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5 悟顯法師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5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昨天講到的長者把他的小孩叫來自己家中做事情,特別照顧他,也是方便親近他,而後好委託家業。這就像釋迦牟尼佛方便度化眾生,因為眾生沒有辦法一下子學《華嚴》、學一乘了義,所以方便說三乘佛法,令眾生可以得入一乘。所以,講三乘目的是要會歸一乘,這個才是真實的義趣。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像經文當中講到的長者一樣,「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乃至「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了自受用的境界,示現了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示現藏教佛,來這裡度化眾生,這是大慈大悲,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就像一個人生活非常富貴,叫他放下他的富貴來幫助眾生,多數的人是不願意的,這真是非常地難得,所以說世尊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就像獨子一樣,把一切眾生就看作自己的獨生子,這樣照顧,這樣幫助。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他要告訴眾生。《華嚴經》上講「自心中常有佛,念念成正覺。」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成就正覺,不離此心,不光菩薩心如是,一切的眾生亦復如是,所以眾生心即是佛心;可是眾生不能明了,久被塵勞煩惱所障蔽,所以世尊方便為其説法,為其示現種種的瑞相,種種的譬喻言辭,令其開悟。所以《華嚴經》裡面講: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内。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這「大千經卷」就比喻眾生本有的佛性,「在於一塵内」就是指在塵勞煩惱當中,「有一聰慧人」就是指諸佛如來,能「破塵出經卷」,能夠破除眾生的迷惑顛倒、妄想分別執著,而後開示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而後廣饒益眾生,令眾生得佛法的利益,「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我們本有的智慧亦復如是。這一切眾生,就像微塵一樣,剛才前面講的「在於一塵内。一切塵亦然。」這一切的灰塵,就代表一切的眾生,雖然現在都有煩惱,但是裡面就有佛智。所以說「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但是「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諸佛如來興大慈悲,令眾生除妄想,而後佛性方能顯現,饒益諸菩薩。這「菩薩」也代表一切有情眾生,又稱為「覺有情」。所以,世尊這樣子殷勤教導,殷勤地付囑,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來學習,不要辜負了諸佛如來一番的用心。他脫去這勝應身;如來的自受用境界非常地殊勝,他把它捨掉,來這裡示現壽命短促,只有八十歲,跟你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醜陋的相。為什麼說醜陋呢?因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比忉利天王的相,就像帝王跟乞丐一樣。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像乞丐,忉利天王他的相就像帝王,這在《無量壽經》裡面都有做過對比。佛這樣示現這個劣應身。就像我們剛剛才講的,一個人過著富貴的日子,他捨掉他的富貴,跟這些生活辛苦的人,跟他們在一起,過著苦日子,然後度他們,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種種的受用、資財,都沒有像原來這麼富裕,這是不容易的,是真正饒益眾生。眾生一下子不能接受一乘,所以佛方便說三乘,說「你修小乘能出生死,然後證涅槃」,然後說「你要證到涅槃,必須有三十七助道品」……等等的,令其覺悟,令其成就;接引這些中下根器的人、小根之人。就像這個慈父一樣,為了找到他的小孩,所以不惜脫去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穿得這樣子破破爛爛的,這「粗弊垢膩之衣」用白話講就是破破爛爛的;而且他的孩子在那裡除糞挑糞,他也去跟他挑糞,也裝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樣貧窮鄙陋。你看到這邊,你就曉得,他慢慢地這樣引導眾生,他這樣親近眾生,就像世尊講阿含,講方等經典,如是説了二十餘年啊。這二十年中,常說阿含以及方等,就是在提攜眾生,提升他的根器。在現代就有這樣的眾生,自己小根劣志,不信大乘,不信佛語,反而毀謗大乘,說大乘佛法在貶低他們。你看這個就是什麼?是壞學生啊,是逆子啊!世尊就像慈父一樣,為眾生説法,你一下沒有辦法接受大乘,他就跟你講小乘,這是世尊所設的教化,可是他反過來毀謗祖師大德,毀謗釋迦牟尼佛;說大乘,佛沒有講,說我們學大乘在貶低他。你看卑劣到這種地步,自卑到這種程度。就像一個人貧窮,生活不好過,財務上出問題,他找一個會管理錢財的人,請他給他想想辦法。那這個懂得理財的人給他看了,他說:啊,你這個是哪邊上面出問題了,可能是收入不夠,應該提升自己的收入等等的。一講到這裡,這個人心中自卑感無限了,他覺得:「哎,你瞧不起我」,就生氣了,掉頭走人了,然後還毀謗。這是一樣的道理啊。你看這眾生,就是忘恩負義,這些毀謗大乘的人就是忘恩負義,背師叛道。所以你只要看有人,以任何形式毀謗大乘的,這個人必然是個賊,就是忘恩負義,「背大向小」者就是忘恩負義。以任何形式,什麼叫「任何形式」?有些是用罵辱的,有些是用分析的、客觀的、講説的等等的,柔性地在那裡排斥大乘,這些人都在阿鼻地獄。你毀謗大乘,都是下三惡道,下惡道當中,在《法華經》中講下惡道當中,墮地獄中,真的是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所以你只要看哪一個出家人,在那裡毀謗大乘,說大乘的不是,乃至有一點的不是,你千萬不要跟他學。不然你以後也是下地獄。你這一生就開始不順,什麼都不順,我講的是依照經典講的,你會完蛋啊!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你只要看到哪一個出家人、在家人,不管他是用文字的形式,用語言的方式,用中文、用外文、用等等的這些語言毀謗大乘,用任何形式的方式來毀謗大乘,用任何傳播方式來毀謗大乘,這個人一定墮惡道。你跟著他學,就是學著怎麼下地獄而已,萬劫不復!所以你看這世尊這樣次第教化,次第地這樣說,用盡苦心。眾生就跟逆子一樣,不懂得知恩報恩,不懂得弘護,不懂得讚歎,最後反過來,還要生起毀謗。就像一個老師教導學生,這個學生程度不好,老師要提升他的程度,這學生反而生氣,說:老師你看不起我,之後罵老師、告老師,這個就叫忘恩負義、背師叛道。尤其在佛門,罪過無量啊!這一點學佛的人不可不知,你自己這一生,你為什麼聽經聽不懂?聽大乘經你聽不懂?你聽到大乘你就想要睡覺,在那邊打妄想等等的,這都是過去生有意無意,或是這一生有意無意毀謗正法,瞧不起大乘,瞧不起佛法,這你都要趕快拜懺來懺悔,要生大懺悔心、大慚愧心,懺悔你的身口意三業極重的罪業,這樣聽經才能聽得懂。

