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2 黃念祖居士註





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又《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惠(即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為正,藐為等,菩提為覺,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舊譯為無上正遍知,《維摩經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即徹照於理體),故云遍知。」


四、「明行足」。「明」有多解。(一)《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會疏》與《淨影疏》同之,均謂「明」即三明也。(二)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是說較深。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於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三)《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最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淨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為足。」又《會疏》稍異。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又《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六、「世間解」。又譯知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三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也。


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會疏》同上二說。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八、「調御丈夫」。《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師」。《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十、「佛世尊」。《成實論》等開為兩號,以佛為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為第十號。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世尊」梵名薄伽梵。圓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見《漢譯》)。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如《讚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素食食譜【蕃茄素拉麵】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蕃茄素拉麵】
材料:
薑片數片 //香菇五六朵
大番茄(紅透的)一個(大約200克)
拉麵兩人份 //青江菜適量 
油1煎匙(煎東西用的鍋鏟) 水2碗公
醬油3湯匙(吃麵的湯匙) 烏醋1/2湯匙
鹽巴3小匙(量鹽巴的小匙)  

做法:
1. 把香菇泡水洗淨.鍋子放油.
開中火.油熱時把薑和香菇一起爆香
2. 等香味出現時.加入切成小塊的番茄炒..把番茄炒軟後.
3. 加水進去.等它沸騰.加入醬油和烏醋
4. 把青江菜放進湯裡~ 熟了就熄火
5. 拉麵另外在別的鍋子煮熟,再丟進湯裡
6. 用鹽巴調味

P.S: 如果喜歡清淡口味.可以把薑爆香後.
直接加水和大白菜和番茄下去焢湯唷!
湯味會很甜的!
----------------------------------
蕃茄冷麵

【材  料】
義大利細麵 30公克
松子 10公克
牛蕃茄 10公克
九層塔 5公克

【調 味 料】
橄欖油 10公克
鹽 5公克
胡椒粉 3公克

【做  法】
1.牛蕃茄洗淨後均分兩份,取一部分切丁;
再把牛蕃茄的另一部分切小塊後擺於盤子周圍;
九層塔洗淨、切細絲備用。
2.義大利細麵放入滾水中不用加鹽
煮熟後撈起,泡入冰水中約2~3分鐘再撈出備用。
3.熱一油鍋,放入松子略為拌炒至香盛盤備用。
4.將作法3的義大利細麵、松子、及作法1的牛蕃茄丁、
九層塔絲和所有調味料材料一起拌勻。
5.材料盛於作法1的牛蕃茄盤上即可享用。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7


