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破邪論卷上 大唐濟法寺沙門釋法琳撰






破邪論卷上
大唐濟法寺沙門釋法琳撰


襄陽法琳法師集序
虞祕書製  若夫神妙無方。非籌算能測。至理凝邈。豈繩準所知寔乃常道無言有崖斯絕。安可憑諸天縱窺其窅冥者乎。至於五門六度之源。半字一乘之教。九流百氏之目。三洞四檢之文。苟可以經緯闡其圖。可以心力到其境者。英猷茂實代有人焉。法琳法師者。俗姓陳。頴川人。晉司空群之後也。自梁及陳。世傳纓冕。爰祖及伯累葉儒宗。法師少學三論。名聞朝野。長該眾典。聲振殊俗。威儀肅穆介節淹通。留連清翰發擿微隱。比地方春。藏用顯仁之量。如愚若訥。外闇內明之功。固能智周測海道亞彌天。豈止操類山濤神侔庾亮而已。爾其文情乃典而不野麗而有則。猶八音之並奏。等五色以相宣。道行則納正見於三空。拯群迷於八苦。既學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調高。實釋種之梁棟。蓋人倫之羽儀者矣。加以賬乏扶危先人後已。重風光之拂照林牖。愛山水之負帶煙霞。願力是融晦迹肥遯。以隋開皇之末。隱於青溪山之鬼谷洞焉。逈搆巖崖則蔽虧日月。空飛戶牖則吐納風雲。其間採五芝而偃仰。遊八禪而寢息。餌松朮於溪澗。披薜茘於山阿。皆合掌歸依摩頂問道。經行恬靜十有餘年。然其疊嶂危岑長松巨壑。野老之所棲盤。古賢之所遊踐。莫不身至目覩攀穴指歸。仍撰青溪山記一卷。見行於世。太史令傅奕。學業庸淺識慮非長。乃穿鑿短篇憑陵正覺。將恐震茲布鼓竊比雷門。中庸之人頗成阻惑。法師愍彼昆虫。又撰破邪論一卷。雖知虞衛同奏表異者九成。蠅驥並馳見奇者千里。終須朱紫各色清濁分流。訶以凡測聖之釁。責以俗校真之咎。引文證理非道則儒。曲致深情指的周密。莫不轍亂旗靡瓦解氷銷。入室有操矛之圖。厥角無容頭之地。於是傳寫不窮流布長世。若披雲而見日。同迷縱而得道。法師著述之性。速而且理。凡厥勒成多所遺逸。今散採所得詩賦碑誌讚頌箴誡記傳啟論。及三教系譜釋老宗源等。合成三十卷。法師與余情敦淡水義等金蘭。雖服制異宜風期是篤。輒以藤綆聯彼珪璋。編為次第其詞云爾


上殿下破邪論啟  


法琳啟。緬尋三元五運之肇。天皇人帝之興。龜圖鳥篆之文。金版丹笥之典。六衡九光之度。百家萬卷之書。莫不導人倫信義之風。述勛華周孔之教。統其要也。未達生死之源。陳其理也。不出有無之域。豈若五分法身三明種智。湛然常樂何變何遷。邈矣真如非生非滅。而能道資萬有慈被百靈。啟解脫彼岸之津。開究竟無為之府。拔群生於見海之外。救諸子於火宅之中。但化隔葱河千有餘載。教流漢土六百許年。龕塔相望神人接踵。所以道安登秦帝之輦。僧會上吳主之車。高座法師能陳八正。浮圖和上巧說五乘。化洽九州福霑三世。其為利物此之謂歟。有隋褫運戎馬生郊。災起四兇毒流百姓。慧燈既隱法雨將收。賴我大唐。上應乾心下協黎願。補天以麗三象。紐地以安五嶽。生民蒙再造之恩。釋門荷中興之賜。方欣六茲五常四彼三皇。反淳朴之風。行無為之化。竊見傅奕所上誹毀之事。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公然遠近流布。人間酒席競為戲談。有累清風寔穢華俗。長物邪見損國福田。理不可也。伏惟殿下。往藉三歸久資十善。赴蒼生之望。膺大寶之期。道叶隆平德光副后。發洊雷之響則蟄戶俱開。啟明離之暉則幽衢並鏡。赫矣允矣。難得名矣。固以漢光重世周卜永年。復能降意福門迴情勝境。津梁在念牆塹為心。伏願折邪見幢然正法炬。像化攸寄深幸茲乎。不住憤懣惄焉之志。謹上破邪論二卷。塵黷威嚴。伏增悚息。謹啟  武德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濟法寺沙門釋法琳啟


大史令朝散大夫臣傅奕上減省寺塔廢僧尼事十有一條。  
臣奕言。臣聞羲農軒頊。治合李老之風(彈曰。詩云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老子周為守書藏吏如今秘書官也本非天子有何風化令羲農上帝與之合治)虞夏湯姬。政符周孔之教(彈曰周公孔子並是國臣上述虞夏之教下化澆薄之民亦非人王不得自為教主豈令虞夏四君却符周孔之教耶)雖可聖有先後道德不別。君有沿革治術尚同。竊聞八十老父擊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為樂。耕能讓畔路不拾遺。孝子承家忠臣滿國。然國君有難則殉命以報讎(彈曰既國並忠臣何得有難曰常六卿之徒不應起逆)父母有痾則終身以側侍。豈非曾參閔子之友。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儔。相來羽翊(彈曰三十九代止一曾參漢高已前獨推閔子成林之言無實羽翊之奏本虛事太過也)乃有守道含德無欲無求(彈曰州吁叔段不能守道夏桀殷紂唯事貪求也)寵辱若驚職參朝位(彈曰潘崇羿沒未肯若驚季氏陽貨亦居朝列也)荊山鼎上攀附昇龍。緱氏壇邊相從駕鶴。瑤池王母之使具禮來朝。碧海無夷之神。周行謁帝。所以然者。當此之時共尊李孔之教(彈曰黃帝昇龍蓋是三皇之世瑤池王母復是周穆之時計此李老未出之前孔丘無有之日不應反遵老教却習孔書)而無胡佛故也(彈曰汝既稱無佛不得有道也)自漢明夜寢金人入夢。傅毅對詔。辯曰。胡神(彈曰若周世不來傅毅豈知有佛量已先來早有傅氏得知先祖言佛汝反稱無五逆重殃自胎永劫)後漢中原未之有信(彈曰虛詞太過)魏晉夷虜信者一分(彈曰禮樂衣冠晉朝始備汝既謗云虜夷中夏是誰)笮融託佛齋而起逆。逃竄江東。呂光假征胡而叛君。峙立西土(彈曰時人嫉融謗云結聚呂光征還符主國破遂居河右在凉州亦不由僧叛居西土)降斯已後。妖胡滋盛太半雜華(箴曰慈悲所熏出于末劫惡世有緣得度正在於斯)搢紳門裏翻受禿丁邪戒。儒士學中倒說妖胡浪語(箴曰搢紳遵忍辱之服儒士貴金口之談)曲類哇歌聽之喪本。臭同鮑肆過者失香(彈曰發汝哇聲揚汝鮑臭聽之必知喪本過者寧不失香仰面唾天自受其辱斯言信矣)兼復廣置伽藍壯麗非一(箴曰造生天之業種脫苦之因)勞役工匠獨坐泥胡(箴曰爭運身手儀像聖尊)撞華夏之鴻鐘。集蕃僧之偽眾(箴曰鳴百練之神鐘召三千之聖眾)動淳民之耳目。索營私之貨賄(箴曰感信心之耳目發貪癡 之貨賄)女工羅綺。剪作淫祀之幡。巧匠金銀。散彫舍利之塚(箴曰女工羅綺造續命之旛巧匠金銀起碎身之培)粳梁麵米。橫設僧尼之會。香油蠟燭。抂照胡神之堂(箴曰粳梁麵米爭陳福田之會香油蠟燭求照慈悲之堂)剝削民財割截國貯。朝廷貴臣曾不一悟。良可痛哉(彈曰朝廷稽古捨俗歸真崇敬釋門不同邪見)伏惟陛下。定天門之開闔。更新寶位。通萬物之屯否。再育黔黎。布李老無為之風而人民自化。執孔丘愛敬之禮而天下孝慈。且佛之經教妄說罪福(箴曰原教所由示人斷惡之門開人行善之路也)軍民逃役剃髮隱中。不事二親專行十惡(箴曰捨二親之恩愛修十善之仁風忍其小違以成大順)歲月不除姦偽踰甚。臣閱覽書契。爰自庖犧至於漢高。二十九代四百餘君。但聞郊祀上帝(彈曰員丘南郊不免殺牲之咎豈如佛戒不殺為先校量是非見可知矣)官治民察未見寺堂銅像建社寧邦。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箴曰緣感則興事濟便息來往應物隱顯隨時)凡是沙門放歸桑梓。令逃課之黨。普樂輸租。避役之曹。恒忻効力。勿度禿小長揖國家(彈曰昔嚴子陵不拜天子趙元叔長揖司空典籍稱其美也況沙門是出世福田釋氏為物外高士欲令拜謁違損處深理不可也)自足忠臣宿衛宗廟則大唐廓定作造化之主。百姓無事為犧皇之民(彈曰造化之世人不輸租犧皇之民鼓腹而臥聖明在上豈信崔皓姜斌之詞者乎)臣奕誠惶誠恐(彈曰事君盡忠言而有信聞奏不實罪有所歸誣誷國家終須伏劍豈惶恐能了)謹上。益國利民事十有一條如左。謹言(彈曰如汝所奏損國害民事不可也)  武德四年六月二十日朝散大夫行太史令臣傅奕上奏