       以上是我昨天講的内容,再跟你做一個補充,希望大家能夠體會釋迦牟尼佛度世的悲心。不然,講世尊示現劣應身,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們體會不到,因為你從來沒有見過如來的勝應身,所以用這個世間的譬喻,讓你們能夠懂得。經文裡面講:「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前面講,這個長者待他如親生兒子,實際上他確實是他的親生兒子,只是這個兒子離開了太久,不曉得自己的父親而已。窮子雖欣此遇,仍舊不敢心相體信,所以由是之故,在二十年中,常常待在長者家中除糞,就是做一些除糞的工作。「過是已後」,這二十年過去了,才慢慢地能夠跟長者有點熟悉,跟這個家有點熟悉;「入出無難」,這家他雖熟悉了。但是呢,「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他的心意還是沒有轉。這代表什麼意思?前面是「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這是講阿含跟方等,「過是已後」就過了二十年以後,這是般若彈訶,這代表的是般若,佛説般若,彈訶權小,讓這些二乘的人知道眾生是有佛性的;逐漸地逐漸地知道,而後這二乘人,心相體信,才慢慢地了解。了解以後呢?他也會講,所以在般若會上,佛就要須菩提來說大乘。須菩提他原來是學小乘法,他也會講一些大乘,所以你看富樓那,他也會講大乘。在《楞嚴經》上的富樓那尊者,他會講大乘,也會講實相,會跟人家講,但是自己體會不到。所以說「然其所止。猶在本處。」雖然說大乘,但是他未捨小乘,還沒有把自己小乘的習氣給除掉;這是講當時候的這些阿羅漢是這個樣子。用現在來看,你就可以看看自己,你自己是不是學了大乘?是不是還放不下這個世間呢?所以我前幾天講,你在那裡考慮,到底是佛法重要還是世間法重要?你這個就是學了佛還捨不掉,還不願意捨。一件事情來,就可以干擾你很久。所以我常接到,這個人請假、那個人請假……或是有這個原因、有那個原因;我們精舍是有要求的,希望你能放下,多一點時間拿來修行,拿來用功。你可以去反觀:自己是不是為了世間事,捨棄了佛法。就像我常講的吃素問題,你是不是為了世間人,在那裡殺生造業?為了你自己的愛欲、為了你自己的人情,在那裡殺生造業。我要求你受戒;你學佛,不要再去煮葷,不要再去幫人家買葷,叫他自己去買,最好能叫他待在外面吃,你這才清淨。如果人家說你:「哎呀,怎麼這麼不隨緣啊」?才幾個人說你而已,沒關係,給他說,消你的業障;他誤會你,消你的業障。你這叫做好事被人家罵,那叫消業。因為你吃素是好事,被人家罵,說「你怎麼這麼不隨緣,格格不入......」等等的;說「你怎麼融入這個社會,融入這個團體」。沒關係,這給他罵,消你的業障,業障消了,他就不罵了。他還罵,還障礙你,就是業障沒消,消你的業。就像你學佛有障礙,也是在消你的業;我舉個例子,只講素食。你學佛遇到了這些障礙,菩提道上遇到了這些障礙,你親戚罵你、你朋友罵你、你的上司不理解你......等等的,這個都是在消你的業,因為你過去生就是這樣障道,所以你現在發一點好心要來學佛,來修行,人家就障礙你。你在念佛,人家就干擾你,你吃素,人家就給你說風涼話,說什麼:吃素也不健康、還不是有人生病......等等的。來破壞你,這就是在消你的業,在考驗你的堅固的心。有時候是冤親債主在障道,有時候是佛菩薩在考驗你,你都要能夠堅持下去。所以你做好事,你學佛、吃素被人家罵,這是消業,你不必理會。才幾個人駡你而已,因為受到這幾個人的罵,你就要殺一大堆的眾生,你看這個愚不愚癡啊?這是愚癡啊。有些人去買東西,不小心買到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甚至還有出家人,就説:「哎呀,既然你買到了,那你就把牠吃掉好了,惜福啊」。哎呦!這個不叫惜福,這叫損福啊。你吃肉怎麼會惜福呢?佛在經上講,吃肉必然損福,吃到都損福。那這個時候怎麼做呢?趕快給牠念往生咒,因為你是不小心,人家搞錯了、店家搞錯了,你自己要趕快幫牠念往生咒,幫牠超度,希望牠即時生淨土,同時還要告訴店家,說:「你給我的東西搞錯了」。你不能當作沒事哦,最好東西能拿去給他退換,這樣才對。這樣他下次才會注意,後面的人來買素食才會好買。那當然,能吃素的,你儘量到素食的餐館去,現在吃素很方便,沒有理由了。那是說有時候不得已,在外面不得已的時候,或是到一些素食比較少的地方去,那才這個樣子做。還是要去要求,你不能說你拿到葷的,你把牠吃掉那叫惜福;那叫作殺生造業,那叫破戒。破戒之人怎麼會有福啊?所以腦筋要清楚。這種不如法的人,有的是出家人,他教你吃葷,教你把那個葷吃掉叫惜福,這個是不如法的。這種人,有些是出家人,有些是年紀比較大的一代,你不要傻傻的聽他的話,真去吃;你就是堅持不要,這樣就對了。誰逼你吃葷,你都不要吃。你看一個飯盒才多少錢?為了這麼一點錢去跟人家結這萬世不解的冤仇,真是愚癡太甚,太笨啦!相反地,你不吃,你還給牠念往生咒,你是在跟牠結好緣。牠跟你有緣,你就趕快念佛、念咒來迴向給牠,希望牠能超脫惡道。

