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開示 執著放下才是真功夫


悟顯法師開示


執著放下才是真功夫



念佛人最要緊的是要能夠放得下。要是放不下,那念佛念得再


好再多都沒有用!學佛所講的功夫,是在於能放下。有些人以


為,他學佛做人很圓融,很會搞人事,很會處理事情,能夠面


面俱到,就以為是得了佛法的精髓。這不是智慧,這叫聰明。


這是現今佛門裡面,常常看到的。聰明是從攀緣心來。一攀緣


就黏著似的,就放不下,放不下,那就不是佛法。佛法講的是


諸法空相,一切法本來是空的;若還有個心在攀緣、攀取,那


就跟佛法不相應。



有些人常講:學佛要圓融,人事要圓滿。不是!學佛是要「放


得下」才是重點。如果放不下,即使能做人做得再圓融,好人


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這在儒家講,叫做「鄉愿」。如果


你是這樣的話,那學佛沒有辦法得力,因為不是從心裡面發出


來的智慧。那個叫「世智辯聰」。佛在《無量壽經》講:「世


智辯聰」只能增益邪心,讓你的惡心、惡念更為熾盛。惡念不


是只有指貪瞋癡,或是殺盜淫,這些還太粗;惡念就是對待的


念頭,種種的能所,種種的是非,這些都是惡念。經典上講


「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用世智辯聰修學佛法,就已經遭難


了。這個難會讓人沒有辦法成就或往生淨土。尚且沒有辦法往


生淨土,那想要開悟,想要見性,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學佛就要學得像佛,不要像個世間人。祖師講要學愚,


愚就是愚笨,寧可愚笨,不要太過於聰明,聰明真的是害人,


不但害人還害己!這個大家一定要能夠清楚。因為很多學佛的


人,說自己是老修,學了很久,但是煩惱不但沒有斷,還天天


在增長,還自認為很圓融,很會處理人事,這就錯解了佛法。



印光大師講,修學佛法最怕的就是這種人,這種人來修學淨


土,絕對不會有成就。喜歡營辦世間的事務,喜歡跟人家交際


應酬,這都是攀緣心不息,念佛怎麼會得念佛三昧!沒有具足


淨土宗「信、願、行」。信就是你相信!徹底的把自己的攀緣


心給放下,這才真的有信。「願」就是願意求生淨土,願意把


我執給轉變過來。「行」就是單提一念,這樣學才能夠得利


益。不是能言善道,或是會講大經大論,或是有佛學博士這些


高學歷,這都是事相上。你能用這些事相來利益眾生,放下自


己的貪瞋癡,當然很好,如果反而增長了你的貪瞋癡,增長了


世智辯聰,增長了邪見,那就要警覺,趕緊回頭。無論是身在


什麼樣的職位,處在什麼樣的行業,都要勤覺察,所謂:「察


過去習毋自欺」。要能夠覺悟,如果不能夠覺悟,一直這樣下


去,這正是《圓覺經》上所說:「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


天都在用功精進,但是煩惱習氣還是天天增長,一天比一天還


執著。自己在執著,還認為自己有放下,這真的是迷惑到了極


處。所以印光大師講:學佛人最忌諱的就是交際攀緣,喜歡營


辦世間的事務,這不是圓融,這是世間意放不下,這是顛倒!


尤其有的同修年紀大了,本身又不一定是從年輕開始學佛,帶


著世間的習氣會比較重一點,那就更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趕緊


回頭,時間已經不多了。像普賢菩薩所說的:「如救頭燃」。


就像頭上著火了,情況很危急,要趕緊撲滅。把所有的毛病習


氣一起放下,通身放捨掉,一切不管,這樣才能有幾分相應。



說「願生西方淨土中」,即使不求上品,只要下品,但下品一


樣需要具足信願行,一樣要發菩提心,煩惱習氣雖然沒有斷


除,但是也不能展現出來,起碼要伏得住!現在都伏不住,臨


終怎麼伏得住!如果貪瞋癡熾盛,世間的習氣熾盛,念佛念得


再多,再怎麼懇切,都是執著心沒有放下,要能夠看得清楚,


看得明白,才不會雖然天天念佛,卻白做工。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悟顯法師開示 勿以善法為執著的藉口




