諸法。自他體性。一切平等。無委曲相。是爲直者之直照也。取緣神我。入無生智。此二句者。釋上直照之義。取緣神我。即第六識分別之我。以能取能緣。故名取緣。六識。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有七八識。依六根門頭。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所以名此六識。爲神我也。以阿賴耶。人所難測故耳。言入無生智者。謂此十向菩薩。以法界智。觀察無明煩惱體性本空。將登地時。已離分別我法二執。故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者。即第七識。俱生所執。自內之我。此由無明熏習所起。微細難知。至七地後。方捨諸外道執。此第八藏識。謂之自性冥諦。二十五諦。以此藏識爲冥初諦。故此識。非諸凡夫所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地盡。不能盡知。唯佛窮了。是以三賢菩薩。起真觀解。深觀藏識緣起。雖未頓破無明。亦了緣起體空。故云。無明神我空。空中空者。此釋無明體本空義。謂此般若真空實相體中。即無明空相。尚不可得。寧有無明相耶。故云空中空也。空空理心等者。此釋照體不空之義。謂上無明之空。即空有也。空中之空。即空無也。是空。猶被有無可壞。而此空空理心。在有時。不滯有。不被有壞。在無時。不沉無。不被無壞。故云。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道種子者。乃即菩提道性。金剛種子。以此中道體性。爲成佛真種子。常無變故。無漏中道一觀。至結縛而不受一節。申明直心體用之功。結顯中道觀智之益。所言不壞道種子者。謂以無漏中道平等一觀。即以一觀圓照。所以在有。轉有。在無轉無。而能教化一切十方執有執無衆生。離有無相。皆轉一切衆生。俱入薩婆若海。平等大空。無餘涅槃。正直之道。所以不被物壞。而能壞物。人不能轉。而能轉人。是菩薩。皆以直性直行。自成成人。入薩婆若也。於空等者。釋直性直行義。菩薩示現受生。往來三界。應緣而來。應緣而去。皆以直性。而行直行。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無所挂礙。猶若虛空。所謂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云。於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也。
○六不退心位。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長養諸見。亦復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脫。於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際無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觀智如如。相續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淨。爲不退一道一照。
此釋不退心回向義也。別經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謂行無漏善善。而不二故。若佛子。不退心者。標定。不入一切凡夫地。至亦行空一節。正明不退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不退心者。謂不退入一切凡夫地故。一切凡夫。總舉三界衆生。菩薩照破三界見思煩惱等惑。將鄰聖地。故此不入。既以不入一切凡夫地故。則不起新長養外道諸見。不但不起長養。亦復不起集因。所謂因窮而果喪也。雖然示生三界。實非業繫。似有我人。而三界業。亦行空矣。此上總明不退。向下別明不退。其義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不住退解脫者。即別明位不退不住之義。謂此菩薩寶位。不同聲聞之位。住著解脫涅槃。故云不住解脫。問。何名不退。答。此菩薩。於第一義諦中道理中。一合行。故得位不退也。不行退者。即別明行不退之義。謂菩薩行。不同四諦還滅之行。有住有退。此達根本菩提。真如實際。智理一如。無二之行。故得行不退也。而不念退者。即別明念不退之義。謂此菩薩之念。不同念空無相無作。有念無念。分別取捨。此以空生觀智。照了諸法。皆如如相。是故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以無念境。是名念不退也。相續乘乘。心入不二。此二句者承上。謂乃不但行念不退。且亦不住。以能相續乘乘。心入不二。言相續乘乘者。謂以行念不退。毫無間斷。故云相續乘乘。言心入不二者。謂境智如如故。常空生心者。釋上相續乘乘我空之義。一道一淨等者。釋上心入不二。法空之義。一道即中觀。一淨。即空觀。是以空而不空。能爲不退一道一照也。一道。即中觀。一照。即假觀。是以二邊不住。中道不立。直趨無餘不二大涅槃果海。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住持。如是行門。如是念心。是名佛子不退心回向之義也。
○七大乘心位。
若佛子。獨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載任用。任載。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行者。坐乘任用。載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衆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爲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此釋獨大乘心回向之義也。別經名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謂觀一切善惡。無二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標定。解解一空故。至智乘行乘一節。正明獨大乘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所云獨大乘心者。謂獨大無外也。大。即當體立名。就義爲稱。乘。乃運載爲功。廣博爲義。揀非聲聞辟支佛乘。亦非住行位乘。乃回向終心。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等者。正釋獨大乘心之義。上解。即是能解法界廣大之智。下解。乃即所解法界廣大之理。以智契理。二俱平等。了無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者。謂即以此法界理智。而起法界行心。是故一切之行。即法界行。一切之心。即法界心。故云。一切行心。名一乘也。乘一空智等者。此釋智行雙運之義。謂乘一乘之空智故。而顯乘一乘之空理也。以一乘空理故。而起一乘空行。由一乘空行故。而運一乘空理。若非乘一乘之空智。斷然不能破衆生堅固之迷。非乘一乘之空行。則亦不能成衆生真實之德也。是故智起惑亡。行興道成。以是智行雙乘。廣化衆生。到涅槃城。無諸難事。如鳥二翼。一舉萬里。亦如目足相資。直抵中堂。故云。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也。乘智心心。至趨入佛海故一節。申明獨大乘義。乘智心心。任載任用。此二句者承上。由乘大乘空智。故能堪可心心大乘。任載任用。而任意運爲也。云任載者。謂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並結縛河。生滅河也。一切衆生。總舉凡聖權小而言。言度三界河者。度。即度脫。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河者。漂流沒溺之義。以諸凡夫。沒溺愛河。不得出離。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不致沒溺故也。結縛河者。此度外道。見使執縛。以諸外道。有種種邪見執縛。是故不得出離生死苦海。今令乘此大乘。得解脫故。生滅河者。此度二乘生滅知見。以二乘人。生滅知見未亡。而使乘此大乘。超變易生死故。上明任載之義。向下明任用義。其任用者。謂此行者。坐乘大乘任用。任意縱橫。自在無礙。以是能載能用。皆以一空智乘。而趨入佛海故。佛海。即妙覺果海也。一切衆生等者。結顯獨大乘心之義。揀別小乘。不得至此。何者。謂以一切衆生。未得一空智乘。任載任用。不得名爲大乘。但名爲乘。得度苦海。安住化城。自善而已。所以菩薩不與權小人同。故名獨大乘心也。
○八無相心位。
若佛子。無相心者。妄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師。一切賢聖。是我同學。皆同無生空故。名無相心。
此釋無相心回向之義也。別經名真如相回向。謂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故。若佛子等二句標定。妄想解脫。至如如一諦一節。此正明無相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無相心者。謂無妄想。及與解脫。分別之心。妄想。是生死法。解脫。是涅槃法。生死。即此岸道。涅槃。即彼岸道。以諸凡夫妄想。恒居生死此岸。二乘已得解脫。住著涅槃彼岸。菩薩以般若大智慧。照了生死。及與涅槃。於此無相般若波羅蜜中。實無二法。故云。照般若波羅蜜無二。既了妄想。解脫。無二法故。則一切結業法。三世因果等法。皆即如如一諦。無二理也。而行於無生空。至皆同無生空故一節。此申明無相心觀照回向之義。謂上既了妄想解脫。皆如如一諦。是以不住生死此岸。亦即不住涅槃彼岸。以不住故。而能常行於無生空。以行無生空故。自知決定信得當來成佛。亦知一切諸佛。是已成佛道者。是我等本源師。一切三賢。十聖。是未成佛道者。是我等同學友。何以故。皆同無生空故。所云皆同無生空者。謂諸一切賢聖所修。以修此無生空。一切諸佛所證。以證此無生空。故云。皆同無生空故。所以結顯名爲無相心也。佛藏經云。釋迦如來因地。從過去遠劫時。而以四事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及佛弟子。無空過者。而此諸佛。皆不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乃至最後供養普明如來。方始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以我無所得故。無所得者。即常行於無生空。無生空者。即無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如如慧者。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生生煩惱。而不縛。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道。一切聖。所觀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論。邪定功用。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此釋慧心回向之義也。別經名無縛無著解脫相回向。謂以般若。照三世諸法。是一合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標定。無量法界。至所有亦如是一節。正明如如慧心體用中道觀智回向之義。所言如如慧者。即真如之理慧。謂此菩薩。將親見真如之道。真如相現前。其智慧心中。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攝圓融。自在無礙。所謂真得所如。十方無礙。所以得此如如慧者。能於無量十法界中。現身益物。雖現身益物。而無集因。亦無受果。無有生死。無有煩惱。如空谷以答響。實無身心。受彼生死。故云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也。生生煩惱。而不縛者。此二句義。謂不止六凡法。所不能縛。即四聖界。一切修證法門。皆亦無著無縛。言一切法門者。乃即一切三賢。所修行菩提道。一切十聖。所觀證真如法。謂此所有賢聖法門。悉皆如是。不著不縛。故云。所有亦如是也。一切佛。教化方便法。至非有陰界入一節。申明如如慧心觀照之義。既凡所有一切法門。無著無縛故。即能於一切諸佛。教化開導。方便法門。菩薩亦皆集在如如慧心之中。融通無礙。豈但諸佛法門。融通無二。即入外道一切辯論。一切邪定功用。一切種種幻化。若魔說。若佛說。若魔見。若佛見。我能融通。如如慧心。歷歷明明。皆以分別入二諦處。二諦。即真諦俗諦也。於此二諦。究竟無惑。非一非二。云何非一。謂魔說非佛說。佛說非魔說。魔說者。邪見也。佛說者。正見也。故非一也。云何非二。魔說。實非魔說。佛說。實非佛說。是故魔說。佛說。實無二法。魔見。佛見。實無二體。故非二也。非有陰界等者。謂魔與佛。既是非二。何有陰界入耶。所以觀五陰。非五陰。觀十八界。非十八界。觀十二入。非十二入故也。是慧光明三句。結成如如慧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承上。問。既是諸法。一切皆非。是何境界。答。乃即如如智慧光明。即此光明。照法界性。入一切法。於本法界。無二別故。如是智慧。如是觀照。是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壞心位。
若佛子。不壞心者。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衆聖摩頂。諸佛勸發。入摩頂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沒自在。動大千界。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爲說法。爾時即得頂三昧。證虛空平等地。總持法門。聖行滿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門。入一切行門。入虛空平等地。如佛華經中廣說。