上秦王啟  
沙門法琳等啟。琳聞情切者其聲必哀。理正者其言必直。是以窮子念達其言。勞人願歌其事。何者竊見大業末年天下喪亂。二儀黷四海沸騰。波振塵飛丘焚原燎。五馬絕浮江之路。七童有平壘之歌。烽燧時警羽檄競馳。關塞多虞刁斗不息。道消德亂運盡數窮。轉輸寔繁頭會箕斂。積屍如莽流血為川。人不聊生物亦勞止。控告無所投骸莫從。百姓苦其倒懸。萬國困其無主。豈圖法輪絕響正教凌夷。聖上興弔俗之心。順昊天之命。爰舉義旗平一區宇。當時道俗蒙賴華戎胥悅。於是叶天地而通八風。測陰陽而調四序。和邦國敘人倫。功蓋補天神侔立極。降雲雨而生育。開日月而照臨。發之以聲明。紀之以文物。恩霑行葦施洽蟲魚。方欲重述九疇再敷五教。興石渠之學。布庠序之風。遠紹軒羲近同文景。功業永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矣。竊見傅奕所上之事。披覽未遍五內分崩。尋讀始周六情破裂。嗚呼邪言惑正魔辯逼真。猶不足聞諸下愚。況欲上干天聽。但奕職居時要物望所知。何容不近人情無辜起惡。然其文言淺陋事理不祥。辱先王之典謨。傷人倫之風軌何者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子曰。一言合理則天下歸之。一事乖常則妻子背叛。觀奕所上之事。括其大都窮其始末。乃罔冐闕廷處多毀辱聖人甚切。如奕此意。本欲因茲自媒苟求進達。實未能益國利人。意是惑弄朝野。然陛下應天順時握圖授籙。赴萬國之心。當一人之慶。扶危救世之力。夷兇靜亂之功。固以威蓋前王聲高往帝。爰復存心三寶留意福田。預是出家之人。莫不感戴天澤。但由僧等不能遵奉戒行酬報國恩。無識之徒非違造罪。致令傅奕陳此惡言。躄踊痛心投骸無地。然僧尼有罪甘受極刑。恨奕輕辱聖人言詞切害。深恐邪見之者因此行非。案春秋云。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現夜明如日。即佛生時之瑞應也。然佛有真應二身權實兩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日不可思議法號心行處滅。其道也。運眾聖於泥洹。其力也。接下凡於苦海。自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夢見金人已來。像教東流靈瑞非一。具在漢魏諸史姚石等書。至如道安道立之輩。圖澄羅什之流。並有高行深解。當世名僧。盡被君王識知貴勝崇重。自五百餘年已來。寺塔遍於九州。僧尼溢於三輔。並由時君敬信朝野歸心。像教興行於今不絕者。寔荷人王之力也。世間君臣父子。猶謂恩澤難酬昊天不報。況佛是眾生出世慈父。又為凡聖良醫。欲抑而挫之罪而辱之。理不可也。尋如來智出有無。豈三皇能測。力苞造化非二儀可方。列子云昔商太宰嚭問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正。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三皇五帝必是大聖。孔丘豈容隱而不說。便有匿聖之愆。以此校量。推佛為大聖也。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直就孔老經書師敬佛處文證不少。豈奕一人所能謗讟。昔公孫龍著堅白論。罪三皇非五帝。至今讀之人猶切齒。已為前監。良可悲夫。主上至聖欽明。方欲放馬休牛軾閭封墓。興皇王之風。開釋老之化。狂簡之說尤可焚之。若言帝王無佛則大治年長。有佛則虐政祚短者。案堯舜獨治不及子孫。夏殷周秦王政數改。蕭牆內起逆亂相尋。爾時無佛。何因運短。但琳預居堯世日用莫知。在外見不穩便事。恐蕃國遠聞謂華夏無識。夫子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言之者欲使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傅奕出言不遜。聞者悉驚。有穢國風特損華俗。謹錄丹欵冐以啟聞。伏惟大王殿下。天挺英靈自然岐嶷。風神頴越器局含弘。好善為樂邁彼東平。溫易是歡更方西楚。加以阿衡百揆式序六條。德既褰羅仁兼裂網。開康莊之第。坐荀卿之賓。起脩竹之園。醼文雅之客。莫不詩極緣情而賦。窮體物信可譽形。朝野美貫前英者焉。但琳等內顧闕如。方圓寡用。念傅奕下愚之甚。媿凡僧禿丁之呵。惡之極也。罪莫大焉。自尊盧赫胥已來。天地開闢之後。未有如奕之狂悖也。不任斷骨痛心之至。謹錄奕害事輒述鄙詞。件答如左。塵黷威嚴。伏增殞絕。謹啟   
武德五年正月十二日濟法寺沙門釋法琳啟  