悟顯法師開示

勿以善法為執著的藉口

學佛要依四依法修學,無論是在解門上或是行門上,四依法都

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學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學佛人修學

過程中依人不依法,佛法就會衰敗,所以現在叫末法,就是因

為依人而修的多。佛法的興盛與衰敗,就全看學佛人是否能依

佛陀教誡修學。想學佛必須要依止這四個教法,四依法教導我

們:首先要「依法不依人」。再來是「依義不依語」,「義」

即是依佛在經典中所說的義趣,而不是只依表面的言語、文

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教誡學人在所有佛法當中,要選

擇「了義法」,了義就是契合自己的根器,於了生死又能夠真

正得究竟利益,這是了義。再來就是「依智不依識」,「識」

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妄想,也就是情見;「智」就是智慧,無

論看經解經,處世待人接物,都要依智慧,不要依情執、識

見。

在我們道場這裡,提倡念佛、講經、聽經、專修專弘,並沒有

流通《弟子規》、《感應篇》這些世間的典籍。雖然沒有流通

並不代表不需要,做為一個佛弟子,若沒有具備這些人天的條

件,連人都當不成了,更遑論想成為一個學佛人。但是現在你

已經發心學佛,有道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

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宿世善根相當的

深厚,不往菩提道上勇猛精進,求得解脫,反而退轉道心,退

回去學這些人天善法,那就不是一個佛弟子該有的行徑。講座

的內容是這意思。並不是說人天法不對或不好。

眾生聽經不外乎就是墮在兩邊,聽到自己貪愛的,想:正合我

意,深得我心,這法師說得好,這道理說得很對。等聽到要放

下、捨棄自己的貪愛、執著或好求,就生出種種疑惑,找出種

種問題、藉口,認為:「學佛修行有必要這樣或有必要那樣

嗎」?種種的問題、藉口,無非是在遮掩自己對娑婆世界的看

不破、放不下及種種貪戀不捨。就是對六道輪迴苦覺悟得不

夠,還不明白真相,想了生死的心還不真切。在精舍熏修的同

修們,善根都非常的深厚,也都已經在學佛,這些人天善法的

基礎,相信大家也都具備。你真正發心向菩提道上學習、前

進,就不要再退轉。有很多人是自己放不下對世間的貪愛、執

著,就拿著世間孝道的說法,來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對世

間的貪戀,還說這是學佛的基礎。這樣就不是學佛了。你學這

些世間的東西,用這種貪染心在學,用愛欲心在學,以放不下

的心在學,保證你學佛不會成就。即使念再多的佛,把《弟子

規》、《感應篇》都做到了,充其量也還是個世間人,絕對不

能往生淨土,這是真正淨土宗的教義。在這裡一定要說出來,

讓大眾能夠真正搞清楚。淨宗往生的關鍵在於「信願持名」。

如果不是真正發出離心,即使你把人做得再好,還是個世間

人。

反觀:像張善和,他是個屠戶,造了一輩子殺業;阿闍世王殺

父害母,惡事做盡,臨命終時,他們真誠懺悔前愆,真正發出

離心,真正學佛,他們能了斷生死,靠的是信願。要是一念情

執升起來,這叫依識,依著你的情識去造作、修學佛法,這都

不能成就,更不要說依世間的典籍了。即使是依《無量壽經》

你也不會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很多人都誤認為學佛,

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了,這實在是佛門的衰相!學佛如果只是要

做一個世間人,那可以不用學了,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個踏踏實

實的世間人,世間人有的貪瞋癡你都有,世間人有的愛欲心你

也都有,殺盜淫妄也許都做過。學佛若只是想學做個世間人,

那就白學佛了。世間的好人,雖然離了殺盜淫,但是出不了三

界,事相上也許不放逸,心裡上生死根株卻沒有斷。佛法講的

是解決生死根本的方法,不是教我們做世間的大好人。不是不

說,不是不提倡,真是因為眾生的情見太重,再一提倡世間

法,依這些世間的書籍學習,你去看了只會增長情見。所以才

會有人學佛學到後來退心,去搞情情愛愛。學那些不能得解

脫,只會越來越苦!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

土」。這是大家要能夠明白的。這是「依智不依識」。

為什麼佛教講「慈悲」,不講「愛」這個詞?佛法的遣詞用

字,具足了高明善巧的智慧,眾生愛欲的習氣深重,聽到

「愛」這個字,想的就是男女,想的就是家庭,就是世間情情

愛愛,所以佛不用這個字。佛用「慈悲」,「無緣大慈,同體

大悲」。釋迦牟尼佛用詞的高妙,祖師大德們翻譯經典時,文

字的善巧,讓大家看了經典,能夠幫助自己把煩惱放下,把所

貪愛的放下。貪心、愛欲心正是讓人痛苦的根源。這就是為什

麼我們要提倡讀佛教的經典,經典無論是在文字上,或在義趣

上,都可以給與大眾真實的利益。我們落實《無量壽經》的教

導,「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大家在精舍這裡,想要請世間的

典籍,是請不到的,因為根本不流通。精舍裡所流通的法寶,

都有經嚴格的把關,對於一間新成立的道場,剛開始要建立道

風、學風的時候,這是相當的重要。夏蓮居老居士說:「一方

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一間道場成立,它的道風、

學風、宗旨,如果不清不楚,後面的學人就無從依止。所以要

依佛教的經典,依祖師大德的開示,依祖師大德的註疏,因為

他們都是真正有修有證的過來人,依他們的路子走,依止他們

的方法來修學,必然能夠跟他們一樣得以成就。如果依世間人

寫的這些世學,你要看寫這些東西的人有沒有學佛?如果有學

佛,他了生死了沒?他是怎麼往生的?是自在往生,或者仍隨

業受報往生?《了凡四訓》這書固然好,但大家想想看;憨山

大師、了凡先生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明心見性了,可

是了凡先生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還想要做官,想要長壽。

雲谷大師也很慈悲,教他持「準提咒」,也確實有效,他雖也

得到了利益,但是比起憨山大師,那他是遜色許多了。憨山大

師遇到雲谷禪師,受教後是真正明心見性,是了生脫死,把無

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都放下了,真正得大自在。這才是佛法帶給

眾生的真實之利。所以修行要學古德,依古德修學才不會自失

大利!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境緣,或是什麼樣的人事環境,

是富貴也好,是貧窮也罷,其實全都離不開煩惱,沒有誰是特

別的,全都一樣是帶著貪瞋癡的煩惱習氣。只有佛法能夠幫助

你,把煩惱的根斷掉。這件事用世間的典籍絕對做不到,要是

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出世,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

