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金剛性體,這個性體人人同具,個個現成,所謂平等平等,經云彼非眾生是也。徒因眾生不覺,所以本有的般若妙用,不能起發,妄生情見,枉生六道,世世沈淪,無有出期,經云非不眾生是也。此經是難行之法,佛不是單向大乘者和最上乘者說,是對信的人說。惟淨信的人,方堪信受。不生驚怖,果能信受者,即是大乘人。由信而能依法受持,言行一致,由此開發般若慧,明心見性,了脫生死者,是最上乘人。佛平等慈視眾生,而眾生自生分別,昧卻本性,自樂小法,所以不能受持。既不受持,即不得受用,將何法以為人乎。
金剛經的法用,自有極簡淨的法門。如離一切諸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不立四見,不斷滅等語,再總括一句,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言一住於法,即為有心,有心即惑,不得見性,不能安住於菩提,即為謗佛矣。眾生總是執取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相,以為我身。又執取六根六塵緣起的幻影,以為我心。我心。外而幻身,內而幻心,無形中緣起和合立此幻想成種種相,堅固執持以為我,於是有我人四見,分形六道,種種爭論,分別道理,順逆取捨,千形萬類,是名世智,幻化越多,痛苦越大,生死越難拔,眾生無始以來只妄認個假我,從不曾見自己的真我。所謂本性,即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也。這個真面目不見到,即顛倒終無有了期,三災八難,無量苦厄,總不得解脫。
凡夙世有善根的人,終有警覺的一日。自思長此沉淪,何日得了。所以肯猛省回頭,求個出路,要了這生死,此是因地正,再遇見正眼宗師,予以合機的法,此是正法引開其正法眼藏,徹悟本來不受一切幻相幻心所惑,再萬折千回,打掃習氣,入正修行路,要如此痛切,真實用功,必成正果。可憐那著相的人,因地不正,專取福報,讀金剛經求功德,求佛菩薩金剛護持,使我消災延壽免諸苦難,甚至求財求子,種種迷信,惑亂眾生,謗佛謗法,自造無間惡業,生不可惜,但推其初衷,著佛著法又何嘗不由善根發現呢。然而毫釐千里,因上稍一不正,其果必逼遭迂曲。譬如病人行路,雖竭力要正,但以無力故,步步自然歪斜矣。所以無論修何法,因地須正。讀金剛經的人,千千萬萬,只是讀其文而已,解義者萬不得一。解義的未嘗無人,得真解者又百不得一,得其真解而能行解相應者,又百不得一。若但讀誦而不受持依之而行,即不免辜負了佛,辜負了此生,等於不曾讀經。若依文字讀到末後句,必生大慚愧。何也?因信而不受,奉而不行,豈不可笑。所以讀經宗旨,在受持其法,要得真實受用,不尚虛文。所謂受用者,即是向內,自求見性,了脫生死,以報佛恩而已。
金剛經的正義在平平淡淡,毫無奇特處,老老實實人人可做,只是不肯做。經義直捷痛快,明白指示,只是不敢信。因為人人求福德相,不明福德性,自己原有金剛般若智,反被被自己的情見矇住了。
般若本人人具足,因為不見自己的金剛,所以起不出用來,跳出生死坑,超登彼岸去。金剛是比喻人的本性,具有堅利明的三德,不生不滅,無雜無壞是其堅,能開般若智慧,破一切邪見,不為所惑是其利,洞見諸相非相即見實相,徹悟人生大事是其明。所以體大用大,明心見性,就是悟見這個金剛性體。悟得徹,見得深,智慧力越強,所謂體大用大。但這性體,卻無可表說,經中只云阿耨菩提一句,此菩提非在法上可見,又非如物的形象可得,連佛亦說不出,全經只在用上反顯,而又不能在經上覓得,大用就在即相離相處,於即相離相處,反顯自性,自有個本不生滅,本不動搖,本來清淨的性體,於中自有個妙用恆沙,能生萬法的性能。
佛只要世人不惑,不惑就是不造惡業。無惡業,即無苦厄。故要人明白心的所以然,見到性的真實相貌。性如鏡,心如影,非一非二,萬德莊嚴,皆由性中起,心上發揚,幻起幻滅,性體卻恆久不動不變。此名金剛,人人具足,非佛獨有。故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言同一性空,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幻有,而畢竟不可得。但世人不覺,執取幻心以為實有,人事紛紜,妄生顛倒,枉受諸苦,無由降伏,一切遂依它而轉,外被境轉,內被見惑,更被過去的習氣所衝動,貪瞋痴三毒轉輾發揮,熟極而流,久久堅固難拔,總是個人我對立的虛妄作用。但一切人事,明知是虛妄,而又不許廢棄,所謂於法不說斷滅相,只要人善用其心,修一切善法者,修一切善巧方便的法,即是般若妙用。般若是言廣大圓融,恰到好處的大智慧,非凡境可測,非目前可見,往往一機之微,可種因於不知不覺之間,成就極大妙果於無量劫之後,而於目前事小用之亦無不成。故云波羅密,言彼岸度也,即無不解脫是也。經云離一切諸相,不是廢除一切相,只是不著而已。能不不著即心無所住,行云流水,彼此一無礙,自可做到一心光明,二見滅,三毒不生,四相空,所以金剛經無一處不切此用。世法圓,方可言出世,所以讀經人須要真實受持,才是荷擔無上菩提。若徒求自了,便是樂小法者。
金剛經是說各人自性中的金剛寶藏,凡未證三昧見實相者,無從測知其微妙。但又如何證三昧見實相耶?金剛經是個引法,指引你破相見性。凡般若根器強的人,其平日涉世用心處,對人接物時,其意境活潑無所偏重。他人視為可驚奇者,伊都視若平常,不是造作,而出天然,此即是大乘根器,已不止一佛二佛處種善根矣。故學道人,決不敢輕慢後學,以不是一世事業,非可測知其意境也。但既云如來真實義,非見性後不能測知。然則見性一法,又從何下手乎?孰先孰後,殊難分別。曰非無法也,如造大廈,豈一木一石之可成,種種緣會,總不外善根福德因緣三門。而因緣又有多門,第一,因地須正,不問修何法門,不從心地法上下手,不向自性中體會,便是邪見,決難成就。第二,一切法皆是緣助,故法不可雜,人每每見異思遷,急於有得,多求所聞,勢必一無所成。又法不可偏,如參禪不可偏於死參話頭一門,於教理不可不先明。如金剛經可以引之使入,先明其義,再切於事,較易透入。用功時以經義常與對照,及明得本來,然後經之真實義可通,微妙處斯顯,修密修淨,亦復如是。此受持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