所以學佛修行,你遇上了障礙,遇上了障緣;你要懂得,要能堅持,這有時候是佛菩薩在考驗你,看你有沒有道心。你説你發願,你要學佛,你要來修行,給你一點困難,考考你,讓你能夠提升境界。那如果遇到這些障礙,自己要能夠堅持佛法,所以一直跟大家講的,學佛、修行,要將佛法擺在第一位,大人、小孩都一樣,佛法都要擺第一位。世俗人不懂,以為小孩的正課是讀書,我告訴你:學佛人的正課就是學佛,其他的都是其次,你這樣才算有正知正見。他今天皈依佛門,有受三皈,有受五戒,有受菩薩戒,他就是佛弟子,正課就是學佛,其他的都是次之。你要知道:這世間講因果,不是你把書念好,把技能學好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這道理佛弟子都要懂啊!福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之前講過,就像一張提款卡,它具有很多的功能,問題是你戶頭沒錢,功能再多也沒用;一個人亦復如是,技能很多,學歷很高,卻沒有福報,這就像提款卡功能很多,戶頭裡面卻沒有錢一樣,提不出錢來;若還要損福,就還要虧損,那這個戶頭還要透支。所以沒有福報的人,他不懂得修福,他也修不到福,他反而還損福。所以沒有智慧是很嚴重的!沒有福報,這個也是很嚴重的,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你到底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還是把世間法擺在第一位?我要求,也是經典上要求,戒律裡面要求,學佛人就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其他的都其次,其他的都不管,都無所謂;學佛最重要,這是講修行,不然你就會像這裡的小乘人一樣,或是這些善根不好的人一樣:雖然講大乘,但是心裡卻放不下小乘;就像現在很多學佛人,嘴巴說要求生淨土,心裡面放不下世間;這叫什麼?「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嘴巴說要求生淨土,但是用的方法不對,對於這世間又放不下,這就是個大問題。就像這裡的小乘人一樣,所以說「然其所止。猶在本處。」這個話講得很好;雖然會講,但是沒有轉過來,沒有真正想要奉持大乘佛法、想要護持大乘佛法,所作所為都是在表面做工夫。就像我看到有一些出家人,幾十年前他剛學講經,講的一些事相,幾十年後,你看他,他還是講這些事相,沒有進步啊!雖然談說大乘,但是自己的知見沒有超脫,還是停留在原來的這程度,這叫原地踏步;這踏到後來,就會退步了,所以這一定要懂。

下面看: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大迦葉尊者繼續講這個譬喻,他說:「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這是倒裝句,知道自己不久將死。於是告訴這個窮子,他說:「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那麼其中多少,你就隨便拿吧!你就看著拿看著用。這表示這個時候他跟這個窮子已經非常地熟悉了,「汝悉知之。」這個你都知道「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我的願望就是這樣,想把這家產給你;「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就是說「我們兩個人是非常好的,沒有任何的隔閡」,所以說「便為不異。」「不異」則是同。那麼「宜加用心。無令漏失。」拿了這個錢財,「宜加用心。」不要令錢財散失了。

這「自知將死不久。」在佛法就是講如來不久將要涅槃,涅槃將至,但是慧命未續。這是世尊說法到了最後,知道自己將要入涅槃,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學大乘,所以說「慧命未續」。這時他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這是把實話講出來。這用「金銀珍寶遍滿整個倉庫」來作表法,是代表如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說「其中多少所應取與。」這講的是講般若,般若時未盡圓滿,所以說「多少取與」;般若裡面有談到佛性,但是還沒講到圓滿,所以說「其中多少所應取與。」看到他們也熏習了般若,也熏習了一些大乘知見,但是這般若仍舊不圓滿,所以說「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令二乘轉教」,什麼叫轉教呢?學了以後可以轉教眾生。還有一個,是希望這個二乘能夠轉變自己二乘的陋習、二乘的知見;所以說「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說:「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這是令二乘人能夠發心。