會,就是因為世間的這些外道法,沒有辦法令眾生真正的解

脫,沒有辦法「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佛才出世在印

度,示現作佛。

這個道場學風、道風就是如此。很多人來精舍這裡,想請世間

的書,我們會跟他講,這些書別的地方有,精舍這裡專門流通

佛陀正法,流通的是佛法,專修專弘。佛法要有人講、有人流

通,如果不講不流通那就是滅法,那後來的人就沒有辦法學佛

了。我們會堅持這樣做下去,這樣大家來精舍修學,才能夠得

到最純正的教法,大眾的護持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果

這裡只是一個流通世間法、講世間法的道場,那就是夾雜,就

是不純。就好像金子裡摻有雜質就不是純金。這是要大家能夠

清楚明白精舍的學風、道風。

也不是說你學佛,世間事都不要做,也不孝養父母,也不奉事

師長了。佛法的根本確實是建立在師道上,但是,像淨業三

福,如果你只做第一條,那充其量只是個世間人。要包含第二

福,這是出世福;要包含第三福,這是大乘福報,淨業三福三

條是合起來看,合起來落實,才叫淨業三福,如果只做第一

條,叫染業三福,這業不淨。只持守第一條,那只是個世間的

好人,不是出世間,因為你的業不清淨。如果只做到第二條,

雖然比第一條清淨了,但是心仍舊是小乘,沒有發大乘心,不

是菩薩心,也不算是究竟清淨!所以一定是三條全部落實,不

會是只要前面兩條,或是只要後面那一條,那就不圓滿。三條

合起來,你對淨土修學才能夠有根基,才真正會有根本,才知

道該怎麼發心,怎麼用功,怎樣解脫煩惱。

在眾生分上,譬如說你接觸到世間法,你所起的就是世間意,

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你世間心重。佛法講的是心法,展現

出來的就是孝悌忠信,沒有障礙,只是在行孝悌忠信的時候,

心必須是離相的,是無所著的。但世間人是有所著,所以稱為

世間法。如果你無所著而行孝悌忠信,那就是出世法。是有心

法在裡面,這要相當的清楚。雖然事相上做同樣的事情,境界

卻不相同。這就是經典上講的,雖然跟佛菩薩站在一塊,處在

同一個屋簷下,佛菩薩入的是華嚴法界,你在人天法界,是凡

夫的境界。你對境動念,起的是愛憎取捨;菩薩對境生心動

念,起的是慈悲喜捨,絕不一樣。菩薩生心動念是真如的作

用,是大慈大悲的作用;而凡夫是識心的作用,自私自利的作

用。所以,同樣做一件事情,凡夫是先為自己想,而佛菩薩能

為眾生想,卻沒有自他二相,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

方。真正的佛法,是「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但是你要達到這

個境界之前,少不得要用功一番,要先離相,要先捨棄所貪

愛、所罣礙的,真正能捨棄了,之後才能做到「從心所欲而不

逾矩」的境界!如果一開始就想要達到佛菩薩的境界,功夫不

夠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經典上說的:末法有眾生很發心,想要

利益眾生;但是自己貪瞋癡不斷,煩惱習氣不斷。無有是處。

自己既無道力,又沒有功夫,就要去幫助眾生,只怕自己會被

眾生度走,也會變成眾生,要知道自己的根器。大家現在已經

發心學佛了,就不要再退轉,回去學什麼《弟子規》、《了凡

四訓》,說實話,那是給不願意學佛,不是真正想了生死的人

種一點善根,拿來培植善根用的。已經能學佛法又能修行了,

善根福德因緣就不可思議了!所以只要專注在你現前所學的就

好,發真信切願,一心一意的念佛、讀經、用功,就能夠了斷

生死,這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善,這才是真正的善人。《阿彌陀