此釋不壞心回向之義也。別經名入法界無量回向。謂覺一切法。中道無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標定。入聖地智。至下而非中觀知道一節。此正明不壞心體用觀智回向之義。所言不壞心者。其義有六。故得不壞。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有此六義。故名不壞心也。言入聖地智者。謂住行向之三十心。名賢。地上菩薩。名聖。今茲十向終心。所得智慧。即登初地智慧。故云。入聖地智。近解脫位者。近者。鄰也。三賢至此。相鄰初地。將解脫分別二障。故云近解脫位。得道正門者。道。即諸佛達道。此道不偏。不邪。曰正。門者。通也。以初歡喜菩薩。得正修行門路。若到此門。一超直入如來覺地。所謂歡喜菩薩。覺通如來。盡佛境界。今即十向終心。將登初地。故云得道正門。明菩提心者。明。即了明。菩提心者。華言覺道。亦云道心。具大道心。以成衆生。明了此心。故云明菩提心。智度論云。菩提心有五種。一者。十信菩薩。名爲發菩提心。謂此菩薩。於無量生死中。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乃發此大心。故名發菩提心。二者。住行向諸菩薩。名爲伏菩提心。謂此菩薩。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行。利益衆生。故名伏菩提心。三者。初地。至七地諸菩薩。名爲明菩提心。謂此菩薩。觀三世法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見諸法。本末實相。清淨明了。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故名明菩提心。四者。八地。九地。十地。三位菩薩。名出到菩提心。謂此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著於般若波羅蜜故。能滅一切煩惱障故。得見一切十方諸佛體性。真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到薩婆若海。故名出到菩提心。五者。等妙二地菩薩。名爲證無上菩提心。謂此菩薩。坐於道場。斷諸煩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名證無上菩提心。此五種中之第三也。謂此十向終心。將登聖地。明真見道。究竟明了。故曰。明菩提心。伏忍順空者。忍。有五忍。三賢菩薩。名伏忍位。初地。二地。三地名信忍位。四地。五地。六地。名順忍位。七地。八地。九地。名無生忍。十地。等。妙。名寂滅忍。此三賢位行滿。居伏忍道極頂。將登聖地。一切異相無明。現行不起。亦能隨順於無生空。故云伏忍順空。八魔不壞者。八魔。一色魔。二受魔。三想魔。四行魔。五識魔。六煩惱魔。七死魔。八天魔也。五陰魔者。亦名五蘊魔。陰爲蓋覆。蘊猶積聚。以集五蘊生滅。使修行人。不能超脫。名五陰魔。煩惱魔者。即三界中見思煩惱。一切妄惑。若修行人。爲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阿耨菩提。名煩惱魔。言死魔者。即身四大分散。夭喪殒沒。若修行人。爲此夭喪。不能續延慧命。名爲死魔。言天魔者。乃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若修行人。勤修勝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爲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世出世善。樂因樂果。故名天魔。天魔一種。是爲外魔。前七種。是內魔。梵語魔羅。華言奪命。又云殺者。謂奪智慧之命。而殺世出世間一切善根。故云魔也。言不壞者。由是菩薩。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達妄想。即真如。了無明。即佛性。是故八魔不能壞也。以是魔無能壞。故感衆聖摩頂。安慰其心。諸佛勸發。增進其行。華嚴十回向品中云。十方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之頂加被。爲說法主。即此摩頂之義。是故得入摩頂三昧。即放身光。而此身光。光照十方國土。即能入佛威神。形儀如佛。於十方國土中。若出。若沒。或隱。或顯。自在無礙。以是神變。一時震動大千世界。即與虛空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者。謂此菩薩。雖然如是神變。而尚非歡喜地。實證第一義諦中觀智道。現百佛身。百佛世界。一一遍知無礙者也。以三昧力。至入虛空平等地一節。申明加被之義。承上所云。既非初地中觀知道。是何力也。謂此菩薩。雖非中觀知道。而以諸佛三昧定水加被力故。亦能於自身光中。得見十方諸佛。在無量國土中。現爲衆生說諸妙法。以是見佛。得聞法故。爾時即得證入頂三昧。而能實證虛空平等初歡喜地。總持門也。總持門者。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璎珞經云。地名持。即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智慧故。所以證此地者。一切如來聖行功德。悉皆圓滿具足。以是聖行悉滿足故。而心心行空也。言心心行空者。即住行向之三十心。心心分別我法二執之行。至此悉空。故云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者。空空。是即所證人空法空。三空之理。慧者即是能證二空之智。以是如理如智。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名空空慧中道。所謂二諦融通三昧印也。無相照故等者。釋空空慧中道之義。謂以無相中道之智。而照無相中道之理。無理不顯。無相不滅。是故一切異生性障等相。滅盡無餘。所謂虛空平等之地。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周遍。其量無外。十界差別之相。了不可得。所以無相照故。而一切相滅也。以是障礙滅故。即得金剛三昧。正受法門。一時現前。由現前故。能入十地。一切行門。一時具足。是名證入虛空平等地也。此是略說。如佛華經。廣說其義。
○四釋十地義(三) 初總標問辭 二別解文義 三結贊法門。
○初總標問詞。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此能說報佛。召告當機化佛誡聽。牒前問詞。解脫十地菩薩。理智觀行。修證次第之法義也。
○二別解文義(十) 初體性平等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其義。
○初明斷證義。
華嚴疏云。十地菩薩。斷十種障。證十真如。真如體性。實無差別。乃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所證如。猶未圓滿。令圓滿故。後後建立。又初地中。雖離分別我法二執。但能遠離六識粗惑。猶有七識微細俱生我法二執。尚未空盡。第六分別二執。自初信。發心時。修生空觀。至七信位。已斷分別我執。而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時。分別法執。亦即斷矣。第七。俱生二執。自初地位。恒住雙空觀中。至第七地後心。方捨藏識。乃至八地初心。即得無功用行。是則俱生我執現行永伏。俱生法執間起。至等覺後心位。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刹那間。生相無明。異熟種子。方始斷盡而無餘也。其云十地。斷十種障。證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斷一種異生性障。此障。乃從凡夫分別我執。現行所起。故名異生性障。並斷二種愚執。一執著我法愚。二惡趣雜染愚。謂此三法。能障初地。斷此愚障。方登初地。此地菩薩。自從賢位。初證理性。始獲法味。證二空理。今二空觀現前。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益自他。生大歡喜。名歡喜地。其所證者。名曰遍行真如。以能遍行染淨法故。菩薩位寄轉輪聖王。廣修慈悲等法。而化導衆生故。華嚴經云。歡喜菩薩。於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能隨力隨分。下九度義仿此。
○二正釋其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真實法化。一切行華光滿足。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理化神通。十力。十號。十八不共法。住佛淨土。無量大願。辯才無畏。一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標名。菩提薩埵。顯德。入平等地。舉德位也。每一地。有三心。初加行心。以勇悍力。奮迅不怯。深證真如。而趣入故。中無間心。以猛利行。承事諸佛。十方化導。無間歇故。後解脫心。以無住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解脫故。自若佛子三句。標名德位。以明勝進心義。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言有覺可求。有生可度故。入平等慧體性地者。入。即證入。平等。即法身理。謂即證入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法身理故。此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之理。慧。乃佛慧。謂即證入諸佛平等之慧。以故凡所作爲。其慧平等。故云入平等慧體性地。別經名歡喜地。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故名爲歡喜地。真實法化等者。標所證之法也。真者。無妄。實者。不虛。法。謂教法。化。謂攝化。言即轉此所證真實平等大法。開化衆生。而轉衆生成正覺故。一切行華光滿足者。行。即六度四攝。一切萬行。華。即因華。光。即智光。菩薩至此。一切皆得。悉滿足故。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須彌山四洲。謂歡喜地菩薩。多作轉輪聖王。掌護正法。能大惠施。周給孤露。以法化世。能令一切。恒修善行。諸所作業。皆不離於念佛。念法。念僧。統領閻浮提王。七寶具足。一日一夜。遊四天下。故云。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者。任意教化。但隨機感。無有方所。故云。任化無方。理化神通者。如理而化。是何等人。說何等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以神通力。折伏驕慢。使令信受。所謂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或慈或威。咸令衆生。離苦得樂。故云。理化神通。十力等者。謂不但得四天果德。以行教化。而且更得如來十種智力。十種聖號。十八不共等法。恒常住佛淨土。以能隨類現化。淨土有四。合爲三土。此地菩薩。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菩薩住此淨土。廣發無邊弘誓大願。以四無礙辯才。說諸法門。而無怖畏。怖畏。總有五種。別有無量。一切皆無。故云無畏。一切論者。即是四明。五明。一切諸論。一切行者。即十地。等。妙。諸大菩薩。一切之聖行也。我皆得入者。此句總結上文。如是種種法門。此地菩薩。無不通達。故云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大樂歡喜。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不可說法。爲可說法。反照見一切法。逆順見一切法。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衆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說法。而身心不變。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種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而現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報。而心心無縛。
此釋住無間心之義。謂上由得聖智。入聖位。證聖理。成聖行。是故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也。言生出佛家者。謂在佛家而生出也。如摩耶夫人。凡有諸佛出世。則爲其母。羅睺羅則爲子。故云生出佛家。坐佛性地者。謂此菩薩。所證真如境界。與諸佛同。平等無差。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如世尊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出世間。此法最勝。故云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此三句者。正明斷障之義。既云生出佛家。坐佛性地。是則一切異生性障。凡夫有漏因果。俱已解脫。故云。畢竟不受。大樂歡喜者。既永離一切障礙。即得出世間心。未曾有法。是故大樂歡喜。所謂分別二障。極喜無也。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者。此明身土圓融無礙之義。菩薩既已離障得樂。故能現百佛身。百佛之土。乃至百千億佛身。百千億佛土。於是一處出生。十方齊現。是以身不礙土。土不礙身。塵塵混入。刹刹圓融故。從一劫。入無量劫者。此明時劫圓融無礙之義。謂既能現身現土。是故能以短時而爲長時。長時復爲短時。如世尊一坐之中。過六十小劫。復以六十小劫。如彈指頃。乃至於一刹那際。三時轉大法輪者是也。不可說法。爲可說法者。此明說法圓融無礙之義。以是真如之法。本無言說。本無名相。但隨衆生機宜。巧設方便。而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故。反照見一切法者。謂此菩薩。證佛平等大慧。以反照見。從凡夫時。反妄皈真。以始覺智。而滅一切染法。生一切淨法故。逆順見一切法者。即以平等佛慧。見本源自性清淨心。因無明不覺。一念妄動。逆真如理。順無明流。而滅一切淨法。生一切染法故。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者。謂雖常照真諦而不沉空。照俗而不滯有。二諦圓融。了無二相。而恒在第一義中。不即不離故。以一智。至心心無縛一節。廣明住無間心。智體照用之義。既上入刹入劫。說法智照。而恒在第一義中。即以第一義諦中道理智。而起六種妙智。發明世出世間至善。開示衆生。令入佛地。永離苦趣故。六種妙智者何。一者。以此一智。能入初地。了知十地中次第。斷障證真事。雖然位僅初地。而十地中智理。業已圓該。故能以十地法門。指示衆生。而常心心中道也。二者。以此一智。了知一切諸佛國土殊品。染淨不一。及知一切諸佛。爲諸染淨國土衆生。說諸染淨法門。即如娑婆世界佛。爲娑婆衆生說。極樂世界佛。爲極樂衆生說。雖一一了知。而身心未曾變動故。三者。以一智。了知無明老死。十二因緣。生滅始終。亦知一切衆生。三業。六根。十惡。種性差別現行。而常住於善道。四者。以一切智。了見外道。執常之有相。執斷之無相。雖分內外。而於真如性體。本無差別。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一法性。不見有無二相故。五者。以此一智。知入四禪天。十禪支之觀行。及權小助菩提三十七品之道法。而現一切色身。隨類現形。入於六道。使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皆使入禪修道故。六者。以一切智。了知十方法界。依報。正報。內色。外色。分分幻化。了滅生起。入受色報。緣起差別。開示衆生。而心心之際。了無著縛故。