下面: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這裡特別講「般若時」。「窮子即受教敕。」這是奉命轉教他講大乘,講給眾生聽啊!「領知眾物。」知道要行般若,修六度萬行,這二乘人他都知道;乃至如來的智慧他也能夠講。但是「而無希取一餐之意。」世尊說般若,也是希望這些眾生能夠直下見性,但是他們以為講的那個是佛的境界,而不是自己的境界。就像這裡的眾生一樣,看到佛經就覺得:「唉呀!那太難了、那太高了!裡面講的好像都是講「空」,這個也空,那個也空,這麼高的境界,我們怎麼能夠達到」。這就像現在有一些學淨土的人。

為什麼特別講淨土?是末法學淨土的人多。當然包括這些下根的人,而這些所謂未能體會大乘佛法的人,不是只有淨土宗的學人,還包含所有這些未能信受大乘的人,那特別講淨土宗,淨宗的這些學人有很多,包含出家人,看到人家講大乘,他就不歡喜,反而排斥,說那叫空談;我說:你這樣是在謗法啊!你說佛在空談?你說佛在戲論?要知道,大乘佛法不是空談,大乘佛法講的是「真如實相」,說真如實相就表示是真實的。

什麼叫「空談」?一切會變化的、會生滅的,這叫空談;會變異的,這在佛門定義叫空談;所以才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如幻,所以說「萬法皆空」。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啊!生生滅滅啊!終究是散滅的,這才是空談。所以,你執世間為實有,你不依大乘心法,你反學權小、反學人天乘,這才叫空談;大乘談空,不是空談,這個空性、佛性就是眾生本具。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不是空談,這是真實之法。很多人在這裡,他轉不過來;即使我這樣在講,還是很多人轉不過來。你聽到了,聽一次、兩次,你要是業障輕一點的,可以轉過來。有的業障重,聽幾十遍都不一定能轉,都還是覺得這「大乘佛法太高,是個空談」,這就是在謗法。那你問他:你學什麼宗派?哦,淨土宗。那淨土宗不是大乘嗎,如果大乘講的這個心性,實相之理是空談,那你淨土宗是怎麼來的?淨宗如果不依心性而說,那就是邪說。祖師大德講淨土,如果不依心性,不依實相,就是邪說。所謂「離經一字,即是魔說。」這「經」就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所以你去反省一下,你學的這個淨土是怎麼來的?是依實相而說。所以你看我們講《無量壽經》,一開始,講本經的體性,本經《無量壽經》是以實相為體,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如果不依實相,這個宗派是錯的。

所以你看現在有些人,以為自己廟子蓋大了,自己就立一個宗派。你問他:「你宗旨是什麼?修學方式是依什麼?體性是什麼?」如果不依一實相印,便是邪說!廟子開得再大也沒有用,還是邪說,叫大邪說!不依經律,混濫凡情,自陷陷他,這是可悲之人啊!所以有一些學淨土的出家人他不懂,他聽聞這大乘佛法,他不能接受;他覺得:「唉呀!我只要把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樣做一下,念個佛,阿彌陀佛就來接我了。」人家跟他講大乘佛法,或是他講經的時候,講到大乘,他就開始講:「唉呀!那個都是空談......。」其實他是不懂大乘法。你不懂,你就說大乘是空談,你這就是在謗法;你真懂了,你就曉得大乘法不是空談。所以他自己修行淨宗,還在毀謗淨土。淨土宗依的道理就是「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是心現的。所以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最根本的道理,眾生心是佛,而後透過修行必然成佛,這叫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什麼?你開始念佛,開始修行,依大乘來修,這叫始覺;合本覺,「本覺」就是本性是佛,所以叫本覺;直趨「究竟覺」。所以你不要學了佛反而還謗佛,還毀謗大乘,覺得:大乘是空談,講心性是空,這好像觸碰不到的、摸不到的,不如念佛的實在。實際上,你念阿彌陀佛,佛是明心見性之人啊。眾生根器下劣,因為根器下劣,一看到《法華》,看到《華嚴》,他自己就像駝驢豬狗之輩,怎麼堪為佛門的龍象啊?就像大象,牠能馱重物,大象的力量超過一般的牛馬,超過一般的豬狗。香象渡河,不像一般的兔子、一般的牛一樣,香象渡河是踩一腳就踩到底,比喻能深入佛法。一般的牛羊、一般的動物,牠要渡河,牠是浮在水面上的;大象牠的身體非常地大,所以我們才講,這個淨土猶如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超出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有變易生死,所以這淨宗是一乘了義。一乘了義必談心性,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學淨土的,講到這個大乘,講到這個一乘,他明明就是在學大乘,在學一乘,但是他卻不敢體認,覺得那太高,明心見性怎麼可能?這就叫下劣,心地下劣,就跟這個窮子一樣,就跟這個二乘人一樣,所以後來他們活在這個時代,也是他的悲哀。為什麼他的悲哀?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你看這個大迦葉、這個目犍連這些大弟子,他們有釋迦牟尼佛教,有釋迦牟尼佛罵他,有這個福啊。你生在這個末法,你是實屬悲哀啊!世尊在罵你,你聽不進去,祖師大德經論在你面前,你好像沒看到。我給你講白話,讓你清楚,你還是轉不過來,那你不是可憐憫者嗎?可悲可憫嗎?