格言聯璧重刻序
人之所以與天地並名三才者.以英能格物致知.克己復禮.以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也。去此.則但一血氣之倫而已.何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而稱之乎。孟子以夜氣不足以存者.為違禽獸不遠。又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知任心縱意.胡作非為者.不過名之為人.實則與禽獸或相埒.或不如矣。格物致知.乃群聖傳授之心法。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須格除淨盡.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體顯現矣。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格之與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既明.則意誠心正而身修矣。此匹夫匹婦皆能為之事也。若以推極吾之知識.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格物致知者。乃枝末.非根本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能明其明德.則獨善其身矣。若得位行道.以先覺覺後覺.則兼善天下矣。吾人未能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必須多識前言往行.以為前途導師.日讀誦而繹思之。必期于過日寡而德日崇.以至于德純過無而後已。然曾子臨終.尚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雖曰以身說法.勉勵後進。實屬聖賢格致工夫.自強不息.了無已時也。山陰金蘭生先生.輯先賢警策身心語句.為格言聯璧。令學者如入寶山.隨取而得。萁功誠非淺鮮。維揚張瑞曾居士.少即奉為圭臬。繼欲普餉同倫.乃詳為校訂。兼用褒貶圈法.標示其當法當戒者。俾閱者省心力而知去取.其用志可謂誠且摯矣。刻成.問序于余。因略述三才名義.與聖賢格致工夫.以期與本集所說.互相發明。令學者得親切下手之工夫.而進德不息.以至與天地參而後已也。其具眼者.當不以余言為背謬也。
不可錄重刻序
女色之禍.極其酷烈。自古至今.由玆亡國敗家.殞身絕嗣者.何可勝數。即未至此.其閒頹其剛健之軀。昏其清明之志。以頂天履地.希聖希賢之姿.致成碌碌庸人.無所樹立之輩者.又復何限。況乎逆天理.亂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見之耶。噫。女色之禍.一何酷烈至于此極也。由是諸聖諸賢.特垂悲愍。或告之以法言.或勸之以巽語。直欲福善禍淫之理.舉世咸知。而又徵諸事實.以為法戒。企知自愛者讀之.當必怵然驚.憬然悟.遏人欲于橫流.復天良于將滅。從玆一切周倫.悉享富壽康寧之福.永離貧病夭折之禍。此不可錄所由輯也。張瑞曾居士.欲重刻印施.命余作序.暢演窒欲要義。須知美色當前.欲心熾盛.法言巽語.因果報應.皆難斷其愛心。若能作不淨觀.則一腔欲火.當下冰消矣。吾秦長安子弟.多玩促織。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于月夜捉促織于墳墓間。忽見一少婦.姿色絕倫.遂同往捉之。其婦變臉.七竅流血.舌拖尺餘.三人同時嚇死。次日其家尋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數月方愈。其家子孫.不許夜捉促織。夫此少婦.未變臉時.則愛入骨髓.非遂所欲則不可。及既變險.則一嚇至死.愛心便成烏有。然當其群相追逐時.固未始無血與舌也。何含而藏之.則生愛也。流而拖之.則生畏心。了此.則凡見一切天姿國色.皆當作七竅流血.舌拖尺餘之釣頸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盡其天年.死必至永墮惡道耶。以故如來令貪欲重者.作不淨觀。觀之久久.則尚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豈止不犯邪淫.窒欲衛生而已。其女貌嬌美.令人生愛心而行欲事者.不過外面一張薄皮.光華豔麗.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之薄皮.則不但皮裏之物.不堪愛戀。即此薄皮.亦絕無可愛戀矣。再進而剖其身軀.則唯見膿血淋漓.骨肉縱橫.臟腑屎尿.狼藉滿地。臭穢腥臊.不忍見聞。校前少婦所變之相.其可畏懼厭惡.過百千倍。縱傾城傾國之絕世佳人.薄皮裏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觀其外相.而不察其內容.愛其少分之美.遂不計其多分之惡乎。余願世人.遺外相而察內容.厭多惡以棄少美。則同出欲海.共登覺岸矣。又當淫欲熾盛.情不能制之時。但將女陰作毒蛇口.如以陽納蛇口中。則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當下清涼矣。此又窒欲之最簡便法也。
不可錄敦倫理序
天為大父.地為大母。一切男女.皆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當盡友愛.保護扶持.以期各得其所。如是.則為天地之肖子.無忝所生矣。既能保護扶持天地之子女.則天地必常保護扶持于其人.令其福深壽永.諸凡如意也。倘或肆意橫行.欺陵天地之子女.則其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墮惡道.經百千劫.莫復人身者。乃自取其禍.非天地之不慈也。餘且勿論。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視己之妻女姊妹.己則憤心怒氣.即欲毆擊。何見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汙辱乎哉。夫同為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于同胞起不正念.則是汙辱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于天地之閒.而猶謂之為人乎。況夫婦之道.與乎三綱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人倫也。人若行蔑理亂倫之事.則是以人身行禽獸事。身雖為人.實則禽獸不如也。何也.以禽獸不知倫理.人知倫理。知倫理而復蔑倫理.斯居禽獸之下矣。然一切眾生.