光光照一切。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從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如海一滴。毛頭許事。
此結當地功德。以明解脫心也。光光照一切者。如是六種智光。其光普照。一切世出世間。所有染淨諸法。當體皆如如相。是故無生信忍。無生空慧。常現在前。以是常在前故。而得解脫。由解脫故。從此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境界。於其中間。一切聖行法門。一時而能盡行故。略出等者。顯上所說。未能盡言。蓋此平等地功德。其海藏行願。如海甚深。無量無邊。難可具說。此所言者。如大海之一滴。毛頭許事。至極至微。故云略出耳。
○二體性善慧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解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法執。誤犯三業所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微細誤犯愚。二者。種種業趣愚。此之三法。能障二地。斷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薩今得增上尸羅波羅蜜多。性戒具足。遠離誤犯。愚障既斷。故名離垢地。以所證真如。名最勝真如。此真如性。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爲殊勝故。菩薩位寄忉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屍羅波羅蜜最勝。
○二正解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所謂慈。悲。喜。捨。慧。一切功德本。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見諸衆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名爲苦諦。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爲行苦緣。次意地覺。緣身覺所緣。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故。覺苦苦緣。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覺故。名爲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爲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義。善慧體性地者。善者。能也。慧者。明也。謂此菩薩。善修清淨法身平等大慧。名善慧地。別經名離垢地。因中持戒。梵行清白。體離垢染。名離垢地。清淨明達。即善慧離垢義。正明所證所得體用。清淨。即所證法身理。明達。即能證菩提智。一切善根。乃智用也。所謂等下。出善根也。何等善根。所謂慈悲喜捨慧也。慈者。與衆生樂。悲者。能拔其苦。喜者。慶悅自他。捨者。自他解脫。慧者。鑒機說法。一切功德本者。如是五觀。一切諸佛菩薩。六度。四攝。三身。四智。無量恒沙。稱性功德。皆以四無量心慧。五觀法門而爲根本。故云。一切功德本也。從觀入大空慧者。申明慈等五觀之義。大空慧者。是佛所證甚深無相大空般若智體。圓照法界。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無苦無樂。無生無滅。一切衆生。迷而不覺。是故菩薩。興慈運悲。拔苦與樂。從此觀入大空慧體。依體所起方便道智用中。觀見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六道。十二類生。迷本大空。慧體。認妄緣心。起識分別。造貪瞋癡。殺盜淫等。輕重善惡業輪。墮在六道。輪回三有。此等衆生。未出三界火宅。六道俱苦。故云無非苦諦。推其苦諦因緣。皆由六識造業。六識受報。故云。皆有識心。六道之中。三善且置。就三惡道而言。地獄。餓鬼。畜生。舉受刀杖二境。以例一切極苦逼惱。緣中生識。以識未空。故名苦諦。其苦無量。總三苦攝。行苦。苦苦。壞苦。如是三苦相者。互爲因緣。由過去業。感現五蘊有漏色身。五陰遷流。四相不停。名爲行苦。更加六塵苦境觸心。苦受相應。難堪難忍。是名苦苦。一期壽終。四大將散。難割難捨。是名壞苦。三苦展轉。無有間斷。非大智慧人。不能了知。此三苦相。虛空不實。初發明行苦相。如者。指定之詞。謂如身根初覺。云何初覺。從外刀杖境緣。內具有情身根色陰。於是根。境。二緣相觸。其中觸令生覺。此覺未別苦樂。只有隨念。而無計度。但名爲行苦緣。所以前五識心。爲第六明了門。第六識心。爲前五分別依。前五識。若不照境。第六。即無所緣。第六。若不續念。前五。唯是現量。八識俱得解脫。是故前五根。塵。識三。總爲行苦緣也。次意地覺者。此明苦苦緣義。謂第六識。覺前五識。所緣五塵影子。一刹那間。流入意地。送入第八含藏。頓起現行。復緣前五。身覺所緣。得刀杖境加身。及身受刀杖瘡腫等法故。復覺其苦苦緣。苦中又苦。故云。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者。此明壞苦緣義。行覺二心。一覺身受刀杖。行苦覺心。二覺刀杖加身之瘡腫等法。苦苦覺心。此又緣向身瘡色陰。將欲壞時。從壞瘡中生苦覺故。是名爲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爲苦苦苦。三覺三心。一行苦覺。生苦覺心。二苦苦覺。生覺瘡腫覺心。三壞苦覺。即生壞苦心。三心。心皆苦故。爲苦苦苦。若有靈根衆生。了知三覺三苦。妄身妄心。如幻如化。即不起惑造業。當下永絕輪回。雖諸苦故。而即轉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上之三苦。以明菩薩觀智悲心。下之三苦。乃明菩薩現身益物之義。
一切有心衆生。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我於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十種辯才。說諸法門。謂苦識。苦緣。刀杖緣。具苦識行。身瘡腫發壞。內外觸中。或具不具。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名爲苦識行。二緣故。心心緣色。心觸觸惱。受煩毒時。爲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名爲苦覺。心作心受。觸識覺觸。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逼迮生覺。如斫石火。於身心念念生滅。身散壞。轉變化。識入壞緣。緣集散。心苦心惱。受念後緣染著。心心不捨。是爲壞苦。三界一切苦諦。
此釋住無間心。以顯悲心觀行益物之義。一切有心衆生。即指四生六道。十二類生。揀非無情。所謂但有心者。皆當作佛。此等衆生。皆由不能了達此苦。幻妄非實。見是三苦。反起無量苦惱因緣。造諸惡業。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輪。無有休息。故此菩薩。於諸衆生。無量苦惱緣中。興慈運悲。起同事攝。入教化道三昧。示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以十種妙辯才。說諸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先示以苦諦相。欲令一切衆生。始知是苦。厭苦求樂。斷集修道。證滅諦也。何等爲苦諦相耶。謂苦識。苦緣。乃至瘡腫發壞等相也。苦識。即前五識。爲第六受苦門戶。故云苦識。苦緣。即內五根身緣。以身爲衆苦本。故云苦緣。刀杖緣者。即外境緣。以境有牽心業用。故云刀杖緣。具字。貫上貫下。貫上苦識根緣。貫下瘡腫發壞等。言具苦識行者。即行苦緣。身瘡腫者。即苦苦緣。發壞二字。即壞苦緣。此總明三苦相。此三苦相。必具內外觸中。內即根識。外即境識。內外衆緣。和合觸中。而成此苦。故云內外觸中。所謂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以有爲法。仗因托緣。缺則不生。即是此義。是故或衆緣具而成此苦。衆緣不具。則此不成。初明具二緣中生識。雖緣即根境二。此二和中。前生五識。此識雖生。性非恒一。有間斷故。不造不受。此苦唯是第六識造業。還是六識受報。故云識作識受。向下展轉辨明造與不造。問。何故前五不造。答。前五觸識。觸令而生。故云觸識。此識無籌度心。只名爲苦識行。秪具根境二緣。故不造不受也。與上行苦緣照應。心心緣色等者。由六識心。此心緣上色陰。瘡腫等法。緣一觸一。心觸心惱。此已深受煩毒時。二苦交煎故。爲苦苦。與上重故苦苦照應。心緣識者。此釋造受緣起。謂六識心。緣五識心。初在五根覺緣。刀杖加身。一念未起分別故。只名爲苦識。由六識心。不了目前虛幻妄境。反被境風鼓蕩。起心取著。造作業苦。心自領受。故云心作心受。言觸識覺觸者。此言前五觸識。唯覺觸境。未曾深受煩苦毒時。不造不受。是只名爲行苦一種。故云觸識覺觸。逼迮生覺者。此以法喻。合明釋上心作心受。言造業者。爲第六心。由前五識緣。現逆順影子。一刹那間。流入意地。逼迮生覺。心受煩毒。譬如斫石中火。旋斫旋出。於身心中。遷流不停。念念生滅。故云逼迮生覺。已上明前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壞者。謂命盡時。四大各離。身色散壞。轉變遷化。故令阿賴耶識。隨業牽引。入於壞緣。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心苦心惱。惟受最後一念染緣。深染深著。心心念念。不能捨離。是爲壞苦。與上壞苦緣照應。如此三苦。爲衆苦本。三界衆生。俱未解脫。故云三界一切苦諦。此說苦諦法門。向下明集道滅。三諦法門也。
復觀無明。集無量心。作一切業。相續相連。集因集因。名爲集諦。正見解脫。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諦。盡有果報。盡有因。清淨一照。體性妙智。寂滅一諦。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觀。是初善根。
此推苦諦之因。令其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離苦得樂之義。言復觀者。返推其因。言此等苦。從何而有。謂依無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其無明者。即不明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生起三細。不了前境。增長六粗。故曰無明。因有無明。遂集無量種種妄想攀緣之心。造作一切諸惡業緣。招引苦果。相續相連。過去之因。感現在果。現在之因。招未來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名爲集諦。言正見解脫者。此說道諦法門也。謂上既知諸苦。由依無明集諦。招感所生。必破無明。斷集諦因。方得解脫。欲斷集因。須修道品。即以正知正見。識得自己本元心地。看破妄身妄心。遠離邪念。了達緣生空幻。不起惑。不造業。則不感果。而得解脫。故云。正見解脫。解脫則空。以是空空妙智。修諸道品。念念心心。入於智道。是名以修智道。名爲道諦。盡有果報等者。此說滅諦法門也。承上由修道諦。方能盡有果報。盡有因也。因果不忘爲有。以欲。色界。及無色界。見思等惑。流轉三界。不能出離一切諸苦。故名爲有。而以正知正見。修行聖道。不起貪瞋癡慢疑。不起身邊諸邪見。是以三界二十五有。見惑。思惑。塵沙等惑。苦果苦因。悉皆空寂。以空寂故。清淨一照。體性妙智。體本清淨。性離諸垢。以此妙智。照達一切。因果皆空。證空空寂滅之理。名爲寂滅一諦。以上四諦文竟。下文總結悲觀。以顯慧爲根本之義慧品具足名根者。謂即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捨。六度。四攝。無量功德。方便行門。皆依大空慧品爲其根本。故云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觀者。此二句義。謂上既即慈悲喜捨。一切慧性。皆依大空慧中。起空入觀。現身六道。爲諸苦惱衆生。說示四諦法門。使諸衆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是名初善根也。
第二觀捨。一切貪著行。一切平等空。捨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相。我觀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風輪。是吾故所用氣。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滿足。捨吾故身。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是爲捨品具足。
此釋捨觀法門也。蓋我爲汝。所說四諦法門。是我昔日知迷而捨。故得解脫。寂滅可證。是故今以勸汝。而亦隨修證也。言所捨者。是何物耶。是捨無始已來。爲凡夫時。妄想所起。一切種種貪愛執著。諸惡行法。以昔有貪愛故。爲說修行解脫法門。以貪愛與解脫。俱屬對待。不平等故。今已一切捨去。則一切法。悉皆平等。以平等故。能捨所捨。二緣性空。故云捨無緣也。由是而觀染淨諸法。空際一相。平等理中。無相可得。所以我觀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昔身所用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所用故火。一切風輪。是吾昔身所用故氣。我今入此離垢地中。法身滿足。捨吾故身也。言法身滿足者。即此離垢地位。所證最勝真如法性之身。三德圓滿。三身具足。故云法身滿足。捨吾故身等者。即此位中。所斷邪行障也。以斷障證真故。所以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雜染故身。故云捨吾故身。以不受故。是爲捨品具足。此是第二觀捨善根義也。
第三次觀。於所化一切衆生。與人天樂。十地樂。離十惡畏樂。得妙華三昧樂。乃至佛樂。如是觀者。慈品具足。
