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三卷
第三卷 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云:「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云:「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儕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曰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云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住生論》謂極樂三重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曇鸞大師註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曇鸞大師云:「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國界嚴淨第十一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上段正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是第一「國無惡道」,第卅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一者彼佛國土。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每一皆其無量功德莊嚴。)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云:「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論又云:「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又名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論中「如彼摩尼如意寶性」者,《論註》曰:「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國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國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又「相似相對」者。《論註》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蓋謂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今借摩尼為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故云「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云「相對」。對者,對比也。
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者,曇鸞大師《論註》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蓋謂菩薩依於法性之實際,入於清淨智慧(即經中之「住真實慧」也)。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故曰「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論註》又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請參閱彼論)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論註》曰:「此清淨是總相。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今經曰:「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
「眾苦」者,苦以逼惱為義。苦事眾多。諸經論中為三苦、八苦等。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當樂壞時,不勝憂惱,故曰壞苦。(三)行苦。非苦非樂,因念念遷流,故名為行。終歸變滅,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極樂永離。如《疏鈔》曰:「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間之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與五陰熾盛八苦。(一)生居胎獄,是生苦。(二)老厭龍鍾,是老苦。(三)病受苦痛,是病苦。(四)死悲分散(自身四大,與今世眷屬悉皆分散),是死苦。(五)愛則欲合偏離。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六)怨則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欲求遠離,反而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七)求則欲得偏失,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圓中鈔》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覆蓋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曰五陰熾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離諸苦。《疏鈔》曰:「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指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