由淫欲生.故其習偏濃。須深隄防.作親.作怨.作不淨想。庶可息滅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與不淨.前序已明。玆特約親而為發揮冀諸閱者.同敦天倫.毋懷惡念。四十二章經.示人見諸女云.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是則尚保護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惡劣心.而欲汙辱乎。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問于王龍溪。龍溪曰.譬如有人謂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幃就之。汝從其言.則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時一片淫心.還息否。曰息矣。龍溪曰.然則淫本是空.汝自認做真耳。人果肯將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視之.則不但淫欲惡念無由而生而生死輪迴.亦當由茲頓出矣。不可錄一書。法語巽言之訓.福善禍淫之案.與夫戒忌之日期處所.一一畢示。其覺世醒迷之心.可謂誠且摯矣。維揚張瑞曾居士.利人心切.即為刻行。命光發揮窒欲之要.因以怨.以不淨。而敘其大旨。繼因其堂兄正勛逝世.擬以此功德薦其靈識。俾罪障消滅.福智崇朗。出五濁之欲界.生九品之蓮邦。因居士孝友之情.故復撰敦倫之序。祈見聞者.各詳察焉。則幸甚幸甚.
普濟禪寺打交盤萬年簿序(代了餘和尚作但打交盤未改十方)
圓通道場.彌三際而不增不減。普門風範.即萬法而無欠無餘。亙古亙今.如如不變。有情無情.法法圓融。雖千佛齊出.了無有興。縱三災迭起.又豈有敗.此觀音大士補怛名山.真如實際之究竟景象也。至于應化門頭.則法隨緣起.道在人宏。興廢通塞.各有由致。溯自慧鍔始祖.開山于梁。真歇禪師開宗于宋。以及元之孚中.清之潮音。悉皆道高一世.德感九重。丕振宗風.廣布玄化。普使四海內外.同被慈雲。六道眾生.共霑法雨。猗歟休哉.何其盛也。爰自潮音以來.兩蒙勒修。世守成規.家風不墜。至咸豐初.髮匪肇亂.人民塗炭。香火多年斷絕.用度由茲缺乏。法器什物.皆不舒用。凡住持進院.自所置者.退時仍復搬回本庵。縱有留者.皆作昂價交盤。甚至破敗不堪.一文不值之物.一體照新價交。總計洋一千若干元。如市之打店鋪者.貨物器具.悉賣新主。所謂常住者.只空屋經像而已。弊由兵燹亦無足怪.至後世道太平.香火鼎盛。仍復安于故習.毫未改革。餘曾理院務.詳知其由。今于文蓮老和尚退院之時.蒙諸位老和尚.并諸房法眷.委此重任。自愧人微德薄.不敢承當。而再三逼勒.不許推辭。竊念普濟.乃天下名山菩薩道場。曲梁至民.世經十紀.年滿一千。今既忝膺此任.敢不勉力籌度.興利除弊.培植常住元氣.以仰副諸公為法為人一番至意。因言.常住體屬十方.非住持一人私有。所有財政.理宜全歸常住。凡錢財穀米.莊嚴什物。無論常住舊有.即本人所置辦者.亦不得退時攜去.及作價交盤。而任持進院花費.須彼本人自任.不得耗費常住。如是則常住日見豐足.而法道亦隨之隆盛矣。文蓮老人聞之.踴躍歡喜.發菩提心。願將交盤洋一千若千元.一筆勾消。其什物有破敗不堪者提出.同眾棄去。有可用者.按其新舊名色.登此打交盤萬年簿。後所置者.一體登簿。其住持.并常任財政規矩.悉仿諸方叢林。唯選舉住持.仍須本寺各房子孫。是之謂子孫十方。所願自茲以後.凡為住持.及膺職事者.各各發菩提心.培植常住。庶大士慈恩.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而各人現在則福慧雙隆.人天敬仰。臨終則形神俱妙.佛聖來迎。如是則(不慧)一念愚誠.與文老一番婆心。皆悉不落空亡.咸有實益矣。因略敘源委.以冠簿首。俾後之來哲.悉各知其緣起耳。
別庵統祖新公堂序(代茂量師作)
如來所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即我與一切眾生.現前一念煩惱結業顛倒昏迷之化能識此煩惱結業顛倒昏迷之心.便可以上續如來慧命.下作人天導師。普令一切眾生.同識此心.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悟雖殊.體本不二.一條蕩蕩長安路.從來絕不禁人行。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自世尊示成正覺.四十九年.廣說經法.指大經于塵中.示明珠于衣裏。三千年來.沐法澤而悟自心.證覺道而度有情者。數逾恆沙.何可勝論。若我別庵統祖.宿植德本。乘願再來。童真出家。弱冠悟道。闢普門以重興法雨.傳心印而丕振宗風。身居海島.道播寰區。六坐道場.廣垂言教。不特萬民傾誠.直使一人注意。由茲賜帑賜紫.屢施九道之雨露。唯期祝國祝民.同沐大覺之恩光。在當時固皆景仰.即後世莫不尊崇。昔先師戒文老人.與開如和尚。每念忝為法裔.莫續徽猷。聊效追遠之誠.糾立公堂之會。緣舊立公堂.過于淡薄。不足以昭虔恭而報祖德.起觀感而裕後昆。以光緒十八年.闔山共築朱家尖眾香塘。因糾十餘家.或任一股.或任數股。共湊洋若干圓.買田百畝以為新起公堂之備。後因外界侵佔一半只得三十一畝而已。然田屬新開.猶是斥鹵。故二十年來.尚未成立。今田已成熟。租課照常。因于今春.起立公堂。十柱輪流.周而復始。在如公與吾師之本心.實欲後世子孫.登堂薦獻.禮像投誠時.心自思曰.祖師與人同耳。彼既丈夫.我亦宜然。豈可高推聖境.自處凡流。由是奮發大心.追蹤先覺。破無明以證法性.續佛慧以度眾生。俾圓通道場.經劫常住。大慧宗統.遍界流行.庶不愧為祖師兒孫.如來弟子矣。凡我同倫.尚勉之哉。(時在民國二年)
眠雲公堂序(代法雨書記僧作)
人生世間.幻住數十年。從有知識以來.日夜營謀.忙忙碌碌。無非為養身家.做體面.遺子孫而已。推其病根.只因執著有我.不肯放下。其念慮固結。雖佛與之說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已主人公本來面目.則反置之不問。任其隨業流轉.永劫沈淪可不哀哉。開然和尚.夙因深厚.託質將門.壯懼殺業.不樂從軍。聞化聞老人說法.遂投身座下.剃髮為僧。數十年來.專主參究。但恨未得覿面.一敘機緣。其所悟處.深淺莫測。至光緒末年.住持法雨。因自立公堂.以作遺念。題其名曰眠雲。夫雲之為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幻生幻滅.了無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潤大地。俾有情無情.各得其所。絕似證無我相者之無所住而生心.度脫一切眾生而無有度相。然公通身放下.安住其中。其殆示其所悟乎.抑令後世子孫以此為法乎。其義玄妙.可以深長思矣。