奕云。海內勤王者少樂弘者多。乃外事胡佛內生邪見。剪剃髮膚迴換衣服。出臣子之門。入僧尼之戶。立謁王庭坐看膝下。不忠不孝聚結連房。且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捨親逐財畏壯慢老。重富強而輕貧弱。愛少美而賤耆年。以幻惑而作藝能。以矯誑而為宗旨。然佛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兼他族。豈可催驅生漢供給死胡。何期大甚可謂賤此明珠貴彼魚目。違離嚴父而敬他人。何有跪十個泥胡而為卿相。置一盆殘飯得作帝王。據佛邪說不近人情。且佛猾稽大言不及旃孟。奢侈造作罪深桀紂。入家破家入國破國者。對曰。夫出家者。內辭親愛外捨官榮。志求無上菩提。願出生死苦海。所以棄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大意也。若言佛為胡鬼僧是禿丁者。案孔老經書。漢魏已來內外史籍。略引孔老師敬佛處文證如左。以答邪人。冀其伏罪。道士法輪經言。若見沙門思念無量。願早出身以習佛真。又云。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普入法門  太上清淨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四十九願云。若見沙門尼。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老子昇玄經云。天尊告道陵。使往東方詣佛受法 道士張陵別傳云。陵在鵠鳴山中。供養金像轉讀佛經。昇玄經又云。東方如來遣善勝大士詣太上曰。如來聞子為張陵說法。故遣我來看子語張陵曰。卿隨我往詣佛所。當令子得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陵即禮大士隨往佛所 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智慧觀身大戒經云。道學當念遊大梵流影宮禮佛 昇玄經云。若有沙門欲來聽經觀齋。供主不得計飲食費遏截不聽。當推置上座道士經師自在其下。昇玄經又云。道士設齋供若比丘來者。可推為上座。好設供養。道士經師自在其下。若沙門尼來聽法者。當隱處安置推為上座。供主如法供養。不得遮止。化胡經云。願採優曇花。願燒栴檀香。供養千佛身。稽首禮定光。又云。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不見釋迦文。心中常懊惱(舊本皆言我生何以晚佛滅一何早)靈寶消魔安志經云。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新本並改云勤行登金闕)故設大法橋。普度諸人物。老子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旦 靈寶法輪經云。葛仙公生始數日。有外國沙門。見仙公兩手抱持。而語仙公父母曰。此兒是西方善思菩薩。今來漢地教化眾生。當遊仙道白日昇天。仙公自語子弟云。吾師姓波閱。宗字維那訶。西域人也。仙人請問眾聖難經云。葛仙公告弟子曰。吾昔與釋道微竺法開張太鄭思遠等四人同時發願。道微法開等二人願為沙門。張太鄭思遠願為道士。仙公起居注云。于時生在葛尚書家。尚書年逾八十。始有此一子。時有沙門自稱天竺僧。於市大買香。市人怪問。僧曰。我昨夜夢見善思菩薩下生葛尚書家。吾將此香浴之。到生時僧至燒香。右遶七匝沐浴而止。  仙公請問上品經云。與沙門道士言則志於道。上品大戒經校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 昇玄內教經云。或復有人。平常之時不肯作福。見沙門道士說法勸善。了無從意 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曰。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錢已上。皆二萬四千倍報功多報多。世世賢明玩好不絕。七祖皆得入無量佛國。仙公請問經下云。復有凡人行是功德。願為沙門道士。大博至後生便為沙門。大學佛經為眾法師。復有一人。見沙門道士齋靜讀經乃笑之曰。彼向空吟經欲何希耶。虛腹日中一食。此罪人耳。道士乃慈心喻之。故執意不釋。死入地獄考毒五苦 仙公請問經云。高上老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純樸各懷道德。虛心玄寂無為為事。此風既散。百競煙起萬流分析。姦巧互改愚智相陵。鬼神執威。眾聖並出制作教化。唯令民修善自守。是以有五經儒俗之業道佛各歎其教大歸善也 太上靈寶洞玄真一勸誡法輪妙經云。吾歷觀諸大。從無數劫來。見諸道士百姓子男女人已得無上正真之道。高仙真人自然十方佛。皆受前世勤苦。求道不可稱計 法輪妙經云。道言夫輪轉不滅得還生人中大智慧明達者。從無數劫學已成真人。高仙自然十方佛者。莫不從行業所致制身定志坐禪思微  右錄道經師敬佛文如前  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並皆溢出。宮殿入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蘇由對曰。有大聖人生在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聲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人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當此之時。佛初生王宮也。穆王即位三十二年。見西方數有光氣。先聞蘇由所記。知西方有聖人處世。穆王不達其理。恐非周道所宜。即與相國呂侯西入。會諸侯於塗山。以攘光變。當此之時。佛久已處世。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曰。西方有聖人滅度。衰相現耳。穆王大悅曰。朕常懼於彼。今將滅度。朕何憂也。當此之時。佛入涅槃也。史錄曰商太宰嚭問於孔子曰。孰為聖人乎。孔子對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右錄孔書稱歎佛文如前  正信對曰。書云。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然太上貴德。其次立言。德欲使人歸。言欲使人信。汝無德庇身。出言損化輕侮大聖。豈為人乎。但孔老聖人。尚自稱揚三寶。令道士等敬讓僧尼。汝既稟承孔老為師。何以違背師教誹毀聖尊 符子曰。老氏之師名釋迦文。子書牟子二卷盛論佛法  內典天地經曰。佛遣三聖化彼東土。迦葉菩薩彼稱老子 清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云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 案前漢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討凶奴。至蘭過居延山。獲昆耶休屠王等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率長丈餘。列之於甘泉宮。武帝以為。大神燒香禮拜。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云。有身毒國。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圖之教。魏書云。漢武得金人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教流通之漸也 漢哀帝元壽元年。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圖經還漢。當時稍行浮圖齋戒  至章帝時。楚王英好為浮圖齋戒。奉黃縑白紈三十疋以贖愆。詔報楚王。尚浮圖之仁祀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信也  桓帝。時襄楷言。佛陀黃老以諫主上。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欲尚無為  後漢書。孝明帝永平三年。上夢金人項佩日月光飛行殿前。顧問群臣。通人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見得無是乎。帝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使於天竺而圖其形像。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自此始也 後漢郊祀志曰。佛者漢言覺。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其精者為沙門。漢言息心。剃髮去家絕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後受形。所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修道。以練其精神。練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身長丈六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有經書數千卷。以虛無為宗。苞羅精麁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莫不懅然自失也魏書云。蔡愔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寫像形。置於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文緘於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來漢。因立白馬寺於洛陽雍門西。其經旨不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其修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以為著。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受三歸也。三歸如君子之三畏。又有五戒。斷殺盜婬妄語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云奉持之則生人天勝處。離鬼畜諸苦。言善惡之處凡有六道。在其防心正身口斷妄語。總謂之十善道也。能具此者。近獲天報遠得菩提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脇而生。當周昭魯莊之世。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靈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紅白。擊之不壞焚之不燋。每有光明神驗。滅後百一十六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使於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寶塔。今洛陽彭城扶風蜀郡姑臧臨淄等。皆有塔焉。並有神異也 漢法本內傳云。明帝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國與攝摩騰等將釋迦立像。是優填王第四師所作。還明帝問摩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摩騰對曰。迦毘羅衛國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三世諸佛皆從彼生。不問天龍鬼神有願行力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教化之。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互相命云。至尊棄我道法遠求胡教。我等今因朝次。各將太上天尊所制經書。盡己之所能。共上一表曰。五岳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元首。自從造化道德從生無上。無為之尊。自然之父。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過堯舜。光澤四海。八表歸仁。臣等竊承。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域。臣觀西域所事者既是胡神。所說者不參華夏。復請胡人令翻其語託同似漢。臣等思忖。陛下雖翻得此語。恐非大道。如不依信。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驗試。臣等五岳諸山道士多有聰明智慧。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經行悉能曉了。太虛符呪並皆明達。或有吞符餌氣。或有策使鬼神。或有入火不燒。或有履水不溺。或有白日昇天。或有隱形於地。至於方藥法術。無有不能者。願陛下許臣等得與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辯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上重決。若臣等比對有勝。乞除虛偽。勅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詔。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外。道士等共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等七十人。將靈寶真文太上玉決。崆峒靈章昇玄步虛太上左仙人請問自然五稱諸天內音等經合一百三卷。華岳道士劉正念等七十人。將智慧定志智慧上品戒仙人請問本行因緣明真科等六十二卷。恒岳道士桓文度等七十人。將本業上品法科罪福明真科齋儀太上洞玄真文合八十卷。岱岳道士焦得心等七十人。將諸天靈書度命九天生神章太上說極太虛自然滅度五練生屍度自然劵儀合八十五卷。嵩岳道士呂慧通等一百四十人。將太上安志上品三元品誡太極左仙公神仙本起內傳服御五牙立成朝夕朝禮儀九十五卷。霍山天目山五臺山白鹿山合十八山諸山觀道士祁文信等二百七十人。將太極真人敷靈寶文太上洞玄靈寶天文及五符經步虛文神仙藥法屍解品上天符錄勅禁合八十四卷。都合五百六十九卷。置之西壇。茅成子許成子列子黃子老子莊子惠子合二十七家諸子經書。總有二百三十五卷。置之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之東壇。明帝設七寶行殿。在白馬寺南門外道西。置佛舍利及經像。十五日齋訖。道士等即以紫荻和栴檀沈水香。積遶西壇經教上啼泣啟告曰。臣等上啟。太上無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謹依三五步剛之法敢以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開曉未聞以辯真偽。便放火燒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道士等見火焚經心大驚怖。先時昇天者不復能昇。先時隱形者不復能隱。先時入火者不復能入。先善禁呪者呼策不應。先有種種功能者無一可驗。諸道士等大生慚愧。爾時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今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域真法。褚信不答。南岳道士費叔才在眾自憾而死。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輪。摩騰法師先得阿羅漢果。以慈善力涌身高飛。行臥空中神化自在。還坐本處。怡然而住。于時天雨寶花。在於佛殿及眾僧上。又聞天中諸樂之音。感動人情。大眾觀悅。歎未曾有。法蘭法師於大眾中即說偈言 狐非師子類  燈非日月光  池無巨海納  丘非嵩岳嶸  法雲垂世界  善種得開萌  顯通希有法  處處化群生   於時大眾圍遶蘭法師數百餘重。法師復出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讚述法僧。或說人天地獄因緣。或說小乘阿毘曇。或說大乘摩訶衍。或說懺悔滅罪。或說出家功德。時司空陽城侯劉善峻官人民庶及婦女等發心出家。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五品已上九十三人出家。九品已上鎮遠將軍姜苟兒等一百七十五人出家。京都治下民張子尚等二百七十人出家。明帝後宮陰夫人王婕妤等一百九十人出家。京都婦女阿潘等一百二十一人出家。十六日帝共大臣文武數百人與出家者剃髮。日日設供夜夜燃燈。作種種伎樂比至三十日。法衣瓶鉢悉皆施訖。即立十寺。城外七寺。城內三寺。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漢之佛法。從此興焉  漢法本內傳凡有五卷 第一卷(明帝得夢求法品)第二卷(請法師立寺功德品)第三卷(與諸道士比校度脫品)第四卷(明帝大臣稱揚品)第五卷(廣通流布品)  案玄通記云。後漢桓帝建和三年己丑之歲。有沙門安清。是安息國王太子。捨國出家意存遊化。至洛陽譯出眾經。魏書云。文帝黃初三年壬寅之歲。有沙門曇摩迦羅。至許都譯出戒律  侍中傅毅漢法王異記云  周昭王二十七年丁巳歲。佛生  吳書曰。吳主孫權赤烏四年辛酉之歲。有沙門康僧會。是康居國大丞相之長子初達吳地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吳人初見謂之妖異。有司奏聞。吳主問曰。佛有何神驗也。僧會答曰。佛晦靈迹出餘千載。遺有舍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舍利當為起塔。經三七日遂獲舍利五色曜天。剖之逾堅燒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蓮華照曜宮殿。吳主嘆異信心乃發。因造建初寺度人出家。吳主問尚書令都卿侯闞澤曰。漢明帝已來凡有幾年。闞澤對曰。從永平十年至今赤烏四年。合一百七十五年。吳主曰。佛教入漢既久。何緣始至江東。闞澤對曰。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與摩騰捔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費叔才等。在會自憾而死。門徒子弟歸葬南岳。不預出家無人流布。後遭漢政陵遲兵戎不息。經今多載始得興行。吳主又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不。闞澤對曰。臣尋魯孔丘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號素王。制作經典。訓獎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潤今古。亦有逸民如許成子呂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修身自翫。放暢山谷縱大其志。學歸淡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世治民之風。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勅令朝野悉諷誦焉。若將孔老二家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明矣。吳主大喜。用澤為太子太傅  魏明帝曾欲壞宮西浮圖。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殿前。以舍利投水。乃有五色光起。帝加歎異。乃於道東作周閭百間以為精舍。元魏太祖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軌信可依憑。有勅於京邑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歲始作五級佛圖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飾繢。別構講堂禪室及沙門坐處。莫不具焉。撿史籍通儒並稱佛法。盡善也。盡美也。邪見何緣自招逆罪。魏世祖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於四月八日。舉諸佛像行於廣衢。帝親御門樓散花禮敬。沙門慧始甚有神異。赫連昌破長安曰。慧始身被白刃而體不傷。五十餘年未嘗寢臥。跣行泥塗初不污足。色逾鮮白。世號之白脚阿練若。時主敬重大興佛法。死十餘年儼然不變  魏太武時。崔皓為司徒尤不信佛。每與帝言恒加誹毀。因蓋吳作亂關中。浩便進說。因廢佛法。道士天師寇謙之。苦與皓諍。皓不肯從。謙之謂曰。卿從今年受戮滅門矣。於後太武通身發瘡痛苦難忍。群臣議云。崔皓邪佞毀除佛像。陛下所患必由此來。皓後果伏誅。備加五刑。豈非積惡受殃可愍之甚。然元魏君臨凡一十七帝一百七十九年。唯七八年中佛法淪廢。自餘光顯不可具陳。興光元年。於五級大寺。及大祖已下五帝鑄像五軀。各長一丈六尺。用金二十五萬斤。太和元年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遠寺。正光元年歲次庚子七月。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二十三日請僧尼道士女官。在前殿設齋。齋訖。帝遣侍中劉騰宣勅。請法師等與道士論議。以釋弟子疑網。爾時清通觀道士姜斌與融覺寺法師曇謨最對論。帝問曰。佛與老子同時以不。姜斌對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時以充侍者。明是同時法師問曰。何以得知。姜斌曰。案老子開天經。是以得知。法師問曰。老子當周何王幾年而生當周何王幾年西入。姜斌曰。當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歲。於楚國陳郡苦縣厲鄉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時生。當周簡王即位四年丁丑之歲。事周為守藏史當周簡王即位十三年景戌之歲。遷為太史。當周敬王即位元年庚辰之歲。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化胡。此足明矣。法師報云。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二十五年。始與尹喜西遁。此則年月懸殊所說不同。無乃謬乎。姜斌曰。若佛生當周昭王之時。出何文記。法師對曰。出周書異記并漢法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聖人。當時於佛逈無文記。法師對曰。仁者識同管見。闚覽不弘遠。案孔子有三備十經。謂天地人。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善自披究。足得開曉。姜斌曰。孔子聖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法師對曰。唯佛是眾聖之王。四生上首。達一切眾生前後二際。吉凶終始不假卜觀。自餘聖人雖曉未然之理。必藉蓍龜以通靈卦也。明帝即遣侍中尚書令元又宣勅。語道士云。姜斌論無宗旨。問斌。開天經何處得來。是誰所說即遣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等。就觀取經。帝令官人議之。太尉丹陽王蕭綜太傅李寔衛尉卿許伯桃吏部尚書刑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更無餘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帝時加斌極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徒馬邑自興光之後。京內及四方諸寺。新舊有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以鷹師曹為報德寺。考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通流大集中國。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略計僧尼二百萬人。寺有三萬餘所。時世隆平人民豐樂。僧尼甚眾曾無逆人。洎永嘉南遷迄于陳世。三百許年。像教東興未之盛也。出好名德利益倍多。光讚時君网有凶黨    ◎奕云。僧尼六十已下簡使作民。則兵強人眾  奕云。寺多僧眾損費為甚。但是寺舍請給孤老貧民無宅。義士三萬戶。州唯置一寺。草堂土塔以安經像。遣胡僧二人傳示胡法  奕云。西域胡者。惡泥而生便事泥瓦。今猶毛臊人面而獸心。土梟道人驢騾四色。貪逆之惡種。佛生西方。非中國之正俗蓋妖魅之邪氣也  奕云庖犧已下二十九代。父子君臣。立忠立孝。守道履德。生長神州。得華夏正氣。人皆淳樸。以世無佛故也。奕云。秦起秦仲三十五世。六百三十八年 奕云。帝王無佛則大治年長。有佛則虐政祚短。自庖犧已下二十九代。而無佛法。君明臣忠。國祚長久  奕云。未有佛法已前。人民淳和。世無纂逆  奕云。佛來漢地。有損無益 奕云。趙建武時。有道人張光反。梁武時僧光反。況今僧尼二十萬眾。早須廢省 一答廢省僧尼事者 對曰。夫形迹易察而真偽難明。自非久處未可知矣。昔遠法師答桓玄書云。經教所述凡有三科。一者禪思入微。二者諷味遺典。三者興建福業。然有興福之人。不存禁戒。而迹非阿練者。或有多誦經文諷詠不絕。而不能暢說義理者。或有年已宿長。雖無三科可紀。而體性貞正不犯大非者。以此較量取捨難辯。案出家功德經云。度一人出家勝起寶塔至于梵天。何者。人能弘道自利利他。潔己立身住持三寶。津梁七世資益國家。諸有罪者依法繩治。無過者為國行道 一答毀寺給民草堂安像  對曰。法流漢地五百餘年。寺舍僧尼積世來有。龕塔堂殿皆是先代興營。房宇門廊都由信心起造。或為存沒二親及往生七世求將來勝報種現在福田。咸出彼好心非佛僧課造。書云。成功不毀。故鄭子產不毀伯予之廟。夫子謂之仁人。況佛為三世良田四生父母。唯可供養。不可毀除。佛雖去世法付人王。伏惟 陛下再造生民重興佛道。即是如來大檀越主。請遵漢明永平之化。近同文帝開皇之時 一答西域胡者人面獸心貪逆惡種佛生西方妖魅邪氣者 對曰。案史記歷帝王儉目錄及陶隱居年紀等云。庖犧氏蛇身人首。大庭氏人身牛頭。女媧氏亦蛇身人頭。秦仲衍鳥身人面。夏禹出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簡狄吞燕卵而生。契伯禹剖母胸背而生。伊尹託自空桑。元氏魏主亦生夷狄。然並應天明命出震乘時或南面稱孤。或君臨萬國。雖可生處僻陋形貌鄙麁。而各御天威俱懷聖德。老子亦託牧母生。自下凡何得以所出庸賤而無聖者乎。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信哉斯言也。僉曰有道則尊。豈簡高下。故知聖應無方隨機而見。尋釋迦祖禰。蓋千代輪王之孫。剎利王之太子。期兆斯赴物感則形。出三千世界之中央。南閻浮提之大國垂教設方。但以利益眾生為本。若言生在羌胡出自戎虜便為惡者。太昊文命皆非聖人。老子文王不足師敬。案地理志西域傳言。西胡者但是葱嶺已東三十六國。不關天竺佛生之地。若知而妄說。何罪之深。若不知浪言。死有餘責 一答庖犧已下二十九代父子君臣立忠立孝守道履德稟華夏正氣者。對曰。史記淮南眾書等云。黃帝時。蚩尤銅頭鐵額。作亂天下。與黃帝戰于阪泉。以登帝位。蚩尤逆命。復戰涿鹿之野。凡經五十二載。顓頊時。又誅三苗於左洞庭。又彭蠡汲塚竹書云。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堯又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堯上射九日落其烏羽。楚詞云十日代出流金礫石繳大風於青丘。斯脩蛇於洞庭。戮封豕於大澤。殺九癭於汹水。尚書云。洪水滔天。懷山襄陵。黎民阻饑。百姓昏墊。禹時百姓各以其心。而柏谷子退耕於野。三苗不修德政。禹親滅之。夏桀之君。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背其北。焚皇圖殺龍逢。囚成湯縱末嬉。修政不仁。湯放滅之。湯凡九征二十七戰。大旱七年河洛竭流銷金爛石。高宗伐鬼方三年。殷紂辛迷惑姐已。恣十惡之害。流五虐之刑。剖賢人之心。刳孕婦之腹。囚文王禁箕子。周武王伐紂於牧野。血流漂杵。誅之鹿臺。王親射紂。躬懸頭太白之旗。而夷齊非之。不食其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武王之世三監作亂。成王之日三叔流言。宣王六月出征詩云。薄伐獫狁至于太原。采薇遣戍役云。北有獫狁之難。西有昆夷之患。采芭又云。宣王南征。信士曰。上來所道。並是三皇已下三王之時。必能守道履德懷忠奉孝。爾時無佛。足可清平。何為世世興師兵戈不息。至於毒流百姓殃及無辜。乃為姚石慕容永嘉之世。豈名蕩蕩無為之時邪。見失言一何謬矣