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講具足信願行的你

們。具足信願,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又能真正念佛,那就

是大善,這個都是經典上說的,不要錯解佛在經上講的意思,

要會聽、要善學。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應對不同緣分的眾生




悟顯法師開示

如何應對不同緣分的眾生

佛門常講緣分,什麼是緣分?舉個例子來說,人之所以會組成

一個家庭,不外乎由四種緣構成:「報恩、報怨、討債、還

債。」不光是家庭,包括在你的公司、在你的朋友之間,一樣

都離不開這四種緣!如果碰到報恩的,會很投緣,你心裡會很

歡喜。碰到討債的,你心裡會很瞋恨,因為他總找麻煩,讓我

們很痛苦、很難受。學佛的人就是要在這些境緣當中,去磨練

我們的定力和慧力。有定力,遇到順境,碰到有緣的,你心裡

不會生歡喜心,也不會被境界所轉。對你好也不生歡喜心,如

果能做到這樣子,那在逆境當中,自然就能夠不生瞋恨心。因

為歡喜跟瞋恨是對待的,有歡喜就有瞋恨,有順就有逆,這順

逆都是妄心的轉變,一旦會轉變的就不是真的。《楞嚴經》

講:「諸可還者,自然非汝」。「可還」就是可變,會變化的

就不是真心。所以學佛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隨著妄心去變

遷,不隨著境界流轉,能夠這樣子你就有定力。而慧力就是從

定而生,定會發慧,有慧力對於因、果、理、事就能夠清楚明

瞭。遇到境界現前,就能夠徹徹底底的放下。剛開始定力是能

伏住,讓你煩惱不起現行;慧力則是要透過讀經,要透過聽經

聞法,才能夠開發本具的般若正智。

「慧」這個字,在中文裡面有「掃除」的意思,就是把煩惱除

滅。想要把煩惱除滅,就要具有正知正見,不論順逆境界,都

要能夠徹底的放下,徹底的轉過來。要了解在這當中是有業因

果報,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互

相轉換,所以就有現前生活上的順逆境界。但是無論是順境或

逆境,會在境界中起心動念、生煩惱,歸結其根本,就是因為

有心。有心就有境,心、境相對,就生煩惱。這煩惱不一定是

指痛苦的,還包括歡喜的、令人一時感到快樂的都是。所謂

「樂是壞苦」,這個應該要能夠覺察得到,要能夠觀照,要能

夠明瞭。一般念佛的人,多數不知道要重視經教,殊不知沒有

經教的熏習,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遇到境界來就放不下。我

們常說「看破、放下」,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那是

慧力不足,雖然念佛念得多,可是越念煩惱越大,邊念佛心裡

面邊起煩惱,這就是因為沒有慧力,所以無力掃除煩惱。

戒、定、慧三學稱之為「無漏」。「無漏」也就沒有分先後次

第。就方便來說,因戒得定,因定發慧;但如果就圓融來說的

話,該用慧力的時候就應該用慧力,該用定力來降伏的時候,

就應該用定力來降伏,並沒有先後次序的差別。修學能夠明瞭

這一層道理,在境界上就知道怎麼用功,功夫也才能夠提升,

才能夠增進,才能夠把煩惱給除斷。這是相當重要的。遇到人

事環境無論順逆,統統不要管它,你一在意一在乎它,心就隨

順它轉,隨順它轉你世間業就重,要知道這妄心,是一個念頭

接一個念頭,就是「妄上加妄」。所以說如果總隨順自己的業

力,隨順自己的妄想,那你在這個世間的業就重,你隨順妄念

一分,業習就加重一分,到後來會越來越放不下,越來越轉不

過來。雖然在大眾面前或是在同參道友之間,你很大聲的說:

我放得下!我轉得過來!可是實際上─你絲毫都沒有放下。起

煩惱的時候還是起煩惱,生分別的時候還是生分別,這是要能

自己去覺察的。尤其修行這種事情,不能光是嘴上說,嘴上說

並不是真功夫,到生死現前、臨終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就

會感到非常的恐怖。所以轉煩惱就要從現在開始轉,不要等到

臨命終才要轉,要時時刻刻都設想現在就是臨命終時。實話

說,身體的新陳代謝,心念上念念遷移,念念不住,每一分每

一秒,都是在代謝,都是在更新,這就是臨命終,就是生死現

前。所以一定要轉變煩惱,不要想:等我老了之後,臨命終時

再來轉變。

要能發心來道場共修,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空,又有什麼事情需

要先去辦。生死大事要先辦,想要成佛,也要給自己一點時

間,如果不撥出時間來用功,天天做的是世間的事情,成就的

當然就是世間業,即使你福報再大,讓你做到忉利天王,當福

報享盡的時候,一樣是六道輪迴。所以這不是最究竟的。世間

的福報終歸銷滅、是有盡的,因此要求出世間的,出世間的叫

做淨業;世間的叫做善業,或叫染業,或叫惡業。

學淨土,要修的就是淨業,心既不著染,也不著淨,這才叫淨

業。不著世間也不著出世間。佛在經上有一個比喻:「譬如蓮

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個比喻相當的好,這才是淨

業。你念這句佛號,你的心不著有,不著世間,也不著空,歷

歷分明,這就是出世間的淨業。佛在大乘經上說到,如果能夠

專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是大乘裡真正的大解脫,

你的定、慧才能達到最究竟的。對於「報恩、報怨、討債、還

債」這四種緣,要能夠看得破,要知道前因後果:現在所消受

的順境界,好的人、好的事,那是過去生有結好緣。碰到惡

人、惡事,那是過去生結惡緣,在這一生要受報,所受的果報

不好,切莫在這當中再起煩惱,再結惡緣,這樣惡緣會愈結愈

深。應該要用佛法、用慈悲,來轉變這個惡緣。如果是善緣,

就要把它轉成淨緣,讓對方來學佛、來修行,幫助他能夠出生

死苦,能夠得涅槃樂,這是更為增上的緣。同修在修行過程

中,在日常生活當中,碰到的人事,不外乎就是這四種緣,在

這裡面要會用心、會存心,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千萬不

要怨天尤人。業是自己造的,所受的一切不是閻羅王給你的,

也不是上帝安排的。佛教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有

所作、有所得、有所對,就生一切諸法。一切諸法裡就有染、

淨,就有對待,有善緣、惡緣,就有這四種緣,全都是自己妄

想業所召引的,不是別人帶給我們的。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開示 以正智觀鬼神





悟顯法師開示

以正智觀鬼神

佛門對於鬼神要尊敬他,但是,自己一定要有正知正見,不要

被鬼神挑弄、擺佈,隨著他們的妄語,被耍弄得團團轉而不自

知。最近有很多所謂鬼神附身,說要求做超度、做法會,一開

口要求,就是要做好幾百場的法會。

佛教稱為佛陀教育。像「寺院」的「寺」,是古代帝王教學機

構的名稱,它屬皇帝直接管轄,是皇帝直屬的教育單位,在這

裡面要做的,就是弘揚、傳承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育是教我

們破迷開悟,教我們修行,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解脫人

