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真學佛的表現





悟顯法師開示

真學佛的表現

世間法講一個人為了他想要的目標,會努力奮發向上,但是否能成功是取決於他在做事情、作學問時態度是否認真、努力。

在修學佛法當然也不會例外,態度很重要,我們念佛、學經教要用恭敬心、用至誠心。恭敬到極處就會感通,就會有感應,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說:「捧出心來與佛看」,那我們對於佛教才有幾分的深信,深入,然後才真正的想改想學。你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的利益,你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的利益。所以對於經典要能夠相信,對於祖師大德的開示要能夠接受。有些人覺得經典裡面講的道理不符合現實,當心裡有這觀念時,你就要想到這是自己世間心太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祖師大德也是這樣學過來的,他們原本也有煩惱,但他也是依著經教把煩惱放下。還有一些同修認為,聽經或是經典裡講的,跟他生活上配不上,所以就生了退卻的心態,那就很可惜。

想到以前古人求法、求學不遠千里。那現代人學佛態度是一跟他說要來修行,他就先想到這道場的規矩會不會很嚴?離我家有沒有很遠?那裡吃得怎麼樣?環境怎麼樣?有沒有冷氣?舒不舒服?他想的都是這些。那麼看看這種心態,是想修行的心態嗎?令我想到黃念祖老居士以前為了要聽經,每天下班要走四十里路,就公里來說,一小時走十公里,他要走四個小時去聽經,去用功。早期的路不像現在這樣舒適,而且也沒有路燈,往往回到家裡都是半夜。他為求法跑得這麼遠。他這樣勤學、恭慎的態度在學佛法。所以他能解脫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苦惱,這是他應得的。這是種善因,他得到的果報就是離開了他的煩惱,生起了他本有的智慧,簡單講叫證果,他得道了。

現在的人在學佛、在聽經,他會認為上網聽就好了,或是影音光碟看一下就可以。我再舉個例子,十年前大陸同修要出國聽經聞法很困難,一旦出了國,到了之後,他們把帶的行李全部留在當地,沒有帶回去,只剩他身上穿的一套衣服,他說:「我是要求法,我要請法寶,我的皮箱都要塞滿法寶帶回去聽」。大家看看人家學佛的心態,人家是這樣學佛,這樣的用功、用心,他的恭敬讓他在佛教裡面可以得到真實的受用,他對於經典不懷疑,對於世間能捨得下。他可以輕易放下世間的東西。是這種態度在學。所以現在中國念佛成就的人非常多,他們的心是至誠的、恭敬的,仔細看他們對於經教都還不一定完全通達,可是他對經典裡教的沒有懷疑,確實做到不間斷,不夾雜,他不會認為經典講的不切實際,或跟他生活沒有關係。也不會認為到新加坡聽經很遠,或想這行程舒不舒服,吃的東西好不好,他們不會這樣想。以前祖師大德去參學,一去就是幾千公里或幾萬公里。那時候也沒有車子,出家人有一條戒律,是不可以騎動物,當然也有特殊因緣時的開緣,原則上不可以,所以都是用走路的,身上就帶一點乾糧,他不會先想到,我幾號要到哪裡?去哪一家店用餐,要住哪一間客棧裡面比較舒適,沒有這樣想。到晚上,找個破廟睡一下,隔天繼續趕路,繼續向他要參學的知識那個方向前進。

古人是這樣學的,所以人家的成就比我們大,比我們高是有原因的。所以大家聽經要有耐心,不要嫌遠,不要嫌煩,因為經典道理確實就是這麼深、就是這麼廣,也不要因為聽不懂,就生退心,只想聽一聽簡單的道理就好了。念佛念沒兩句,就心生煩亂也不找解決的辦法,也不向人請教,只一直逃避念佛,逃避共修。這樣很難消除我們的業障,很難在佛法當中獲得真實利益。也許有人念佛只是為了求求平安,但是,要想到真正的平安是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正的平安。對任何境界都能保持不動心,心不隨境轉,這是真正的安住。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求的,而且是求得到,不要求境界上的生滅變化,你今天求到這樣,你就會生起害怕失去的念頭,你會起更多的煩惱,會更害怕。所衍生出的煩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要無求,要無所得,這才是真正的「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