破邪論卷上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形與死心。此箇難醫病最深。
直須坐究探淵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閑。
直須提起吹毛利。要剖西來第一義。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
還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埋深處藏。有智捉獲剎那頃。無智經年不見影。
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萬歲只如此。若將此等當禪宗。拈花微笑喪家風。
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鐵眼銅睛漢。把手心頭能自判。
直須著到悟為期。哮吼一聲獅子兒。
君不見磨磚作鏡喻有由。車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岩前湛水萬丈清。沈沈寂寂杳無聲。
一朝魚龍來攪動。波翻浪湧真堪重。譬如靜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
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辦。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
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却須記。
切莫聽道不須參。古聖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嬴來得也未。
要識坐禪不動尊。風行草偃悉皆論。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
長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髮不曾移。若問坐禪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一)- 10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自去臘至三月下旬.所接四書.及師□所持二位與徐君問答.并布疋食物等.足見為法心切.愛我情深。初則企徐君來.次則閱彼所印文鈔.目似吃虧.以故遲遲其復耳。去臘之書.實得以友輔仁之義。但以推我過高.令人益加慚赧。人生大倫.其數唯五。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而父生.師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倫之中.不列其師。不知師有成我之德者.則屬於父。次則誘掖獎勸.以達其材.則屬於兄。故孟子謂師也父兄也。次則麗澤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則屬於友。故佛門每謂尋師訪友。(印光)毫無實德.不敢為人作師而以友輔仁之心.固自志學以至今日.未嘗息念而人不我諒.不但不加磋磨.或時反見棄捨。汝企吾親證三昧.又惡有負初衷.致書勸進.不遺餘力。吾自束髮受書以來.未遇此之益友。感甚愧甚。而死罪四字.乃直臣諫君激其必納之詞。施於師友.殊為失體。(印光)宿業深重.初生半載.病目六月。號咷哭泣.除食息外.了無一刻止息。其痛苦不知其何如。幸承夙善根力.得見天日.實為萬幸。成童受書.由宿業引發.致服韓歐闢佛之毒。繼則深自省察.自知慚愧.歸命三寶.出家為僧。若非三寶冥垂加被.使我自省。則當今之時。久在阿鼻地獄.受諸劇苦。何能與諸君子指東話西.論自力他力.以期同證真常.誕登覺岸乎哉。其七期已滿.三昧未成一由夙業深重.二由精神衰頹所致。然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鑑.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方能鑽步。彌陀經云.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一日七日、乃是舉例之詞、不可執定、若是等覺根性、一念即能不亂、何待一日、若是逆惡根性、畢生亦難一心、何況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為一例、發而為論、深自矜誇、謂為發前人所未發、實為上違佛祖誠言、下啟後進狂妄、令人不勝悲痛哀憐而莫之能止也、)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舉一反三、儒者尚然、況博地凡夫、上窺佛意、何得不依圓頓妙解、而以擔板之見推測乎、)楞嚴大勢至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四十二章經云.夫心者.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夢東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欲修三昧.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不以聖言為量.而以我之罪業凡夫為準.豈不顛倒之甚乎。然汝發此言.蓋亦有由。以衷論詳示省一大師所見之境.及耕心謂承彼心傳。意者必有種種不思議妙境.及口傳心受之妙訣耳。不知三昧者.華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寂縣雙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無所得故.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划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祕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裹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祕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利益隨心論.雖發其端.未明其概。擬續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并參己蕪語.發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捨。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徐君夙具靈根.而且歷代奉佛.自出世來.即受庭訓.又經二三十年之學問閱歷.何捨高明而取卑劣.寶(印光)之文而為之流布也。須知宏法利生.貴識時機。今人應受之法.與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詳言。其所言者.縱極玄妙.多非應病之藥。或由彼妙藥.反增其病。(印光)譬如無知無識之庸醫.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藥性。唯以先祖祕製之阿伽陀萬應丸.舉虛實寒熱種種諸病.皆以此藥投之。倘不懷疑.取而服之.立見全愈。即秦緩扁鵲無從措手之證.一服此藥.立見起死回生。於是有心活人濟世者.為之廣出招帖.令有病者.同服此藥。雖知秦緩等之神妙不測.而不廣告者.以病屬宿業.有神仙不能療者.況神醫乎。至於所斷評衷論語.實屬婆心真切.與(印光)交互發明。特欲開人正眼.非是文飾(印光。)仁老評語.亦極痛切。然於王生心病.及衷論流弊.尚欠發揮。(印光)所說.多致力於此二者耳。及餘所答.皆悉圓融恰當。唯論四土一段.約理固無大礙.約事殊欠精詳。以凡聖同居.方便有餘二土.乃約帶業往生之凡夫.與斷見思惑之小聖而立.不可約佛而論.若約佛論.非但西方四土.全體寂光。即此五濁惡世.三途惡道.自佛視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毘盧遮那.偏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處之常寂光土.唯滿證光明遍照之毘盧遮那法身者.親得受用耳。餘皆分證。若十信以下至於凡夫.理則有而事則無耳。欲詳知者.當細研彌陀要解論四土文。而梵網玄義.亦復具明。(毘盧遮那、華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處、乃一切諸佛究竟極果滿證清淨法身之通號、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亦然、若釋迦彌陀藥師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別名號耳、盧舍那、華言淨滿、以其惑業淨盡、福慧圓滿、乃約智斷二德所感之果報而言、)又須知實報寂光.本屬一土。約稱性所感之果.則云實報。約究竟所證之理.則云寂光。初住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妙覺乃云上上實報.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覺.二土皆屬分證。妙覺極果.則二土皆屬究竟耳。講者於實報則唯約分證。於寂光則唯約究竟。寂光無相.實報具足華藏世界海微塵數不可思議微妙莊嚴。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一切諸相.由空發揮。又如寶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而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實報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說。金輪咒法所示.乃三世因果。為獵為僧.乃前世因果。今得為人.福盡將墮.乃約迷不修.示前因後果。念佛閱經.悟二空理.證實相法.乃約省悟修持.示現因後果。且勿儱侗自任.謂現生便能如是。現生證實相者.非無其人。恐賢契無此善根。若不詳陳其故.或致妄期聖證.則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喪心病狂.末得謂得.未證謂證.求升反墜.弄巧成拙。究其結果.難免永淪惡趣。不但埋沒己靈.實為孤負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則利根凡夫即能。如圓教名字位中人.雖五住煩惱.毫未伏斷.而所悟與佛無二無別。(五住者見惑為一住、思惑為三住、此二住於界內、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此二住於界外、)若約宗說.則名大徹大悟。若約教說.則名大開圓解。大徹大悟.與大開圓解.不是依稀仿彿明了而已。如龐居士聞馬祖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頓亡玄解。大慧杲聞圓悟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亦然。智者誦法華.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徹大悟.大開圓解。若云證實相法.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南嶽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聚大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獄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云證實相法耳、)智者大師.釋迦之化身也。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蕅益大師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與佛同受儔、而見思尚未能伏、何況乎斷、末世大徹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五祖戒為東波、草堂清作魯公、猶其上者、次者海印信為朱防禦女、又次則雁蕩僧為秦氏子檜、良以理雖頓悟、惑未伏除、一經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乃實相之異名、)蕅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嶽示居十信。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後進之難超越。實恐後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三大師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若曰.念佛閱經.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後.常侍彌陀.高預海會.隨其功行淺深.遲早必證實相。則是決定無疑之詞.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證也。又金輪咒不許問事.唯許問善根.問法門。而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法門亦不須問。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則善根亦不須問。只宜持咒.助修淨業。勿輒作法.煩瀆佛聖。倘動輒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誠.或致起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發心出家者.自未證道.不能觀機.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無匪徒敗種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脫。誰肯如此決擇。貪名利.喜眷屬致.令佛法一敗塗地.莫之能興也。至於業障重食瞋艋體弱心愧但能一心念倣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然觀音於娑婆有犬因緣。於念佛外.兼持觀音名號亦可。或兼持楞嚴大悲等咒.亦無不可。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見。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嶽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託.一經放縱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樞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潛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萊.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嬌信禪師.甯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此老語錄.已入清藏。譚埽庵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製道行碑.有一萬餘言。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千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致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并分別妄情而失之。豈不哀哉。吾昔謂汝與師□已能徹底信向淨土法門。及觀汝問徐君諸稿.則又欲持咒.又欲研究戒學。以密□功德.淨土中無此稱述。便中心漾漾.毫無定見。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吾與徐君言.祈彼極力開示.以盡法門師友之誼。師□以密宗氣沖麈沾.皆獲解脫.淨宗無此等益。何不觀五逆十惡.臨終獄現.念佛數聲.即獲往生乎。又何不觀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乎。若謂有勝此者.便欲廢此修彼。何不體貼佛祖千經萬論殷勤丁寧之至意乎。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吾以汝究學心切.若常致書通問.彼此皆為煩擾。因問師□有無教乘法數等書.令請去.則有處查閱。翻譯名義.係釋梵語名義之書。釋氏稽古略.係載歷代佛門事跡之書。閱藏知津.係標示大藏經論語錄及諸著述大意之書。龍藏彙記.即是清藏目錄。此諸書皆不可不有。有此諸書.如一師相隨.有問即答。末斷煩惑之人.須依事懺。懇切極處.不思議妙理.徹底圓彰。若捨事說理.只成得一個畫餅利益。說時則有.用時則無。又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此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宏明集.廣宏明集.鐔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於不問。則差別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汝書所陳.有未標示者.若能詳細體察.其意固自彰彰。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謂於五陰色受想行識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緣和合而生.因  緣別離而滅.了無主宰之實我可得。法空者.於五陰法.了知當體全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其義。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實相者.法身理體.圓離生滅斷常空有等相.而為一切諸相之本.最為真實.故名實相。此之實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喻如衣裹明珠.由不知故.不免貧窮。非曰在迷凡夫與證真諦之二乘.無此理體也。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寶.隨意受用。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識此悟證之義.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淨土之心.萬牛亦難挽回矣。又凡鈔錄文字.必須諦審精詳.不可粗略了事。彌陀要解序.經成時大師節略.語句便不圓潤。而末後云.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時師略去此譬.不必與二翁強同之必字.訛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視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註違經.不敢依從之義。并與下譬相反。實為冤誣蕅益.貽誤後學.讀之令人痛心疾首。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來.人死四五千萬。自有生民以來.未聞有如此之慘悽者。又復風吹.水衝.地震.瘟疫.各處頻頻見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災。諸物之貴.比昔幾倍。當斯時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乎。敢以倖得之身.遊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於不契時機之法門乎。倘或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儌倖也已。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會聖眾第一) -3 黃念祖居士註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
「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等為上首。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本為菩薩歎德。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達」者,示權跡。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大飲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喜表聞名歡喜,悉得度脫。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迴脫根塵,慶喜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譯為眾生或有情。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以具四種大故。四種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
「普賢」亦名遍吉,《清涼疏》謂普賢有三:(一)位前(但發普賢心);(二)位中(等覺菩薩);(三)位後普賢(得果不捨因行,謂成佛仍不捨因地之行)。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地曰賢」。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也。至於《會疏》云:「體遍法界,故曰普。位鄰極聖,故曰賢。」是為位中普賢,乃等覺菩薩也。《會疏》又云:「能導御一切,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特翼讚彌陀,故於此經是為上首。」又《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侍佛左右,乃釋尊會中上首,在華嚴會上,亦是上首。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化作等覺大士,襄讚釋尊,演唱聖教。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故先師夏老云:「淨土即是密教顯說。」(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他教派。密淨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暫不詳論。)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諸佛之師。《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如《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會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本為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淨不二之旨。
「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彌勒,此云慈氏,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具足則為慈無能勝。《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大士位居補處,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三會龍華,度生無量。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又《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為上首。次列彌勒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讚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彌勒當機。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
「賢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賢劫。《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據《佛祖統記》,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孫佛,次為拘那含牟尼佛,三為迦葉佛,四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今此會中,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另說,賢劫共一千零五佛,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見,故不詳錄。)
以上第一品,以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超越餘經,同於《法華》。又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經》。亦表本經之同於上之圓教二經也。






