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學佛叢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受持法略說-2---王驤陸居士 開示




金剛二字是比喻,喻人的本性不動不變如金剛,能啟般若妙用,於初機人不得已而為分體用,實不可分也。金剛般若四字,體用兼備之矣。佛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經幾二十九年,此亦不必分也。蓋佛說小乘法,又何嘗離了般若妙用。倘知一切法無定法,即般若矣,分彼分此,其愚實不可及。


佛於四威儀中,語默動靜時,無一處不是說法,以無一時非大悲也。佛為小乘人則以語言告誡而咐囑之。為大乘人,則以慈光攝受而護念之。為最上乘人,則示之以機,不必定須開口而已大聲隆隆,如拈花示眾。此法獨迦葉能聞,乃應機微笑,於是付法為第一代祖。於此經中開首一章佛乞食一段,是說六波羅密,於行住坐臥中般若放光,處處可見,須菩提已知其機,起而為大眾請問。此皆不開口說法也。不但此也,凡眾生之見佛相好光明者,慈容所攝,威德所加,自然而馴伏皈依,又何必開口而為說法哉。此段,佛特為大眾敷演金剛般若,先表示所謂般若者,須於金剛性體中見,顯示於四威儀中。布施為第一,故乞食為首。次持戒,必整肅威儀,於會時缽而行乞。次忍辱,不論貧富貴賤。再次精進,如收衣缽洗足等。次禪定,即敷座而坐,於諸動作之中,處處自在,不著能所,即般若波羅密,說如是法,處處教授,而眾人不見其機,故非大乘人最上乘人,難與同見同行也。此分依文而解。乞食一段似於本經無關,不知極關重要,為世尊不開口之說法。


說法者必隨機而施,問法亦必應機而緣起,則聞法者,斯待合機而聆悟,須菩提見到世尊今日之動作,正是表演般若之妙用。是說法時機已屆,大眾渴仰如來,亟欲啟諸開示,如何而可彌菩提心,降伏其顛倒妄心,得個安身立命的佳處乎。但又不敢啟口,須菩提於是代為禮請曰,希有世尊,言此等境界,無一處不是般若放光,實為希有。此是善護念諸菩薩,尚請開口咐囑指示向上一路以證菩提,以慰大眾之望。世尊喜其知機,曰善哉善哉,誠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咐囑,但所謂發菩提心者,豈可言說,又豈有法門可示,以此事全在行人自己意境上領會得,冷暖自知,一著言銓,即落情見,一言道理,即落法見,故當靈悟。我今為汝說,汝當諦聽,諦者,專心聆取而參究之也。下云善男女等,欲發菩提心,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矣。此四句已將成佛法門盡情指示。如今乞食一段,不是住於有心,亦非住於無心,更不住於住,所謂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如是而住,斯名正住,亦為究竟住,果能於一切處如是住者,則處處是菩提,由菩提自性中啟發各種神用,即處處是般若,於是無心可濟而心自降,不勞解脫而自解脫矣。是以佛法在極究竟處,只是個乾淨。二祖求安心法,初祖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遂與之一證,曰即此是安心竟,豈更有許多道理法門,為人解釋乎。此是世尊開口點明第一義諦,為大眾特示一清淨眼目,而全經精義,齊備之矣。所以須菩提云唯、然,表自己已深明此旨矣。但大眾尚難深悟,願樂欲聞,請佛再伸說之也。下文遂儘量宣說此旨。


世間一切事業,必具資糧而可成辦,今欲成就無上菩提,又豈可無資糧者。佛子之資糧,不必向外取求,自性本有具足資糧,在如何善用之耳。眾生本不曾缺少成佛本錢,只是不懂用法。今言受持者,即依佛所說而自運用之也。先信佛所說,深信不疑,次受其教,通達義理而守之,是為奉。於是依教而行,持之以恆,雖經種種魔難,永不退轉於信受奉行四字,終必有大成就之一日。此是沒本錢的無盡藏資糧,自非有極大福德人,不敢信受,亦不肯信受者也。如是受持功德,又豈可量哉。


成佛資糧,處處都是,人不之信又奈何。茲略說一二如下:


一、 須深信眾生與佛,其性無二,以不覺故,遂名眾生。而不覺的總因,在取相顛倒,迷卻本來面目力外被境奪,內被法縛,終日四相生滅,在七浪中翻騰,徹底放下,且明知其生死而故蹈之。此緣夙世積習,左右困住,解脫無力。如有資糧而不知其用,終為窮子。故有志者,亟當猛省回頭,求個出路,自信我既與佛不二,則成佛是我本分事,何可自暴自棄,為甘心墮落之闡提乎。


二、 須深信我既具足無明煩惱與種種夙業鉚業塵勞,則當怖苦發心,力求脫離。倘無諸苦警惕者,即不肯發心矣。是諸無明煩惱夙業苦厄者,乃我今日成佛之資糧也。譬如病人,不因痛楚便不知求醫,不因感覺死患之可怖,便不肯著急以求醫也。

三、 須深信生死無明習氣塵勞等,非有實體,皆屬心中幻起的緣影。有如昨夢,夢醒了,不了得,及至修行,聞佛所說,知有清淨菩提、涅槃等名相,又以夙習故,遂捨彼取此,轉認為實與之相對,不知同一幻妄。然若告以幻妄,則又起恐怖,復執我相,以為一無著落,屬渺茫空無,不知要了生死,必先見性。見性一法,至簡至捷,以被生死無明所矇,為有心故,所以不見。如一切放下,打開矇蔽,為無心故,所以能見,言清淨涅槃者,係法上的過程,及至見性,則知性分中原無生死與涅槃,不過一假名,而立此相對二見者,仍是我之夙習。若真見性者,即不分善分惡一體性空而氣惑矣。