所以你看有很多淨土宗的學人學到後來就退轉,本來學一乘,學《無量壽經》,後來學成了世間的;變成了小乘經典,再來就變成學《了凡四訓》、《弟子規》等等,這就是開始退轉了,很悲哀啊!很可憐啊!他自己在退轉,還以為自己得到寶了,把冰雹當如意珠,為什麼把冰雹當作如意珠呢?因為這個人從來沒見過什麼叫如意珠,就把冰雹當作是如意珠。如意珠能出眾寶,冰雹終究是融化,他還把冰雹當作是寶,當作是摩尼寶珠、當作是如意珠,收在盒子裡面,到時候一打開什麼都沒有。所以說為「貧窮困苦」啊!這貧窮困苦在《法華經》上代表的是沒有善根,就像這裡的二乘人表現出來的過失一樣,雖然也會講大乘,會談論。現代的學人叫他講大乘,幾乎少之又少,不敢學,幾乎是看不到了。你看看現在外面講經的,拿著經文在那裡胡說八道,講的都是世間那些心靈雞湯

那個有什麼好講的呢?這就是邪人說正法,正法也給他說成邪法;什麼叫「邪人」?不光指知見不正,還有就是「世間意」;世間意重的人看著佛經,也解不出佛法,還是講世間話。你看有一個比丘尼,開了一間很大間做慈善的,她在解《無量義經》,看了你會昏倒啊!全變成世間法,變成做善事啦!那個就叫偽善。為什麼叫偽善?出家人真正的善法是講經說法、修行,這才叫真正的善,那是他的本分。學佛人的本分是修行,慈善次之,是兼著做,所以為什麼說出家人不務正業,只做善事,不了生死,這種叫偽善。

所以你不要遇到了大乘佛法,你自己心不信,那你就悲哀了,你自己就慘了,這種人在末法很多,不足為怪。但你不要變成像這種下劣小智;人家學佛,越學福報越大,越學智慧越大,你反而越學佛,智慧越小,福報越小,那表示你沒有真正學,沒有真正做轉變,你沒有諦信佛法,諦信一乘了義。就像這裡講的:二乘人受佛的教敕,他也會講般若,也知道萬行,但是「而無希取一餐之意。」他覺得那個是佛的智慧,跟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叫什麼?叫「數他人家寶」,「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聽得再多沒有用,就像《楞嚴經》上阿難尊者一樣,「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道理懂很多,但是沒有想修,或是講說大乘,但是心不信。這種法師我有碰過,他雖講大乘法,但他不敢相信,他害怕。所以沒這麼容易啊,他就怕:「哎呀!萬一到時候我著空怎麼辦啊」?你有這個念頭,就表示你對於道理你根本搞不懂啊!你才會覺得「看經典會著空」,這就表示你沒有解透啊!是你要把它解透,而不是說「唉呀!萬一學大乘著空怎麼辦呢?那乾脆學小乘這樣次第,或是學大乘的漸教」。著空,什麼叫著空?就是你沒把實相的義趣搞懂,你才會著空。那這種人他也教著他的徒弟,他徒弟比他師父還糟糕,那就一代不如一代。出去還會說:「我師父是那個誰,我是聽我師父這樣講的,他說這樣不行,會著空」。總的來說,是要把問題解決,不是不學大乘,不是不學佛法,是你要把佛法搞懂啊!

    所以你看現代的人,就不像玄奘大師一樣。玄奘大師他當初對佛法還沒完全懂,他想:我到印度去,去學;祖師是這樣不遠千里啊。實際上這玄奘大師,當時在中國他學的佛法已經算是非常高超了,但是他還想要再更深入,所以就到那爛陀寺去找戒賢論師,把他對於佛法有不懂的地方把它弄懂;而不是避開來,說:「唉呀!我不要學了,到時候著空啊」。所以你看,這就是智慧不夠,他也講經說法幾十年,你看他講的東西,事相上、道理上沒錯;可是他一教起修行,你就曉得他不是大乘,他反而害怕,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注意。所以說「然其所止。故在本處。」這是他還沒捨小果,還沒捨小乘。所以「下劣之心。亦未能捨。」雖然說大乘,但是這還是沒有捨掉小乘的業習、小乘的習氣。

下面看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復經少時。」又過了一陣子以後,這爸爸知道這小孩的心念、他的志向,不會再像之前做窮子那個時候一樣,「漸以通泰。成就大志。」所以他能夠「自鄙先心」,能夠棄捨之前貧窮下賤那種心態,那種忌妒,或那種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的這種心態。