素食食譜:金華時選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金華時選

鮑菇-------------- 300公克 (6)
香菇-------------- 100公克 (6)
素香片------------- 50公克 (6)
胡蘿蔔片---------- 50公克 (6)
素圓片------------- 50公克 (6)
榨菜片------------- 50公克 (6)
薑絲------------------ 10公克
芥藍菜-------------- 675公克

----------------------- 1小匙
----------------------- 1小匙
醬油膏-------------- 1/2小匙
胡椒粉------------------- 少許
淋汁
高湯----------------------- 2
醬油 ()---------- 1湯匙
----------------------- 1小匙
胡椒粉------------------- 少許
太白粉水------------- 1湯匙
香油-------------------- 1小匙

鮑菇入開水燙軟,撈起,修去底黑皮,修成5公分寬3公分長方型,浸上調味料。
香菇滷熟切長5公分寬、3公分,約0.5公分薄片,素香片、素圓片,胡蘿蔔及榨菜亦切薄片。
以上五種薄片疊好排鮑菇片側,依次排好舖上薑絲入蒸籠蒸5分鐘取出。
芥藍菜燙熟排於盤上菜之二側裝飾。

淋汁煮好淋於菜上即成。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大方廣如來藏經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大方廣如來藏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住靈鷲山寶蓋鹿母宅。於栴檀藏大樓閣中。成等正覺十年之後。當熱時際。與大苾芻眾千人俱有學無學聲聞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皆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獲得正智。猶如大龍所作已辦。捨棄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到於彼岸。所謂具壽大迦葉波具壽漚樓頻蠡迦葉波。具壽那提迦葉波具壽伽耶迦葉波。具壽大迦旃延具壽俱郗羅。具壽薄俱羅具壽離波多。具壽須菩提具壽滿慈子。具壽語自在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揵連具壽憍陳如。具壽烏陀夷具壽羅呼羅。具壽難陀具壽鄔波難陀具壽阿難陀。與如是等上首苾芻一千人俱。復有六十殑伽河沙數菩薩摩訶薩俱。從種種佛剎而來集會。皆是一生補處。得大神通力無所畏。已曾承事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悉皆能轉不退法輪。若有無量阿僧祇世界有情纔稱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所謂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虎慧菩薩義慧菩薩。勝慧菩薩月光菩薩。寶月光菩薩滿月光菩薩。大勇健菩薩無量勇健菩薩。無邊勇健菩薩三世勇健菩薩。得大勢菩薩觀自在菩薩。香象菩薩香悅菩薩。香悅吉祥菩薩吉祥藏菩薩。計都菩薩大幢菩薩。無垢幢菩薩無上幢菩薩。極解寶剎菩薩無垢寶剎菩薩。歡喜王菩薩常歡喜菩薩。虛空庫菩薩迷盧菩薩。大迷盧菩薩蘇迷盧菩薩。功德寶光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持地菩薩除一切有情病菩薩。歡喜意菩薩憂悲意菩薩。無憂菩薩光藏菩薩。栴檀菩薩於此無爭菩薩。無量雷音菩薩起菩提行菩薩。不空見菩薩一切法自在菩薩。慈氏菩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六十殑伽沙數菩薩摩訶薩俱  

復有無量世界中。無量阿僧祇。天龍藥叉揵達嚩阿蘇羅孽嚕茶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復有國王大臣寮佐。長者居士及諸人眾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與百千眾前後圍遶恭敬供養。爾時世尊於栴檀藏大樓閣中。食時後入佛神力故。從栴檀藏忽然涌出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一一蓮花有俱胝那庾多百千葉。量如車輪色香具足。是諸蓮花上昇虛空。遍覆一切諸佛剎土共相合成。如寶宮殿安住虛空。彼一切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皆悉開敷。於一一花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放百千光。是時以佛威神力故。諸蓮花葉忽然痿瘁。形色臭穢而可厭惡皆不悅意。於花胎中諸如來等。各放無量百千光明。普現一切諸佛剎土皆悉端嚴

爾時一切菩薩及四部眾皆悉驚愕。生奇特想怪未曾有。以佛世尊現作如是神通之事。大眾見斯咸懷疑惑作是念言。何因緣現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於須臾頃形色變壞。甚可厭惡無復悅意。於蓮花中現如來相。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明。如是光明令人愛樂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及諸大眾皆悉雲集於栴檀藏大樓閣中恭敬而坐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今應可問如來應正等覺甚深法要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聖旨。普為一切天人世間。菩薩摩訶薩及四部眾懷疑惑故。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一切世界現於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一切於花胎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是諸蓮花忽然之間。形色可惡而令生厭。於彼花中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合掌而住儼然不動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以伽他問曰 
我曾不見如來相  而作神通之變化  現佛無量千俱胝  住蓮花胎寂不動  放千光明而影現  悉皆映蔽諸佛剎  奇特於法而遊戲  彼諸佛等悉端嚴  猶如妙寶而顯現  於惡色蓮花中坐  是蓮花葉皆可惡  云何作是大神通  我曾見佛如恒沙  見彼殊勝神通事  我未曾見如是相  如今遊戲之顯著  唯願天中尊說示  何因何緣而顯現  唯願世利作哀愍  為除一切諸疑惑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等上首菩薩。及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有大方廣如來藏經甚深法要。如來欲說是故先現如是色相。汝等善聽極善聽作意思惟  

爾時金剛慧菩薩等一切菩薩摩訶薩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諸善男子。如此如來變化蓮花忽然之間。成惡色相。臭穢可惡令不愛樂。如是花中而現佛形。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明。相好端嚴人所樂見。如是知已有多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路茶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禮拜供養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以佛自己智慧光明。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彼善男子善女人。為於煩惱之所凌沒。於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諸佛悉皆如我。如來智眼觀察彼等有佛法體。結跏趺坐寂不動搖。於一切煩惱染污之中。如來法藏本無搖動。諸有趣見所不能染。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彼等一切如來如我無異。善男子如是如來以佛智眼。見一切有情如來藏。善男子譬如以天妙眼。見於如是惡色惡香。諸蓮花葉纏裹逼迫。是以天眼見彼花中。佛真實體結跏趺坐。既知是已欲見如來。應須除去臭穢惡業。為令顯於佛形相故。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佛眼。觀察一切有情如來藏。令彼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藏。悉除遣故而為說法。由聞法故則正修行。即得清淨如來實禮。善男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來藏常恒不變

復次善男子。若諸有情可厭煩惱藏纏。為彼除害煩惱藏故。淨如來智故。如來應正等覺。為於菩薩而說法要。作如是事令彼勝解。既勝解已於法堅持。則於一切煩惱隨煩惱而得解脫。當於是時如來應正等覺。於其世間而得其數。是能作於如來佛事。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如彼蓮花可厭惡  并其胎葉及鬚蘂  譬如天眼而觀見  是如來藏無所染  若能除去萎花葉  於中即見如來身  復不被諸煩惱染  則於世間成正覺  今我悉見諸有情  內有如來微妙體  除彼千俱胝煩惱  令厭惡如萎蓮花  我為彼等而除遣  我智者常說妙法  佛常思彼諸有情  悉皆願成如來體  我以佛眼而觀見  一切有情住佛位  是故我常說妙法  令得三身具佛智   

復次善男子譬如蜜房。懸於大樹其狀團圓。有百千蜂遮護其蜜。求蜜丈夫以巧方便。駈逐其蜂而取其蜜隨蜜所用。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猶如蜜房。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藏護。以佛智見能知此已。則成正覺。善男子如是蜜房。智者丈夫既知其蜜。亦復了知於俱胝百千眾煩惱蜂之所守護。如是一切有情。以如來智見知已成佛。於彼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遮覆。善男子如來以巧方便力。為害蜂者教諸有情。駈逐欲瞋癡慢憍覆忿怒嫉慳煩惱隨煩惱故。如是說法。令諸有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無復逼惱亦不附近。善男子云何此等有情。我以如來智見為淨。除故於諸世間而作佛。事善男子以清淨眼。見諸有情如是清淨。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猶如蜜房狀團圓  眾蜂護而所隱覆  求蜜丈夫而見已  悉皆駈逐於眾蜂  我見有情在三有  亦如蜜房無有異  俱胝眾生煩惱蜂  彼煩惱中如來住  我佛常為淨除故  害彼煩惱如逐蜂  以巧方便為說法  令害俱胝眾煩惱  云何成佛作佛事  常於世間如蜜器  猶如辯才說好蜜  令證如來淨法身   

復次善男子。譬如稻麥粟豆。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若不去糠不堪食用。善男子求食之人。若男若女以其杵臼舂去其糠而充於食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應供正遍知。以如來眼。觀見一切有情具如來體。為煩惱皮之所苞裹。若能悟解則成正覺。堅固安住自然之智。善男子彼如來藏。處在一切煩惱之中。如來為彼有情除煩惱皮。令其清淨而成於佛。為說於法。常作是念。何時有情去一切煩惱。藏皮得成如來出現於世。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稻穀與粟床  大小麥等及於豆  彼等為糠之所裹  是不堪任於所食  若能舂杵去於糠  於食種種而堪用  精實處糠而不堪  不懷有情為作利  我常觀見諸有情  以煩惱裹如來智  我為除糠說妙法  願令速悟證菩提  與我等法諸有情  住百煩惱而藏裹  為令淨除我說法  何時速成諸佛身   