此釋慈觀之義。第三次觀等者。蓋謂諸佛菩薩。說法利生。必隨機宜而與之樂。故次觀於所化一切衆生。種種根性。如求人天樂者。則與三皈。五戒。十善。令其得生人天道果。受勝妙樂。如求菩薩乘者。則與六度。四攝法等。令其得證十地之樂。離十惡畏樂者。往昔以造三業不淨。必墮三塗怖畏之中。反此十惡。令修十善。得生人天。受十善樂。故云離十惡畏樂。得妙華三昧樂者。發菩薩心。修菩薩道。萬行因華。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證十地果。故得妙華三昧之樂。乃至令得佛果。無餘涅槃究竟之樂。如是觀者。是爲慈品具足。已上五段經文。叠明住無間心觀行之義。向下一節。總結以顯解脫心義。
菩薩爾時住是地中。無癡。無貪。無瞋。入平等一諦智。一切行本。遊佛一切世界。現化無量法身。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
菩薩當爾之時。住是第二地中。慧品具足。故無癡相。捨品具足。故無貪相。慈悲喜品具足。故無瞋相。以無貪瞋癡故。所以證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諦聖智。是以平等一諦理智。爲一切萬行根本。以是智行雙運。而能遊佛一切世界。承事諸佛。亦能現化無量法身。攝受衆生也。此處文義。於大部中。如一切衆生天華品。廣說詳明。
○三體性光明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闇鈍鄣。此聞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闇鈍所起。以聞思修。總持妙慧。令不現前。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欲貪愚。二者。陀羅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斷此愚障。方登三地。今此菩薩。以聞持陀羅尼。三慧現前。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發光地。所證真如。名勝流真如。謂此真如。令所流教法。極爲最勝故。菩薩寄位夜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門。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誦。記別。直語偈。不請說。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談說。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別。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爲法。分分受生。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連連覺者受無窮。以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識初名生。識終名死。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是行相中道。我久已離故。無自體性。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義。光明體性地者。謂此菩薩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智慧光明。故云體性光明地。別經名發光地。謂以因中修習。一切法界忍行之力。果地開發大智慧光。故名爲發光地。以三昧解了智。至分分受生一節。正明光明體性地。以顯所證。所得。體用觀照之義。言以三昧解了智者。三昧。即那伽定之別名也。謂從此勝定。發起大智慧光。能解了知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化導法門。此地菩薩。一一通達。故名解了智也。十二法品等者。釋上一切佛法門義。十二數也。法。軌則也。品。類從也。名。即名身。味。即文身。句。即句身。謂佛所說。一切諸佛權實法門。總三藏。十二部。半滿法品。必有文以載義。由義以成文。文義相成。而爲經典。其中名字。義味。音韻。言句。是中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權。若實。若顯。若密。以此十二部經。盡其義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語祇夜。華言應頌。亦名重頌。以是長行文義不盡。欲被後來之機。重宣義故。二曰誦。即修多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只有長行。而無其偈。如彌陀經。心經等是。三曰記別。梵語和伽羅。華言授記。如來授記諸大菩薩。聲聞弟子。來世作佛。劫國莊嚴等是。四曰直語偈。梵語伽陀。華言諷誦。亦名孤起。不應長行。直說偈句。如金光明空品等是。五曰不請說。梵語優陀那。華言自說。無有人問。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機。而自宣說。如佛頂經說五陰魔。又彌陀經。俱不待請。自告弟子而說者是。六曰律戒。律戒多屬因緣。梵語尼陀羅。華言因緣。如經中有人問。故說是事。如律中有持犯。得失之事。並制戒緣起事。凡是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善惡因緣。果報等是。七曰譬喻。托言訓曉爲譬。以淺況深爲喻。如來爲鈍根者所設。所謂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解者是。八曰佛界。梵語闇羅伽。華言本生。謂如來說諸佛。菩薩本因地中。受生之事。亦說自己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云。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金輪王等是。九曰昔事。梵語伊帝。目多伽。華言本事。如來說諸菩薩弟子因地。爲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謂如采果。汲水。拾薪。設食。布髮掩泥。身爲床座。然燈求偈。割肉捨身。乃至爲金輪王。捨頭千顆等是。十曰方正。梵語毗佛略。華言大方廣。大。即體大。方。即相大。廣。即用大。謂諸如來所說大乘方等經典。其意猶如虛空。廣博包含。無所不攝。十一曰未曾有。梵語阿浮達磨。華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謂佛初生之時。目顧四方。周行七步。足迹所蹈。皆有蓮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生老病死苦者。大地震動。天雨衆華。樹出音聲。作天鼓樂。如是希有之事。凡昔未聞見者。皆名希有。十二曰談說。梵語優波提舍。華言論議。謂諸經中。凡有問答辯論諸法義者。皆名論議。如法華經。智積菩薩。乃與文殊師利。論說妙法等是。已上廣明十二部經名相。向下總出十二部經之義。是法等者。釋承上義。謂是十二法品體性。等同一味。實無差別。因衆生心。有無量心。是以法門。亦有無量。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有一切心。故有一切法。因有一切法。故立一切名。因有一切名。故立一切義。因立一切義。發明一切法。故云。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別也。是名味句等者。謂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中差別。無非發明一切衆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識。一切生滅有爲諸法。分分受生捨生之義。欲令衆生。知真本有。識妄元無也。初入識胎等者。釋明分分受生義。所言分分受生者。謂初入識胎時。乃是受生托質之始。即行緣識分義。此由過去煩惱之惑。覆於本心。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爲無明。遂由無明。起諸妄心。造作身口意等。善不善行。故名曰行。以是無明與行。二因所造。惑業相牽。因緣和合。故令阿賴耶識。投托母胎。一刹那間。染愛爲種。納想成胎。故名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者。即識緣名色分義。名。即是心。以心但有其名。無形質故。色。即形質。即內外色。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漸漸增長而成身形。一七。名凝滑。二七。名胞。三七。名爲軟肉。四七。名堅肉。五七。名爲形位。生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者。即名色。緣六入分義。謂從名色已後。至六七日。名髮毛爪齒位。至七七日。名爲具根形位。謂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乃妄心依止處。故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者。即六入。緣觸分義。此即出胎已後。乃至三四歲時。六根對於六塵。雖起覺知。而未能別苦樂。故名實覺。因根境識。三法和合相觸生覺。故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者。即觸緣受分義。謂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六塵境。觸對六根。即能領受。如對苦境時。即覺是苦。是名苦受。對樂境時。即知是樂。名爲樂受。如苦樂不對時。即覺不苦不樂。是名平平之受。雖云了別六塵粗境。然未能起貪淫之心。只名爲受。故曰。又覺苦樂識。名三受也。此上五支。是現在果。連連覺著受無窮者。即受緣愛分義。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連連起心貪著淫欲等境。故云連連覺著受無窮。以欲我見。戒取者。即愛緣取分義。謂從二十歲後。由有諸欲助發愛性。種種取捨。執我。執人。深生貪取。及信邪師。而起邪見。持邪見戒。望取生天。其中所該。五鈍。五利。十使煩惱。故名以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者。即取緣有分義。謂因六識。馳求諸境。起造善惡。引滿二業。積集三有之因。牽引阿賴耶識。又受當生三有果報。故名善惡有也。此愛取有三支。是現在因。識初名生者。即有緣生分義。謂既現在所造善惡業因。必受來世善惡業果。故使賴耶。隨善惡業。六道受生。此識最先投胎。故云識初名生。識終名死者。即生緣老死分義謂從來世受生已後。五蘊身相。熟已還壞。一期壽命盡矣。此識最後而捨。故云識終名死。此生死二法。雖曰來世之果。乃約現在之因而言。實該三世。生滅去來。受生捨法之義。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也。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者。此句總結上文。謂以無明。與行。是過去二支因。由過去因。感現在果。今只所言現在因果。不言過去二因者何。以果該因。佛欲現前諸人。即識現前苦果苦因。無使再造有漏苦因。永滅當來苦果故也。觀是行相中道。我已久離者。謂一切衆生。雖有生滅去來。不知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實不可得。所以菩薩智慧觀察。已證入法界中道理中。無有生死。無有去來。故云。我已久離。無自體性。
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咨受法言。復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衆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國土不同。身心別化。
此釋住無間心也。所言現在十品苦因緣果。我已久離故者。今得證入光明體性地中。具足遊戲神通陀羅尼總持門。無礙辯才大智慧門。雖得如是境界。而心心行空。是以能於十方佛國土中。現身。現劫。現化。展轉變化。促住。則百劫住。延。則千劫住。於國土中長養神通。禮敬佛前。咨受法言。復能現六道身。假同事法。攝化衆生。以一音中。說無量法門品。而隨衆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所謂圓音一演異類等解此也。其苦等者。此即身受心法。四念處行。苦者。衆苦也。即觀受是苦義。衆生顛倒。以苦爲樂。故令衆生。觀受是苦。得寂滅樂也。空者。即觀身是空義。謂內身外道。皆攬父母不淨精血。集聚四大。而成其身。從頭至足。悉皆不淨。衆生顛倒。執之爲淨。心生貪著。故令衆生。觀身是空。證清淨法身也。無常者。即觀心無常義。心。即第六識心。謂此心性流動。念念生滅。皆悉無常。衆生顛倒。計以爲心。故令衆生。觀心無常。證常住真心也。無我者。即觀法無我義。謂一切法。若善若惡。衆生顛倒。妄認一切諸法有我。故令衆生。觀法無我。證無生我也。故云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者。謂苦空等。雖云四法。實從一諦音中演出。惟此一諦。無二無三。因衆生國土。依正不同。故此菩薩。示現身心。亦隨機差別。而攝化之。故云。身心別化。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正合此意。
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此總結當地功德。說不能盡。以明解脫心也。是妙華等者。謂是妙華光明地中。所有功德行願。如海藏等。不可言說。此中但略開一二。如毛頭許相似。若廣說者。於大部內。如法品中解觀法門。千三昧品。二文所說。