素食食譜【豆腐羹】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豆腐羹】

食材:
豆腐1/2盒、
荸薺2顆、
香菜2株、
油條半條、
薑1小匙、
洋菇3朵、

調味料:
米酒1匙、
白胡椒粉、
香油

做法:
1. 香菜切小段,油條切小片、洋菇切指甲狀薄片,
薑切末,荸薺切指甲狀薄片,豆腐切指甲狀薄片,
2. 起鍋入適量油,將油條炸酥後,撈起濾乾油備用。
3. 起鍋熱適量水,加入洋菇、薑末、1匙鹽、1小匙糖、
少許白胡椒粉、1匙米酒煮滾,接著加入豆腐滾煮。
4. 同上鍋再加進拌勻後關火,
起鍋前淋香油提味即可盛入碗中,
最後擺上油條、香菜、白胡椒粉、香油、提味即可。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1 黃念祖居士註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二卷
本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髒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於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云,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也。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祗,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祗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祗劫。而此阿僧祗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世間自在王」(自《唐釋》)。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稱為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達世間,屬般若德。於世自在,是解脫德。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如來,應供……佛世尊」是諸佛通號。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今隨眾生機,節略而稱十號。
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例如《淨影疏》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開佛世尊為兩號。今依《涅槃經》、《瓔珞經》、《大論十》,無上士與調御丈夫分為兩號。至於佛世尊,《涅槃經》則合之為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以下分釋十號。
一、「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亦如來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故名如來。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又《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又《天臺壽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即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一)無來去者為法身。(二)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三)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