復次善男子。譬如臭穢諸惡積聚。或有丈夫懷挾金磚於傍而過。忽然俁落墜于穢中。而是金寶沈沒臭穢。或經十年或二十年。或五十年或百千年處於糞穢。是其本體不壞不染。亦不於人能作利益。善男子有天眼者。見彼金磚在於臭穢。告餘人言丈夫汝往。於彼糞穢之中有金勝寶。其人聞已則便取之。得已淨洗隨金所用。善男子臭穢積聚者。是名種種煩惱及隨煩惱。彼金磚者是名不壞法。有天眼者則是如來應正遍知。善男子。一切有情如來法性真實勝寶。沒於煩惱臭穢之中。是故如來應正等覺。為於有情除諸煩惱臭穢不淨。而說妙法當令成佛。出現世間而作佛事。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有人懷金磚  忽然俁落於糞穢  彼處穢中多歲年  雖經久遠而不壞  有天眼者而觀見  告餘人言此有金  汝取應洗隨意用  如我所見諸有情  沒煩惱穢流長夜  知彼煩惱為客塵  自性清淨方便說  令證清淨如來智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窮丈夫。宅內地中有大伏藏。縱廣正等一俱盧舍。滿中盛金。其金下深七丈大量。以地覆故。其大金藏曾不有言語。彼丈夫丈夫我在於此名大伏藏。彼貧丈夫心懷窮匱。愁憂苦惱日夜思惟。於上往來。都不知覺。不聞不見彼大伏藏在於地中。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住於執取作意舍中。而有如來智慧。力無所畏諸佛法藏。於色聲香味觸耽著受苦。由此不聞大法寶藏。況有所獲。若滅彼五欲則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如來出興於世。於菩薩大眾之中。開示大法種種寶藏。彼勝解已則便穿掘。入菩薩住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世間法藏。見一切有情未曾有因相。是故譬喻說大法藏為大施主。無礙辯才無量智慧。力無所畏不共佛法藏。如是善男子。如來以清淨眼。見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是以為於菩薩宣說妙法。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貧人家伏藏  金寶充滿在於中  是彼不動不思惟  亦不自言是某物  彼人雖復為主宰  受於貧乏而不知  彼亦不說向餘人  而受貧窮住苦惱  如是我以佛眼觀  一切有情處窮匱  身中而有大伏藏  住諸佛體不動搖  見彼體為菩薩說  汝等穿斯大智藏  獲得離貧作世尊  能施無上之法財  我皆所說而勝解  一切有情有伏藏  若能勝解而精勤  速疾證於最勝覺   

復次善男子譬如藤子多羅子。贍部果子阿摩羅果子。由其子芽展轉相生成不壞法。若遇地緣種植於其。久後成大樹王。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乃至皮膚邊際。彼欲瞋癡無明煩惱藏中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為有性。若能止息名為清涼。則名涅槃。若能淨除無明煩惱是有情界。是則名為大智聚體。彼之有情名大智聚。若佛出現於天世間說微妙法。若見此者則名如來。善男子若彼見如來應正等覺。令諸菩薩摩訶薩。咸皆悟解如來智慧令顯現故。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藤子之中樹  藤芽一切而可得  於根贍部咸皆有  由其種植復得生  如是我見悉無餘  一切有情喻藤子  無漏最勝佛眼觀  是中備有如來體  不壞是藏名有情  於中有智而不異  安住在定處寂靜  亦不動搖無所得  為彼淨故我說法  云何此等成正覺  猶如種子成大樹  當為世間之所依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人。以一切寶作如來像長可肘量。是貧丈夫欲將寶像經過險路。恐其盜却即取臭穢故破弊帛。以纏其像不令人測。善男子是貧丈夫在於曠野忽然命終。如來寶像在於臭穢弊惡帛中。棄擲于地流轉曠野。行路之人往來過去踐踏跳驀。不知中有如來形像。由彼裹在臭穢帛中棄之在地。而皆厭惡豈生佛想。是時居住曠野諸天以天眼見。即告行路餘人而言。汝等丈夫此穢帛中有如來像。應當速解一切世間宜應禮敬。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如彼臭穢故帛煩惱。長於生死險道曠野之所流轉。受於無量傍生之身。彼一切有情煩惱臭穢故弊帛中。有如來體如我無異。如來為解煩惱穢帛所纏裹故。為諸菩薩而說妙法。云何得淨如來智見去離煩惱。得一切世間之所禮故猶如於我。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穢帛令厭惡  纏裹彼之如來體  寶像穢帛之所纏  棄於曠野險惡處  諸天天眼而見已  即告行路餘人言  寶像在彼臭帛中  應當速解而恭敬  我以天眼如是見  我觀一切諸有情  被煩惱帛之所纏  極受憂惱生死苦  我見煩惱穢帛中  結跏趺坐如來體  安住寂然不傾動  皆無所有解脫者  為見彼已而驚悟  汝等諦聽住勝覺  一切有情法如是  於怖畏中常有佛  即解彼已現佛身  彼時一切煩惱靜  是故號名於如來  人天歡喜而供養   

復次善男子或有孤獨女人。惡形臭穢容貌醜陋如畢舍支。人所見者厭惡恐怖。止於下劣弊惡之家。偶然交通腹中懷姙。決定是為轉輪王胎。然彼女人雖復懷姙亦曾無有如是思念。唯懷貧匱下劣之心。由心羸劣常作是念。我形醜陋寄於下劣弊惡之家。而過時日。亦不足知是何人類生於我腹。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無主無依。生三有中寄於下劣弊惡之舍。為生死苦之所逼迫。然一一有情有如來界具如來藏。是彼有情不覺不知。善男子如來不令一切有情而自欺誑。佛為說法。善男子汝等莫自欺誑。發大堅固精進之心。汝等身中皆有佛體。於其後時畢成正覺。汝今已入於菩薩數即非凡夫。久後亦墮於如來數即非菩薩。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婦人無依主  形容醜惡令厭怖  寄於弊惡下劣家  或時而有王胎孕  彼懷如是之胎孕  決定是為轉輪王  其王威德七寶圍  統領四洲為主宰  彼愚醜女曾不知  於已腹中有如是  在於賤貧弊惡舍  懷貧窮苦心憂惱  我見一切諸有情  無主受於窮迫苦  在於三界中耽樂  身中法藏如胎藏  如是見已告菩薩  一切有情具法性  胎中世利有光明  應生恭敬勿欺誑  發堅精進以修持  不久自身成作佛  不久當坐菩提場  解脫無量俱胝眾   

復次善男子。譬如以蠟作模。或作馬形象形男形女形。泥裹其上而用火炙。銷鍊真金鑄於模內。候其冷已。是其工匠將歸舍宅。其模外為黑泥覆弊。形狀燋惡內有金像。或工匠及工匠弟子。知其模冷即壞其泥既淨持已。於須臾頃是金寶像則便清淨。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眠觀見一切有情。如金像模外為煩惱泥所覆裹。於內虛沖滿有佛法無漏知寶。善男子我今觀見一切有情悉皆如是。在菩薩眾而說妙法。若菩薩摩訶薩。若得寂靜清涼。如來為彼有情。以金剛器仗淨其法眼。除其煩惱及隨煩惱。為淨如來智寶藏故。善男子如來猶如持寶像者。善男子而破彼色及隨煩惱。令得解脫是名如來。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見一切有情如來藏。為無邊俱胝煩惱藏中之所沈沒。為彼有情破煩惱藏。於佛智見安立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外色泥作模  於內空虛無所有  銷鍊真金滿鑄瀉  其數或百或一千  工匠之人知冷已  則破其泥現於像  泥除則淨其寶像  匠意琱琢皆成就  我見一切諸有情  猶如金像在泥模  煩惱於外而蓋覆  如來之智處於內  若得寂淨及清涼  前際清淨智菩薩  以法器仗而捶擊  煩惱由斯悉摧壞  所有如來之佛子  猶如金像令可愛  常得天世人供養  圓滿身相具十方  我見一切諸有情  如是清淨成善逝  成就善逝成佛眼  滿足無上薩婆若   

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得福無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餘菩薩。為於積集如來智故。精勤供養一切如來。於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三摩地。由此色三摩地威力。過恒河沙諸佛世界。過恒沙數俱胝那庾多現在諸佛。於一一佛所供養承事。并及菩薩聲聞僧眾。如是乃至過五十恒河沙諸佛世尊。當於和暢安樂之時。各送百千珍妙樓閣。一一量高十踰繕那。縱廣正等一踰繕那。如是一切以寶成天妙香器。散種種花成辦種種受用之具。日日如是乃至千劫。金剛慧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菩提心於此如來藏經。取其一喻。或在於身或在經卷。金剛慧以此福業與前福業。如來安立百分迦羅分千分百千分俱胝分。俱胝百分。俱胝千分俱胝百千分。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不及於此迦羅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金剛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無上菩提者。於彼諸佛世尊并及菩薩聲聞大眾。取曼陀羅花百千斛。日日供養復滿千劫。金剛慧若餘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菩提心聞此如來藏經法要。乃至合掌禮敬作隨喜語。金剛慧以此勝福善根。與前善根獻花功德。如來安立比前功德。百分迦羅分千分無數分。不如一分。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或有樂求菩提者  聞此經典而受持  乃至書寫於經卷  若能恭敬於一偈  應聽彼福而無量  發生無量福德藏  得聞如來之藏經  若能求勝菩提行  以神通力住上乘  供養恭敬人中尊  并及十方聲聞眾  乃至滿足於千劫  多千劫數如恒沙  超於彼數不思議  一一世間行無量  純以寶作妙樓閣  其量高十踰繕那  縱廣有一踰繕那  塗香燒香而供養  於中七寶微妙座  以妙繒綵敷其上  及餘妙座皆敷設  其數猶如恒河沙  一一供養於諸佛  一一送彼如來所  所有剎中諸如來  其數猶如恒河沙  悉皆供養而承事  若有智者聞此經  取於一喻而正行  若能受持及讀誦  此福超過前福聚  有情歸依於此經  疾證於彼無上覺  此如來藏相應法  若智菩薩能思惟  一切有情勝法性  速疾覺悟自然智   