○四體性爾焰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微細煩惱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微細無明之惑現起。故名之也。又斷二種愚執。一者。等至愛愚。二者。法愛愚。斷此愚障。方登焰慧地。謂此菩薩。初入證智。善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能起焰慧智火。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之薪。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智火最勝。故名焰慧地。所證真如。名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我執等。所依取故。菩薩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地中。爾真焰俗。不斷不常。即生。即住。即滅。一世。一時。一有。種異異現異故。因緣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爲世諦。其智道觀。無一無二。玄道定品。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覺。猗覺。樂覺。捨覺。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義。菩薩因中。修習無邊菩提分法。大精進力故。果地中。雙照平等。名體性爾焰地。別經名焰慧地。謂爲焰自在故。爾真焰俗等者。正明爾焰地中體用觀照法門。謂此地中。焰慧增勝。爲焰自在。故能率爾照真了真。照俗了俗。照真了真故不斷。照俗了俗故不常。所謂般若無相。二諦常然。以其不斷不常。故即生。即住。即滅。以即生。即住。即滅。故一世。一時。一有也。一世者。三相平等故。一時者。劫量平等故。一有者。諸法平等故。種異異現異故者。謂真性平等。元無差別。所以有差別者。蓋即能熏種子之異。種子既異。則所熏起現行亦異故也。然種異現異。但隨因緣和合而有。因緣別離而無。而本真如自性。不屬因緣有無變易。是因緣不遷不變之體。名爲中道。以是中道。非一。非二。云何非一。真如不變隨緣。故非一也。云何非二。隨緣不變真如。故非二也。璎珞經云。二諦常爾故非一。聖智照空故非二。既真諦俗諦。非一非二。即善惡凡聖等果。一切皆非。故佛界。凡界。一一皆名爲世諦。何故佛界亦名爲世諦。謂對俗言真。對惡言善。對凡言聖。俱屬對待故耳。其智道觀。無一無二者。菩薩以智道觀之。非一非二。千臂經云。菩薩如是觀照。寂滅中道。第一義諦之理。本來無一無二是也。上明智慧照用相義。下明定品寂滅。相義玄道定品。所謂說佛心行者。既云無一無二。云何又有菩提道法。賢聖差別。蓋以玄妙道法。一切定品。無非說佛因地心行。佛心行者。即菩提妙心中所起智行。此乃三世諸佛。一切菩薩。本因地中。發起始覺。悟本妙覺。最初入道一步下手工夫。初覺本定爲因。一切凡夫。俱迷此定。無智慧覺。諸佛菩薩。今悟此定。始覺有本。故名初覺定因。由初一覺。覺得自性本定。實與三世諸佛。等無差別。一信永信。永無退轉。故次之曰。信覺。信者。論云。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所以信乃入道根本。是故十覺支中。信覺爲第一。雖然所信本定。若不思惟修行。終成空信。故次之曰思覺。思者。即令心造作爲性。於善品等。役心爲業。謂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諸善。然雖善思。若無定力所持。恐屬亂思。故次之以靜覺。靜。即定也。於所觀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然此定力印持以靜覺中。若無精進之力。恐墮無記。故次之以上覺。上覺者。即精勤心。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然精勤不懈。更當念茲在茲。而不忘失故次之以念覺。念者。於曾習境。令心明記爲性。定依爲業。然雖念心不忘。必加慧心照境。分明不惑。故次之以慧覺。慧者。於所觀境。揀擇爲性。斷疑爲業。然雖慧心了境無惑。屬粗。必須更加微細觀察。故次之以觀覺。觀者。照察於所觀境。諦審爲性。入理爲業。由觀覺入理。而身心輕安。故次之以猗覺。猗者。即輕安也。於所觀境。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爲性。對治惛沉。轉依爲業。又曰離重名輕。調暢名安。以是輕安調適。能令身心悅樂。故次之以樂覺。樂者。即悅喜也。以所證理。不生顛倒爲性。正智如如爲業。以是悅樂不倒。而得解脫。故次之以捨覺。捨者。即行蘊中捨。謂精進等諸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此十覺支。合言七覺。合者。以念覺。合思覺。以觀覺。合慧覺。以猗覺。合靜覺。此雖品品不同。皆助修道法中。前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證入定果也。
是人住定中。焰焰見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愛順。道法化生。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故諸佛於入光光華三昧中。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百千起發。而不出定。住定。味樂定。著定。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見佛蓮華坐。說百法門。是人供養聽法。一劫住定。時諸佛光中摩頂。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相。故不沒。不退。不墮。不住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
此廣明證入定果之義。是人住定中者。是人即當位人。此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由住定故。即從定中發起智慧光焰。焰焰照見諸法行相。蕩然一空。所謂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也。若起念。定入生心者。謂若起念之時。無非從定入中。發生一念清淨慧照之心。故云定入生心。定生愛順者。由定發生慧照心故。得覺法樂自在三昧。於是定中貪愛逸順。故云。定生愛順。道法化生等者。謂修菩提道法。故名道法化生。於此道法。忍可於心。樂可於身。故名法樂忍。菩薩於此忍中。安住不動。深證不轉。以是定愛。及與法愛。二愛難除。此地雖證寂滅。而於八地等無生。寂滅。二忍未獲。是故諸佛大悲心念。無緣慈力。於入光光三昧中。現無量佛。各以右手摩頂安慰。而加被之。一音說法。百千方便勸發。而是菩薩。亦不出定。何故。以住定。味定。樂定。著定。貪定故也。初住名住。住已有滋。名味定。得味安然。名樂定。執樂爲實。名著定。著而固守。名貪定。於是乎根利者。住定一劫。障深者。千劫中住定。即定爲行。定中發光。光中見佛。在寶蓮華上坐。爲諸衆生。說心地等。百法明門。是菩薩人。興諸供養。聽受妙法。信念長遠。一劫住定。廣修福慧。日深日厚。得與諸佛心相體性。入出無難。時感諸佛。復於光光華三昧中。以手摩頂。二番加勸。方始發起利生定品。於光光華三昧者。以二光。破二障。以福花。滅罪花。以三昧安心。摩頂安身。於是身心安隱。爾時菩薩受摩頂職。得大解脫。即時發起定品。現身益物。故有出相。進相。去向相也。出。即起定。進。即入定。去。即應現。向。即方所。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童子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從定起。乃至眼入。耳出等。是也。故於此定。知出而不沒。知進而不退。知去而不墮。知向而不住。所以不住頂三昧。即法上樂忍。亦復不住。如是定愛。及與法愛。二障俱離。故曰永盡無餘。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無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衆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
此釋住無問心義也。承上由不住定愛。即能現身。入一切佛國土中。承事十方諸佛。勇猛精進。更加修行。無量無邊一切功德法品。行行皆大光明。行光明者。即智行雙運也。以不住法愛故。即入種種善根方便。教化一切衆生。能使一切得見諸佛體性。不止得見而已。亦令證此如來。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之四德也。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妙。空華觀智。入體性中道。一切法門品滿足。猶如金剛。上日月道品。已明斯義。
此結當地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以明解脫心之義也。是人生住等者。言此菩薩。既生是地。亦住是中。於此地中所證。度生一切行化法門。從此而去。漸漸深妙。難可測量。菩薩所證空華觀智。入諸佛體性中道。一合而行。所以一切諸佛法門品。皆得圓滿具足也。此處略說。大部內喻如金剛。上日月道品中。已更廣明斯義。
○五體性慧照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斷一種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厭生死苦。趣涅槃樂。依彼所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斷此愚障。方登難勝地。菩薩今修菩提分法。二智圓通。真俗無礙。能合難合。無差別道。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難勝地。所證真如。名類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於生死。及涅槃。其類平等。無差別故。菩薩位寄化樂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善作。惡作。業智力品。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別。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義。慧照體性地者。謂此菩薩。因中修習。不可言說。深禪大定之力。故果地中。乃得諸諦相應之慧。圓照法界。故云慧照體性地。別經名難勝地。是以二諦難合。合此難合。令其相應。故名難勝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者。乃明所證之法。謂此地中。所證真如大法。有十種力生品。能起一切衆生。世出世間。無量功德行品。皆以一慧方便所起。上明所證十力之體。向下釋明十力之用。一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者。謂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衆生。作善作惡。因緣果報。差別處也。所言差別處者。謂作善業。不得善報。反招惡報。及作惡業。不得惡報。反招善報。問。何修善者。反招惡報。答。即如印經。造像。齋僧。建會。是修善也。其中非是真實建立三寶。乃是假公濟私。誣因昧果。故修善得不善報也。所謂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即此。云何作惡。反招善報。如除惡人。惡獸。破壞外道和合。乃至殺一闡提。是作惡也。其中非是實爲惱害衆生。乃是殺一救多。除害興善。正是菩薩大悲所爲。如此作惡。是故無惡報也。所謂慈心殺人。越多生者即此。如是差別行處。一一爲衆生說。故云。別行處力品也。二知善作。惡作。業智力品者。謂此智力。能了知一切衆生。三世所作善惡諸業。諸受因果。或受長壽報時。而爲短壽。或受短壽報時。而爲長壽。或富而貧。或貧而富。何也。此業果報。總在積因損因。積德損德。以轉變之。所謂因德延壽。損德而促壽也。又般若云。是人先世所造惡業。餘業未盡。命終應墮惡道。以今持經功德。先世罪業。即爲消滅。不但不墮惡道。當得菩提。此乃出世法力廣大因故。所以不可不修世出世善因也。如是定與不定。一一爲衆生說。故云。業智力品。三知一切衆生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者。謂此智力。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中所欲。所求。所願。一切欲者。即樂欲也。謂或常欲供養三寶。天地君王。父母師長。親近善友。常報恩德。或常欲念財色名食睡等。一切求者。即乞求也。謂或樂求好師好友。或求名聞利養。或求功名富貴。乃至求生好子孫等。一切願者。即願要也。謂或願生西方。成佛度生。或願生天。生人。乃至願生地獄。餓鬼。畜生。是名一切願求。願六道生生果。如是差別。一一爲衆生說。故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者。謂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衆生。性分不同。或利。或鈍。得果大小。上中下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當得菩提。如是一一爲衆生說。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者。謂此智力。能善了知一切衆生。根界差別。云何差別。謂善種子。起善現行。不善種子。即起不善現行。此善惡根。有輕。有重。輕者。易受教化。重者。難受教化。易受化者。如善來諸比丘。袈裟著身。鬚髮自落等也。難受化者。如城東老母等。如是根界差別。一一爲衆生說。故云。根力品也。六知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者。謂此智力。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薩正定。凡夫不定。一一通達。爲衆生說。故云。是名定力品也。七知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者。言此智品。了知六道。乘有漏因。至有漏果。乘無漏因。至無漏果。以至果處而乘因道。一一了達。爲衆生說。是名道力品。八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者。其眼有五。謂天眼通非礙。肉眼閡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只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舉天眼而言。謂證知天眼。徹見現前一切世間。根塵染淨。差別等法。並見一切衆生。以隨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生時死時。一一示諸衆生。故云。天眼力品。九知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一切衆生。種種宿命。百千萬億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樂壽命。如實爲衆生說。故云。宿世力品。十知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者。言此智力。了知於一切生。煩惱因滅。一切受。無明果滅。煩惱無明。一切習氣。因果滅盡。如實爲衆生說。故云。解脫力品。如是十力品智。知自身修因果。亦知一切衆生。所修因果。分別明了。無差錯故。此十種智。前五。了知衆生。生滅因緣。後五。了知衆生。還滅因緣。
而身心口。別用。以淨國土。爲惡國土。以惡國土。爲妙樂國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爲非色。非色爲色。以男爲女。以女爲男。以六道。爲非六道。非六道。爲六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從一切衆生。而見不可思議。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