生的種種苦惱,進而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苦。本師釋迦牟尼佛示

現八相成道,一輩子沒有做過任何一場法會,就只是講經說

法,教導眾生開明心性,意欲眾生悟入佛知佛見。所以學佛人

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不要錯會佛教就是天天在做法

會。就好像一間學校,如果每天搞園遊會,每天辦活動,那學

校就失去了它教育的功能和意義了。

當聽到鬼神附身的種種傳聞時,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不能隨便

跟著起舞、附和。如果他是真正想學佛,必然要依佛陀的教

誡,認真努力的修行。但是他只要求要做超度,這在佛門裡面

是破壞了佛陀的教法。何況說,如果做超度真有效,那做一場

也就有效,也就可以了,何需要做好幾百場?而且每次提起要

求的,又都是同一個,那就表示雖然已經做了幾百場,他並沒

有被超度!竟然還會說謊,說他知道經由做超度法會,有多少

眾生往生淨土。在六道裡面,鬼道算是惡道,自身尚且難保,

怎麼能知佛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尚且不知二地菩薩舉足、落

足處,更遑論西方極樂世界是超越六道輪迴的,他墮在鬼道,

三餐尚且不濟,自顧猶尚不暇,又怎麼能夠知道,到底有多少

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做為一個佛弟子,要有智慧,要有正

知正見,不能被鬼神欺騙、挑弄,這點我們心裡面要相當的清

楚,相當的明白。

甚至,還聽說有些道場,遇到大事不決時,竟然去問鬼神,讓

鬼神幫忙拿主意、作決定。學佛人持理道場,在道場共修,大

家依的是佛陀的教誡,依的是佛制定的戒律,這是大家都要共

同遵守的。如果有事情不能夠抉擇,想要問,佛也有方便。在

佛門有一部經典,叫《占察善惡業報經》,可以問。還有一本

是《觀音籤》。它不算是經典,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途中,

觀世音菩薩給他的開示、給他的指引,一共有三十二卦,這個

《觀音籤》也受到印光大師的肯定。所以學佛人要真的有事,

不知如何作決定,應該要如理如法的問。如果是自己起煩惱

了,念頭轉不過來,那麼要認真努力好好的修行,要把佛法拿

起來運用,讓佛法來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自己的煩惱,轉煩

惱成菩提。這樣才是學佛人,身為佛弟子該當要知道的。

現在佛門裡面,有很多這種狀況,自己心裡要很清楚,要知道

《楞嚴經》講的:末法的時候,有很多的鬼神,喜歡附在人身

上,妄說經法,也就是胡說八道,教你做一些違背佛陀教誡的

事情,教你做墮輪迴的事情。鬼神有些也有神通,也會跟你感

應,也會讓你覺得身心輕安,但這正是迷惑你的手段;他會講

一些在你身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來取信你,或說他自己是誰來

附身的。我們學大乘佛法,就是用「一實相印」來照破,如果

是小乘的行者,就用「三法印」來印證,看看他的知見正不正

確。要知道一乘的實相,魔不能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的。在佛陀的時代,魔王現作佛身,也會放光,也會現瑞,到

處欺騙眾生。佛陀的弟子一眼就覷破他,因為他講不出什麼是

「諸法無生」,「無生無自性」。魔沒有辦法說,因為他不了

解。所以一定要小心,這些鬼神很會捉弄人,大家要用般若正

智照破他們的鬼伎倆!