佛告金剛慧。以此得知如是法門。於諸菩薩摩訶薩成多利益。能引薩婆若智。金剛慧我念過去無量無數廣大不思議無量不可說劫從此已後。當於是時有佛。名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調御士無上丈夫天人師佛婆伽梵。金剛慧以何因緣彼佛世尊。名常放光明金剛慧彼佛世尊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為菩薩時在母胎中。以身光明透徹干外。普照東方十佛剎土微塵等百千世界。如是照已。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十佛剎微塵等百千世界普皆照曜。金剛慧彼諸世界。由於菩薩在母胎中身光普照。而是光明令人適悅發生歡喜。金剛慧由彼菩薩身光照故。微塵數百千世界。是中有情為光照觸。獲大威德色相具足。具念具慧具行具智具於辯才。是彼諸世界中一切有情。墮于地獄傍生閻魔羅界阿蘇羅趣者。由彼菩薩身光明照。光纔觸已。一切皆捨惡趣之身生於人天。是彼諸世界所有人天。由於菩薩身光照觸。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獲五神通。是彼諸世界所有不退轉菩薩。以彼菩薩身光照觸。光纔觸已悉皆成就無生法忍。各各獲得名五百功德轉陀羅尼。如是微塵百千世界。由彼菩薩身光明照成吠瑠璃。黃金為繩以界八道。一切寶樹八行布列。花果莊嚴色香殊異。是諸寶樹香風搖擊。從其樹出和雅悅意微妙之聲。所謂佛聲法聲僧聲菩薩聲。菩提聲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之聲。由寶樹聲。彼微塵數百千界中一切有情。悉皆獲得法喜禪悅。是諸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遠離地獄傍生閻魔羅界阿蘇羅趣。是彼菩薩在母腹中。光明如月合掌而住。晝夜六時常放光明。乃至誕生。金剛慧是彼菩薩。亦初生已便成正覺。彼佛世尊既成佛已。而於身中常放光明。乃至般涅槃時常放光明。彼佛世尊般涅槃後。所有舍利置於塔中常放光明。金剛慧以是因緣。彼時人天號彼世尊。名為常放光明如來。復次金剛慧。彼佛世尊常放光明。如來住世之時。有一菩薩名無量光。與二十俱胝菩薩以為眷屬。是時無量光菩薩。於彼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已曾問此如來藏法門。金剛慧是彼常放光明如來應正遍知。於五百劫不起于座。廣宣說此如來藏經。以種種句於法了別。無礙辯才百千譬喻。哀愍攝受彼菩薩故。是故廣演此如來藏甚深法要。於彼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俱胝百千世界中。菩薩以小功力而皆警覺。金剛慧彼中菩薩。聞此如來藏經。乃至得聞此經名號。一切漸次善根成熟。已成熟已。各於異國而成正覺。除四菩薩摩訶薩不取菩提。金剛慧勿生異念。當彼之時無量光菩薩。豈異人乎即汝身是。何以故。汝金剛慧於彼。往昔為菩薩時名無量光。金剛慧彼佛世時。其四菩薩不取菩提者。所謂曼殊室利菩薩得大勢菩薩。觀自在菩薩則汝金剛慧。是為第四。金剛慧如是大利益如來藏法要。菩薩摩訶薩。由聞此故佛智成就。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昔常放光明世尊  過去之世無量劫  以身常放大光明  照曜俱胝百千界  初成無上正覺已  彼時無量光菩薩  問彼世尊此法王  如是經典彼時說  常彼佛時聞此經  從於彼佛而聞已  悉皆獲得勝菩提  唯除於此四菩薩  得大勢及觀自在  曼殊室利為第三  第四即汝金剛慧  當於是時聞此經  昔時無量光菩薩  即是於汝金剛慧  當於彼時為佛子  我曾於先行勝行  聞此妙經之名號  從師子憧如來所  恭敬合掌聞此經  我昔由此善根業  速得最勝菩提位  是故智者持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慧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被於業障之所纏縛。得聞此如來藏經。受持讀誦為他敷演。由彼聞此經典讀誦受持。諷誦敷演書寫經卷。以小勤勞業障銷滅佛法現前  

爾時具壽慶喜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纏縛業障。彼得幾佛世尊。加持說法。獲得多聞。得與如是法要相應。佛言慶喜。若善男子善女人。於百佛所得加持說法。或有二百或三四五百。或千或二千。或三四五六七八九。或十千佛所加持說法。或有二百千。或有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得說法聞持。慶喜若有菩薩。得此如來藏法。書寫經卷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廣說。而彼菩薩應作是念。我今獲得無上菩提。其人應受人天阿蘇羅供養恭敬。佛說是已唯然歡喜。爾時世尊復說伽他曰
菩薩聞此修多羅  作是思惟獲勝覺  若有人手得此經  人天禮拜應恭敬  諸佛世尊大導師  稱讚彼人人中最  亦名最勝之法王  若經入干彼人手  是人照曜如滿月  應受禮敬如世尊  能持法炬為世雄  由入此經於彼手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金剛慧菩薩摩訶薩等。并諸菩薩諸大聲聞眾。人天阿蘇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無垢性品第四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爾時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薩住如是心常作是觀。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我於三界中當生何界。於四大洲復生何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於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於世。化緣將盡入般涅槃。幾佛世尊未出於世。是諸眾生根緣未熟。未聞正法。復於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現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諸佛皆已不遇。當來世尊得見不邪。我今現在諸凡夫地。三業煩惱何最為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於何佛所曾種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智光比丘。以何義故。說名真實修沙門行如旃陀羅。其旃陀羅每遊行時。手執錫杖不敢當路。若人逼近振錫令聞。於大眾中心行謙下不敢輕慢。被呵責時。心無怨恨未嘗加報。罵辱鞭撻默然受之。何以故。自知下性不階眾流。以是因緣無瞋無報。智光當知。出家菩薩亦復如是。剃除鬚髮形同嬰兒。執持應器依佗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冑。杖錫而行如持鉾矟。執智慧劍破煩惱賊。修嬰兒行饒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實沙門之身。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諦聽  出家菩薩所應作  無緣大慈攝眾生  猶如一子皆平等  發菩提心求正覺  應作三種成佛法  心常住四無垢性  當修十二頭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  四威儀中作是念  十方無量諸菩薩  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  如何流轉三界中  恒居生死無量苦  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  胎卵濕化受何生  身口意業於何修  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  如是微細觀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續  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  晝夜修心不暫停  如去頂石救頭燃  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  唯我獨處於凡類  一切眾生等尊貴  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佗打罵不瞋嫌  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  是則名為無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  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  四無垢性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習  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  無漏聖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無量劫  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  無邊劫海利群生  由無垢性皆成就  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為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於惡道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復生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眾苦。皆由先世為衣服故多殺生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麤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三者亦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應善聽  大福田衣十勝利  世間衣服增欲染  如來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恥  慚愧圓滿生福田  遠離寒暑及毒蟲  道心堅固得究竟  示現出家離貪欲  斷除五見正修持  瞻禮袈裟寶幢想  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  生福滅罪感人天  肅容致敬真沙門  所為不染諸塵俗  諸佛稱讚為良田  利樂群生此為最  袈裟神力不思議  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長如春苗  菩提妙果類秋實  堅固金剛真甲冑  煩惱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讚十勝利  歷劫廣說無有邊  若有龍身披一縷  得脫金翅鳥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  不怖龍魚諸鬼難  雷電霹靂天之怒  披袈裟者無恐畏  白衣若能親捧持  一切惡鬼無能近  若能發心求出家  厭離世間修佛道  十方魔宮皆振動  是人速證法王身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汝等當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有十勝利。云何為十。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屬佗故。二者行乞食時。先說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三者為不施人發大悲心。為說正法令起捨心而生勝福。四者依佛教行增長戒品。福德圓滿智慧無窮。五者常行乞食。於七九慢自然消滅。眾所恭敬是良福田。六者於乞食時。當得如來無見頂相。應受世間廣大供養。七者汝等佛子隨學此法。住持三寶饒益有情。八者於乞食時。不得為求食故起希望心。讚歎一切男子女人。九者行乞食時須依次第。不應分別貧富之家。十者常行乞食諸佛歡喜。得一切智最為良緣。智光菩薩。我為汝等略說如是十種利益。若廣分別無量無邊。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菩薩汝諦聽  出家大士應離貪  當發出世修行心  乞食頭陀為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  聖者悉依無漏食  有漏無漏諸聖凡  一切無不依食住  我為汝等諸佛子  開演出世二利行  三世如來所稱讚  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稱此行最為勝  出入自在無繫縛  先令施主發初心  令趣菩提然後食  為除慳貪說妙法  能起大捨無量心  依大師教行乞食  增長無量諸梵行  七九種慢自除滅  為諸人天所尊敬  如來頂相不可見  轉妙法輪化十方  盡未來際傳此法  令不斷絕三寶種  若為飲食起妄心  不應讚歎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  不生分別貧與富  清淨乞食佛所讚  一切種智從此生  三世如來出于世  為諸眾生說四食  段觸思識為其四  皆是有漏世間食  唯有法喜禪悅食  乃是聖賢所食者  汝等厭離世間味  當求出世無漏食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佗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出家佛子恒服棄藥。是人獲得十種勝利。云何為十。一者為求藥草不近佗人。永息貪求安住正念。二者不淨觀門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堅固。三者於諸珍味恒不貪著。速證正智飧禪悅食。四者於諸世間一切財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脫。五者不近世間一切凡夫。親近出世清淨善友。六者由不嫌惡諸棄藥等。於麤飲食亦得解脫。七者於所重藥永不希望。一切世間無不尊故。八者速能調伏諸煩惱病。證得如來常住法身。九者永斷三界一切煩惱。能療眾生身心重病。十者能順佛教修菩薩行。福智圓滿得大菩提。智光當知。我為汝等略說棄藥十種勝利。如是妙行。去來現在出家菩薩皆共修學。汝等應當為諸眾生演說流布無令斷絕。即為如來廣設供養。世間所有財敬供養所不能及。於菩薩行不復退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聽  出家所服無垢藥  菩薩妙行此為先  眾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眾苦  復用慈心施安樂  最上妙藥與佗人  前人所棄而自服  菩薩不擇貴賤藥  但療眾病令安隱  取佗所棄之餘藥  飲服以充治所疾  取佗棄藥有十利  三世如來共稱讚  雖求醫藥不近佗  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淨觀門易成熟  而能遠作菩提因  不著甘味離諸貪  當求法喜禪悅食  於世財寶能知足  獲得無漏七聖財  捨彼凡愚不共住  親近聖賢為良友  由是不嫌眾棄藥  亦於飲食斷貪求  珍膳妙藥不希望  世間所以咸尊重  能療身心煩惱病  悟得真如法性身  永斷三界諸習氣  證得無上真解脫  能順佛教趣菩提  福智圓成報身果  汝等佛子皆修學  當坐金剛真道場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弃捨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  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  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  於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眾  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  能令證得三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  四威儀中無繫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  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臥具無繫著  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  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  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  棄捨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  於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  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為根本  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  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  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捨離  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  而能住於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  證得法身常樂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時智光等諸菩薩眾。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三解脫。爾時如來告諸大眾。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阿蘭若品第五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捨離阿蘭若處。是蘭若中有多眾生。虎豹豺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復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為諸眾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於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眾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識三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於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捨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三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遶。七寶眷屬四洲咸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作是思惟。我今不代其父母及諸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為諸眾生發弘誓願。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於露地長坐不臥。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樹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於石室中常坐不臥。如是三根出家菩薩。坐三種座。各作是念。過去菩薩坐於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捨離阿蘭若處。若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三昧。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捨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坐三種座鍊磨身心。經三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  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  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  以阿蘭若為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  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  入於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  常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  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  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  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蘭若處心無諍  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  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  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  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  令眾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  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  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  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  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  以一妙音演說法  隨類眾生各得解  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  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  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  令十方界皆振動 覩相發心除邪見  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  最初獻於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  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  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  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  未來諸佛臨涅槃  受佛付囑廣弘宣  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  結集遺法度眾生  助於諸佛讚真乘  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  難見難遇過優曇  若欲奉覲修供養  當住蘭若弘悲願  眾寶之尊法為最  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聽法  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  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  念念不捨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  代於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  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  當來不墮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  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  得道涅槃蘭若中  是故名為大道場  三乘聖眾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  為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  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  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  未成佛道常不臥  三世菩薩住蘭若  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  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  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於金剛智  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眾生遊聚落  為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  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訶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七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法華大意-7 毗陵沙門湛然 述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二千六十九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靈山至覺。放一光而招開士。嚴國妙音。應光明以仰聖眾。是以春方遠客。先現華座於崛山。此方近主。忽疑寶華於何瑞。於是王子文殊。欲見座主。寶塔多寶。令來彼哲。路次諸國。六種振動。來到諸天。百千樂奏。遠來旅人。奉珠問訊。此會華德。見德疑因。遍照法王。開往因於樂器。華德菩薩。攀現果於自身。普門示現。略演此品。色身妙用。粗暢此段。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薩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下二品。化他流通。第二明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住三昧乘乘化他也。約此品中。大段有六。第一明如來放光東召。第二明奉命西來。第三明十方弘經。第四明二土得益。第五明還歸本國。第六明聞品進道也。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一明如來放光召東。從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下。大段第二明菩薩奉命西來。中有二。第一明發來之緣。中有六。第一明經家敘福慧二種莊嚴之由。從釋迦牟尼佛下。第二明被照之主。從師白淨華宿王智佛下。第三明辭己佛欲來此土。從爾時淨華宿王智佛下。第四明彼土佛誡勅。從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下。第五明菩薩受旨。從於是妙音菩薩不起。第六明現相。中有六。第一明妙音欲來先現蓮華。從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下。第二明文殊見相發問。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佛答妙音欲來而現瑞。從文殊師利白佛言下。第四明文殊願來而請見。從爾時釋迦牟尼下。第五明釋迦推功多寶而能現。從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妙音命來。從于時妙音下。第二明妙音菩薩正發來。中有六。第一明眷屬人眾經歷國土。從是菩薩目如廣大下。第二明菩薩相好。從入七寶臺下。第三明妙音菩薩問訊如來。從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下。第四明請見多寶佛。從爾時釋迦牟尼如來下。第五明世尊為妙音菩薩通白多寶。從時多寶佛下。第六明多寶佛塔中稱善哉。從時華德菩薩下。大段第三明妙音菩薩十方弘經。中有二重問次答。約問中有二。第一問昔所種善根。從修何功德下。第二問今勝神力。從佛告華德菩薩下。第二明答。中有二。第一明佛答昔所種善根問。從華德汝但下。第二明答今勝神力。中明現三十八身。為二。初有三十身。現凡夫身。從若應以聲聞下。後四身明現聖人。從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第二重問答。為二。初菩薩問住何定。從佛告華德菩薩下。二佛答所住定。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四明此土他土得益。從爾時妙音菩薩下。大段第五明還歸本國。從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下。大段第六明聞品進道。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卷六千七百二言品二千八十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一乘妙法。因法師而遠布。三界人師。資冥護而傳法。是以無盡高問。雷振教谷。釋尊秀答。龍馳義峰。所以觀音之美聲。琴瑟能詮廗。普門之妙形。經緯娑婆機。豈唯水火不能燒溺而已。亦則男女童子隨求可得。一時禮念。等六十而與福。三十分身。散十方而說法。無盡瓔珞。開三檀而施一客。利耶轉施。示二法而奉兩尊。巍巍乎眾賢之美難宣。蕩蕩乎諸聖之德何稱。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觀世音菩薩者。舉人也。普門者。標法也。今此品。人法雙舉。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明三昧乘乘弘經。兼誡弟子。亦名普現色身三昧。化他流通中。大段有二。第一明問答。第二明聞品得益。約第一問答中有二。長行偈頌。長行中。有二重問答。從爾時無盡意下。第一明經家敘。從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菩薩發言正問。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答。第二明別答。第三明佛勸持菩薩名。約第一總答中。第一明受苦人數。從受諸苦惱下。第二明遭苦時。從聞是觀世音下。第三明聞名稱號。從觀世音菩薩即時下。第四明得解脫。從若有持是觀世音下。第二明別答。中有三。第一明口機應。第二明意機應。第三明身機應。約口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七難。第二總結。約第一七難中。即為七段。第一明火難。中有四。初持名之益。從設入大火下。二明遭苦。從火不能燒下。三明火不能燒。從由是菩薩下。四總結。從若為大水。第二明水難。中有二(云云)。從若有百千萬億下。第三明黑風難。從若復有人臨當下。第四明被害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五明羅剎難。從設復有人若有罪下。第六明杻等難。從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第七明怨賊難。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若有眾生多於婬欲下。第二明意機應。中有二。第一明別三毒。如文(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若有女人下。第三明身機應。中有二。第一明二求。中有二意(云云)。從無盡意觀世音下。第二總結。從是故眾生下。第三明勸持名。中有三。初明勸持。從無盡意若有人下。二明格量功德。從無盡意下。三明總結。無盡意菩薩言下。第二明第二番問答。中有二。一明菩薩問。二明如來答。約初中。有三業問(云云)。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第二明如來答。中有三。初明別答中。有三十九句。一一各各明三業問。從無盡意菩薩下。訖度脫眾生。第二明總答。從是故汝等下。訖遊於娑婆世界。第三明勸供養。中有六意(云云)。從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下。第二偈頌。有二十六行。頌長行。大分為二。初有十七行。頌觀世音力。次有九行。頌普門力。約初中有二。初有一行。頌菩薩問。次有十六行。頌如來答。中有十意(云云)。約普門中。八意(云云)。從爾時持地菩薩下。訖品盡。大段第二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一千二百二十七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藥王章句。護法師於五濁。勇世神呪。防鬼災於十方。加以二方天王。張呪網而守百由旬。十種羅剎。捧呪釰而誓作七分。夢中之惱尚制富單那。頭上之過。何怨嫌行者。赫赫持經之功。不畏諸難。明明修行之德。何願不成。此品大意。蓋如斯矣。  