此釋住無間心也。以顯此地體用不可思議。不但所得十力智品而已。其身心口。更有差別妙用。不可測也。而身心口。別用等者。以身。能現通。心。能繫念。口。能說法。此即三輪妙用之力。故云。而身心口別用。以是三輪妙用力故。能以常寂光淨土。示爲五趣雜居地。即能以五趣雜居土。爲極樂國土。以是國土本無差別。但隨衆生。一一變現。故云。以淨國土。爲惡國土。以惡國土。爲淨妙國土。法華三變淨土是也。能轉善作惡者。如無厭足王是。能轉惡作善者。如廣額屠兒是。色爲非色。非色爲色者。如放光散花。東湧西沒。西湧東沒。種種神變等是。以男爲女者。如舍利弗。被天女一指。轉爲女人相者是。以女爲男者。如法華。龍女倏轉爲男。於無垢世界成佛者是。以六道。爲非六道。非六道。爲六道者。六道。即凡。非六道。即聖。即如面然大士等是。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者。其中足一句。應云。非地水火風。爲地水火風。如以十八神變。身爲水火。擔負乾草。入中不燒等是。已上善惡等性。一一皆不可得。若有定性。則不能轉。如是種種自在神用。皆是菩薩大方便智力用所作。任從一切衆生見之。而皆使頓入不可思議也。不但下凡衆生。見而不可思議。即前下地諸菩薩等。皆所不能知覺。菩薩舉足下足之事。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也。
是人大明智。漸漸進。分分智。光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此結當地功德。不可思議。以明解脫心也。承上而言。下地所不能知者何也。謂此菩薩。大明慧智。漸漸深遠上進。以能分分證入諸佛一切種智。所證智光之光。無量無量。及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法門。如是一時。一一現在前行。是豈凡小心識。所能思量言議者哉。
○六體性華光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斷一種粗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現觀察行流轉愚。二者。相多現行愚。此之三法。能障現前地。斷此愚障。方登現前地。今知一切法。無有染淨。住無相作意。令真如圓滿。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般若現前。故名現前地。所證真如。名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體性無染淨故。菩薩位寄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衆生身。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苦樂音聲。非非音。非非聲。一切法聲。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於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衆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衆生。宿世苦樂受命。一一知。命續百劫。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之義。體性華光地者。謂此菩薩因中。修習無量智慧。故果地中。得證諸佛般若波羅蜜多。大智行華。一時開敷。故云。體性華光地。別經名現前地。謂本一切功德智慧。俱得現前。故名現前地。能於一切世界中。至百千大願品具足一節。此釋住無間心也。菩薩住是地中。能於十方一切世界之中。而運十種神通大明智品。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一切難可測量也。何名十種明智品。一以天眼明智者。即天眼通。謂此智品。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色。微塵等分。地水火風。一切四大幻色。分分聚成六道衆生身相。而其一一分段身中。毛孔等色分際。皆知是幾微塵細色。而成一身形體大色。如此分分色相。一一了知而不錯故。二以天耳智者。即天耳通。謂得此智。能聞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身心逼悅。受苦受樂。所出音聲。非非受苦樂音。非非受苦樂聲。乃至一切江河湖海。水流風動。鍾鈴鑼鼓。種種諸法音聲。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者。即色身通。謂得此智。能覺知一切色色非色。言色色者。即諸衆生。依報國土境色。正報身體根色。如是根境。諸內外色。是名色色。言非色者。即佛所住。真如法性土色。及佛光明遍照。清淨法性身色。故云非色。非男非女形者。謂色既非色。故男女等相。一切皆非。如是一切色色非色等形。於一念中遍知。及知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延促長短。及國土中微塵等身。四以天他心智者。即他心通。謂得此智。能了知過現未來。三世衆生。心中所行。及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若念苦樂善惡等事。五以天人智者。即宿命通。謂得此智。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之中。一切衆生。宿世善惡業因。感現前苦樂受命果報。能一一知。及其受命長短。相續百劫等事。一一明了。爲衆生說。已上五智。以知世諦緣起。無有染相可得。向下五智。以知真諦解脫緣滅。亦無淨相可得。
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覺智。知一切衆生。已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衆生受命。命久近。以天願智。知一切衆生。賢聖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願。若求苦樂。若法非法。一切求。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
此釋後五品智也。以下所言衆生。皆指賢聖。與上不同。六以天解脫智者。即滅盡通。謂得此智。了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隨其智量。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其從一地。乃至十地。次第斷證。以除一分無明惑障。得證一分真如妙理。終極金剛究竟滅滅。皆盡無餘。如是種種解脫。一一知故。七以天定心智者。即神境通。謂得此智。了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其心定與不定。非定非不定者。及諸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及百三昧。一切禪定等法。一一知故。八以天覺智。即言音通。此智了知一切衆生。已成佛者。未成佛者。乃至六道一切人之心心所念。如法華云。知諸衆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不但知諸衆生。心心所念。亦知十方諸佛心中。隨爲衆生根行所說。九以天念智。即未來通。此智了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衆生受命。命之久近。劫量差別。而此時劫。本無延促。但隨衆生煩惱。輕重厚薄不一。是故劫量。亦有長短大小不等。一切衆生受命。亦有久近增減不一。如是命劫。一一遍知。所謂一念普觀無量劫也。十以天願智。即無作通。此智了知一切賢聖衆生。一一所修行門。一一所發大願。若求苦樂。其求苦者。即如藥王。燒身然臂。不輕。所受杖木打擲。阿難。五濁誓願先入等是。其求樂者。如韋提希。願生樂土。法藏比丘。誓願衆生。咸生安養等是。其求法者。即以權實顯密。正教等法。其非法者。即爲天魔。外道。邪教等法。乃至願爲閻羅天子。制諸罪人。皆名非法者是。一切求者。總結上求下化。無所不求。十願。如普賢願王。與十無盡句。乃至諸佛無量無邊。百千大願品。此地菩薩。一一具足。而悉知之。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現無量身心口別用。說地功德。百千萬劫。不可窮盡。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品。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此結當位智德。以明解脫心也。是人住地中者。結本體性華光地名。十神通明中等二句。結上十種智品。三輪差別妙用德也。說地功德三句。總結當地功德。甚深無量。無窮無盡。不可說不可說。百千萬億劫數。說不能盡之義。而爾所釋迦牟尼如來。但以略開此地神通明智品耳。此處所說。在大部內。如觀十二因緣品中所說。無有差別。
○七體性滿足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細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細相現行愚。二者。純作意。求無相愚。由有此之三法。能障遠行地。斷此愚障。方登第七地。今遠三界。近法王位。行過二乘。善修無相。到無相邊。功用至極。望前過遠。故名遠行地。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所證真如。名法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能了種種教法。皆同真如。不無相故。菩薩位寄初禪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入是法中。十八聖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謂身無漏過。口無語罪。念無失念。離八法。一切法中捨。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復從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進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衆生事。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是二諦相。六道衆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見一切衆生。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隨六道衆生心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衆生故。隨一切衆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動。虛空化華故。能令衆生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衆生心。以無著智。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衆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加行心也。滿足體性地者。因中修方便度。故果地中。證得如來一切智行。圓滿具足。故名滿足體性地。別經名遠行地。此菩薩出三界河。過二乘地。到涅槃城。近法王位。故名遠行地。入是法中等者。標所證之法也。謂入滿足體性法中。已是如來十八聖人智品。不與二乘權小所共。不但不於此共。即下地諸菩薩。亦所不及。故云。十八不共。何名十八聖智。一身無漏過者。亦名身無失。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以諸戒修其身心。一切煩惱等障。淨盡無餘。以是身業清淨。得大神通。故云。身無漏過也。二口無語罪者。亦名口無失。謂此菩薩。從無量劫。常以五語隨諸衆生方便。爲說種種妙法。令得道果。是以口業清淨。故云。口無語罪也。三念無失念者。亦名意無失。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修諸禪。心無所著。意無放逸。但隨衆生機宜。方便攝化。是以意業清淨。故云。念無失念也。四離八法者。亦名無異想心。謂此菩薩。從因地來但於衆生方便。教化。已離凡夫。及以二乘。執有有相。執無無相。執常常見。執斷斷見。以是心無八種顛倒。故云。離八法也。五一切法中捨者。亦名無不知捨心。謂此菩薩。從無始來。以大般若照察。世出世間。一切染淨諸法。當體全空。了不可得。以是心無貪著。故云。一切法中捨也。六常住三昧者。亦名無不定心。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恒不離甚深大定。但隨衆生。隱顯攝化。故云。常在三昧也。是入地六品者。結前六品智也。復從是智等者。起後六品智也。謂由具足六品智體。復從是智生六滿足智用。何名六智。一欲具足者。亦名欲無減。謂此菩薩。示生三界。攝化衆生。於三界結習煩惱。畢竟不受。故云。欲具足也。二進心足者。亦名精進無減。謂此菩薩。於諸如來一切智慧。諸功德藏。一切化導方便法門。所求圓滿具足。故云。進心足也。三念心足者。亦名念無減。謂此菩薩。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安立法事。一切劫量長短。大小延促等事。一切衆生。因緣果報。受命長短。苦樂等事。一切衆生。心念等事。以一心中。一時了知。故云。念心足也。四智慧足者。亦名智慧無減。謂此菩薩。能了達真俗二諦。有無二相。六道衆生。一切心念因果等法。一一爲衆生說。故云。智慧足也。五解脫足者。亦名解脫無減。謂此菩薩。能知十發趣人。乃至一切諸佛。斷除一切煩惱。無明結習。滅盡無餘。故云。解脫足也。六六通足者。亦名解脫知見無減。謂此菩薩。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盡。神境。如意之六通故。所以徹見。一切賢聖。六道衆生。並能了知一切他人自我所化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由是以智知他身相。及自身相。故云。六神足也。是人等下。結前六足智也。便起智身等者。起後六智也。是菩薩人。不止已入六滿足明智中而已。復更具足六種智用。何爲六智。一便起智身。隨六道衆生心行者。亦名身業隨智慧行。謂此菩薩。方便運起智身。隨智而轉。普爲六道衆生。現神變相。調伏衆生種種心行。令其各得見相解悟。證入道果。故云。便起身等。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衆生故。隨一切衆生心行者。亦名口業隨智慧行。謂此菩薩。能以清淨微妙語業。隨智而轉。隨順一切衆生心行。善巧開導。令得解悟。證入道果。故云。口辯說等。三隨一切衆生心行。常入三昧者。亦名意業隨智慧行。謂此菩薩。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順一切衆生心行。常入三昧。觀根逗教。而爲說法。除滅衆生。無明癡暗。是以三輪業用。定慧圓明。是故十方大地。六返震動。虛空之中。天雨四華。能令衆生。開悟心行。故云。隨一切衆生心行等。四以大明智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衆生心者。亦名過去無礙智。謂此菩薩。以大明智。了見過去世時。一切無量無邊。說不可說劫中。所有一切諸佛出世。爲一切衆生說法。是諸衆生。從是諸佛受道聽法。悉能遍知。以此開示現前一切衆生心行。令各各悟入故。五以無著智。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衆生。心心所行者。亦名現在無礙智。謂此菩薩。以無著智。見現在世。十方所有一切國土之中。一切諸佛出世。爲一切衆生。說種種法。是諸衆生。從佛聽法。悉能受持。心心所行。亦示一切現前衆生。令得開悟故。六以神通道智。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者。亦名未來無礙智。謂此菩薩。以神通道智。照見未來世中。一切劫等。所有一切諸佛出世。爲一切衆生。說種種法。是諸衆生。從是諸佛聽法受教。亦示現前衆生。令得心開。以悟入故。