素食泡菜

慈悲+環保+健康+時尚=素食 
大家一起來,現在就從你我自身開始做起吧!……

素食泡菜





材料
-大白菜一棵
-韓國辣椒粉
-鮮辣椒
-鹽
-白醋


大白菜洗乾淨,整棵大白菜一起醃製。在大白菜上面灑上一層鹽,均勻的把鹽揉搓在白菜上面,放著醃約半天到一天的時間。醃的過程中,要不時地稍微翻動它一下把能夠充分地把白菜醃軟。 醃好後用水稍微地把鹽巴洗去,然後把水擠乾,放在大盤子裡備用。
把糖、鮮辣椒段、韓國辣椒粉白醋全部加到擠完水的白菜裡。注意別放太多醋哦,因為醃完後,白菜自然就會酸酸的了。
均勻把醃料與白菜揉在一起,幫大白菜按摩按摩一下。

抓均勻之後,用盒子裝起來,放在冰箱裡,醃個兩到三天的時間,就可以吃了。既方便又好吃,還可以存放很久。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文鈔 (增廣正編卷第三)- 6


揀魔辨異錄石印序(代企覺居士趙希伊作)
自佛法入中國.歷代皇帝.無不崇奉。其唯結緣種.與有所悟證者.種種不一。求其深入經藏.直達禪源。證涅槃之妙心.具金剛之正眼。于修齊治平之暇.闡拈華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願再來。握權實不二之道柄.度輪迴無依之眾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內有圓明居士語錄三卷。(圓明居士世宗道號)其他序跋傳記散見於經論語錄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見諦.語語歸宗。如走盤珠.似摩尼寶。凡具眼者.無不佩服。當明季時.密雲悟會下.有法藏字漢月者。天姿聰敏.我慢根深。大悟之後.欲為千古獨一無侶之高人。從茲妄立主見.著五宗原.擬己超邁一切。不知如來心印.如清涼月。慢雲一起.便掩月光。真如妙性.猶太虛空。慢塵既颺.即汙空體。種種塗飾.翻形狂悖。求升反墜.弄巧成拙。密雲則闢而又闢.彼與其徒弘忍.執迷不返.則救而又救。反欲陵駕密雲.謂己無師自悟.密雲強以源流懇忖之。所有言說.類多妄造.少有實情。當時知識.雖知其非。以其師尚不奈何.兼彼門庭甚盛.士大夫多為外護。恐其一經闢駮.難免招禍.故皆不敢置論。至雍正十一年.世宗遍閱密雲.法藏.弘忍等錄。見彼知見紕謬.錄其臆見邪說數十條.逐一辨正。通計十萬餘言.名曰御製揀魔辨異錄。即刊書冊殿板.又令續入大藏。企其除邪說以正人心.振宗風而明祖道耳。至十三年.開工刊藏.而龍馭旋即賓天。高宗繼立.以日親萬幾.不暇提倡.遂致竟未入藏。而書冊殿板.存於大內.不易流通。故今之博學多聞緇素大家.皆不知其名。吾友子任.光緒甲辰.于京師書肆中得二部。以一途諦閑法師.企彼倡募流通。以一託楊仁山寄東洋.入于弘教書院新印藏中。今春余欲朝海至滬上.遇楚青狄居士。余曰.公好流通古跡.何不取弘教藏中揀魔辨異錄.刊板印行。此世宗以靈山泗水之心法.為儒釋兩教.作開金剛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參禪者直下知歸。即宗孔孟而探誠明之極賾者.亦如乘輪遇順風.速得到彼岸也。居士曰.余昔於京師爛貨攤得一部.藏書笥有年矣。不因子說.幾致錯過。即付印刷所.俾照式石印一千部。命余作序。余喜極.遂忘其固陋.為序其隱顯機緣如此。
三十二祖傳讚序
粵自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得普播寰區。及至大教東布.達磨西來。其圓悟佛性.徹證自心。續如來之慧命.作人天之導師者.實繁有徒。若傳燈錄.高僧傳所載.乃存十一于千百耳其隱而弗彰.祕而不顯者.又何可勝數耶。清世宗憲皇帝.久證法身.乘願再來。若宗若教.無不窮源徹底。御極以來.十年之內.專理政治.不提佛法。以期天下太平.俗美風醇。然後宣布法化.則易得其益。如器除毒.堪貯甘露。至十一年.則以人王身.行法王事。佛法世法.一肩擔荷。儒教釋教.一道齊行。取靈山泗水之心法.述傳薪續燄之綸音。空有不二.真俗圓融。直欲普天人民.同為如來真子。現未有情.共獲本地風光。每於朔望.及佛菩薩誕辰。或面訓廷臣.或傳諭疆臣.以迄士庶。令其咸了自心.悉趣背塵合覺之道。不至徒具佛性.枉受生死輪迴之悲。或敕天下叢林.一切僧眾。令其恪守清規.精修梵行。真參實悟.明心見性。以期光揚法道.翼贊皇猷。又于朔望.必親運睿筆.恭繪一古德道像。取彼本傳.提綱摘要.作一小傳。又作一讚.以發其奧義。親筆書於像首。