「臨欲終時。」在這父親臨終的時候,把他兒子找過來,「並會親族。」同時叫上親戚,還有「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統統都來,來到他家,那麼他把這個事實講出來,所以「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說這個人其實原來是我小孩,是我所生的。當初在哪一個城中「捨吾逃走」,他捨棄、離開我,他自己走掉了。因為捨我逃走,所以「竛竮辛苦五十餘年。」這「竛竮」就是孤獨,孤獨辛苦五十餘年。「其本自某。我名某甲。」他本來是什麼名字,他不是現在這個名字,我姓什麼。「昔在本城懷憂推覓。」當初在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城市當中而去。「懷憂推覓。」所以到處去找。要找這個小孩,「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沒想到在這裡他竟然出現在我的面前,「此實我子。我實其父。」這確實是我兒子,我是他父親。所以長者他在臨終的時候,他講:如今我所有財物都是他的,「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家裡該做什麼,其實我已經在這幾十年下來,我都已經教會他了,所以說「先所出內是子所知。」這是他父親在臨終的時候交待的。

     這就像釋迦牟尼佛最後是一日一夜說《涅槃》,在說《涅槃》前先說《法華》;就像他在講這部《法華經》一樣。那麼「父知子意漸已通泰」,這就是佛說般若以後,二乘人漸漸地受到般若的熏習,已經有了迴小向大的心願。所以你看,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學佛,你想修學大乘佛法,你不要怕你不懂,你不要害怕自己業障重,只要你想學,佛菩薩會教你;你若不想學,人家是推不動的,佛力再大,他也沒有辦法去幫助你。為什麼?因為你根本不想學;所以要你自己想學,你自己想學,想要用功、想精進,這業障就能消,佛菩薩就會教你,你不懂佛法的地方,他會讓你看懂,你就會有這樣的因緣去了解,這是事實,這是真的,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你真正想學,你對於佛法不懂的地方,你就會突然看到佛經,然後把不懂的地方弄懂了,或是在生活當中你就能體會到,這種多半都是佛菩薩加持你。你想學佛,你想要學一乘,你想要修行,他一定會幫你,包括你在修行菩提道上,他都會幫你安排得一帆風順,會有諸天善神來護持你,你真的想學,你的生活你不用擔心,你的這些障道因緣,他會幫你排除;可是你要是連一點障道因緣你都接受不了,那表示你的道心不堅。

  所以從這裡你就知道,二乘人受般若的熏習,漸漸已經想要迴小向大了,佛知道這些人志向慢慢不一樣了,他從前是覺得:我證個阿羅漢果就好了。但是因有受般若的熏習,他知道這佛法不是只有證阿羅漢,還有菩薩,還有佛。但那要怎麼前進呢?所以為什麼之前舍利弗在前面就說:世尊說法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說二乘人可以成佛。而佛在法華會上為二乘授記,所以他們感到非常地歡喜,這就是代表著他們熏習般若,漸漸發大乘心,所以才成就了這個法華的盛會。你看到這樣的殊勝,你自己也要發心,要來學一乘了義,要護持大乘,要「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自然佛菩薩就加持你;你要是沒有上進心,常在那裡懈怠,走一步退兩步,走兩步退三步,那就沒有辦法,你很難能夠得力。所以要讚歎你們能夠來聽經,即使這麼遠都能來,這個就是用心不同;有一些人他偷懶,他覺得:「唉呀!沒關係啊,反正我在家裡網路上也可以聽。」這就顯示出一個想求法、想學法的人,跟一個放逸懈怠的人他們的差別。所以為什麼說親自來聽聞,那個福報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你能夠不辭辛勞這樣來學,足見你對佛法的用心,你能這樣不疲不厭,這樣不間斷,佛力一定加持你,你的業就開始在轉;不然你想想,要是你生懈怠心,你在家裡現在搞不好在吃飯,或是在上網,在那裡東看西看或是逛網路。因為你花這個時間來這裡來聽經、來消業障、來增福慧,這個就不一樣,所以說你就開始在轉業。諸佛如來知道,諸佛如來可以證明,所以佛菩薩會加持大眾,來聽經都會法喜充滿,聽再久都不會累,而且能夠聽得懂,自己業障也能消,智慧也增長。