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故身。一切衆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我皆已入故。於一切佛國土中。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示入滅度。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此明解脫心也。住是十八聖人中者。結前。心心三昧者。起後。此菩薩住是十八聖人智中。常以心心不離三昧正定。於三昧中。復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昔日爲凡夫時。所受故身。復觀一切十方衆生。悉皆是我無量劫中。禀受色身父母。經云。脫骨如須彌山。所飲母乳。如四大海水也。如是脫骨之多。飲乳之廣。實非一生二生父母。非百生千生父母。乃至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父母。由我累劫修行。報答父母。饒益衆生。是故而今入是滿足體性地中。具足慈悲喜捨。六度萬行。一切功德聚身。此身能現化佛。爲三資糧。四加行。諸菩薩。說四諦等法故。此地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光聚。是名智光聚身。此身能現報佛。爲大菩薩說一乘法。是地圓滿一切諸佛。所修所證理果法身。此身能爲諸佛衆生。依正之體。三身至此。圓滿具足。故云。滿足體性地。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我皆已得證入也。於一切國土等者。申明所證三身之義。由得分證三身。能於一切國土中。示現受生。出家苦行。成道作佛。大轉法輪。以度衆生。於此應緣。一期事畢。乃復示現入於滅度。又轉教化他方。過去來今。恒在一切國土之中。種種示現。不可思議。
○八體性佛吼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無相作功用愚。二者。於相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八地。斷此愚障。方登不動地。謂此菩薩。今入無功用道。得無分別智照。任運相續。報行純熟。居無相。觀不爲諸法煩惱所動。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不動地。所證真如。名不增不減真如。謂此真如。住無相觀。不隨染淨所增減故。菩薩寄位二禪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華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謂內空慧門。外空慧門。有爲空慧門。無爲空慧門。性空慧門。無始空慧門。第一義空慧門。空空慧門。空空復空慧門。空空復空空慧門。如是十空門。下地各所不知。虛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別異。而入無量佛國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轉法度與一切衆生。而以法藥施一切衆生。爲大法師。爲大導師。破壞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勝進心也。佛吼體性地者。此菩薩說法無畏。如大師吼。等無差別。故名佛吼體性地。別經名不動地。此菩薩與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故云不動地。入法王位三昧等者。此顯所證法門也。入。即證入。菩薩證入無上自覺聖智。法王大樂三昧正受寶位。於諸法中。如法自在。若出若沒。心常在定。故云。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者。上入法王三昧。即所證無上涅槃。乃法身之理聚。其智如佛。是能證無上菩提。乃報身之智聚。佛吼三昧者。即法報不分。三身圓現。起後得智。說法利生。乃功德聚之化身也。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者。此菩薩。得證如來三身圓明。四智全彰。十品大明空慧智門。常現在前。而不即不離也。華光音入心三昧者。申明佛吼之義。華。即行華。成人之德。光。即智光。破人之障。音。即法音。開人之迷。入心。即以行智法音。轉入衆生心中。而成正覺。故云。華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牒定所言十品大明空慧。常現在前之義。何謂十品。一者。內空慧門。謂內空五蘊之根識界。衆生迷此慧門。妄認四緣假合。爲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爲生死結根門。爲妄想煩惱門。菩薩恒以智慧直照五蘊身心。當體全空。皆如幻夢。故得證入內空慧門也。二者。外空慧門。謂外空山河國土。色等六塵諸法。諸凡夫人。不知皆是識心變現。妄想取捨。被境遷流。爲名相門。爲塵勞門。菩薩恒以智慧照破六塵諸法。皆無自性。故得證入外空慧門也。三者。有爲空慧門。謂即總空世諦。諸有爲法。內之根識。外之世界。皆屬有爲。衆生不知幻化不實。執我我所。不得解脫。爲生死流轉門。菩薩恒以智慧照破內外諸法。緣生如幻。都無自性。故得證入有爲空慧門也。四者。無爲空慧門。即空真諦。諸無爲法。二乘之人。不知即色即空。即有即無。而其色空有無。皆屬對待。爲狹劣門。菩薩以深智慧照了無爲之法。亦皆是空。故得證入無爲空慧門也。五者。性空慧門。總有爲無爲二性皆空。謂即凡夫滯有。如來說爲不有。二乘沉空。如來說爲不空。以是不有而有。是爲妙有。不空而空。是爲真空。爲隨順門。菩薩以是甚深般若智照法界。圓融事理。一切無礙。二性空寂。平等平等。故得證入性空慧門也。六者。無始空慧門。謂即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本無有根。以是無明不覺。瞥然現起。初發心諸菩薩。皆不能了。爲起滅門。菩薩以大智慧光照一切諸法。起無始相。滅無終相。起滅之際。無法可得。故得證入無始空慧門也。七者。第一義空慧門。即中道理。名第一義諦。因對第二義。假立名言。爲勝義門。菩薩以是如理智照勝義諦門。悉同真性。無相可得。不居二邊。不存中道。故得證入第一義空慧門也。八者。空空慧門。謂即空上第一義空之空。爲重空門。菩薩即以空空智照此空亦復不存。故得證入空空慧門也。九者。空空復空慧門。謂即空上空。第一義空之空。爲重空重空門。菩薩以是空空復空智照此空空亦復空。故得證入空空復空慧門也。十者空空復空空慧門。謂即空上空空。復空之空。是名爲究竟一切空空復空空門。此空亦復當空。以是無空之空。空無所空。是則無所得空。故得證入空空復空空慧門也。如是十空慧門。惟此八地所證。下地諸菩薩等。各所不知也。言虛空平等地者。此舉位分以顯德也。蓋言下地各所不能知者。謂此菩薩。得證虛空平等地理智。不但十空而已。更有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門。而下地諸菩薩。猶不能知也。神。謂神妙難測。通。謂變通無礙。道。即道理難窮。智。即智慧無量。所謂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種種神通道智。皆悉平等。故能以一念智。悉皆了知。一切染淨諸法。分分別異。隨根施攝。而復能入無量佛國土中。承事諸佛。一一佛前。咨受聽法。勇猛精進。復轉不退法輪。度與一切衆生。而以法藥。施及一切衆生。是故爲大法師。爲大導師。破壞四魔。四魔既破。法身具足。以法身具足故。而能展轉化化。入於佛界。
是諸佛數。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百千陀羅尼門。百千三昧門。百千金剛門。百千神通門。百千解脫門。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行。劫說非劫。非劫說劫。非道說道。道說非道。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非佛說佛。佛說非佛。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反照。順照。逆照。前照。後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動。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滅。
此明住無間心也。是諸佛數等者。謂此菩薩。即是諸佛之數。即是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即得百千陀羅尼總持門。百千三昧正定門。百千金剛不壞門。百千神通變化門。百千解脫方便門。如是百千種種法門。於虛空平等門中。得大自在。云何自在。於一念。一時。皆能行故也。仁王般若云。不動菩薩二禪王。得變易身常自在。能於百萬微塵刹。隨其形類化衆生。悉知三世無量劫。於第一義常不動。是也。劫說非劫等者。申明自在之義。言劫說非劫。非劫說劫者。梵語劫波羅。此云時分。言劫有大小長短。時分不同。如諸天有拂石劫。地獄有芥城劫。人間有辘轳劫。菩薩修行究竟。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斷盡無明之時。方得成佛。是名爲劫。如是等劫。本非實有。名爲非劫。故云劫說非劫。非劫說劫也。非道說道。道說非道者。造諸惡邪見等業。故云非道。修十善菩提道法。故云道也。對非道。而言正道。因正道。而言非道。求其正道。及與非道。了不可得。故曰。非道說道。道說非道也。六道即凡。非六道即聖。因凡說聖。因聖說凡。如是究竟。凡聖之相。實不可得。故曰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也。魔外即佛。佛即魔外。魔界佛界。求其異體。亦不可得。故曰。非佛說佛。佛說非佛也。如是體性虛空地。平等境界。無有延促。無有善惡。無有聖凡。無魔無佛。一時俱是。一時俱非。逆行順行。逆說順說。無非方便。無非佛事。所謂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也。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者。謂此菩薩。若入若出。或隱或現。皆不離諸佛體性三昧中。得大自在也。以下十種智照。發明出入諸佛體性三昧中。不思議境界之義。反照。順照。逆照者。謂反照本來時。云何順無明流。逆真如理。起一切染法。復云何順真如理。逆無明流。起一切淨法。故云反照等也。前照。後照。因照。果照者。謂前照。無始無明不覺之苦因。後照。生生死死業繫之苦果。又前照。始覺清淨之樂因。後照。本覺究竟之樂果。故云。前照等也。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者。謂空照。照真離一切相。有照。照俗即一切法。是以照真非真。照俗非俗。二邊不住。中道不立。離即俱非。故云。第一中道義諦照也。如是十種智照。惟是八地所證。其在下地菩薩。各所不及。何故。謂此菩薩所證真如。不動。不到。以離動到相故。不出不入。以離出入相故。不生。不滅。以離生滅相故。於此智定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也。
是地法門品。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羅漢品中已明。
此總結顯所證一切功德。以明解脫心也。是地法門等者。謂此菩薩。所證一切法門。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品。無有限量。非言說所及者。今略開地中功德。百千萬億分中。如一毛頭許事而已。此處略說。大部內。羅漢品中已明斯義。
○九體性華嚴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不欲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所起。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陀羅尼愚。二者。辨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九地。斷此愚障。方登善慧地。謂此菩薩。今得十種無礙智用現前。於諸智中。最爲殊勝。由此智用無礙。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轉清淨大法之輪。是以善用其慧。故名善慧地。所證真如。名智自在真如。謂此真如。智用自在。以四無礙智。所依止故。菩薩寄位三禪天王。作中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導衆生。於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