刻石大內.以備摹拓而企流布。自十一年二月起.至十三年三月止。共繪三十二尊。至四月中.龍馭上賓.致無量古德.未蒙一發幽光.為可惜耳。至乾隆九年.高宗以裝潢所拓祖像三十二軸賜武林理安寺。後修寺志.即以此傳讚.載于首冊.以志恩寵。然此傳讚.未刻書板.故世不獲見聞。竊念古德道風.人天景仰。如皓月當空.萬川俱現.其光明皎潔.豁人心目。自可頓開心地.徹見性天。又得世宗睿筆發揮.與古德交光相映.一際無痕。若得一覽.當即達本逢源.獲衣裹之明珠。破塵離著.出大千之經卷。從茲心心相印.燈燈相傳。俾自他以共證真常.令凡聖以同登覺岸。庶不負世宗述傳一番至意矣。因募應季中居士.出資刻板.以公同志。于每傳前.列其題目.以期一目了然。併書緣起.以告來哲。
淨業良導序
娑婆.生死險道也。極樂.常住家鄉也。眾生由一念不覺.入此險道.莫之能出。縱欲出此險道.歸彼家鄉。而生無慧目.不知所趣。若無良導.不但誤入歧途.竟成背馳.且有墮坑落塹.喪身失命之憂。淨土三經一論.以及一切大乘經論.皆導師也。但以文深義奧.初機不易領會。雖則無邊妙義.具足無遺。而以暗鈍心識當之.每致有疑而不能決.有信而不能生。因茲歷代古德各垂言教.以逗時機。由是法流無壅.而摹機悉蒙其利濟矣。無名居士.自雖未度.志切度人。因將樂邦文類。及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各集中之合時機者。錄數十篇.以應初入法門之士。待其門徑已得.然後遍閱全書.則知一滴之味.與大海之味.無二無別。而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唯淨土一法.方能究竟暢佛本懷也。無名居士.撝謙不敢自專.命光鑑定。因題之曰淨業良導云。
佛學初階序
佛法廣大.不易窺測。欲使同人盡沐法澤.必由耳目見聞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淺近事跡.啟迪而引誘之。令其捨拘墟之固執.見天地之廣大。庶可斷疑生信.愈入愈深。必期于徹悟自心.復還本有。及與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而又以化諸人人。決不肯上辜佛化.下負己靈。長劫甘受生死輪迴之苦毒也已。福保丁居士.誓願宏深.慈悲廣大。欲令斯民同登覺岸.因將緇素名賢遺集.及佛祖經論中.因果輪迴之事.及三寶功德.淨土利益.輯之成帙.名為佛學初階。企閱者因是而求.舉凡斷惑證真.即凡成聖之不思議大法.皆可親得而實有諸己矣。又伊先所輯佛學指南.佛學起信編.六道輪迴錄。雖繁簡不同.要皆為初機學佛之階梯而已。若是決烈丈夫.當必登峰造極。決不至畫地自限.以卑自安而不復上進耳。
釋教三字經序(代明天啟時、蜀東忠州聚雲寺、吹萬老人釋廣真作、)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聖不二.生佛一如。由迷悟之或殊.致升沈之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轉大法輪。本一心以建立.作迷津之寶筏。普欲未來.咸登道岸。故以五時所說.及教外別傳之旨.付諸弟子.命廣流通。由是列宗諸祖.相繼而興。宏宗演教.代佛揚化。迄今世遠年深.事多義廣。若非讀破大藏.妙悟自心。無以測其端倪.得其綱要。每欲撮略梗概.開示後進。因念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紀夫倫常日用之道.與歷朝治亂之跡。使學者先知其約.後涉其博。幼而學之.壯而行之.立身行道.致君澤民.以復其人性本有之善。遂仿其意.略敘如來降生成道。說法度生。列祖續佛慧命.隨機施教。及與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題曰釋教三字經。俾為沙彌時.誦而習之。知佛經之要義.明祖道之綱宗。及其壯而遍閱三藏。歷參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方知山色溪聲.咸示第一義諦。鴉鳴鵲噪.共談無上心宗。非同非異.非有非空.即權即實.即俗即真。博之則盡十虛而莫容.約之則覓一字不可得。然後乘大願輪.闡揚法化。普令法界眾生.歸依一體三寶。復本來之面目.傳無盡之心燈。是在後進之發心造修焉.予日望之。
劉圓照居士摸象詩序(以彼作照圖章故開端畫一圓相)