    下面: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就是在說完般若之後,這二乘人有想學大乘的心,那世尊在將入涅槃之前為說《法華》,為二乘人授記,所以說「而命其子」,這是給他授記。「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就像後面經文中,有多寶如來來參加這個《法華經》的大法會,《法華經》是大法會,多寶如來來這裡示現,而且同時集合十方分身的釋迦牟尼佛,一同來到這法華的道場,來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為眾生作證明,所以這個就是來護持正法。所以這「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就是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都來參加,「皆悉已集」。「即自宣言」,宣言就是講他過去因中怎麼教化這些二乘,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序品〉的時候一放光,這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乃至佛土裡面六道四生的眾生,他們的生活狀況,或造善或造惡,或是後來怎麼修行成道,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這裡也是這個意思。也是世尊開始講他是怎麼樣的因緣說了三乘,而說三乘的目的,是要來講一乘了義;所以說「即自宣言」就是講他往昔因中,他當初是怎麼來跟這些眾生結緣的,怎麼樣來度化這些二乘人;這些沒有善根的人,他這樣子來教他們,而後來授予他們一乘佛法。所以說「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在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這裡就代表著世尊講他往昔的因緣,一直到「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到法華會上,他們這些人,真正想要學一乘,想要作佛,才告訴他「此實我子。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像《法華經》上授記,乃至授記將來國土莊嚴等等;所以前面是舍利弗,這裡是四大弟子,後面有五百弟子,乃至在當時候講經參與《法華》的,乃至在現在大家聽聞《法華》的,世尊都授菩提記。所以為什麼前面講到:「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你聽聞《法華經》,聽聞一會,你能這樣恭敬心來聽,釋迦牟尼佛都給你授記,將來必定成佛,絕對不墮邊地下賤,而且必定成就無上菩提道,這是無比的殊勝。所以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這是講說大乘,迴小向大,讓小乘「捨權歸實」,捨棄權小方便,歸於一乘了義,這在表法當中是這個意思。所以這邊世尊把如來的果位授予眾生,就是告訴眾生都有佛性,都是如來的真子;所以之前我們講過,你要能諦信一乘,諦信自心都是法王真子。若不信,就像這個窮子在外流浪,竛竮辛苦五十餘年,而且在末法你還會再繼續辛苦下去,因為人身難得,你沒有在得人身的時候趕快來學佛,來成道,你後生不一定是人身,多半都是下惡道;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汙染多,貪瞋癡重,每個人都把貪瞋癡當作是一種自主,愛講什麼講什麼,愛做什麼做什麼,當作是每個人個性的表現,實際上那就是貪瞋癡;又透過媒體這樣子來傳播,透過電影這樣來宣傳貪瞋癡,所以眾生的業障會越來越重,他造的業會越來越重,所以墮落得也就重。你在這當中要能夠來學佛,來相信一乘佛法,在這一生就是要來往生淨土,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了脫生死。所以,本來就都是法王的真子,其實我們淨土宗也是這個樣子,如來把這果覺這阿彌陀佛的名號,授予眾生做因地心,就像這個慈父一樣,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所以為什麼說這個《無量壽經》是法華秘髓,就是教你念佛,念的就是直接如來的圓滿的果位,為什麼呢?讓你知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眾生不了唯心,不了自性;所以藉由念佛的方式,讓他知道原來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即是彌陀,知道淨土即是此心,此心即是淨土,心境一如啊。這個就是以果覺全體授予眾生做因地心,正是從根本修,這個方式是很巧妙的,從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悟無生,這是在一大藏教當中,從來沒聽過的。所以為什麼古德把《華嚴》譬喻作十四的月亮,把《無量壽經》譬喻為十五的月亮,這才是最極圓滿。

    所以你現在念佛就是直接承當如來的所有珍寶,所有的家業,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要是不肯信願持名,不肯這樣老實念,那就如同這個窮子,竛竮辛苦五十餘年。你還背大向小,去學人天乘,學這《弟子規》作佛法基礎,搞這個世間法,你就是竛竮辛苦而已,而且不會成道,為什麼?因為你的世間心沒除,你沒有辦法出離,你的二乘心沒除,沒有辦法學大乘。所以你看看這些二乘人搞了多久,搞了幾十年,最後才學了一乘了義,為什麼?二乘心不捨啊。那你世間心不捨,你怎麼能夠往生淨土,這些二乘人根器都比一般的凡夫好,你是個凡夫,還在那裡耽擱自己的前程,耽擱自己的前途;所以要趕快轉過來,不可以再像這個窮子一樣,這個是應當要知道的。

下面再看: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這時候窮子聽到他的父親這樣講,即大歡喜得未曾有,他本來沒有心希求自己有這樣富貴,但是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原來他就是這個長者的小孩,就是他的親生兒子;這就是你領納了大乘,領納了一乘,你就知道,佛性不從心外得。所以為什麼達摩祖師講:「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若說寬,則遍滿法界,如果說窄、說微小,比針頭都還小。又告訴你:「我本求心不求佛。」教你明心,「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眾生心就是佛,禪宗祖師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每個人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不假修成;這二乘人不懂,他以為涅槃是向外求,真的在他的煩惱外有個涅槃,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就像這個窮子他在迷惑的時候,他在貧窮的時候,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長者的小孩;眾生在迷惑的時候,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有佛性,所以想透過修行來開發出佛性,實際上這佛性人人本有,還要去哪裡開發?禪宗祖師講的:「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你為什麼不明心?為什麼不見性?就是你起心,只因為起心的緣故,起心則心有相,心有相,那他這個心就迷失了;心動念了,心就有相了,心有相,那就有證知的「我」,就「能所熾然」。

    所以為什麼叫你不起心,要怎麼不起心呢?淨宗就教你念佛。禪宗教你參話頭,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來打除你心中種種的攀緣;叫「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問你「念佛的是誰」?問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問你「什麼是無」?現代人不會參這些話頭,參出一大堆「心得」來,那些都是邪見。話頭是越參越沒味道,那個才叫至味,那樣才對;你參話頭參完,打禪七打了七天、打二十一天,寫了一大篇長篇大論,那些都是邪見。所以為什麼憨山大師在罵,他說:這些參禪的人,參沒幾天禪,就想要學祖師呈偈作頌,以為自己有修有證,不知道這些都是你的妄想。所以為什麼告訴你「無心始體無心道」,你真正悟心,這件事情你開口說不得的啊!這心性不可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所以現在參禪的,越參「纏」越多,那個「纏」是什麼?纏縛的纏。不會念佛的,越念佛,念得那個佛號,一下見佛、一下見光,到處跟人家炫耀:「唉!我那天念佛見到阿彌陀佛了,他放光告訴我......什麼什麼的;還有人念佛念到,說哪一個人能往生極樂世界他都知道,人家能往生不干你的事,你自己去不了,這個才是問題,念到後來變成搞神通去了,變成在講這些勝異境界去了。實際上真正修行人告訴我們:你念佛什麼都沒見到,那個是最好的。你心中沒有佛見,沒有法見,這才是對的啊!