第二釋名者。陀羅尼者。此梵語也。此翻總持也。今此品。偏舉法為名。今存梵音。故言陀羅尼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猶是化他流通中。明五眾惡世弘經多難。以呪護之。以總持乘乘。付屬流通。中大段有四。第一明菩薩問持經功德。第二明佛答甚多。第三明菩薩請神呪護。第四明聞品得益。從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下。大段第一明菩薩問。從佛告藥王若有下。大段第二明佛答甚多。中有四。初明佛正格量大少。從於汝意云何下。二佛問多不。從甚多下。三明菩薩甚多。從佛言若善男子下。四明佛正格量於功德。從爾時藥王菩薩下。大段第三明菩薩請說呪守護。中有五。第一明藥王菩薩呪。第二明勇施菩薩呪。第二毗沙門天王呪。第四明持國天王呪。第五明呪羅剎呪。約藥王菩薩呪中有四。初明請說。從即說呪曰下。二明正說呪。從世尊是陀羅尼下。明歎神呪。從時釋迦牟尼佛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勇施菩薩下。第二明勇施菩薩呪。中有四。初明請。從即於佛前而說呪曰下。明正說神呪。從世尊是陀羅尼下。三明歎呪。從若有侵毀下。四明佛印可。從爾時毗沙門下。第三明多聞天王呪。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持國下。第四明持國天王說呪護。中有三意(云云)。從爾時有羅剎女等下。第五明十羅剎女說呪護。中有五。初列名。從是十羅剎女下。二明說呪。從寧上我頭上下。三明歎呪。從羅剎女說此偈已下。四明羅剎等立誓。從佛告諸羅剎女下。佛印可。從說此陀羅尼品下。大段第四明聞品得益焉。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一千七百一十四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嚴王邪執。感八變以迴心。淨德憤心。屬二緣而忽開。是以藏眼二子。舉兩難而喻一眼龜。嚴淨二親。聽一願而覺優曇華。於是雷音如來。灑法雨於妙莊。華德本身。受記莂於樹王。竊以求道近因。無過善友。成佛親緣。豈過知識。飲泉之因。蔭樹之緣。其謂斯矣。善知識能。粗顯此篇。此品大意。蓋如是矣。  


第二釋名者。妙莊嚴王者。舉人也。本事者。表法也。今此品內。說彼妙莊嚴王本事。故言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猶是化他流通中。明妙莊嚴王以誓願乘乘流通。中大段有六。第一明事本。第二雙標能所化。第三明能化方便。第四明所化得益。第五結會古今。第六明聞品得益。從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下。大段第一明事本。從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下。大段第二雙標能化所化。即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也。約中有二。第一明列能化所化名。從是二子有大神力下。第二明別二子福慧。從爾時彼佛欲引導下。大段第三明能化方便。中有三。第一明時至。從淨藏淨眼二子下。第二明論議。中有四。第一明二子等至母所白供養佛。從母告子言下。第二明母讓子等命化父王。從淨藏淨眼下。第三明子等生邪見家恨。從母告言下。第四母責子等合憂念父。從於是二子念其父故下。第三明子弟正勸化。從時父見子下。大段第四明所化得益。中有十。第一明信此子伏彼師。從於是二子下。第二明父王已信。從於是二子白父母言下。第三明重推父母。從彼時妙莊嚴下。第四明化功已大歎佛功德。從於是妙莊嚴下。第五明俱詣佛所。中有五意(云云)。從時雲雷音宿王華下。第六明與授記。從其王即時下。第七明出家修行。從即昇虗空下。第八明稱歎二子。從爾時雲雷音下。第九明佛述二子等行高。從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第十明王歎佛自立誓願。從佛告大眾於意云何下。大段第五結會古今。中有二。第一正結會。從藥王藥上下。第二明歎二菩薩。從佛說是妙莊嚴王下。大段第六明聞品得益。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一千六百八十一言)  

將釋此品。用三門。第一述一品大意。第二釋品名。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震方普賢。震萬國而來到。山中法王。吐四法而相應。是以六牙白象。負遍吉而安慰行者。六通遠客。教忘句而還令通利。三七精進。招乘象客。一妙章句。避煩惱主。書寫之功。高昇忉利。持經之德。秀遊兜率。讚供之力。現報利生。毀罵之用。將來繁痛。懲惡勸善之事。略開此篇。滿願餝行之業。粗畢此章。是品大意。蓋謂斯歟。  


第二釋名者。普賢菩薩者。梵音邲輸颰陀。此翻普賢。勸發者。戀法之辭也。今人法並舉。故言普賢菩薩勸發品。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品第三明自行流通。又明普賢以神通乘乘。中大段有四。第一發來。第二勸發。第三明如來述發。第四明發益。從爾時普賢菩薩下。大段第一明經家敘發來。中有三。第一明上供之相。從又與無數諸天下。第二明下化之相。從頭面禮釋迦牟尼下。第三明修敬之義。從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下。大段第二明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請問勸發。第二明誓願勸發。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問。第二明佛答。約第一請問中有二。第一明請正說勸發自行。從若善男子下。第二明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從佛告普賢菩薩下。第二明佛答。中有三。第一明總標四法答。從一者下。二明別四法答。從善男子下。第三明結四答。從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下。第二明誓願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護人。第二明護法。約護人中有六。第一明護其外難。中有二。初明總護。從若魔若子下。二約別舉十二非護。從是人若行下。第二明示身教其內法。有三。第一明行者慰誘。從是人若坐思惟下。第二明教經及與三昧。從世尊若後世下。第三明示教利喜及以說呪護之。從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下。第三明覆護以神呪。從若有受持者下。第四明示其勝因。從若但書寫是人命終下。第五明示其近果。從是故智者下。第六明總結信者功德。從世尊我今以神通力下。第二明護法。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下大段第三明如來述勸發。中有二。第一明述其護法。從普賢若有下。第二明述護人也。上有六章不述。第三覆護以神呪也。即為五。第一述上第二示身。教其內法。從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下。第二述上第四示其勝因。從普賢若如來滅後下。第三述上第五示其近果。從若有人輕毀下。第四述上第一護其外難。從是故普賢下。第五述上第六總結信者功德。從說是普賢品下。大段第四明勸發之得益。中有二。第一明別聞一品得益。從佛說是經下。第二明總聞一部得益等(云云)。  
毗陵沙門湛然述法華品釋(終)  
明曆丁酉初秋十七。謹點譯焉。竊謂語辭不類。失祖笔力。統紀典志。亦無此目。真虖贋虖。具眼擇之。若見若聞。互為善識。相助解行。共證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