○此一段光明.非因非果.非聖非凡。非斷非常.非生非滅.亙古亙今.照天照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人人具足.無餘無欠。無奈眾生在迷。懷寶受困。反承此照天照地之光.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于是世尊欲施濟度.示成正覺。當其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時。乃浩然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于是隨機施化.對病發藥。由眾生根器不等.故其所說.或漸或頓.或實或權.種種不同。雖則設諸方便.無非曲誘眾生.令其各各徹證此之心光.究竟成佛而已。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始則千機並育.終則一道同歸也。又以鈍根眾生.現生不能了脫。則輪迴生死.了無底止。以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俾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速證法身。普使上中下根.若聖若凡.同證真常.誕登彼岸。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徹獲眾生本具之佛性。猗歟佛恩.窮劫莫讚。及至大教東流.遂以此法.目為蓮宗。以其念佛求生西方.蓮華化生.得預蓮池海會.親炙彌陀世尊.及觀音勢至.諸上善人故也。自後達摩西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此所見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令人先識其本.則一切修證等法.自可依之進趣.以至于修無可修.證無可證而後已。非謂一悟即成福慧兩足.圓滿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畫龍點睛.令其親得受用耳。由是騰輝震旦.炳煥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區。天機深者.于一機一境.識其端倪。則出詞吐語.自離窠臼。入死入生.了無罣礙。得大解脫.得大自在矣。倘根機稍劣.縱得大悟.而煩惱習氣未能淨盡.依然還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陰.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況未悟乎。固宜專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淨土法門.方為千穩萬當之計也。圓照劉居士.宿根深厚.現行精純。于禪淨兩宗.各得其旨。而尤以念佛法門.為究竟自利利人之道。每有所施.輒形諸詩歌。筆而錄之.得一百零八首。題其名曰摸象。蓋以道大無方.豈凡庸一言可以道盡。不過取其意之所適而已。其子及族人.欲後世成所稟承.擬列諸家譜。令(光)敘其大旨.用告來者云。
佛學述要鑄板流通序
自佛法入中國.千八百餘年來。若緇若素.若男若女.深入經藏.徹悟心源者.何可勝數。良以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覺.初非有失。及聞如來言教.知識指示。則知珠在衣裏.佛性恆存。不離當處.得大自在。自利利他.受用無盡矣。天台陳勤先女士.宿有慧根。于台禪性相淨土諸宗.悉知壺奧。而且偏讚淨土.冀一切不能徹悟自心.斷惑證真者.即生便登阿鞞跋致。亦可謂于博得約.宏法知要矣。其所發揮.機理雙契。雖則多錄成文.然如一屋散錢.一一上串.俾用者現成持取。三叉歧路.條條標示.令行者勇往直前.亦不可謂無功也。惜其子袁授荀.根性弗類。于其母所述.了無所知。抄錄而欲流通.其注概節略之。不知有宜節者.有不宜節者。不宜節者而妄節之.則有意義不明.文法不合之弊。而且錯訛滿紙.致有許多詞不達意之處。足見此道.須自有善根.方可優入。否則雖母子至親.亦不能傳。奉化孫玉仙居士.欲鑄板流通。冀鬚眉丈夫.閨閣英賢.同發思齊之心.共證本具佛性。委(光)鑑訂。因正其錯訛.離其句讀。遂題之為佛學述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