    今天的念佛人,又見佛、又見光,心在那裡妄動,心就有相了,真正念佛不見到這些異相,那是好事情;對於初學來說,剛開始念給你一點信心,可是如果這個瑞相一直顯現,那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著魔了,最後你就變好求。所以你看現在有些人念佛念到後來說他會通靈、通鬼神,那個叫狗屁不通,那個沒有用,通鬼神又不能了生死,結果一群人還把他奉為跟神一樣,以為他有大成就。真正大成就的像慧遠大師,一生見到極樂世界三次,講都沒跟人家講,那是他最後的時候他才講出來。法照大師,在用功的時候入定,看到承遠大師就站在阿彌陀佛身邊,你看這承遠大師,不光他肉身還在,還活著,他心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就站在佛身邊。法照大師看到了,所以他知道這個法師工夫很深啊,承遠大師從來不向人家炫耀,真的很厲害。所以你念佛剛開始初學會有一些瑞相,你不要貪著,其實真正在修行,不要見到這些是最好,你心地清淨無相,這個最好。有些人想說,「哎唷!我怎麼都沒有見佛,我怎麼都沒有見到光明啊,人家都有啊」。還產生羨慕心,實際上你真正念佛,是你心裡面只有佛,佛無形相,你心念是覺悟的,是不取相的;念佛要這樣念,你的工夫才會深入,你念佛,一下看到佛像,一下看到那個鬼、那個神,那個是沒有工夫,心是散亂的,這是真正修行人講的,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你不懂,你沒這個證量,你聽就對了,你不用懷疑。所以為什麼說不要好樂這些神通、鬼神,這裡末後一句經文,很直白地告訴我們,「今此寶藏自然而至」,重點在於「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你有求,世間人有求,有求皆苦,你求要作佛,求要見佛,有求就表示你不明本心;所以人家問蕅益大師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出家是要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他說「出家不是要作佛嗎」?不作佛,不是來作佛的,是來了解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講法就對了;他跟六祖慧能大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連佛都不求,他說:我出家連佛都不求,我只求見性而已,就是來明心見性的。所以他不向外馳求,也不向內住著。有人說:「我不向外馳求」,那他教你向內,那還是內、外二相,所以現在有人在教什麼內觀;我說什麼內觀、外觀的,在中醫的穴位有「內關、外關」。佛門哪有分什麼內觀、外觀的。「法界唯心」還分什麼內、外,你這是迷惑顛倒,這是二乘法。我們大乘沒有在講那種小乘的內觀,他內觀是身體裡面在那裡觀想、在那裡思惟,那個不會有大成就,有的想到後來都是在那裡打妄想,很多很多,在那裡打妄想;學大乘的你就知道,「我本無心有所希求。」無心希求,你方能悟道,方能體會到。所以你念佛想要念出個什麼境界,你這還「有心」,參禪想要參出個什麼境界、什麼體會,都還是「有心」,這裡就明明白白給你指示出來,「無心希求」,所以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就像眾生的佛性一樣,不用求,本來具足,越求越遠;就像水:你想要讓這個水止息,你反去撥除水上的波浪,你撥波想要止水,那是不可能的;你要了達「全波是水」;一般人不懂,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在那裡有所希求,有所造作。有所造作,有所希求,這就叫攀緣心,越攀他的心就越起,起得越大,越難見性。所以高峰原妙禪師有一首插秧偈,就講得很好:「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大家聽到「退後」就以為是退步,或是向內看,不是啊,「退後」就是無所希求,就是這裡講的無所希求,方是真正向前;「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就是叫你反觀自照,你就知道原來佛性人人本有啊,你的佛性當體現成,當體圓成,不假修證,這個是他插秧的時候悟道。高峰原妙禪師,人稱高峰妙禪師,他底下的徒弟是誰?相信現在大家都認識,是中峰國師,中峰國師的和尚就是高峰妙禪師;中峰國師的徒弟也很有名,是「天如惟則禪師」,蘇州的獅子林就是他建造的,也算是個名園。這高峰妙禪師底下出很多禪宗的大德,他教學很嚴。所以你就知道,無心才能真正入道。

二乘人不懂,凡夫不懂,你有心造作,想說我藉由修這個、修那個,修五戒修十善,修三十七道品來證個涅槃,那個都是有所造作,所以說那涅槃是假的,屬於有餘涅槃;你想:我念佛,要來求個成佛,來求個明心見性,這個也不對,〈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叫「不假方便」?就是無所造作。你有「方便」就有造作,你假有造作,你心就不開;念佛念到後來,能所一定銷亡,心佛就打成一片,這叫「一心不亂」,這就叫「不假方便,自然心開」。不用人家來給你開,你自己會悟道,所以說「無心」。那方便跟你講「無世間心」,那「有出世間心」也不行,所以教你「無心」;真正的講法是教你無心,無心則寶藏自然而至,這是說佛性之寶自然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