像剛才講的:這鬼神他們自身尚且難保,自己墮在惡道都無力

自救,說什麼能夠知道有多少人往生淨土!千萬不要輕信、上

當,被他挑弄、任其擺佈還不自覺。他們要求要做法會,因為

做法會有施食他才有飯吃,他是來混飯吃,不是真正要求超度

的,若是真正發心要求超度,早就被超度了,也不用做這麼多

場。看看以前祖師大德他們做法會的例子,像龍褲國師,甚至

什麼法器都不用,連拿支幡都還覺得多餘,他只要點點頭,就

可以超度了,這是真正有功夫的祖師。而且還必須是這鬼道眾

生真正想被超度。那些不是真心想被超度的,他會要求你一直

做法會,天天做、拚命做,說實話,這都是不如法的,我們一

定要注意,要有正確的觀念。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開示 口業清淨不染塵




悟顯法師開示

口業清淨不染塵

佛在《無量壽經》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句話對於現代人來說,要特別注意,是相當的重要。念佛或修行都是在積功累德,但是在有意無意中,一不小心就把功德從嘴巴給漏失掉了。如果你影響的只是一、二個人,那麼過失還算小,如果你影響到的是一個團體或是一個國家,那這罪報就嚴重了。甚至如果是影響到正法的道場,影響到佛法的弘揚,這樣子罪過就無量無邊。若是讓眾生對於正法退失信心,對於如來的教法產生了懷疑,或是對出家人產生不好的印象,這些都是很嚴重的過失。

我們不可以自以為:我是很正直的,嫉惡如仇,就可以隨意臧否他人,或者到處宣揚他人的過失。所以佛在經上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人家有過失那是人家的問題,我們去講了、去宣揚了,那就是我們的口業。所以為什麼要隱惡揚善,人家有百分之九十九分的不好,只有那一分好,我們要去記得人家的這一分好,不要把人家的過失、是非,都存放在自己的心裡面,把自己的心給汙染,當個垃圾桶,存放垃圾—別人的過失。尤其像現在的人,口德不好,人都已經往生了還批評他。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這都是有口業的。古人有謂:「死者為大」。人都不在世了,更不宜去批評、宣揚他的過失,反而要多提他在世時的善言、善行,即便只是一毫釐之善,一句嘉言之德。這也是對往生者及其家親眷屬的尊重和慈悲!所以我們學佛的四眾同修,應該要從這裡去檢點、去省察。

造口業,你心裡面必然起貪瞋癡。我們要知道,這世間是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就是從你的心所現,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你的心起貪瞋癡了,就是從你的心變現的。心造作貪瞋癡,貪欲感召水災,愚癡感召風災,瞋恨感召火災、地震。所以這世間的災難,一般人說是自然現象,實際上是「萬法唯心」,不知道這一切災變是從我們的心所現的。例如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會滿臉通紅,俗話說:發火了。心在起貪欲,想貪吃的時候,口中會流口水,叫垂涎三尺。愚癡打妄想的時候,心裡七上八下,心情如同大風大浪,起伏不定。這就是沒有智慧力去降伏。從我們的身心變化就可以知道,「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

你的心造作貪瞋癡,就必然感得身心和外在人事、物質環境變化這樣的果報,這果報是花報。報應分兩種,一種是花報,一種是果報。果報就是結果,開花以後會結果,結果就是在三惡道,就是在六道裡面去輪迴。花報則是在現世就受到的報應。所以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稱讚人家的善行,讚歎人家的功德,就是在修普賢行。普賢行裡面有一個叫「隨喜功德」,人家有因緣、有能力做,我們沒有因緣做,我們就去隨喜他,這一念隨喜的心,我們的功德跟他一樣。看到人家的好處,我們去讚歎他,這不但可以幫助眾生增長善法,可以幫助我們積口德不造口業,使我們的口業趣向善。還可以幫助我們的道業提升,可以消除我們的嫉妒心、瞋恨心。