○二正釋文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華嚴體性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衆生。一切色身。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樂。虛空同。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復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佛性。入衆生性。衆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焰明焰。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脫涅槃。無爲一道清淨。
若佛子三句。標名德位。以明勝進心也。佛華嚴體性地者。謂此菩薩。所證境界。與佛莊嚴。等無差別。華。即行華。嚴。即佛果。所謂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故。別經名善慧地。此菩薩。善入諸佛種類。善用諸佛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以佛威儀等者。正明華嚴體性善慧之用。此菩薩。形儀如佛。無二無別。有威可畏。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此以折門。化導衆生。有儀可觀。開化天人。導引群生。此以攝門。化導衆生。以佛威儀。是於動中化利衆生。以如來三昧自在王。是於靜中化利衆生。如者。即本覺義。來者。即始覺義。以始本不二故。又言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無來無去。故名如來。自在王者。以王即自在義。王定出入無時者。申明自在體用之義。以顯法身。能現報身境界。此菩薩。若動若靜。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四威儀中。皆以如來三昧自在王定出入無時。所謂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也。於十方三千等者。以顯報化二身。不離法身境界。良以法身遍一切處。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以是法身。無形無相。能現於色故。於十方三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中。一時示現成佛。一時示現轉正法輪。一時示現度脫衆生。乃至一時示現入於涅槃。一切種種佛事。皆以一念心中。一時示現於一切衆生前。不先不後。所現一切法身。皆具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大樂。與虛空同。具足無量大悲。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無量莊嚴。非天非人。亦非六道。是何境界。即一切法。二諦界外。不墮數量。以是非天現天。非人現人。乃至非六道身。而能常行六道。但隨衆生。所見所聞。種種不同。隨機示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品。以是三輪妙用。而能即轉魔界。入於佛界。或轉佛界。入於魔界。或轉一切諸見。而入佛見。或轉佛見。入一切見。轉衆生性。而入佛性。復轉佛性。入衆生性。如是種種轉變。無有二相。且又不止此等境界。其地智光。光光照。慧慧照。互察諸法。而無窮盡。光光照者。即光與光相照。以智能照境故。慧慧照者。即慧與慧相照。以慧能了境故。明焰明焰。即智慧威猛相。以破所知。無迹象故。無畏。是智慧無障礙。無量即智慧無間斷。以此光不屬情境。是本智慧光明所聚。故云無畏無量也。十力等者。此推廣所言也。謂此菩薩不但只得光明而已。更得具足如來十力。十八不共等法。及證解脫涅槃。無爲一道清淨之理。所謂智光照無量。方便無窮盡也。
而以一切衆生。作父母兄弟。爲其說法。盡一切劫。得道果。又現一切國土身。爲一切衆生。相視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視如父如母。
此明住無間心也。以顯菩薩大慈。大悲。大誓。大願力故。而以十方四生六道。一切衆生。作父母報恩想。作弟兄扶持想。種種方便。爲其說法。盡一切劫。必使俱得道果。始滿菩薩度生本願。此即卑劣行門之遠因緣。攝受中下衆生機宜故。又現一切國土身相。爲令一切衆生。各各相視如父如母。又令天魔外道。相視如父如母。此即尊勝行門之近因緣。攝受上根衆生機宜故。
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而能轉入無量衆生界。如是無量。略說如海一滴。
此明解脫心義。以結當地功德。不可思議也。言住是地中者。此舉人顯德也。此菩薩住是地中。從無明不覺。生死輪際起。至究竟本覺金剛輪際止。於其中間。所有凡聖。迷悟染淨。修斷因果。一切差別法門。而以一念心中。如彈指頃。示現如是等事。而能轉入。無量諸衆生界。使解脫故。如是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功德之相。略而說之。如大海水。毛頭一滴相似。
○十體性入佛界地(二) 初明斷證義 二正釋文義。
○初明斷證義。
此地菩薩。斷一種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雲。及所起事業。不現在前。故名之也。並斷二種愚執。一者。現大神通愚。二者。微細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地。斷此愚障。方登法雲地。菩薩法身圓滿。性智清淨。空有兩忘。極證中道之理。便能斷盡。愚障既斷。故智慧雲。彌滿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衆生。故名法雲地。所證真如。名業自在真如。一切業惑。悉得解脫。與真如理。得相應故。菩薩寄位四禪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教化衆生。於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勝。餘諸波羅蜜。一切功德。至此俱得圓滿具足。
○二正釋文義(二) 初明所證德 二結贊法門。
○初明所證德。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其大慧空空復空。空復空。如虛空性。平等智。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體性無爲。神虛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法養法身無二。是名應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法有無。一切衆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時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時善善。來時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間中。教化衆生。使衆生解脫一切結縛。故名世間解脫。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儀如佛。大士行處。爲世間解脫。調順一切衆生。名爲丈夫。於天人中。教化一切衆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師。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常大滿。一切衆生禮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以明勝進心也。入佛界體性地者。此菩薩。所證一切理智行願。諸功德藏。即與十方諸佛所證境界。等無差別。故名入佛界體性地。別經名法雲地。菩薩現無邊身雲。說無邊法雨。故名法雲地。其大慧空等者。申明入佛境界。以顯住無間心也。其大慧空者。即上空。空復空空慧門。其空既空。空亦復空。如是之空。如虛空性。等遍法界。此即大圓無垢。理聚圓極。乃即法身境界。法身無相。十方平等。故云。其大慧空。空亦復空。空亦復空。即如虛空性也。平等智。有如來性者。此即平等性智。智聚圓明。乃即報身境界。以是報身。而證法身。故云。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者。此即成所作智。而功德聚圓成。乃即化身境界。而此化身。以修諸波羅蜜而成。故云。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等者。釋上十功德品。以明菩薩三身圓顯。十號齊彰。不即不離之義。何名十功德品。一者如來。空同一相。體性無爲。此二句者。顯本法身。以本法身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猶若虛空。無有色相。叠相見故。以是體性本自無爲。離於施作。故云。空同一相。體性無爲是也。神虛體一。法同法性。此二句者。顯報身佛。與應身佛。以報化佛。神妙不測。虛徹靈通。應周沙界。其體無殊。而所現身。即是法身。是以心佛衆生。平等平等。所云神虛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二者應供。謂即應順四諦二諦供也。四諦。有四四諦。一聲聞人。乃應生滅四諦。二緣覺人。即應無作四諦。三菩薩人。以應無生四諦。四如來者。以應無量四諦。二諦。即是真諦俗諦。以如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萬行圓成。福慧具足。圓應四諦二諦之供。乃至盡生死輪。真如實際。即以四諦二諦之法。滋養法身。無有二相。普現法界。饒益衆生。是名應供號也。三者正遍知。其義有二。一者遍知。即以能證正智。及本所證一切聖解脫智。周遍普覆一切界中。了知一切染淨諸法。若有若無。一切聖凡。根性差別緣起之事。無不明了。是名遍知。二者正知。謂即了知一切諸法。皆如實相。無二法故。是名正知。二義合言。是名正遍知也。四者明行足。明。即三明。行。即萬行。謂從因地發心。以智慧覺。明明修行。萬行因華。智慧光明。至佛果時。福慧二嚴。圓滿具足。所以稱兩足尊。故云。明行足也。五者善逝。謂善往返三界。示現受生出家。入山修行。成道轉法。以化衆生。示現涅槃。此乃三世諸佛道法。佛佛道同。古佛儀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時善善。應緣而來。示成正覺而來。實無所從。去來吉祥。是名善善也。六者世間解。謂是地人。能行諸佛善善上德。以是現身。入世間中。廣設教乘。開化衆生。使諸衆生。解脫結習業繫等縛。名世間解脫也。七者無上士。謂是聖人。能於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儀如佛。是以大士行處。一切世中解脫。無能過者。名無上士也。八者調禦丈夫。調。謂調理。如能醫者。善調一切衆病。禦。謂駕禦。如善禦者。善治象馬。世尊乃是三界醫王。四生慈父。善能除諸衆生身心二病。使諸衆生離苦得樂。善調善禦。而恒順之。名調禦丈夫也。九者天人師。謂於天上人間。四衆。八部衆中。教化一切衆生。能使一一咨受法言。深解獲益。名天人師也。十者佛世尊。謂妙本無二者。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以是性妙本覺。無二無相。佛性玄覺。充滿法界。不即不離。不隨不變。常常大滿。其中妙本無二。即本法身。佛性玄覺。即是應身。常常大滿。乃即報身。亦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身圓具。三覺果滿。乃名曰佛。能使一切衆生禮拜故。尊敬故。乃名世尊。二義合言。故名佛世尊也。上明十號之義。下明入佛界地之義。入者。趨入也。謂以一切世人。咨受奉教。一心皈命。以有歸覺路故。是爲佛地。言此佛地。能增長一切衆生。法身慧命。菩提稼苗。故名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二義合言。故首言。入佛界地。仁王般若經云。十方法界。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爲諸魔所說。非是佛說。故云。一切聖人之所入處也。
○二結贊法門(二) 初本土主伴贊 二他方主伴贊。
○初本土主伴贊(二) 初本土佛與記 二本土伴贊歎。
○初本土佛與記。
爾時坐寶蓮華上。一切與授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頂。
此明究竟圓滿。證入妙覺果海。以顯解脫心也。言爾時坐寶蓮華上。盧舍那佛。及千華上。千釋迦佛。千百億釋迦佛。乃至一切諸佛。皆與此法雲地菩薩授記。即當成佛。劫國莊嚴等事。歡喜踴躍。同以法身清淨光明網相光手。而摩其頂。勸轉法輪也。
○二本土伴贊歎。
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贊歎無二。
同見。同一見解。謂即同見真如法身。實相理也。同學。同一師學。謂同學菩薩道。同授灌頂職也。以是同學菩薩。皆悉異口同音。贊歎無二也。
○二他方主伴贊(二) 初請轉法輪 二贊勝功德。
○初請轉法輪。
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一時雲集。請轉不可說法輪。虛空藏化導法門。
上言授記。此言佛及菩薩。同時請轉法輪者。正欲廣傳流通此道。使天上人間。化化不絕也。華嚴十地品云。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遍十方百億那由他世界。微塵國土。演說大法。請轉法輪。與此義互相發明。
○二贊勝功德。
是地。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奇妙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唯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此總結顯當地功德。微妙難窮。奇特殊勝也。謂不但具足虛空藏化導法門而已。更有不可心思言議奇妙廣大法門品。奇妙三明智慧門。奇妙三昧定力門。奇妙陀羅尼總持門。此諸法門。非下地菩薩。及凡夫心識所能知之。唯佛與佛。現無量身口心意。乃可盡說其源。所謂惟證乃知難可測也。法華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義同。此處文義。如大部中。光音天品所說十無畏與佛道同。而無差別也。心地法門。乃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三摩地中。受用境界。凡我博地凡夫。依文解義。於教海中。究其心源。是則名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法修行。同證如來三摩地中。無二相矣。
卍續藏 第 38 冊 No. 0697 梵網經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