如果看到人家好,自己就心生嫉妒的煩惱,對自己的道業是傷害和障礙。所以我們能讚歎人家的功德,對我們的修行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能夠這樣子做,我們念佛的功德才算是沒有漏失掉。不然在佛堂裡面念佛,念得口業很清淨,等一下離開佛堂,回家後就又開始造口業了。來道場只念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可是在家裡卻造二十幾個小時的口業,那你的功德會是負的,不會變成正的。所以修行要在日用平常當中起修,在我們起心動念處起修。看看自己是不是嫉妒別人,是不是見不得人好?還是只見人家的過失。這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在《無量壽經》第八品。大家回去可以去看,做為我們修學的警惕。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常隨佛學 弘一大師著述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弘一大師著述




常隨佛學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復為浣衣曬乾。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祇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捨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餘所希願者耳!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悟顯法師開示 點滴功德皆迴向




悟顯法師開示

點滴功德皆迴向

每個人都曉得要行善。來佛門修福,不光只是一般的善行,還含攝出世間的清淨法在裡面,能種出世的遠因。行善積德本是一件利益人天的好事;但是在佛門,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三世怨」。「三世怨」就是今生修福,來生享福,後世福盡受報下三惡道。所以學佛的同修在修福的時候,要把所修福報念念迴向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迴向求生淨土。如果把讀經念佛的功德,拿來迴向世間事情,當然也能隨心滿願,但是滿足的是自己的願望,而願望跟欲望其實是一樣的,世間的欲求雖然能滿足,但是滿足的時候,只會讓貪欲心更增長,內心的貪瞋癡慢不但沒有消減,反而還比以前更重。而且是輪迴的業加重。大家今生有福報,得遇淨土法門,修福積德、讀經、念佛、禮懺,這些功德一定要念念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不然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後世受報,就可惜了。

一般大家所希求的,無外乎當生就能夠改變;希望年輕時修福,在年紀大的時候,能夠得到受用。但是大家不要這樣希求,應把這些福報都累積下來,在往生的時候用。佛門的迴向偈講:「願我臨終無障礙」,臨終沒有障礙,能往生淨土,這是相當大的福報。在臨終時能夠正念現前,而且沒有外緣來干擾,沒有冤親債主干擾,冤親債主有的是鬼道的眾生,但比較可怕的是活冤親,他是來討債,來障礙你念佛往生。所以我們要把所修的福,拿來求生淨土。像近代大德-圓瑛法師,他用功的地方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是有正知正見的和尚大德所希求。大家也應如是求,如法而求。所以每天在迴向的時候,心心念念要把自己這一天所做的,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的小善,一點點的善業,統統迴向求生淨土。這樣日積月累,自己往生的資糧就能夠足夠,臨終就沒有障礙。現前更要看破,所有的苦惱都要能夠放下,這才是究竟,這才是佛法。

佛法要給我們的不是順境,順境多半都是隨順自己的貪瞋癡,隨順自己心裡面的好樂、欲求,隨順這些,你只會去造業而已,讓你的惡業更重。佛要給的不是隨順眾生的欲望,是要我們隨順清淨,隨順佛知佛見。所以大家在修善、在做功德時,一定要把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這點相當重要。很多人學佛,都忽略了這一點,只想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樣求也許你能求得到,也許求不到,求得到也不要太高興,要當作是魔來考試,故意要順你的希求,因為順境最容易墮落。若是求不到,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想到這是佛菩薩加持,要是順了我心,就是順了我的習氣,順了我的欲求,那一定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佛力加持我,讓我得不到。要這樣想,作如是觀。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看法,修行人的觀念,修行人的存心。如是存心,你這一生就很自在,就不會苦惱。甚至在逆境當中更要知道,這是在消業障,業障消了,福報馬上就現前了。

學佛過程有障礙,這是業障沒有消,學得很辛苦;業消了,自然經也看得懂,佛號也念得好,妄想也減少。你想要消業,要具有正知正見,如果你只是迴向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或是求來生升天,得人天福報,這個都不究竟。所謂「三禪尚自有風災」,就算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不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如西方歸去來」。所以我們學佛、念佛,當生就能得到受用,現前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